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明

2024-06-21

黄庭坚清明(共10篇)

黄庭坚清明 篇1

《清明》

作者:黄庭坚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1、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2、“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3、蛰:动物冬眠。

4、“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4、“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5、蓬蒿:杂草。丘:指坟墓。

赏析: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其实如上两种解释是相通的。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官场受挫,仕途不顺,很自然地会带令人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齐人骄其妻妾卑下若此,介子推焚死山中高义如是,然而如今千载之下不过各自一g黄土而已。那么诗人自己坚持信念的理由何在呢?这是对前途的迷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人生价值的怀疑。然而,诗人终究不是轻易就会被击倒的。现而今齐人晋士虽然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千载贤愚,谁不尽知?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勉励。情感复杂,应如是也。

黄庭坚清明 篇2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一.以文字为诗

“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以文字为诗”在黄庭坚的具体作品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诗中加入散文句式、讲究语词的锻炼、注重诗律的拗峭。《清明》这首诗着重从语词锤炼方面进行解读。

在语词的锻炼上,黄庭坚作了很大的尝试。第一,表现在以散文中常见的字法入诗,如用虚字,用重字,用语助词等入诗,形成“以文字为诗”的特点。《清明》中“野田荒垄只生愁”的“只”是一个虚字,解释为“只有”,谓没有其它,只有“愁”乃全部之意。说明野田荒芜之处,埋葬着死者的墓地,周围只笼罩着愁思,令人凄寒。第二,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炼字的重视。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黄庭坚诗:“以事实典重饰其用意,加以造创奇警,语不惊人死不休,此山谷独有。”(2)诗句“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的“笑”字用得十分巧妙,“笑”指盛开之意,把桃李拟人化,使之更具情态,诗中借“笑”字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对句的野田荒垄仅有愁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以才学为诗

宋之后的诗人们将自身的才学融入诗歌,用典故、学问和才情组成宋诗的另一个特点—以才学为诗。黄庭坚把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作诗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具体说来,“以才学为诗”首先表现在诗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景象:天地生机盎然和野田愁情笼罩。“桃李笑”“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向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春雷万钧,万物惊醒,春雨绵绵,芳草萋萋,桃李盛开,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图景。“荒垄只生愁”“满眼蓬蒿共一丘”写出了一眼望去,蓬蒿丛生,凄清冷寒的墓地之景。两种不同画面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诗具有充实的内容。其次,“以才学为诗”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用事上。“人乞祭余骄妾妇”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侯”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巧用两个典故,讲述了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之人和弃高官厚碌,隐居山中誓死捍卫志向之人。不同人生价值观的两人又形成一种对比,自然引出尾联的议论。本诗仅一联用典,并不算多,宋人有句句用典,但典故切合“清明”又合乎主题,乃用典精切,不是为用典而用典,所以自然严谨。

三.以议论为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一篇中所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3)由此可知,宋诗注重筋骨思理,多发议论,《清明》一诗也阐发了黄庭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议论。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诗中通过乞祭余人和不公侯人引出“贤愚千载知谁是”的人生感慨,无论是高洁情操之人还是卑微低贱之人,其死后只留下一丘。人生的了悟,世间的空幻,这种消极的宿命感在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这一思考与他的升沉际遇,屡遭贬谪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一特征对黄庭坚的《清明》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内涵和内在思想。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其诗歌创作非常值得后世揣摩与研究。

注释

1严羽著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2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6页

黄庭坚《清明》解读 篇3

关键词:以文为诗 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 黄庭坚《清明》

自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①的批评以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便作为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得到后世的公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黄庭坚《清明》一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一.以文字为诗

“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以文字为诗”在黄庭坚的具体作品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诗中加入散文句式、讲究语词的锻炼、注重诗律的拗峭。《清明》这首诗着重从语词锤炼方面进行解读。

在语词的锻炼上,黄庭坚作了很大的尝试。第一,表现在以散文中常见的字法入诗,如用虚字,用重字,用语助词等入诗,形成“以文字为诗”的特点。《清明》中“野田荒垄只生愁”的“只”是一个虚字,解释为“只有”,谓没有其它,只有“愁”乃全部之意。说明野田荒芜之处,埋葬着死者的墓地,周围只笼罩着愁思,令人凄寒。第二,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炼字的重视。方东树《昭昧詹言》评黄庭坚诗:“以事实典重饰其用意,加以造创奇警,语不惊人死不休,此山谷独有。”②诗句“佳节清明桃李笑”中的“笑”字用得十分巧妙,“笑”指盛开之意,把桃李拟人化,使之更具情态,诗中借“笑”字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对句的野田荒垄仅有愁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以才学为诗

宋之后的诗人们将自身的才学融入诗歌,用典故、学问和才情组成宋诗的另一个特点—以才学为诗。黄庭坚把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作诗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具体说来,“以才学为诗”首先表现在诗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两种景象:天地生机盎然和野田愁情笼罩。“桃李笑”“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向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春雷万钧,万物惊醒,春雨绵绵,芳草萋萋,桃李盛开,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图景。“荒垄只生愁”“满眼蓬蒿共一丘”写出了一眼望去,蓬蒿丛生,凄清冷寒的墓地之景。两种不同画面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诗具有充实的内容。其次,“以才学为诗”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的用事上。“人乞祭余骄妾妇”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侯”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巧用两个典故,讲述了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之人和弃高官厚碌,隐居山中誓死捍卫志向之人。不同人生价值观的两人又形成一种对比,自然引出尾联的议论。本诗仅一联用典,并不算多,宋人有句句用典,但典故切合“清明”又合乎主题,乃用典精切,不是为用典而用典,所以自然严谨。

三.以议论为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一篇中所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③由此可知,宋诗注重筋骨思理,多发议论,《清明》一诗也阐发了黄庭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议论。诗人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并感叹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诗中通过乞祭余人和不公侯人引出“贤愚千载知谁是”的人生感慨,无论是高洁情操之人还是卑微低贱之人,其死后只留下一丘。人生的了悟,世间的空幻,这种消极的宿命感在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这一思考与他的升沉际遇,屡遭贬谪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一特征对黄庭坚的《清明》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艺术内涵和内在思想。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其诗歌创作非常值得后世揣摩与研究。

注 释

①严羽著郭绍虞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6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黄庭坚传 篇4

原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黄庭坚的诗 篇5

1、鹧鸪天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环绕折残枝。自然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无闲事,即芳期。菊花须插满头归。宜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

2、鹧鸪天

闻说君家有翠娥。施朱施粉总嫌多。背人语处藏珠履,觑得羞时整玉梭。

拖远岫,压横波。何时传酒更传歌。为君写就黄庭了,不要山阴道士鹅。

3、少年心

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

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4、少年心(添字)

心里人人,暂不见、霎时难过。天生你要憔悴我。

把心头从前鬼,著手摩挲。抖擞了、百病销磨。

见说那厮脾鳖热。大不成我便与拆破。

待来时、鬲上与厮噷则个。温存著、且教推磨。

5、点绛唇

几日无书,举头欲问西来燕。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戎虽远。念中相见。不托鱼和雁。

6、点绛唇

罗带双垂,妙香长恁携纤手。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

闻道伊家,终日眉儿皱。不能勾。泪珠轻溜。裛损揉蓝袖。

7、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篸花不解愁。

8、南歌子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9、更漏子

体妖娆,鬟婀娜。玉甲银筝照座。危柱促,曲声残。王孙带笑看。

休休休,莫莫莫。愁拨个丝中索。了了了,玄玄玄。山僧无碗禅。

10、好事近(汤词)

歌罢酒阑时,潇洒座中风色。主礼到君须尽,奈宾朋南北。

暂时分散总寻常,难堪久离拆。不似建溪春草,解留连佳客。

11、好事近(太平州小妓杨姝弹琴送酒)

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

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自恨老来憎酒,负十分金叶。

12、好事近

不见片时霎,魂梦镇相随著。因甚近新无据,误窃香深约。

思量模样忔憎儿,恶又怎生恶。终待共伊相见,与佯佯奚落。

13、喝火令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寻。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曾寄芳音。

14、留春令

江南一雁横秋水。叹咫尺、断行千里。回纹机上字纵横,欲寄远。凭谁是。

谢客池塘春都未。微微动、短墙桃李。半阴才暖却清寒,是瘦损、人天气。

15、宴桃源(书赵伯充家上姬领巾)

天气把人僝僽。落絮游丝时候。茶饭可曾忄欠,镜中赢得销瘦。生受。生受。更被养娘催绣。

携手青云路稳,天声迤逦传呼。袍笏恩章乍赐,春满皇都。

何处难忘酒,琼花照玉壶。归袅丝梢竞醉,雪舞郊衢。

16、下水船

总领神仙侣。齐到青云岐路。丹禁风微,咫尺谛闻天语。

尽荣遇。看即如龙变化,一掷灵梭风雨。

真游处。上苑寻春去。芳草芊芊迎步。几曲笙歌,樱桃艳里欢聚。

瑶觞举。回祝尧龄万万,端的君恩难负。

17、贺圣朝

脱霜披茜初登第。名高得意。樱桃荣宴玉墀游,领群仙行缀。

佳人何事轻相戏。道得之何济。君家声誉古无双,且均平居二。

18、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

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旧诗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19、沁园春

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做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

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

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

20、千秋岁

元符庚辰,死于藤州光华亭上。崇宁甲申,庭坚窜宜州,道过衡阳。览其遗墨,始追和其千秋岁词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

21、千秋岁

世间好事。恰恁厮当对。乍夜永,凉天气。雨稀帘外滴,香篆盘中字。长入梦,如今见也分明是。

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钗罥袖,云堆臂。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

22、河传之作

心情老懒。对歌对舞,犹是当时眼。巧笑靓妆,近我衰容华鬓。似扶著、卖卜算。

思量好个当年见。催酒催更,只怕归期短。饮散灯稀,背销落花深院。好杀人、天不管。

23、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24、桃源忆故人

碧天露洗春容净。淡月晓收残晕。花上密烟飘尽。花底莺声嫩。

云归楚峡厌厌困。两点遥山新恨。和泪暗弹红粉。生怕人来问。

25、卜算子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试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于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26、蝶恋花

海角芳菲留不住。笔下风生,吹入青云去。仙籍有名天赐与。致君事业安排取。

要识世间平坦路。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黑发便逢尧舜主。笑人白首耕南亩。

27、浣溪沙

飞鹊台前晕翠蛾。千金新买帝青螺。最难如意为情多。

几处泪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远山低尽不成歌。

28、浣溪沙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29、诉衷情

小桃灼灼柳篸篸。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30、诉衷情

旋揎玉指著红靴。宛宛斗弯讹。天然自有殊态,供愁黛、不须多。

分远岫,压横波。妙难过。自欹枕处,独倚阑时,不奈颦何。

31、诉衷情

珠帘绣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光恨难忘。未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32、昼夜乐

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

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将泪入鸳衾,总不成行步。

元来也解知思虑。一封书、深相许。情知玉帐堪欢,为向金门进取。

直待腰金拖紫后,有夫人、县君相与。争奈会分疏,没嫌伊门路。

33、一落索

谁道秋来烟景素。任游人不顾。一番时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欢慕。

紫萸黄菊繁华处。对风庭月露。愁来即便去寻芳,更作甚、悲秋赋。

34、满庭芳(雪中戏呈友人)

风力驱寒,云容呈瑞,晓来到处花飞。遍装琼树,春意到南枝。

便是渔蓑旧画,纶竿重、横玉低垂。今宵里,香闺邃馆,幽赏事偏宜。

风流,金马客,歌鬟醉拥,乌帽斜欹。问人间何处,鹏运天池。

且共周郎按曲,音微误、首已先回。同心事,丹山路稳,长伴彩鸾归。

35、西江月(用惠洪韵)

细细风清撼竹,迟迟日暖开花。香帏深卧醉人家。媚语娇声娅姹。

姹娅声娇语媚,家人醉卧深帏。香花开暖日迟迟。竹撼清风细细。

36、好事近(橄榄)

潇洒荐冰盘,满坐暗惊香集。久后一般风味,问几人知得。

画堂饮散已归来,清润转更惜。留取酒醒时候,助茗瓯春色。

37、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38、蓦山溪(春晴)

朝来风日,陡觉春衫便。翠柳艳明眉,戏秋千、谁家倩盼。

烟匀露洗,草色媚横塘,平沙软。雕轮转。行乐闻弦管。追思年少,走马寻芳伴。

一醉几缠头,过扬州、珠帘尽卷。而今老矣,花似雾中看,欢喜浅。天涯远。信马归来晚。

39、菩萨蛮

轻风袅断沈烟炷。霏微尽日寒塘雨。残绣没心情。

鸟啼花外声。离愁难自制。年少乖盟誓。寂寞掩朱门。罗衣空泪痕。

40、渔家傲(题船子钓滩)

荡漾生涯身已老。短蓑箬笠扁舟小。深入水云人不到。吟复笑。一轮明月长相照。

黄庭坚诗歌中的藤意象分析 篇6

最早出现藤意象的诗歌作品是《诗经》i中的《葛覃》和《葛生》。“葛之覃兮, 施之中谷, 维叶萋萋”用藤蔓植物攀爬速度之快比兴深谷的生机盎然, 用葛藤的苍翠比兴深谷之色彩明艳;“葛生蒙楚, 蔹蔓于野”则用葛藤和牡荆枝相互缠绕象征夫妻感情深挚。自此, 藤作为植物, 在古代诗歌语境中或昂扬激越或婉转缠绵的两种风格初具规模。

后来的诗人们一方面用藤起兴, 尽可能地还原植物藤的面貌和环境, 暗合情感的抒发。如“旅葵应蔓井, 荒藤已上扉……潋滟故池水, 苍茫落日晖”ii, 悲凉之情在荒芜之景的氛围中浮出。另一方面又借藤抒情, 将藤的特性比拟作人的情感。如阴铿的“藤长还依格, 荷生不避桥”iii, 在写藤缠绕窗格时采用拟人化的“依”字, 用藤对“格”的依恋照应诗人的荆楚之怀, 使依恋之情也含清丽柔婉之气。而无论对藤这个素材怎样处理, 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总离不开明媚清新、深沉低徊这两个维度。

当藤“旁逸斜出”成为器具时, 往往又增添了各自的象征意义。如藤杖作为隐逸禅性的代表, 藤杯借喻诗酒年华。诗境得以扩大, 文雅之气也随之展现。

及至黄庭坚的诗, 藤开始在本色基础上有了鲜明的审美特征。他笔下有藤45处, 既可作极古雅的藤纸, 又可作极广远的崖边藤, 极大地扩充了藤意象的表达容量, 强化了藤意象的存在价值。细小的藤蔓能支撑起悠远闲适的自然空间, 能渲染佛道清逸出尘的味道, 也能衬托文人的雅趣, 更是构成山谷诗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这就是黄庭坚的藤“王国”。

一.山野幽藤

王维有诗:“深林人不知”, 深林中的藤大概也处于这种状态。而为了描绘“人不知”的藤, 营造幽深静谧的山野环境, 黄庭坚往往使用一些固定化、符号化的语词, 如“寒藤”、“瘦藤”、“老藤”等, 使山野带有了个人化的峭拔惊心。此处自然景物藤有别于前代的藤, 自然空间的广阔增加了其苍茫峭拔的意蕴, 幽静深邃的环境衬托的是其惊人的生命力。

“阴风搜林山鬼啸, 千丈寒藤绕崩石”、“寒藤老木被光景, 深山大泽皆龙蛇”、“北风古树折巅崖, 苍烟寒藤挂绝壁”iv等诗句中, 藤孤独沉默地生长在绝地、悬崖、深林, 险峻的生长地决定了它的“寒”, 这种寒气又反作用于环境,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 藤的细弱和大环境的恶劣又形成一种张力, 在静态画面中加入动态的想象, 倍增环境的险峻, 也凸显了植物的感染力。“瘦藤”则更多的表现了一种险奇, 如“不知青云梯几级, 更借瘦藤寻上方”、“走送书堂倚绛纱, 瘦藤七尺走惊蛇”v等句写出了藤的细弱和大环境带给藤的重压这两者之间的反差, 植物与环境的角力也更能反映瘦藤的坚韧, 使整体风格偏向奇而险、瘦而硬。总体上, 作者写静态的藤, 反而写出了动感, 写出了植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微妙的关系, 借用藤的感染力帮助整首诗清奇风骨的塑造。从社会层面考量, 则可以将恶劣的自然环境看做诗人社会环境的自然化, 藤的寒凉和坚韧也带有了某些自况意味。瘦硬而倔强既是自然属性, 也是诗人独立而充满自省意识的灵魂的写照。

渲染了险奇环境的同时, 诗人也不动声色地展示了藤的生命力。语词“寒”、“枯”暗示了生命的静止和荒芜, 而句意往往夸大藤的生命力, 两者之间鲜明的反差, 构成了内容上的一种峭拔惊心。“古灵庵下倚寒藤, 莫向明窗钻故纸”、“更借瘦藤寻上方”vi两句, 在一“钻”一“寻”中刻画了藤攀爬的动作。用目的性强烈的瞬时动作替换长时间的生长过程, 与“枯”、“寒”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感, 这也使得诗歌整体上突出奇、巧二字。

总的来说, 山野之藤更多的是将藤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画面摄入诗歌中, 突出了藤本色的冷隽幽邃, 也贴合了山谷诗峭拔瘦硬的本色。山谷云:“诗文不可凿空强作, 待境而生, 便自工尔。”藤意象便是作为山谷笔下的造境工具, 往往是烘托作用大于叙事作用。

二.寺中禅藤

除了写山野之藤, 山谷偏爱写寺院中的藤。

就单纯的景物描写来说, 寺院中的藤比山野之中的更多了一分生趣。如“古灵庵下倚寒藤”、“古庙藤萝穿户牖”vii等句子, 将深林之藤移至寺院, 小小的藤于灰墙、古树之间以生机勃勃的绿色彰显活力, 于方寸之地以卷曲之姿造一方幽思之境, 给寺院增添了生趣。浸润在寺院沉静多思的环境中, 藤萝自身也沾染上浓厚的哲思理趣。

寺院藤也用来表达自然景物与禅宗思想相结合的理趣。代表莫过于《题落星寺 (其四) 》中的后两句:“燕寝清香与世隔, 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 处处煮茶藤一枝。”在欣赏“无人知”的画图之余, 诗人将目光延展至屋外, 摄入了众人煮茶的画面。文人雅趣由赏画扩大到了生活中, 使禅院煮茶区别于个人品茶的生活之趣凸显出来, 禅茶所代表的禅宗思想也显得更生活化。煞句的“藤一枝”无疑是点睛之笔, 充满了自然的趣味。“藤”指的是僧人的藤杖, 在这里指代僧人, 更深层面上带有一种植物参与到了煮茶、品茶、谈论禅理过程中的感觉, 赋予了藤鲜活之感, 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具有自然野趣的背景。

更深的层面, 黄庭坚用藤意象表达了某种禅文化的哲理。“藤树谁知先后生, 万年相倚共枯荣。层台定自有天地, 鼻祖已来传父兄。”以藤起兴阐述了作者的时间观:在时间的作用下, 人们会模糊对细节的记忆, 强化对重要观念的重视。“翻头作尾掉枯藤, 腊月花开更造冰。”viii表达了事物的两端———头、尾或是冬、春看似遥遥相对, 实则是圆通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思考。“石生涯于寒藤, 藤耈造于崖树。”ix写出了事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大多数时候, 藤意象是作为起兴的意象而非主体抒发对象出现的, 这使得诗人往往借用其自然形象如其老迈、冷峻, 而非相关掌故来组织诗歌语言。借用钱钟书评价黄庭坚的诗作的比喻“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 语言不够透明, 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 冻成一片冰花。”x用在此处, 诚然, 深远的禅思初读的确生硬晦涩, 但山谷却将哲理放置在随处可见的植物和现象中, 让为人所熟识的自然现象成了增加禅理可读性的“冰花”, 点缀在诗人深刻的思辨———这层冷硬的“玻璃窗”上, 反而显得相得益彰。

三.案上雅藤

在禅院中, 山谷用诗歌记录了藤的清幽鲜活, 也用藤意象勾勒了富有哲理的诗人世界。但是案几上的藤意象, 可以说是不仅具有“野趣”之美, 更具文人化特征。

这种从山林到案几的跨越首先体现在“藤纸”语词的运用上。这个语词在黄诗中出现了11处, 是藤意象中诗人使用最多的一类。

藤纸, 又称溪藤, 是产于江浙一带的名纸;由于作为原料的藤被大量砍伐, 这种纸在唐宋时日渐稀少、珍贵;到宋代, 文人更是以得到一笺藤纸为风雅美事。而溪藤的这种“韵外之致”反映到诗文中大概起于黄庭坚, 以诗歌为证:答谢好友送纸的有《奉答茂衡惠纸长句》;赞叹藤纸的华美的有“蛮溪切藤卷盈百, 侧理羞滑茧羞白”xi;用藤纸珍贵反写文人豪迈之气的有“安得剡藤三千尺, 书九万字无渴墨”xii;干脆用藤纸来烘托文人雅趣的有“为染溪藤三百箇, 待渠湔拂一床书”xiii……就这样, 山谷将藤的古雅韵味浓缩到了一张张藤纸中, 又通过这一意象把这种古雅韵味为自己表情达意所用, 显出了他“点石成金”的笔力。

但更多的时候, 藤纸超越了单纯的纸张意义, 营造了某种沉郁苍凉的氛围。这种悲凉并不是毫无由来的, 唐代舒元舆在《悲剡溪谷藤文》xiv中同情同样具有生命的藤, 并将谴责的目光对准了“暴耗”古藤以获利的纸工和用藤纸写“绮文妄言”的文人。黄庭坚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脱胎换骨”, 藤纸遂有了自己的情感, 可作为凄楚无奈之情的集合体。如将溪、溪边藤、藤纸、溪边颓猿组合成一个意象群, 在构架抒情背景的同时颇含深意。《次韵奉答廖袁州怀归隐之诗》“诗题怨鹤与惊猿, 一幅溪藤照麝烟。闻道省郎方结绶, 可容名士乞归田。严安召见天嗟晚, 贾谊归来席更前。何况班家有超固, 应封定远勒燕然。”用拗句生字开篇固然引人琢磨, 初看来用意仿佛仅仅只是营造悲凉峭拔的气氛。颔联关涉廖袁州归隐的现实情景, 及至颈、尾两联则连续化严安、贾谊、班固的典故类比廖袁州的才学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无奈悲愤, 鲜明展现了山谷诗密到“无一字无来处”的风格。由此推及首联, 溪藤意象则不仅是为铺张情感所搭建的一个湿润可感的自然环境了。它也在抒情, 在展现作者对廖袁州的高度赞赏和深切惋惜之情。藤的隐喻塑造了奇崛风格的同时, 又不至于跳脱, 这种“夺胎换骨”更符合宋诗深折透辟的精髓。

此外, 拥有书法家和诗人双重身份的黄庭坚, 在前人用藤类比文字的基础上, 不仅沟通了藤与字形, 更在文风中吸纳了藤的苍茫之气。

通过对藤蔓形态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美学态度。例如 《观王熙叔唐本草书歌》 中的“北风古树折巅崖, 苍烟寒藤挂绝壁”, 是个人对草书的鉴赏, 更隐含了诗人的诗学理念;具体来说, 可以总结为意象上的瘦硬和氛围中的峭拔两个方面, 这一点被贯彻在黄庭坚的诗歌中。《萧子云宅》中“风流扫地无寻处, 只有寒藤学草书。”一句, 一方面用藤写萧宅的荒凉;另一方面借藤与草书的相似之处, 既照应萧子云书法家身份, 更增添一种昔盛今衰的苍凉感。这可以说是将藤和书法、抒情氛围逐层相关联的经典案例。

诗人将山野之藤引向文人化的案上藤, 使得藤的质感用纸张的方式得以记录, 藤的形态为字形所张扬, 藤的古雅也被抽象化的藤意象继承。这些人格化的藤意象, 在藤本原色、前人掌故的基础上染上了墨香;而这种立足于他物前人基础上的再创造正是黄庭坚“点铁成金”的诗学创新观点最佳注解。

论黄庭坚诗歌的特色 篇7

摘 要:黄庭坚留下诗歌总共1343首,内容狭窄,多是写风花雪夜,花鸟虫鱼,反映社会现实的极少。其写作特点主要是:以才学为诗,其次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动物、植物为诗,只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用民间口语。从情调上看,消极的情调多,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情调少。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特色

从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看,黄庭坚留下的诗歌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三首。(这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统计的,详见任渊等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8页。)。从山谷诗歌的内容上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极少,绝大多数诗歌多是写风花雪月,鸡鸭虫鸟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中草药名,《诗经》中所写的动物植物也用来作文字堆砌,变为自己的诗。使读者看了,既无聊,又可笑。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庭坚还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又是江西诗派祖师,并且有一批追随者,他的作诗方法和样式,苏轼还称之为“黄庭坚体。”

“黄庭坚体”自有其特色,现就我们的研读,谈一些浅见,借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才学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色。

所谓“以才学为诗”,就是黄庭坚在所写的严肃诗歌中,每一首诗,其中必有一到三句诗用古文古诗中的名句典故,作为自己诗中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知识的渊博,有高超的才能,使自己写的诗一般人读不懂,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讲得出所以然。以黄庭坚写的《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一诗为例:“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这首诗的最难理解之处,是“接淅”一词。典故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许慎《说文解字》:“淅—汰米也,今曰淘米。”“接”作“滰”,“滰”是“滤干”之意。接淅意思是说:得到钦定“羁管宜州”的王命,连淘米未等滤干,就急忙煮饭吃,好赶路赴宜州贬所。

二、以文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又一特点。此以黄庭坚写的《古

诗二首上苏子瞻》为例: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亦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並世,深根且蒂固。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此二诗为元丰元年(1080),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写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庭坚至信并寄此二首诗与苏轼,以表仰慕之意。苏轼收到庭坚之信和这两首诗,当即回信,称赞“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从此两人交好,终身不渝。

从庭坚的这两首诗来看,明显是散文诗,准确地说,就是用韵的散文。

三、以议论为诗,是黄庭坚诗的第三个特点

其代表作为:《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仍相似。”

此诗写作背景:守旧派头目高太后死后,哲宗即位,用章惇为相,继续实施变法革新,苏轼反对,被贬广东惠州任太守,闲暇之时,将陶渊明诗全部作和。当时,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听到苏轼被贬惠州,百无聊赖,作和陶诗,愤愤不平,而写此诗,指责苏轼被贬是当时任宰相的章惇的陷害,一心想要杀害苏轼。矛头直指章惇,实则对哲宗。庭坚写此诗不久,被罚铜二十斤,被撤掉教授职务,贬江西太和县任知县。

四、以鸡、鸭、禽、鸟为诗——从《诗经》及前人诗中索取素材,而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一步显示黄庭坚“以才学为诗”的才能

以庭坚写的《睡鸭》诗为例:“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会秋江。”诗取材于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常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有人批评黄庭坚《睡鸭》诗是蹈袭徐陵《鸳鸯赋》之语句。任渊为之辩解:“山谷非蹈袭者,以除语弱。”(任渊《山谷诗集注》卷第七,117页。)

五、以中草药物名堆砌成诗。如:

《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

其一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药名:远志、甘遂、牵牛子、苔耳、桂枝。

其二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方梦破,一雁度衡阳。

药名:前胡、半夏、兰香、杜衡。

其三

千里及歸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药名:半天河、人参、白头翁。

其四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髻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药名:天竺黄、人中白、自然铜。

其五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药名:空青、预知子。

其六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药名:石绿、啄木、柴胡、车前。

其七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漆。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药名:覆盆子、牛膝、芜荑、天南星。

其八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药名:使君子、旋复花、半夏(又名守田)、龙骨。(任渊《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卷第十七,1054—1055页。》)

点评:黄庭坚的《药名诗八首》纯属中草药名的堆砌,毫无思想意义。屈原在《离骚》中写的兰草和萧艾,是象征正义与邪恶,有较强的思想意义。

六、用“脱胎换骨”手法,剽窃他人之名诗为己诗。兹举几例:

《谪居黔南十首》(选四首)

其一

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

任渊注:“此乐天集第十卷中寄行简诗,原作: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其二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岁晚诗后两句,原作: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其三

冷淡病心情,喧和好时节。

故园音信断,远近亲宾绝。

任渊注:“此十一卷花下对酒诗。

其四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西楼夜诗。”

以上所录,详见任渊《山谷诗集注卷十二,第305页。从庭坚写的这四首诗,其一、其二蹈袭了白乐天诗中的名句,其三、其四两首剽窃了全诗。》

七、以通俗语言为诗,真实反映黄庭坚思想,反映社会矛盾现实的诗,总共只有四首。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这是黄庭坚被贬谪黔南,获赦回朝廷途中 ,在湖南岳阳楼用通俗的语言写作的一首诗,感情极为真切。直接表达诗人贬谪黔南“投荒万死”之苦的处境。

又如:

《漫尉》

豫章黄鲁直,即拙又狂痴。

住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

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

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

遇人不崖異,顺物无瑕疵。

不知愛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

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

不篡非己事,不趋非五时。

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巵。

酒行激懦气,攘袂起哨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

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

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

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

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

漫行无轨躅,漫止无馽鞿。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

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

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

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鷄。

崑崙视糟垤,既化不自知。

悔吝虽万塗,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

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

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

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

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

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此诗为庭坚在任叶县县尉时作。)

再如:

《戏和答禽语》

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

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裤着新衣。

着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袂着。

此诗写春夏之交布谷鸟的叫声“脱裤过河”兴起,引发因地主的租税重,贫苦的妇女无裤穿的苦状,表现诗人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在群众中也有传布谷鸟的鸣声为“苦瓜豆角”,意思说布谷鸟叫“种苦瓜、豆角”的时间到了。庭坚采用第一种传说,表达十分贴切。

还有:

《流民叹》

朔房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遊。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纍纍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簟豈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二年正月,河北地震,洪水泛滥,河北群众向河南逃荒,叶县也来了许多荒民。朝廷及地方州官下令赈灾,并将多余的土地分送给荒民耕种。但由于计划不周,后来的荒民无土地耕种,也无房屋居住,加上此时地方州官的态度“三言恶成虎”的恶劣态度,使诗人极为伤感和同情。最后诗人认为这种无计划的盲目救灾,已造成积重难返,犹如病入膏肓的桓侯,再请神医扁鹊来治也无济于事了,何况扁鹊早已离开秦国了。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及州官赈灾无计划,虎头蛇尾,对灾民态度恶劣的谴责,对灾民疾苦的同情。但是,作为县尉的黄庭坚,只是作为旁观者,光发高论是不足取的。

再有:

《虎号南山》

虎号南山,北风雨雪。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今其病之,言置于壑。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不念赤字,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此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庭坚即将赴叶县任职。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者在此诗题下注有:“虎号南山,民怨吏也。”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比喻为像猛虎食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上大蒙笼》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無人迹。

苦竹参天小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此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诗人从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被贬任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是黄庭坚任太和县知县时写的。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一系列的变法革新措施。为了打击奸商囤积居奇,任意抬高物价,而实行“市易法”。即在京城开封设市易司,给以本钱,以收购货物和贷款给商贩。市场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由市易司收买;市场上需要的货物,由市易司贷给商贩贩卖,收二分年息。其目的是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和兼并小商贩,同时也为政府赚一笔钱。(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94页)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由于抵制“市易法”的贯彻实行,使奸商横行乡里,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百姓“有盐无食米”,时而造成“有米无食盐”的惨状。庭坚由于政绩差,再次被贬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专管一镇之工商税收工作。任渊在《山谷诗注》中,不愿用“贬”而用“移监德平镇”之词。

黄庭坚从另一个角度写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是早年在河南汝州叶县任县尉时写的《按田诗》。兹录如次:

按 田并序(熙宁四年叶县作)

余与晁端国,思道奉檄按马安山东港河稻田陂。官丁误引道,左次水泽,山深径危,泥潦坚冰,长干挟马,仅可以度。行五十里,遂不容马,步沮洳,虎跡新往来,乌鸟丛噪荆榛。尽日出入,乃至河上,集近山之农,告以献利者,皆以为濒水为舍,居旁新治田,果蓏有畦,桑枣成行。自山之东西,皆不可为陂。港河原出四头山,支分为三:其一尽南出,少折而东,入舞阳;其二稍西流,又折而北,入石塘河;其一港河也,出山而东流,卒与二水合而入汝河。汝河今漕河也。吾二人既临河,且知献利者之状,而余独有感焉。顷岁肉食者以羌胡为忧,师老西鄙,而士大夫知与不知,争道孙吴覆军杀将,开虜之轻量中国心而富贵者,今日比肩。近者朝言多在民事,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良吏攘臂起,郡有召信臣,县有吏起矣。夫土性者,自先王所不能齐,而一切不问,薅夫故苗。灌为新田,茫茫水陂,邱垄平尽。其君子威以法刑,其小人毒以鞭朴,有举斯有功,有功斯有赏。作者之义曰:前日吏持印相授。以媮眼前,而厚利弃于苍烟野草之间,是豈不可笑?以余观之,恐是非特未定也。观朝廷之意,初不贵必成,奉承者要必有功,遂失之耳,语曰:“事传三人,则失其真。”诗曰:“周爰咨谋。”蓋使指也。今也咨谋者不惨怛以告者,未忠信歟?夫听言之道,必以事观之,夺民之故习而强以所未嘗,其利安在?与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议者谓之有意于民乎?吾不知也。以为有功于民乎?今既若是矣。予既有是言,思道屡叹而已。是日所至已远,不能归,遂宿水滨民家。北风黄草,破屋见星月,与晁五引酒相酌,忽然已醉,不知跋涉之劳也。缀以时,强思道和之。

黄庭坚写的《按田》诗并序是在熙宁四年(1071)在叶县任县尉时所作。当时,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革新,实施农田水利法,并下诏,北方有水利的地方,应将旱地改为水田,改种水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既提高粮食产量,又使北方的农民也吃上大米。(此前北方农民世代都吃玉米、高粱、小麦、小米:因为没有水利,都种旱地作物。)而黄庭坚却站在守旧派立场,顽固地抵制,拒不实行,他认为这是“肉食者”(指实行变法革新的朝廷官员和地方州府的长官)主张“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的做法是“夺民之故习”,意思是说,把旱地改为水田,把种玉米、高粱的土地改为种水稻,是剥夺了农民种植的老习惯,是“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是“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还在诗中大声疾呼“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

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于“农田水利法”和改进北方农业生产种植品种的措施是极为不满的。正如文学评论家朱东润教授所说:“庭坚对于新政的措施是不满意的:主要见于改进农业生产,整理黄河水道,和执行市易法三个方面” 。(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2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3。)历史学家刘泽华教授说:“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列宁就曾说过: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见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102—103页。)

综观黄庭坚所写的诗歌特色,大致有以上七个方面,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是很狭窄的,并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页—237页,﹝M﹞.北京:中华书局,1953.

黄庭坚 点绛唇 篇8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所以他的诗词赏析具有一定的赏析价值。

点绛唇原文

宋代:黄庭坚

几日无书,举头欲问西来燕。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戎虽远。念中相见。不托鱼和雁。

黄庭坚艺术造诣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教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跌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集》七十卷。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宜宾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现为宜宾市江北公园,曰“流杯池”。受当地人喜爱。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是北宋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

扩展阅读:相关诗词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代: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宋代: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点绛唇·新月娟娟

宋代: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点绛唇·屏却相思

清代:王国维

黄庭坚行书字体 篇9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③。

君似成蹊桃李④,入我草堂松桂⑤。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⑥。

【注释】

①知命:名叔达,庭坚弟。

②吴头楚尾:指如今的江西省北部,因为其地在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界处,故称“吴头楚尾”。

③梦寐: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诗本指夫妻团聚,此借指兄弟团聚。

④成蹊桃李:《史记·李广列传》引古谚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意思是桃、李虽不会说话,但花、果吸引人,所以树下自然踩出了路,比喻实至名归,重事实不尚虚名。

⑤草堂松桂: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中山之英,草堂之灵”及“诱我松桂,欺我云壑”之字面,借指自己所居之地环境荒寂。

黄庭坚清明 篇10

但是,当我们面对他的草书(包括大字行楷)作品时,其线质中鲜明而强烈的篆意却扑面而来,显然,没有相当的篆书实践修养,是很难写出这样高水准的线条质量的。康有为甚至因此将黄庭坚书法成就排在宋四家第一位,总结其书风特色为“行篆”,认为黄氏书法因为篆意浓郁而高出同时代所有书家①。

那么,黄庭坚是怎样认识篆籀古法的意义,他著名的“字中有笔”说的内涵究竟意指什么,他的书法成就跟他的篆书修养之间有着怎样深层的关系?本文拟就《山谷题跋》中所收录黄氏论篆书题跋语,别其类次,以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黄庭坚对篆籀古法的重视

篆书修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篆书理论认识的深度和篆书实践创作的高度。黄庭坚对于篆书的理性认识散见于题跋类文字,收集整理是颇为方便的;但其实践创作因无传世作品,就只能从其自述以及当时论家评语出发,来作一些比较和推断。

黄庭坚对篆书非常重视。北宋书家多以真、行书为主攻书体,在此时代氛围中,每每强调真、行、草书中的篆书笔意并终生兼顾其篆书实践的,似以黄庭坚为最杰出代表。从他所发的一番感慨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士林的大致情形:“今士大夫不知(篆籀)十室而九夫,不学篆籀书,真行草都难工,今世书家,都不究其理。”②

“都不究其理”一语显示出,他对时代通病有着深刻认识并为当时书家普遍感到遗憾。而如此强调生活与仕途中均不实用的篆籀书,宗旨只有一个,为了点画的质量与艺术的完美。曹宝麟先生从书写内容是否抄录别人作品的角度来分析宋四家的艺术态度,指出黄庭坚与书法的实用性离得最远,因此认为,黄氏是宋代书家中“艺术自觉意识最强的一个”③。而上述鲜明的篆籀意识从另一个角度也映证出他艺术探求的深度。

在黄庭坚看来,篆籀书可谓是其他书体精工的基础,自然也是草书艺术的灵感与技法之源,源的水准决定着流的高下。在《跋法帖》中他评论道:“观史孝岑出师颂数字颇得章法,盖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来。”④在书画题跋中他至少两度提到王羲之的学书取法问题,并通观前贤,从书法史的角度再次强调篆隶古体的用笔对书家笔法达到精妙入微之境的重要性:“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⑤“右军自言见秦篆及汉《石经》正书,书乃大进,故知局促辕下者,不知轮扁斫轮有不传之妙。王氏以来,惟颜鲁公、杨少师得《兰亭》用笔意⑥。“斫轮不传之妙”典出《庄子·天道篇》,意在强调所谓高手,都是因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掌握了一些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方法,那些没有经历过类似实践训练的人是无法领会和学到的。此处跋语以王羲之见秦篆汉隶而书法大进为例,明确地提出书家不能仅仅局限于右军新体(楷行草书),否则容易成为“局促辕下者”。以上跋语中涉及的篆隶古体较多,有“古钟鼎铭”、“科斗篆”、“秦篆”、“汉石经”等,显见黄氏书学眼界之宽和涉猎之广。正如孙过庭《书谱》中说的“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真正大书家无不具此广闻博究的底色。

对于王献之书法成就的认识,黄庭坚也是别具情怀的,与唐初以来重羲轻献的定评之风绝不相类。除开“人物高明风流弘畅”之不俗的人品外,黄庭坚认为,“有秦汉篆笔”的底蕴已经奠定了王献之与其父书艺抗行的基础:“《昨遂不奉恨深帖》,有秦汉篆笔,中令自言故应不同,真不虚尔。”⑦“故应不同”本是王献之回答谢安诘问时的一个观点,属于正常的艺术批评,却被伦理学家(也包括封建统治者)作为子不敬父的把柄所一再诟病和贬低,因此,黄庭坚为有“秦汉篆笔”的王献之大声叫屈:“王中令人物高明风流弘畅不减谢安石,笔札佳处,浓纤刚柔皆与人意会。贞观书评大似不公,去逸少不应如许远也。”⑧

黄庭坚对篆书重视和钟爱的再一个表现,是有意无意间用世俗并不常用的篆书各体来比拟说理。比如,在阐述关于结字的美学规律时,就引申小篆与蝌蚪文字来作风格上的类比,以这种类比将结字规律推向通达和深入:“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若以篆文说之,大字如李斯《峄山碑》,小字如先秦古器科斗文字……。”⑨

总体上说,黄氏作品线条还表现出秦篆圆健绵劲的特质,从现存较早的《发愿文》,一直到较晚的《李白忆旧游诗》,不论楷书行书还是草书,不论风格如何阶段性演进,其线条中篆意的内美品质是一以贯之的。显然,没有充分的篆书实践训练,是不可能写出篆籀气息浓郁的行草书的。真正的书家都会清楚这样的学书规律,即没有篆书功底而学写行草书,要么侧锋或方笔较为明显,要么中锋容易轻滑,要随手做到笔笔圆润劲健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近年来相继出现的《砥柱铭》与《烧香颂》的疑点就在于,其线质基本谈不上篆意与内美,书写者似乎只有楷书(如柳字或馆阁)的基础,再加上直接学习黄庭坚结字特点,缺少黄氏广泛师法的丰厚营养,因此用笔上相比就显得简单生硬,更像是“局促辕下者”心摩手追的临习之作,远未得黄氏用笔习惯中的“斫轮不传之妙”。其用笔过程,也全无跌宕悠远之旨趣,笔法格调一者寒俭仓促、一者松散甜俗,与一代文豪黄庭坚本人的心性与底蕴也差距甚大。因为字里行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既是黄庭坚对苏轼书风的评价,也是他自身已经具备、且不断自我观照反思的素质与特点,也是他一贯强调的书法之“韵”的不二源泉。

二、黄庭坚对篆籀古体的鉴赏

由于当时复制与传播技术的局限,加上出土古物数量有限,黄庭坚所见篆籀书迹主要来源于公私藏家的实物或拓本,不过,其宏富的学识却使他得以见微知著、贯古通今。对于篆书笔法与章法的深刻认识,也成为他书法创新的灵感之源。

“三代之鼎彝,其字书皆妙。盖勒之金石,垂传后世,自必托于能者。”⑩“周秦古器铭皆科斗文字,其文章尔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剥华伪自见至情,虽戏弄翰墨不为无补。”“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圭璋特达”意谓德才卓绝,与众不同,如论一代名臣司马光作品时,黄庭坚兼论其人:“温公人物,所谓圭璋特达者也”,景仰之情溢于言表。在中唐和北宋,石鼓现身皆为重大的文化事件,杜甫、韩愈及苏轼等大文豪均有歌咏,主题集中在其历史和书法史意义上。就其笔法而言,未有深究。黄庭坚此则题跋表明,他是“熟观此书”之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体会,总结出石鼓文笔法对正书与行草法度的启示作用的,这在当时书家中可谓罕见。为表明自己所言不妄,他还特地提到“王右军亦云”,来佐证自己的见解非为臆说。我们由此跋亦可看到他熟谙书史,眼力过人,对篆书各体之书学意义识见超群。“龙眠道人于市人处得全铜戟,汉制也,泥金六字,字家不能读。虫书妙绝于今,诸家未见此一种,乃知唐元度僧梦英皆妄作也。”

宋初僧人梦英擅长篆书,有十八体篆书千字文传世,当时多称其能书。而黄庭坚对其篆书则评价很低,因其字法错谬,结体乖舛,品味不高。这个判断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今天我们在通览两三千年篆书艺术成就后,评价与黄氏近似。而黄庭坚当时鉴赏的标准或者说参照体系,则是古体的篆籀各型文字,其中甚至包含了当时极难释读的“虫书”。

nlc202309030135

三、黄庭坚的篆书实践

两宋三百余年的篆书总体艺术水准是不高的,所以几乎没有留下可以传世的杰作。当时专以篆书名家者如徐铉、徐楷、郭忠恕、僧梦英、苏长卿等人,他们的篆书风格对于后世书家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其余如黄伯思、郭安道、王寿卿、李康年、杨南仲、魏了翁、王洙、陈晞、张察、虞似良等人的篆书虽当时也小有名气,后来都被书法艺术史的风格长河所淹没而至于无闻了。

查阅书史,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北宋篆书实践的零星记载,兹罗列部分,以见篆书作为一种重要书体,总体艺术水准虽随时代而低落,但其潜在的流脉却延绵不断:乾德三年,释梦英篆书、袁正己正书《千字文》(陕西西安);乾德五年,梦英书十八体篆书(陕西西安);咸平二年,梦英篆书《说文偏旁字源》,又篆书《千字文》(陕西西安);天禧三年,马应撰、唐英篆书《勃兴颂》(陕西西安);天圣三年,陶糓撰、上官佖篆书《回山王母宫颂》(甘肃泾州);庆历三年,祖无择撰、苏唐卿篆书《东海郁林观三言诗》(江苏连云港);庆历四年,劭必撰、黄载篆书《谒首阳山二贤祠文》(山西永济);绍圣二年,辽释恒呴撰、耶律劭篆书《碑阴记》(河北滦平)。值得一提的还有章友直篆书阎立本步辇图跋墨迹。直到崇宁五年,即黄庭坚去世次年,米芾还曾为书学生示范篆隶笔法。不过,今天我们从《绍兴米贴卷九》的篆隶刻帖中可以看到,米芾于篆隶二体尤其篆书完全说不上擅长,这大概也是米芾行书线条中篆意不浓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应地,以黄氏“兄事苏而弟蓄米”的自我书史定位,及其对自身书艺以反省为基调的全面清醒认识,其篆书应有把握胜过米芾。同时代学者、好友李之仪对黄庭坚各种书体艺术造诣做过如下品评:“草第一,行次之,正又次之,篆又次之”,其篆书能够作为一项擅长之体单列出来,实践书写肯定是少不了的,其水准也应当不低。

对于当时专攻篆书的书家,黄庭坚也多有评论,因其眼界高远,视野阔大,下语亦气度不凡,如“文章骫骳而得韩退之,诗道敝而得杜子美,篆籀如画而得李阳冰,皆千载人也。陈留王寿卿得阳冰笔意,非章友直、陈俙、毕仲、苟文勋所能管摄也。”又如“徐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也”。在《山谷题跋》中,我们能看到关于黄庭坚篆书实践活动的唯一记载:“太平寺后万松亭,二十年前涪翁为篆其榜,今闻增葺,殊胜往时,远托清禅师易其榜,并作伽陀六言寄刻山间石上。”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万松亭”的篆书题榜了,但明代学者陈继儒曾在《妮古录》(卷三)中提到过这件事:“山谷题‘万松亭’额,篆书。东坡手画一乐工,又作乐语题之汉篆书。二公却又能隶篆也。”

显然,黄庭坚对自己的篆书还是颇为看重的,二十年后主动寄书撤换旧作。如果在陈继儒时代,对山谷篆书作品还有如此确信的话,那么,“万松亭”的篆书题榜至少由世人精心保存或口耳相传到了明代中后期,差不多经历了近五百年风雨还被津津乐道。尽管《妮古录》考论并不精严,但通过陈继儒在当时的见闻与记载,我们同样也能想像与感受到黄氏篆书穿透时空的力量。

四、字中有笔—黄庭坚书法成就与其篆书修养之关系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从品味境界上说离不开禅悟的帮助,离不开学养与胸襟的支撑,但从技术层面看,则离不开重视篆籀古法的意识和实践。笔者认为,深厚的篆书修养是黄庭坚书法艺术最终超越时代诸家从而卓越不群的关键因素。他的“字中有笔”的观念虽与禅悟有关,但实践上还是主要筑基于篆书古法的修养。与此观点相比证的是,北宋以来无数高僧大德,禅悟境界都不一定逊色于黄氏,但是在书法艺术所达到的探索高度上,能与黄氏比肩的,则代代乏人。显然,书法的高度,首要支撑便是笔法的精湛锤炼,与高明的素养积累。

在《山谷题跋》中,他曾从书法史的宏观层面为自己的成就作了一次自信的定位,认为数百年来草书得法者,不过张旭、怀素与自己三人而已。今天看来,下面这段话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品评中的经典之语—他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在这里,他提到草法的本质就是古法,即古文、篆、隶等笔法的精髓,可惜数百年中领悟此理者太少。就草书而言,黄庭坚的探索及其达到的高度令同时代书家难以望其项背,而最根本的技术原因,便是源于对古法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在更多对其他书家的评论中,他也始终强调古法的重要性,而古法最重要的表现便是篆籀笔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浑厚劲健、如直木曲铁的圆笔:“柳公权谢紫丝及鞋帖,笔势往来如用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用笔意。”评价他尊崇的苏轼作品时说,“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他著名的“字中有笔”说出现了数次,亦可见于如下题跋语:“李乐道白首心醉《六经》古学……晚寤籀篆,下笔自可意,直木曲铁,得之自然。秦丞相斯、唐少监阳冰不知去乐道远近也,当是传其家。观乐道字中有笔,故为乐道发前论。”

从跋文中可以看到,黄庭坚议论总结李乐道“字中有笔”,主要源于其三层互有关联的表现:一、晚寤籀篆;二、下笔可意,直木曲铁;三、得之自然。由此线索,我们可以寻绎出黄氏“字中有笔”的技术内涵:能化用篆籀笔法、线质“直木曲铁”、气韵生动自然。联系黄氏反复强调“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的说法,可以肯定,他对于笔法的核心技术要求,至少体现在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篆籀笔意、线条圆厚劲健;二是用笔活泼自然、跌宕多姿,以此达到变化丰富、气韵生动。

据笔者看来,由于长期关注并参用篆籀古法,黄庭坚才将张旭怀素二人看作草法高峰、值得比肩同列的草书圣手。同时,由于篆籀笔法雍容舒展的特质使然,他对线条与行布过程中跌宕曲折之古趣的把握和表现,也超越于苏轼米芾的率直痛快。更为重要的是,晚年流放途中看到“长年荡桨”,居然与自己一直以来朦胧不明的笔法追求相契合,倏然顿悟,“乃觉少进”,这一表述仿若新奇喜悦,但以跋语方式记载下来,实则带有印成正果、现身说法的味道。可以肯定,那些不关心用笔中的跌宕起伏之人,纵使成年累月观看“长年荡桨”,也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后来论家常常以此年作为黄氏书风的重大转折点,认为此后才出现长枪大戟和顿挫笔法,无疑将黄氏数十年一以贯之的实践探索与审美关怀横刀截断了。

重视篆书并自觉运用于实践修炼,让线条本身圆润古厚而又雍容不迫、延宕多姿,从而寄托更为丰富而悠远的情调和情感,这些努力使得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获得了后世历代名家高手的一致推崇,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得好:“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淡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

而康有为在其名著《广艺舟双楫》中,更是将黄庭坚推到了书法史上风格创建的先锋位置,并自创“行篆”一词来概括其书风特色,以与颜真卿、杨凝式等成就卓异的大师级书家同列。他说:“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来。吾以山谷为行篆,鲁公为行隶,北海为行分也。山谷书至多,而《玉虹鉴真》所刻《阴长生诗》,有高谢风尘之意,当为第一”。在末卷绝句自注中,康氏还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则以篆笔为之。吾目之曰行篆,以配颜、杨焉。”

康氏纵横时空,放眼整个书法史的漫漫长河,反复强调山谷书法的篆书渊源及其创新高度,并将其与同样具有开山之功的颜鲁公和杨少师并论相提,眼力可谓入木三分。为了表达自己的钦敬之情,他还特意赋七绝一首,收入《广艺舟双楫》之《论书绝句》中:“山谷行书与篆通,《兰亭》神理荡飞红。层台缓步悠悠远,高谢风尘属此翁。”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生)

责任编辑:任军伟

注释:

①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5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②黄庭坚《山谷题跋》,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

③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15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⑦《跋法帖》,见《山谷题跋》卷四,第682页。

⑤《跋为王圣予作字》,《山谷题跋》卷五,第689页上。

⑥崔尔平选编《山谷论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6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⑧《题绛本法帖》,《山谷题跋》卷四,第683页。

⑨《书王周彦东坡帖》,《山谷题跋》卷九,第711页。

⑩《书〈筠州学记〉后》,《山谷题跋》卷二,第674页。

《跋翟公巽所藏石刻》,《山谷题跋》卷四,第685-686页。

《题司马温公与元氏简尺》,《山谷题跋》补遗,第719页。

《跋李伯时所藏篆戟文》,《山谷题跋》卷四,第687页。

《跋山谷帖》,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第三十九,《丛书集成初编》第303页,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

《跋湘帖群公书》,《山谷题跋》卷五,第691页。

《题万松亭》,《山谷题跋》卷五,第690页。

陈继儒《妮古录》卷三,第59页,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版。

《跋此君轩诗》,《山谷题跋》卷八,第704页。

《题东坡字后》,《山谷题跋》卷五,第687页。

《跋李康年篆》,《山谷题跋》卷五,第692页。

《跋唐道人编余草稿》,《山谷题跋》卷九,第711页。

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28页。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59-860页。

崔尔平《广艺舟双辑注》第254-25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篇:生产企业成本核算表下一篇:十个最值得推荐的英语学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