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2024-07-11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共9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篇1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1)感到惊奇(2)从前。

2.是:这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

(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

(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篇2

首先, 山与人契合。从西山的特立, 柳宗元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寻到了理想的人格表征。“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衽席之下”, 这是总写西山之高。“岈然”者似蚁垤, “洼然”者如洞穴, 用众山的面貌反衬西山之雄峙特立;“尺寸千里, 攒蹙累积”, 远近景物重叠压缩尽收于眼底, 用所见之广写西山之怪特;“萦青繚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以所见之远烘托西山之高峻。“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类为类”直点西山之“特立”。为何不惜篇幅, 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详写西山的“特立”?为什么“特立”是柳宗元眼中的西山之神, 让柳宗元一见倾心呢?因为西山高峻怪特, 与四周众山自是不同, 而柳宗元本人也是洁身自好, 不屑与世俗为伍, 这与西山相似.西山长期不被人了解, 却能永葆特立, 柳宗元远贬永州, 不为朝廷所用, 却也不改初衷, 这就是山与人的契合点, 山即人, 人即山, 柳宗元之与西山, 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

其次, 人与万物融合。柳宗元在西山上“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像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起, 又仿佛与天地同游, 悠悠无际, 漫漫无涯。这种融合, 使柳宗元“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不知时间之流逝, 直到暮色四合几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这与之前游众山的“觉而起, 起而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形而上的西山, 让柳宗元感到了“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之前不安的、恐惧的、怨怼的心情消失了, 有的是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达到了物我两忘、与万物完全融合的境界。

西山不仅接纳了柳宗元, 抚平了他受伤的的心, 西山还给了柳宗元精神上的滋养, 给了他前行的力量与勇气。“万化”蕴含了道家委运乘化的思想, 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既然天地万物都可与我合而为一, 那么世间的穷通显达、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又何必放在心里呢?道家精神滋养了逆境中的柳宗元, 排解了他沉重的苦难, 使内心重归平安。而“颢气”, 即孟子说的“浩然之气”, 又蕴含着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 (《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是天地正气, 是宇宙间的至大至刚之气, 它集义所生, 如善于培养, 可充塞于天地之间。人若拥有这浩然之气, 可与天地同游, 与外物同体, 眼前特立着的西山又给了柳宗元精神上的鼓舞与支持, 使他能俯视尘间的纷扰, 鄙夷人间的宵小, 笑对尘俗。西山砥砺了他的志节, 让他永葆胸中的浩然之气, 从而完成了人生理想的救赎。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 篇3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觴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加点词意义不相近的一项是( )

A.箕踞而遨 游于是乎始

B.望西山棗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外与天际棗而莫得其涯

D.四望如一棗若垤若穴

2.加点词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岈然洼然

B.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

C.游于是乎始 是岁元和四年也

D.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3.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萦青缭白B.四望如一

C.攀援而登D.箕踞而遨

4.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才开始发现并指出它与其他山岳的不同之处

B.尺寸千里:千里之遥的景物如在尺寸之间

C.不与培塿为类:不与一般的小土丘为伍

D.攒蹙累积:聚集收拢,重叠在一起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5.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恒惴栗 ②到则披草而坐

③倾壶而醉 ④缘染溪 ⑤焚茅茷

⑥皆在衽席之下 ⑦若垤若穴

⑧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⑨心凝形释

6.文章以“始得”为题,全文有五处点题,还特地记上了“始得”的年月日,为什么?

7.文章开篇直言自己贬谪永州后的忧惧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样写,有何用意?

8.作者写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实则寄寓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9.作者在西山的“颓然就醉”与以往的“倾壶而醉”有何不同?

创新阅读测试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篇4

1.知识和技能

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语句。

理解文章在衬托中写景以突出主旨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

从朗读入手,体会文章的资料和作者的情感。

透过朗读,逐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潜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把握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

透过朗读,深刻地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深刻地体会自然给心灵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个假,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用素净明澈的心静静地看外面的世界,谛听自然与心灵的物语。

我们刚学过《赤壁赋》,领略了苏轼笔下的赤壁,走进了苏轼那颗不朽的心。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试着共同走进他笔下的永州山水,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谛听他与自然的一段心灵独白。

二、朗读体验,文本研习

山水是自然之美,诗文是艺术之美;山水诗文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我们就以朗读来推动我们的审美活动,在朗读中享受山水之美。

(一)认读体验阶段

1.请学生读第1节

2.评价与认识

要解决生僻的字词,注意停顿与连贯。

认读要领

朗读流畅,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准句读,停顿适当

3.认读第2节

(二)情读体验阶段

透过认读,我们仅能流畅地朗读,并不懂文章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握文章资料和作者的情感。

A.疏通文句

1.发现文句上的疑难之处

2.小组讨论、交流(前后位四同学为一组)

B.品读西山

1.由题目可知,作者游览的是西山,西山特征?

怪特

2.让我们来同游西山,去把握西山的怪特

齐读第2小节

划出西山的怪特之处

3.“怪特”表此刻哪里?作者有何感受(是否欣赏、喜爱?)?

游西山:赏其怪特

4.作者为何如此喜爱西山“怪特”之景?

①讨论、交流

②知人论世

(要学会知人论世,在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心境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③“怪特”、“特立”的仅仅是山吗?

山色

人品(不甘沉沦、卓尔不群)

作者和西山是初次相逢,西山的特立,怪特却让作者觉得如此熟悉。渐渐地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于其中(物我两忘中)得到了慰藉和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突出偶识西山之喜。

5.情读第2节“悠悠乎…………”

①读出作者的偶识之喜,沉醉之乐。

②评价与认识

情读的要领:

语调略快

语速略快

重音突出显示情绪的字词

③请一学生再次朗读

6.拓展探究

作者此次西山之游,既领略了西山风景,又体悟到了人生的至理。因此,山水,不仅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文的美。

历代的人都热衷于走进自然山水,只因自然山水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心灵,试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

领略风情

感染情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体悟人生(苏轼《题西林壁》、陶渊明《饮酒》、

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望岳》)

C.品读众山

1.文章中心是西山之游,在此之前写了什么?

游众山

2.游众山的感受?

幽泉怪石让作者“恒惴栗”的情绪得到暂时的放松,但并未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并未获得真正的精神慰藉,因此有点兴味索然。

游众山:兴味索然

3.作者为何从他处着墨?

铺垫、蓄势

以未始之憾反衬始得之喜。

4.情读第一小节

读出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情读要领:

语调:低沉(明快).

语速:略慢(略快)

重音的把握

5.记游西山,却并不以“西山宴游记”为题,请体会“始得”的妙用

①“始得”的是真正的游山之乐。

②点明主旨,突出偶识西山之乐。

紧扣“始”行文,行文构思精巧

(三)美读体验阶段

1.透过情读,我们了解到:

作者借西山怪特的奇景,表现自己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的真性情,寄情于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身陷逆境无比愤懑不平之感,极度苦闷而欲寻求慰藉、不甘沉沦之心。

2.动情地朗读,自由地演绎

(找满意动情之处演绎一番)

3.评价与认识

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触摸自己心灵的律动;读出文章特有的美感。

美读要领:

韵律美:快慢、轻重、高低

图画美:画面的情境、景物的层次

意蕴美:感情丰富、意蕴十足

4.再次范读、学生演绎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透过朗读,走进了永州山水,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永州山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亲切的知己。永州山水之于柳宗元,正如黄州之于苏轼。沉寂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而步入文学殿堂;身处逆境的柳宗元由于永州山水的存在而获得精神的慰藉,成就了文学上的辉煌。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十年贬谪生活的结晶,数量虽少,却精湛独到。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带给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文本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 篇5

张拥民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了解作者,导入新课(约10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柳宗元吗?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字子厚,河东人。

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我们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生: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在此期间,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我们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名: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时:唐代。地: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作:哲学论文代表作《天说》,寓言代表作《三戒》,传记代表作《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

师: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被贬生涯,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历程。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他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作为可以聊慰身心的一方净土,永州的佳山秀石、碧潭清溪都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迹。身之于中,发乎情,诉诸笔端;被冷漠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也因此被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就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本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阶段: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约3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无远不到”的“无”怎么理解? 生:无论,不管。生:没有。

师:这两种理解谁对?把两种理解放到句子中体会一下。生:不管多远不到。生:没有远的不到。师:补充完整。

生:没有远的不到的地方。师:哪种理解更符合文章的意思? 生:没有。

生:“更相枕以卧”中“更相”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相互。

师:这位同学有一种意识需要我们大家都强化,就是一般情况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我们翻译时需要翻译成两个双音节词。但是在这里这样翻译我们读一下“醉了以后就更加相互枕着而卧”,是否有点不顺呢?

生:就是。

师:我认为“更相”理解为“互相”就可以了。

生:“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三个“穷”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师:很好,这位同学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就是文言文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类。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穷回溪”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到位,把“穷”翻译成一个动词,就和前面的“上高山”“入深林”的结构一致了。在此我问一下“缘染溪”中“缘”的意思是什么?

生:沿着。

师:请认真思考一下,注意前后句式。生:沿着(染溪)行走。

师: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句式,尤其是整齐的句子结构。我们比较一下“缘染溪”和“缘溪行”这两句的区别:“缘染溪”缺少动词,“缘溪行”就有动词“行”。所以理解就有区别了。我们继续研究“穷”字。

生:“穷山之高而止”的“穷”是“穷尽”的意思,这里是“登上山顶”之意。生:“而不知其所穷”的“穷”是“尽头”的意思。师:你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生:而不知道它的尽头。师:对他的翻译同学们有疑问吗? 师:看来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请大家思考“所”字如何理解? 师:思考“所见”“所闻”如何理解?

生:“所见”是所看见的,“所闻”是所听到的。

师:对,“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短语,相当于名词性质。所以说这里的“穷”应该是一个动词。“所穷”就是所到达的地方。“而不知其所穷”就是“却不知道它所到达的地方”。师:关于“穷”字我还要说一下,“穷”字上面是穴宝盖,下边是力,这是一个会意字,力在穴中,有力无处使,所以说“穷”的本义是“处于困境”,经济上“处于困境”,就贫穷了;政治上“处于困境”就不得志了。文言文中“达”表示得志之意。举一个例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本课应掌握的重点文言知识:居是州,恒惴栗。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师:大家再通读一边课文。思考本文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生读。

生:第一段写作者成为“僇人”之后,游永州“有异态”的山水。生:第一段还有游山水的感受。师:对,这样一补充就比较完整了。生:第二段写作者发现西山的与众不同。生:写西山的特立。生:写游西山的感受。

师:把这三位同学的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本篇游记从被贬后平日一般游览写起;接着写发现西山的怪特以及登山,重点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

师: 本节课我们主要疏通文意,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西山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柳宗元写下这篇游记呢,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

文言知识检测(约10分钟)

师:发放检测试题。

生:学生完成检测试题。

生:学生互相检查。

师:希望检测不佳的同学继续巩固文言知识。

第二阶段

文本研习(约28分钟)

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特立独行)那么柳宗元的这一形象在这篇游记中是否有体现呢?又是怎样体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一究竟吧。

师: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2)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里?(3)西山之游带给柳宗元的感受是什么?

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 5 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师:作者游西山后说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而文章的题目也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如何理解“始得”?

生:柳宗元游其他地方时是“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而游西山时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以前不同了,所以是“始得”。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的确不错。但我们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不同状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生:游西山后柳宗元释怀了。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心凝形释”。生:这是“形释”。生:怀不释,形如何释。师:大家是否赞同。生:同意。

师:那么柳宗元对什么“释怀”了? 生:对自己的遭遇、处境。

生:柳宗元游其他山时就是想寄情山水,派遣心中的郁闷,掩饰内心的痛苦。可没有达到目的。

师:何以作证?

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睡,睡了就做梦,睡醒就起,起来就会。看看这多无聊,没有一点乐趣所在。所以他还是痛苦的、郁闷的。

师:为什么西山使柳宗元“释怀”了? 生:西山的怪特。生:西山的特立。

师:为什么这一点就能让柳宗元“释怀”。

生:西山“不与培塿为类”,就是不与其他的山为伍。生:不同流合污。

生:这是柳宗元所追求的吧?

师:我认为也应该是,所以说柳宗元从西山找到了一种…… 生:人格独立。生:傲然独立。

师:他们概括的非常准确、到位。是的,西山的“特立”与作者所追求的傲然独立的人格精神相契合,他移情于景,终于找到内心的寄托,也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游才从此“始”,我的人生也从此“始”:我要保持我的特立独行,一切不顺、逆境都在我的脚下,即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也要做一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这篇游记不仅仅是作者带给我们的人格魅力,还有语言运用的魅力、艺术手法的魅力,也值得我们品味,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值得我们品一下。下面我们大家就从文中选一组动词去品一品。

学生思考。

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睡,睡了就做梦,睡醒就起,起来就会。看看这多无聊,没有一点乐趣所在。

生笑。

师:这位同学很会借鉴,这也是一种能力。大家看看这句用了什么修辞? 生:顶针。

师:对,这种手法可以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

生:“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四个动词“过”“缘”“斫”“焚”,一改往日的状态,可见西山对柳宗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师:四个短句,形成急促之势。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引”“酌”“醉”“不知”“不欲归”等动词极力地刻画出柳宗元游西山后的状态,与前文“游众山”形成明显的对比。

师:这些简约而精当的动词,岁都常见,却受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毫无雕琢做作,流利自然,十分恰切。

师:西山的特立让柳宗元找到了心灵的切合点,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西山的 “特立”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描写来谈一谈。

生:侧面描写。生:间接描写。生:对比。师:是不是对比?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

师:对比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那么这里的描写有没有主次之分?

生:有,西山是主要的。师:那么应该怎么说? 生:衬托。生:映衬。

师:我认为“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映衬”这些说法都可以。那么我们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有怎样的效果?

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的高。

生:“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写在西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看其他的山都变小了,如垤如穴。

生:“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在西山顶上看得远,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眼。生:“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写西山高入云间。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作者“穷山之高而止”,登上西山,并没有直接去写西山的怪特与高大,而是以独特的视角,站在山顶,遨视四方,一览众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极言高下之势;“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极写所见之广;“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极写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作者在此采用映衬的手法,穷尽“西山”之“怪特”。

第三阶段:课堂小结(1分钟)

师:大自然的美我们可以去欣赏,也可以去感悟。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赤壁之水让被贬黄州的苏轼没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怪特西山让被贬永州的柳宗元的人格不泯,傲然屹立,开启了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以及翻译 篇6

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和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篇7

这个问题可以说直指文章的核心。清代孙琮认为文章是表达游之乐的, “盖昔日未见西山, 而今日始见, 固大快也;昔日见尽诸山, 独不见西山, 则今日始见, 更为大快也。中写西山之高, 已是置身霄汉;后写得游之乐, 又是极意赏心”[1]。教参里语焉不详, 但从字里行间能看出编者倾向于游之乐的, “柳宗元淋漓尽致地描写西山之‘怪特’, 登西山壮观天地, 把自然与个体情感融为一体, 文字浑然天成, 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志趣相互映照”[2]。

笔者认为此文表面写游之乐, 实质还是体现谪之悲的。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归”上。它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游众山时“觉而起, 起而归”;第二次出现在文末, “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归”与“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语体色彩有差别之外, “归”在《康熙字典》里还有“归依”“归附”的意思, 侧重于主观精神的归属;而“回”则比较侧重于客观的“返也”。有些作家就用“归”来表达心灵、精神层面的选择, 像苏东坡在《定风波》一词用“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 而当代作家韩少功在风雅之都的法国“心”却一次次的“归去”。

文章中, 作者漫游众山是这样的:“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分句之间多用顶真, 句中动词用“而”连接, 音节渐趋短促, 显见作者是为了游而游。“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则委婉地道出在那样的状态下, 连做的梦都是苦的。整个临览从“游”开始, 到“归”结束, 绕了一圈, 又回到原点。可见, 游览众山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感觉, 忧惧不安的状态丝毫没有好转。

而游西山, 柳宗元是自由快乐的, “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最后到了“心凝形释”的地步。这是怎样的状态啊:思想停止了, 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体消散了, 忘掉了自身的存在, 无忧无惧, 多么美妙!然而,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就提醒作者, 快乐是短暂的, 痛苦是永久的。可以想见, 浓浓的暮色中一个瘦削的身影, 他的表情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释然, 他的内心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恬淡, 因为不管多么晚, 不管多么不情愿, 还是要回去。“归”会时时提醒着他现实中的处境。文章隐隐地以这个“归”为节点, 划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自由无碍的精神世界与处处受制的现实世界。

柳宗元为什么“不欲归”?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永州远离中原正统文化, “楚、越间声音特异, 鴂舌踔噪……家生小童, 皆自然哓哓, 昼夜满耳;闻北人言, 则啼呼走匿, 虽病夫亦怛然骇之”。[3]其时柳宗元已文名日盛, “为文章卓伟精致, 一时辈行推仰”[4], 贬谪到这样一个物质上文化上双重的蛮荒之地, 精神上特别孤独。他在给好友萧俛的信中说“用是更乐喑默, 思与木石为徒, 不复致意”[5];写于同时期的《江雪》更是极写了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寂寞。另外, 他被贬到永州的职务全称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司马是一个闲职。而“员外置”即是在编制之外, 属编外人员。这种闲置对于“俊杰廉悍”“踔厉风发”[6]想有所作为的柳宗元来说更是痛苦的。他在给京兆许孟容信中提及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兀兀忘行, 尤召重忧, 残骸馀魂, 百病所集, 痞结伏积, 不食自饱……是以当食不知辛咸节适, 洗沐盥漱, 动逾岁时, 一搔皮肤, 尘垢满爪。诚忧恐悲伤, 无所告愬, 以至此也。”[7]被贬到永州, 对他来说, 不亚于受刑, 所以他文章开头自称是“僇人”。这就是柳宗元“归”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那么, 西山是怎样的一个精神世界呢?如果我们深读文章, 可以得知西山给柳宗元三个层级的精神享受。一是同病相怜:西山如此高峻却人迹罕至, 一如作者有高才而被放逐。“过湘江, 缘染溪, 斫榛莽,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流露出作者的急切和不甘。二是惺惺相惜:西山不被人赏识却依然傲然挺立, 一如作者惨遭贬谪而依然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流露出作者的欣赏和自傲。三是宠辱偕忘:登高望远, 自身的这点遭际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根本算不了什么;“与颢气俱”, “与造物者游”, “与万化冥合”, 他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的妙合之中, 物我交融, 从而两忘。可见, 在西山的柳宗元是独立的, 不依附他人, 不屈从权势;是自由的, 没有任何束缚;是畅快的, 而不是时时提醒自己是“僇人”。这恰是反衬了他归去后的状态, 是不独立的、不自由、不畅快的。西山之游越是自由畅快, 就越能折射出作者在现实的痛苦无奈。

“柳宗元毕竟不能忘怀现实政治和自身遭遇, 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8]”。他只好寄情于永州的山山水水之中, 当然他跟自然山水的对话绝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美好, 反而是“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 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 读者咸悲恻。”[9]可以这么说,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以“游之乐”来反衬“谪之悲”, 快乐其表, 悲愁其里。

注释

1[1]康震著《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第151页, 中华书局, 2010年。

2[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一) 教学参考书〉》第184页,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

3[3][4][5][7][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5133页, 第5132页, 第5133页, 第5135页, 第5132页, 中华书局, 1975年。

4[6]张小平《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第74页,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7。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 品,传诵千古而不衰。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叙述和描写的景物,都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折射和体现。这是了解柳宗元主要思想脉络的重要途径,所以,这虽然是一篇课标外的古文,可是鉴于这篇文章的重要地位、艺术特色、描写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考虑用两课时学习本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 ”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 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 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 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品,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篇9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作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柳河东集》。

【课文全译】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名家点  评】

《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山水游记之作并非始于柳宗元,远的不说,仅唐人之中,元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清人吴汝纶就认为: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但是,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西山之怪特。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山水远景,三组画面、三个层次,以相互的映衬、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绚丽多姿的怪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西山的景色。诚如他的诗《江雪》,千山不见鸟影,万径没有人踪,更衬托出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勇气,寄托着政治革新失败后既孤独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山,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以之来言志抒情。

作为山水游记的伟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山远眺之所见,呈现了雄奇开阔的境界,而不写西山本身,从而也就衬托了西山,突出了西山。这种不从实处落笔的写法,颇类于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从旁人听见来写罗敷美貌,和罗敷自夸其夫的坐中千馀人,皆言夫婿殊一样,是将诗的虚处着墨化为文中的从对面着笔。如此写来,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揆之本文,洵非虚誉。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上一篇:物业管理员9月工作计划下一篇:研英语作文如何避免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