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黄庭坚赏析

2024-06-13

咏竹黄庭坚赏析(共5篇)

咏竹黄庭坚赏析 篇1

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 (1045—1105) ,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晚号涪翁, 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 他与苏轼同命运、共进退, 屡遭新党打击。他最后被贬到偏远的宜州 (今广西宜山) , 死于贬所。在诗歌创作上, 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虽不如苏轼那样才华横溢, 却同苏轼一样想象丰富, 学问渊博;他对诗艺所下的工夫比苏轼更深细, 因此成为宋代的杰出诗人, 他的诗最鲜明地体现出宋诗的特色。

元丰五年 (1082) 秋, 黄庭坚在太和 (今江西泰和) 县令任上已经三年。快阁在县城东, 前临赣水, 风景绝佳。这首诗描写他登阁所见的秋日黄昏美景.表现其胸襟品格, 抒发其思乡怀友、弃官归隐之情, 是山谷的七律名篇。

诗的首联, 痴儿, 犹言痴人, 呆子。公家事, 指官事。了却公家事, 即办完官事。这两句说, 我这个呆子办完了公家的事, 登上快阁, 时而东时而西, 倚栏观赏傍晚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色。起句不直写登阁, 而先写“了却公事”, 是侧笔逆入, 借“了事”的快意自然引出登“快阁”, 使上下句巧妙联接。黄庭坚作诗, 讲究谋篇结构严密奇巧, 擅长运用典故, 刻意烹炼字句, 追求以俗为雅, 以故为新, 语言精警, 诗意含蓄丰厚。这一联诗, 多是俗字俗词, 接近口语, 乍看是诗人脱口而出, 涉笔成趣, 其实诗句中活用了历史典故与前贤诗句。

《晋书·傅咸传》记傅咸性刚直, 每上书言事, 执政杨骏恶之, 骏弟济与咸友善, 作书对咸说:“江海之流混混, 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 非可稍了, 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 了官事, 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 复为快耳。”此诗首句七字, 即出自这个典故。朱自清先生分析说:“鲁直用‘生子痴, 了官事’一典, 却有四个意思:一是自嘲, 自己本不能了公事;二是自许, 也想大量些, 学那江海之流, 成其深广, 不愿沾滞在了公事上;三是自放, 不愿了公事, 想回家与‘白鸥’同处;四是自快, 了公事而登快阁, 更觉出‘阁’之为‘快’了。” (《诗多义举例》) 一句七字, 竟表现出四种情思, 堪称言简意赅。

次句的句法与字法, 也是从唐人的诗句中脱胎而出。杜甫有“注目寒江倚山阁” (《缚鸡行》) , 李商隐有“西楼倚暮霞” (《闲游》) 、“高楼倚暮晖” (《即日》) 、“人间重晚晴” (《晚晴》) 。黄庭坚点化杜甫与李商隐上述诗句, 融铸出新警之句。“倚晚晴”三字搭配奇特, 使入和环境融为一体。缪钺先生说:“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 如果用‘赏’字, 就显得呆板了。” (《宋诗鉴赏辞典》, 599页) 评赏精切。“倚晚晴”的意象组合, 还使我联想到唐代“好奇”诗人岑参的“孤灯燃客梦, 寒杵捣乡愁”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 甚至想到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蝙蝠翅膀下闪出了黄昏, 蛛网上斜挂着一眼闷热” (《场园上的夏晚》) 。这些诗句都是用具体实在的动词同抽象的或虚无缥缈的情景搭配, 从而化虚为实, 化抽象为具象, 加强了主观的感受和感情, 使诗句富于想象力, 新奇、警拔, 意味隽永。

诗的颔联紧密承接首联末三字“倚晚晴”, 展现出登阁所见的一幅江天美景。这两句说:远望无数秋山, 树叶都已凋落, 天空更显得辽阔远大;清澈的赣江在快阁下流过, 一弯初月映照水中, 格外明亮柔美。出句与对句都妙用映衬、烘托的艺术手法, 以千山落木衬出天的高远, 用一道澄江映出月的分明。这一联从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江楼夕望》“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木落寒山静, 江空秋月高”等句化出, 兼有景美、情真、格高、理深之妙。景美, 是说诗人把清秋晚晴的江天景色描绘得十分明净高远, 优美动人, 仿佛一幅妙造自然的水墨写生画。诗人琢句之精致, 用字之洗练, 令人击节叹赏。情真, 是说诗人融情于景, 我们从这幅如画的美景中, 可以感受到他在烦琐公事之馀登临远眺时的兀傲神态和畅快心惰。格高, 是说诗人在写景中表现出他的宽广胸襟、远大抱负、澄明心境, 显示出一种不受俗世红尘污染的高洁精神境界。

诗人黄庭坚既是忧国忧民、坚持仁义节操的儒士, 又曾研读庄子, 精通释典, 与江西禅门临济宗的黄龙系关系密切, 并从祖心禅师学道。他圆融儒道佛三家思想, 形成了一套内儒外佛道的人生哲学。在这一联诗中, 他又借秋月澄江景色, 含蓄地表达出佛理禅趣。正如孙海燕博士所说:“所写之景既是寓目直观之境, 又是诗人以明净禅心所体悟到的独特之境, 秋月、澄江, 两者都是清净明彻的, 交相辉映, 生发了一种水月两忘的明澈禅境。外境与内心契合统一, 心即是境, 境即是心, 融理于景, 又不落痕迹。” (《黄庭坚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禅意化演进》, 收入拙编《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情、景、理的交融契合, 使这联诗的意境高远深邃, 给读者以涵茹不尽的审美快感与思想启迪。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称此二句为“奇语”, 张宗泰《跋张戒<岁寒堂诗话>》赞其“意境天开, 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 洵非虚誉。

清代诗人兼诗评家查慎行评此二句“极似杜家气象”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山谷这联诗学习、借鉴了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象高远阔大, 却无杜诗雄浑动荡的气势和沉郁悲凉的情调, 而自有清朗澄澈、宁静澹泊的意境, 以及明心见性、观心观道的佛理禅趣。这是杜、黄两位诗人所处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他们不同的身世遭遇、思想性格、审美情趣所决定的。

诗的颈联抒发世无知音的感慨。上句, 朱弦, 指琴弦。佳人, 美人, 指知己朋友。绝, 断。这句用俞伯牙、钟子期事。《吕氏春秋·本味》载, 古时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下旬, 青眼, 用《晋书·阮籍传》事。阮籍能为青白眼, 见到讨厌的人, 以白眼对待;见到喜欢的人, 就用青眼。青即黑, 青眼就是眼睛正视, 黑眼珠子在中间, 表示对人的好感。白眼, 即翻眼睛, 露出眼白, 表示轻蔑。聊因, 姑且为了。横, 横斜着眼睛看。诗人借用两个典故, 营造出饶有诗味的典象, 生动地表白自己虽心怀大志, 但世无知己, 不愿再施展才能, 就像伯牙扯断朱弦不复鼓琴;只有见到了清樽美酒, 眼中才勉强露出喜悦的神情。律诗中间两联, 按照格律要求对仗, 对仗不仅要工稳妥帖, 还要两联在句意、句法、字法上有变化, 避免雷同。此诗颔联写景, 颈联抒慨;颔联纯用实字, 颈联用“已为”、“聊因”两个虚词呼应、转折;颔联诗句的节奏是“四三”, 颈联诗句的节奏是“二五”;颔联是“正对”, 颈联是“反对”, 但句意贯通, 似水顺流而下, 又如“流水对”。总之, 两联对仗工切匀称, 自然意远, 富于变化, 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人吴汝纶评此诗:“意态兀傲。” (《唐宋诗举要》卷六引) 颈联的“横”字与首联的“倚”字, 都用得生新, 常字见奇, 凸显出诗人兀傲旷放的神情意态, 亦可见诗人炼字之精。

诗的尾联, 表示弃官归隐之意。上句, 弄, 这里是吹奏的意思。长笛, 一种六孔的竹笛。东汉马融《长笛赋》:“可以写神喻意, 溉盥污秽, 澡雪垢滓。”弄长笛, 即有写情畅神、怡志保身之意。万里归船, 暗用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与白鸥盟, 典出《列子·黄帝》, 海上有好鸥者, 每日从鸥鸟游, 其父云:“吾闻鸥鸟皆从汝游, 汝取来, 吾玩之。”次日此人至海上, 鸥鸟便不再飞下来。意思是说人无“机心” (诡诈的心思) , 鸥鸟才愿意跟他做朋友。后多用以指隐居自乐, 与世隔绝, 不存机诈之心。这两句说:我多么希望能驾一叶扁舟, 吹出宛转悠扬的长笛声, 乘风万里, 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我这颗心儿啊, 早就跟白鸥订好了盟约, 彼此相伴, 永远寄身于江湖。诗人巧妙化用了马融赋、杜甫诗, 以及《列子·黄帝》的典故, 从中汲取、提炼出“万里归船”、“长笛”、“白鸥”等意象, 组合成一幅情景优美、节奏欢快的想象图画, 将弃官归隐的心愿表达得那么淋漓酣畅, 富于诗情画意, 既使诗人自己心旷神怡, 也令历代读者为之心驰神往。反复吟味这个结尾, 笔者忽然想到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首诗的结尾, 都用想象之笔描绘情景, 喜悦之意也都一气流注于句中。黄庭坚一生写诗奉杜甫为师, 从此诗的颔联和尾联看, 他是多么善于学杜啊!

清代和现代的诗评家对这首诗的章法结构和韵律音调多有赞赏。姚鼐最早指出此诗“能移太白歌行于律诗”,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引了姚语, 并进一步阐发说:“起四句且叙且写, 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潘伯鹰《黄庭坚诗选》评:“此诗一气盘旋而下, 而中间抑扬顿挫又极浏亮。”确实, 读这首格律森严的七律诗, 使人感到像是读李白的长篇歌行, 笔势如风, 一气盘旋, 又如江河滔滔, 奔泻而下。从首联登阁到次联揽景, 再到三联怀友、末联思归, 意脉密切相连, 虽有抑扬开合, 却无大的曲折;音节声韵也和谐流丽、明快浏亮, 爽利异常。总之, 从构思、立意、格调、章法、句法、字法、用典、对仗、音韵各个方面来看, 这首诗都已达到精切自然、无一瑕疵的艺术高境。南宋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此诗“已自见成就处”。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也评曰:“吕居仁谓山谷妙年诗已气骨成就, 是也。”应当指出, 此诗虽在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兀傲奇崛之气, 但语言并不瘦硬, 声调也不拗峭, 全篇仅“弄长”二字拗, 其他字句皆合律, 是一首风清骨峻、兼具意境情韵之美的佳构, 堪称庭坚中年七律的代表作。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说, 太和的快阁, 经黄庭坚作诗品题, “名重天下, 前后和者无虑数百篇, 罕有杰出者”。

清明黄庭坚赏析 篇2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作者简介: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满庭芳·茶》文学赏析 篇3

该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

词的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

咏竹黄庭坚赏析 篇4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言】

《题郑防画夹五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题画诗。这组诗由五首六言绝句组成,题咏的是收藏家郑防画夹中各个画家的作品,每一首题咏一个画家的若干幅画。

【翻译】

惠崇的这幅烟雨归雁图,让我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浩淼湖波上。情不自禁地想唤来一艘小船带着我回到家乡去,听旁人劝告说这是一幅丹青,我方始醒悟过来,原来这是一幅画。。

【鉴赏】

《题郑防画夹五首》,是黄庭坚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组诗。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第一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言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杜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在描绘画境中道出画理。如《戏题王宰山水图歌》,因题画而道出“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艺术见解。黄庭坚在此题的第二首诗,题咏的是郑防收藏的郭熙的画,也运用这一表现手法。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家,其画强调“取势”。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他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高远、平远、深远,就是要取山川之远势。黄庭坚对绘画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所以这首诗的前二句“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是很精当的评价。

三四句具体咏赞画夹中郭熙之作。郭熙曾为苏才翁家摹写宋初北派山水画家李成的《骤雨图》六幅,因此笔墨大进。诗人在郑防画夹中得以见到《骤雨图》真迹,非常兴奋。但三四句不直说,而是曲折达意。自从见到郭熙画后,他禁不住跃跃欲试,也来摹写《骤雨图》,但一时找不到六幅好绢。“鹅溪”,在今四川三台,以产上好画绢著称。把六幅画绢说成是“六幅鹅溪”,以出人意料的语言,创造出新奇的意象。溪水清澈透明,恰似皎洁轻柔的画绢。黄庭坚学杜甫诗,以善于锤炼句法、字法著称,于此句可见。这两句既奇警,又自然天成,而且给整首诗增添了盎然意趣,补足前二句之意,使全诗不流于枯燥。

咏竹黄庭坚赏析 篇5

【原文】: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 棰:鞭子;④觳觫:指牛。

【翻译】: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赏析】: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阅读训练】:

1、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

“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C(3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感情:对画的喜爱赞美。对画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对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

3、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4、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上一篇:开展幼小衔接策略下一篇:师长送给毕业生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