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十大人生感悟(共15篇)
易中天十大人生感悟 篇1
易中天十大人生感悟(转帖)
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会被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7、人生两大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一个是踌躇满志;
8、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大成功,需要敌人。
易中天感悟尊重 篇2
不料那中年妇女像是遭受到天大冤屈一样,对天发誓:“我在这里卖了20多年玉米,从来不挣黑心钱,从来不干缺德事。”易教授怕发生误会,就转身走开。刚走出十步远,突然想到:不买就算,这样不相信人家,肯定是对人家的伤害,是不尊重人家呀!于是立刻转身,又回到那卖玉米的小摊前,掏出10块钱递过去说:“我买10个玉米。”
让他惊讶的是,那个中年妇女没有收他的钱,还说:“你买10个怎么吃得了?不就是想吃玉米吗?得,我送你一个,你尝尝,好吃再来。”易教授也是个大名人,走哪都有一大堆“粉丝”,这个中年妇女大概没有认出易教授,但她的善良和真诚,确实感动了易教授,连声“谢谢”!这不是一块钱一个玉米的事。
走在回去的路上,易教授发现自己的心情格外舒畅,他又有了一个“粉丝”。由此感叹:信任就是尊重,尊重不在舞台而在生活中;信任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编辑/袁恒雷)
易中天精彩语录 篇3
2、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3、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
4、我们产生一点小分歧:她希望我把粪土变黄金,我希望她视黄金如粪土。
5、读语文,不如聊半年QQ。
6、早晨懒床,遂从口袋里掏出6枚硬币:如果抛出去六个都是正面,我就去上课!思躇良久,还是算了,别冒这个险了……
7、我花8万买了个西周陶罐,昨儿到《鉴宝》栏目进行鉴定,专家严肃地说:“这哪是西周的?这是上周的!”
8、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
9、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10、世界上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11、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12、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冲着镜子做鬼脸;年老的时候,镜子算是扯平了。
13、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14、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
15、不要和地球人一般见识~~~
16、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等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17、有钱的都是大爷!但是欠钱不还的更是!
19、成功需要朋友,更大成功需要敌人!
20、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21、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
22、过去的人注重情义、讲义气,不是有“仗义疏财”这个词吗?对朋友不惜钱财,只讲义气。知己交心千杯不醉。但现在世态炎凉交心的少了,有时竟千杯过后无知己。过去有“桃源三结义”,现在却有亲兄弟形同路人。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份信任、缺少了一份情义。不过在这次汶川的大地震中,还让人感觉到人间的温暖、人间的情义。人生没有朋友是孤独的、不完整的,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尽量的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忌;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冷淡;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友爱,少一份憎恨,珍惜我们拥有的缘分吧。
23、人生有许多机会,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来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是戴着面纱的,也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清,那得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识别能力的,不然,再好的机遇也会和我们檫肩而过的。很多人就是等机会过去了才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在还得机会也和我们无缘了。爱情应该是两颗心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是时时都能有心灵的碰撞的,所以“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往往是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等过去了才追悔莫及。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
24、人都是逼出来的。
25、刘邦:“当将军还不行,那就让他当大将军。”
26、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碰千杯知己少。
27、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28、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29、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0、人生与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31、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32、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33、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34、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易中天品三国赏析 篇4
人物评析 曹操
《三国志》我是没有读过的,就连《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也只是草草翻过儿童读本。所以对于三国的事情我的了解不多。这样一来我对曹操的大部分印象就只来自《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了。
书中说到对曹操普遍有三种称呼:分别是英雄、奸雄和奸贼。首先看到这三种称呼的时候,我比较倾向于奸雄,因为在我对于三国仅剩的一点记忆里,曹操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但他也不算什么坏人,所以折中一下,称他为奸雄吧。当然我这样分析个人色彩太多了。而易中天先生就更为严谨的分析了正史书上有关曹操的事迹,得出了一个妥帖的称呼,可爱的奸雄。
对于这个称呼我是很喜欢的,虽说我原本并不讨厌曹操,但看过书后又对曹操增加了不少好感,有了对他的正面的认识。书中的曹操给我很亲近的感觉,而不是想象中高高在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丞相。曹操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家人有朋友,有情感,朋友去世,家人远离,他都会伤心难过,尽情的哭。朋友之间,他也会开开玩笑,然后尽情的笑。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比任何人都真实。
在曹操的感情生活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曹操写遗嘱的这一部分。他在《遗令》中对于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也只说了一句话而已,而剩下的就是絮絮叨叨的一堆对于琐事的安排。比如婢妾的艺妓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我死了以后然她们住铜雀台,不要亏待她们。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各房的女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这编丝带草鞋卖,等等,等等。这样婆婆妈妈的小事在遗嘱中占这么大的篇幅,对于一个大丞相来说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不过这也看出曹操生活中的另一面,他对生活是充满热爱的,并不是在战场上的一部杀人机器。
对话易中天 观后感 篇5
曾几何时,张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央视二套《对话》栏目采访易中天的一期节目的视频,之后我又认真观看了数遍,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才晓其人。易中天最近确实比较火,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的专业,而是因为他对三国的重新解读。品读三国的人不少,但目前只有他却如此出名,这与他渊博的知识面不无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幸运的成份。此期节目在对易中天做专访的同时,也邀请了网络名人土等名,还有《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及李安纲、王志纲。
《对话》中第一个回合是易中天与土等名的对话,土等民表现得很有风度和气量,颇有学士风度,涵养不错。虽然没有表达完全,但是宽容忍让非常难得。作为反易人士的土等名,代表的广大平民观点,土等名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一位网友,而易中天是一位大家而产生一些观念问题,他从容的指出《品三国》中的一些硬伤,令人欣慰的是易中天也是坦然接受了他对自己的批评,而且在节目中他也能大方的承认自己是在没有很好的准备的情况下就上的百家讲坛,作为一个大家,有这样的胸怀,在别人的批评下还能坦然自如,这种品质很是令人钦佩。第二回就是易中天与成君忆的对话了,成君忆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者和一个杀人犯死后到地狱去,阎王将杀人犯判到18层地狱,而后将学者判到了19层地狱,给出的理由是杀人犯伤害的是别人的身体,而学者侵害的是别人的思想。易中天显然是听出来是什么意思了,说:“那我应该下20层地狱了。”虽然他脸上还有一丝微笑,但我觉得此时他已经愤怒了,随后他批评成君忆这样轻易地将别人判入地狱是很不好的一种做法,而且是很不好!此时易中天的脸上已经看出有些激动了。在我看来,成君忆快人快语言词过激,比喻不甚恰当。导致易中天恼怒,其实究竟怎么看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一致。
第三回合就是易中天与李安纲的对话了,这一回合很是平淡,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守方很容易被激怒,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守方可能会直接离场的,但是李安纲说话很周到,拿捏得刚刚好,在这种氛围下,他不能直接就指出守方的缺点,而是委婉到来在品三国的时候要有责任,这样的说话技巧,对我们启发很大,在以后的沟通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让语言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最后一个回合就是易中天与王志纲的对话了,嘉宾王志刚的出现是非常及时的,现场气氛开始有了缓和。王志纲的“聚光灯”和“圈养放养”比喻非常形象和生动,可惜易中天戒心太重,立马反唇相讥,有失学者风度,反而使得不卑不亢的王志刚获得了主动,最后在无可奈何中草草收场。
闲话易中天 篇6
易中天先生执教武汉大学时,已然是校园的一道风景。1986年,我插班进中文系,那时就已经开始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选修嘛,学生挑老师,景况有点残酷——有的门庭若市,有的门可罗雀。高年级的师兄则跟我们参谋——易中天的课,不管他讲什么,都该是必听的。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在他帐下做了记名弟子。那门课本身,我原无多大兴趣,叫“《文心雕龙》美学研究”。
那时的插班生,是刘道玉校长首创的恩科拔贡,在学校有点天子门生的感觉。仗着都操过社会,小有薄名,不免腹笥中空却眼高于顶。待到走进先生的教室——那是武大最大的阶梯教室,先自吃了一吓。三百多的座位早被占满,讲台下的空地也已摆满了小凳,窗台上还挤着男生。这阵仗,在我从前的大学生活中却未有过。以后便也知道,要想亲聆謦咳,那是必须提前半小时去占座的。
先生那会儿初进不惑,条纹衬衣牛仔裤,背直腰挺,用今天的话说——酷。听了几回,确实觉得有味,我这个老逃课的也就被吸引进去,竟从此构成一生的缘分,这,也真是始料未及的。能把《文心雕龙》讲得好听,即使在我今天来看,仍然认为是种大本事。
该课结业有两个学分,先生的考试却也特别——各自回去写篇文章,只要与原著相关即可。我为了博先生的青睐,斗胆用文言写了篇论文,后面还卖弄地附了一首律诗,记得有“谭龙谅必屠龙手,说美岂非解美人”一联。许多年后,与先生戏谈当初的交往,果然他是从这回考试注意到我这个姓名的——他给了个最高分,95。只是现在想来,我仍为年轻时的轻浮孟浪深感汗颜。
二
80年代的大学,于今天来看,确实恍若隔世。那种自由浪漫和求知欲,在眼前这个商业时代,似乎已很难重现。
先生的课,一直是人满为患。他每个学期,又都开新课。因为怕挤,后来我只断续听过他和邓晓芒合讲的“中西比较美学”。邓是哲学系的才子,还是著名女作家残雪的哥哥。易邓当时在武大齐名,且都是78年以高中文凭直接考取武大硕士的。
真正走近先生,所谓入室,也是因为文字之缘。那时武大有个文学校刊,准备发我一篇习作。那正是一个时兴探索和实验的年代,我写的小说,是把诗和叙事两条线并列而下的,形式上显得有点怪异。主编好意,专门拿去想请先生写个评论——那时在文学期刊开文评专栏的老师,只有他和於可训先生。先生似乎还对我略存印象,便要主编约我到他家去座谈。我未想到这竟成了敲门砖,自然,心底原是欣喜和忐忑的。他住在南三区,的确算是蜗居,主卧兼客厅,我们就在床前闲话。针对拙作,先生反倒没说几句,大意是好故事,这样就发表,有点可惜。我自然懂得先生的深意,至今也未敢贸然投出。
但自此之后,我则借梯上楼,与先生的过从渐密了。他在课堂上,原本对许多人事,都持皮里春秋的说法——这也正是他讲课的迷人之处;单独面对时,先生的嘻嘻哈哈之中,自然带着更多的机锋。那时,他还是副教授,曾经被刘校长赏识,一度做过系副主任,后来老校长下马,他也就洁身而退了。那阵子高校还比较正规,因而教授也难免捉襟见肘,先生忽然就说要戒烟了。我不忍看他连这点雅癖也要断交,故意送他一条烟一瓶酒一斤茶,并附赠了一首五古——“人生有三害,俗号烟酒茶。持之呈君子,献芹复自夸。烟为百害首,灼灼芙蕖花。舶来非国粹,盛行推中华。一支燃在手,焚香熏白发。暗夜见明灭,清宵练吐纳。喷之驱蚊阵,如鹤舞云霞。个中观世相,何似雾中花。冉冉作云游,功效胜大麻。酒是万恶源,亦乃食精华。哲人千古醉,醒者皆堪杀。白眼夹醉眼,酒花掩泪花。一壶能遣闷,三杯聊解乏。飘然百病退,一梦登仙槎。谵呓皆珠玑,著书自有法。此亦属隐术,用之可避邪。茶本闲人趣,并称为一家。造化来指掌,无地人胸夹。荼蘼舌尖放,清泉齿上滑。清苦有回味,品味度生涯。三物皆有害,幸不违宪法。人不可无癖,嗜此非穷奢。劝公莫捐弃,悟道必无差。”也许这首打油诗还真的起了点作用,以至于今天他还保有这些恶习。
三
先生和我,应该论得上谊兼师友,这种关系在我毕业之后,似乎更渐深浓。那时我分到琼岛,彼此尺素往还,说些非关家国的闲话。再以后,我又突然辞职回了武汉,之后是比较漫长的闭关索居生活。而此阶段的先生,在武大也过得比较压抑,虽然著书几册,讲课最受欢迎,却由于众所周知的诸般人事,竟连正高职称也被卡着不评,住所则依旧是蜗居。于是,先生渐萌去意。
楚材难为楚用,这大抵是自古而然的可悲潜规则。好在天下尚大,自不乏人犹能于风尘中辨物色,很快厦大就来了调函。从当日的频繁通信来看,初迁海崖,风俗尽殊,不免有去国怀乡之叹。我在禁中,无以相慰,尝遥寄过一首词——《念奴娇赠易师》——“燃烟枯坐,想先生何在?黑云遮月。望处霜风吹泪眼,又到团年时节。海岸无涯,仙踪难觅,应悔曾轻别。几回提笔,苦衷难以重说。犹记忝列门墙,谆谆垂教,常使心肝热。当年门生今孰往,护侍师尊身侧。随俗红尘,争逐蝇利,多是江湖客。夜深东望,但看云水千叠。”
在那个特殊岁月,先生对我鱼雁殷勤,鼓励甚多,每次返汉省亲,也必弯到起义街55号来探视。难中相见,他给我推荐当年有哪些小说文章可以一读,说起刘震云的《新闻》,他竟能随口背出原文,并分析其中笔法的机智。师生相与禁中论文,确实每让陪侍之人跌破眼镜。至今想来,那样的画面实在温馨。
那时在厦门有个陌生女孩,经朋友介绍,与我时相笺候,有点近似今天的网恋,我托她去看望先生,一来二往,先生便多了一些了解。后来先生又来探我,很郑重地规劝,说彼此并不适合,他认为人在困境中不必盲目急于选择,来日方长,先欠人情则势必背负道义的十字架,最后使自己进退失据。想想人生所谓良师益友,云天高谊,也就莫此为过了。
四
先生学的是美学,讲的是文学,到厦大后执教的却是艺术,晚年得名的反而是史学和杂学。作为学者,他自有《艺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高头讲章摆在那里,如今更是世人皆知。但他还是作家,写得一手好小说,这却是大众不晓的。
那时先生初到厦门,心中耿然还有一些孤愤。他把高校制度的弊端及知识分子在一个变革时代的失态,写成了一个中篇小说《文火慢熬》,甫一发表,就被《中篇小说选刊》拔为头条。我是深为先生的才气折服的,那种老到的文笔,犀利的解剖,冷冷的幽默,说实话,远远胜过许多专业作家。我们今天的教授,多不如民国时代那些学者,能把创作和治学都弄得非常像样。而先生,正是具备了如此的大器。但辞章小道,于他看来,雕虫而已,偶尔玩玩,只是
聊遣雅兴。任我如何进言蛊惑,他都只肯稍展鳞爪。后来,他还写过一个中篇,名叫《高高的树上》,也是讽刺当下的学术腐败。看罢无不拊掌大笑。其实,即使先生今天已经名闻天下,私心里我还是有些扼腕而惜——倘他玩创作,也必将给这个无趣的世界,留下一批足以传世的经典。
大约从94年开始,先生感于商业时代对学术出版的冲击,开始跳出专业来写一些平民化的学术随笔。95年穷愁潦倒的我开始要自谋生路准备当书商,他听说后,马上把已经签约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部书稿(即后来畅销不衰的《闲话中国人》),又要了回来给我,说你拿去做,赚了就给点稿费,赔了就给点样书。这种古道热肠,在这个日渐势利的世界,实在是不复多见。
可是,那时的我于出版还是菜鸟,加上几个朋友资助的一点钱,捉襟见肘不敢多花,结果为便宜找了个烂印厂,印出来完全是残次品。印费搭了进去,书却难于销售,一本非常好读的书,却被我砸在手里。我深感有负先生美意,他却没有半句责言。就是这本当时名为《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书,使我懂得了出版之道。我想,这部仅仅流传了几千册的书,今天也该是人们玩收藏的珍本了。96年,一个有心的编辑读了这本书,决定重新包装,我让出版权,该书当即成为畅销书而让别人赚得盆满钵满。
先生为了帮我,见我做书也基本上道,又把他的第二部畅销书授权给我,这就是眼前还在热销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从这两部书开始,先生成为当代最具人气的思想学术随笔作家之一。
五
先生是我见过的最博闻强记的人之一,因而谈锋甚健。和他对话,寻章引句,信手拈来,你多半只有听的份儿。关键是他本性情中人,不古板,不装深沉,无论荤素都可以开谈,在酒桌上侃段子,那是他的一绝,满座人都会为之前仰后合。“百家讲坛”因是央视栏目,大众传媒难免诸多讲究——个人演讲的真正风采原是不易展现的,即便如此,他仍在其中异军突起,小露锋芒便赢得粉丝无数。
先生是重情重义之人,所以走到哪里都有朋友。95年他回汉,要我陪他去看看老校长刘道玉,这时的刘老已经去职多年,许多旧部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只为若干年前的一段知遇之恩,他却不敢或忘。想想尘世中的种种缘分,总还是有些仿佛古风的东西,值得我们在心底温存和珍惜。也正是那回,我们出校时邂逅了中文系的一位领导,那位爷半真半假地说:你走了,我们还是很惋惜的,还是调回来吧。先生笑着答日:那我确实有病。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篇7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8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易中天排座 篇9
嘉宾的座次排序让易中天犯了难。他想起此前发生的两件事:一次,他受邀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仪式,他发现,坐在主席台上前几排的,均是显赫的党政官员,而该校几位名教授尽管都已白发苍苍,却被挤到最后一排作为点缀,许多为该校作出巨大贡献的老教授,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这让他很是反感,曾想以退场作为抗议,硬被朋友劝住,才勉强熬到了仪式结束,饭也没吃就走掉了。他后来说:“改革的道路非常艰难,如鲁迅先生所说,就像搬动旧屋子里一件东西都会流血。都说中国知识分子清高有骨气,而一旦让知识分子充当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勇士,有些人便嘴上一套行动上另一套,成为‘两面人’,亵渎了知识分子这一神圣的名号。”还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婚宴,婚礼仪式开始后,竟按职务大小宣读来宾的名单,并依次安排座位。那顿饭,他用“令人作呕”予以总结。
经过苦思冥想后,一个绝美的嘉宾座次排序方案在易中天脑中形成,并决定付诸实施。
2011年5月22日,《易中天文集》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主持人请出主角易中天后说:“请允许我按照易先生别出心裁的设想,以年龄为序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第一位是著名法学家、84岁的张思之先生,第二位是82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易中天接着主持人的话茬儿说:“张思之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他的风度、正直、善良、良知,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以他84岁的高龄和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理应排在第一位。而茅于轼先生则是学术界公认的正直而善良的好人。我这次到北京来,给他发短信说要拜访他,他说我也可以去看你,我说天底下哪有先生看学生的道理,当然是学生拜见先生。茅先生马上回一条短信:我主要是怕你在北京不认识路。想得这么仔细,这样一位正直的、善良的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崇敬。”话音刚落,引来掌声如潮。主持人继续按年龄宣读嘉宾的座位顺序,尽管有些被邀嘉宾官位显赫,却因年龄较小的原因,座位仍被排在了后面。
易中天的“另类”座位排序,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纷纷向他打问此做法的目的,易中天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借此破一下‘官本位’的固有思维。”
有媒体如此评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易中天学识渊博,敢于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仗义执言,被冠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美誉。这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可能难以望其项背。但他以实际行动在自己文集首发仪式上打破“官本位”的勇敢举动,不仅发人深省,更值得学习和借鉴。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0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11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易中天的新疆情缘 篇12
到了连队后,他脱下学生装,穿着背心便下了地。干干瘦瘦不到1.7米的个子,干活却很拼命,重体力活让他胃口大开,海碗盛上一大碗土豆疙瘩,筷子叉上三块包谷馍,不一会儿全填进了肚里。他能吃也能干,所以没人敢叫他“饭桶”。
1975年夏,文学青年易中天和他未来的妹夫詹世平骑车一路寻友拜师,第一站是到石河子148团看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杨牧,第二站是到石河子市看我,第三站是去144团拜见落难的诗坛泰斗艾青先生。
197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约稿,要给大家出个人诗集。不久出版社将杨牧、易中天、周涛、高炯浩等六人以每人一辑的形式,出版发行了一本题目为《春满天山》的诗集。这也是“文革”后新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那时的易中天给我的印象是思想活跃,才思敏捷,口才极好,善于形象思维,喜动忌静。我认为此君将来可能会在诗歌上大有发展,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将来会走学者之路。
1978年,易中天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了讲师。1991年他去厦门大学教书。1999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把易中天请来乌鲁木齐讲学,这时他已出了几本社会学方面的畅销书。课堂设在乌鲁木齐银都酒店,学员是新疆各企业的老总。我到客房和他聊天,谈了阵往事和旧友。虽然他离开新疆20年了,但对旧友,他仿佛还都知道他们的下落。
2007年,易中天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6月份他将参加在库车举行的第四届新疆国际旅游节,并在库车文化广场上为他撰写的《龟兹歌》碑文揭幕,“老兄,你那里有什么朋友托你找我的,这趟咱们便一锅烩了。”易中天突然冒出句兵团“普通话”——河南方言的农场粗话,让我倍感亲切。
6月中旬正是新疆最为炎热的季节,刚走出候机室的隔离区。易中天就被等候在大厅的“长枪短炮”们包围了。他好不容易冲出了记者的包围圈,挤上了自治区团委的轿车。团委领导问:先回宾馆休息吗?我则接上说,自治区新华书店来短信说,数百名读者已经在书店排起了长队,希望易中天能现场签名售书,你们看怎么办?易中天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不能怠慢了读者,小车直发新华书店!”
易中天在新华书店一露面,热烈的掌声便在大厅里响起。他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便拔笔开始签名。几十个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的铁杆“粉丝”们,一边帮着维持秩序,一边有节奏地齐声呐喊:“易老师,我爱你!”弄得易中天只得回过头来,敬举手礼答道:“同学们好!谢谢你们的热情。”易中天一口气签了800多本书。
第二天,自治区团委安排在新疆大学召开学术交流会,大厅里1000多个座位早就坐得满满当当的,连走廊里都挤得水泄不通。所谓的“学术交流会”,其实变成了“答记者问”。易中天反应机敏,妙语连珠,大厅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他讲了许多让听众感兴趣的事,但对新疆人来说,有则故事最是令人难忘,也说明易中天是个重情感恩的人。
他说,几年前曾和夫人李华去和田,大概沙漠公路两边的景色过于单调,再加上长途跋涉,司机师傅肯定视觉疲劳了,平平的公路上车子突然翻到了沟里,李华受到了轻微脑震荡。易中天和夫人被困在离民丰县4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那里车流量少,他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中巴车,但车里坐的都是维吾尔族兄弟,语言不通。好在还有一位姓马的回族青年懂维、汉两种语言,主动上前当了翻译。当维吾尔族司机得知真情后,便让全车的人下车,说先将病人拉到医院,然后再回来接他们。车上的人都背上褡裢下了车。那位懂维语的回族青年还自告奋勇陪易中天去医院,说这里汉族人太少,害怕到了医院也不方便。
讲到这里,易中天眼圈红了。他动情地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位马姓回族青年,也忘不了一车朴实的维吾尔族兄弟。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是什么易中天,我也没有告诉他们我是谁,就因为一位汉族姐妹受了伤,他们便集体下车提供了方便。
在易中天的第二故乡石河子,他则表现了特殊的亲近和谦虚。在老政委面前,他一再回忆当年领导是如何关照他,甚至骑自行车带上他去连队收集材料;在和宣传队同事的聚会中,他又是拥抱又是拍肩,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
在石河子大学,他开口第一句便是:今天我回家了,在家乡亲人面前是不能谈钱的,所以这节课我不收取一分钱的讲课费用!台下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
开讲不大一会儿,礼堂外突然传来嘈杂声,不一会又形成一阵声浪:我们要见易教授,我们要见易教授!有些没有入场券的学生要强行人场,与维持秩序的人引发了争执。
易教授问:大概有多少人?回答有二十余个。易中天回头对主持人讲,那就让他们坐在舞台上吧。一行年轻人鱼贯而入,当他们得知要坐在易中天身旁时,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笑容。
易教授和新疆的渊源不浅,但他留在新疆的文字却并不太多,除了上世纪70年代发表在《新疆军垦报》和《新疆文学》上的诗歌外,最具影响的要数《克拉玛依赋》和《龟兹歌》了。虽然字数不多,但它却是两座边疆城市的标志性文化。
《克拉玛依赋》是易中天2005年应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之约写就的,易教授对克拉玛依并不陌生,甚至有些特殊的感情,因为他的夫人李华女士曾在这所城市的独山子炼油厂生活过多年。
在这篇赋文里,中天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总结了克拉玛依的地理、历史以及人文,当然更多地回顾了克拉玛依油田40年来的辉煌业绩及巨大变化,抒发了石油工人气盖山河、为祖国献身石油的奉献精神。这篇长赋留在了克拉玛依文化广场,让游人知晓克拉玛依不仅生产石油,还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
《龟兹歌》则写于2007年第四届新疆国际旅游节,新疆将这届旅游节定在阿克苏,主会场设在库车。这个汉代三十六国中的大国,曾在西域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这里出现过佛学家鸠摩罗什,出现过音乐家苏祗婆,还有名传千古的龟兹古乐。
易中天应库车县邀请后,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在这里易教授没有采用赋的形式,而选择了乐府的长歌体,变韵换句,挥洒而下。诗开首用了入声韵,更显得豪放悲切,一泻千里,豪情万丈。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13
书名起的也不一般,叫“中华史”而不是“中国史”,个人理解,中华一词,无论从时间上,地理上来说涵义更广,比之称为中国史更为恰当精准。
看《中华史》的每一卷,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像是在电影院或者家里看纪录片,一开始会看到一个具体的场景,描述的要么是人物要么是事件,讲完故事,评论完之后,镜头会瞬间拉升,拉升到云层之上甚至是地球之外,然后镜头转移,再瞬间下推,展示给我们的,又是对应中华史上某一事件的西方的或相关或相似的事件。讲完西方的故事之后,镜头又瞬间拉升,然后再瞬间下推,又回到了中华史中。正如在《国家》卷中,易教授指出,“破译中华的密码”“办法是升空”,“来一次’全球巡航’ ”,而目的呢,则是“看清了人家的路,也就看清了我们的来龙去脉”。
或者换个说法,在介绍中华史的同时,书中往往会告诉读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个什么年代或者朝代,从而让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方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在《两汉两罗马》中,就有如下一段——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刘秀开始了新王朝。从此,大汉变成了两个:西汉,东汉。罗马也是两个:共和国,帝国。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侧重于和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对比,自然就不会像其他史书一样把历史事件记述的那么清晰详细,甚至是做了大幅度的取舍,弥补的办法,是在每一卷的附录和本卷大事年表中,把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大事件加以记录,让读者自行对照参考。《两汉两罗马》里甚至还有同时期的东西两个王朝的著名人物小传,也算小小的别出心裁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精选 篇14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读后感(407字)
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易中天中华史的硬伤 ——《中华根》读后感(499字)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四:读后感:《易中天中国史》(910字)
易中天老师作为知名学者、知名畅销书作家,史学上的成就暂无法评论,但是至少在如何让书有趣、畅销上确实有有功力的。《易中天中国史》最初是从宝安图书馆借的书,虽然现在还未读完,但至少已经能感觉到这套图书有如下的优点,能够吸引人不断的读下去,想把整部都读完
1)语言诙谐幽默,亲民。这一点上,从最初的品三国开始,一直是易老师的作风
2)有自己的思想,有思考的过程,有自己的考证。这一点是一般的罗列事务的历史书所不具备的,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平时获取知识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即便
3)有注释,标明出处和参考。方便拓展阅读
4)制作精良,阅读舒服,有合适的插图
5)和外国文明结合综合论述
当然,有些论述还是有些牵强,有些刻意博人眼球的感觉。比如说生搬硬套的把夏娃放在女娲前头;人类从有毛的猿人变为无毛的人类,是因为看上去更性感(主要观点出自莫里斯的《裸猿》)等等。还有一些描述也有故意往微荤的段子上靠的嫌疑,实在没有必要,或者需要再处理的不那么显眼。
第一部《中华根》
第一卷《祖先》阅读时间 20XX年7月
这一卷是史前内容,没有明确的记录,传下来的只有虚幻莫测的神话,易先生主要从前期学者观点(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莫里斯《裸猿》),各类古籍和神话描述,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中论证自己的观点,为“国家”出现前的中国人类社会变迁描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社会的变迁就是猿人–》原始群落–》氏族(母系和父系)–》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对应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夏娃(中国神话中缺失,从伊甸园里生搬硬套过来的),女娲(母系氏族)、伏羲(伏羲氏族)、炎帝(早期部落)、黄帝(后期部落)、尧舜禹(部落联盟),最后夏启子承父业,开始国家。即便是国家也有过程,夏是部落国家,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周是国家联盟
文化上在氏族阶段的生殖崇拜,包括母系的鱼与娃,父系的蛇与鸟,到部落的图腾崇拜,最终演化成中华文化特有的祖宗崇拜
根因是财富和权利。早期财富不足,大家都是根据母亲区分氏族,随着财富逐渐增加,有了私有的概念,那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男性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演变为父系社会。财富的不均导致权力的不同,随着财富和权力的不断集中,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演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五: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890字)
易中天写的关于三国的书我看了不少,从众所周知的《品三国》到《品人录》中的曹操一章,再到现在看的《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纪,最后他却在三国纪的后记里面说“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当初看《品三国》,特别希望他多讲一点诸葛亮和赵云,毕竟是三国时期最喜欢的人物,但赵云基本没怎么出现,比较遗憾,可事实上赵云甚至关羽在那个时候都不是最核心的人物,历史毕竟不是演义,也不该对他大书特书。至于诸葛亮的篇幅还是挺多的,但他的精彩却是从刘备去世才开始,而不是刘备去世前那些天花乱坠的奇谋妙计。“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唏嘘不已,对他的‘三顾乃见’羡慕有加,甚至让他穿上八卦衣,摇着鹅毛扇,从袖子里掏出锦囊妙计,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诸葛亮的在天之灵,只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独。”当一个人成为了一种符号,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成为符号说明你身上有特质,别人望尘莫及,且名声大噪,影响力扩大,不幸的是符号就是符号,那不是你,当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个符号的时候,却不会去明白真正的你。当单枪匹马七进七出的赵云和多智近妖未卜先知的诸葛亮在台前大放光彩的时候,历史上也可圈可点并不乏味的他们也只能被埋没在后台。倒是想起周杰伦的一句歌词“所有关于我的传说,全都不对,全部是纸屑,全部要改写。”
易中天的精彩片断 篇15
我这次到香港,有两个任务,一是慰问驻港驻澳部队,二是参加书展,所以还乘船去了澳门。那天我们买的是晚上10点的船票,因为没有经验,傻乎乎的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闸口。这时,闸口的一位职员就过来告诉我们,15分钟后有一班船,问我们要不要提前,我们当然求之不得。这位职员便帮我们改签了船票,又带我们坐升降机到另一个闸口,一直把我们送到跳板前。我们很感动,一再表示感谢,这位职员却说了一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读懂了香港。他说:“我如果不把你们送上船,我这份工就没有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香港特首曾荫权先生的竞选口号:“我会打好这份工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谈阔论,只是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我想,这大约就是香港的精神了。对这种务实的精神我是有共鸣的。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品三国》,对媒体说过“观众不爱听就下课”的话,立即遭到批评,说是“敬业精神固然可嘉,雇员心态也暴露无遗”。我不知道“雇员心态”有什么不好,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是雇员。既然是雇员,就该做好工作,唱那么多高调干什么?实际上,如果每个人都遵纪守法,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那天下也就太平了,也就是和谐社会了。因此,我认为,香港的这种精神,应该向全国宣传、推广、弘扬!
君子与小人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什么叫“君子”?正如“天子”就是“天之子”,“公子”就是“公之子”,“君子”其实就是“君之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人”。这是等级。
但是,等级的概念慢慢就变成品级了。为什么呢?因为“君之子”作为嫡系,所受的教育要比“小宗之人”好,要求也严,占有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多。这样一来,“君子”的修养就越来越高,以至于与“小人”的差别越来越大。这里说的“修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修养,即“品格”;二是审美修养,即“品位”。品位和品格都是“品”,所以“君子”与“小人”,就不但意味着等级,也意味着品级。再到后来,等级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淡忘,就只剩下品级的意义了。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君子”、“小人”。也就是说,君子出身高贵,品格高尚,品位高雅,小人则相反。不过,在中国人的一般概念中,修养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道德修养好,品级高,受人尊敬;“小人”道德修养差,品级低,遭人鄙视。久而久之,“小人”便成了骂人的话,没人愿意被称作“小人”。
问题是,“小人”并不等于“恶人”,“君子”也并不等于“圣人”。圣人是最好的,恶人是最坏的。圣人与恶人是极少数,君子与小人处于二者之间,是大多数。其中,小人的数量又比君子多。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品格和品位的高低。君子自律,对自己要求高、严、慎独。君子即便一个人独处,也会恪守道德。小人在没人监督的时候,就可能做一点在别人、社会看来“不那么道德”的事,比方说看点儿童不宜的东西等等。这些事,只要不危害和影响他人,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我认为,现代社会和法制社会应有“小人”的一席之地,应该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在我看来,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人也能自得其乐”!
诸葛亮北伐
【易中天十大人生感悟】推荐阅读:
易中天经典语录10-18
易中天最搞笑的语录12-05
中天钢铁06-09
中天亚美桃源散文09-22
易误读的十大诗句说明07-14
中天集团安全标准化07-06
高考易错成语十大类型总结11-21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鉴赏及译文11-13
【中天置地】刚毕业大学生租房指南11-21
爱情十大感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