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杏花作文

2024-05-09

四年级杏花作文(精选14篇)

四年级杏花作文 篇1

描写杏花的四年级作文

初春渐渐降临了。春姑娘披着绿衣,戴着五彩的花冠,踏着几丝流云,向我们走来。

不要以为公园、田野有她的足迹,其实,春意最浓的莫数龙冈果园的杏花园了。

杏花不像桃花那样饱满,不像菊花那么耐寒,只是含羞绽放。阳光下的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春姑娘那么温柔的.一吹,吹鼓了花苞,邻旁完全开放的桃树摇摆着树杆,仿佛在嘲笑杏花。而杏花置之不理,含苞欲放。

终于,第一朵杏花绽开了花瓣。她是多么的骄嫩而美丽啊!远看,像点点花星儿,近看,犹如粉红的花仙子。她的花瓣很奇特,白里透红,红里透白,闻一闻,一股清淡的绿色气息。

一朵、两朵、三朵、四朵、五朵、六朵、七朵、八朵……虽然是初春,但杏花足以书写春天的美丽。

看那,蓝的天、绿的草、白的云……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仿佛为杏花的开放庆祝呢。而嘲笑她的桃花却惭愧的低下了头。

我爱杏花,更爱那色彩斑斓的春天。

四年级杏花作文 篇2

关键词: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是展现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教师来说, 作文教学也是检查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就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生作文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写作内容, 标题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性。很多时候作文的内容都是雷同的, 例如, 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拾金不昧等老掉牙的素材, 学生为了应付作业甚至不依照真实情况进行虚构。同时学生的创新性也不够, 不敢尝试新颖的体裁来写作。

2.作文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很多时候再作文教学时只侧重要求学生对句子和词语的搭配, 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想法, 其实小学时期的孩子内心是天马行空的, 素质教育也不是要求学生去写八股文一般的模式作文。这种扼杀学生兴趣的作文教学方式不仅不会让学生的作文有所提高, 反而会造成更多反效果, 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自我创新能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的优秀的作品, 教师除了要教导学生如何赏析课文, 也要鼓励学生去写读后感。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 然后再让学生以文字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让学生乐于观察、主动观察, 能够将观察到的事物应用到作文的写作中来, 提高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性和创新性。

2.作文教学中着重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好的文章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能饱含深情, 小学生的作文所蕴含的情感也不能忽视, 有真情实意的文章更能打动人,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写作,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和启发, 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打破传统的假、大、空的写作模式, 这样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有所提高, 也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价值观;小学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

点。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各种知识及运用能力的诠释,也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处于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水平,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新课标中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记流水账,语言枯燥、单调,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所想,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

在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或多或少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学习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没有思维发散和想象的机会,造成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写作。在作文评阅阶段,由于作文量大,看起来耗费精力,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缺乏针对性;在作文讲评阶段,教师容易忽视该阶段的讲解,只是采用范文朗读让学生学习,这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阅读量不足,作文素材积累不够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而事实是教师重视语文教材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作业,但忽视学生阅读作业是否真正落实;学生也忽视阅读作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完成作业教师也不能发现,同时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成绩提高没有明显效果,总之,师生都没有摆正课外阅读的重要位置。

3.阅读、练习、写作相脱节影响着作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练习和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而就目前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阅读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在上课更多的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对于课下的阅读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学生的作文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有写作的机会,由于作文从学生写作到教师评阅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因而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忽视。

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作文能力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小学阶段打好写作基础,为以后初高中的作文奠定有利条件。

1.重视并落实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写作来说,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来激发起写作欲望,是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布置适合的阅读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美句妙词摘抄下来,每节课由一名学生分享给大家他收藏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推荐一本书籍,以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等,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话可说。

2.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写作潜力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短篇作文练习,不拘泥于作文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任思想自由放纵,这样让学生形成了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抽象世界,有利于以后作文的写作。教师还可不定期的开展作文讨论课,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作文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打好写作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贯彻和落实,例如,在进行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遇到适合作文写作的词或者句子时提醒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学习一下,在教材课后的阅读资料里也可以总结出作文写作的词句,同时,除了教学资源外,来自生活的信息资源更能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个念想等,都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激发起写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唐友发.浅谈小学四年级作文的材料积累.中外教育研究,2010(8).

[2]易海林.小学中年级习作有效教学初探.快乐阅读,2012(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

街小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第一朵杏花 篇4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杏花作文400字 篇5

一进杏花园门口,那独特的景色就迷住了我,简易的独木桥、奔流的小溪水,古老的大樟树,咦?有几棵大树怎么在打“吊瓶”呢?只见树身上挂着管子、水袋,我可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树!妈妈告诉我,那些大树是刚移植来的,缺少养分,只有通过“打针”来补充水分和营养。

前面一片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吸引了我。我和爸爸妈妈下了车,来了黄灿灿的油菜花边。几只漂亮的蝴蝶也来凑“热闹”,和我们一起嬉戏、玩耍。

往前走了一会儿,杏花岭就在眼前,哇!这儿真漂亮,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杏树,占满了整个山岭,蔚为壮观。五彩缤纷的花朵,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在色彩斑斓的花瓣上飞来飞去,嗡嗡地唱着歌,辛勤地采着蜜。

树上怎么有一个牌子?走近一看,哦,原来是认养牌,这些杏树全是单位或个人认养的,我心想,要是我也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杏树,该有多好!

坐车返程的路上,看着路两旁无数的杏树和怒放的杏花,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一朵”与“杏花” 篇6

一、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这一次教学, 笔者没有采用讲授的方式跟学生强调文章的主旨, 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之所以设计这一问题, 是无意中在办公室听到一位同事带着一定的情绪说:“我问班上一位学生, 这位学生竟然说本课主要讲的是杏花。”他的情绪没有影响笔者, 倒是所描述的事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决定到课堂去问问。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读过好几遍《第一朵杏花》了。老师这儿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之所以强调是“简单的问题”, 是为了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 鼓励每一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

生1:讲的是杏花吧。

师:哦?你呢?

生2:我也认为 讲的是杏花。

师:有多少同学认为本文讲的是杏花?请举手。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举手了。看来, 必须弄清楚学生为什么这么想。)

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篇课文讲的是杏花呢?

生3:这还用问 , 看标题啊。《第一朵杏花》当然讲的是杏花了。

师:哦, 是这原因啊!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4:其实文章中很多内容是讲杏花的。 (这是一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 因此我想多听听他的想法。)

师:哦?你具体说说。

生4:课文有八九段都提到了杏花, 尤其是第1、6、11自然段, 都很具体地写了杏花。

师:嗯, 有道理。大家读课文的时候, 都要像他这样认真仔细。

生5:老师 , 我有不同 的看法。

师:嗯, 很好!说说你的看法。

生5:我认为本课主要讲的是“第一朵”杏花, 而不只是讲杏花。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课文一共四次提到“第一朵”, 说明“第一朵”在课文中非常重要。如果再看“第一朵”在课文中出现的地方, 还可以发现都是竺可桢爷爷在强调“第一朵”。而竺可桢又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 他的话一定, 一定———

师:一定有重要的含义, 是吗?

生5:对!所以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第一朵”杏花。

师:大家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有什么想法? (生不住地点头。)

师:那也就是说, 大家认为本文强调的是“第一朵”而不是“杏花”, 对吗?

生6:只强调“第一朵”也不太好。因为如果不是杏花, 而是别的花的话, 那可能就不是竺可桢爷爷要观察的对象了。

师:那总结一下, 本文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 (齐) 第一朵, 杏花。 (学生齐答的时候, 将这两个词分开, 并分别进行了语气上的强调。)

教学进行到这儿, 笔者已经发现, 在读完课文后, 如果没有教师的干预, 学生往往会认为课文主要写的是第一朵杏花, 而没有发现课文最后一段的“点睛”作用。那么, 如何从学生的这一认知基础出发, 引导其领悟课文的主旨呢?

二、为什么是这样的标题

结合上面产生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同学们, 根据刚才的分析,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想请大家一起来思考思考。

(说到这里, 笔者故意停顿了一下。这个时候学生感觉笔者可能会问出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这样的期待心理, 有助于下面的教学。)

师:大家想想, 课文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作标题?

生:啊——— (语气里有一种不屑。)

师:我听出来了, 大家感觉这个问题没意思, 是吧?

生:这还用说啊, 刚才我们都已经说过了, 因为课文写的就是第一朵杏花嘛!

师:好吧!那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一篇没有标题的文章, 让你来给它起个标题, 你会怎么起呢?

生:竺可桢看杏花。

生:竺可桢看第一朵杏花。

师:你们为什么总要带上竺可桢爷爷的名字呢?

生:因为是竺可桢要看第一朵杏花, 又不是我要看第一朵杏花, 所以得强调他的名字。 (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笑声。)

师:这个看法有特点。那竺可桢爷爷为什么偏偏要看第一朵杏花呢?

生:他要看第一朵杏花开的时候是哪一天。

师:找到这一天又有什么用呢?

生:这与他的科学研究有关。

师:第二朵、第三朵不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可能是第二朵、第三朵看不出气候变化的规律。

师: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 竺可桢爷爷要想发现准确的气候变化规律, 就必须找———

生: (齐) 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对!在竺可桢爷爷看来, 第一朵意味着精确, 而我们的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标题, 实际上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

生:我知道了, 在最后一段。 (读) “搞科学研究, 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 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所以说, 用“第一朵杏花”作为标题, 看起来写的是第一朵杏花, 实际上却是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寻找, 来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道理。从这个角度再读课文, 你会发现对第一朵杏花的描写, 其实都不完全是描写杏花的美丽, 而是为了寻找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

经过以上这段教学, 学生的思维终于由他们的认知起点走向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所形成的认知结论, 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主思考的结果。课上到这里, 我认为不应当就此结束, 还有一些可以挖掘的地方。

三 、科 学 研 究 中 规 律 的发现

坦率地说, 在我想挖掘深度之初, 还不知道具体如何进行, 但课堂上偶尔提出的一个问题, 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局面。

师:读完这篇课文,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 认真观察就能发现科学规律吗?

师: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科学规律不是观察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只观察, 不动脑子想, 规律也出不来。我看过许多科学发现的故事, 观察只是一个方面, 只是一个基础, 科学规律的发现是很不容易的。

[当时在课堂上, 笔者一下子还真举不出什么科学发现方面的例子 (这也提醒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在任何一种体裁的文本教学中, 都需要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 , 于是让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举了一些例子。而通过这些例子, 学生得出了结论:科学发现除了观察之外, 还需要进行很多的分析与总结工作, 尤其是科学结论往往要经过多次证明之后才有可能变成科学规律。]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科学发现上的一些故事, 这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大家回过头来读读课文, 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 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话有问题, 好像只说了要观察, 而没有说观察之外的其他因素。

(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附和。仅从课文最后一句前后的关系来看, 确实存在科学发现上的不科学之处。虽然由于文章阐述的重点集中在观察上, 因此课文收尾可不必谈除观察之外的其他科学发现因素, 但学生能够有此发现, 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了。)

那支山,没有杏花 篇7

礼部侍郎殷东篱垂手站在养心殿里。天朝年轻的帝王桓旃隐在暗处,艰难地开口:“殷卿素以口才著称,朕想请你去地牢,说服一个人……叫他卸下兵权,留在京城。还有……帮我带张字条去。”

烛火被点亮,殷东篱看见皇上双眉蹙起,苍白的手紧握住笔。

捏着封好的字条,在大内总管朴公公的指引下,殷东篱穿过回廊,一路走进地牢深处。

一进囚室,就看见一个单薄身影坐在昏黄孤灯下。囚室虽暗,眼前人的光华却足以照亮一切,就如青竹、孤松、江月,一般清冷轩朗。这样的人,应该相遇在草色烟光里,而非暗无天日的地牢。

瞬间,殷东篱想起此人身份:“檀将军?”

是了,一定是他。手握兵权又风华天成,除了年方二十的上将军檀迦洛,不作第二人想。

檀迦洛站起身:“麻烦大人转告皇上,只要能找到一个足以抵抗北狄的守将,臣都愿意留下。如果没有,就请让臣继续镇守鄢支山。”

殷东篱沉默。本朝重文轻武,加上朝中众多前太子心腹,一个有能力的忠臣实在难找。

默默将手中字条递出,打开的一刻,殷东篱眼尖地看见上面写着: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檀迦洛的唇边浮起苦涩,表情变幻不定,过了许久终于平复:“麻烦大人回一句话给皇上: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殷东篱点点头,解下腰间玉箫,借三分月光,吹起十分苍凉。曲终,将玉箫放在桌上,他转身离开。

再次来到养心殿。

听了传回的话后,桓旃就一直站在窗前不语。殷东篱第一次觉得,原来天子这么瘦,瘦得就像一枚针,把天地间所有哀恸缝成一件衣裳,穿在身上。

天快亮的时候,桓旃终于开口:“朕会放迦洛回鄢支山,殷卿,你陪他同去吧。”

殷东篱沉吟:“虽说将在外,应有监管大臣,但檀将军不会……”

桓旃摇头:“迦洛决不会背叛我。一切军务你都不用干涉。朕叫你去,只是因为令尊是当世神医,殷卿也医术绝伦。朕只要你无论多么凶险,全力护住迦洛性命。”

出宫的时候,殷东篱隐约听见歌声:晚风拂帷裳,孑影无灯伴,相离莫相忘,天涯两相望……

回鄢支的那日,艳阳高照。檀迦洛蓝衫银枪,端坐白马上。阳光打在他脸上,映进殷东篱眼底。

走出许久,迦洛转身,向高高城楼用力挥手。那个人,应该还站在城楼上吧?虽然已经看不见他的模样,但那明黄色的衣袍依旧反射着刺目的光芒,刺痛双目。

相识多少年了?一时竟想不起来。辗转流年里,两人像航行在同一条河上的船只,曾经结伴扬帆,却终究在水之岔口转橹错身,一任寂寥天色将彼此吞没。

记忆涌上来之前,檀迦洛扬起长鞭,纵马奔驰,将所有过往抛却。

快马走了十日,终于来到鄢支山南。十里春风换成隆冬苦寒,红巾翠袖换成飞砂走石,殷东篱的心却从未有过如此飞扬。

天朝与北狄以鄢支山为界,分守南北两处天险,相隔百里,僵持不下。北狄大军坚守山中,却屡以先锋营出山偷袭骚扰。檀迦洛的眉一天比一天紧。

这一日,殷东篱随檀迦洛策马奔驰许久,来到一处断崖边。檀迦洛随手递过来一支玉箫,正是地牢里殷东篱赠他的那支:“殷兄,吹一曲吧。这次北狄来势汹汹,攻守得宜,且专攻我军空隙,我担心,听箫的日子要过完了……”

未说完的话被风吹散。殷东篱将箫放在唇边。阳关三叠,一曲回肠,山谷里回音久荡。

三日后,檀迦洛走进殷东篱帐篷,将一件银白的软甲交给他:“殷兄,今夜我将带兵从断崖下山,阻击北狄先锋营。黄副将镇守大营。此地多有危险,殷兄不会武功,请将这件软甲穿在里面。”

走出帐篷,檀迦洛高声向所有兵将宣布,从此后,檀家军中,殷东篱说的话就等于檀迦洛说的。

殷东篱望着眼前人坚毅面容,握指成拳,正色道,“你一定要活着。”

檀迦洛点头,双眸蕴满诚挚:“殷兄也千万保重。”

一夜漫长至此。

殷东篱站在山顶,看时间在暗夜里趁著不知来处的微光寸寸缩短。天色熹微的时候,奇袭的人马终于回营。他们大获全胜,可是没有喜悦,檀迦洛以身翼蔽士兵,胸口中箭。

周遭一切突然黯淡下去,众人的嘈杂,满目的鲜血……殷东篱什么都看不见,只有檀迦洛毫无生气的面容无限放大。

黄副将惊叫,檀将军有天蚕甲护身,怎会中箭?

殷东篱僵住,将外衣扯开,“是这件吗?这是檀将军的护甲?”

黄副将怒吼:“这件天蚕甲刀枪不入,是皇上赐给将军的,怎会在你身上?”

仰头,深吸一口气,殷东篱接过迦洛,沉着吩咐左右准备热水、伤药,送进帐篷。

刚钻进帐篷,却被吞吞吐吐的黄副将拉住:“殷大人,檀将军是……”

轻轻将迦洛放到床上,殷东篱的眼光满是心疼:“我知道,檀将军是女子。还请黄将军在帐外守着。”

不错,文武惊天下,绝世再无双的檀迦洛是女子。那日,她从地牢放出来后,自己曾担心她的身体为她把脉,那时就知道了。

坐在床边,殷东篱静静看着枕上苍白睡颜。想起第一眼看见她时的欣赏,想起得知她是女子时的惊讶喜悦,想起那日看见她把箫带在身上时的温暖,像是看到,安祥夜晚里,两支流水在寂静的汇合点相遇,载着各自携来的一路星光,温柔交汇。

三天三夜,檀迦洛终于醒来。一睁眼,就看见殷东篱温柔小心地给自己换药。

即使已把自己看成男子太久,迦洛的脸还是红了,小心地开口:“你……”

殷东篱抬头,看见迦洛黑珍珠般的双目。她终于醒了,内心的狂喜喧嚣吵囔,他却只是皱着眉说:“为什么把软甲给我?你知道有多危险吗?”

“朝中臣子多是前太子心腹,你是难得的忠臣,我不想你有事。”

心忽然痛起来,笑容变得苦涩:“原来,你只是不想他失去良臣,江山不保啊……”

笑着要自己不介意,可又怎能不嫉妒。他们共有的无数欢笑泪水,都是自己不能介入的过往。

檀迦洛受伤的消息很快传回京城。半个月后,八百里加急送来诏书,皇上得知后无比震惊,执意御驾亲征。

一个月后,浩浩荡荡的大军终于抵达。

北狄人狡猾,眼见天子大军驻扎鄢支,竟一反以往出山骚扰的战术,只凭借北山屏障,坚守不出。大军几次进攻,都是杀敌一百,损己一千。

这日,桓旃烦躁地在帐篷里踱步。帘子忽然被掀开,随行的朴公公走进来,手里捧着白色的狐裘:“陛下,下雪了,请穿上狐裘。”

桓旃一楞,此刻不过是八月中秋,居然下雪了?

朴公公陪笑解释:“北地一向冷得早。前人有诗云,胡天八月即飞雪,确是事实。”

撩开帘子,屋外,大朵雪花飞旋而下。不远处,迦洛正站在雪地中央,指挥将士们将帐篷加固、将粮草加上防潮油毡。雪花落在她发上、身上,转眼凝结成细小的冰晶。

恍惚中,桓旃看到很多年前的自己与迦洛。

六七岁的迦洛,父亲是十岁的贤王桓旃的太傅。任性的迦洛与桓旃在院里奔跑,稍不如意便哭闹不停,总要桓旃将她抱在怀中轻哄才罢休。

八岁的迦洛,唯一的兄长战死边关。檀太傅决意把她扮成男子,培养为一代将才。严酷训练中,她向自己抱怨:能用哭解决问题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一晃多年,十四岁的迦洛自边关返京,兴奋万端的自己带着迦洛骑马去郊外。清明雨前,陌上杏花粉白,漫天铺地像下了一场雪,落在迦洛的鬓角衫上。自己倾慕的眼神与落花一同摩娑在迦洛脸上,如光滑的丝绸一点点铺开。后来,自己握着迦洛的手,与她同在云纹笺上写: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可是一年后,他却为了争皇位娶了太师之女。

又一年,父皇驾崩,自己从长兄前太子桓渊手中抢到帝位。檀太傅病死,她远走鄢支。

再四年,为了要她入宫为妃,他竟不惜夺她兵权,将她下狱。

思及此,桓旃心中一痛,转头向朴公公道:“将这件狐裘给檀将军,就说是朕赏的。”

不一会儿,迦洛捧着炭盆、夹着狐裘进了帐篷。

将狐裘还与桓旃,又将炭盆生起火,迦洛看着桓旃:“圣上离京日久,下臣担心逃窜在外的前太子会趁机作乱;加之北地苦寒,还请圣上早日回京。”

离得那么近,连迦洛脸上细微的绒毛都根根清晰。忍不住伸出手,却被迦洛偏头避过。桓旃心底苦意大起,只觉有些什么砰然坍塌,无法还原,不能重来。所有缠绵纠葛,是永远地定格在昨天了。

原来,自己是这么想念迦洛。寂寥深宫里,夜夜于无人处的怅惘若失。纵江山在手,也耐不住情丝一缕缕消磨。

久久,桓旃听见自己干涩的嗓子哀求:“迦洛,随我回京吧。”

迦洛的眼落在远方:“我不会随你回去。曾经,我爱你心无旁骛。现在,却只有失望。爱的本质,原来比一年生草木还要短暂。”

多年前一起看花的缱绻岁月已经结束了。桓旃,我对你失望,在五年前你另娶他人的时候,在你将我下狱的时候,我对你的爱恋,已在不断累积的灰心失望中磨成飞尘。杏花烟雨的古远记忆,留到今日,只剩碎片。

日光渐移,屋里暗下来,她的眉眼带了三分模糊的隔阂,仿佛隔河看柳,走不进去。

桓旃不顾一切伸出手,紧紧抱住迦洛,将潮湿的吻印上,像踏雪的鞋履,在雪上印下痛苦的标记。迦洛只是笔直站着,人与唇俱冰冷。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道完美伤口,折断时光。苍茫半生,回首前尘,谁知道谁伤了谁,谁又最终受了伤。

轻轻推开桓旃,迦洛走出帐篷,翻身上马。

门外,雪光映着彤云,明亮阴影参半,圆满亦缺陷。就像她的世界,曾经为爱坍塌,却又为了责任为了更多的圆满,重新站起,坚毅决绝。很辛苦,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断崖边,迦洛坐在石头上,静静眺望对面暗沉山崖。

一只温暖的掌抚上头顶:“你没有忘记他。”

迦洛仰起头:“是,没有忘记,又如何?遗忘或者怀念,欢笑或者断肠,都只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我什么都不要求,只想为他守住这鄢支山。无论沉浮朝暮,他的江山里都有我的影子,他年书写青史,也有我的名字同他站在一处。”

箫声乍起,星星从天边奔来,殷东篱的声音缥缈浮游:“你愿意把影子交与他的江山,那你愿不愿意把身体交给我照顾,把心,交给我守护?”

第一次出口询问,却像在心底说过无数次,仿佛千秋万世,弱水三千,他率性而行的一生所等的,只是向这么一个人问出这样一句话。

迦洛的眼不置信地睁大,像晨露清澈无助,仓皇地跳上马,绝尘而去。

烟尘渐远,殷东篱的眼阴沉下来,像美丽的绸缎展开,忽然飞出匕首:“檀迦洛,你一定是我的。”

鼓掌声响起,山崖背后走出一个桀骜的身影:“殷先生是否已拿定主意?”

“我要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之后就不再客气。”

“殷先生果然情种。”来人大笑,“只是,我赌这次她依然不会选你。阁下与我们的合作已成定局。”

三日后,浩浩荡荡的天子大军班师回朝。之后,每隔十日就有一只打着皇家特殊标记的信鸽千里传书与迦洛。迦洛每次读信的表情,都忧伤又坚决。

转眼又三个月。殷东篱为迦洛吹过十次箫,谈论过无数军务,他知道,迦洛视他为战友、同袍、知交。然而,他要的不只是这些。

这几日,他明显看得出,迦洛的焦躁连箫声也安抚不了。是,怎能不急,足足十五天,信鸽一直未曾飞抵。是决意遗忘还是京城出事,谁都不知道。

傍晚,他在马棚里找到迦洛。

一走进来,就看见迦洛搂着她的坐骑——一匹纯黑的汗血马,在马的耳边低语。那么孩子气的动作,殷东篱笑了:“它的名字是?”

“孟浩然。”

殷东篱失声大笑。迦洛的声音被马脖子压住,闷闷的:“十年前,我们得了大宛进贡的两匹小马驹。我的叫孟浩然,他的叫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来,他们曾约好,她要奔向他的怀抱,就像孟浩然奔向广陵。殷东篱的笑凝固在唇边,苦涩一抹一抹涌上来,像是打翻了黄连坛子,又被他硬生生咽下去。就算你想做奔向广陵的孟浩然,我也决不做眼睁睁看你走的友人。

伸出手,想拉住迦洛抱着马的双手,一个士兵却急切地奔了进来:“将军,八百里加急军情。”

迦洛的脸一下子凝重起来,迅速接过军报。惊心动魄的草书写着:前太子桓渊起兵作乱,逆师往京城扑去,请速救援。

“通知全军戒备。”迦洛嘱咐送信的士兵,又看向殷东篱,“殷兄觉得怎样救援最好?”

“按兵不动。”殷东篱的声音铿锵,毫无回转,“叛军不过胜在动作迅速,所以看起来气势如虹,真正论到兵力,却及不上各地驻军多。现下北狄猖獗,我们兵力有限,分身乏术,若率师回京救驾,鄢支一旦失守,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大好河山为异族铁蹄踏破,这个责任谁担?若我们坚守鄢支,京中禁军可抵抗一个月有余,到时各路驻军皆已入京,虽然冒险,却未必救不得。两者孰轻孰重,我相信你比我明白。”

“我知道。可我不能让天子以身犯险。”

“是臣子不能让天子冒险,还是你檀迦洛不能让爱恋的人冒险?你不是决意忘记他吗,为何又如此牵挂?”

“我在地牢的时候看过一只壁虎,它的尾巴被桌子压住,迫于形势,它毅然断尾而去。可就算它的选择完全正确,断尾也会痛吧?”

殷东篱的心凉下来:“你若执意带兵救驾,我也不能阻拦。只是这鄢支……”

“此地五万大军,我率两万人上京救驾,黄副将与其他人镇守此地。至于殷兄……”

“我会陪你一起去。万一有何不测,没有人比我更精通医理。”

“嗯,那就有劳殷兄。我现在就去找诸位将领商议。”迦洛大踏步走出马厩,身后,殷东篱的模糊的声音拉长成风:“迦洛,你有没有想清楚,他,究竟是你的尾巴,还是身体?”

既然,你连唯一一次机会也选择了他,那就别怪我,不择手段。

大军行了三天,抵达青州境。

夜深霜寒,殷东篱端一盆温水入迦洛帐篷。他的声音温和,像招呼自家亲人,迦洛,这几日你太辛苦,来,洗把脸,我帮你揉捏一下。

迦洛温顺地走过去,坐在殷东篱身前的椅子上,任他修长的手指不轻不重地按摩头顶穴位。这样舒适的推宫过血,从自己上次受伤起一直持续到今。起初,她还有些不好意思,日子久了,却渐渐喜欢上这样温暖的放松。就像身后的人一样,似一株树,单纯笔直生长,没有过多枝桠,只闻怡人叶香。抬头看得见阳光,闭眼听得见鸟叫,低头靠上去,就能睡一个好觉。

迦洛的眼皮渐渐合上……

不知睡了多久,阵阵轱辘的滚动声将迦洛惊醒。

“你醒了?”伴着温存的叹息,殷东篱的唇落到迦洛额上,柔和得似一夜梅瓣轻轻拂过,清淡温雅。

身下不断的颠簸让迦洛感觉到,自己在疾速前进的马车上,想坐起身,却发现自己全身瘫软,无法动弹。迦洛的眼倏然睁大:“我这是在哪里?”

“马车上啊,我们不是要去京城吗?”殷东篱笑笑,似在嗔怪她的健忘。

“为什么我不能动?”

“因为你病了啊,我只好替你暂代军务。幸好你曾经正告全军,我说的话就等于你的,省去我不少解释的麻烦。”

迦洛的眼渐渐眯起来:“我被你囚禁了?”

“我怎么会囚禁你?”殷东篱仍在笑,“我只是看你太辛苦,给你下了些我独家密制的软筋散,让你好好休息一下。这些日子,就要委屈你与我同处一个马车了。”

沉默片刻,迦洛笑了:“你是桓渊的人?虽然我命全军听你指挥,但众人皆知我忠君,绝不会随你逼宫。”

殷东篱也笑:“桓渊的人马自会逼宫,何须我动手?我只是帮他守住京城各处关卡,不让各地驻军入京救驾;对外则宣称奉你命令,帮圣上守关。谁晓得其中曲折。”

“我不明白,”迦洛的声音痛心中带着疑惑,“你分明不是贪权之人,究竟所图为何?”

“咦,你竟不知晓吗?从地牢初见那一日,我之所做,只为你。”轻轻嗤笑了一声,似在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却又分明带着久抑的忿懑,“你怀中,一直藏着他的信,一封又一封,每一封云纹笺上都写着:‘遥记春日,杏花如雪。何日归来,与君共赏?’你教我,如何不嫉不妒?又怎能,不争不抢?你不爱我,我便毁了那人的江山。我与桓渊合作,就算得不到你的心,也一定要得到你的人。”

那一刹那,迦洛看到殷东篱的眼,冷得像冰石又朦胧如春雾,是醉生梦死的沉沦,又是朝生暮死的无奈苦楚。他的手,微微向自己伸出,像要轻拂鬓发,却停在半空,凝结成一个固执而痛苦的姿势。

明明那样恨,她的心还是不由得为之揪痛。

沉默的马车压过光阴,单调的车轮声碾过人心,这一日大军终于抵达嘉州——距离京城不过百里的京畿重地。

夜半时分,一阵旋风掠过,帘布轻掀,帘外竹枝黑瘦的影子,像一个个不安的掌印。迦洛倏然惊醒。

黑暗中,再细微的声音听起来都格外清晰。她听见殷东篱问:“准备得怎么样了?”

一个压低的声音答:“主上及五千死士今晚可以攻入京城。宫中禁军三千,估计会成僵持之局。就等殷先生明日入京,守住入城关卡,最迟三日,主上在各地隐藏的兵马定能尽数入京。到时候天下易主,殷先生就是最大功臣。”

片刻,来人离去,掀起的帘子尚未放下,迦洛看见殷东篱的面目在月光与黑影的交替间浮沉,像潮湿昏暗泥土中盛开的白菊。头疼得厉害,她低低呢喃:“今日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亦相同。”

“来日方长,还是好生保重,才有后续可看。”殷东篱伸出手,为迦洛细细掖了被角。

隔日,大军抵达京城。果然如昨夜那人所说,城楼守卫虚空,只留一地鲜血,殷东篱带领的檀家军两万精兵迅速掌控各处入口。

之后,迦洛被安置在城隅一处极隐蔽的地下室里,殷东篱再没出现过,只留下丰盛的食物与清水。她看不见外面的情形,只能透过头顶上巴掌大的气孔隐约听见震天的厮杀呐喊。可是,空气里弥漫的尽是血腥气,她又怎会猜不出发生了什么。

她恨,习武学兵十余年,她第一次如此虚弱,却是拜她推心置腹引为知己的人所赐。她更恨,曾经发誓要保护桓旃的,却在最危险的时候一无用处。一想到身处险境的桓旃,骨骼碎裂之痛便蔓延全身。

月亮又一次东升西落后,殷东篱终于踏入地下室。

站在迦洛面前,他一向清朗的眼里竟似有蛛网纠结,细细密密情绪万端,又脆弱得被风一吹就破。“迦洛,你猜到那人的结局了吗?”

看见殷东篱安然走进来的那一刻,迦洛的心就完全沉了下去。既然殷东篱无恙,桓渊必是得手了,那桓旃……

她不敢再想下去,头痛得要炸开。桓旃,那个令自己三千里山河相随,二十年光阴与共的人,真的已经消散成寥落晨风里的尘埃了吗?

一声轻笑从门外传来:“不要再吓唬迦洛了。”

迦洛的头倏然仰起,她看见桓旃大步流星迈进屋内。电光流年,瞬息一生,仿佛春日杏花轻落脸上,她不敢置信:“你,没事?”

“这只是殷卿的计谋,假意与叛军联手,骗得他们尽数进京,然后檀家军守住关卡,瓮中捉鳖。各地赶来的叛军也被京城外埋伏好的驻军一网打尽。朕终于将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连根拔起了。”

“可是……”迦洛转头看向殷东篱,发现多日不见,他黑瘦了许多,像被烈日暴晒过的稻草人。

他递来一杯水,喂她吃下软筋散的解药,“迦洛,起初我们怕你预先知道,神情难以作伪;入京后,我怕你一旦知道真相,执意要解药入宫救驾,我不想你冒险……”

“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不成功,天下人都会以为你是真的叛乱,你将万辞难辩。”

“我知道,可我想帮你解决大患。”他笑,像往常的每一个微笑一样,和畅温柔。

一直没有落下的眼泪落了下来。

走出地下室,外面阳光灿烂,鲜血早已被清理,什么痕迹都没有,仿佛这场叛乱只是幻觉。

桓旃想要牵起迦洛的手,却被她轻轻挣开:“陛下,下臣明日就回鄢支去。”

为什么?桓旃的眼瞪大,你肯千里迢迢来救我,说明心中有我,又为何不肯与我相守?

是,我仍不能忘记你。我们是两条曾经并肩流淌的河流,在赴海的寂寞途中,共看月落乌啼、江枫满天,同听两岸猿声、鹧鸪啼春。只是,那些都过去了。

永别了,桓旃。檀迦洛在心底轻轻说,我依然愿意,为你守住这江山,守在那鄢支山下。可是,我也想尝试过崭新的生活,想让自己的心,被一个永远微笑凝视自己的人守住。

转头,小心翼翼地开口:“东篱,我也许永远忘不了江南的杏花,但我愿尝试把你装进心里,你,还愿去鄢支吗?”

殷东篱笑了,不带一丝痛苦的温暖幸福的笑:“鄢支山上虽没有杏花,但迦洛,我可以陪你看大漠飞砂,晴川历历;还可以在每个有月亮的晚上吹箫给你听。”

杏花作文600字 篇8

杏花是个懒丫头,等到春天下旬,百花开得有丝疲倦时,它才刚刚开。不过,勤能补拙,它很快以她那不懈的努力,开到最盛。在杏花公园里是妙不可言的美,走在杏花树丛里,一阵和风吹来,花瓣顺着轻风飘飘悠悠地飞下来,好似天女散花似的。那时站在杏花树下是最惬意的。一朵朵白色、粉色、红色的杏花瓣儿,撒在人的头上肩上,好似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装饰品。

夏天,杏花们争先恐后地“比美”,谁的最大?谁的最美?谁的最香?……在毒辣的太阳下,杏花反而显得格外耀眼,粉的花瓣照白了,白的花瓣映透了,总给人感觉十分清爽。太阳在慢慢地移动,那亮点也一闪一闪的,好像是夜晚天空中那闪烁的小星星。那些游人碰不碰,生怕把这美景损坏一点儿。宋代诗人刘丹说得好“满街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大概说得是这个美景了吧!

秋天上旬,杏花已经凋零的差不多了,杏花树丛的地下全是花瓣,有的已经枯黄了,但大部分是原色。走在花瓣上是一件浪漫的事。走在杏花瓣上,总感觉自己是一位优雅的诗人,眼前的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好像大自然做得完美的油画。

冬日的杏花树的枝干上,是光秃秃的,但是心里却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不受约束想走到哪儿走到哪儿,想怎么样,怎么样。

上次我去杏花公园赏杏花,直到下午五点才回到家,相信你去了一定会流连忘返!

杏花作文 篇9

寻香湖畔杏花芬芳,白的纯洁,粉的萌萌,有的半张的花瓣像小姑娘羞涩的笑靥,有的完全张开毫不掩饰花的娇艳,让赏花之人心生怜爱,也给这湖畔增色添香,给这“寻香”二字注入无尽的花语。

渐渐地,小雨开始淅落,点点滴在杏花瓣上,却又瞬间滑落,无一丝残余,无一声脆响,那一刻纯与净的结合,给这菁华新添了活力;而有些雨滴留在了花瓣上,好似被美吸引,产生了缕缕的眷恋不舍离开,这时弧面雨滴放大了花的经脉,览尽了瓣中流动的美。在细察中,我喜欢上了这雨露杏花,喜欢上了这静静的朦胧的意境,沉浸其中,雨滴滴在我的心坎,我好似被感染,被感染了一身纯洁与一身清香,接着是一段花香幻想……

湿润如一朵杏花 篇10

未知的细碎生活

如这场雨

被我幻想得很温情

比如我们在小厨房

洗菜,淘米

把鸡蛋打进透明的容器

转着圈儿搅出泡泡

这个时候呀

我要从后面抱着你

不说话

多少人行走在窗外的雨中

有的撑伞

有的湿润如一朵杏花

立秋

在小镇

没有遇到一朵吐露秘密的荷

构图、按快门

经过山水,黄昏纷纷落下

旧时雨

照片里的人

不回短信,也不接电话

忙于应酬

我离秋天呀

又近一步

想到要收起那么多

他尚未见过的,漂亮纱裙子

左眼皮就跳了几下

梅花盗

从相识那一天起,我就在

练习腹语术

一晃多年

面对腐叶和雪,习惯不出声

或窗下站立

缓慢地擦掉雾气

让远处的校园

露出真颜

那里曾经锁着许多美好的愿望

比如,我们不要高调相爱

悄悄分开

少年

看着你

影子和飞鸟重叠时

箭镞般的明亮

哦,我们。山顶小木屋

盛满流动的星光

有永久的陪伴浮出

清晨

雪落满屋顶,树枝,椅子

雪落满车轮,石缝

雪甚至落满了

鸟鸣与鸟鸣惊醒的梦境

这多么好。路都消失了

只有我站在白茫茫的雪地

更像一个黑暗中的吻。

融化

有一种鸟叫肯定特别好听。

就像一群孩子,飞快地跑过树下

这时,雪簌簌地

从枝头上落下来

地面的每一双脚印,都会自己走回去

找到消失的人。

盲文

浦东图书馆。有一小块草地

它来源于某本书中

暂无人踏足。

已是深冬,我们静静地坐在边上

脸在阴影里,鞋子却被阳光

照得发亮

空气中的草香,像我们各自怀有

一种茂盛的冷。

下雪

雪落在叶子上,消失了

更多的雪落在叶子上

可以看见绒毛了

这时,世间多么安静

我先替雪疼

再替缓缓消失的落叶疼

最后——

我才觉得多么好

恰到好处的好

能被覆盖的,都是光明的。

四年级杏花作文 篇11

1 研究地概况

杏花楼位于南昌市中心的南湖畔,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经小石板桥与环湖路连接,与建德观街相邻。源于建于唐朝的湖心观音亭,宋元两朝高人雅士多在此隐居治学。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曾为宁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一度是相国张位(字洪阳)的别墅,始称“杏花楼”并延续至今[5]。园内现存南昌市区最为古老的一座元碑、始建于清朝年间的观音桥、以及司马光砸缸大型砖雕等文物,环境优美,绿树浓荫。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

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了解杏花楼的渊源以及有关历史文化背景。

2.2 实地调查

调查园内植物种类,绘制植物配置平面图,分析总结其配置特点。

3 研究结果

3.1 配植方法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1],植物配置方式主要采用的是自然式种植形式,而杏花楼而毫无例外的沿用了这一传统,采用的植物配置方法主要有:孤植、丛植、对植、列植。

3.1.1 孤植。

杏圃门前孤植杏树,与黑松搭配,具有明显的点题意义。

3.1.2 丛植。

闲云馆侧边,数株金桂,围绕广玉兰树池丛植,栽种于临湖岸边,突显整体一副幽静柔美的“林水画”。

3.1.3 列植。

西厢房前的绿地列植的栽种着一排樟树以及一排相间栽植的银杏和山茶。前者起到了让人观景有种隔而不断的效果,增加了杏花楼内的空间感。后者则更多的是起到了背景植物的作用,形成一道整齐的植物“屏风”。

3.1.4 对植。

元碑亭前的4棵日本樱花,两两对植于石碑的两侧,以一种对称的形式烘托出了一种严肃庄严的气氛,突显一种静谧的氛围。

3.2 植物种类分析

经实地调查统计,杏花楼所用的园林绿化植物总计32种(表1),分属23科27属。

3.2.1 习性。

根据茎木质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四类。其中,乔木有枣树、构树、红枫、水杉、罗汉松、广玉兰、日本樱花、珊瑚树、黑松、红叶李、重瓣郁李、樟、桂花、垂柳、白玉兰、雪松、银杏共计17种,占总数的53.13%;灌木有金橘、夹竹桃、紫薇、山茶、海桐、孝顺竹、淡竹、杏、石榴、小蜡、云南黄素馨共计11种,占总数的34.37%;藤本有紫藤1种,占总数的3.13%;草本植物有芭蕉、蜈蚣草、麦冬共计3种,占总数的9.37%。

3.2.2 观赏价值。

观花植物有11种,占总数的34.38%如夹竹桃、广玉兰、红叶李、日本樱花、红叶李、重瓣郁李、桂花、白玉兰等,花色主要为红、黄、白、紫四色。四季均有开花植物。观叶植物有7种,占总数的21.88%,其中以观叶为主的有5种,占总数的15.63%,如芭蕉、红枫、珊瑚树、红叶李、银杏等,其中既有叶形奇特的,也有观秋色叶的。观树形的有樟、水杉、垂柳、雪松、孝顺竹、淡竹、小蜡共7种,占总数的21.88%。观果的有枣树、构树、金橘、罗汉松、杏共5种,占总数的15.63%,既观花又观果的有海桐、石榴,占总数的6.25%。3.2.3园林用途。从园林植物用途方面,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庭荫树,如樟树、广玉兰;绿篱,如珊瑚树;大型盆栽,如紫薇;垂直绿化,如云南黄素馨、紫藤;地被,如麦冬。

3.3 不足之处

总体上来讲杏花楼内的植物配置较合理,但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也有两点不足之处:

1)为湖边边坡绿化较单调,仅有少量云南黄素馨,多处裸露,略显空旷,同时也不安全;

2)管理不够完善,养护有待加强,元碑亭北侧植物间距过小,桂花存在枯稍现象。

4 结论

作为南昌古典园林的代表,杏花楼植物配置颇具特色,园内以植物命名的许多景点,如杏花楼、杏圃、紫薇花坊等均增加了古典园林的韵味,值得现代园林工作者学习借鉴。

附录:杏花楼植物名录

蜈蚣草Eremochloa ciliaris

银杏Ginkgo biloba

雪松Cedrus deodara

黑松Pinus thunbergii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山茶Camellia japonica

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石榴Punica granatum

枣Zizyphus jujuba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金橘Fortunella margarita

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红枫Acer palmatum f.Atropurpureum

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杏Armeniaca vulgaris

红叶李Prunus ceraifera f.‘Pissardii’

重瓣郁李Cerasus japonica var.kerii

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

紫藤Wisteria sinensis

樟Cinnamomum camphora

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垂柳Salix babylonica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小蜡Ligustrum sinense

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芭蕉Musca basjoo

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陆蔚,俞兆鹏.南昌杏花楼历史文化漫谈[J].南方文物,2005(4):51-57.

杏花作文 篇12

走近温文尔雅的她,鼻子里先是钻进一丝甜甜的香,那香让你欲罢不能,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正惊疑不定呢,那甜甜的香气突然汹涌了起来,奔腾起来,一浪一浪奔涌进鼻子,把它填满,又从鼻孔冲进你的嘴里,钻进心里,不断霸道地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此刻,你的心房被香甜的气息填得满满的。

摸摸那粉色的绸缎般的花瓣,光滑细腻,像婴儿的肌肤,又像是小时候吃的果冻,让人不忍心用力,生怕不小心弄破了它。我细想,如果把这花瓣摘下来,细细地用丝线缝一件裙子,给我的妹妹穿,那她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凝想间,我的手上不小心沾上了几滴藏在花蕊中的春雨,手指上也裹着薄薄的黄色的花粉。我抬手迎向太阳,哇,我的手指像是变成了金手指,晶亮晶亮的,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发光。

还有几朵花苞还没来得及绽放,但却早已鼓鼓囊囊,像极了一个个喝饱了水的粉色的水晶球。绽放了花儿迎着风恣意地摇摆,好像是在对着没有盛开的花炫耀自己的美丽。花蕊此刻忽然变成了一根根火柴棒,像是要把春天点燃,让所有的春光、春色、春意都燃烧起来,沸腾起来。花瓣儿娇嫩又纤弱,手轻轻一碰,便会落下。那花蒂,乍一看,就是个青色的“小碗”,你可知,它的碗里藏的可是“琼浆玉液”很甜很甜的花蜜。阳光下,整朵花,不,一树的花儿都嵌上了若有若无的金边,春天和阳光把平时笨笨拙拙的杏树打扮成了一个待嫁的新娘。

描写杏花的作文 篇13

星期天,我和姥爷一起去乡下,姥爷带我到一家老爷爷的果园里去玩。果园很大,据果园的老爷爷讲,有三亩多地。果园呈长方形,四周都围着篱笆,里面的树很多,有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葡萄、枣树……很多树都没有开花,惟独杏花已经怒放了。

杏花非常秀美。有的含苞待放,花骨朵饱满得像要破裂似的;有的只伸出两三片花瓣,像一个小姑娘羞答答地慢慢露出半个脸来,有的已经怒放着,花瓣就像是折叠起来的白绸上涂上了浅淡均匀的胭脂,白里透红,淡雅芬芳,沁人心脾。还有的花瓣已经凋谢,露出嫩绿色的果实,呈椭圆形,黄豆粒般大小,正在日益增大。

满枝艳丽的杏花,真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

四年级杏花作文 篇14

原来,风景就在路上。慢慢走,欣赏啊,别错过了身旁的美丽。外出旅行如此,人生追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课上,当我们引领学生走进一篇篇课文中时,不也应该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吗?要知道,文本中的美妙、奇妙、秘妙都静静地潜藏在字里行间,如同阿尔卑斯山谷两旁的极美景物,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景不言自美,文不言自妙。语文老师,请做一个文本细读的有心人,带着学生徜徉在语言之途,走走停停,指指点点,把最美的文字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留存在学生心底。

如,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时,文中就有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应该引导学生驻足流连、咀嚼品味。它就是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慢慢走,欣赏啊!”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这36个字组成的特别段落,竟然蕴含着三重浓浓的语文味道,值得引导学生慢慢欣赏,积淀语感。哪三重呢?一是,比喻句中的“飞箭”含义,时光飞逝不回头;二是,排比句中的工整结构,诗情画意有顺序;三是,过渡段中的自然连接,承上启下藏秘密。请注意,不是每一个文本都有这样的语言,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相遇”了这样的语言时,不要漠视疏忽,不要匆匆而过,不要浅尝辄止,而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空,引导学生“沉浸”下来,“潜入”进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懂内容得意,参透形式得言,慢慢读,品味啊!

【课例呈现】

……

师:刚才,我们从课文描写竺可桢爷爷两次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文字中,读出了这位科学家的一丝不苟、精确观察、严谨细致、和蔼可亲。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这是一段很特别的文字,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想一想,这一节特别在哪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读)

师:大家发现这一自然段的特别之处了吗?请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请把自己的特别发现说出来。

生:这一节中有一个比喻句。

师:哪一句是比喻句呢?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师:一个比喻句,这是你的特别发现。你能说清楚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吗?

生:把时间比作了飞箭。

师:嗯,那把时间比作飞箭,是在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像离弦的箭一样。

生:说明一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生:说明时间像射出去的飞箭,一去不回头。

师:是呀,时间像飞箭,一去不回头!我们来朗读感受一下,这11个字中的一年时光。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这一自然段中有比喻句,还有什么特别发现呢?

生:这一自然段中有排比句:“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你具体是从哪里读出了排比?

生:这句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吹”,吹绿了、吹青了、吹皱了、吹鼓了。

师:让我们读读这个排比句,体会一下四个“吹”字的排列。

(师指名读,生分组读、齐读。)

师:排比句的句式多整齐啊,要是我们给它换一种形式排列,你看这像什么?

春风

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生:(惊喜地)诗!

师:这分明就是一首春天的小诗呀!谁再来读,读出诗意?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读着这句话,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柳梢变绿了,小草发芽变青了,杏树鼓起了花苞,含苞欲放。

生:还有河里的冰融化了,微风吹过,波光粼粼。

师:多美的河水呀!春风吹过,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这就叫“吹皱了河水”。

(师出示河水画面)

师:再想一想,春风还会吹到谁的身上,让谁也变化了?我们可以把这一首诗接着写下去,每人在书上空白处写上一两句。

(师出示桃花、青蛙、燕子、小朋友等画面,提示学生练笔。)

生:春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生:春风吹醒了冬眠的青蛙。

生:春风吹来了南方的小燕子。

生:春风吹走了小朋友身上的棉衣。

生:春风吹亮了黄莺的歌声。

……

师:同学们的诗写得真棒呀!哦,还有这么多内容可写呢,课文中为什么只写了四个“吹”字呢?又为什么一定要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呢?

生:“柳梢”“小草”“河水”“花苞”是四个代表,再写就可能会重复。

生: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是因为柳梢先绿,小草先青,河里的冰先融化,然后才是杏树开花,它们有先有后。

生: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这就和后面的内容———小孩子喊竺爷爷看第一朵杏花———连在了一起,先有花苞,后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

师:说得好!“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和后面内容有联系,那它和前面的内容有没有联系呢?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生:(兴奋地)这一节还是一个过渡段,“转眼又是一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把第一年和第二年看杏花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生:这一自然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师板书,生批注。)

师:现在,你是否明白了这一自然段的特别之处呢?

生:这一自然段有比喻句、排比句,还是一个过渡段。

师:现在正是春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我们的文字去描写,去表达。因此,我建议大家把这段话熟读背诵下来,在我们写春天的文章时,可以借鉴、模仿。

(生练习背诵)

……

【课例思考】

品词句,得言意,慢慢走,欣赏啊!

文本中的语言是鲜活灵动的,细细咀嚼,可能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话都有其值得品味、赏析之处。但我们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文本的每一处徜徉流连,这就要求教者能有一双慧眼,在文本细读中善于捕捉住那些最具有独特味道的语言文字,来激活学生语言的最近发展区,进而产生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习得。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学生“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的文本模块,引导学生在文字丛林中穿行,感悟语言内容“得意”,内化语言形式“得言”。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慢慢走,欣赏啊”,就是在文本中的美妙、奇妙、秘妙之处,停下阅读的匆匆脚步,潜心会文,向文本的深处漫溯,就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在上述《第一朵杏花》教学之中,在文本阅读的尾声部分,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了“浓墨重彩”的细读。请注意,这个自然段若是从全文内容角度来审视,它仅仅是一个承接上下文的时间过渡,像一方幕布背景,隐匿在人物形象的背后。因而,它常被我们不经意间滑过。然而,若是从四年级学生语言习得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自然段里蕴含着多么丰富的语言特质呀,确实值得“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为着学生的语言习得而教”!以此来观照,这个并不起眼的第六自然段,反倒有了一咏三叹、言意兼得的文本细读价值———“这一节特别在哪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品读比喻句———“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11个字的比喻句,是学生阅读中最容易发现的语言特别之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既关注这个比喻句的形式,“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关注这个比喻句的内涵,“把时间比作飞箭,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教学,使得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得以兼顾,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发现之旅开启了一个欣赏模式,接下来便可以依此拾级而上。

第二,赏析排比句———“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关于这个排比句的赏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形式—内容—形式”的循环往复过程。首先,关注这个排比句的形式,四个“吹……了……”的句式,可谓一目了然。以诗歌的形式,分行呈现出来,在朗读中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体验。接下来,由形式的关注转向内容的细读———“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通过对“柳梢”“小草”“河水”“花苞”这些春天特有的物象进行具象化,使学生仿佛如见其形、其色、其状,产生一种真切的情境画面体验。在此基础上,又自然巧妙地转向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模仿,引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文本、续写诗歌,达到“言意兼得两相和”的教学效果。此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想象表达的小高潮,学生的思维活跃,诗意盎然,语言的火花频频闪现,一句句鲜活灵动的诗句流淌在学生的心间与笔下。就在学生的交流一发而不可收时,我又一次引导学生由内容的拓展补白,回望文本的语言形式,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走个来回,自由穿梭———“有这么多内容,课文中为什么只写了四个‘吹’字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呢?”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提升了学生文本细读的层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跳出这一自然段,站在全文谋篇布局、文本主旨表达的视角,来高屋建瓴地审视这一自然段,进而窥探到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另一重风景。

第三,探究过渡段———“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课文第一次看杏花和第二次看杏花之间有了这么一个过渡段,使两部分内容契合得更加紧密。不过,这个承上启下的文本价值是处于一种潜藏着的状态,没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是不容易被学生发现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过渡段的作用,是在一种水到渠成的状态下自然点破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领悟到的。从“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为什么放在最后,读出它和后面内容有联系,再进一步探究“它和前面的内容有没有联系”。引导学生探究这个过渡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然它的更深层次的教学价值,是在于今后阅读与习作中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春检总结下一篇:望眼欲穿的造句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