中国主权

2024-11-11

中国主权(精选12篇)

中国主权 篇1

一、主权基金的发展

主权基金的形成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它与全球的外汇储备规模呈同向增长关系, 其发展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的50年代。这一阶段中可以追溯最早的基金设立是基里巴斯政府对吉尔伯特群岛的鸟粪资源出口强制征税, 并用这些收入设立了一个基金。而真正被认可为主权基金的设立是1953年科威特为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成立了科威特投资委员会来进行石油收入投资。科威特投资署的成立, 预示着现代意义上主权财富基金的诞生。

第二阶段是20世纪的70至80年代。这一阶段是国际主权基金迅猛发展的时期。首先, 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石油输出国积累了大量美元外汇, 这些国家为了提高石油收入的资金收益率, 成立了专门的石油美元经营管理机构。其次, 亚洲一些国家通过贸易出口也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 它们为提高外汇收入的收益, 改变大部分外汇收入投资于美国债券的局面, 也纷纷成立主权财富基金, 以寻求更佳的投资机会, 如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是20世纪的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主权基金在全球范围内盛行。1990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不超过5 000亿美元, 当前的总体规模约为2-3万亿美元, 而根据当前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 其规模有望在2012年达到10万亿美元, 在2017年达到13.4万亿美元。

二、我国主权基金的发展

2007年9月29日,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中投公司”) 正式成立, 标志着我国第一只真正意义主权财富基金正式成立。中投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 000亿美元, 资金来源于2007年6月底财政部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的2 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投公司成立后,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整体并入。目前, 我国主权基金的海外投资的资金绝大部分是投向了美国, 其次是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等, 还有一小部分是澳洲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持有近50家英国上市公司各不到1%的股权, 相关公司包括英国石油公司 (1.6%) 、英国保诚保险 (1%) 、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 (0.5%) 、英国天然气公司、吉百利 (0.97%) 、英国电力公司 (0.72%) 、泰特利乐 (0.75%) 、联合利华、乐购等。同时也持有英国伦敦交易所同时挂牌的澳大利亚铁矿公司力拓 (0.52%) 、必和必拓 (0.5%) 的股权。除了英国, 还购入了澳大利亚三家最大银行———澳新银行和澳联邦银行不到1%的股权, 以及澳国民银行约0.33%的股权。

我国设立主权基金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分散风险。通过多元化投资, 减少国家意外收入波动对经济和财政预算的影响;二是冲销过剩的流动性, 缓解外汇储备激增带来的升值压力;三是追求更高的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四是支持国家发展战略, 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 更好地体现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五是增强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建的实力。

三、我国主权基金的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我国主权基金的运营现状

我国的主权基金是通过中国投资公司进行营运与管理的。当前中投公司的市场定位有两项:一是以境外的金融组合产品为主, 开展多元投资, 提高外汇资产的长期收益;二是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 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 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中第一项是通过中投公司的海外子公司进行海外金融资产组合投资实现, 第二项是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注资进而取得控股权实现。由此可见, 中投公司同时肩负在可承受风险的范围下实现外汇的长期收益最大化, 又要改善所控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双重责任。

(二) 我国主权基金运营存在的问题

1. 主权基金运营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中投公司董事会成员共11人, 其中七名是国内财政金融的高官。这样的治理结构更像是一个典型的国有独资公司, 没有明晰各相关职能的设置、责任与监督, 因此很容易将资产投资从集体决策行为变成个体决定行为。并且内部结构的非商业化, 投资专业人士相对缺乏, 暂时难以形成投资界所推崇的专业投资水准。

2. 主权基金运营原则不明晰。

中投公司的投资策略与其自身的运营目标没有明确的匹配关系。主权基金因其资金来源不同、资金成本不同以及本身外汇储备中的角色不同, 都会对投资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我国主权基金的投资至少应满足流动性、稳定性与高收益等三个投资目标, 然而, 中投公司仅仅单纯地考虑投资的方向与领域, 不能从总体上兼顾所有目标的实现。

3. 主权基金运营收益低且不稳定。

由于中投公司海外子公司组合投资实现的高收益率往往要受到国际经济景气度、汇率变动、操盘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素质、东道主国家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收益不稳定性。虽然国内汇金公司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可以获得稳定的报酬, 但收益率不高。

4. 主权基金运营监管及信息披露不完善。

目前, 我国没有建立相关机制对主权基金的运作进行监督, 缺乏如检查具体运作是否符合投资政策、评估投资绩效、审计财务账目等一系列职责;亦未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中投公司的行为, 明确其信息披露的责任。上述弊端不仅不利于我国主权基金实现市场化的操作, 还会造成东道主国家出于政治目的的防备。

四、我国主权基金的投资运营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鉴于我国投资公司既有中国投资公司, 又在其下设有中央汇金公司。那么, 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分别确立:首先, 中投公司可由国家任命部分董事, 而董事会内部成员形成结构上的相互制衡, 并且要注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相适应的素质, 所有的决策都应该经过集体进行讨论, 避免董事会一权独大。中投公司需要制定规范明确的董事会职责, 保持决策在实质上的独立性。其次, 对于中央汇金公司来说中投公司落实出资的责任, 单独将汇金公司设为金融控股公司。对所投资的金融机构行使大股东的权利, 但是不干预所投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对其所投资的金融机构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管理与操作, 只有在基于稳定金融市场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宏观方式进行调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汇金公司既是出资人又是国家稳定工具的尴尬。

(二) 制定与投资目标相适应的投资策略

据上述的分析, 我国主权基金至少应该满足流动性、稳定性与高收益。因此, 可以把投资的资金一分为三:第一部分建立负债对冲组合, 包括用作对冲外汇基金中有息负债部分的资产。比如投资于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房地产和股票等上面, 其投资比例宜少不宜多。在进行资产投资时的注意事项是:一是选择信用度高的资产;二是遵守期限配比原则, 即所投资资产的期限与基金负债部分的期限相匹配, 以保证两者的同步性;三是注重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在投资策略实施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建立流动资产组合, 包括美元货币市场和期限1年或1年以下的定息票据。由于这些证券期限短, 金融管理当局在需要时可轻易地脱手筹措美元资金。从外汇储备营运的“稳定性、流动性、盈利性”等原则来看, 此部分投资比较符合现实, 因此该部分投资比例可适当高些。第三部分建立投资组合, 即一个多种货币组合。投资于主要国家货币上, 如美元、马克和日元等。但根据实际情况, 这部分投资比例不宜太多, 因为汇率的变动比较频繁, 在具体管理与操作技术没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 无法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三) 重视风险管理

我国主权基金刚起步不久, 目前还比较缺乏具备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人才, 同时对国际市场的投资环境也不是特别熟悉, 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评估和把握还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以, 对风险的评估是当前主权基金投资运营决策的前提。

在风险管理方面应注意:一是设定投资的风险限度;二是建立风险控制机构, 设置专门的风险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 分别负责制定政策、监督、评估等方面, 应用科学的模型来评估风险, 完善风险管理程序。要做到投资前风险评估、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投资后的风险监督, 并积极采取和研究先进的风险计量和评估技术、工具。对于境外投资来说, 尤其应该加强监管, 监督外汇资金海外运用的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是否合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到位和完善。应建立覆盖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监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早期风险预警系统和监管指标体系, 力求做到风险与收益最优配置。

(四) 建立透明化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的创立者卡尔·林纳堡及米歇尔·迈达艾尔设计出一套专门评价主权基金普遍透明度的指标:林纳堡-迈达艾尔透明度指数。根据这一指标的评价, 中投公司获得6分, 其透明度在全球主权基金中排名16。而该组织认为, 积分要至少在8分以上, 才算有充分的透明度。由此可见, 我国主权基金的透明度还是相对较低的。

鉴于以上分析, 我国主权基金投资运营应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可通过以下措施:一是披露历史资料包括该主权财富基金成立的原因、财富的来源和政府所有权结构;二是披露我国主权基金的审计年报;三是披露所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 以及地域分布;四是披露总的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回报和管理层报酬;五是披露明确的策略和目标;六是披露投资策略、道德标准以及决策的实施者;七是披露外部经理信息。目前可实施向内披露重于向外披露、把握透明度与盈利性之间的平衡。同时应对外汇资金境外投资的活动加强监管。应重视发挥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 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实现国有出资人与普通股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共同有效监管。

(五) 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主权基金运营水平

中投公司在决策部门设置上, 可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者, 分别负责市场研究、风险控制、薪资考核等, 以其市场经验来平衡内部判断, 以加强“中投”运行的专业性, 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国际上对“中投”的疑虑。在薪资设置上, 基本工资应参照国际标准, 分红与收益挂钩, 亏损也要有相应的薪资惩罚。这些激励性的机制可以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 提高主权基金运营水平。

摘要:主权基金是一国政府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创立, 以追求外汇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专业投资机构所成立及管理的基金。尽管国际社会对主权基金没有一致的定义, 但主权基金通常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由政府拥有和直接控制;二是追求既定风险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其资金来源可能是财政盈余和外贸盈余累积的外汇储备, 也可能是出口资源获得的外汇收益。目前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运营策略存在着目标制定、运营手段、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本文将从主权基金的运营理念分析入手, 借鉴其他主权基金成功的投资经营经验, 对我国的主权基金如何进行投资运营进行探讨。

中国主权 篇2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华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五口通商口岸 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 D.赔款2100万银元

3、《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4、《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列强的入侵B.中国封建制度腐朽C.中国缺少外援D.列强相互勾结

6、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7、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

“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于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商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9.下列史实中,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同盟的有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门户开放”政策推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10、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11.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12、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

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④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14、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5、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③刘永福黑旗军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7、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各界同胞党派和军队捐弃前嫌,抵御外辱,根本原因是因为

A、党修改了民主革命的纲领B、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党重新认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19、“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 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淞沪会战D、台儿庄会战

2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七大D.七届二中全会

23、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B、战争的正义性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24、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二.材料解析题(2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清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 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来自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2分)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分)

(2)材料一中的“管事官”为何人?(2分)材料中反映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哪项特权?(2分)破坏了中国什么主权?(2分)

(3)材料二反映了一项什么不平等的原则?(2分)它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什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 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 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 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

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死亡 3500万人,伤残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2分)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4分)

三、问答题(24分)

28、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史实,回答问题(13分)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3分)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6分)

(3)《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分)为什么?(2分)

2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3分)又是怎样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6分)说明了什么?(2分)

复习练习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D,4、C,5、B,6、B,7、C,8、B,9、C,10、B,11、D,12、A,13、A,14、C,15、A,16、A,17、B,18、C,19、D,20、C,21、A,22、C,23、A,24、D

二.材料解析题

26、(1)《南京条约》附件。鸦片战争后。

(2)英国的领事;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西方各国在侵略中国时互相配合,更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7、(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但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问答题

第28题

(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第29题

(1)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最大的民族利益。

(2)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①1935年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底,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④1937年,主动国共合作提交宣言。

⑤1937年答应改编所属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启航 篇3

9月29日,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下称“中投公司”)在北京新保利大厦举办了开业典礼。

中投公司注册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七人管理委员会由楼继伟、高西庆、张弘力、谢平、汪建熙、胡怀邦和杨庆蔚组成。其中,楼继伟出任公司董事长,高西庆担任总经理,张弘力、杨庆蔚、谢平和汪建熙出任副总经理,胡怀邦任监事长。七人管理委员会将负责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以及日常经营管理。

在定位上,中投公司的主业是利用超出储备规模的外汇,进行境外实业投资和金融产品组合投资,以期提高外汇经营收益,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境外金融市场投资、股权投资和国内金融机构注资等。窗体顶端

高西庆其人

在中投公司七人管理委员会中,位列正部长级的楼继伟之后的是曾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的高西庆,因其最具投资经验而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54岁的高西庆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开山人物之一,其职业生涯历经沉浮。

“书生意气未改、喜欢与人较真、有时显得傲气”,这是曾与高西庆共事的证监会内部人士的评价。海归派同仁谢思敏则称他“睿智而不失书生意气”。一位熟悉他的外经贸大学张姓教授评价他:“高西庆耿直,市场化、国际化的理想情结也很重。”

1953年9月生于陕西的高西庆幼年生活颇为清苦,中学毕业后曾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在西安昆仑机械厂当工人。因其优异的工作表现经推荐成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贸英语专业1974年的工农兵学员,1978年毕业后回到西安工作;当年又考取母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第二年转入国际经济法专业,198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后,28岁的高西庆留校任教。

1982年,受学校派遣,高西庆赴美国深造。1983年8月,30岁的他在美国一家律师所工作实习一年后,考取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1986年5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1986年8月,作为第一位考取纽约律师资格的中国大陆人,高西庆在纽约华尔街Mudge Rose律师事务所开始了他两年的华尔街执业律师生涯。

高西庆于1988年选择回国,投身中国证券市场的创设工作。1988年3月,高西庆与王波明、王巍共同执笔,写成《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又参与起草了《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设想》。

1989年3月,中信、光大、中创等9家机构各出资50万元,设立了中国证券交易所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即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前身),高西庆任首席律师。联办作为主办单位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后在深圳、上海分别开张。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逐渐蓬勃起来。

1992年中国证监会诞生,高西庆担任首席律师兼发行部主任及发行审核委员会主持人,主持起草了大量有关中国证券的法规。

1995年10月,高西庆辞去了证监会的职务。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工作。

1997年夏,高西庆出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兼香港中银国际总裁,后者是由他筹建的投资银行。

1999年,46岁的高西庆再次回到中国证监会,被任命为副主席。他也是国务院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美国华尔街执业律师身份的副部级官员。

2003年2月,二度离开证监会的高西庆低调出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分管投资,与理事长项怀诚成为社保基金理事会领导层的实质核心。高西庆打理社保基金的业绩可圈可点。

业界普遍认为,高西庆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证券市场法规的建立者,他对股市、基金等的熟悉程度在高官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他的国际背景有助于中投公司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他曾担纲中银国际,对投资一线的运作非常清楚;再加上主导社保基金获得的丰富的实战操盘经验,使得高西庆成为中投公司总经理的不二人选。

中国式SWF

截至2007年6月,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存量和增量都居全球首位。中投公司是中国外汇投资多元化的尝试。财政部将发行1.5万亿特别国债,从央行购买2000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作为其资本金。

国家投资公司在国际上有先例可循。新加坡、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俄罗斯、挪威、文莱等石油输出国都设立了由政府出资、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类似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累计达到约1.5万亿-2.5万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石油输出国家及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中。

因其国家背景,庞大主权财富基金一经入市,就不断引起投资目的国的警觉。1988年,在科威特购入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BP逾20%的股权后,英国政府迫使科威特将购股比例减少至9.9%,因为英国对这个产油国将对英国石油施加的影响感到担忧。

今年7月26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新法案在外资并购的审查上规定了更为复杂的程序,并扩大了审查的范围和强度。针对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投资行为,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助理部长克莱·楼瑞(Clay Lowery)表示,它们的投资政策鲜为人知,因此,些许的评论或谣言就可能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

在欧洲,抵触情绪则显得更为强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7月中旬表示柏林正在考虑通过立法,提高主权财富基金收购德国公司的门槛。

“越来越多的资本通过暗箱运作,对冲基金就是暗箱,主权财富基金也是暗箱。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为此担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约翰森(Simon Johnson)也表示了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担忧。该组织10月份的年会将主权财富基金增长引发的问题研究列入了议程。

中投公司先前斥资30亿美元购入美国私募基金黑石集团(Blackstone)9.9%股份的消息,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

业内有关人士表示,全球范围内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行为都是不公开的,中投公司也不例外。据悉,在中投公司成立前夕,各组建方已就透明度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结论是中投公司将适当保持透明度。

中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白韧认为,中投公司可以效仿新加坡淡马锡和GIC(政府投资公司)模式。GIC属于政府全资拥有的“私人企业”,政府不干涉其具本经营,只订出业绩要求,是一种纯粹市场化的操作模式。

但中投公司远不是那么单纯。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认为中国的海外投资很容易受到政治的干扰;加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远远不够,借鉴包括GIC在内的国际经验,短期内看来并不可行。

中国主权 篇4

我国的南海领土, 必须得到尊重!我国的南海主权, 神圣不可侵犯!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坚决捍卫我国的南海主权。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 我们不能只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不能忽视它的前提是“主权在我”, 不能轻易允许周边小国继续侵犯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要认清当前形势, 深刻分析争端产生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 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以便妥善解决南海问题, 捍卫我国领土完整。

一、多只黑手伸向我南海

处在各方争议中的南海海域面积达3 5 0多万平方公里, 有超过2 0 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其中, 属于我国的领土占三分之二, 在九条断续线内。南海除了是国际主要运输航线外, 它还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它牵涉到许多国家的利益, 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目前, 南海争端的主要表现是:

一是多方实际占领我国岛礁, 盗采我油气资源。截至今年, 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的南沙群岛分布着5 0个岛礁, 我国及台湾实际控制9个, 其中, 太平岛由我台湾驻军;而越南非法占领2 9个, 菲律宾非法占领7个, 马来西亚非法占领3个, 印尼非法占领2个, 文莱非法占领1个。

如今, 周边国家在南海有1 8 2 4口油气井, 发现油气田2 0 0余个, 探明油气资源量约2 0 0亿吨油当量, 现已投入生产的5 0 0余口油气井中, 1 0 0多口位于我南海九条断续线内, 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过2 0 0家。

在这张盗采黑名单上, 越南首当其冲。自1 9 9 1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至今, 虽然双方边界谈判对话机制逐步建立, 越南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南海权益的蚕食。目前, 越南不仅居非法侵占我南海岛礁之首, 而且先后从南海开采石油逾1亿吨、天然气1.5万亿立方米, 获利2 5 0多亿美元, 自南海开采的石油占越南年产油量的3 0%以上, 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石油已经成为越南出口最多的产品之一, 在G D 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 0%。

如马来西亚, 它早在1 9 6 6年就对我南海油气资源动手, 当时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文莱石油公司合作进行南沙油气资源勘探。截止到本世纪初, 马来西亚已在南海 (包括争议海域) 打出近百口油气田, 年产石油3 0 0 0万吨, 天然气近5 0亿立方米。

就连文莱这个只有5 7 7 0平方公里、人口2 7万的小国, 也将从南海掠夺的石油作为其主要收益。文莱石油产量的9 0%和几乎全部的天然气产自南海油田, 其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4 0%, 石油天然气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 0%左右。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 越南等国现在平均每年从中国管辖的海域开采石油1 5 0 0万吨, 天然气2 0 0亿方。

与周边国家在南海疯狂盗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在南海还没有竖起一座井架, 没有打出一桶油。而与此同时, 中国每年还要花上亿美元的外汇, 从上述各国进口从我国领土上盗采的石油!这是何等的忍让!又是何其荒唐的事实!

二是小国胆大妄为, 积极扩充军备。长期以来, 针对南海问题, 中国政府一贯遵循“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 这体现了中方解决问题的诚意和避免冲突的善意。但南海周边国家并不领情, 甚至变本加厉地觊觎南海油气资源, 并开始扩充海军。其中隐蔽性强、杀伤力大的潜艇自然成了首选武器。

越南政府认定, 未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要求将会越来越坚决, 中国的海军现代化进程对越南构成了最大的威胁。为了形成局部优势, 越南加快了海空军武装力量现代化的进程, 尤其是决定将2 0 1 2年度的国防预算大幅度提高至2 2.7亿美元, 较今年增长约3 5%, 将占到越国家预算支出总额的8%。越南预定购买俄制武器装备包括苏-3 0系列多用途战斗机、水面舰艇和常规动力潜艇、反舰导弹系统、防空系统和电子战装备等。

菲律宾媒体透露, 在2 0 1 2-2 0 1 6年的五年间, 阿基诺政府将斥资4 0 0亿比索 (约合5 9亿元人民币) 用于打造菲军事现代化建设项目, 其中, 1 4 0亿比索将用于升级空军军事能力, 使菲武装部队有能力保护该国在南沙群岛的所谓主权利益。

另外,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也积极增加国防费, 通过购买武器扩充军备, 以保护他们所谓“南海利益”。

三是美、日、印争相介入南海争端。南海问题本是南海周边国家围绕相关岛礁归属以及海域划分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本来应该是中国与相关争议国家通过双边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 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但目前的困局是包括美国、日本和印度在内一些区域外国家的直接介入, 使得南中国海形势变得高度错综复杂。

四是一些国家加紧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今年8月份, 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表示依据《国家海洋法公约》, 拟提交联合国进行国际裁决南海争端。新一届日本政府也积极联合美国, 将南海问题国际化, 制衡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向菲律宾和越南不断施压的中国。东盟也希望通过多边谈判解决南海问题。

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行为实属趁势打劫, 妄图以既成事实逼迫中国妥协, 以达到维护各自在南海既得利益的目的。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理;我们绝不能看着越南等国继续疯狂盗采我南海的石油;我们也绝不能墨守陈规, 坐等联合国的仲裁。我们要借鉴历史规律, 分析现实症结, 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自觉自强自卫的解决之路。

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黑手伸向南海?

南海这片曾经平静的海域, 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开发的, 我国在长达两千年时间的跨度里对南海实施主权管辖的客观事实不容质疑, 我们不仅有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依据, 对南海的主权还符合传统国际法“发现”与“无主地先占”原则, 中国对南海群岛拥有完全的主权。但是, 南海周边国家不顾上述证据, 竟然公开宣称对南海拥有主权, 这些国家公然侵犯我国主权和领土, 使南海问题复杂化, 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 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周边各国疯狂。专家保守估计, 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 0 0亿吨, 占整个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 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南沙石油不仅含硫量低, 而且基本位于2 0 0—1 0 0 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介入南海争端的几个国家对油气资源依赖程度都很大:越南强国梦的一大支柱就是南海的石油, 菲律宾严重缺油, 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都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因此, 几个国家纷纷对我南海石油进行掠夺性开发。

第二, 南海的战略地位使相关国家垂涎。南海扼印度洋和太平洋洋, 钳制八方, 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号称“亚洲地中海”。它是西欧-中东-远东海运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最繁忙、最重要的海上航线之一, 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及欧洲的必经之地;特别是南沙群岛, 地处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 不仅扼制南海地区的海上交通线, 而且对马六甲、巽它和望加锡等海峡 (海上交通咽喉) 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统计, 作为世界上通航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 南海是东盟各国、欧洲各国、美、日、俄、澳等主要经济体的海上航运生命线。经过这一海域的国际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8 0%左右;日本、韩国9 0%的石油进口要经过南海运输;南海地区出产的液化天然气7 5%运往日本;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 九成左右要走南海航线。显而易见, 拥有南海诸岛, 可有效控制这一重要水域和国际航线。

第三, 有关国家借南海争端扩军, 妄想做地区大国。今年8月, 菲律宾海军已从美国购买了一艘二手巡逻舰, 就在9月3日结束对中国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宣布访华成果颇丰的同时, 菲律宾就宣布了2 0 1 2年将从美国购买第二艘汉米尔顿级巡逻舰部署在南海用于对付中国的消息。这背后除了美国的撑腰也流露出菲律宾想借南海争端积极扩军称霸东南亚的野心。

除了菲律宾, 最积极扩充军备的要数越南了, 自从俄罗斯宣布向越南出售6艘“基洛”级潜艇后, 今年将再向越南出售1 2架改良型苏-3 0 M K 2战机, 总额达5亿美元。凭借南海油气田带来的滚滚财富, 越南的军备建设再次进入高潮。根据越军调整后的战略企图, 一旦与“某大国”发生大规模海上武装冲突, 越军将启动南部“潜艇伏击区”, 越南的企图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它们借口我国航母形成战斗力后必将武力解决南海争端, 率先挑起了军备竞赛, 妄图称霸中南半岛, 控制东盟, 对付中国。

第四, 霸权帝国在背后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我国历来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和平解决南海问题, 但以美国为首的不相干国家意图推动南海问题国家化, 搅动南海本就不平静的局势。因中东地区而“分心”十年之后, 美国政府的“重心”转向亚洲, 也就是所谓“重返亚洲”战略。通过一系列军事演习、外交行动和经济协定, 美国高调宣示发挥“领导作用”的亚洲政策。表面上看美国继续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 通过在南海搅局, 把南海问题推向国际化, 实际上是惧怕中国的日益强大, 竭尽所能遏制中国高速发展势头。总体上看, 美国的介入源于其自身利益考虑。根据美国政府及高官的宣示, 美国在南海或南海问题上存在四大利益:其一是要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安全通行;其二是美国油气公司的商业利益;其三是美国对相关盟友的安全承诺;其四是插手南海、遏制中国, 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内容和步骤。狼子野心, 赫然天地, 路人皆知。

紧随美国之后的日本也积极介入南海争端。由于中日之间存在钓鱼岛主权争端和东海划界争端, 日本对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行动以及军事增长感到“担忧”, 担心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做法”会用于钓鱼岛争端和东海划界。在日本看来, 南海问题的久拖不决, 不仅有利于日本继续实际控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还可以为东海海域划界谈判增添筹码。日本企图玩弄“围魏救赵”与“声东击西”之伎俩, 使我因南海问题久拖而无暇于东海问题解决。日本的介入还源于谋求政治强国的野心, 企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具体来说, 其一, 由于中国强烈抗议日本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所以日本在一些涉及中国主权的国际事务上横加干涉;其二, 是加强与南海周边重要国家印尼的战略关系;其三就是加强与巩固日美同盟关系;其四是乘浑水摸我国东海的鱼, 采我国东海的油气, 占我国东海的钓鱼岛。

印度的介入源于惧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其一由于两国陆上边界争端尚未妥善解决, 印度妄图在本来就复杂的南海局势中搅局, 使中国无暇西顾。其二由于我国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 (I S A) 的批准, 中国可以在1 5年期内搜寻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的3 9 0 0平方英里海域内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 且授予优先开采权。一向视印度洋为内海的印度作为回击也插手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南海。其三就是印度要扶持越南称霸东南亚来制衡中国。其四, 印度国际外交有一个东向战略转移, 即转向亚太, 这是印度的一个既定国策。

三、倚天抽宝剑斩断众黑手

针对南海争端有关国家的卑劣行径, 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对此我们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所坚持。中方一直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出发, 着眼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致力于和有关国家在尊重历史事实和相关国际法的基础上, 通过双边谈判和友好协商, 和平解决南海争议。

我们要和平的发展环境, 不想也不忍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人为敌、交手。我们只想“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 我们长期奉行“外倡和平共赢, 内举和谐发展”的政策和理念。然而, 一些人, 一些国家, 居然以小犯大, 以弱凌强, 视我不敢不能, 一次次一轮轮扰我侵我。我们必须提醒他们, 翻开近百年中国史认真读一读吧!

读读历史吧!6 6年前猖狂一时的日本侵略军是怎样被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赶出中华大地的。听一听, 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本土上的爆炸声与大和子民的惨叫声, 难道今日的军国梦幻者们耳聋了吗?

翻翻战争图像吧!5 8年前以美国为首的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惨痛教训, 难道你们忘记了我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了吗?

想想吧!4 9年前我们神武的人民解放军突入重围, 解救被困同胞, 打得印度准将丢盔卸甲, 束手就擒。

再读一读吧!3 2年前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怎样敢于冒险大胆穿插, 用血肉之躯抵挡越南侵略者的枪炮, 奏响了“奋起还击”彻底胜利的凯歌。

还看看吧!3年前我们坚韧不拔的人民群众战胜了地震天灾, 用顽强的生命赞歌筑起北京奥运盛会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说过,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邓小平同志讲过, “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江泽民同志曾坚决地指出,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胡锦涛同志面对汶川大地震气壮山河地宣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位卑不敢忘忧国!捍卫祖国主权——这是我们1 3亿中国人民每一份子的神圣使命, 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早日解决南海问题。结合现实乱局, 要想在短时期内彻底解决南海问题实属不易, 但绝不能隐忍不发, 该出手时就出手, 现在要紧的是早作打算, 积极争取主动权, 做好一切充分准备。

第一, 坚持双边谈判, 抵制多边解决, 寸土必争。1 1月1 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六届东亚峰会上再次阐明中方关于南海问题的立场, 他说,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2 0 0 2年,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确定推动务实合作, 并为最终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这是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共同意愿。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 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

但是, 南海各方并没有完全遵守宣言达成的共识, 越南积极拉拢印度这个不沾边的国家参与国际开发, 菲律宾仗着美国盟友撑腰声称诉诸联合国讨说法。他们不仅通过立法强行瓜分我南海领土, 划分所谓专属经济区, 还广邀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盗采我南海油气资源。我们要正告相关国家:妄图把南海争端推向国际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解决南海问题必须坚持双边谈判, 我们拒绝多边解决, 关于主权问题不能商量, 南海主权在我, 南海领土寸土必争。

第二, 纵横捭阖, 保持外交努力, 争取国际支持。在南海问题上我国拥有绝对的法理依据, 欠缺的是国际支持, 在上世纪7 0年代石油危机前国际上都默认南海是我国领土, 随着石油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以及1 9 8 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通过,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提出划分专属经济区, 其目的就是要盗采我南海油气资源发展壮大自己, 以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无视我外交部的抗议和谴责, 依然我行我素, 继续放肆地在我南海岛礁上殖民, 设置非法的地方行政机关, 盗采油气资源, 扩充军备。眼看着外交努力就要失去作用, 我们要适时调整外交策略, 要更多地争取国际上友好国家、国际组织、著名私人机构和国际舆论的支持, 同时要利用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之间存在的所谓专属经济区重叠的矛盾, 纵横捭阖, 各个击破。加快经济开发, 利用南海资源, 为我所用。

“十二五”规划要求我们在今后五年内要显著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具体到海洋开发, 特别是南海开发建设, 我们要做的是加大南海开发力度, 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水平, 有效提升海军力量。2 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蓝色圈地运动”激烈展开。中国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争夺更多的海洋利益, 分享应得的利益份额。

第三, 加强国防建设, 提升海空军战力, 捍卫南海。建国6 1周年以来, 我们逐渐强大起来, 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我们有震慑敌人的核武器, 有精度高、射程远的东风-3 1洲际导弹, 歼2 0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 我们不能再做一个老实的巨人, 看看吧!那些蟊贼的海上钻井平台疯狂地吮吸我们的黑色血液, 南海在战栗, 在啜泣, 在控诉, 不能在沉默中灭亡啊!我们要抗争, 要还击, 要和平!随着我国最大渔政船3 1 1号在南海中巡航护渔行动深入开展, 周边国家逐渐明白了, 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好南海渔业权益,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正告有关国家:南海是我国神圣领土, 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非法行动, 严禁盗采南海资源。

我们爱好和平, 我们珍视和平, 我们需要和平, 中国的复兴与繁荣离不开和平的发展环境。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我们也要争取和平解决。对待南海争议我们可以搁置, 这是中国妥善处理南海争议的高姿态, 但并不是有关国家要挟我们的筹码;这是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做出的积极让步, 但并不等于对各方非法侵占的漠视;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理性选择, 但并不是区域外国家搅局的话柄。

一直以来, 越南等国家一再将中国的理性、大度、忍让视为坚持和平崛起的中国的无奈选择, 不断冲击中国的利益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南海争端。必要时, 我们要采取严厉的综合手段, 对其嚣张的侵略行径予以坚决回击。

中国主权 篇5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2、难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专题二第二课p29页至P30页 二.思考题目 三.自主解答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的时间、国家、签订的条约及主要内容。

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毕的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叙述平时所学习和观看过的有关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抗争的史实,从而引导学生将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归类成两大类:政府官兵的抵抗和人民大众的抵抗。

二.探究生趣

主题一:三元里抗英斗争 1.背景

(1)英军入侵,民族危机深重.(根本原因)(2)腐败的清政府卑躬屈膝。

(3)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承担起反侵略战争的重担。(1)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导火线)

2、经过:1841年5月,人民两次包围四方炮台,发布《申谕英夷告示》。

3、意义:(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主题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2)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支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经过

(1)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3)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4)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巩固:新疆设立行省。1884年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意义:打击了列强,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史学探究1: 阅读材料:“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

读史感悟

(1)左宗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讲这番话的?

(2)左宗棠为维护我国西陲边疆领土是怎样做的?

(3)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左宗棠收复新疆成功原因:(1)正确的策略;(2)人民的支持;(3)军事与外交结合。

主题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1)爆发:日军蓄谋已久,清军仓促应战

(2)经过:了解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3)结果: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3)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探究2:阅读材料

春 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读史感悟: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有什么行动?概况如何?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主题四:义和团反帝运动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发展和表现

(1)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

(2)义和团英勇抵抗列强侵略,清政府对义和团被迫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宣战,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

3、结果:失败

(1)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3)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意义:

(1)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对列强: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3)对清政府: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探究3: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提示评价标准:(1)把历史人物或群体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2)是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3)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文化进步。(4)是否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总结固趣

1.学生自主总结。2.教师总结:

3.课后探究:你认为,中华民族没有被列强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评价与反思

【素质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③刘永福黑旗军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9世纪70年代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国家是

A、英法 B、英俄 C、英德 D、俄法

3、赴俄谈判经过艰苦斗争终于迫使俄国归还伊犁的中国政府代表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纪泽

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中俄签订《改订条约》②左宗棠收复新疆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④曾纪泽出使俄国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5、黄海海战中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领是

A、刘步蟾 B、邓世昌 C、叶祖珪 D、丁汝昌

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

A.洋务派卖国 B.中国经济落后 C.西方制度先进 D.封建统治的腐朽

7、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湾斗争中,英勇抗击日军的爱国人士有 ①刘永福 ②徐骧 ③丘逢甲 ④唐景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

A、清政府安抚政策的结果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派的正确认识 C、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 D、当时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矛盾尖锐

9、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本意理解得比较确切的是

A.维持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保卫大清国,反对外国势力入侵 C.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侵略 D.扶持大清皇帝,反对一切外国事物

10、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镇压一招抚一镇压 B.招抚一—镇压一利用 C.利用一镇压一招抚 D.招抚一利用一镇压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关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C 5B 6D 7A 8C 9C 10A 11(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态度: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楚。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中国对策 篇6

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一是欧元区有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却没有统一的欧洲财政部;二是欧元区的管理体制不完整;三是虽然欧元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国际投机者更关注的不是欧元的发展,而是如何从中获取利益,这便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原因以及欧元区的实际情况,欧盟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了多种手段缓解当前的危机并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目前这些救援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贷款;二是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SM)”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三是欧洲中央银行(ECB)介入市场;四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管理与合作。此外,欧元区国家也积极寻求外界的支援,比如试图寻求包括巴西、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外部资金援助等,但是并没有获得实际的资金支持。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当前措施所达到的效果还远远不够,危机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洲经济依然低迷,市场预期仍不容乐观,解决危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近年来,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在各方面均有显著的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中方出口3112.4亿美元、进口168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31.9%。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的地位。中国与欧洲在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成果显著,并有着持续良好发展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应帮助欧元区度过此次债务危机,这同时也符合中国发展的利益。

首先,中国虽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实力与美国和欧洲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需要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也更加需要战略上的依托和制衡。如果欧元没落,中国将必须面对一个相对更加强大的美国,也将更多地承担美国经济发展的成本,这显然不是中国所希望的。中国不能做“救世主”,更不能做“冤大头”。欧洲国家多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穷国救助富国,本是不合逻辑的。因此,中国的帮助不应该是无偿的,我们应该在帮助欧元区度过危机的同时,开出合理、并且符合中国发展利益的条件,如要求欧洲大幅度对中国开放其直接投资市场,开放高科技出口;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采取切实措施,遏制针对中国的各种保护主义;到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国际化等。

其次,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中国应该在与欧洲的经贸结构中做适当的调整。欧盟虽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第一,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德国、荷兰、法国等核心国家,对芬兰、葡萄牙等的出口份额占比很小;第二,中国对有着较大潜在隐患的国家出口比例过高,仅意大利与西班牙两国就占到了中国对欧盟出口市场贸易额的16%。所以,我国应该丰富出口结构,减少对某几个国家,尤其是潜在风险较大的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开发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可能的风险。同时,如果欧洲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手段解决债务危机,势必会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样,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又一个源泉。我国也将面对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本币升值压力。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内需,鼓励消费,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再者,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应在国际储备结构、金融市场操盘等方面明确任务及方向,并适当转变企业竞争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绝大部分為美元,欧元、日元等币种持有量偏少。这便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改善我们的国际储备结构。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借欧元处于相对低位的时候将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部分美元资产置换为欧元资产,同时增持部分黄金资产,使我国的国际储备结构多元化。此外,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方式多表现为单打独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势单力孤,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与当代国际竞争中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供应链竞争、价值链竞争相比,差距极大,很难防范诸如此次债务危机的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境内外连接各种生产性服务的商业机制和平台,将各个外贸企业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危机是长期累积形成的,不会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在解决危机的道路上,欧盟以及国际社会还需要做得更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学系

中国主权 篇7

一、国家主权概念的延伸

现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最早形成于16世纪后半叶, 与当时领土国家的出现所带来的新现象有关。三十年战争结束后, 随着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建立, 主权作为一定领土之内的最高权力成为一种政治事实。国家主权, 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在国际法上是指国家享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也就是说, 主权的内涵包括两个相互关联而不可分的方面, 即对内具有最高的统治权, 对外具有独立的自主权。所谓对内最高权力, 是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行使管辖权的权力;所谓对外主权的独立自主权, 指一国在国际关系中, 享有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的权力。

国家主权学说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创立和发展的, 国家主权的概念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国家主权本身就是一个变动的历史范畴, 其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的。”古典国家主权观念偏重政治和外交, 强调政治上的对内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权是主权的唯一体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国家主权的内涵也日益多元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主权的内涵扩展到了经济领域, 提出了经济主权的概念。1966年, 经济主权原则被写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 国家主权的内涵就从单纯的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到了20世纪末,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相互依存, 也促进了文化传播和信息流动, 国家主权的内涵又扩展到文化领域, 文化主权也被提升为国家整体主权的一部分, 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国家主权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演化产生了一个新概念——信息主权, 它是由经济主权、政治主权、文化主权派生并与新信息观结合产生的, 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国家主权扩展到了无形的网络领域。

二、网络时代对传统主权观念的弱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产生了信息主权这个概念, 并使得国家主权在信息领域进一步延伸拓展, 但是由于网络空间所具有的低门槛、组织扁平化、信息的易流动性、数字边界的不确定性和网络易被攻击等特性, 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产生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主权属性。这主要表现在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两个方面。

对内主权的被弱化首先表现在国家对个人行为控制力的减弱。网络时代前, 主流信息传播的权力是由国家垄断或监管的, 传统社区由国家通过行政组织、社区组织、户籍制度等多种工具对公民实行管理和控制, 网络时代的到来, 开启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虚拟社区的形成, 人们可以代价低廉地在网络发布与传播信息、参与政治, 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结成组织与社团、参与跨国交流, 等等。此外, 上网者常常以匿名方式参与网上活动, 摆脱现实的束缚, 自由进行身份组合, 这些都导致国家对公民的管理和控制力的减弱。

对内主权的被弱化其次表现在国家司法管辖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局限。如前文所述, 对内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行使管辖权的权力, 这是以领土管辖为基础的, 但是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和数字疆界的不确定性, 使得国内法和国际法无法在网络空间里得到完全和准确的使用。比如, 在网络空间自由流动的信息流、匿名的网络攻击窃取行为和一些网络跨国犯罪等情况。这些都导致国家在网络空间中行使司法管辖权陷入困境。

对内主权的被弱化还表现在对国家网络经济控制权的削弱。网络加速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 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跨国贸易和资本的跨国流动迅速增加, 网络也让跨国工作成为现实, 等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国家对于网络经济的税收和监管更加困难。

国家对外主权的弱化首先表现在非国家行为体作用的增强。民族国家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团等。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 “有一些力量试图把政治权力从民族国家向下转移到次国家的区域和集团中去。另外又有一些力量试图把权力从国家向上转移到跨国性的机构和组织中去。”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应用使得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并在国际事务中分享国家权力。网络空间的发展为非国家组织提供了低廉和便捷的全球联络工具, 增强了非国家组织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依靠网络空间非国家组织可以低成本地传播其理念和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另外, 随着网络使国家界限变的模糊, 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国家对外主权的弱化其次表现在国家对外决策更易受到影响。信息设备数量和功能的增加, 以及网络的日益扩大, 各国政府对信息扩散的控制力明显减弱了, 国家的政治边界形同虚设。

网络的普及增加了国家对于跨国信息控制的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对政府决策的关注度, 从而加大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再有其他国家通过网络监听窃取别国的情报和机密, 通过网络影响别国民众的舆论走向, 对他国的对外政策施加压力。恐怖组织和分裂组织利用网络实施恐吓和煽动民众, 并且进行跨国活动, 也对国家的对外主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外, 在信息技术基础较弱的国家, 数字鸿沟的存在也弱化了这些国家的对外主权, 这些国家处于全球网络技术边缘地位, 与信息技术先进国家差距大, 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网络产品依赖于其他国家, 强化了先进国家的优势地位, 而形成了一种非对称相互依赖。基欧汉和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指出, 非对称依赖是行为体的权力来源, 如果一个行为体在基本非对称的脆弱中处于不利地位, 那么它从有利的非对称敏感性中获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三、网络空间不适用主权原则的行为悖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空间的出现为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提供了新的领域, 但是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诸多新特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主权。在当前网络空间对国际政治发挥巨大影响力的背景下, 出现国家主权并不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思潮, 持这样看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主要有“超国家主义”思潮、“新主权理论”、“国际空间论”、“网络自由”等。

“超国家主义”思潮、“新主权理论”等思想都是由互联网引发的挑战国家主权的新思潮, 都强调互联网的新颖性和独立性, 对现实的国家权力持怀疑态度, 担心国家权力的介入会妨碍互联网的自由发展。这些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否认国家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存在, 认为在网络空间中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市民社会, 是一个以信息作为最重要资源的社会, 没有民族国家和疆域界限, 没有权力政治和强制规范。

“国际空间论”则认为网络空间虽然具虚拟性, 但其与南极、公海、外层空间一样是国际空间, 具有国际性和无主权性的特征。多见于美国政府文件、报告和领导人讲话中的“全球公域”与“国际空间论”一样, 认为网络空间是地球上无主的自然资源。美国是不承认网络空间国家属性的主要国家, 并以此大力推动“网络自由”的理念输出, “网络自由”这一词汇多次出现在美国的政策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当中。美国政府认为“网络自由”是“一种普世权利”, 包括“网络上的表达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 “要使互联网能够经受跨越网络、边界和区域的各种形式的干扰而始终保持通畅”, 并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

这些思想基本都是由西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治人物提出的, 具有很强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政治色彩, 也反映出发达国家为维护网络空间既得利益和旧的国际秩序而要求其他国家让渡网络空间主权的本质。事实上, 以上不论哪种观点都忽略了网络空间是依赖于建造在主权国家领土之上的基础设施而存在的且网络空间的操作者与使用者都是属于主权国家的人这一特质, 网络空间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它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 网络空间是具有主权属性的。网络空间也不同于公海和外太空这样的国际公域, 因为其资源的所有权问题, 利益相关人属于主权国家的法律管辖之下, 网络空间事实上更像一个共管区域, 其中包含着多个相关的所有人。美国作为网络空间中获益最大和拥有绝对优势的网络空间霸权国家, 在否认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属性, 对其他国家积极推动“网络自由”的同时, 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大国家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控制, 对内根据其反恐需要对国内民众实施通信、电子邮件、网络信息监控, 对外则与大型网络公司合作, 开展网络空间军事、情报活动。这反映了美国希望继续控制网络空间, 保持其在网络空间的主导优势, 并通过网络空间输出软实力, 影响和改变别国的政治走向, 长期从网络空间中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实质。

四、结语

网络空间出现后, 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顺理成章的。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全新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认同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属性原则, 认为应当尊重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管理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共管, 共同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在我国的网络空间战略中旗帜鲜明的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 表达我国网络空间主权立场, 确认主权范围和界限, 反对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的“网络自由”“网络无界”等论点, 提出相互尊重主权、照顾彼此关切、互不侵犯主权的网络空间行为原则, 维护国家主权。

参考文献

[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 郝望, 李保平,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42.

[2]梁西, 王献枢.国际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46.

[3]刘飞涛.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关系辨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0 (5) .

[4][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众, 等译.三联书店, 1984:383.

[5]胡剑萍, 江涌.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选择[J].国际论坛, 2002 (4) :32.

[6][美]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 著.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8.

中国主权 篇8

冯远(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以下简称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依托于综合国力和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也必将得到广泛传播,更多的人也会了解、关注中国艺术。因此,我觉得《美术观察》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中国美术观”这样一个理念,很及时也很有意义。

就我的理解来说,“中国美术观”是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艺术家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的前提下提出的,也是针对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这样一个当今世界格局中,如何确立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这样一个问题而提出的。“中国美术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美术界在关于美术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考中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

“中国美术观”的基本内容,应包容五千年来中华文化有关美术的优秀传统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创作道路及其指导下的艺术实践成果,包括“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一些大的理念,体现中国美术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现代形式。“中国美术观”不是一个笼统的美术观,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艺术实践中的继承与创新成果中,提炼、上升为理念的一些论断、观点、立场,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认识和批评价值取向。

杨:以前也有许多与“中国美术观”相关的探讨,不同时期的探讨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您如何看待“中国美术观”的现实背景?

冯:提出“中国美术观”,在当下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背景。这些年来中国美术事业总体上发展比较好,呈现出健康活跃、丰富多彩的局面,美术作品和各种展览的数量、美术的对外交流、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美术传媒和艺术品市场等方面,都处于繁荣的上升期。这样一个总体状态为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提出关于中国美术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评判标准,是非常合适的。国家希望美术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美术事业,积极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这些都为确立“中国美术观”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也希望能发出自己更响亮更鲜明的声音和观点,有自己当代的中国艺术品评标准,这也是时代的发展向艺术理论家提出的要求。

当然,我也认为我们今天在美术建设方面的整体状态虽然很好,但在确立我们的标准、提出我们的价值观和在理论研究与批评的深度方面上,还缺乏主动性和厚实的积累,与西方艺术平等交流对话的地位还未确立起来。世界关注中国,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关注度也在提高,这个时候,“中国美术观”中,“中国”这个词不仅对内,更应当是面对世界的,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快建树“中国美术观”的步伐。

我在文联分管外事,几年前我刚来的时候,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远不如今天如此繁荣,经费也有限,近些年国家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力度大大加强,文联系统的十多个协会已不满足于在国内做活动了,都要出去,外事项目就快速递增。而且,我们不能老拿京剧脸谱、变脸吐火那一类老玩意去交流,人家要看你今天有什么成果。我们原来出去是一台舞剧或综艺晚会,现在不行了,我们还要有艺术展览,展出当代艺术、当代水墨,把这些不同于传统的新创作拿给老外看。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投入还会增加。但如果仅仅是国家拿钱把文化送出去,人家会误认为你是在做宣传,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做到既达到了交流目的又不让人觉得有明显的宣传目的。美国就是通过好莱坞出口的几部大片,不仅给人们视听享受,宣扬了它的文化,也赚走了很多的钱。

杨: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美术应有何作为?取得什么效果和意义?

冯:比如北京国际双年展,我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批评它和国际上的“双年展”不一样,实际上我们正是针对西方一些“双年展”上流行的绘画“下课”、“死亡”,认为艺术都要进入到装置多媒体艺术这些说法来策划的。我们认为,艺术的发展不是以艺术家的个人创新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作品一旦完成向公众展出,艺术家的私有性就宣告结束而具有了公众性。实际上就中国巨大的社会实际需求而言,架上绘画、雕塑还有很大的市场,所以,也需要搭建一个以绘画、雕塑为主要平台的双年展,由中国来行使文化选择的话语权,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主性,选择各国的艺术家来参展,能够彰显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主张。虽然在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越来越多的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对此感兴趣,参展的艺术家不断增加。西方一位著名的策展人看了中国的油画后甚至感叹,油画的复兴很有可能要在中国出现。

几年前有过一种说法认为,我们的油画技术刚刚有所提升,西方人就不画油画了,等我们刚刚搞装置,西方已经搞多媒体了,好像我们总是落在后面,有一个时间差。那么今天看,这是不是一个时间差,需要反思的是,中国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有没有必要跟着人家的脚步走?中国在现阶段能不能走出另外一条现代之路?当然西方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存在,确实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价值,但如果只是跟着它,就会在不自觉中把它放在中心地位而边缘化了自身,那就永远没有自己。

杨: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交织着各种文化观念和形态,尤其在通俗文化不断扩张的情境下,建树“中国美术观”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冯:老百姓也有他们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趋向多元,选择的自主性也在加强,出现了大量属于通俗文化层次或者说娱乐层次甚至低俗的东西。但这不能代表主流的、高端的美术观念的核心。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化艺术也分了很多层次,他们提出的一些艺术理念、价值观、创新观,是非常鲜明的,代表了一些文化精英的认识,并不能完全依附或融入到文化产业、文化娱乐层面中。我们所提出的“中国美术观”一定是代表了主流的价值观,是要有一定的高度,在多元的文化生态下,它所对应的面不同,受众不一样,确切地说,不能就俗,更不能随俗,只能就高。

杨:就美术机制而言,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美术观”的建构?

冯:中国美术在组织机构方面,有很多是得到政府支持的,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像美国那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文化的政府机构。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常常是一批艺术家来做,政府在背后提供资金,但是不出面组织,依托强势经济,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向世界扩张它的意识,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它的核心价值理念,好莱坞大片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们认为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也有一种扩张的意识,要让别人跟他接轨。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重新认识中国文化,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然后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很多问题。我们也有过要和别人接轨的学习阶段,当然今天也许不会有人再说我们一定要和别人接轨了。之所以有这个文化心态的转变,我们的有利条件是,除政府支持外,还有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全社会民众的愿望,建树“中国美术观”,应该正是这三者共同的主动合成的基本观念和核心价值理念。

杨:美协的各艺委会机构,是按照一般的画种和领域来设置的,许多能鲜明体现“中国美术观”的传统形态和活动群体还难以被包容进去,或者被置于工作中心之外。

冯:是有这个问题。现在按照画种来区隔,这个观念有点过时。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前期筹备工作中已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提出用原有的方式的观点占了大多数,就被搁置下来了。

杨:“中国美术观”与其他视觉性的形态创造,如设计有何联系?

中国主权 篇9

一、对“恢复”海关主权的想像

以文学想象的形式“恢复”海关主权的小说主要出现于清末。那时清廷衰弱, 无力抗外;作家有的直陈时弊, 更多的是用以古寓今的方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反映的主要模式是先反思原因 (多是“闭关锁国”) , 再改革弊政 (多以西方社会制度为参照) , 最后是达到理想社会境界。如《邹谈一噱》 (1906年) 中的关于“强国梦”的表述中就包括海关自主, 邮政自主 (近代邮政也归海关管辖) 。书叙齐学各国之长, 振兴百业, 大办邮政。宣王公孙卫命为邮政司, 淳于髡协理其事。厘定税则, 征收进出口税。派宋国人戴盈之为总税务司, 其余各关卡税务由戴委派。戴为宣王办税务几十年, 一直加封到宫保衔才回宋国。大办路政航政。又选派铁路大臣, 开矿赈捐, 设立大学堂, 在政治上通过御前会议又宣布成立宪之国。实现了宣王素有的“齐民安, 天下之民举安”的宏图大志和新政仕举。在《新水浒》 (1907年) 叙侯蒙保奏, 宋江受降, 众位头领一致决定陆续下山, 干个人营生, 以个人自治、合群爱国为宗旨。其理想虽有不同, 但石勇诸人自办邮电局等事项, 都表达了国权主权尤其海关主权独立的愿望。《尚父商战记》 (1907年) 书叙周武王灭了殷纣, 大封功臣, 特授太公征伐全权。太公东到泰安, 遇一店主广成子后裔文邑先生, 梦中点化太公, 不可闭关故步, 要使神州大放异彩。题“珠溪渔隐”的《新三国志》 (1909年) 中也表达了办邮局等理想。而《宪之魂》写到了“阴府”国力衰弱被迫将关税抵押外邦的惨状, 后世界各鬼国召开议会, 决定瓜分阴府。阎王和众大臣面临灭顶之灾, 只好大开言路, 变法图强, 不到三年, 便国富兵强, 接连打败了前来侵略的劫化他国和狮子国, 恢复海关主权及列国在阴府的一切特权。

二、对恢复海关主权之行为的反映

对全国人民要求“恢复关税自主”的愿望和行动作生动反映的多创作于民国时期。这也是符合历史实情的。争取海关主权独立的实际行动主要涉及三方面人物, 一是学生民众, 二是北洋政府, 三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及国民政府。

先说学生民众。《民国演义》第一零七回再现了“五四运动”的场景, 记述了广州人民组织国民外交后援会, 张旗列队至军政府递请愿书的历史情节。请愿书分三大纲, 第一条即是“宜取销二十一条件, 及国际一切不平等条件, 直接收还青岛”等语。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表达了全国人民要求“恢复关税自主”的愿望与行动。小说第三十六章写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那天举行的示威游行, 游行的队伍树起了“恢复关税自主”, “取消‘治外法权’”大幅标语。小说第三十六章还描写了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在天安门前的一次规模庞大的集会, 有中学大学学生代表、工人组织的代表, 手中拿着最大的白旗帜, 在晴朗碧蓝的天空飘动, 再度要求关税自主, 要求政府对外国通牒采取强硬的立场。有些国民党的大学教授在台上讲演。这近乎对历史的实录1。

其次是北洋政府。《民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叙在“绝德“之后, 国务院中遂组织国际政务评议会, 研究外交关系事项。所应研究事件, 共分七则: (一) 处置国内德侨; (二) 对于协约国应提条件; (三) 华工招募; (四) 物料供给; (五) 关税改正; (六) 巴黎经济同盟条文; (七) 议和大会中各问题。各会员方共同讨论, 逐条采行。而其第五条则是“关税改正”。《民国演义》第一百二十九回交待了山东问题即文中所谓“鲁案”解决的大致过程。在全国督促、各国调停及代表的坚持下, 最终在民国十一年一月三十一日签署。其第四条是“海关”, 其明确“本条约发生效力后, 青岛海关即完全成为中国海关之一部分”。

再次是孙中山及民国政府。《民国演义》第十二回简述了“起手于同盟会”的革命党的九条党纲, 依次是完成行政统一, 促进地方自治;实行种族同化;采用国家社会政策;是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平权;励行征兵制度;整理财政, 厘定税则;力谋国际平等;注重移民开垦事业。而第七条便是“整理财政, 厘定税则”。不仅如此, 除了革命党外还有浙人章炳麟、苏人张謇发起的共和党及由滇人蔡锷、直人王芝祥等组织而成的统一共和党, 其党纲有十余条, 依次是画定行政区域, 实谋中央统一;厘定税则, 务期负担公平;注重民生, 采用社会政策;发达国民经济, 采用保护贸易政策;画一币制, 采用金本位制;整顿金融机关, 采用国家银行制度;振兴交通, 速设铁道干线;实行军国民教育, 促进专门学术;振刷海陆军备, 采用征兵制度;保护海外移民, 励行实边开垦;普及文化, 融合国内民族;注重外交, 保持国家对等权利。而其第二条便是“厘定税则, 务期负担公平”。足见, 无论是重民权的革命党, 还是民权与国权并重的统一共和党, 其党纲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厘定税则”, 且将之置于与其他各条同等重要的地位。综观中国近代海关史便知, “税则”的厘定涉及海关主权的核心问题, 它们所提及的税则, 当着重指国内税则, 但由于中国近代海关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其主要内容仍离不开海关税则。《民国演义》第一百五十回叙1924年1月20日, 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发宣言改组国民党。开会当天发表了宣言, 宣言分为中国之现状、国民党之主义、国民党之政纲三大段。《民国演义》对“中国之现状”一段择要予以摘录。其中涉及到“中国国内市场充斥外货”、“小企业家渐趋破产”、“租税日以重”等内容。……其政纲中之“甲对外政策”之“一”为:“一切不平等条约, 如外人租借地, 领事裁判权, 外人管理关税权, 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 皆当取消, 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不只是行动纲领, 还反映了直接交涉甚至武力收回海关的历史。《民国演义》叙袁世凯称帝后声讨之声不绝。三月十五日, 广西宣告独立, 公推陆荣廷为都督。当时陆荣廷尚在柳州行营, 省会中一切规划, 统由陈炳焜代理, 当改将军署为都督府, 照会各国领事, 谓所有交涉, 仍照条约办理, 并收管梧州、南宁、龙州等处海关。外人也未闻相拒, 且说他理由充足, 行为正当, 啧啧有羡词。第一四九回中, 叙谭延闿向孙中山报称在北伐战事进展顺利的大好形势下却出现军饷不足的情况。孙中山遂决计收回海关税权, 将粤海关的关余, 从民国十二年一月起全数截留。这当然会受到由列国组成的北京外交团的竭力反对, 并发出“为保护海关起见, 只有采用相当强迫手段”的书信恐吓, 并在广州洋面上置炮舰以作威胁。孙中山所不为所动, 坚决截收取西南关余, 并声称如北京外交团不从, 将撤换税务司等, 从而最终获取。

而揆诸历史, 不难发现, 文学中所反映的国人为收复海关主权所作的努力, 基本都有史实作支撑, 而比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其所具有的特别的认识价值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近代小说中关于恢复海关主权的想象及对相关行动的反映, 想象性内容的小说多产生于清末, 而对实际内容加以反映的小说多创作于民国时期。

关键词:近现代小说,想象,反映,评述

注释

中国主权 篇10

近代周边与清王朝保持着宗藩关系的国家主要有朝鲜、越南、琉球及缅甸等。这种宗藩关系大多是历史的继承, 主要形式也是历史上的册封、朝贡, 越南二年一贡, 缅甸十年一贡, 遇藩属国国君即位, 清政府派专使持敕书、印信前往册封。这是源自古代属国制度在近代演变而成的一种特殊藩属国家关系。藩属国对宗主国有一定的从属和依附关系, 作为宗主国, 清王朝对藩属国又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和保护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得到了包括列强在内的国际上的承认。

何建木认为中国西南地区内部及其同中南半岛之间因地缘、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流动等因素, 在古代综合促成整体性格局, 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该区域的总体形势。其中, 文明交往使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地区之间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强, 这在该大区域整体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

以越南为例, 越南是中国的邻居, 曾属中国郡县由朝廷管辖, 968年建立自主封建国家后, 与中国历代王朝保持宗藩关系, 直至188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才宣告结束。中越宗藩关系的朝贡、册封和实施过程中的战争, 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 “从越南的角度看, 各王朝、政权的君主都主动地要求同中国皇帝建立、维持宗藩关系, 主要是因为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形式并未损害他们及其代表的集团的政治利益, 恰恰相反,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获得中国统治者的承认, 从而确立在本国的唯一合法地位, 取得打败政治对手、稳固统治的重要资本, 该国也因此获得了与一个大国发展双边关系的基础。”[2]

中国作为宗主国, 对属国享有宗主权, 但属国的国家主权并未因此而受到限制。相反, 在宗藩关系体制下作为宗主国的中国, 对属国的国家主权起着保障作用。因此, 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基于其自身安全考虑, 会设法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藩属国的国王继位, 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 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进贡, 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清王朝对藩属国王的册封, 实际上仅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 即谁控制了中央政权, 清王朝就予以承认, 并不具体干涉其内政。同时, 清王朝也不染指藩属国领土, 不谋求经济上的特殊利益。宗藩关系并未对藩属国的自主权和经济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属国基本上仍是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宗藩关系, 当法国侵略越南时, 阮氏王朝不仅邀请黑旗军助越抗法, 而且多次派使臣前往中国, 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对清政府而言, 如果对越方的要求置之不理, 两国间的宗藩关系就难以维持, 而且, 天朝的尊严与体面也将会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近代以来, 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使中国和在中南半岛国家即宗藩双方的国家主权不同程度流失。中国连自己的国家主权都散失几尽, 其国家力量自然也没有办法去保障藩属国的权益。原为境外政权边民的一些民族, 由于与相邻云南辖境民族为同一民族, 当西方殖民者入侵时。宁愿归附中国, 也不肯为西方殖民者所奴役, 客观上对中国西南边疆起了维护作用。

二、近代缅甸越南国家主权流失及中缅中越宗藩关系的破解

中缅宗藩体制的解体是英国殖民扩张的结果。从1824年起, 英国开始发动了侵略缅甸的战争。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缅战争的过程中, 清政府曾经提出交涉。英国政府一面推诿说事先不知中国对缅甸的宗主权, 表示不损害中国在缅甸的权利, 一面又加紧侵略缅甸。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缅甸首府曼德勒, 俘虏了缅甸国王锡袍及王后, 并于1886年宣布将上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完成了它对整个缅甸的吞并。英国吞并缅甸之后, 清政府提出了抗议, 中英双方进行了谈判, 1886年7月, 在北京签订了《缅甸条款》, 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 英国同意缅甸每届十年“循例”向中国“呈进方物”。清政府虽然达到了使英国“勿阻朝贡”的谈判要求, 但实际上清朝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已不复存在。

同样, 中越宗藩体制的解体也是法国殖民扩张的结果。1787年, 安南阮嘉隆王为获得法国的支持复国, 与路易十六缔结了不平等的《法安同盟条约》。该条约虽因法国大革命爆发而未批准生效, 但却成了法国在越南侵略扩张、中越宗藩体制解体的导火索。1802年, 嘉隆王收复安南, 改国号为越南, 恢复和巩固了中越宗藩体制。

清朝初年曾经册封北方黎氏为安南国王。1702年, 越南南方阮氏派遣使节来中国也请求清廷册封, 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自立为王。1803年, 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 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至此, 中越维系着藩属关系。法国武装侵略越南后, 于1862年与越南签订了第一个《西贡条约》, 把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殖民地。1874年3月, 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 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 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 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 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

1877年, 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 法国也未加阻止。1882年至1883年, 法军多次入侵与中国毗邻的越南北部, 进而挑起“中法战争”。1883年, 法国全面侵略越南, 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 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年6月, 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 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 1885年6月, 中法正式签订《中法新约》, 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三、西方殖民主义动机与中国宗藩关系理念交锋下的中缅中越疆界变迁

从19世纪初开始,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王朝的衰落, 中国的朝贡制度逐步动摇。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体系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冲击, 整个宗藩关系逐渐“有名无实”, 更加刺激了西方列强侵吞清藩属国的贪欲。

传统的藩属观念使清政府认为, 属国的领土就是自己的领土, 因之将有争议的一些领土轻易赠与属国, 比如将白马讯及小赌咒河以外一百二十里的土地赏给安南国王。而后来堪界时, 则不去调查历史的来龙去脉, 而是以实际控制线为准, 这样, 在还没有堪界以前, 中方已经埋下了丧失领土的危机。这是宗藩观念的负面影响。而这样的事例不止于此, 因此, 宗藩观念在疆界发展变迁方面的影响是不利的。

宗藩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宗藩权是维系中越历史久长藩属关系的重要力量, 并起着保护西南边陲安全的作用。由于法国强加越南于保护权, 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 沦为法殖民地, 从而以越南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法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是反殖民化与殖民化之争, 是中越人民反侵略与法国侵略的斗争。

由于清政府迟迟不转变宗藩体制下的领土观念, 中缅边界地区的一些部落辖地脱离了中国的管辖, 一些则逐渐落入了缅甸管辖的范围, 这种主权与管辖权脱节的现象, 使清政府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致使中缅未定界交涉一拖再拖, 多次错过在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划定中缅边界的时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体系和朝贡外交是封建王朝强盛时期的产物, 它是以当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先进文化为基础的。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之下, 这种实力基础逐渐削弱, 宗藩体系随之崩溃。在宗藩体系下, 中国对边地的领土主权意识非常模糊, 日积月累, 当中国宗藩关系理念需要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动机交锋时, 显得无所适从, 在疆界谈判中显得被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

[1]何建木.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J.]史学月刊, 2005, 54 (8:) 13-19.

中国主权 篇11

未来,国际金融危机次生灾害的重点恐怕就是债务危机。

迪拜债务危机爆发,不仅预示着海湾奇迹的破灭,也昭示金融危机幽灵犹存,“金融大地震”遗留的次生灾害不容忽视。这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具有特别的警示意义,当中最大意义莫过于“主权风险”。

易被忽视的“主权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在某种程度上误导大众视线,人们日益关注急增的市场风险,想方设法发现、规避市场风险,而往往忽视“主权风险”。主权风险一般是指一国政府不能或不愿及时履行其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主权风险成因复杂,或因一国内发生重大政治、社会、宗教、民族矛盾等而产生,或因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汇短缺、国际经济与金融危机冲击、地缘冲突、国际正常关系逆转而产生,还有因相关国家有意、故意不切实履行债务责任而产生。

世人总是倾向认为,政府会出手救助“太大而不能倒”的机构,但是还应当考虑到,政府出于某种原因而不愿出手或者爱莫能助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击倒的不只是迪拜酋长国,此前的冰岛——一个经济规模200亿美元不到的小国竟然欠下1300多亿美元的债务。而依照欧盟年度负债不超过GDP的3%、总债务不超过GDP的60%的警戒线,发达国家普遍亮起黄灯乃至红灯,中东欧国家与一些新兴市场债务风险正越来越高,因此未来国际金融危机次生灾害的重点恐怕就是债务危机。

在世界经济与金融历史上,主权风险不断,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政局变换之后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就是典型的主权风险。诸多拉美国家,由于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不断推进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与国际化。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初,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繁荣,但是不久就证明这种繁荣是透支的繁荣、借来的繁荣而昙花一现,国家债务越积越高,占GDP的比重普遍超过30%,还本付息超过经常账户的盈余。由此,1982年墨西哥率先宣布无法按期偿还外债,步入债务危机,墨西哥危机很快衍生成“多米诺效应”,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拉美以及非洲共42 个债务国要求推迟还债,由此将西方国家银行拖入金融泥沼,国际债务危机由此爆发。西方银行债权后来由于“贝克计划”(1985年)和“布雷迪计划”(1989年)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拉美国家则由此陷入十多年的经济衰退,是谓“失去的十年”。

20世纪90年代最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要数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甚至连进入OECD这个富人俱乐部的韩国,都出现国家倒账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如同消防队员,四处灭火,但仍然救不胜救,很多国家只有靠自救或请求区域救助。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一些国家激发了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多国出现政局更迭,印度尼西亚更加悲惨,还出现国家危机,东帝汶独立,亚齐等省至今还为独立而纷争不息。显然,主权风险不比市场风险低、震度弱、冲击小,有时甚至更高、更大、更强。当然,东亚金融危机还突出另类主权风险,即金融危机的重要肇始是美国对冲基金的袭击,这是由美国诞生、成长而且得到当局支持的极具有攻击性与危险性的金融机构,危机发生后,美国等发达国家袖手旁观东亚新兴市场在泥沼中挣扎,而看美国眼色行事的IMF开出极其苛刻的救援条件,令一些主权国家“备感屈辱”。

主权风险不仅来自一国政府不能偿还债务,还有不愿偿还债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废除一切外债,令西欧债权国损失惨重。据学者研究,当初西方国家联合发动对苏维埃的围剿,就有要求恢复债权的借口。二战后,一些国家(如1961年的古巴及1964年的朝鲜)效仿苏联废除外债的举措,国际关系一时间波诡云谲,甚至在一些地区剑拔弩张。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俄罗斯政府拒绝偿还短期公债。2001年,阿根廷政府宣布1300亿美元的政府公债停止偿还,此后又于2002年宣布300亿美元的企业外国债券停止偿还。2009年初,厄瓜多尔总统签署决议一概不承认过去所欠下的不平等外债。

“主权风险”美国最重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迎来了国际金融改朝换代的良好机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由此奠定了美元独霸地位。美元地位等同黄金,俗称美金。而以法国为首的对美元“过度特权”不满的国家,持续将手中积攒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如此,美国国库中的黄金越来越少。1971年,美国再也无法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由此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史称“尼克松冲击”,名为美元危机,实质就是美国债务危机,美元发行量(实质是美国的债务)远远超过黄金库存量(实质为美国的资产),美元与黄金脱钩显然是美国不履行偿债义务,是主权风险的重要体现。

“尼克松冲击”后,美元摆脱了黄金束缚,成为纯信用货币,美元币值与购买力的稳定完全凭靠美国国家信用担保。美国依赖美元霸权以及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际分工格局,即美国生产美元(一开始是纸张与油墨综合体,如今更多的是电子符号)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金融服务,其他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品,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源与原材料。美国强调自由贸易,就是用美元自由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源与产品;美国强调资本自由流动,就是将其他国家得到的美元回流到美国,供美国消费信贷与海外投资使用。如此,便以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但是,美国生产的美元越来越多,能够稳定美元购买力的美国产品、财富远不及美元增长速度,这会引发美元信用危机,实质也是美国的债务危机。

为维持美元信用,缓解债务压力,美国向世界提供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将其包装成创新优质产品。这些金融衍生品多半是将不良资产搀杂于良性资产之中,通过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精细包装,国际投资者难辨真伪良莠,而只是看中“美国制造”的光环,纷纷购买累计过万亿,最终次贷危机爆发,真相大白天下。美国当局金融监管缺失,听任乃至支持美国金融机构向世界转嫁风险,当属一类主权风险。

美国人长期寅吃卯粮,积累起巨额债务,而且还不断增加。在美国那里,从来没有对外债务清偿一说,只是不断地发新债还旧债。当债务积累难以承受之时,就来一次美元大贬值,使债务缩水。因此,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就陷入周期性贬值。由于其他主要信用货币也在贬值,所以美国编制的“美元指数”所显示的美元币值波动幅度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是,通过“天然货币”黄金这个“照妖镜”,美元的本质就基本原形毕露。尽管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维持美元地位,对黄金的打压可谓不遗余力,但是真金不怕火炼。1盎司黄金在1871年兑20美元左右,1971年兑35美元,2009年12月3日则为1225美元。从1971年到2009年,美元对黄金贬值高达到97%,足见美元贬值幅度之大,美国当局实际赖帐之多。世纪金融大危机,美国当局一肩抗起金融机构大量坏账,拿什么去填补窟窿?最便捷的选择就是印刷钞票,美元贬值与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在美元贬值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情形下,美国便想方设法逼迫债权方货币升值,变相缩减自己的债务。20世纪80年代初,美日之间债权债务关系逆转,日本持有巨额美国债券,成为美国最大债主。美国千方百计将“广场协议”强加给日本,由此令日元大幅度升值,从240日元兑1美元一直攀升到80日元兑1美元,日本从美国赢得的贸易顺差,通过日元升值基本还给了美国。加入WTO后,中国从美国取得越来越大的顺差,并很快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于是美国如法炮制,通过各种途径力压人民币升值。2005~2007年人民币一口气升值了约20%,中国数以千亿计的美元资产实际被蒸发,当然美国也就相应减少了对中国的债务。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霸权国家,没有对手,没有制衡,近乎为所欲为。除了美元贬值或令债权国货币升值以达到赖账之目的外,美国可以通过各种办法,给债权人制造“主权风险”。如,对被认定的“敌对国家”可以实施包括资产或外汇冻结乃至没收等经济制裁,9.11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便将这一经济制裁推向新的极致。通过外交(如1954年对英国施压逼迫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经济(如1997~1998年利用或放任对冲基金对东南亚国家发动袭击)乃至军事(如1998年轰炸南联盟、2003年出兵伊拉克)等手段制造国际金融动荡,为美国营造国际资本的“安全岛”与“避风港”形象,借以给相关资产当事人施加“主权风险”。

中国面临的“主权风险”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及海外投资日益增多,当中有不少“走出去”存在盲动,如此便面临各种新风险。在发达国家,或并购被拒,或抄底被套,或投机被斩;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货款被占压,或产权被剥夺,或工人被绑架,或商人被驱逐。在诸多的商业性风险中夹杂着不可忽视的主权风险。受西方宣传的误导,一般认为主权风险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越来越多的主权风险来自发达国家。

受到西方评级机构的鼓惑,我们一直以为拥有AAA评级国家的证券资产是最安全的投资,尤其是美国国债定义为“无风险回报”。然而,当今国际主权风险正迅速向发达国家集中,截至2008年底,按照狭义外债计算的世界外债总量为59.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94%,发展中国家占6%。外债总量排名前15位全部为发达国家,净外债排名前15位国家中有10个是发达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政府大手笔举债,全球十大富国公债占GDP比例将从2007年的78%上升至2014年的114%。2009年,爱尔兰成为第一个失去AAA等级的国家,岁末希腊主权评级被调降(由A-下调至BBB+),英国、西班牙等国也被评级机构警告,而有“债券天王”之称的葛洛斯(Bill Gross)公开指出美国的主权评级在未来四年内必然会遭调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债违约担保成本在不断上升,发达国家正面临大范围信等降级,“后金融海啸时代”最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大震荡当有债务危机。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主权风险,不仅是有关发达国家的债务偿还能力不断降低,更重要的是偿还意愿出了问题,亦即国家道德风险。世纪金融大危机不仅是一场滥觞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更是美国的道德危机;缺德的不仅是美国的金融家与金融机构,还有美国政府。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不断将风险转移给世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又竭力将危机转嫁给世界。此次危机有明显间歇性特征,就在新一波风暴潮来临之际,美国财政部曾经十分迅速地通过了中国XX证券对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的投资,着实令市场与中方感到意外,因为这与美国一贯的市场保护作风差异太大。然而,就在XX证券于国内一个接一个机构跑批文的时候,贝尔斯登终于撑不住而宣布破产。业内人士笑言,恰恰是中国的官僚主义“保护”XX证券免入陷阱。

不难判断,美国是当今世界主权风险最严重的国家,而中国对外投资最多的恰恰是美国。在中国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高达2/3,其中美国国债就超过8000亿美元。在截至9月30日的2009财年,美国赤字总额高达1.42万亿美元,比此前创出新高的2008财年高出958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9%,是战后的最高水平。美国政府预计2010财年赤字将达1.5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刷新历史记录。财政严重失衡的结果是,比例越来越高(此前约有40%)的新发行国债由美联储购买,美其名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就是国债货币化,就是启动印钞机印钞还钱。在1989年“国债钟”悬挂时,美国国债为2.7万亿美元。2008年10月,原先为“国债钟”设计的13位数字已不敷使用,增至15位即百万亿计,显然,美国为自己的国债预留的广阔空间,几乎是上不封顶了。

目前,美国国债总量是12.1万亿美元,并且还在以平均每天约35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占GDP的85.6%,远远超过60%的警戒线。自2008年下半年,中国就已成为美国债券市场的最大海外投资者,成为吸收美国国债的“无限海绵”,但是吸收多少中国自己从来不对外发布,相关数字都是由美国公布的。随着美国政府预算赤字的大幅增长,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风险快速向其主权风险集中,这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市值稳定和变现能力都将构成巨大威胁。

中国主权 篇12

一、主权信用评级的涵义和作用

(一) 主权信用评级的内涵及等级符号的含义

主权信用评级是指由信用评级机构使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程序对一个主权国家履行债务契约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经济活动。它的实质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的一种判断。

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评级机构有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 这些机构大都在美国。标准普尔的长期主权债务信用共分九级, 分别是AAA、AA、A、BBB、BB、B、CCC、CC、C。AAA—C信用等级逐级下降, 从AA至CCC可以增添“+/-”表示强弱。AAA为顶级, 表示信用质量最高, 信用风险最低;AA+—BBB-表示观察中;BB+—CCC表示垃圾。

(二) 主权信用评级的评价内容和体系

主权信用评级着重于政治和经济风险分析, 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进行主权信用分析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综合体制:政治因素;经济稳定性因素;金融系统因素。

公共财政: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现有负债和或有负债。

外债和外部流动性:外债的规模和结构;外部融资;汇率和汇兑风险;国内国际融资能力。

标准普尔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因素和政策制定等政府行为;定量分析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率、政府财政收支和银行或有负债。标准普尔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分为10项指标:政治风险、经济增长的前景、国民收入和经济结构、财政弹性、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预算外负债和或有负债、货币的稳定性、对外流动性、公共部门的外债负担和私营部门的外债负担。

(三) 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和作用

1. 主权信用评级决定了一国及其实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一般来说, 主权信用等级越高, 一国或其经济实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举债的时候, 借款的成本就越低, 完成融资越容易;反之, 不仅融资成本高, 且融资的困难程度会加大。以当前的市场惯例为例, 我国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本币和外币债券, 债券的定价一般在美国国债利率水平的基础上加点, 点数的具体数值由财政部和国际购买者进行磋商确定。此时, 主权信用等级就成为了磋商的基础。一般而言, 等级越高加的点数越少, 我国债券的发行成本就越低。

2. 主权信用评级会影响一个国家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

一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降, 国际资本会出现外逃迹象, 这个现象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 标普、穆迪和惠誉急剧下调受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的主权评级, 严重加剧了市场恐慌。1997年11月28日-12月11日, 穆迪将韩国外汇债券和票据的评级从原来的A1急速下调到Baa2, 导致韩元对美元汇率以及股市暴跌, 中型企业纷纷倒闭, 从而引发韩国全面金融危机。

3. 主权信用评级涉及国家的经济信息安全

主权评级的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政策紧密相关。三大评级公司在对他国进行信用评级时, 需要对该国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 尤其是非公开的信息。其中会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宏观和行业信息, 特别是有关国家财政、金融和外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同时, 通过调整一国的信用评级, 也会迫使一些国家或地区按它们的意志调整经济政策。

二、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原因

标准普尔之所以下调美国长期主权的债务评级, 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因素的考虑:

(一) 政治斗争升级,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派别纷争已经延伸到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影响到各层面政府政策的制定。虽然今年在最后的紧要关头, 两党就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一致, 上调了联邦政府的债务的最高限额, 但两党在政府支出方面的态度仍然意见相左。民主党主张向富人征税, 奥巴马提出了一项征收“巴菲特税”的议案, 但却被共和党人斥之为搞“阶级斗争”。共和党主张削减政府开支。次贷危机爆发后, 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失业率上升, 经济增速放缓, 民众不安定情绪增加。“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更是愈演愈烈。

(二) 财政刺激计划收效欠佳, 实体经济复苏乏力

尽管奥巴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 包括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 大幅增加清洁能源的投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项目, 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1年7月, 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降至高达9.1%。很多医院、学校、企业无法实现再融资, 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现实情况表明, 政府的财政救援根本无力将本已虚弱的美国经济送上快速行驶的健康快车。

(三)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巨大,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萎缩

自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 美国国会已4次上调联邦政府债务上限。2007年, 联邦政府总债务的GDP比重为62%;2010年提升至92%, 仅次于希腊、意大利和日本, 债务规模早已超过葡萄牙和西班牙。目前,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GDP占比几乎达到了100%, 随着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相继爆发债务危机, 市场对美国违约的担忧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 美国各地的州政府、县政府不断爆出破产迹象, 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财政危机的希望越来越小。而市政债券是美国各大金融机构, 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等重要投资品种。因此, 倘若市政债券出现兑付窘况, 美国债券市场将会出现巨大恐慌。

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债权人,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主要带来以下影响:

(一) 海外资产缩水, 外汇储备购买力下降

截至2011年9月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2万亿美元, 其中1.16万亿用于购买了美国国债。我国是美国海外最大的国债持有人, 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下调, 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的美国国债资产, 国债的价格下跌, 收益率受损。同时,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带来的美元贬值, 而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60%以上的都是美元资产, 随着美元汇率的下跌, 外汇储备的海外购买力将会大幅下降。

(二)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后, 可能出现抛售美债的浪潮,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一直被国际投资者看好。尤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国际资金将涌入中国,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增加, 人民币又将被动升值。这一方面给国内带来通胀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不利中国商品的出口, 给中国国内的经济稳定带来冲击。

(三) 出口障碍增多, 竞争加剧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复苏乏力、就业形势欠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美国政府肯定要实行一些经济刺激计划, 可以预计, 出口拉动是一个重点区域。美国出口导向政策的实行势必会给以低端商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带来冲击;另外, 为了拉动就业, 美国政府必将出台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的检验、审查力度。这些都将给我国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总之, 在全球化经济的时代, 在困难和危机面前,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进程中的今天, 中国一方面需要和各国并肩作战, 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应对, 积极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带来重大冲击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结构。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进行资源配置;第二, 做好外汇流入的冲销干预, 防止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私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和兼并;第三, 调整经济结构, 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1]张明.透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调降:原因、冲击与启示[J].国际金融, 2011 (9) .

[2]王天伟.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背后[J].天津经济, 2011 (8) .

[3]孙祁祥, 刘宇飞, 段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11 (16) .

[4]陈超.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影响面广[N].上海证券报, 2011-8-11.

[5]王进雨.中国强硬斥美:结束举债成瘾[N].法制晚报, 2011-8-7.

上一篇:邻里环境下一篇:聚氨酯保温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