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篇1
对《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这节课的备课如下,首先自己通读教材,理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点,哪些知识点适合学生课堂讨论总结,哪些是一带而过的。总之,有哪些知识点,重难点自己心里要清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是关键。备课时对例题的挑选也需要花一定的功夫,题目有基本题,稍有难度的题,拓展题等。
在上课的过程中:《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这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了解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对教材创造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教学开始,通过复习上学期所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以及提出学生关心的万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抓住学生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起来。老师顺势而导,学生比较自然的就进入了教学当中,再对万以内的加法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让孩子们对万以内数的加法运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本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比较合理,由少到多、由看到做、由简到杂,可操作性很强,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作业准确率较高,只有个别学生作业书写不够认真,计算的速度较慢,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
《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篇2
一、运用旧知, 寻找“快法”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以原有知识, 经验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不断领会和掌握中得到发展。在初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我注意观察学生在计算时有以下几种方法——“点数法”、“序数法”、“组合法”, 进而又出现了“凑十法”。相对而言, “凑十法”可以说是一种既优又巧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此法熟练的计算, 那么是否还可以简缩思维过程, 提高计算速度呢?在复习中, 我根据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这一思维发展特点, 运用旧知, 寻找“快法”。让学生观察:9+2=11、9+3=12、9+4=13。比较第二个加数与和的个位数之间的关系, 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使之思之有据, 思之有源, 形成独创思维, 得出“9加几等于十几减1”, 类推出“8加几等于十几减2”这种“快法”。简缩了思维过程, 为提高计算速度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运用“快法”, 提高计算速度
知识的运用是掌握的体现。只有正确熟练的运用“快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促进思维的发展。首先收敛思维, 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练习。如:9+已知数=;8+已知数=, 让学生说出看到这种类型的题想到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快法”中来, 再变动已知数, 学生能看题得数, 既对又快。接着, 发散思维,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题。如:当好邮递员。“既把信 (算式) 投入邮筒 (得数) 内”、“帮小动物找家”, 既把算式或得数作为西欧啊动物的家, 让学生帮小动物 (得数或算式) 找到自己的家;“帮小马虎改题”等。让学生快乐学习。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 增强有意识记忆能力。
最后进行敏捷性思维训练, 即试算、听算。采用口答、用手势 (尤其是左手) 表示得数与挚数字卡片相结合的方法, 面向全体,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开发右脑功能。避免了人云亦云、滥竽充数等弊端。高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使学生能看、听题得数, 又对又快, 提高了计算速度。
“万以内的加法”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索万以内加法(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掌握其算理。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加法(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计数器、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1.口算。(要求:学生抢答,并汇报口算思路。)
23+34= 43+33= 34+54= 51+25=
18+24= 27+36= 57+13= 39+24=
2.笔算。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我国有许多珍奇的动物。(课件出示主题图。)有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类,麋鹿和狐狸属于哺乳类,那么这三类动物在我们国家存在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书中的统计表。)
师:认真观察这份统计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2: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3: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4:爬行类比鸟类动物少多少种?
三、互动新授
1.根据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进位加法,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蕴含的算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统计表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道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谁会列算式?
生:271+122=
师:这道题你为什么用加法呢?
生:求鸟类与爬行类动物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那你为什么选择271和122这两个数,而不选择其他的呢?
生:因为爬行类动物有122种,鸟类动物有271种。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好,解决问题信息很多时,我们要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来解答。结果是多少呢?(学生口算出271+122=393。)
师:口算的结果是393,正确吗?那到底对不对,我们不妨用列竖式的方法验证一下。完成练习纸上的这一题,写完后与同桌交流算法。
师: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小组合作探索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加法,借助计数器理解算理。
师:再来看这个问题 ,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呢?
自学提示:(1)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2)小组交流计算过程。
师: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计算过程?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上1+1=2,在个位上写2;十位上7+3=10,在十位上写0,并向百位上进1;百位上2+1=3,在百位上写3。(随着学生汇报老师进行板演。)
2 7 1
+ 3 1
3 0 2
师:31的3为什么要与7对齐?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因为3在十位上,所以要与271中的十位上的7对齐。
师:百位上的3是怎么来的?
生:十位上3+7=10,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上2加1就等于3。
师:借助计数器,我们再来理解一下:十位上原来有7颗珠子,再拨3颗,就是10颗,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请看,此时十位上一个都没有,所以十位上写0。注意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并画上小1。(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上“1”,重点强调。)
师:对比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你能发现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第一题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第二题是三位数加两位数。
生2:第一题计算时不用进位,第二题是有进位的,但它们都是加法。
3.探索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的加法。
师:看来这两道题都难不倒你们,老师想再给你们出一道更难的,敢接受挑战吗?271+903,先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
师:具体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师:你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了不起!虽然加数在千位上没有数字,但千位这个数位依然是存在的,结果千位上的数字要写出来。
2 7 1
+ 9 0 3
1 1 7 4
师:认真观察,你能发现这一题的结果与前两个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这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揭示课题:万以内的加法。)
4.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算法。
师:通过上面的三道题,在笔算万以内的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自己先想一想,想好了在小组内说一说。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上课时笔算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除了数位不同以外,其他方法都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对于加数是四位数的式子,你们会算吗?五位呢?
四、巩固练习
师:大家自己探索并掌握了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你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来玩玩智力大闯关吧!
第一关:列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476+121= 543+93= 723+426=
第二关:啄木鸟治病。(书上练习八第五题。)
师:说一说哪里错了?为什么会出错?
第三关:解决问题。
养鸡场有公鸡162只,比母鸡少82只,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第四关:在( )里填数
( ) 9 6 2 ( ) 3
+ 1 ( ) 2 + ( ) 5
3 2 8 3 0 8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
一、利用旧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因此,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然后复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二、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开始时我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启发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接着让学生展开新知的探究,在教学例2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这里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但课堂上学生能否有效进行交流和讨论,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我在课堂上力求做到指令明确、任务具体。课堂上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不会感到茫然。
三、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
整个课堂,我一直在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使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比如学生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即例2时,很快就完成了。我就说:“这么难的题你们也会啊,没遇到什么困难吗?你们可真了不起呀!老师想再给你们出一道更难的,敢接受挑战吗?”课堂上我还会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处巧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为例1不进位,例2要进位,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什么进位,向哪里进位,学生一定要弄清楚。于是我说:“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百位上的3从哪里来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在述说的过程中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四、习题设计有梯度,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创设闯关情境,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和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让学生去进一步理解算理,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找错的过程也提醒了学生在自己的计算中也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教学环节上的安排不够详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节节相连,节节紧扣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安排上没有充分详细的安排, 教学设计的预设不充分。对于各种问题的出现,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因此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使教学设计超出预期时间,学生没有达到充分理解和锻炼计算能力的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不断完善课堂,让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学得更扎实。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民胜小学)
《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通过对一系列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培养了数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复习的方式上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让易错或不理解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辩清,能分清。复习除了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化,网络化。另外复习课并不是简单地回忆所学的知识,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在比较大小结束后没有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而是直接开始其它知识的复习,在这里错失了使学生加深理解的机会。
《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学生没有学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精算,在本课的估算中,他们还必须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又因为估算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三年级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所以,本课必须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而这也正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呈现:P9的主题图,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谁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级的人数?请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学生汇报完毕,教师点击课件:小精灵也算了一算,这个学校的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点击课件呈现本课P15的主题图中的巨幕影院:他们参观完了世博园,来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电影。
(二)引入新课
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到六年级有239人;(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最后引出本课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3)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1+239=
3.适时引导,引入新课
(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我会算。教师要加以表扬。同时引导:因为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去求两者之间具体的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2)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上面这个问题类似的情况,其实啊,精确的计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用大致的估算,同样也能解决上面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都能用今天学到的估算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3)点明课题并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既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为接下来的估算作知识迁移的原始储备;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利用估算同样可以直接来解决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先算后估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4。
1.提出问题:我们要先算出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大概有多少人。那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估算呢?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师巡视,及时到各小组中听听学生们的想法。3.学生汇报估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巡视中了解的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教师做适当引导。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重点让学生汇报以下两种:
(1)将221看成200,239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我们知道221+239>400,但无法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算出220+230=450,因为450>441,所以坐不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已经整理好的两种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回顾反思
(1)小组讨论: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 ①相同点是:都是将两个数往小估,估成一个整百数或者是与之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中间数。
②不同点是:第一种估算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方法不合理;第二种方法能顺利解决问题。
(2)反思:小组讨论: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导学生发现:那是因为第一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整百数,与这两个数本身的误差比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误差小。
②教师强调:所以,我们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5.介绍其它算法:请学生汇报其它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以补充。
(1)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40,这样算出220+240=460。因为第一个数估小了1,而第二个数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结果就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因为460>441,所以座位不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比较反思,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使学生明确估算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切忌生搬硬套。】
(二)反馈练习: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2.指名汇报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完毕,教师重点讲解下面的方法:
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较分析:本题的估算策略与上题有区别都是将两个数往大估:一个估成整百数,一个估成整十数。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尝试选择估算策略、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方法。】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1)给数找家:P17练习三的第5题:课件呈现第5题,将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学生先独立在书上完成,而后汇报,学生直接说结果,教师点击课件,相应的数就飞进相对应的小房子。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抓鱼:P17练习三的第6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要说出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妈妈的小帮手:P17练习三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与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整理方法。
2.变式练习P17练习三的第7题。
(1)课件呈现题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已知飞机票是700元,动车票是218元;所求问题是: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因为是求“大约”便宜多少钱,所以本题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就行了。
(2)学生独立尝试,估算解决。(3)汇报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700本身就是一个整百数,只要将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约便宜500元。
如果有学生说出:将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约便宜480元;教师对于这样的方法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充分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所学估算策略与方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体会估算的策略与方法是与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的,感受灵活运用估算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质疑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你们对于估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教师延伸: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与方法,今后还有更多的估算策略与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100以内数加法教学反思 篇6
100以内数加减法,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简单,在以前口算练习中80%学生已经学会,在本次学习中我听了王老师讲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小学一、二学段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我认识到:只有好好地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正确的把握教材,正确的把握教材,才能搞好教学。在教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张刚继老师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很多的老师都创设出许多有趣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我想这就是有趣的导入,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老师都精心选取素材创设情境,十分关注让学生主动地走进“情境”去寻找数学、去发现数学、去体验数学、去应用数学„„。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于是我首先采用激情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答。这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说说为什么? 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教师点拨重难点。第三是趁热打铁,实行堂堂清:也就是当堂检测(考考学生)反馈本节课的效果。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去加一位数,再用得数加整数。学生讨论总结出许多口诀,“个位加个位,后加十”、“先加个,再加十位”、“个加个,再加十”„„学生说过之后,又让同学找一找你喜欢的口诀,并说说理由。发言中,学生认识了口诀需要尽可能抓住重点、简单容易记忆。
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奥秘,体验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感受,点燃智慧的火花,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口决学习法是一种常见的记忆方法、整理方法和复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总结学习口诀,从而体验和感受口诀学习法,并通过评比自己喜欢的口诀,了解编写口诀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个方面的知识不是教师理论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实践中的亲身感受,也就是王老师讲到的“理念与内容、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实用与教材、学生的,又符合学生学段认知规律的,有良好效果的课,就是好课。教师在学习中需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与认识实践中的各种知识和体会。
【《万以内加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教学反思01-13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12-17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05-24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08-28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5-10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7-17
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01-05
一上 得数是在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08-12
20以内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