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政府的本质

2024-08-20

国家和政府的本质(共4篇)

国家和政府的本质 篇1

摘要:诺贝尔奖迄今已颁发了115届(1901—2015年,其中1940—1942年未颁奖),共有870人874人次赢得诺奖,另有23个组织机构在24个年度内26次荣获诺和奖。在所有诺奖得主中,迄今共出现过18个国家的2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不含阿拉法特),其中获奖时在任14位,前任8位,后任4位。除温斯顿·丘吉尔是诺文奖得主以外,其余25位均是诺和奖得主。还重点介绍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及其荣获诺奖的有关情况。

关键词: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和平奖(诺和奖),诺贝尔文学奖(诺文奖),国家体制(国体),政治体制(政体),国家元首,总统,国家主席,政府首脑,总理,首相,英联邦,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

1国家体制和政治体制

国家体制(state system,又称国家制度,简称国体)是确立一个国家阶级统治关系的基本制度。国体是指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反映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阶级属性。国体决定政体(political system,政治体制的简称,又称政治制度),并通过政体来表现。历史上已经出现的国家制度主要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种类型。国家制度一般都规定在各国的宪法、法律和其他特别法中。国家的政体以及一切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都是根据国体来确定的。

世界上现存的3种主要政治体制是:(1)议会制(又称内阁制,包括内阁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共和制):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其特点是政府首脑的权力来自议会(国会)的支持。议会制下政府首脑(可不限任期)的权力普遍较大。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并不完全分立。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其国家元首通常是礼仪性职务,不享有实际的行政权,其权力一般仅限于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或多党政治联盟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如英国、德国、瑞典、比利时、加拿大、以色列、日本、东帝汶和意大利(其国父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任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等。(2)半总统制(又称双首长制、混合制):一种同时具有议会制和总统制特点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类)政体,起源于魏玛德国。半总统制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一些特殊的权力,内阁有相对较稳固的地位,国会权力相对较小。内阁首长(政府首脑)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推举产生,总统任命、免除、替换须征询议会意见的国家有法国、波兰、芬兰和奥地利(其国父是第一共和国首任总理、第二共和国首任总理和首任总统卡尔·伦纳。晚清称奥地利为双鹰国,因其国徽有双鹰图像而得名)等;内阁首长由总统任命、免除、替换不须征询议会意见,其职位更类似于一个超级部长的国家有俄罗斯、埃及、韩国(有时将其归属于总统制变种的国家政体)和乌克兰(其国父是反抗波兰统治的民族起义领袖和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等,其中波兰、芬兰和奥地利偏向于内阁制,法国、俄罗斯、埃及、韩国和乌克兰则偏向于总统制。法国、波兰和芬兰(根据2000年3月1日起实施的芬兰新宪法,总统的权力被削弱,内阁和议会的权力及地位明显得到加强,总统只能根据议会的提议任命政府总理)三国的总统和总理的权力划分比较明确,总统负责对外,总理负责对内。(3)总统制:属共和制政体,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通常还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最大。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互独立,分别由选民选出。如美国、哥斯达黎加、南非、利比里亚和阿根廷[其国父是与西蒙·玻利瓦尔(被视为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六国国父)一道被誉为美洲解放者的何塞·德·圣马丁,圣马丁亦是秘鲁国父]等。

单一制和复合制是两种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是指中央政府拥有所有政治权力,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单一制。复合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联盟的形式,按联合程度又可分为联邦制(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和邦联制(如1776—1789年的美国以及2003—2006年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两类。

2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国家元首是国家、联盟、联邦中的最高代表,是国家的象征,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在君主制下,国家元首是君主;在共和制下,国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总统。国家元首现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1)在总统制下,国家元首同时是政府首脑,可主动行使行政权。美国是其典型代表。(2)在半总统制下,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分享行政权力。法国是其典型代表。(3)在议会制下,国家元首大多拥有行政权力,但由内阁代为行使。英国是其典型代表。(4)无行政权力的国家元首(即虚位元首),完全没有实权,主要是国家的象征。如德国联邦总统、瑞典国王(自1975年起)、日本天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

政府首脑是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内阁的领导人,在总统制下一般由国家元首(总统)兼任,在半总统制下由总统在议会多数党中指定,在议会制下通常称总理或首相。政府首脑是行政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故又称其为行政首长。

3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诺贝尔奖始颁于1901年,现由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以及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始颁于1969年)6个奖项组成。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现只产生于和平奖(已产生103位个人得主,另有23个组织机构在24个年度内26次获奖[1,2])和文学奖(已产生112位个人得主[3])两个奖项之中,具体情况见表1。

注1:表中26位已逝世16位,其中享年最大者(95岁)是纳尔逊·曼德拉,最小者(51岁)是施特雷泽曼(因心力衰竭在首都柏林突然逝世);尚健在10位,其中现年最大者(93岁)是西蒙·佩雷斯,最小者(55岁)是奥巴马。萨达特(在开罗举行庆祝十月战争胜利8周年的阅兵式上被埃及激进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枪杀)和拉宾(在特拉维夫一个10万人参加的和平集会散会时被以色列极端右翼分子枪杀)两位系被暗杀身亡。注2:表中26位按国籍分类则是(圆括号内分别是各国加入联合国的时间及其国父):美国4位(1945.10.24,首任总统华盛顿)、以色列3位(1949.05.11,首任总理本—古里安、首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或锡安主义创建者西奥多·赫茨尔)、法国2位(1945.10.24,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国父是其创建者戴高乐将军)、德国2位(包括原联邦德国1位,1973.09.18,首任总理俾斯麦,阿登纳有时也被称为“德国国父”或“德国复兴之父”)、南非2位(1945.11.07,首位民选总统曼德拉。因南非白人统治当局于1948年起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1974年9月30日被终止联合国会员国资格,1994年6月23日起恢复)、比利时(1945.12.27,首任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瑞典(1946.11.19,瓦萨王朝首任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萨)、英国(1945.10.24,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国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加拿大(1945.11.09,首任总理麦克唐纳爵士)、日本(1956.12.18,明治维新的创建者明治天皇)、埃及(1945.10.24,1952—1970年埃及实际最高领导人纳赛尔)、波兰(1945.10.24,首位大公梅什科一世)、哥斯达黎加(1945.11.02,共和国创建者和首任总统马德里斯)、前苏联(其主体由俄罗斯联邦继承,1945.10.24,俄罗斯帝国首任皇帝———沙皇彼得一世大帝)、东帝汶(2002.09.27,首任总统古斯芒)、韩国(1991.09.17,独立运动领袖和著名抗日英雄金九)、芬兰(1955.12.14,独立运动民族英雄、第6任总统曼纳海姆元帅,“二战”期间任芬兰国防军总司令)和利比里亚(1945.11.02,首任总统约瑟夫·罗伯茨)各1位。在上述18个国家中,英国、南非(1961年3月15日南非总理宣布退出英联邦,同年5月31日正式退出,1994年6月1日重新加入)和加拿大三国是英联邦成员国。在英联邦成员国中,现共有16个君主立宪制(非共和制)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的国家元首是英国君主,各国总督是其代表。[49]注3:诺奖官网自1987年起开始提供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做出的关于和平奖得主的英文版授奖原因。[50]注4:表中三大类的分类优先权顺序原则依次是获奖时的在任、前任和后任。26位中仅约翰逊—瑟利夫1位是女性,其余都是男性。至今仍在任者只有约翰逊—瑟利夫和奥巴马(即将卸任)2位。注5:1776年7月4日美国建国,自1789年4月30日首任总统华盛顿[世界上首位被称为“President”(总统)的国家元首]就职时起,迄今美国共产生了43位44任57届总统,全部是男性。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由直选方式产生。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总司令(即三军最高统帅),通过大选年全民普选间接方式(选举人票)产生,每届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副总统则没有连任届次的限制)。现共有4位美国总统荣获诺奖(均和平奖):第25位第26任第29~30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第31位第32任第37~40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51])、第27位第28任第32~33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第38位第39任第48届总统卡特和第43位第44任第56~57届总统奥巴马。注6: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迄今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1901年他以副总统身份接替遇刺身亡的前任总统麦金利时不足43岁。[52~54]他在总统任期内,外交上提出并奉行“大棒政策”,是美国扩张政策的代表人物。美国最年轻的当选总统是肯尼迪,1961年他出任第35任总统时不足44岁。截至1964年,首次被提名就荣获诺和奖的个人共有以下14位:杜南和帕西(1901PE)、西奥多·罗斯福(1906PE)、贝尔纳特(1909PE21)、阿赛尔(1911PE21)、南森(1922PE)、奥斯汀·张伯伦和道斯(1925PE*)、白里安和施特雷泽曼(1926PE)、鲍尔奇(女,1946PE21)、本奇(1950PE)、卢图利(1960PE*)、马丁·路德·金(1964PE)。注7:伍德罗·威尔逊于18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BA),1882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1886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迄今唯一拥有哲学博士(政治学Ph D)头衔(法律博士JD除外,如奥巴马等)的美国总统。当年的诺和奖延后1年于1920年授奖。在欧美的学位体系中,法学博士LLD(Doctor of Laws)>司法学博士JSD(Doctor of Juris Science)>法律博士JD(Juris Doctor或Doctor of Jurisprudence,只相当于中国的法律本科,加拿大就称为LLB=Bachelor of Laws)。LLD(来源于拉丁文Legum Doctor)是法律专业的最高学位,它亦高于法学哲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 in Laws)。美国的法学硕士LLM(Master of Laws)是一个1年便可拿到学位的速成班,主要针对已接受过本科以上法律专业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而设置,只取得该学位在美国法律界基本上无法立足。注8:被誉为“瑞典社会主义之父”的布兰廷和帕尔姆(August Teodor Palm,1849.02.05—1922.03.14)是瑞典社会民主SAP(全称社会民主工人党,又称工人党—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创立于1889年4月23日,1914年起一直是瑞典国会中最大的政党,1920年起在大部分时间内执政,常被认为其政治上“左倾”)的主要创始人,布兰廷于1907—1925年任SAP第3任主席。1897年1月2日诺贝尔遗嘱公布后,时任瑞典国会下议院议员的布兰廷在报纸上发表了1篇横跨4栏的文章《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明显的意图,巨大的错误》,指责诺贝尔遗嘱并反对设立诺贝尔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批评诺贝尔遗嘱,说对个别杰出人物的奖励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诺贝尔的财产是自然和劳动结合的产物,理应使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利益。注9:布兰廷与挪威历史学家、外交家和政治学家兰格(又译为朗格,Christian Lous Lange,1869.09.17—1938.12.11)分享1921年诺和奖,兰格的获奖理由是“主张全面裁军,对各国议会联盟的和平事业作出贡献”。早年的诺奖一般在11月份(不得晚于11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注10:布兰廷是瑞典第16位首相,迄今瑞典任次最多(唯一的3任)的首相。1809年瑞典设司法首相(后改称司法大臣)和外交首相(后改称外交大臣)两职。1876年始设瑞典首相一职,此前没有正式的政府首脑,当时的枢密院首长是瑞典的最高政治人物。原司法首相、独立自由主义者老德·吉尔(Baron Louis Gerhard De Geer af Finspng,Sr.,1818.07.18—1896.09.24)出任首任首相(任期:1876.03.20—1880.04.19),其子、独立自由主义者小德·吉尔(Baron Gerhard Louis De Geer,Jr.,1854.11.27—1935.02.25)是第17位第19任首相(任期:1920.10.27—1921.02.23)。1974年瑞典国会通过《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取消枢密院作为政府权力机构的地位,正式确立议会制并创设内阁政府。从1975年元旦起,瑞典国王在欧洲君主立宪制国家中的权力最小,瑞典王国的实权主要集中掌握在议会议长和内阁首相手中。瑞典是内阁君主立宪制国家,国会自1970年开始实行一院制,349个议席由普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1994年以前为3年)。迄今瑞典共产生了33位43任首相(1位代首相未计),全部是男性,其任期无明确限制。[55~57]现任首相(任期始于2014年10月3日)是社会民主党主席斯特凡·勒文(Kjell Stefan L9fven,1957.07.21—)。注11:除温斯顿·丘吉尔是诺文奖得主以外,其余25位均是诺和奖得主。温斯顿·丘吉尔共获得过21人次(21=1/6/2/6/2/3/1,7=1946/48~53)诺文奖提名和2人次(1945/50)诺和奖提名。注12: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第41位首相。英国是内阁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国公民执掌政府权力的最高官员,即政府首脑。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选,由世袭制君主(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和名义上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实际上的军事指挥权在内阁,首相是第一大臣)任命,通常首相还兼任第一财政大臣,唐宁街10号即第一财政大臣的宅邸。母语是德语的乔治一世国王(1660—1727)英语不够流利,1721年他敕命下议院的多数党(辉格党)党魁、财政大臣沃波尔爵士(Sir Robert Walpole,1676.08.26—1745.03.18)为内阁首领(任期:1721.04.04—1742.02.11,迄今任期最长的英国首相),是为“英国首相”一职之始,但职位正式名称并非首相,而是“第一财政大臣”。1905年自由党党魁坎贝尔-班纳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1836.09.07—1908.04.22)被任命为第34位第50任首相(任期:1905.12.05—1908.04.07),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词首次出现,此后首相就成为英国的一个正式官衔。1937年《国王大臣法》颁布时,“首相”一词始为法律所确认。英国国会实行两院制(上议院和下议院,其旧称分别是贵族院和平民院),下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简单多数选举制度,每届任期5年,但政府可提议提前大选。上议院议员仍由委任和世袭产生。迄今英国共产生了54位75任首相(1位看守政府首相未计),其任期无明确限制。第49位第70任首相(任期:1979.05.04—1990.11.28)、保守党党魁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Baroness Thatcher,1925.10.13—2013.04.08)是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若只计单一连续的任期,她是自第18位第22任首相(任期:1812.06.08—1827.04.09)、托利党(1833年改名为保守党)党魁利物浦伯爵(Robert Banks Jenkinson=2nd Earl of Liverpool,1770.06.07—1828.12.04)以后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在所有英国首相中,撒切尔夫人的连续任期位居第5,总任期位居第7。现任首相(任期始于2016年7月13日)特蕾莎·梅(Theresa Mary May,née Brasier,1956.10.01—)是保守党党魁,她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女首相。2010—2015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1988年3月3日由前自由党和由工党分裂出来、短暂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曾组成联合内阁,这是自1940.05.10—1945.05.23保守党(其党魁由下议院议员中的保守党党员投票选举产生)与工党(其党魁由全体工党党员投票选举产生)和国家自由党(1931年成立,1968年与保守党合并)组成战时联合内阁(时任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以来英国的首个多党联合政府。[58~60]注13:勃兰特是私生子,出生于汉堡东北部的吕贝克(Lübeck),原名弗拉姆(Herbert Ernest Karl Frahm),其生父约翰(John Heinrich M9ller,1887—1958)是汉堡的一名会计,未婚母亲马萨(Martha Luise Wilhelmine Frahm,1894.03.16—1969.08.03)是一家百货商店的收银员,继父是库尔曼(Emil Kuhlmann,1927年与马萨结婚)。勃兰特从未见过生父,由继外公(母亲的继父)路德维希(Ludwig Frahm,1875—1935.06.15)和朵拉(Dora Sahlmann)夫妇带大。1938年勃兰特被开除德国籍,1940年加入挪威籍,1946年末回到柏林为挪威政府工作,1948年恢复德国籍并加入社会民主党,开始以笔名(化名)维利·勃兰特为其正式名字。1970年12月7日,正在波兰访问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反法西斯起义纪念碑前砰然双膝一跪,令世界动容。“华沙之跪”使得维利·勃兰特荣登当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榜,甚而被誉为“欧洲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之举”,它极大地提高了联邦德国的国际形象,成为“二战”后西德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直接推动德意志民族回归世界大家庭,为人类的反思精神和忏悔文化树立了标杆。维利·勃兰特在任期间,实施东进政策,寻求德国的重新统一。注14:德国历史上的主要时期:(1)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08.06):又称德意志第一帝国。(2)莱茵联盟(1806.07.12—1813.10.31):又称莱茵邦联,由16个邦国组成,它不同于1254—1450年间存在的莱茵同盟。(3)松散型的德意志联盟(旧译为德意志邦联或德意志联邦[61],1815.06.08—1866.08.23):根据维也纳会议(会期:1814.09.18—1815.06.09,史称维也纳体系)而组成,此前的350多个邦国被合并为39个独立邦和自由市,奥地利任联盟主席,普鲁士任联盟副主席。(4)北德意志联盟(1867.04.16—1871.01.18):由德国北方22个独立邦组成的过渡地方组织。(5)德意志帝国(1871.01.18—1918.11.28):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普鲁士王国(1701.01.18—1918.11.09)是德意志境内(日耳曼地区)最强大的邦国,在王国首相俾斯麦(Count Otto von Bismarck=Otto Eduard Leopold=Prince of Bismarck=Duke of Lauenburg,1815.04.01—1898.07.30)的领导下,普鲁士先后通过普丹战争(1864年,又称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普奥战争(1866年,又称七周战争或德意志内战)和普法战争(1870—1871年),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二元君主立宪制(指国家政权由君主和议会共同掌握,但君主为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政体形式)的德意志帝国,普王兼帝国皇帝,由4个王国[普鲁士(柏林)、巴伐利亚(又称拜恩,慕尼黑)、符腾堡(斯图加特)、萨克森(德累斯顿)]、6个大公国、5个公国、7个侯国(亲王国)、3个汉萨自由城市(汉堡、不来梅、吕贝克)、帝国直辖领地阿尔萨斯—洛林和一些海外属地组成,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终成为欧洲的强大势力。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帝国的政治领导实体,其领土约占帝国的2/3,人口约占3/5,在帝国中起决定性作用。(6)魏玛共和国(1918.11.09—1933.01.30):因采用《魏玛宪法》(《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因在魏玛制定而得名,1919年7月31日通过,同年8月11日起生效)而得名,官方国号是“德意志帝国”。(7)纳粹德国(1933.01.30—1945.05.08):又称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Nasos)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纳粹主义”(Nasossmus)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简写,意即“民族(国家)社会主义”。(8)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前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根据雅尔塔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会期:1945.02.04~11)的《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1945.02.11,简称克里米亚声明,又称《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Potsdam Agreement,1945.07.17~08.02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制定,中国未参加波茨坦会议,但7月26日美中英三国联合发表了对日劝降牒文———《波茨坦公告》(又称《波茨坦宣言》),8月8日前苏联加入该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1943.12.01)共同构成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国际法依据]将德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1949年5月23日(西德国庆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颁布基本法(即宪法),成立资本主义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文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RD,英文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West Germany),首都设在波恩(Bonn),同年9月20日阿登纳组成首届政府]。1949年10月7日(东德国庆日),在前苏联占领区内成立社会主义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文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英文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East Germany),首都设在东柏林(East Berlin),同年10月12日格罗提渥组成首届政府]。(9)1990年10月3日(德国国庆日,又称统一日,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是德国重新统一的象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14个行政区恢复为战后初期的5个州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民主德国宣告解体,两德正式统一,首都设在东柏林和西柏林合并后的柏林(Berlin)。顺便再重点介绍一下普鲁士。普鲁士(Prussia/Preussen)作为政治地理概念,它有3个含义:(1)中世纪(476—1453年)由波兰人和日耳曼人统治普鲁士人的领土。(2)1701年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王国。(3)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设立的邦。普鲁士古为普鲁士人(属日耳曼族)居住地,1291年其全境被条顿骑士团所征服,居民改奉基督教。1525年4月10日条顿骑士团末代首领、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宣布将骑士团国家改为世俗的普鲁士公国(臣属于波兰王国),自立为公爵。1618年该公国因无男嗣被转让给霍亨索伦—勃兰登堡选帝侯国(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属共主邦联),1660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升格为普鲁士王国,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三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史称腓特烈一世。历任国王通过各种手段扩充其疆土,获取波兰西部大片土地。18世纪普鲁士已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和德意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末19世纪初遭法国打击,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恢复军事强国地位,收复了曾失去的绝大部分领土。“一战”中德国战败,帝国解体,普鲁士成为魏玛共和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纳粹德国废除普鲁士宪法,1934年1月30日起普鲁士政权事实上终止。1947年2月25日盟军管制委员会颁布第46号暂行法,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即法理上终止)。同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又颁布第47号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并不获承认”。东普鲁士(East Prussia/Ostpreussen)于1773.01.31—1829.12.03和1878.04.01—1945.04.09存在,分别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根据波茨坦会议决定,东普鲁士北部割让给前苏联,南部划归波兰。其首府是哥尼斯堡(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西普鲁士(West Prussia/Westpreussen)于1773—1824年和1878—1922年存在,分别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其首府是马林韦尔德(位于格但斯克东南不远处,1773—1793年和1806—1813年)和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1793—1806年和1813—1919年)。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于1824—1829年组成共主邦联,1829—1878年合称普鲁士省,此后又重新分开。注15:勃兰特所属政党是社会民主党,他任总理时的执政联盟是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德国属于多党制,现联邦议院中的两大政党是社会民主党SPD(其前身是1863年5月23日在莱比锡创建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基督教民主联盟CDU(简称基民盟,1945年6月26日成立于柏林),基民盟与其姐妹党拜恩基督教社会联盟CSU(简称基社盟,1945年10月13日成立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属于联邦议院中的同一个议会党团(指代表机构中同一政党或在选举中不是竞争对手的不同政党成员所组成的集团)。其他主要政党还有自由民主党FDP(1948年12月11日成立于柏林)、联盟90(中文常简称为绿党,1980年1月13日绿党成立于西德的卡尔斯鲁厄,1991年9月21日联盟90成立于波茨坦,1993年5月14日两党合并,其总部设在莱比锡)和左派党(2007年6月16日由原左翼党—民主社会主义党PDS以及劳动和社会公平党WASG合并而成,其总部设在柏林)等。德国现一般由两大政党之一与其他三个政党之一共同组成执政联盟。注16:勃兰特是德国第28位总理(西德第4任总理),1966.12.01—1969.10.20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德国国会现实行两院制,联邦议员由直选方式产生,联邦参议员则由各州政府委任。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无实际的行政权,每届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不设副总统)由联邦议院(即联邦下院,其立法会议每届任期4年)和各州议会间选方式产生,作为政府首脑的联邦总理(德语:Bundeskanzler,Kanzler是“总理”之意;英语:Chancellor of Germany)经总统提名后交由联邦议院选举(属间选),最终由总统任命。联邦总理在国内外礼仪上的地位位居联邦总统、联邦议院议长和联邦参议院议长(由16个联邦州的州总理轮流担任)之后,仅居第四位。迄今德国共产生了32位34任总理(1位临时政府总理未计),其任期无明确限制。现任总理(任期始于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née Kasner,1954.07.17—)出身于东德地区,她是德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理,所属政党是CDU,其第3届执政联盟是CDU/CSU—SPD大联盟,到2017年其第3届任期结束时,这位“德国铁娘子”的总任期将超越“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德国任期最长的总理是首任总理(任期:1871.03.21—1890.03.20)、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无党派;其次是第30位第32任总理(任期:1982.10.01—1998.10.27,连任5届,其届数追平1949.09.20—1963.10.16任职的西德首任总理阿登纳)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1930.04.03—),他所属政党是CDU。东德共产生过6任部长会议主席(德语:Vorsitzender des Ministerrats,相当于西德的联邦总理):格罗提渥、斯多夫、辛德曼、斯多夫(第2任期)、莫德罗和德梅齐埃,前5任均来自德国统一社会党SED(1946年4月21日由东德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KPD合并而成,1989年12月16日解散),德梅齐埃来自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他们未被计入德国总理位次和任次之内。注17:1974年5月6日勃兰特因京特·纪尧姆事件宣布辞职,下台后更被报料就任总理时的性丑闻,1964.02.16—1987.06.14他一直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京特·纪尧姆(Günter Guillaume,1927.02.01—1995.04.10)是原东德国家安全部(Stasi,音译为斯塔西)安插在勃兰特身旁的间谍,1974年4月24日在波恩被正式逮捕,后被西德以叛国罪判处13年监禁,其妻获刑8年,在1981年东西德的一次间谍交换中,京特·纪尧姆夫妇被释放回到东德。[62]注18:1978年10月2日萨达特创立民族民主党(2011年4月16日解散),此前萨达特所属政党是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1962年12月1日由纳赛尔创建,1978年解散)。注19:埃及国会现实行两院制,议员主要由直选方式产生,埃及人民议会(下议院)议员每届任期5年,埃及协商会议(上议院)议员每届任期6年,每3年改选(加任命)其中的一半议席。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 Hussein,1918.01.15—1970.09.28)为首的“自由军官运动”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埃及自1953年6月18日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起,迄今共产生了6位6任总统(2位代总统和1位临时总统未计),全部是男性。首任总统(任期:1953.06.18—1954.11.14)纳吉布(Muhammad Naguib,1901.02.20—1984.08.28)是军人。来自自由与正义党的第5位第5任总统(任期:2012.06.30—2013.07.03)穆尔西(Mohamed Morsi,1951.08.20—)是埃及首位民选总统,被军方罢黜后由最高宪法法院院长曼苏尔大法官任临时总统,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4年6月8日)是独立人士(元帅)塞西(Abdel Fattah Saeed Hussein Khalil el-Sisi,1954.11.19—)。总统任期原是每届6年,可连选连任多届,现已修改为每届4年,只能连选连任一届。注20:埃及第2任总统(任期:1956.06.23—1970.09.28,1954.11.14—1956.06.23任代总统,1962年12月1日以前所属政党是民族联盟,此后是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纳赛尔逝世后,萨达特于1970年9月28日起任代总统,1973.03.26—1974.09.25(所属政党: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和1980.05.15—1981.10.06(所属政党:民族民主党)两次兼任埃及总理(第37位埃及总理)。[63~64]注21:为了参加1965年的大选,同年5月25日赫鲁党(Herut,即自由运动党,1948年6月15日由贝京创建,1988年解散)和自由党组成加哈尔集团(Gahal);为了参加1973年的大选,同年9月11日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国家名单党和大以色列运动组成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Likud,即以色列全国自由联盟),1973—1983年贝京任首任领袖,1988年8月27日起利库德集团成为单一政党。贝京连续参加大选,在第9次参选时击败Alignment的拉宾获得成功,从而成为以色列第6位第7任第18~19届总理。注22:以色列总理(政府首脑)选举方法原本与其他内阁制国家相同,由总统(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任命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但1996—2001年曾实施独特的总理直接民选制,如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选举一样,2001年后又恢复旧制。以色列国会现实行一院制,120个议席由普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自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起[65],迄今共产生了12位17任33届总理(1位临时总理未计),其任期无明确限制。首任第1~4届(任期:1949.03.10—1954.01.26,1948.05.14—1949.03.10任临时政府总理)和第3任第7~10届(任期:1955.11.03—1963.06.26)总理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1886.10.16—1973.12.01)是工党领袖,来自Alignment的总理梅厄夫人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理,第9位第13任第27届(任期:1996.06.18—1999.07.06)和现任第32~33届总理(任期始于2009年3月31日)内塔尼亚胡(Benjamin″Bibi″Netanyahu,1949.10.21—)是利库德集团领袖。世界上前三位女总理全部出自亚洲,她们依次是:(1)斯里兰卡(原称锡兰,1977年5月22日起改为现名)第6位第7任(任期:1960.07.21—1965.03.25)、第9任(任期:1970.05.29—1977.07.23)和第15任总理(任期:1994.11.14—2000.08.10)班达拉奈克夫人(Sirimavo Ratwatte Dias Bandaranaike,1916.04.17—2000.10.10)。(2)印度第3位第3任(任期:1966.01.24—1977.03.24)和第6任总理(任期:1980.01.14—1984.10.31)英迪拉·甘地夫人(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née Nehru,1917.11.19—1984.10.31,被誉为“印度铁娘子”)。(3)以色列第4位第5任第14~16届总理(任期:1969.03.17—1974.06.03)梅厄夫人(Golda Meir,née Mabovitch,1898.05.03—1978.12.08,被誉为“以色列铁娘子”)。她们三人并称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坛三女杰。世界上首位女总统是阿根廷第41任总统(任期:1974.07.01—1976.03.24)庇隆夫人(María Estela Martínez Cartas de Perón=Isabel Martínez de Perón,1931.02.04—),亚洲首位女总统是菲律宾第11任总统(任期:1986.02.25—1992.06.30)科拉松·阿基诺夫人(Maria Corazon″Cory″Aquino y Cojuangco y Sumulong,1933.01.25—2009.08.01)。注23:阿里亚斯·桑切斯的出生年份另有1941年之说,诺奖官网采用两种说法:“Facts”采用1941年说,“Biographical”则采用1940年说。这种混乱情况甚至延伸到哥斯达黎加政府。注24:民族解放党领袖费雷尔(JoséMaría Hipólito Figueres Ferrer,1906.09.25—1990.06.08)于1948.05.08—1949.11.08、1953.05.08—1958.05.08和1970.05.08—1974.05.08三次出任哥斯达黎加第29、31和35任总统,内战后费雷尔总统于1948年12月1日宣布废除武装力量(被载入1821年宪法于1949年11月7日的第11次修正案中),成立国民警卫队,从而使哥斯达黎加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废除军队的国家。1983年11月17日哥斯达黎加政府宣布将在一切军事冲突中保持永久、积极和非武装的中立。注25:1821年9月15日哥斯达黎加宣布独立,1823—1838年加入松散型的中美洲联邦(属邦联制国家,又译为中美洲联合省)。哥斯达黎加国会现实行一院制(称立法大会),57个议席由直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不得连任。哥斯达黎加是总统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但不是国民警卫队总司令(此前也不是国家武装力量总司令),这一点与其他总统制国家相异。总统由直选方式(属于普选)产生,现每届任期4年,不得连任(但可隔届再次参选)。自哥斯达黎加共和国于1848年8月30日成立时起,迄今共产生了37位46任总统(2位代总统和3位临时总统未计)。首任总统(任期:1847.05.08—1849.11.16,共和国创建以前称国家元首)是自由党人卡斯特罗·马德里斯(JoséMaría Castro Madriz,1818.09.01—1892.04.04),阿里亚斯·桑切斯是第31位总统。第36位45任(任期:2010.05.08—2014.05.08)总统钦奇利亚(Laura Chinchilla Miranda,1959.03.28—)来自民族解放党,她是哥斯达黎加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统。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4年5月8日)索利斯(Luis Guillermo Solís Rivera,1958.04.25—)来自公民行动党。注26:戈尔巴乔夫于1985.03.11—1991.08.24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2年入党),他是苏共历史上的第10位主要负责人,1991年8月29日苏联共产党被取缔。[66]最高苏维埃主席在1989年5月25日以前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始于1938年),后改称总统。1993年12月12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首部宪法,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了总统和总理权力二元结构的国家政体,类似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双首长制。迄今俄罗斯共产生了3位4任6届总统,全部是男性。首任第1~2届总统(任期:1991.07.10—1999.12.31)是无党派的叶利钦(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1931.02.01—2007.04.23),1961—1990年他曾是苏共党员。第2任第3~4届(任期:2000.05.07—2008.05.07,1999.12.31—2000.05.07任代总统)和现任第6届(任期始于2012年5月7日)总统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1952.10.07—)来自统一俄罗斯党(成立于2001年12月1日,该党为普京专门修改党纲,允许不是本党党员担任党主席,普京未曾加入过该党,是“没有入党的党主席”)[67~68],1970—1975年普京就读于日丹诺夫列宁格勒国立大学(1991年起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期间加入苏联共产党。第3任第5届总统(任期:2008.05.07—2012.05.07,未加入过苏联共产党,也未加入过统一俄罗斯党,一直保持其独立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梅德韦杰夫(Dmitry Anatolyevich Medvedev,1965.09.14—)于2008年12月30日签署宪法修正案,延长总统任期与国家杜马(“дума”的音译,意为“议会”,俄语中的原意是“思想”或“思维”,后引申为“会议”,相当于下议院,其上议院是联邦委员会)任期,总统每届任期由4年延至6年,国家杜马每届任期由4年延至5年。注27:1991年8月19日以苏联副总统(任期:1990.12.27—1991.08.19)、共产党人亚纳耶夫(Gennady Ivanovich Yanayev,1937.08.26—2010.09.24)为首的“8人集团”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第127条第7款,苏联总统全权移交给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由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主权,此事因遭到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1990.05.29—1991.07.10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及其支持者的反对而失败,21日戈尔巴乔夫复职,史称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1991年12月26日前苏联正式解体(当天最高苏维埃通过解体决议),戈尔巴乔夫是前苏联唯一的总统。注28:1910年5月31日,英国将开普殖民地(Cape Colony=Cape of Good Hope,首府开普敦)、纳塔尔殖民地(Colony of Natal,土著黑人聚居地,首府德班)、德兰士瓦殖民地(Transvaal Colony,首府比勒陀利亚)和奥兰治河殖民地(Orange River Colony,首府布隆方丹)合并为南非联邦(Union of South Africa),其首都职能被一分为三: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1910—1961年南非联邦为英国的自治领,英国君主是其国家元首,总督是英王在南非的代表。1961年5月31日南非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并正式退出英联邦。其议会制度源于英国,现实行两院制和总统制,国民议会(即下议院)议员由选民按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省级事务委员会(简称省务院,即上议院)由各省议会推举代表团组成。迄今南非共产生了11位11任总统(3位代总统未计),全部是男性。首任总统(任期:1961.05.31—1967.05.31)是国民党的斯瓦特(Charles Robberts Swart,1894.12.05—1982.07.16)。1910—1984年南非的政府首脑是总理(后废除),由下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担任。1961—1994年南非属白人统治,1961—1984年的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无行政权),此后的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有行政权)。1994年4月27日南非进行有史以来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曼德拉(被誉为新南非国父或现代南非国父、南非和解之父)当选为新宪法生效后的首位民选总统,也是南非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根据南非新宪法(即1993年通过的临时宪法和1996年通过的终局宪法)的规定,南非共和国总统每届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09年5月9日)祖玛(Jacob Gedleyihlekisa Zuma,1942.04.12—)来自非洲人国民大会。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简称Sakharov Prize)是欧洲最高人权奖,由欧洲议会颁发,始颁于1988年,每年颁奖一次,每届颁奖给1~5人。曼德拉是1988年首届萨哈罗夫奖的2位得主之一。注29:弗雷德里克·德克勒克于1989年8月15日起任代总统,1994.05.10—1996.06.30任副总统(当时的另一个副总统是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姆贝基)。其父约翰内斯·德克勒克(Johannes″Jan″de Klerk,1903.07.22—1979.01.24)于1975.04.09~19任南非代总统,所属政党是国民党。注30:以色列工党(Labor,属左翼政党)的前身马帕伊(Mapai,即希伯来语“巴勒斯坦工人党”的首字母缩写)是1930年1月5日由劳工联盟[Ahdut Ha Avoda,简称AH党,属左翼政党,1919年本—古里安以锡安工人党为主体而创建,锡安工人党(Poale Zion Party)于1905年11月成立于巴勒斯坦]和青年工人党(Hapoel Hatzair,1905年10月成立于巴勒斯坦)合并而成。1944年由AH党分裂出来成立AH锡安工人党运动,1948年1月AH锡安工人党运动与巴勒斯坦Hashomer Hatzair工人党(成立于1946年)合并成立马帕姆(Mapam,即统一工人党,1997年解散),1954年AH党又从Mapam中分裂出来并恢复原名。1963年本—古里安在党内投票中落败,他另起炉灶于1965年7月14日创建另一政党———拉菲党(Rafi,即以色列工人党)。1965年Mapai和AH党联合组成松散型的工联会(Alignment,最初称工党联盟Labor Alignment)参加当年的大选(同年11月1日公布议会选举结果),但双方仍独立存在。1968年1月23日Mapai、AH党和Rafi重组为工党,本—古里安因拒绝加入工党而于1969年组建国家名单党(National List或State List,1973年加入利库德集团,1981年1月26日改革为Rafi-National List,1983年6月6日更名为Ometz,1988年并入利库德集团后不复存在)。1969年1月28日工党和Mapam组成新的Alignment,1991年10月7日起Alignment不复存在,所有派别(包括独立自由主义者)正式合并为工党。Mapai领导的联盟(包括Alignment和工党)于1948—1977年一直在以色列担任总理执政,直到被贝京所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所击败。[69]注31: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1929.08.24开罗—2004.11.11巴黎,被誉为“巴勒斯坦国国父”)于1969.02.04—2004.11.11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成立于1964年5月28日,法塔赫Fatah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1959年10月10日在科威特秘密成立)的简称,在PLO中居领导地位]第3任执委会主席。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属PLO单方面宣布建国)。1989年4月2日PLO中央委员会在突尼斯城召开会议,一致选举PLO执委会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国首任总统(任期直至其逝世为止,阿巴斯接任前总统职位空缺),总统由PLO的议会选举产生。1994年7月5日阿拉法特被任命为巴勒斯坦加沙—杰里科自治领导机构主席。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举行其历史上的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又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一般兼任总统,相当于国家元首,该机构总理是政府首脑),2009年1月15日起出现法塔赫(约旦河西岸地区主席)和哈马斯(加沙地区主席。哈马斯Hamas是伊斯兰抵抗运动的简称,成立于1987年12月14日)主席并存的局面。[70~75]因巴以双方签署了首个和平协议———《奥斯陆协议》[佩雷斯和阿巴斯(Mahmoud Abbas,1935.03.26—,2005年5月8日起任巴勒斯坦国第2任总统,即现任总统)于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正式签署]和《塔巴协议》(即《第二项奥斯陆协议》,拉宾和阿拉法特于1994年9月28日在白宫正式签署),PLO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时任巴勒斯坦国总统)、以色列外交部部长佩雷斯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共同荣获1994年诺和奖。阿拉法特的生日另有8月1日、8月4日或8月27日之说。注32:拉宾是以色列第5位第6任第17届和第11任第25届总理。因拉宾辞职,佩雷斯于1977.04.22~06.20非正式地出任过代总理(法律上的总理仍是拉宾)。注33:关于金大中的出生日期:他实际出生于1924年1月6日,其父金云植为延缓他应征入伍的时间曾将其出生日期改为1925年12月3日(诺奖官网即采用此说)。注34:2000年1月20日金大中所在执政党新政治国民会议(National Congress for New Politics,成立于1995年9月5日)改编为新千年民主党(New Millennium Democratic Party),2005年5月6日改名为民主党,2007年6月27日与中道改革统合新党合并为中道统合民主党,同年8月18日复名民主党。2008年2月17日与大统合民主新党(United New Democratic Party,成立于2007年8月5日)合并组建统合民主党(United Democratic Party)。2011年12月15日由原民主党、市民统合党(Citizens Unity Party)和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合并组建民主统合党(Democratic United Party),2013年5月4日起再次复名民主党。注35:大韩民国(简称韩国)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其总统(系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总司令,其政府首脑是由总统任命的国务总理。当总统被弹劾时,通常由总理任代总统)由直选方式产生,现每届任期5年,且不得连任,迄今共产生了11位11任18届总统(4位临时总统/代总统未计)。首任总统(任期:1948.07.24—1960.04.26)是李承晚(字承龙,号雩南,Rhee Syng-man,1875.03.26—1965.07.19),他在第1~3届总统任期内所属政党分别是独立促成会、民主国民党和自由党。金大中是第8位第15届韩国总统。来自新国家党(曾译为新世界党,其前身是1963年由朴正熙创建的民主共和党,1980年全斗焕时更名为民主正义党,1990年时任总统卢泰愚的民主正义党、金泳三的新民党和金钟泌的新民主共和党实行三党合并,成立民主自由党,1995年金泳三时更名为新韩国党,1997年金泳三再次更名为大国家党,2012年李明博时改为现名)的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3年2月25日)朴槿惠(Park Geun-hye,1952.02.02—)是韩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统,她是第3位第3任第5~9届总统(任期:1963.12.17—1979.10.26)朴正熙(Park Chung-hee,1917.11.14—1979.10.26,被韩国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枪杀身亡)与后妻陆英修的长女,朴槿令和朴志晚是朴槿惠的妹妹,朴正熙与前妻金好南还生有朴在玉。注36:奥巴马出生于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鲁鲁(Honolulu,华人称檀香山),拥有黑(父:卢欧族)白(母:英德爱混血)黄(母亲家远祖:纯种切罗基族)血统,其父老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Sr.,1936.06.18—1982.11.24,因汽车车祸逝世)是在夏威夷大学攻读经济学的肯尼亚内罗毕黑人留学生(穆斯林教徒,后成为无神论者),母亲邓纳姆(Stanley Ann Dunham,1942.11.29—1995.11.07,因子宫癌逝世)是来自堪萨斯州的白种人,在夏威夷大学攻读人类学。老奥巴马和邓纳姆于1961年2月2日在夏威夷结婚(老奥巴马系二婚,邓纳姆是初婚),1964年3月20日离婚后他回到肯尼亚。1965年3月15日邓纳姆与夏威夷大学的印度尼西亚地理学留学生苏托洛(Lolo Soetoro,1935.01.02—1987.03.02,因肝功能衰竭逝世)结婚,1980年11月6日离婚。奥巴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夏威夷和印尼首都雅加达(1967—1971年随母亲和继父居住在塔曼门登公园附近)度过,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拥有一半黑人血统的非洲裔总统。奥巴马于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专业)BA,199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JD,1992—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授宪法。根据美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正常情况下,现任总统奥巴马将于2017年1月20日正式卸任。2016年是美国第58届总统选举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女,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10.26—,1975年10月11日在阿肯色州第三大城市Fayetteville结婚)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1946.06.14—)将于11月8日进行最终角逐。希拉里战胜特朗普的可能性较大,若果真如此,希拉里·克林顿将创造以下几项纪录:(1)美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统。(2)美国历史上的首对夫妻总统,其夫比尔·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原名William Jefferson BlytheⅢ,1946.08.19—)于1993.01.20—2001.01.20出任美国第41位第42任第52~53届总统。(3)出任总统时的年龄(70岁)仅次于第39位第40任第49~50届总统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02.06—2004.06.05,总统任期:1981.01.20—1989.01.20)。若是特朗普当选,他出任总统的年龄(71岁)将超越里根而跃居首位。注37:利比里亚现任总统约翰逊—瑟利夫与利比里亚“妇女和平运动”女领导人古博韦(Leymah Roberta Gbowee,1972.02.01—,被誉为“和平斗士”)以及也门女记者和妇女权益活动家卡曼(Tawakkol Abdel-Salam Karman,1979.02.07—)共同荣获2011年诺和奖。[76]注38:利比里亚是总统制国家,现实行两院制(参议院和众议院)和多党制,总统和议员由直选产生,参议员每届任期9年,众议员和总统每届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一届(1980年起因政变和内战,总统任期常被中断)。利比里亚共和国自1847年7月26日独立起,迄今共产生了22位24任50届总统,它是非洲最早独立的现代国家。首任总统(任期:1848.01.03—1856.01.07)是独立人士罗伯茨(Joseph Jenkins Roberts,1809.03.15—1876.02.24),现任总统约翰逊—瑟利夫(被誉为“非洲铁娘子”或“利比里亚铁娘子”)是利比里亚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统和迄今非洲唯一的女总统。1956年她与詹姆斯(James″Doc″Sirleaf)结婚,后离婚,生育过4个儿子。注39:贝尔纳特与法国外交家和政治家德康斯坦(Paul Henri Benjamin Balluat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Baron de Constant de Rebecque,1852.11.22—1924.05.15)分享1909年诺和奖,德康斯坦的获奖理由是“主张以国际仲裁代替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促进法美和解有功”。注40:比利时王国政府首脑在1831—1918年时称内阁主席,后改称首相。比利时实行世袭君主立宪的联邦制,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主要由直选方式产生,每届任期4年。迄今比利时共产生了51位69任首相,全部是男性。首任首相(任期:1831.02.27~03.10)是天主教派的热尔拉什(tienne Constantin,Baron de Gerlache,1785.12.26—1871.02.10),贝尔纳特是比利时的第14位首相,现任首相(任期始于2014年10月11日)夏尔·米歇尔(Charles Y.J.Gh.Michel,1975.12.21—)来自法语革新运动党(2002年3月21日成立)。注41:关于法国政府首脑的正式名称:(1)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无正式名称;(2)波旁王朝复辟(1814;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又称奥尔良王朝)、维希法国(1940—1944,又称维希政府)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时称部长会议主席;(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时,1848年称临时政府领袖,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4)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称内阁首长;(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时,1870—1871年称国防政府主席,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6)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4—1946)时称临时政府主席;(7)1958年11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后始称总理。法国国会现实行两院制,国民议会(下议院)由直选方式产生,参议院(上议院,在法国政治中可参与立法,主要起顾问作用)则由间选方式产生。根据1958年的《法国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和总理领导的内阁执掌行政权,总统由直选方式产生,每届任期5年(2002年以前为7年),可连选连任一届,总统在国民议会多数党中任命总理(若出现总统和总理党籍不同的情况则称为联合政府)。[77~78]法国现实行半总统半议会的混合制,总统和总理并存,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直接向选民负责,总理和内阁则向议会负责。法国的双首长制有可能出现“分裂政府”的现象。自1815年起,迄今法国共产生了116位170任总理,布尔热瓦是法国第48位总理。波旁王朝复辟时首任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任期:1815.07.09~09.26)是无党派的贝尼文托亲王(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1754.02.02—1838.05.17),来自社会党的第107位第161任总理(任期:1991.05.15—1992.04.02)克勒松夫人(dith Cresson,1934.01.27—)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理(时任总统是社会党人密特朗),现任总理(任期始于2014年4月1日)瓦尔斯(Manuel Carlos Valls,1962.08.13—)来自社会党。注42:白里安是法国第54位总理,迄今法国任次最多(唯一的6任,其次是4任)的总理,他11次组阁出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总理)的情况见表2。

注43:施特雷泽曼是德国第16位总理,所属政党是人民党,他任总理时的执政联盟是DVP-SPD-Z-DDP,即人民党—社会民主党—中央党(Zentrum)—民主党,1923年11月3日SPD退出执政联盟。施特雷泽曼于1923.08.13—1929.10.03任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部长。注44:第37位第56~57届首相(任期:1957.02.25—1960.07.19)、自由民主党人岸信介(Nobusuke Kishi,原姓佐藤,1896.11.13—1987.08.07,获1960年度诺和奖提名)是佐藤荣作的二哥。他们的父亲佐藤秀助本是岸家的公子,因娶佐藤茂世小姐为妻并入赘,故改姓佐藤,岸信介又因被收作其父本家的养子并娶岸家的良子小姐为妻而回归姓“岸”。岸信介是第57位第90届(任期:2006.09.26—2007.09.26)和第96届现任首相(任期始于2012年12月26日)、自由民主党人安倍晋三(ShinzōAbe,1954.09.21—)的外祖父。注45:1967年12月11日佐藤荣作首相针对社会党众议院议员成田知巳(1912.09.15—1979.03.09)的质询,首次明确提出了“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1968年1月27日佐藤首相在施政方针演说中,正式确认无核三原则是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原则。1971年11月24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决议,正式接受无核三原则。1970年2月3日日本政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6年6月8日获得国会批准。[80~81]注46:日本国会实行两院制,两院议员由直选方式产生。参议院议员每届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众议院议员每届任期4年。世袭制的天皇是国家元首,首相(全称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是政府首脑,由国会议员选出并经天皇任命。自1885年起,迄今日本共产生了62位96届(代)首相,全部是男性。迄今日本历史上累计任期时间最长的4位首相依次是:(1)第6位首相、无党派人士(长州阀陆军军人)桂太郎(1848.01.04—1913.10.10):3任3届(11、13、15)首相,共计2886天,创出任首相总任期之最;(2)第39位首相佐藤荣作:1任3届(61~63)首相,共计2798天,创出任首相连续任期之最;(3)第1位首相、无党派人士(长州阀)伊藤博文(1841.10.16—1909.10.26):4任4届(1、5、7、10)首相,共计2720天,创出任首相任次之最;(4)第32位首相、自由党人吉田茂(1878.09.22—1967.12.10):2任5届(45、48~51)首相,共计2616天,创出任首相届数之最。注47:佩雷斯(原名Szymon Perski,1943年起启用Peres,希伯来语意为“大鹰”)的出生地时属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即今白俄罗斯明斯克地区沃洛任区(Valozhyn Raion)维斯列瓦镇(Vishnyeva),其生日另有8月2日和8月21日之说。1942年佩雷斯进入巴勒斯坦,1948年他成为以色列公民。注48:2005年11月21日,以色列第11位第15任第29~30届总理(任期:2001.03.07—2006.04.14)沙龙(Ariel Sharon,1928.02.26—2014.01.11,因脑卒中于2006年1月4日起陷入昏迷而永久无法履行其职务)脱离当时执政的利库德集团,成立中间派政党前进党(Kadima,又称国家责任党),自任党主席,同年11月30日佩雷斯宣布退出工党加入前进党。注49:佩雷斯于1986.10.20—1988.12.23、1992.07.14—1995.11.22和2001.03.07—2002.11.02三次出任以色列外交部部长,他是以色列第8位第9任第21届和第12任第26届总理,1995年11月4~22日接替遇刺身亡的前总理拉宾出任代总理。以色列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总统和总理往往来自于同一政党,现每届任期7年,迄今共产生了10位10任16届总统(4位代总统未计,其中2007.07.01~15的代总统伊泽克是女性,她于2006—2009年出任国会议长,是以色列历史上首位女议长),首任第1~2届总统(任期:1949.02.17—1952.11.09)是无党派的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1.27—1952.11.09),第7任第12~13届总统(任期:1993.05.13—2000.07.13)埃泽尔·魏茨曼(Ezer Weizmann,1924.06.15—2005.04.24)来自工党,他是哈伊姆·魏茨曼的侄子,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4年7月24日)里夫林(Reuven″Rubi″Rivlin,1939.09.09—)来自利库德集团。注50:阿赫蒂萨里出生于当时芬兰的维普利(芬兰语:Viipuri),即今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维堡(英语:Vyborg)。1977—1981年他出任第2任联合国驻纳米比亚(1915年被南非占领,1968年以前称西南非洲,1990年3月21日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专员[82],1987.01.01—1991.06.30任联合国主管行政和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注51:1809年第八次俄瑞战争后芬兰脱离瑞典而沦为帝俄的大公国,俄国十月革命(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917年11月7)发生后,1917年12月6日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次年1月4日获得苏俄承认),1919年7月17日颁布宪法成立芬兰共和国。芬兰总统由直选产生,每届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迄今芬兰共产生了12位12任总统,首任总统(任期:1919.07.27—1925.03.01)是民族进步党人斯托尔贝里(Kaarlo Juho Sthlberg,1865.01.28—1952.09.22),来自社会民主党的第11任总统(任期:2000.03.01—2012.03.01)哈洛宁(Tarja Kaarina Halonen,1943.12.24—)是芬兰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统,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2年3月1日)尼尼斯托(Sauli Vinm9 Niinist9,1948.08.24—)来自民族联合党。注52:加拿大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皮尔逊于1948—1956年任加拿大驻联合国大使,1948.09.10—1957.06.20任加拿大第8位外交部部长(1909—1993年称外部事务国务秘书),1952年任第7届第8任联合国大会主席,1958.01.16—1968.04.06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注53: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29—1957.03.08)爆发后,11月1~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首次紧急特别会议并作出决议,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火,11月7日组成联合国第一期紧急部队(UNEF-I,主要由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以及加拿大外交部部长和加拿大驻联合国大使皮尔逊倡议,部署期限是1956年11月至1967年6月。为监督第四次中东战争停战而设立的UN-EF-II的部署期限是1973年10月至1979年7月)监督停火。皮尔逊作为国际调停人建议联合国紧急部队立即开赴埃及苏伊士运河地区以维持停战,于是英法和以色列军队分别于1956年12月22日和1957年3月8日全部撤出埃及,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以色列取得通过蒂朗海峡(Tiran Strait)的航行权。在战场上埃及是失败者,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甚至是军事上,埃及实际上是无可争议的胜利者。1956年12月23日为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日。注54:加拿大国会现实行两院制(上议院和下议院),联邦总理由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担任,下议院议员的每届任期不超过5年。加拿大联邦自1867年7月1日成立起,迄今共产生了23位28任29届总理(临时总理未计),其任期无明确限制。首任首届总理(任期:1867.07.01—1873.11.05)是自由保守党人麦克唐纳(Sir John Alexander Macdonald,1815.01.11—1891.06.06),皮尔逊是第14位第18任第19届总理,来自进步保守党的第19位第24任第25届总理(任期:1993.06.25~11.04)坎贝尔(Avril Phdra Douglas″Kim″Campbell,1947.03.10—)是加拿大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理,现任总理(任期始于2015年11月4日)贾斯廷·特鲁多(Justin Pierre James Trudeau,PC,MP,1971.12.25—)来自自由党,他是第15位第19/21任第20/22届总理(任期:1968.04.20~1979.06.04和1980.03.03—1984.06.30)、自由党人皮埃尔·特鲁多(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PC,CC,CH,QC,FRSC,1919.10.18—2000.09.28)之长子。注55:波兰国会现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上议院和众议院/下议院),议员采用普选直接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是国家元首,由直选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总理是政府首脑,通常由下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自1989年12月29日波兰第三共和国成立起,迄今共产生了6位6任7届总统(代总统未计),全部是男性。首任总统(任期:1989.12.31—1990.12.22)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Witold Jaruzelski,1923.07.06—)来自波兰统一工人党,第2届总统瓦文萨是波兰第三共和国的首位民选总统,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5年8月6日)安杰伊·杜达(Andrzej Sebastian Duda,1972.05.16—)来自法律与公正党。注56:2009年11月10日第64届联合国大会第42次全体会议通过A/RES/64/13号决议,自2010年起,将每年的“7月18日”(曼德拉诞辰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Nelson Mandela International Day,简称Mandela Day),以表彰他对和平与自由作出的巨大贡献。注57:拉莫斯—奥尔塔于2002.05.20—2006.06.25任东帝汶首任外交部部长,2006.06.26~07.10以协调部部长的身份任代总理。注58:东帝汶(英语East Timor,葡萄牙语Timor-Leste,印尼语Timor Timur,当地德顿语Timor Lorosa'e)于1589年被葡萄牙占领,称葡属帝汶,1951年被葡萄牙改为海外省,1975年葡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投实行民族自决,同年11月28日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FRe Ti LIn,1974年9月11日成立)单方面宣布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拉莫斯—奥尔塔被任命为外交新闻部部长,次日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帝汶民主联盟和主张同印度尼西亚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宣布东帝汶与印尼合并,同年12月7日印尼出兵东帝汶,翌年7月15日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的第27个省———东帝汶省,自此东帝汶就一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全民公投,绝大多数东帝汶人同意独立。经联合国2年多托管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起正式恢复独立,国名仍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东帝汶独立之父古斯芒(Kay Rala Xanana Gusm2o,1946.06.20—,独享1999年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急先锋拉莫斯—奥尔塔和精神领袖贝洛[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1948.02.03—,1980年7月26日被晋铎,1988年3月21日被教宗(即梵蒂冈教皇)任命为天主教帝力教区宗座署理,领衔洛留姆教区主教,同年6月19日在圣座驻印尼大使法纳里尼大主教(Archbishop Francesco Canalini)手中晋牧]被誉为东帝汶独立运动三杰。贝洛和拉莫斯—奥尔塔分享1996年诺和奖。注59:东帝汶实行议会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通过普选产生,每届任期5年。自2002年起,迄今共产生了3位3任3届总统(2位代总统未计),全部是男性。首任总统(任期:2002.05.20—2007.05.20)古斯芒是无党派独立人士,2007.08.08—2015.02.16古斯芒出任第4任总理,当时其所属政党是帝汶重建国民大会党(2007年3月28日成立),现任总统(任期始于2012年5月20日)鲁阿克(Taur Matan Ruak=JoséMaria Vasconcelos,1956.10.10—)是无党派独立人士(军人)。迄今共产生了5位5任5届总理,全部是男性。首任总理(任期:2002.05.20—2006.06.26)阿尔卡蒂里(Mari Bim Amude Alkatiri,1949.11.26—)来自FRe Ti LIn,现任总理(任期始于2015年2月16日)德阿劳若(Rui Maria de Araújo,1964—)亦来自FRe Ti LIn。

国家和政府的本质 篇2

2009年秋季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版) 以下简称“主教材”, 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 依据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继承原主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家预算管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新内容, 对原主教材针对性的作了较大幅度增删和彻底的调整, 修订后的该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可读性

当前就读的中职生, 生源大多是初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年龄较小, 同时对社会经济现实知之甚少。要让他们学好一门从未学过, 内容比较抽象的会计课程, 难度很大。因此该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尽量通俗易懂, 叙述由浅入深,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以便学生理解。与“主教材”同时出版的还有配套教学用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以下简称“配套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时代性

根据“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结合近几年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的实际情况, 本次修订在第一篇取消了原来主教材中“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内容, 增加了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紧密联系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核算”、“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与会计核算”、“政府收支分类与会计核算”3章基础理论知识, 在第二、三篇行政单位和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中具体贯穿了上述内容, 突出时代性。

3.便利性

为了便于学习, 配套教材与主教材同步, 在各章安排了:“学习目标”、“学时分配建议”、“专业术语”、“知识要点”、“自我训练”和“知识链接”栏目;配套教材后所附的多媒体课件有“各章自我训练参考答案”、“各章教学参考”等内容供教师教学使用。

4.实践性

与“主教材”同时出版的配套教材中“自我训练”栏目, 内容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业务核算与训练等内容, 供学生训练知识和技能之用, 配有多媒体课件, 内容包括:知识讲解、参考资料、自我训练答案等, 彰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考虑到近几年中职学生就业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实际, 增加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内容。

5.科学性

主教材第一篇及时吸纳了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新内容, 为后面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在第二篇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和第三篇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核算中具体融入, 使教材内容上前后呼应, 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的显示方式, 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版) 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优化教学内容

1.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 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态度, 接受能力, 认真的处理教材,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 教材呈现给教师的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

象, 把握好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取舍、处理好教学内容“连贯性”与“深入性”问题, 对重点难点问题, 一定予以深入讲解, 讲清讲透。

3. 在配套教材中“知识链接”栏目, 选用了与各章教学内容一致的政策

规定、办法、理论探讨、经验介绍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使好这部分资源, 降低教学难度。

(二) 潜心研究, 搞好教学辅导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内在思维渴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在“国库集中收付”背景下为什么需要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行政单位“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账户一般同增同减, 余额相等, 为什么?通过深入思考理解教学内容, 在心灵上感悟会计职业。

2. 配套教材中的“自我训练”, 教师有选择的布置, 指导学生课后完成, 必要时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

对于“判断题”不仅要判断正确与错误, 还要弄清错误的原因。“业务核算与训练”应要求学生都亲自去做, 然后给予指导。

3. 现在的中职生, 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差,

不少学生比较自卑,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要学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关怀和启示非常有必要。

(三) 善于启发, 恰当提问

1. 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 与学生教学互动, 但提问要提炼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感兴趣的话题。

如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提出:政府与非营利组会计设置“专用基金”账户, 要求专款专用, 而企业财务会计中则不要这一点, 为什么?行政单位“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等等, 通过教学互动, 引发学生归纳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举一反三。

2. 提问的频率适者为宜。

有人请教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青蛙日夜叫个不停, 舌头都开裂了, 然而没人理睬;而公鸡一叫, 天下便为之振动, 说话重要的是要有目的, 要合适宜”。教师提问也是如此, 要捕捉最佳时机, 要让学生有回味余地, 让其主动思考。

3. 提问对象要有普遍性, 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位学生。

在提问时, 教师不应该只偏重成绩好的学生, 忽视成绩一般的学生, 让学生觉得, 课堂提问总是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参加, 老师并不关心自己, 使部分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尹玲燕.杨常青.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

[2]尹玲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

[3]周正, 李键.谁在念职中-中职生现状调查与反思[J].职教论坛, 2010 (4) 50-53.

[4]曹根生.中职生课余教育的“渔”与“鱼”[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3) 49-50.

[5]黄敏.浅析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阅读教材练习设计[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 2010 (6) 13-15.

国家和政府的本质 篇3

西方的法学家们很少直接阐述法的本质, 但对于法的概念、含义的研究却十分广泛。自然法学派的学者认为在世界自然地存在着一套永恒不变行为规范, 这一规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永恒不变的, 它体现着自然的理性和正义, 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能称之为法。分析法学派的法学家们从实际存在的法律规范来讨论法的概念, 他们认为“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该是什么”是两回事, 其研究的内容只限于制定法。社会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则认为法是作为社会事实的“活法”, 社会秩序就是法律, 是法律的实质。

我国学者对法的本质问题的直接研究已有多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不同, 人们在过去普遍认为法的本质为阶级性。近年来, 这种学说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张宗厚教授在1986年12月19日《法制导报》上撰文说,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几乎都是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讲的一段话“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 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 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段话是为了驳斥一些持唯心主义观点的资产阶级学者讲的, 实际上, 传统的法本质统治阶级意志说并不能完全涵盖法的本质, 例如, 在社会主义国家, 法究竟代表谁的意志呢?“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可以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二、国家意志的含义

“国家意志”这一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统治阶级“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 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列宁说“意志如果是国家的, 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制定的法律, 否则‘意志’这两个字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气震动而己。”这些论断明确指出, 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而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国家是什么?目前我国流行的一些辞典或教科书, 大都是把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的论述作为国家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定义, 不但都否认这样的客观事实:国家总是一个以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出现的政权机关。我们所讲到的国家意志, 就是指政权机关的意志, 而不是指统治阶级本身的意志。政权机关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同一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针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 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 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法是奉为后的统治阶级意志, 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就等于法。通过奉为程序, 使阶级意志现象转变为法律现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总是以国家的名义来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而绝非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变化。拿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来说, 法律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制定的, 而党的政策是党组织制定的。

国家意志不等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除因为国家意志是转换了的统治阶级意志外, 还因为国家意志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国家意志包括的成份有: (一) 统治阶级的意志, 占绝对优势地位;

(二) 同盟阶级的意志, 占有一定地位;

(三) 社会公共意志, 占有必要地位; (四)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占有缓和矛盾的地位。国家意志不像阶级意志那样纯整。

三、对不同社会性质中法本质的浅析

为了说明问题, 请看以下事实:

(一) 在奴隶社会, 奴隶制的法主要体现着奴隶主阶级的意志, 但是还包括一些平民的意志。

平民的地位比奴隶高些, 尽管也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 但法律上起码承认平民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不像奴隶完全失去人格。例如, 我国西周, 平民是从周人本身分化出来的同贵族有联系而又对立的中间阶级。他们有的住在城内, 有的住在郊区, 是“国人”中的基本群众。

(二) 在封建社会, 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 一方面在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残酷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另一方面, 它又要防止地主阶级中一些成员对农民过度地兼并、掠夺, 使农民大批破产, 阶级矛盾激化, 引起大规模农民起义。为了保证国家赋役的来源, 国家有时会采取一些措施, 打击豪强, 抑制兼并, 惩治不法地主官吏, 使农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扶持。皇帝钦定的法律不能不考虑, 没有农民阶级的存在, 地主阶级一天也活不下去;没有农民阶级的存在, 封建国家是不复存在的。

(三) 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的法律中, 也包括了广大人民群众向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

这些成果虽然不会危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但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总是有点好处的, 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一定意志的体现。另外,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法等, 虽然维护着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但这种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 在客观上总对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一些益处。

(四) 在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法不单纯是作为领导阶级的

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总志的体现, 而且包括有同盟军农民阶级的意志, 在我国, 还包括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意志。

(五) 两个特殊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从起源上说, 原始社会没有存在法的政治需要和物质条件, 一切按照习惯, 没有法的存在, 也没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和国家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一块产生的, 是和阶级、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着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根本观点之一, 也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紧密联系的基本问题。关于法律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早就科学地预见到, 国家与法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消亡。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还需要有客种规章制度和公共生活规则, 也可能还用法这个名称, 但法的性质已经变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那时法就完全消亡了。如果我们把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未来共产主义的行为规范硬说成是法律的话, 势必在全体入民中间造成极大的混乱, 模糊公民对法律本质的认识, 这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非常有害的。

从上述的事实出发, 我认为:第一, 应全面认识这个问题。以往在“阶级斗争为纲”观点支配下, 把国家意志当成统治阶级意志的代名词, 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 实际上国家意志是由统治阶级意志、其他阶级 (包括被统治阶级) 要求以及整个现存社会状况等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第二, 必须看到反映在国家意志中的被统治阶级的一些要求, 是经过统治阶级的允许的, 是以不违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 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否认反映被统治阶级个别要求这一客观事实。第三, 必须认识到, 国家意志中之所以包含有社会公共意志, 是由于国家具有社会职能。马克思在讲到剥削阶级国家时说:“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方面: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 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面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在阶对抗的社会里,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既有根本利益对立的一而, 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社会各阶级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联系, 就需要有共处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国家要靠政权和法律对各个阶级的利益加以干涉和约束, 维护统治秩序。为了维护社会的生存, 国家要承担社会公益性的任务, 如卫生、环保、交通、邮电、水利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客观上对社会各个阶级都有利。

国家意志的内涵与外延比统治阶级意志要广泛。如上所述, 国家意志不但包括统治阶级煮志, 而且还包括有同盟军的意志、社会公共的意志, 以及被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而统治阶级意志则比校单纯。因为国家是“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所以国家的强制力是以整个国家和它管辖的社会的名义出现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法也是这样。而统治阶级意志只是以本阶级名义出现的, 它虽有强制力, 但不象国家意志具有国家强制力。以法律形式表现的国家意志是通过政权机关制定或认可后反映出来的, 而一般统治阶级意志则是通过其他诸如道德、文学、艺术、新闻等形式反映出来的。特别应该指出, 我们所说的法的国家意志概念, 既不同于统治阶级意志, 也不同于没有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国家意志。

应当指出, 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但国家意志不一定都是法。法律则是国家意志中最集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只有国家政权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即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文件才是法;而所发布的非规范性文件, 即只对个别人或个别事有效、不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一般行为规则的文件则不是法。

四、法的新定义

鉴于国家意志性事法的本质属性, 可以给法下这样一个新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体现国家意志和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定义不仅适用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更适用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 尤其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在我国, 被统治阶级已不存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已经不是单独一个工人阶级, 还有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继续坚持“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提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不但符合现阶段我国阶级状况, 符合国家的四化建设, 而且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 促使‘一国两制”战略构思的实行。如香港“基本法”, 它应体现大陆人民和香港人民的共同愿望, 而归结为统治阶级意志, 则是讲不通的。香港“基本法”反映的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 既包括了大陆人民的意志, 又包括了香港人民的意志。另外, 在国际间的交往中, 国家是作为一个法律关系的主体出现, 仍然主张“统治阶级意志”的提法, 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而提“国家意志”, 使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统一 (都是国家意志的反映) , 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国家之间交往。

正确认识国家意志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 将有助于在全体人民中间树立起法律的严肃性,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统一对法律根本问题的认识。揭示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国家意志性, 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将有助于在全体人民中间确立法律崇高和神圣的地位, 使全体人民都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的法律,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摘要:传统的法本质学说认为, 法的本质为阶级性。实际上, 这种学说并不能完全涵盖法的本质。本文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中法本质的浅析, 得出结论: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而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关键词:法的本质,阶级性,国家意志性,新定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04)

[2]李拥军, 刘雪斌, 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 (1978—2008) [A].中国法学三十年 (1978-2008) [C], 2008

[3]陈杰.当代中国法本质观研究综述及其探析[D].兰州大学, 2010

[4]赵奇, 张永宏.论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国家意志性[J].新视野, 1987, (05)

[5]钮传诚.法与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兼与张宗厚同志商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6, (06)

[6]李茂管.关于法是否阶级社会特有现象的争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6, (03)

国家和政府的本质 篇4

对于审计的本质, 目前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观点多种多样。从现有资料来看主要有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经济鉴证论、经济评价论、行为论、经济鉴证论、代理关系论、信息系统论、治理工具论和免疫系统论。这些众多观点反映了学者对审计本质不懈的探讨, 也说明了认清审计本质并非易事。

(一) 查账论。查账论是对审计本质的最初认识, 这种观点只关注到了审计产生之初查错防弊的功能, 是对审计本质最简单、最粗浅的理解。

(二) 审计职能论。代表观点有经济监督论、经济评价论和经济鉴证论。如李孝林 (2006) 的经济评价论, 时现等 (2009) 的经济监督论, 李德文的经济鉴证论。我们知道审计有三大基本职能———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 其中审计鉴证职能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因此这种观点是用审计职能来表述审计本质, 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三) 代理关系论。如施玲 (2007) 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契约, 旨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朱雅珊 (2009) 提出审计本质是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而形成的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毛乾梅 (2006) 提出审计的本质是独立地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陈建 (2009) 的风险共担论。这些观点是基于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所有者与经营权的分离, 审计是基于委托受托关系产生的。

(四) 系统论。这种观点主要有信息系统论和免疫系统论。赵磊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信息系统论。2008年以后, 随着对审计认识的逐步深入, 审计长刘家义对国家审计本质提出了新的论断, 指出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 而后在2011年又提出, 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免疫系统”, 它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之后, 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为数众多, 如王加灿 (2012)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本质与路径》, 肖振东 (2008) 《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李凯 (2008) 《从公共受托责任演进看国家审计本质变迁》等多位学者持这种观点。系统论的观点反映出审计工作者对审计本质的认识又迈向了一个新高度。

(五) 治理工具论。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提出,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彭胜华 (2005) 《国家审计本质初探》提出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治理工具论突出反映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对国家审计本质的新认识。

通过分析上述观点可知: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审计本质的探讨;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展, 对于审计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学者对于审计本质与国家审计本质并没有严格区分。而审计监督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组成, 三者各司其职, 彼此间既相互联系, 又有明显的不同, 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国家审计本质与审计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二、渐进式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 审计全覆盖的内涵。一般认为, 审计全覆盖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活动, 以实现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监督, 不留盲区, 不留死角, 进而实现权力监督。如何理解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呢?刘家义对审计全覆盖进行过诠释, 指出审计全覆盖”, 一要有深度, 不能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数量、在面上把所有单位走一遍, 要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二要有重点, 不是所有领域、所有项目平均用力, “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 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 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三要有步骤, 不是一步到位、大干快上, 走大跃进、跳跃式路子, 要统筹部署, 有计划推进, 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四要有成效, 要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的同时, 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由此可见, 审计全覆盖并不是大大小小一起抓, 方方面面一起查, 所有单位过筛子, 而是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有深度, 见成效地依法监督。

(二) 我国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国家审计全覆盖是审计监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审计全覆盖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纵向角度。这与我国国家机关的体制相联系。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 其中地方机关包括省 (自治区) 、市、县、镇和村。国家机关的这种机制决定了国家审计也必然要对各级政府及其财政资金进行审计, 审计全覆盖应该是涵盖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全面审计。二是从横向来看, 国家审计应该涵盖国家资金运用的各行各业, 如财政、金融、企业、三农等。可以说, 审计全覆盖不仅包括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跟踪审计、促增节约的绩效审计、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民生资金和生态环保审计, 还包括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审计。从我国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 实现审计全覆盖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渐进式过程。

1.国家审计恢复阶段 (新中国成立~1995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 我国国家审计空位, 没有设立专职审计机构, 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监督由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通过其业务处理流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 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审计署, 各省设计了审计局, 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 我国国家审计开始恢复, 并陆续颁布了相关法规。1984年12月, 中国审计学会宣告成立, 为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供了平台。1985年8月, 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这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审计法规, 同年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开始探索实行厂长 (经理)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自1989年开始实施。1994年8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并于1995年1月开始实施。《审计法》全面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审计主体的职责、审计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 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审计的地位, 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走上法治轨道。

2.国家审计风暴阶段 (1996年~2005年) 。人们用审计风暴一词来形容审计署大量曝光各部委预算执行审计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自国家审计恢复以来, 人们对于国家审计还存在一定误区, 因此这一阶段开展审计工作阻力较大, 审计监督的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至1996年12月审计署先后发布了38个审计规范, 并于1997年1月起实施。1999年我国要求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年6月, 审计长李金华作《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 审计署审计了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 发现有43个部门存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问题, 金额高达31.24亿元。人们称李金华所作的审计报告为“审计风暴”, “审计风暴”让人们对国家审计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肯定。2004年审计署对医院违规收费问题曝光。2005年,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厅级。

3.国家审计完善阶段 (2006~2012年) 。2006年2月28日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新《审计法》为我国国家审计开创新局面, 取得新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世界经济趋同态势的扩大, 国家审计日益与国际接轨。此阶段在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 不断扩大审计领域。如金融审计、环境审计、民生审计日益成为重要的审计领域。《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对于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重大事项开展跟踪审计。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 温家宝就指出, 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 监督就落实到哪里,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布, 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审计规章制度日趋完善。

4.国家审计全覆盖阶段 (2013~) 。2013年12月,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实现审计目标, 就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2014年1月国家总理李克强听取了审计署工作汇报, 强调指出要加强依法审计, 实现审计全覆盖。2014年11月开始, 国家审计部门临时追加了对彩票资金的管理使用的审计。2015年3月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的通知》, 强调国家审计是捍卫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合法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审计对象全覆盖阶段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大力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民生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反腐审计等, 以实现对所有财政资金、公共资金的监督和控制。

(三) 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障碍。我国现代审计从恢复到全覆盖提出历经三十多年, 从最初的经济责任审计到现在的金融审计、民生审计、环保审计、反腐审计等, 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目标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审计全覆盖是确保我国国家治理深化的重要工具。但从我国国家审计现状来看, 实现审计全覆盖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问题, 如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手段相对落后, 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法规不健全等, 这些障碍的消除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因此做到审计“准深透实广”, 实现审计全覆盖还需要各行各界的共同努力, 将是一个渐进式过程。

三、审计全覆盖实现过程中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升华

从我国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国家审计始终服务于国家治理,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家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领域等各方面都始终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体而不断进步和完善。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始, 国家治理的重点是巩固政权,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 而是由业务部门根据业务流程进行国家财政资金的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进行了大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逐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开始恢复, 设立了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 逐步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明确将“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作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腐败治理。审计机关要将反对腐败作为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将反腐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并落实于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之中, 经常性、持续性地介入腐败治理之中。实践表明, 审计对于腐败的预防、发现、惩戒及预警和控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 国家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治理深化必然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 国家审计就是通过监督、评价和鉴证职能来促进国家治理, 不断发挥促进、证明、制约和建设作用, 实现国家的善政良治。因此国家审计是国家权力的体现, 国家审计本质应该从国家意志和国家权力中去揭示。国家审计本质上就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孝林、宋敏.现代审计本质新探[J].审计月刊, 2006

[2]施玲.审计本质新论[J].审计文化, 2007

[3]肖振东.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08

[4]于静.从“免疫系统论”重新探讨审计本质[J].财会月刊, 2009

[5]张学惠等.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中国审计, 2012

上一篇:黄梅戏表演艺术下一篇:VVT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