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通用8篇)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1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教师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将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心得,希望通过这次体验能与大家一同交流,以求完善。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本课从国内政治上升到国际政治的层面,对国际社会的组成及其组成成员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是对国内政治基本知识的延伸和深化。本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国际社会的构成”为本课的情景导入部分。第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第三:“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详细的介绍了联合国的产生、宗旨、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作用,该部分为本课教学重点,是对国际社会相关理论知识的具体化。
二、说学情
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对国家政治概况和基本政治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国际政治相关政治的学习,是对以往知识的必要深化。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促使学生将视野从对国内政治的认识上升到对国际社会的认识中来,促进自身具备分析世界政治问题的相关能力。
三、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将已学知识与本框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权利与义务
2.主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维护
3.国际组织的含义及其分类
4.理解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通过感受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让学生明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人的国家,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主权的重要性﹔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教学难点: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
六、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下列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
2、提问法。也叫谈话法,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即如何从一个一个问题引出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并且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最后还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3、问题讨论法。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利用知识。
4、热点资料情景导入法
(二)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针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采用学生自主预习展示法,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简单地知识自由发言。针对重难点知识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成果,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掌握书本知识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热点材料情景导入法。多媒体展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雅安地震多国表示愿为灾区提供援助》资料。
看完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中共出现了哪些国际社会的主体?
时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衔接到本课所学的内容上来。知道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二)讲授新课
对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联合国的一些基础性知识,重点由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展示交流,必要的时候教师予以引导点拨。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之一:主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通过一个相对热点的材料《中菲南海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在相互补充质疑的过程中得以解决,最后突出本部分的关键词主权国家,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具体的内容,包括主权国家的地位、内型以及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再加以详细分析。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之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联合国的宗旨及作用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课的另外两个重难点,因此,通过导学案上的两个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教师予以引导点拨,从而突出重难点,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一个探究为前面提到的《中菲南海对峙》,由材料引出一系列的提问,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后,得出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讲完这个内容的重难点后,再打出一组图片,让学生轻松的知道国际组织的含义及分类,最后通过一张表格巩固知识点,本个环节的第一个知识点就落实了。接下来,分析第二个知识点,先通过一些资料和图片的展示,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作用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引出第二个探究《日本为何强烈要求加入常》,通过这个探究的讨论,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联合国的机构及联合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再引入一组图片进行展示,这个知识点就牢记于心了。
最后,展示本课的板书内容,再布置课堂作业,由学生当堂完成。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构成,明确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认识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在联合国的各项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知识点讲解基本到位,重点突出,难点也有所突破,重难点处理得相对较好,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与咱们的学生是初次接触,彼此之间不太了解,因此,在师生互动配合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课堂气氛一般,不是十分活跃,说明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提高;另外,可能是学生自主预习完成的情况不是太好,导致操作过程中对于简单的一些知识没能迅速有效的解决,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从而使得重难点知识的讨论时间不充分,显得稍有仓促;此外,由于自己从教时间有限,作为一名年轻的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课技巧与经验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感觉这节课对知识点的拓展稍微不够 ,思路逻辑性方面也需要加强。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我一定会虚心采纳,认真对待,力争有所提高,谢谢大家!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2
事实上, 如何看待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问题, 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学术界也长期存在着有关国家主权的争论, 英国国际法学者斯塔克认为:“主权”是个不能表达确切法律含义的术语;德国的国际法上著名学者魏智通主张:国家主权首先就是体现在国家只受国际法的调整, 这即国际法的直接效力。但除这之外, 国家主权还表现为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主权独立。美国学者凯尔森则这样认为:国家主权在原来的意义上表示“最高的权威”;国家主权只是一个法律秩序的专有特质而已。《牛津英语词典》把广义的“主权”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 成效或效能方面的至高或最高权力;第二, 权力、统治或等级方面的至高;第三, 最高统治者或君主的地位、等级或权力;第四, 在社会内而非君主政府下的最高控制权——绝对的和独立的权威。《美国政治学词典》所下的定义是:主权是“一个国家拥有的, 在其国内实施的并且不受外部干预的最高权力”。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梁西认为:“国家主权, 在国际上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具体是指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是世界上每一个独立国家所固有的, 并不是外界赋予的。梁教授进一步指出, 国家主权有两个的特性:一是对内的最高性, 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一切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享有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二是对外的独立性, 即每个国家在国际上是平等的和自主的。”;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主权, 它是“一个国家在其领域内拥有的最高权力。根据这种权力, 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内外政策, 处理国内外的一切事务, 而不受任何干涉”。
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与国家主权学说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流派的国际法学者, 在对国际法的性质、渊源、效力根据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中, 一般都会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他们对国家主权的阐述, 使国家主权学说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自然法学派的普芬多夫认为, 主权也就是统治权, 而统治权来源于君主与人民所订的契约;主权是不可分的、至高无上的。此外, 普芬多夫学者还坚决主张世界各国的自然平等权。实在法学派的奥本海认为, 主权国家是国际公法的主体,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最基本原则, 所以, 各国国内法高于国际法, 国家主权高于国际法, 拥有主权的国家并不一定受国际法的拘束。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格劳秀斯则认为:“凡行为不从属其他人的法律控制, 从而不致因其他人意志的行驶而使之无效的权力, 就是主权。”主权的共同主体是国家, 是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格劳修斯把主权看做一种“所有权”, 是一种授予主权者的权力, 国家主权性质与其它的权利比如河流所有权是一样的。同时, 他还认为主权既可以是暂时的, 也可以是分割的。世界伟大的国际法学者格劳秀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主权的对外性质。其指出, 既然自然法是独立的法, 那么按照自然法组成的国家主权也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其他任何更高权力的权力;主权者是可以随意变换其意志, 但其行为不可能被任何其他人的意志所取消;对于国家主权, 是不应该有什么限制的。因此, 格劳修斯认为主权是绝对的权力, 战争的决定和进行应该由主权者掌握。但是, 主权国家其从事战争的主权行为必须符合某些条件, 才能成为正义战争。从格劳修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格劳秀斯是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国家的主权问题, 提出了国家主权的内涵不仅是指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而且还是指国家在国际上的独立权, 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以上各学者对国家主权的学说中, 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共识:
首先, 国际法学者一般普遍都认为主权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根本属性, 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的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他包含两方面的特性, 即国内的最高性和国外的独立性。
其次, 绝大多数国际法学者反对绝对主权论, 认为国家主权是相对的, 应该受到国际法的限制。例如, 美国的国际法学者杰赛普对国家主权就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他指出, 无限制的主权现已不被认为是国家最宝贵的或最希求的属性;主权在其作为一个绝对的国家意志那个意义上是传统的国际法所赖以建立的流沙;但是, 主权如果指的是在某些管辖权的本质属性而且服从于具有宪法效力的超越性规则, 将仍然是一个可用的和有用的概念。
综上, 本人认为, 国家主权是一国所固有的独立自主的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国家主权是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基本属性, 他表明一个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根本地位。但国家主权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受限制的。国际法的进步、国际和平的维持等,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都是以世界各国交出其一部分主权为条件的,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广泛进行国际立法, 促进世界和谐、稳定发展, 维护人类永久和平。所以, 主权在受限下是最高的, 主权是肯定下的限制!
参考文献
[1]程琥.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比较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4.
[2]罗·霍尔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倪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1.
[3]余潇枫, 贾亚君.国际一体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新理解[J].太平洋学报, 2000.4.
[4]黄仁伟, 刘杰.国家主权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论国家主权与国际人权的关系 篇3
摘要:国家主权表现为一主权国家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而人权表现为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保护与主权的行使绝对不是对立的,主权与人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权离不开人权,人权也不能独立于主权而存在,人权是主权存在的一部分,是主权的终极目标。没有主次之分。
关键词:国家主权;人权;辩证统一 一、国家主权的理论概念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其一切内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具体表现为国家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两个方面。“对内最高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事、物以及对领土外的本国人所享有的统治权力,而且这种权力在其特定管辖领域内是至高无上的;而对外独立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其内外事物,并排除任何外来侵犯和干涉的权力。①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固有的权利,其具有不可侵犯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转让性以及排他性。16世纪法国将主权置于其上没有任何其他权威,学者博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一种绝对和永久的权利,但受上帝的训诫和自然法的限制。②《现代国际法》认为国家主权是一国的最高权威,但主权也不是绝对没有限制的,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2条以及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规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則有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此,不干涉内政原则即表现为行使国家主权不能侵犯他国主权,尊重他国主权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同时,1954年中印也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写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
主权与国家相互依存,与国家同时产生,同时灭亡,但也应当同时看到,主权也不是绝对的,互相尊重他国主权是国家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限制。
二、人权的理论基础
人权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最早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所使用,但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人权主义思想逐步受到重视。16世纪初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认为人的生命权和自由是不可侵犯的,人拥有一种自然权利,是不能废除的。③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各种权利,人们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④而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又全面阐述了“天赋人权”的学说。马克思也认为人权是历史地产生的,但其起源并不是历史产生的,每一个阶段的人权是不同的。
英国1628年《权利请愿书》和1689年《权利法案》是最早载有人权规定的法律文件,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法国1789年《人权与公民宣言》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人权的原则。
现今,《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个旨在废除死刑的议定书》都对人权基于保护。
1979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与和平处处长的卡雷尔·瓦萨科提出“三代人权”的概念。⑤“三代人权”的提出,体现了人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说明了当今国际社会对人权之重视。但也应当注意到,人权非“人之特权”,主权之下也有对人权之限制的范围。如国家特殊情况下的“克减权”。
三、主权与人权的辩证关系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活跃,一国的主权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而应当更多的参与国际活动,但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到人权的问题,因此,对于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国家主权是最高权威,国家主权原则是其他任何国际法规章所不可抵触的强行法。主权高于人权⑥”还有学者认为:“人权的国际保护国家主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⑦”国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人权高于主权,美国学者迈克尔·雷思曼则认为:“国际法保护主权,但保护的是人民的主权而非君主的主权,在人民面前不能坚持通常意义上的国家主权。⑧”
国际主权与人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价值位阶上,并不存在主权高于人权亦或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人权与主权辩证统一的,尊重主权与保护人权正如权利与责任,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范畴。
古往今来,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致认为国家主权是高于人权的,其理由基本上是基于国家主权的绝对性,认为国际主权是最高权威,国家主权原则是任何其他国际法规章制度所不可抵触的强行法,同样,在《联合国宪章》中也将“国家主权原则”规定为最根本的原则,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而“基本人权的原则”只能作为一项国际法的原则来遵守且仅适用于国际人权保护的领域。由此,没有主权也就没有人权,主权高于人权的理论得以产生。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存在的不足,主权虽为绝对权,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限制的,“国家主权只有权力,没有义务”的观点是万万不可取得,国家是没有意志的抽象团体,只有通过少数统治者来传达其意志,而统治阶级的本性就在于滥用权力,主权由统治者主动行使,而人权的保护则是国家通过承担国际法义务而在国内法的制定中予以实施的,因此,一国强调主权高于人权的观点并不奇怪。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主权再也不能仅以绝对的权力存在于国际社会中,权力与义务是相对的,坚持国家主权,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权;行使国家主权,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权。国家主权是人权保护的前提条件,人权则是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是国家主权的终极目标。
美国《独立宣言》中写道:“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了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力,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民才建立了政府,政府的权力是通过人民的同意而产生的。”因此,国家主权的内容首先表现为保障国内人民的人权,国家具有保障人权的责任。行使国家主权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
最后,笔者认为,国家主权与人权没有高低之分,两者是辩证统一,协调一致的关系,只有在正确认识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主权与国际人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人权是国际主权的应有之义,维护国家主权是保护人权的前提条件,纵使人道主义干涉有其非法存在的理由,但只要在经过联合国安理会的合理授权之后,出于人道主义的干涉就是能被国际社会所接收的。(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2]徐显明:《国际人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M]上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注解:
①王虎华主编《国际公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49页
②③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8页
④参见[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⑤徐显明:《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⑥王虎华:《论国家主权与国际人权的辩证关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19页
⑦杨泽伟:《论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6期,第95页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4
(四)维护祖国安全 捍卫国家主权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2年4月16日,日本右翼份子、东京都知事、自民党人石原慎太郎在华盛顿演说时口出狂言:东京都将“购买”钓鱼岛。7月24日,日本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于9月11日上午举行内阁会议,最终通过了从2012国家预算中支出20.5亿日元“购买”钓鱼岛本岛、北小岛、南小岛的决议,正式将三岛“收归国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都纷纷表示强烈反对日本所谓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中国政府警告“如果日方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日方承担”。
材料二:2012年9月11日,日本罔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悍然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这一举动激起了全球华人的新一轮反日示威抗议活动。据美国中文网9月26日报道,继9月16日纽约华人在日本驻纽约领事馆门前进行保钓游行后,当地时间9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纽约华人再次聚集,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门前进行示威游行。华人们高举各式标语,强烈宣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国内不少城市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甚至出现了扰乱秩序、甚至打砸烧的现象 【考点链接】
九年级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详见教材P11--P16 村里的烦恼也不少
九年级第二课《中国的声音很响亮》详见P19--P22(1)中国的声音很响亮:(2)中国的大国地位:
(3)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国家(4)中国的大国形象:
九年级 第三课 《中国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等。
【考点训练】
1、你认为国际社会在乎中国的“声音”吗?为什么?
在乎,因为①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③中国的声音代表着中国13亿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中国人的心声,正义,具有建设意义;④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⑤中国是贸易大国;⑥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国家。
2、钓鱼岛争端说明了什么?
①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③中国是一个爱和平、负责任、讲原则、守承诺的大国;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⑤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维护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⑥中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同学说,我们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保钓是国家和大人们的事情。你的看法呢?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作为中学生,受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学生肩负着者民族复兴的重任,捍卫钓鱼岛主权,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承担对国家、对社会责任,大力宣传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4、针对当前发生的中日钓鱼岛岛对峙事件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⑴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⑵我国应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在维护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协商解决争端;⑷青少年要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发扬爱国精神,谴责一切危害我国主权和领土的行径。
5、我国目前面临着局部的领土、领海争端的挑战,你有什么高招可以使我国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③加强国防建设,威慑侵略者,防患于未然。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责任意识。
6、不少城市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也出现了扰乱秩序、甚至打砸烧的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①示威游行是热爱祖国、表达爱国情感的表现,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的公民义务;
②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甚至打砸抢烧是违法行为。
③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行使,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否则就违法; ④游行示威要依法进行,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7、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青少年应该怎么做。①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的国际意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担;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5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使得原本在民族藩篱隔阂下的主权国家紧密联系,使散居各地的人们建立起彼此互通有无的“地球村”。全球化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信息的瞬时传播便利创新思想的相互借鉴,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仿制”、“贴牌”、“冒牌”甚至“抄袭”现象的泛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若要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必然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经济全球化给知识产权带来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法伴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呈现嬗变之势。国际社会虽然缺乏国内那样有组织的政府,缺乏对所有民族国家行使权威的超国家组织,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际社会是有法律秩序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法律体系是一个松散的、碎片化的规则集合体,不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拓展,知识产权国际统一法运动不断升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相关立法运动正深入到国内立法活动的传统领域。从知识产权的产生、效力到权利的期限,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到超地域性、从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垄断性到公益性、社会化,从纯粹的私有财产权到与人类生命健康权的关联关系,等等法学论文,凡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都存在知识产权国际统一立法的痕迹。国际知识产权法软性约束的形象正在被改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知识产权立法无法化解的三对矛盾: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普遍保护的需要、各民族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的歧异与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形成的主权冲突,均仍困扰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保护事业,其中以主权为最大桎梏。
一、属地管辖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根据一国法律创设的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并不当然在其他主权者领土上被承认为权利。这是主权在知识产权领域最常见的注解。主权原本是一个国家政治学概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对主权的来源――公意――进行解说后,写道:“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由此,我们将主权的特性之一概括为“主权不可转让”。在卢梭的著作里主权是对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诠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国际法上,主权是一个法律术语,是对并列存在的国家人格的高度抽象小论文。所以,在国际法学者眼里主权对内是最高的、对外则是独立的。在一国之内,主权所及之处,没有较之更高的权威。主权对内、对外的两个方面中,以对内的向度为我们考察的基础。对于他国的知识产权在内国是否应当给予保护,需要求助于属地管辖权。
就此而论,主权不对知识产权的设权行为发生直接的调整与约束作用,是需要借助知识产权保护权为中介手段的,沿着“主权――管理权――知识产权”而起作用。传统国际法对主权进行二分结构的划分,分割为“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需要申明的是,此处的划分是人为的,是纯粹基于理论探索的方便。因为实质上主权是不可以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基于属地管辖权的措施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认可制度,比如,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发明、商标是否予以承认、外国专利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中国人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客体限制及审批,等等。属地管辖权的行使在不违反该管理者所属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与公约义务的时候,其效力是不容置疑的。
二、属人管辖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当论及属人管辖权的.时候,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主权者对位于主权者领土之内的和旅居非本国领土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依凭何种根据确立其随人所至的管辖权力?卢梭在论述主权权力的界限时写道:“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只不外是一个道德人格,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法学论文,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存它自身;那末它就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公约也赋予了政治体以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正是这种权力,当其受到公意指导时,就获得了主权这个名称”;“凡是一个公民能为国家所做的任何服务,一经主权者要求,就应该立即去做”。按照卢梭的理解,国家的各个成员有服从主权者管辖的义务,这是主权者对其公民行使属人管辖权的正当理由。在现代国际法的视野里,属人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对人管辖权力的自然衍生。也就是说,既然一国公民通过国籍的纽带与其母国发生政治的和法律的联系,那么,当位于本土之时,母国对之行使管辖,顺理成章。即使居于海外,也不得因地理距离的阻隔,而误认为主权权力因空间范围的阻滞而失去效力。对于法人,情形与自然人类似。当一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属人管辖权也对之当然发生控制、约束及保护作用。
具体到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而言,当一国自然人到海外发表著作,或一国的公司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使用在母国登记注册的商标或专利,比如,中国温州某打火机公司在欧盟境内设立分厂,其使用在中国注册的商标的行为仍然要受到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管辖,也即属人管辖。至少,欧盟在考虑是否赋予其商标权效力时,必然要考虑到根据中国商标法创设的“既得权”问题。这也是为国际知识产权条约法规范与国际惯例所肯认的。其理由就在于此等知识产权主体与母国之间的“人身性质的”法律联系。
三、知识产权保护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在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活动的属地性和属人性的时候,我们是以主权可分为假设前提的。事实上,对主权作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的划分,是基于逻辑的需要,并非现实存在的可量化、可切割的权力的。再者,当我们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管辖权的属性时,我们还隐含了一个推论:一国的属地管辖权与另一国的属人管辖权是平行的、不冲突的。这个推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真实的情况是,当一个国家在其本土主张属地管辖时法学论文,其主权权力所及的对象同时包括了本国的和外国的知识产权持有者。换言之,一国的属地管辖权必然触碰另一国的属人管辖权,甚至有不可调和的危险。比如,对专利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所得报酬的税收征纳关系的调整,就会发生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的激烈碰撞。外国知识产权持有者根据税收来源地原则要向东道国承担所得税的缴纳义务,与之同时,它还是其母国的纳税人,要向其母国就同一所得承担纳税义务。在两个主权者没有达成意志的妥协与安排之前,这种管辖权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如何协调知识产权跨国保护领域的管辖权冲突呢?这是现代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谜题。就单个国家的主权而言,它是在其领域范围之内的最高意志,是全体人民意志的联合;对外,主权则是主权者身份的表征,是此法律人格者区别于彼法律人格者的符号。由于“平等者之间无管辖”,主权者的意志都具有最高的地位。因此,作为主权者意志的外化形式,属地管辖权与属人管辖权若发生冲突,唯一可行的方案是主权者意志的相互妥协、协调一致。鉴于此,国家之间的知识产权协议成为了最好的工具小论文。双边的、区域性的或者全球性的知识产权条约在特定主权者之间将产生法律的约束力。若缺乏此类条约,在具体事项的管辖下不可避免地发生抵触与冲突。
四、结论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主权者意志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主权权力效力运行的自在空间。那么,保护知识产权的管辖权是否可以脱离孕育其效力的主权者而让渡给其他主权者或主权者之集体,统一加以行使呢?我们认为,此类权利是可以让渡的。因为代表公意的主权意志可以转换其表达形式。基于意志表达方式的可转化性,此类权利的可让渡性也就不难证立了。事实上,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有了让渡保护知识产权的若干先例。比如,欧盟成员国通过区域性条约的形式从组织成员手中受让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制定权。尽管欧盟获得的管辖权并非彻底的、全面的权力,但是它的成功运作至少表明了主权者意志是可以转化表达形式而让渡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功推动并缔结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同样验证了一个命题: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利完全可以经主权者意志的协调一致而向主权者集体让渡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保护知识产权之权利可让渡”,并非是指知识产权的保护权一定要经让渡才可产生其实效;再者,此类权利的让渡是有期限的、附条件的让渡,这种让渡是暂时的,并非永久的、不可回复的让渡。因为一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可以选择退出该组织而收回其管辖权。比如,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而中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原成员国的约束力,或者自愿取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会员资格而不再承受其约束法学论文,等等。
要破解主权对国际合作保护知识产权的桎梏,还有一条可行的途径――协调主权者意志。在民族国家林立的国家间社会倡导主权的协调有“弱肉强食”的危险。但是我们主张的不是主权的协调,而是主权运作方式、主权者意志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即由单独表达主权意志转化为由主权者集体表达。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制定、知识产权的行使、滥用权利的监督与惩治等领域,已经树立了协调主权者意志的范例。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6
高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模拟试题
1.材料一:2009年12月24日美国参议院进行投票,以60票对39票通过了总额达8000多亿美元的全面医疗保险改革议案。这是美国医改法案一次历史性的投票,也向全民医保的道路上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投票呈明显的党派界限, 民主党全部投了赞成票,而共和党一致投票反对该议案。材料二:“此前,众议院已投票通过其版本的医改议案,接下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将组成合议委员会,将不同版本的医改议案合二为一,然后分别付诸表决,并最终由奥巴马总统签署成为美国法律。”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段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美国哪些政治制度?(2)你是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的这句话?
1.(1)“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医疗议案,最终由奥巴马总统签署成为美国法律”说明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民主党对医疗议案全部投了赞成票,而共和党一致投票反对该议案。”体现美国实行两党制
(2)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这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事实上这种分权与制衡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机制,导致了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这一原则在政治实践中也难以真正贯彻。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2.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自1788年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损失。”
⑴材料一中“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个优势是什么?并说明保持这个优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挥这个优势?
⑵请运用国体与政体关系知识,简要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3.答案:⑴这个优势是民主集中制。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①坚持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②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③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2)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3分)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材料一:国务院审议通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材料二: 2009年12月24日美国参议院进行投票,以60票对39票通过了总额达8000多亿美元的全面医疗保险改革议案。这是美国全民医保的道路上迈出的历史性一步。该议案是美国历史上首次要求所有美国人都必须拥有医疗保险。那些买不起医疗保险的人将得到联邦补贴。政府支持的面对穷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将大规模扩大,覆盖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和成年贫困人口。
有人认为,中国和美国都加强医疗改革,改善最低层人们生活,从政体看他们没有本质区别。
4.中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美国是三权分立制的政体
从内容上看,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1)秘书长属于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2)①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主权的思考 篇7
1.“超国家主义”批判
网络“超国家主义”虽然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理论基础各不相同, “超越国家”之后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但我们仍可这样来概括这一理论观念, 即所谓网络“超国家主义”, 就是认为国家将会单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消亡, 虽然不是马上消失, 但是可以肯定“电脑空间的法律中, 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对此, 我们认为, “超国家主义”理论的确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观察, 它在理论论证和实践概括上都有诸多不妥之处。 (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就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何去何从的著名论断:“随着阶级的消失, 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 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 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3) 可见, 马克思主义者早就描述过政治国家消亡和自由人联合体产生的人类社会之最后归宿, 而且能敏锐而科学地指出, 无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利益差别消失的基础上。因此, 在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相当不平衡, 利益差别又十分明显, 政治发展取向和程度差异巨大的条件下, 高谈“超国家主义”实际上是错误地解读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 除了在理论上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构想外, 在实践上也有为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社会中推行霸权主义辩护之嫌。 (4)
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牢固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主权观
网络“超国家主义”主权理论, 其要害在于动摇“尊重国家主权”这一基本的国际法准则, 反对建立“公正、合理、多样化”的世界新秩序, 而企图以西方认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标准, 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应该看到, 这些国际关系和国际法范畴的新理论是为适应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新形势而产生的, 并已成为西方国家实施“双重标准”, 压制、打击发展中国家, 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工具。 (5) 对此,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和完善国家主权理论, 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主权观, 才能给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权实践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
2.1 主权又不是绝对的, 是发展变化的
就象国内社会的任何人不可能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一样, 国际社会的任何国家也不可能享有绝对的主权。而且, 从主权的产生和发展史来看, 主权从来就不是凝固不变的概念, 而是动态和发展的, 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随国家职能的发展而丰富, 随国际性活动的发展而更新。
2.2 主权是可以转让的, 但不是割让
在网络冲击下的现实主权实践中, 国家主权的让渡必须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准则, 必须建立在自主让渡的基础上。而且即使是不得已的让渡, 也应该以增进国家利益和维护国家主权为终极目标。劳特派特在《奥本海国际法》中曾指出:“国际法的进步、国际和平的维持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民主国家的维护, 从长远来看, 是以各国交出一部分主权为条件的, 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国际立法, 并在必然无限范围内实现具有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确立的法治。” (6) 这部分让渡的主权实行成员国共有共享的方式, 其目的是以让渡求共享、以共享求发展, 进而最终增进国家利益、增强主权维护能力。
2.3 要始终坚持主权的国家利益原则
就连一贯倡导强权政治的美国著名学者汉斯·摩根索也认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 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的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可见, 国家利益仍然是国家主权的最终目的, 仍是主权国家政治行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在网络时代, 发展中国家是否让渡国家主权以及让渡的程度, 在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家利益。
总之, 只有在理论上有了这样的认识, 才能在实践中形成更有弹性和包容性的主权观。这不仅有助于在未来网络时代坚持维护好国家主权, 而且也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中国作为即将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严耕, 陆俊, 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2]伍贻康, 张海冰.论主权的让渡——对“论主权的‘不可分割性’”一文的论辩[J].欧洲研究, 2003, 6.
[3]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4]陈安国.主权正义论——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主权观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1, 3.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8
(三)欧债危机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应该说,此次欧债危机对社会保障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和长远的,一是欧洲国家老百姓长期以来享受惯了的高福利已成明日黄花,二是财政难以再承受高福利负担。具体影响综述如下:
首先,是紧缩财政,过紧日子。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再一次将欧洲国家福利制度改革日程摆在各国面前,即应对老龄危机,改革社保制度,挽救福利国家,走出债务危机。事实上,在以往几十年里,世界各国为应对老龄危机和改革福利制度已经做出了极大努力,几乎所有国家都未能置身于外,他们克服来自国内的种种社会阻力,甚至有些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2009年以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使一些相关国家在内外压力下不得不深化福利制度改革,以换取援助,挽救国家。但是,改革就要有成本,就要勒紧腰带,节衣缩食,而这又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悠哉游哉的生活。
欧盟委员会警告说,如果不采取坚决的政策措施,今后十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至1.5%,要比2001—2010年平均增速1.8%低0.3个百分点。欧元区国家今后十年平均增速预计为1.25%,也低于2001—2010年的1.6%。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努力消除提前退休现象并提高退休年龄。2008年欧盟国家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1.4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欧盟面临的热点问题。据欧盟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欧盟成员国负债平均水平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9%,而2007年负债水平为20%。按照欧盟条约规定,各成员国赤字水平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政府负债水平不得超过60%。
其次,动用养老保险基金弥补财政亏空。
受债务危机影响,为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欧洲多个国家“瞄上”了养老保险基金,有的动用甚至挪用养老保险基金弥补日益恶化的财政赤字。
爱尔兰政府在2009年从国家养老基金中动用50亿美元用于支持银行业以及弥补财政赤字。波兰政府计划将私营养老保险账户资金的1/3用于公共养老保险待遇给付。法国预提2020—2040年养老保险储备金用于弥补2011—2024年养老金缺口。匈牙利规定,个人若不向政府缴纳养老保险费则视为放弃自己的公共养老金账户。保加利亚政府要求涉及300万人的私营养老金转为国家养老保险,但因工会抗议暂时搁置。
葡萄牙社会保障基金近来持续出售海外金融资产,用以购买拍卖中的国家债券。由于被视为国债主要购买者的葡萄牙各大银行声称要停止购买政府债务,葡萄牙债务管理局(IGCP)计划拍卖10亿欧元债券,并动用社会保障金融稳定基金(FEFSS)来购买国库券。社会保障金融稳定基金约92亿欧元,用于弥补政府养老基金赤字,具有应急功能。用其购买国家债券,表明即使面临银行的压力,政府仍可能有很多回旋余地。经济学家指出,养老保险基金购买主权债券属正常现象,但须遵守所购买债券的风险评级规定,应购买多家发行机构和多种期限的债券以减少风险。但是专家警告说,在目前债务危机情况下,社会保障金融稳定基金出售资产购买国家债券,必然会引起各方忧虑。因为虽然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国家管理范围,但设立该基金的宗旨是为养老金缴费人员能够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帮助政府完成融资任务。有媒体指出,动用养老基金解燃眉之急后,葡萄牙可能会失去对养老基金的约束能力,这与希腊动用养老基金之后的情况比较相似。用基金购买政府债券,可能会造成政府丧失保管养老基金的正当理由。
最后,改革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提高退休年龄。
在欧洲国家,大部分养老保险计划由国家进行管理。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对退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寻求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多渠道。各国在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方面,重点是在支出较大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等领域,而且各国所采取的办法也各异,但总体上都是提高退休年龄、减少福利开支项目、提高收费项目(医保)等。具体情况如下:
受削减财政支出的影响,法国从2011年1月1日起提高医疗保险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对医疗保险诊疗费与医药报销费进行了调整,普通科(内科)诊疗费自付门槛提高到23欧元,“蓝色标签”药品,社会保险机构报销比例由35%下调到30%。补充医疗保险费率从5.3%提高至8.5%。最低工资标准、低保补助等福利近乎停止增长,多项税收优惠政策被取消。收入所得税最高档税率将从40%提高到41%,其税收增加部分将用于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丹麦将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丹麦财长克劳斯·弗雷德里克森表示,若不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2015年后丹麦每年养老保险预算赤字将达600亿~700亿丹麦克朗。到2020年领取退休金人口比例将高达21%,而目前为17%~18%。丹麦目前的养老保险每年管理成本为160亿丹麦克朗(29亿美元),如果再不进行改革,丹麦将不得不削减“社会福利的核心内容”。
西班牙政府经过与主要工会组织长达数月的协商,就退休制度改革达成一致,决定把法定退休年龄由65岁推迟至67岁,以削减财政赤字。在工会组织争取下,政府同意工龄满38.5年的员工可以65岁退休并领取全额养老金。劳工与移民部说,退休制度改革方案定于2013年起开始实行。
西班牙工业、旅游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西班牙养老保险基金2010年首次出现“收不抵支”现象。预计到2040—2050年,养老金支出比例将占公共总支出的14%,而2010年比例为9%。政府希望以退休制度改革显示削减财政赤字的决心。
英国政府于2010年2月17日公布了该国60年来最大的福利制度改革方案,承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但同时警告失业人员如果不申请就业、拒绝政府介绍的就业机会、完全依赖救济度日将面临处罚。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英国预计将在未来4年内减少福利支出55亿英镑。根据改革方案,政府将把对个人和家庭的种类繁多的补助、津贴和救济金整合起来,统一发放。如果失业人员不申请就业,无理由拒绝政府介绍的就业机会,3个月内将不得领取救济金,如果连续3次拒绝,3年内取消领取救济金资格。在英国,种类繁多的福利政策常常被申请者滥用,许多具备劳动能力人员宁可选择失业在家也不接受工作,原因是工作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低于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水平。英国首相卡梅伦指出,问题出自福利制度本身。在现行福利体系下形成了一种“福利文化”,放任甚至鼓励一些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政府要通过此次福利改革改变这种文化,建立一种强调责任意识的新文化,希望人们认真对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主动寻找工作,接受工作机会,建设一个更为强大、更有责任感的社会。一些工会组织对福利改革表示反对,认为削减福利的同时逼迫贫困人员四处找工作只会使其处境更为艰难,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机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复苏。
nlc202309010902
英国政府原定自2010年4月6日开始逐步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在2020年提高至65岁,2026年提高至66岁。但是目前加快了改革进程,男性和女性退休年龄将统一在2020年提高到66岁。这意味着50万女性将不得不比原方案多工作一年。其中有30万女性要多工作1.5年,1954年3月6日至4月5日间出生的女性则要多工作2年。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认为,英国有1000万人可望活过百岁,现在享受全额退休金的退休人员将比以往多领取1.5万英镑的养老金。因此,不应该依据上个世纪初的退休年龄来确定国家养老金方案,在人均寿命延长的情况下有必要推迟退休年龄。但目前领取国家养老金计划的最低领取年限为23年的政策规定未作调整。
这项最迟于2016年生效的成本节约计划,自出台后就引发热议。养老金政策研究机构最近表示,在2020年前将退休年龄统一提高至66岁的建议“事前磋商不足”。据独立智库披露,政府计划通过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6岁每年可节约25亿英镑支出。但他们认为这项动议有失公平,并警告延迟工人申领退休金年龄女性受影响最大,尤其是大部分60岁前就已基本退出劳动力市场和不易再就业的女性。因为多数接近退休年龄的女性在60岁左右时已经开始缺乏经济活力。
葡萄牙政府面对公共债务占GDP 93%的困难局面,正在研究制定救市计划,内容包括减薪、提高退休年龄、削减社会福利、劳动力市场改革及调整银行资本金比例等。
葡萄牙政府希望寻求600亿欧元至90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相当于本国GDP的50%,类似于爱尔兰一揽子援助计划。但与此前爱尔兰援助计划不同的是,葡萄牙本国缺乏有效的资金储备,意味着900亿欧元的救市资金将可能全部来自外部援助,即由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基金(EFSM)、欧洲金融市场稳定基金(EFSF)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各分担1/3。
法国劳工部长泽维尔·贝特朗7月5日宣布,将对2003年制定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修订。修订内容包括:1955年以后出生的领取全额养老金的缴费年限延长至41.5年,到2018年,享受养老金的最低年龄,从目前的60岁逐步提高到62岁。
法国2003年修订的《养老保险法》规定,缴费年限需根据预期寿命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2003年养老保险立法时,根据当时预期寿命按60岁退休进行设计。现在60岁退休后平均存活时间达到24.5年,比4年前提高了近1年时间。但工会认为,这项改革不公平,因为非全日制工作者以及就业时间较短的人员,很难达到调整后的缴费时间要求。
意大利政府公布的以削减养老金为主要内容的“2013年前平衡预算目标方案”,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受到了工会方面的强烈反对。意大利劳工联盟9月6日发动大罢工,包括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大城市在内的近百个城市的近百万工人参加。当天全国各部门罢工参与率为58%,交通领域达70%。罢工导致各地海陆空交通陷入瘫痪。
意大利政府提出的455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法案,在养老金政策方面的调整包括提高私营部门女性退休年龄,限制未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提前退休等。劳工联盟表示,政府养老金政策调整完全是不公正和不负责任的。还认为该法案第八条“允许企业可在无正当理由情况下解雇工人”,是让劳动者和退休人员为财政危机买单。工会方面称,意大利政府官僚机构过于庞大,必须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劳工总联盟要求政府修改法案条款,通过增收节支拉动经济,没有必要进行养老金改革。同时呼吁将所得税税率由12.5%提高至20%,并征收财产税。
受财政紧缩政策困扰的希腊人将面临新一轮的提高税收和削减养老金措施的压力,同时政府也承诺实施公务员临时性工资改革,以维持政府机构基本运转并舒缓全球市场的担心。从登记失业率情况看,希腊已连续4年出现就业衰退,并且远落后于其在救助协议中承诺的财政减赤目标。根据新宣布的政策方案,希腊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将被削减20%,平均为1636欧元。55岁以下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将削减40%,降至1370欧元。年免税额度将从今年的10908欧元降至6818欧元,同时受到减薪影响的公务员人数将从今年的2万人增至3 万人。政府同时承诺将开放管制性行业,加快私有化步伐,让民营资本参与竞争。
应该说,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以财政濒临崩溃和国家几近破产的重大教训,敲响了改革警钟,拉开了改革大幕,再次促进掀起了新一轮改革高潮。从 2010年开始,一些国家立法调整养老保障制度,甚至像法国等一些十几年来改革受阻的国家也一举成功通过立法。重要的是,债务危机为福利改革重新点燃了希望火炬,坚定了改革决心,最终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而所有这些,在危机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启示
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之前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都是财政或者金融危机,而不是社会保障负担直接导致的危机,但社会福利制度承受的压力最大,受影响也最深,因为每次危机之后,政府的财政赤字都会出现恶化。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负担就成为危机国家和政府的首选。所以,我们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在确保全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通过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增长确保就业。
(一)科学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分配政策,避免重蹈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覆辙
欧盟一些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作为这些国家曾经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财政吃紧和债务缠身的情况下,全球养老保险资产损失数万亿美元,欧盟有关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社会福利水平也有所下降,这又会引起社会动荡。希腊即是典型的例子。除了金融危机的外部因素外,这些福利国家的高水平社会保障待遇拖了国家建设的后腿,刚性的福利待遇动不得,否则就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我国的“广覆盖、保基本”原则要坚持下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适当调整,真正实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战略性研究
欧债危机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战略性研究,逐步和稳妥地解决退休待遇和享受养老金年龄问题。
退休年龄问题确实在客观上和心理上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有各自的诉求,因此要在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意见和深入、科学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合理和广大劳动者接受的政策。同时,开展宣传引导,取得共识。在具体操作上,采取逐步和稳妥的方针。
(三)调整结构,扩大就业
要避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要通过政府的刺激政策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恢复供需平衡,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开始尝试,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以及改革社会福利制度,让失业救助体系关注的是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既增加雇主用工的灵活性,又向劳动者提供一定保障和相关培训,让他们为再就业作好准备,而不是仅仅提供生活保障。美国施行的医保改革和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也表明,其也在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其过程很艰难。
(作者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