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思想汇报

2024-09-21

红色家书思想汇报(共12篇)

红色家书思想汇报 篇1

读《红色家书》有感

一直以来,不太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细节,料想中国能有今天的自由、发展和进步,肯定是无数高尚的人、无私的人,用生命和鲜血争取而来的。而我,只是一个坐享其成者,不想仔细了解,是因为我知道面对他们的崇高,我们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也不足以讨论和自诩。但,这几天我还是稍微翻开了尘封历史的一页,细读了《红色家书》的部分章节和内容,果然,被深深震撼了。

从一封封家书中,我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对家人的爱,那么真切,那么平凡,如我们每一个人;但更多的,我看到了他们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关切,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唯独,很少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关切,真正是置己于度外,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悲惨处境,却用革命的乐观精神直面死亡。他们信仰之坚定,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未来之期盼,深沉而乐观,让我钦佩,让我感动,让我震撼。

在向警予给其侄子的信中,我看到了革命前辈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和鼓励。——“我来法年余接得你两封信,第二次信文字思想迥异于前,几疑不是你写的。这样长足的进步,真是“一日万里”,不禁狂喜。”“你不愿做管理家业的政治家,愿发奋作一改造社会之人,有思想有伐力,真是我的侄侄。”当他看到青年一代开始树立远大理想,开始学有进步,他感到“狂喜”,实为对革命事业有接班人感到欣慰。

在冷少农劝解其母亲的家书中说到,“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同时我是社会豢养出来的一个分子,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对她忘恩负义”,“当父母长者的人,应该使儿女幼小者努力于社会事业,为大多数劳苦民众谋利益,除痛苦,决不要死死的要尽瘁于家庭”,“为一般被压榨穷苦无靠的人们而期许”。他将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扩大到更多的人民群众身上,并开导其母亲转移丧子之痛,助父母养成大德。

熊亨瀚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写道“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含冤负屈而死。扪心自问,尚属光明,公道未泯,终可昭雪。所难甚者,高堂父母......不免耿耿......”。他能直面生死,坚信革命必胜,所受的冤屈迟早会被得以昭雪。拳拳赤子心,苍天尤可见。

刘愿庵在书信中写道“我现在准备踏着我们先烈们的血迹去就义.......我个人的责任算是尽了,所不释然于心的是此次我的轻易(率)......使我们的党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简直是一种对革命的罪恶。”一个牺牲自己性命也在所不惜的人,却对党的事业可能遭受的损失,碎碎念而不忘。

王若飞在写给舅舅的信中,写道“托尔斯泰十分同情下层平民被践踏的生活,可惜他只有满腔的同情心,而没有使穷苦群众得到解放的方法,所以他只能是穷苦群众的好友,而不是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我与舅父思想行动分歧的地方......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而能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去战斗,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

一封封充满革命激情的书信,充满了前辈们家国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他们心中有家、心中有国,唯独从来不思考自己的得失,这种舍身取义的奉献精神,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存留心间。我深感惭愧,为自己计较个人些许得失而羞愧,为我们舍弃最初的信仰而悲伤。一个大写的人,从来不是用所谓身价来衡量的,而是用奉献来标注的。我们感谢革命先烈为我们所作出的牺牲,今天我们继承了他们的事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必不能忘却他们的遗志,要把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富强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党的引领下,实现新时达的革命任务和目标。否则,百年之后,真的无颜以对这些前辈,这些同志!

红色家书思想汇报 篇2

一、《曾国藩家书》

“家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 它不仅起到为子孙立规作训的作用, 且记载了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曾国藩在科考中第后就有意作一部家训,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写给诸位兄弟的家书中提到:“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 曾与九弟详细道及。后因采择经史, 若非经史烂熟胸中, 则割裂零碎, 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 尤为浩繁, 虽钞数百卷, 犹不能尽收……然后知著书之难, 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 议论愈贯串, 仍当为之。”[3]47此时的曾国藩自认为阅历尚浅, 还不能将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修身齐家之道以精妙的文字诠释于后人。等到他在京为官十年, 积累了足够的资历作家训时, 却又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忙碌在烽火前线, 没得空闲。所以, 曾国藩“立志作曾氏家训”的愿望无法实现, 只有通过一封封家书向亲人告知自己的状况, 传达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读书学习的观点。在曾国藩档案思想的教育下, 家人对他保存下来的文稿、史料代代相护, 使得这些文字材料得以汇编成册, 成为珍贵的档案史料, 完成了曾国藩“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的遗训。先后有多家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曾国藩家书》, 仅岳麓书社编校的《曾国藩全集》就收录曾氏书信1459封。

二、《曾国藩家书》中档案思想的集中体现

《曾国藩家书》记载了曾国藩自道光二十年 (1840) 二月初九至同治十年 (1871) 十一月十七期间, 治学、治家、治身、治军、治国的思想脉络, 体现了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虽然他在家书没有提到“档案”二字, 但是从他的家书中可以看到其浓厚的档案思想和强烈的档案意识,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颇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

家书编号, 便于收集。曾国藩的家书都是编号寄出, 便于查漏补缺和家书的收集。他在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十月十九日与父母书中写道:“男于八月初三发第十一号家信, 十八发第十二号, 九月十六发第十三号, 不知皆收到否。”[4]22曾氏这种给文档编号的做法, 俨然是一名专业档案人员。抄录文案, 随寄家中。军事报告、谕旨、奏折是清代文书档案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一是为了收集资料, 二是为了方便日后的查考, 每次收到战事报告、谕旨后都抄录一份, 连同自己抄写的奏折随时寄回家中。他在多封家书中提到抄录文案事宜, 其中在道光二十一年 (1841) 五月十八日与父亲书中写道:“广东之事, 四月十八得捷音, 兹将抄报付回。”[4]9在道光二十九年 (1849) 正月初十日与诸弟书中写道:“兹寄回正月初一至初十日上谕及宫门钞, 以后按月寄归。”[4]219正是因为曾国藩平时注重收集, 才使大量的档案史料得以保存。据曾国藩史料整理人员介绍, 曾国藩保存的奏折、谕旨多达7000多件, 并以原稿居多, 这些奏折、谕旨记录的多是清朝军政要务, 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详载日记, 积累史料。曾国藩的日记、诗文、奏章与家书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所以他十分注意详细记载每日的所思、所做, 与兄弟们一起效仿倭良峰先生, 做到“每日有日课册, 一日之中, 一念之差, 一事之失, 一言一默, 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 三月则订一本”[5]58。曾国藩每日写日记坚持了多年, 这些日记的记载成为家书的补充, 丰富了档案内容。广泛收集, 力求齐全。曾国藩广泛搜集书籍、省志、县志、地图等各种档案资料, 力求档案资料全面完整。据有关资料记载, 曾氏富厚堂藏书达30余万卷, 是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他在同治五年 (1866) 六月十六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曰:“吾友有山阳鲁一同通父, 所撰《邳州志》、《清河县志》 (下次专人寄回) 即为近日志书之最善者。”[5]“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余寄书左季翁, 托购致十副。尔收得后, 可好藏之。”[6]502

2.重视档案资料的整理。

统一规格, 规范装订。曾国藩在办理文案过程中要求书稿统一规格、统一字体, 以方便日后整理。道光二十二年 (1842) 九月十八日, 他在给四位兄弟的信中写道:“嗣后我写诸弟信, 总用此格纸, 弟宜存留, 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 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 亦须用一色格纸, 以便装订。”[7]164在十一月十七日, 又要求诸弟“嗣后每次家信, 可抄三叶付回日课本皆楷书, 一笔不苟, 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7]165。分门别类, 编辑成册。曾国藩要求建立军中兵械档案, 并由专人保管, 他在咸丰七年 (1857) 十月初四给九弟的信中强调“军中器械, 其略精者, 宜另立一簿, 亲自记住, 择人而授之。”[5]67在太平天国档案的收集整理中, 曾国藩要求档案采编人员, 按照太平天国的官目、军制、礼书、分踞地及官首姓名等情况分门别类, 编成《贼情汇纂》, “计十二卷, 总目九类, 分目五十八条, 附目二十七条, 图七十一幅”[8]。这些档案对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整理档案, 编目录入。曾国藩要求整理档案资料一定要编目收存:“凡是书籍、法帖、钟鼎、彝器……皆可收存, 为之目录。”[2]387

3.重视档案资料的录副备份。

异地备份。曾国藩注重档案的录副备份工作是吸取咸丰四年 (1854) 十二月, “水师大败, 座船被劫, 文卷册牍俱失”的教训, 当年曾国藩的座船被太平军所劫, 他在咸丰五年 (1855) 正月初二给四位兄弟的信中描述了他失掉的档案及其万分惋惜之情:“兄船上所失书籍、地图、上谕、奏章及家书等件, 甚为可悚;而二年以来文案信件如山, 部照、实收、功牌、账目一并失去, 尤为可惜。”[9]为了避免档案的遗失, 曾国藩规定档案资料正本和副本分两地保存, 一份放其身边, 一份存湘乡家中。他的这种档案避灾保护措施, 我们至今仍在使用, 而且档案部门还在全面推行重点档案的异地异质备份, 可见曾国藩的档案思想多么超前。广泛录副。曾国藩要求誊抄副本的范围非常广泛, 他在多封家书中提到“誊抄”, “誊抄”内容不但包括奏折、谕旨、咨札、公牍等文书, 而且包括家书、日记、信函等, 大范围的录副备份工作为曾家私家档案的完整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治九年 (1870) 六月初四, 他在给纪泽、纪鸿两儿的信中写道:“余历年奏折, 令夏使择要抄录, 今已抄一半多, 自须全行择抄。抄毕后存之家中, 留于子孙观览, 不可发刻送人, 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余所作古文, 黎莼斋抄录颇多, 顷渠已照抄一分寄余处存稿, 尤不可发刻送人。”[5]156

4.重视档案资料的保护技术和保管方法。

咸丰二年 (1852) 七月二十五日, 身在安徽小池军营中的曾国藩惨闻母亲去世, 准备回乡料理母亲后事, 写信给在京城的儿子纪泽办理十七项事情, 其中有五项是交待书籍、家信、地舆图、字画、法帖等档案材料保存的, 详细讲解了档案的保护技术和保管方法:书籍装箱, 寄存庙内。“可买打磨厂油箱, 请书店伙计装好, 上贯钉封皮, 交寄云转寄存庙内, 每月出赁钱可也。”[4]303借阅登记, 及时收回。“边袖石借《通典》一函, 田敬堂借地图八幅, 吴南屏借梅伯言诗册, 俱往取出带回。”[4]303字画对联, 去轴卷捆。“字画对联之类上下木轴均撤去, 以便卷成一捆。”[4]303各类实物, 垫缎纸包。“木器等类, ……虽坑垫坑枕及我坐蓝缎垫之类”, “各图书、各砚台石将逐一纸包, 不可碰坏”[4]303。清点书画, 物目相符。“凡收拾书籍字画之类, 均请省三先生及子彦帮办, 而牧云过目。其不带者, 均用箱寄庙, 点单带回。”[4]303

5.重视档案资料的利用。

集中保管, 便于查阅。道光二十九年 (1849) 三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在与诸弟书中强调:“我所办之书籍, 则存贮利见斋中, 兄弟及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4]227注重实用, 编撰著书。收集保管档案资料的目的在于利用, 曾国藩深知其中道理, 他利用家中的藏书和档案资料, 撰写了《求阙斋读书录》、《经史百家杂抄》、《十八家诗抄》等著作。寻求道理, 考证历史。曾国藩教导家人利用经书探究道理, 利用史学考证历史, “凡经制之现行者查典, 凡因革之有由者查事例”。道光二十三年 (1843) 正月十七曾国藩在与诸位兄弟的信中写道:“经以穷理, 史以考事。”[5]173湘军攻克南京以后, 曾国藩想了解以前的封爵情况, 写信给儿子纪泽说:“求阙斋西间有《皇朝文献通考》一部, 尔试查《封建考》中三藩之役共封几人?平淮部封几人?平回部封几人?开单寄回。”[2]236

6.重视档案管理人才。

曾国藩认为档案的保管要有专人负责, 而且还要由“精细勤敏”之人来保管。他在咸丰十年 (1860) 五月十四日, 写给澄弟的信中写道:“余寄回片纸只字, 俱请建四兄妥收。”[3]546在五月二十四日再次叮嘱澄弟“凡吾有家信, 弟阅后请交建四先生收存, 以免遗失”[3]547。咸丰七年 (1858) , 曾国藩的书启暂离曾府, 文书事务一时无人料理, 他很着急, 在十一月初五写给九弟国荃的信中写道:“韩升告假回家。余文案尚繁, 不可无一人料理, 望弟饬王福于腊月初回家……韩于正初赴吉营。计弟处有四十日无人经管文案, 即交彭椿年一手料理。决无疏失。韩升与王福二人皆精细勤敏, 无所轩轾。”[6]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足迹, 也看到了曾氏的档案思想, 它贯穿于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保管、保护、利用的全过程, 从这个层面来说, 曾国藩就是一个专业的档案人。

参考文献

[1]李瀚章.曾国藩全集·要揽[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10) .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M].长沙:岳麓书社, 1986 (12) .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M].长沙:岳麓书社, 1985 (10) .

[4]李瀚章.曾国藩全集·家书 (一)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10) .

[5]曾国藩.北史编.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 (8) .

[6]李瀚章.曾国藩全集·家书 (二) [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10) .

[7]李泊然.曾国藩家书 (上)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4 (12) .

[8]邹家炜, 等.中国档案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3) .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篇3

关键词:傅雷家书;儒家;修身

一、傅雷家书的成型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傅雷家书》被称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傅雷自己在家书中就说到“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二、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内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尤其是修身思想,这是整个思想的基础。

第一,修身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养成良好好的品质好的品质是基础,孔子在论语中就曾经谈到“德不孤,必有邻”,傅雷虽然算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最后一批儒生,但是在新时代在道德品质修养也有一定的提升,他在给傅聪的家书中多次提到要让傅聪戒骄戒躁,在修养方面告诫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后为钢琴家”。傅雷在给傅聪的观念一直是这样的,所以在家书中多次提到“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事humai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

第二,修身思想的内容百事孝为先,孝心是修身的延伸,,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要对父母有孝心,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傅雷家书中这个“孝”也有了时代意义,不仅仅是对父母,更是对祖国的爱,因为傅聪常年在国外,傅雷认为这个时候傅聪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祖国的形象,要关注祖国这才是“大孝”要为国争光,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这样的思想在傅雷家书中也是多次的出现,这种“孝”已经不是局限在家庭对父母上面,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修身思想中的孝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斷变化着。已经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最终上升到对祖国的爱,这种大爱其实就是孝的另一种延伸形式。

傅聪远在国外求学,在20世纪50年代通讯不发达,家书是傅雷了解儿子远在国外情况的最大纽带,父母的心情是随着家书的多少而定,也根据家书中儿子在国外的生活好坏而定,每每傅聪的信并没有及时到达父母手中,父母的心会一直牵挂,每次傅聪的家书准时到达手中,父母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愉悦。“千望万望总算望到了你的信,虽然短短的,但已经给我们不少安慰了”可见孝并不是要给父母很高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让父母心情愉悦。

第三兄弟之间要以礼相待,傅聪远在国外求学,在20世纪50年代通讯不发达,家书是傅雷了解儿子远在国外情况的最大纽带,父母的心情是随着家书的多少而定,也根据家书中儿子在国外的生活好坏而定,每每傅聪的信并没有及时到达父母手中,父母的心会一直牵挂,每次傅聪的家书准时到达手中,父母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愉悦。“千望万望总算望到了你的信,虽然短短的,但已经给我们不少安慰了”可见孝并不是要给父母很高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让父母心情愉悦。

第四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傅雷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对待朋友方面教导傅聪要以诚相待,要跟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并且向他们学习。傅雷在这方面主要是从自身经历告诫傅聪,傅雷的好友很多,虽然傅雷在某些时候脾气不好,但是因为在与朋友交往时都是“以诚相待”所以身边还是会聚集很多好友。“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傅聪的琴艺已经很高超了,但是在给傅聪的家书中,傅雷希望傅聪向朋友学习,并且能听进朋友的建议,不可一意孤行。

三、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目标

傅雷的家书中更多的体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爱,傅雷因为很挂念傅聪在国外的生活情况,时刻关注有关傅聪的新闻动态,并且在信中也多次告诫傅聪要多写信,写详细的信,这样才能更好的慰藉父母的心。但是在另一个方面这个“孝”也有了时代意义,不仅仅是对父母,更是对祖国的爱,因为傅聪常年在国外,傅雷认为这个时候傅聪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祖国的形象,要关注祖国这才是“大孝”要为国争光,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这样的思想在傅雷家书中也是多次的出现,这种“孝”已经不是局限在家庭对父母上面,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修身思想中的孝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变化着。已经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最终上升到对祖国的爱,这种大爱其实就是孝的另一种延伸形式。

傅雷的修身相比较颜氏家训和曾国藩家书,在修身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在修身上傅雷很重视书籍以及音乐对人的影响,傅雷经常写信给傅聪,虽然常年在国外,但是不能丢弃中国优秀的著作,也鼓励傅聪多读国外的优秀著作,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在家书中告诫傅聪“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除此之外在修身方面他一直告诫傅聪放松心情,多亲近大自然,要去大自然寻找灵感。因为傅聪在的国家多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傅雷也一直鼓励傅聪要多去博物馆,去感受先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专著[1]傅雷.傅雷家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2]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4.

[3] 论文[1]陈水根.傅雷的家训思想[J].家训家风.

[4] 江丽娜.孔子修身思想及其教育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2009.

[5] 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修身思想研究及其方法述论[J].中国伦理思想,2008.

读红色家书有感 篇4

“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要以百倍的勇气去抗争不幸”......当我在读《红色家书》时,总是让人心潮澎拜,那一篇篇红色家书,仿佛穿越历史的画面,呼啸而来。这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展示了几十年前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不朽功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牺牲自己,也毫不畏惧。读着红色家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激励着我们前行。我想,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不断地回味入党誓词,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做一名为党尽忠,为人民尽责,为工作尽力的合格共产党员。

朱振汉(1932—1949),广东兴宁人。1948年参加游击队。大湖之战,报名参加决死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17岁。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我最亲爱的妈妈,我这次写给你是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后一次和你谈话,你儿子的死是光荣的,为了全中国的人民解放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妈!个人是没有两次死的,一个人一定有死,但有的死了是无声无息的,我想一个人生出来做什么呢?其最有价值的就是为了光荣的死,妈!你或许认为你的儿子大不孝了吧:其实你应该欢喜你有一个光荣的儿子,你辛苦抚育是有价值的,全中国的人民都忘不了你,好了,最后我希望你努力教育伟汉仔准备建设将来的新中国。并祝快乐!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信中英烈的形象栩栩如生,如此正气凛然、如此气壮山河,就是因为心中有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着英雄面对敌人的屠刀,依然有视死如归的气概。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认同,勇敢地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前进的道路依然曲折,困难重重。但是,在英烈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要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红色家书学习心得 篇5

《红色家书》系列纪录片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六位人物与亲人战友、朋友间的书信为线索,讲述了书信背后的故事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这些家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它们涵盖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

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纪录片生动地再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在党员干部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党员干部

《红色家书》读书感悟 篇6

在全市党校系统“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校常务副校长陶东阳读《红色家书》体会文章在《南昌党建》发表,从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英雄气概等三个方面,抒发了对革命烈士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坚定决心。

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沟通亲情、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一种常用形式。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尤显珍贵,故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流传千年。近日,细细品读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推荐的《红色家书》,不由得心潮澎湃,潸然泪下,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回溯,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他们的感情,质朴而深沉;他们的信念,炽热而坚定;他们的精神,虽经岁月流逝,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的坚定信念。方__在狱中写道:“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刘愿庵面对劝降者干脆地回答:“共产党人是最服从真理的,我除了服从真理之外,决不会服从于其他”;夏明翰在给大姐的信中写道:“我一生无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磅礴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以革命先烈为楷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保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政治品格。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民间思想研究 篇7

大革命失败后,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苏区群众,其内心深处求生存的意志往往更加强烈,于是催生了大量的红色歌曲歌谣。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红色歌曲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其突出特征是民间性、独立性和志愿性。

关于民间性,这个时期流行的歌谣、歌曲,在曲调方面, 除采用原来流传下来的一些曲调,如古乐、学堂乐歌及从国外传入的一些曲调外,更多采用苏区所属地域的山歌、小调、 歌舞小戏和说唱音乐的曲调;关于独立性,在内容方面,记录的是列强横行、政治腐败的黑暗时代以及洪湖苏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顽强进行武装斗争的生动景象;关于志愿性, 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汤因比曾经这样说过:“沉重的打击在他们的灵魂里引起了相应有力的心理上的反应”,洪湖苏区歌谣说明了当时苏区军民的火热的新生活。

二、洪湖苏区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是民间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列强侵略中国以来,在客观上为民间思想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生存发展的空间。比如,在坚定地跟着党前进方向上,《生死都要跟着贺龙》中唱到:“不怕苦来不怕穷,生死都要跟贺龙, 跟着贺龙干革命,就是死了心也红”。这是苏区人民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又如,在湖区游击战略问题上,《洪湖游击战术歌》中,唱道“敌来我就飞,敌去我就归,敌多我就跑, 敌少我就搞”,再次说明了毛泽东一再强调的原则坚定性与战略战术灵活性的结合,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再如,苏区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体验化为歌谣到处传唱“,太阳出来暖洋洋,红军来了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米,穷人有了救命王” ,这些歌谣结构上短小精悍,节奏上朗朗上口。

民间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孕育了大量的民智,也形成了广泛的民意。同时,不可否认,洪湖苏区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蕴含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

三、洪湖苏区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是民间思想库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萨拉蒙曾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associational revolution),这里的结社革命,可以理解为民间思想库。

在地域广泛性方面,《红色历程的音乐记忆——湘鄂西洪湖苏区红色歌曲歌谣与研究》一书收入书稿的143首红色歌曲和139首红色歌谣,从地域来源分布看,监利49首,占34.26%;洪湖15首,10.48%;天门13首,9.09%;沔阳11首,7.69%;江陵9首,6.29%;石首8首,5.59%;松滋7首, 4.89%;荆门6首,4.19%;华容6首,4.19%;沙市6首,4.19%, 其余钟祥、潜江各4首;嘉鱼2首;汉川、京山、公安各1首。 再次证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内容广泛性方面,有大致以下:控诉黑暗社会、鼓励工农暴动;歌唱妇女解放与革命;颂扬共产党与苏维埃政权; 歌唱工农红军和贺龙;讴歌革命战争、分化瓦解敌军;歌唱扩红支前、军民鱼水情深;讴歌苏区火热的新生活等等。此外像《读书歌》、《街头巷尾听报歌》、《妇女放哨歌》、《洪湖兵工厂歌》等歌曲,从不同的方方面面,勾勒了翻身做主人的罕见生存状态。

由此可见,歌谣所蕴涵的民间思想在彰显红色历程音乐记忆时代共性的同时,也彰显了红色歌曲、歌谣的地域性特征。

四、洪湖苏区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的先锋文化

有言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自从贺龙、周逸群领导的工农红军建立红色苏区,废除一切不合理的制度, 广大苏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代表群众思想的歌曲产生于民众中间,又回归到民众中去,有一些歌曲至今仍在老人中传唱,他们继续深情地唱道“穿也愁来吃也愁,口袋搭在扁担头,讨一碗来吃,红军来了不再愁”(《 红军来了不再愁》)。苏区通过扫盲和文化大普及, 民歌由口头传唱转变为文化大普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的传承性。

红色歌曲歌谣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坚定地为当时人民革命的任务服务 , 旗帜鲜明地宣传革命主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的苏区文化先锋。

五、结语

苏区歌谣最大的特点是,其植根于民间歌谣,在向传统民歌中,注入了新的意识,即革命理念。这就提升了传统民歌的境界,拓展了民歌思想表现范畴,再次说明了民间思想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思想库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当下中国政府需要借助于更多的民间思想广泛集中民智、综合民意。本文以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民间思想研究为例,以说明民间思想对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性。

红色家书思想汇报 篇8

摘 要: 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占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是重要举措。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及功能

关于红色文化的定义,从进入21世纪开始,学界就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各类论点层出不穷,从侧面反映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目前基本得到各方认可的观点是:红色文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创造。具体而言应该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崭新文化形态,既区别于传统文化,又有别于近现代以来其他阶层与党派的文化创造,构成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统一整体。红色文化的内核就是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浓缩和精髓,通常与革命战争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南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一般具有如下价值功能: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进程,代表人民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做出的英勇斗争,代表无数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奋勇现身的先烈们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同时继承发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挥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教育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在校生人数增长迅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各高职院校深入研究,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集中体现在:首先“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同时高职院校树立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学生管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次,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立了基本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主题活动,有效解决了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最后,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按照要求开设了相应比例的思政教育课程,从以上两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例如,首先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学生素质难以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自制能力均较差,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由于目前网络时代科技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迅捷化,导致书本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效面对学生实际思想领域的变化,加上社会不良观点的侵蚀,使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自由散漫,沉迷网络成为常见现象。更有甚者对一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东西均嗤之以鼻,毫无认同感。这种冷漠令人忧虑不止。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来看,思政课程改革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目前思政课形式基本停留在传统讲授灌输正面教育上,枯燥空洞的理论教学加上思政课教师水平的局限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最后,从专职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辅导员队伍来看,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很多院校将它异化成了日常事务处理的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在于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日常事务性工作,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并不在于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组成基本是以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为主,甚至部分人员还不是中共党员,本身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

三、“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入手,如何将传统书本教育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针对时代发展情况和学生实际接触感受的社会环境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存在问题着手,学生综合素质是“与生俱来”的,无法短时间改变,甚至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无法明显改变。能够着力改善的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入手。首先加大创新力度,加强新媒体、新载体的使用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热情,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思想教育效果才能凸显,其次建设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重担的辅导员队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性,同时大力改善队伍素质,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提升他们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待遇,从本源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但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更应该从教育内容上“固本清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在于传统正面教育苍白无力,特别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民主”旗号,不断通过思想渗透抹黑中国优良传统,加上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弱。只有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而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正是“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如何依托“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增加思政课堂里“红色文化”内容,引入“红色文化”各种案例,用生动形象的影音作品进行宣传教育,其次丰富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开展一系列党史专家讲座征文竞赛,定期开展红色电影巡播等,通过营造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氛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再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走访老党员、老红军,听听过去的红色故事,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民族精神。最后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通过新媒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宣传正能量,做好正面宣传教育,在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上传“红色文化”主题内容,开展革命图片展等,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实践中,充分营造宣传氛围,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6.

[2]鄢丽钊.红色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推进.时代农机,2015,10.

红色家书观后感 篇9

品红色家书有感

从一封封浸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中,我们仿佛能够闻到各个时代的气息,感触到家书作者的心脏不停地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逝去的先烈是永生的。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有许多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救国的理想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的价值观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轨迹,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还有奋进前行的力量。品读《红色家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他们 即使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品读《红色家书》, 使我更加端正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仅使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而且增强了党性,更加激发了工作热情。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干部不仅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 而且始终要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要与时俱进,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强身健体,提升个人的生活情趣,才能永远以旺盛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当中。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想是 行动的先导。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敏锐的政治嗅觉、鲜明的政治 态度、强烈的集体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 度一致, 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自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在 创先争优的活动中,在平凡的水务工作中,立足岗位,勇于奉献,实现终生为人 民群众服务的远大理想

红色家书读后感 篇10

拆迁安置办 王莉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被侵掠被殖民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自卫抗战革命史。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写的那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那个炮火遍地,峥嵘岁月里涌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豪,其中就有那么一位巾帼女英,她勇敢,善战,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她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女英雄——赵一曼。

从赵一曼成长的轨迹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少年时期她不裹脚,当众洗脚,反封建陋习;青年时她受五四**影响,加入共青团,组建“妇女解放同盟会”;在与敌军战斗中,她英勇、睿智堪比男儿,被战士们尊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然而,在1935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军队撤退被日军所俘,在狱中,日本人见其不肯屈服便动用酷刑,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在被俘期间,她仍不忘播撒革命的种子,对看守的警察、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36年6月,赵一曼在逃离日军魔掌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再次落入日军手里。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赵一曼在牺牲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给自己那年只有七岁的儿子,留下了两封遗书。两封信,寥寥数百字,却表达了赵一曼对儿子宁儿的期盼,她希望宁儿能够记住,自己的母亲是为了反满抗日而牺牲的,是为国而牺牲的,她虽死不悔。在“跨江渡海走天涯”时,她就已经做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准备,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支撑她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孩子,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个人。“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她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九死而不悔的无畏气概。即使在临别前表达慈悲母爱时,她也不忘叮嘱孩子,期盼孩子能够赶快成人,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替母亲继续斗争,完成她“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愿景。

赵一曼受过的苦楚,催人泪下,让人心中大恸。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更是一位要永远纪念的英雄。“红枪飒飒杀倭寇,白马萧萧驱豺狼。”、“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是人们对她的赞颂。读《红色家书》,穿越历史时空,回溯革命年代,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一股股不可摧折的锐气,深藏着一批批革命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炽热情怀,饱含着一位位共产党员的满腔热血和难以割舍的至爱亲情,品之彻夜辗转,潸然泪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从血肉深情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不忘初心,方能点亮我们奋勇前行的明灯。牢记使命,才能心无愧疚地致奠于烈士的灵前。

红色家书思想汇报 篇11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纸上谈兵”、“空有其华”的纰漏。一方面,根据很多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内容枯燥,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红色文化正“走近”并且不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受到部分大学生的欢迎。但是,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使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正确的价值意义,通过让大家更好接受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所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容忽视的课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该问题:

1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首先,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以及在领导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的一切有关革命、改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和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两个状态,即实物形态和观念形态。

其次,从理论上来说, 红色文化资源兼具中国特色和人类发展史的普遍性,它就像一块稳固的地基,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得到稳固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充分挖掘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道德导向价值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前,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同社会的经济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能完全的相互适应,大小问题也是经常或隐性发生或显性出现,例如,在某些领域,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利益获胜、诚信与人情相违背,人情优先,有些民众或者领导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不正确的原因是层叠相加的:

1.1 思想认识不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红色文化开发者他们三方都强调的当下取向从受教者来看, 因为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市场经济的强势等,社会因素带来的紧张,绝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很多的时间去回顾历史并对其进行认真的深思,大学生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当下,缺少长远目光的培养。除此之外,他们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关注度也严重的不足。比如,娱乐性的消费俨然变成了大学生所追求的普遍消费品,甚至成为他们热衷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追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娱乐更多的强调当下的感觉,彰显眼前的价值。

1.2 教学设备的不足,缺少必要的经费投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化, 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大学生学习热情不浓,教师传授内容和形式都很乏味。为了将抽象难懂的理论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必须通过情感教育。

1.3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性课程安排,但是却忽视实践性课程的安排,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强化、 巩固大学生实践能力,必须采取实践方式,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精神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高校由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存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失重的现象。

1.4 在学校管理方面,高校必须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它也是一个具有联系性的软工程,要求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维立体的教育。例如,在家庭因素中,学生回到家里,就是回归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生活,娱乐或者学习,看的电视节目,大约也是纯娱乐,能看新闻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少,住在学校的同学,由于学校缺少传播红色文化的措施,造成了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科教育者、学校团委、辅导员等联合进行共同教育。

2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1 充分选取红色资源的真实事迹,运用典型事例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形式制作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表象,此外,教育者应该加之讲解,让学生深层次的把握红色文化的价值蕴藉,最后达到规整其价值观的宏观效果。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视频、图片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加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其实,不只是大学生这一圈层,就连小学生、中学生也是对其特别偏爱。而对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来说,大学生认为很枯燥,难以全身心的投入,这就造成授课与受课发生了矛盾,大家普遍不认同传统的教育方式。授课者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生动直观的媒介,使用适量的红色文化方面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并进分类归纳,与此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融入其中。在备课教材中,努力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的转化给大学生,最好达到与学生的互动。

2.2 发掘校园附近或者所在城市所带有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大庆市的“铁人精神”延安的“延安精神”等,加强实际教学,并且积极鼓励开展高校红色文化的建设,坚决改正一味使用“灌输—接收”式的较为老套的教育方式,却忽视“亲身体验—感悟”这一环节的实现,这样会导致大学生群体的主观作用难以展现,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不能很好地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自觉”、“能动”的学习红色文化的效果,坚定其成长的正确信念。

2.3 在校园中,针对存在一部分人盲目追求虚荣和攀比,不顧条件地消费;再有一部分学生丢失了勤俭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的精神,讨厌艰苦的岗位和贫困地区以及基层单位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能看到他人矛盾等等一系列看似微小却蚁溃江堤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雅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D].宁夏大学,2014.

红色家书思想汇报 篇12

一、红色资源的含义界定

我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 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把握好红色资源的含义界定, 对于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保证、内容的补充以及实效性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浴血奋战以及建设时期的艰苦卓绝之后所形成的历史性遗存, 它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 它是我党革命传统优势的具体表现, 更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体而言,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由此可见, 红色资源包括两种层面:一是物质性的红色资源;二是精神性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载体, 比如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着重指革命精神的传承, 比如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这些精神折射出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同样值得当代人学习与传承;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曾经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和平建设年代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年代的开拓进取,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革命的传统精神, 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性, 这种教育性主要是以旅游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革命传统为目的, 为人们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红色资源所渗透的厚重的历史感, 能使人们体会到民族自豪感, 通过实践性的观摩、瞻仰与研习等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让人们在充满丰厚文化积淀的革命环境中体验革命生活, 以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

二、红色资源的榜样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乃至更多的人群的教育作用, 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作为当代一种先进、优质的文化形式, 其榜样教育能够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激情和巨大才能, 有利于个人的精神提升与品格完善, 也有利于个人理想的顺利实现, 红色资源的榜样教育作用日益凸显。

1、红色资源的导向作用。

这里的导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与意义, 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范例, 榜样从来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由于榜样使理想具体化, 赋予理想的东西以现实的特征使它成为看得见的东西, 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正确明辨方向与判断是非。通过参观红色资源旅游胜地, 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 可以对受教育者施加价值观念的影响, 进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导向亦会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 人们会对有感召力的先进的人物产生钦佩的心理, 视其为楷模、榜样, 在精神、人格以及行为等方面加以仿效。因此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有极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 通常以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等英雄模范人物作为榜样来进行行为导向, 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红色资源的保证作用。

保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基本的作用。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 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意志顽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 立场坚定、不畏艰险,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心, 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也是我们今天予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想、信念是照明灯, 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拼搏进取的精神支撑, 通过榜样教育, 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指导, 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和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3、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

这里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人才成长的正确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新思想观念等。而所谓的政治方向, 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人的政治方向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习得的, 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不断确立的。红色资源所体现出来的红色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传承也是红色资源存在的重要价值, 并且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拓展了育人空间。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战士的亲身经历等, 使得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 这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 有效地解决了榜样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总而言之, 积极开发并且科学利用红色资源, 寓榜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 将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 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

摘要:榜样是一面旗帜, 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榜样更是一座灯塔, 可以指引时代前进的方向。有榜样的地方, 就会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红色资源中革命人物及其光荣事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不仅在心灵上使人们受到强烈的震撼, 而且在思想上也会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通过对红色资源含义的论述, 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榜样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榜样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2]刘虹, 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 2008.3.

[3]李永弟.红色文化与传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熊辉, 仰义方.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功能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

上一篇:回忆我们班的往事小学生作文800字下一篇:学校元旦校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