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站子东乡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调研成果交流研讨会)定稿
腰站子东乡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调研成果交流研讨会)定稿 篇1
攻坚克难助推移民增收
抢抓机遇力促跨越发展
中共腰站子东乡族乡党委 腰站子东乡族乡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腰站子东乡族乡“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作如下交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全乡基本情况概述
腰站子东乡族乡是典型的“两西”移民与疏勒河项目移民整建制安臵的移民乡。全乡幅员面积5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01亩。辖六村一场,41个村民小组,累计安臵永靖、东乡、积石山、庄浪、通渭、定西等8个干旱县移民群众1742户、8209人。居住着汉、东乡、回、藏等四种民族。其中疏勒河项目移民东乡族群众共有543户3075人,占全乡总人口比例的38%,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98%以上。2010年全乡 “两西”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9元,疏勒河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7元。
二、过去五年所做的工作及主要做法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因地制宜,中药材产业逐步壮大。主推甘草、枸杞、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并适时提出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双万亩”攻坚计划,(即当年种植甘草、红花、板蓝根等中药材面积过万亩,利用三到五年时间使枸杞种植面积过万亩)。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加上留床面积,全乡甘草面积达到11000亩,枸杞面积达到4500余亩,红花种植面积达到5200余亩,总计种植中药材达到20000余亩,占到全乡耕地面积的68%以上,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转变养殖观念,草畜产业稳步提升。发挥东乡族群众的优势特长,狠抓养殖小区、暖棚圈舍示范点建设和品种改良、技术服务、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调动了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五年来,依托扶贫开发项目共建成“1881”和“1245”高标准畜牧养殖小区13
个,全乡培育育肥、贩运大户16户,舍饲养殖户达到429户。建成肉羊温精改良点4个,共开展牛羊品种改良6200头只。全乡年均畜禽饲养量达到5万头只,年牛羊存栏量达到2万头只以上。草畜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以上。
三是加强组织引导和技能培训,劳务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培训是基础,输出是关键,服务是保障,致富是目的”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协调、政策激励、协会组织、能人带动等办法,仅2010年全乡开展劳务培训18场次,培训人员2448人次,组织泥瓦工、电工、电焊工等专业技能培训328人,持证率达到72%;输出务工人员3434人,创劳务收入1602万元。截止目前,今年全乡共输出务工人员3720人,其中组织输出882人,就地转移534人,创劳务收入1900万元。劳务输转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以上,劳务输转已成为我乡群众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四是优化市场环境,集市贸易和二、三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十一五”以来,随着集镇人行道的硬化、供排水建设、环境绿化和门店修缮,搭建了聚集投资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的集市贸易市场平台,商业网点成倍增长,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乡共有商业门店165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3人,形成了一个集批发、零售、农副产品收购等商品种类齐全、经营管理规范的商贸中心,为进一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
五是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五年来,我们按照“规划先定、舆论先导、示范先行、村容先变”的工作思路,全面整合项目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战略,建设实施了渠道衬砌、油路铺筑、安全饮水、暖棚圈舍、产业开发、土地整理、村委会、学校扩建、枸杞制干加工等各类项目工程74项。累计建成14个村民小组的新农村整组推进居民点改造提升示范点。实施乡集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造了集镇区人行道、下水管线,架设了路灯,在集镇定植白蜡、国槐等风景树。完成了草湖沟村、唐墩村、河东猪场10.8公里通村油路建设,有效改观了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第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抓好工作的前提。近年来,通过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弘扬“铁人精神”等富有成效的党性实践活动,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乡领导班子坚持正职多讲民主,科学决策带着干;副职多讲集中,当好助手跟着干。开会研究各抒己见,各发其言,一旦形成决定,就同唱一个调,同走一条路,齐心协力抓好工作落实,积极推进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第二:一支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是抓好工作的保证。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以作风转变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打造团结协作的基层干部队伍。在日常工作中严管理,坚持上班考勤、外出请假、晚点名、轮流值班,保证办公室24小时有人在岗,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干部拖、拉、懒、散的陋习。对村“两委”班子,我们采取一村一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实行党委主抓、站所包抓、预警防瘫 “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在重大工作中齐带头,建立“一帮一”联系帮带机制,推荐优秀村支部书记报考公务员和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积极推荐重奖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突出的村支部,形成了无为就让位、有为就有位、贡献有待遇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全乡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第三: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是抓好工作的根本。五年来,我乡领导班子立足乡情,认真调研、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实践、选准突破口,按照“特色强农、畜牧助农、劳务兴农”的发展路子,坚持“双万亩”攻坚计划,着力狠抓特色种植业、草畜产业、劳务输转和商贸流通四大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新跨越创造了有力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一套严谨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抓好工作的保障。在制度建设上推行“一个延伸、两个创新,三个完善”。“一个延伸”即将乡干部周例会制度延伸到村组,每周一次,由村书记主持,包村干部和各组组长参加。“两个创新”即在办实事工作中推行承诺实事上墙公示制度,使各村的实事开展接受群众监督,乡上对承诺实事完成好的单
位给予奖励。在维稳工作中,实行挂牌管理制度,凡出现群众上访事件,对所在单位进行挂牌管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到乡司法所上班,负责协调处理。“三个完善”即一是对干部绩效考核进行完善,将每项工作都与干部绩效考核挂勾,进行奖优罚劣。二是对干部上班到岗情况的督查予以完善,由过去政府单线督查改为乡主要领导带队和人民代表、群众监督员为主的两条线督查。三是对各村实事督办加强完善,由过去的工作组下村督办改为召开流动现场会进行交叉检查,整改督办。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第五:一种奋勇争先的创业氛围是抓好工作的条件。实践证明,好的创业氛围能够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以各条战线上的创先争优促进全局工作的开展。每年在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在农户中进行“星级农户”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在各村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文明向上、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同时建立一整套安全稳定工作方法,化解群众的纠纷矛盾,有效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移民由于迁入的时间和来源不同,在具体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两西”移民村和疏勒河项目移民村在基础配套、产业培育、优惠政策扶持、移民收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具体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我乡疏勒河项目移民在迁入前后一直由项目实施单位负责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设计早、标准低”的情况,渠、路、林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差,尤其是还有部分斗渠在设计、建设时存在缺陷,部分地段渠低地高,无法正常灌水,已撂荒耕地2800多亩。在道路建设方面,目前黑色路面覆盖率低,通乡道路破损,大部分村组的群众出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二是人饮工程方面还存在部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由于居住分
散,腰站子村六组、八组、九组、十组、十一组及乡农场305户1330人,从1986年迁入至今就没有接通自来水,群众饮用水来源为自挖的浅水井,水质较差,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通过上级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注,已经立项,有望明年解决人饮工程的问题。
三是组一级文化阵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村民小组均没有文化站室,组一级召集各类群众会议、开展教育培训和各类集体活动没有场地。
四是洪水冲刷耕地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乡境内的六道沟河,是疏勒河的主排洪河道,自昌马水库建成,两干渠改造后,洪水改道,洪水过境量大幅增加,近几年每年都冲刷沿岸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沿岸部分农户耕地耕种困难极大,经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水土流失治理问题还未能得到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由于我乡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较多,为进一步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建议上级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一是从政策和项目上予以扶持。具体在土地改良、渠道维修、农田防护林建设、通达工程项目、住房改造及人饮工程建设等方面,建议协调相关部门尽快予以批复立项,并组织实施。
二是从产业发展方面予以扶持。对移民发展枸杞、甘草等耐盐抗旱特色种植业、暖棚养殖业,尤其是延伸产业链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在移民劳务技能培训经费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劳务输转渠道,促进移民增收。
三是在生态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实行生态用水水费减免政策,解决移民乡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与保护问题,为加快移民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四是加大对民族乡、民族村教育事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派科技人员下乡,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商品经济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培训,进行思想扶贫,科技扶贫,提高少
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解决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问题。培养一批懂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能手,做到典型引导,示范带动,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掌握致富本领。
五、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
今后五年,乡党委、政府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以“重调研、转作风、抓落实、促跨越”为抓手,坚持打造“特色产业大乡”、“二三产业强乡”、“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窗口靓乡”、“ 万亩枸杞之乡”和“万亩中药材之乡”的五乡战略,围绕“双万亩”攻坚计划,破解土地改良、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三大难题促发展;扩张特色产业、草畜产业、劳务产业三大主业促增收;狠抓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思想教育三大培训促提高;坚持不懈地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更加和谐,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1、稳步推进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紧扣“双万亩”攻坚计划,主攻枸杞、甘草、红花三大特色产业。力争到2016年甘草、枸杞、红花等特色种植面积达2.2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占到全乡耕地面积的80%左右。
2、壮大草畜产业规模,全面提高养殖效益。力争到2016年全乡发展肉羊养殖专业村2个,“1245”养殖户500户,牛羊育肥大户150户,牛饲养量达到2000头,出栏量达900头,羊饲养量达7.8万只,出栏量达到4万只,畜牧业收入达到1670万元以上,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5%以上,年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1370元。
3、切实提高输转质量,全力优化劳务产业。到2016年,全乡年均输转劳动力在3200人次以上,每年技能培训达到200人次,五年累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使年均劳务收入达到2480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
4、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改善乡村面貌。坚持项目主导,按照“争取一批,实施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在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新农村整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更多的项目列入计划,有更多的资金投向腰站子。通过项目建设使我乡的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彻
底的改观。
5、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增强集镇二、三产业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商贸、餐饮、信息、运输、建筑五大行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收购、加工、运销,重点实施电网改造、集镇道路、垃圾处理、市场配套等工程,增强乡集镇聚集带动功能,聚集人气,活跃商气。到2016年,全乡形成私营企业10户,个体工商户200户,使二、三产业收入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以上,达到1675万元。
6、强化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一是着眼于增强组织战斗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的“五型”机关,着力整治机关及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和自律意识。二是完善工作落实考核办法。继续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切实加强乡村组干部管理,采取定人员、定时限、定进度的“三定”办法,加大工作督办落实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三是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一步规范村民自治。以法律约束权力,靠制度规范行为,积极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完善党员议事、村民代表议事、村民理财监督、民主评议党员和干部制度。在广大干部中努力营造想责任、负责任、必须负好责任的良好氛围和干事创业环境,以此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腰站子东乡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调研成果交流研讨会)定稿】推荐阅读:
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民族宗教慰问活动06-26
腰站中学家长学校工作汇报总结10-13
岭东乡干部作风集中整治第一阶段工作汇报05-19
东乡族民间舞蹈01-29
东乡县总工会关于“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的情况总结报告12-16
励精图治谋发展 锐意进取创辉煌(发展纪实)东乡中心小学09-26
各处室2012年东乡二中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06-20
东乡区各乡镇领导名单07-01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