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题目及解析

2024-09-22

申论题目及解析(精选4篇)

申论题目及解析 篇1

(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指出,掌握这些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

人口普查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居民住房的建筑面积和房间数、住房空置情况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待售率等住房基本信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性别比例,人口结构,来历不明以及失踪、被拐的儿童和妇女的情况;一人多户、有户无人等人口虚假情况以及人口增减等变动情况。

人口普查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第二,为政府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三,有利于通过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有利于保障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者等人群的基本权利,使其享有同样的社会福利、医疗、教育权利。第五,及时准确了解人口状况,掌握性别、年龄等信息比例有利于国家及时调整人口战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给定材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15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参考答案】

遇到的主要问题:民众因不信任普查人员、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而不愿配合其进行入户登记,入户难;人户分离现象多,住户难以及时提供证件。

解决措施:第一,通过在小区门口摆设展台、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就入户登记问题向居民进行介绍与宣传,增强群众配合人口普查工作的主动性。第二,由普查办依法制定保密承诺书,对居民个人信息做出依法保密的承诺,确保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第三,增强自身服务意识,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普查工作的技巧。第四,遵守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程序入户登记,同时,接受多方监督并留下监督举报电话。第五,对于人户分离的现象,应事前做好宣传,要求住户主动提供相关证件,以省时省力。

(三)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5分)

要求:文字简明、分条撰写、有指导性与可行性,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我街道社区中老龄人口持续递增,对于一些新的家庭结构而言,老龄人口抚养问题逐渐凸显。解决好老人的赡养问题,让其安度晚年,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极其重要。

为改进我街道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一,加大对老年人服务工作的宣传与引导,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完善养老院、老年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及老年活动场所等养老服务设施;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的聘用和培养;加强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征集志愿者,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并动员其子女多回家看看。

第四,积极转变养老理念,在部分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更务实、合理的养老模式。第五,明确职责,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摸清需着力解决的问题,认真总结后及时向上级反馈。

××街道办事处

×年×月×日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家底”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分; 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不少于800字。【参考例文】

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全球有200个国家投入巨大人力、财力进行了人口普查工作,以求摸清自身的人口“家底”,各国对人口普查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自上个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因此,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不仅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制定人口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摸清我国人口的家底,要加强财政投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开展工作。人口普查是一项十分庞大、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耗资约140亿美元;同年,印度的人口普查可谓是倾“举国之力”。因此,各级政府要设置专项资金,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以保障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摸清我国人口的家底,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需要登门入户进行,这就需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普查工作确实遇到了难以入户和吃闭门羹的情况,这跟宣传和动员工作的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必须深入到社区、村镇中进行深入的宣传工作,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摸清我国人口的家底,要做好民众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实际普查中,民众最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一旦信息被泄露,个人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骚扰、欺诈等严重后果。而这也是很多小区出现入户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对人口普查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管理,通过现场签订《保密承诺书》等方式,确保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只有通过准确、及时、全面的人口普查,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适合我国发展的国策,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申论题目及解析 篇2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2005年“五一”期间,江西卫视借着日益升温的红色旅游以及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东风,开启了一个打造江西红色文件品牌的项目---“中国红歌会”,它主要由“放歌井冈”和“中国红歌会”主场晚会两大活动构成。“放歌井冈”活动期间,江西卫视连续7天,每天下午3个小时现场直播,收视率比平时同时段翻了3倍。观众自发发送短信2万多条。在南昌八一体育场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歌会”主场晚会上,近3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从“放歌井冈”活动中选拔出的平民红歌手和明星、专业歌手同台激情演唱,演出中,《十进红军》的感人场面令全场观众肃然起立,许多人泪流满面,忘情其中。

200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建军、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江西电视台于“五一”黄金周,第二次的井冈山举办了“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活动,电视台七天电视现场直播。此次活动形式新颖,方式独特,参与者众多,在海选阶段,共有10多万人报名参赛,参赛者从3岁的儿童到80多岁的高龄老人,关注人数十分广泛,选手中既有公务员、教师、军人和学生,也有工人、农民、企业家:既有汉族选手,也有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选手。每场红歌会的播出,除投票短信外,还能收到感言短信4000至5000条,收视率同比上升38%,带动井冈山旅游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2008年,“中国红歌会”以“团结就是力量”作为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以选手演唱各个时期的经典红歌为形式,以“凝聚力量唱响红歌”为主题口号,通过唱响红色歌曲,弘扬红色精神,凝聚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团结大爱的力量,在奥运的胜利与喜悦中团结拼搏的力量,在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前进的力量,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用最最和谐的声音为中国祝福。2008年11月26日晚,由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红歌会”大型晚会《永远的红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两个小时的演出,《十进红军》《东方红》等动听的红色经典旋律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演出后播出。江西是红歌的源头,江西带了个好头,办了件大好事,搭建了红歌会这个平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今天看到全国各地的红歌手在这里成功的演出,使我们又进一步重温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我相信红歌一定会给我们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希望江西把红歌会打造成更加知名的品牌。2009年的“中国红歌会”与往届红歌会相比,一个更大的突破点就在于通过网络视频。

设立一个北美海外赛区。届时,海内外同胞们将共同歌颂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见证红歌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材料2:

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特色旅游产品个文化产品。

媒体报道;法国巴黎以南一百公里处的蒙塔日小城,原以果仁糖发源地的名字来维持可怜兮兮的假日经济,现在已成为中国旅游的观光胜地。

原来,在上个世纪初,小镇的中世纪街道花园里聚集着一批寄居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大这里的行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比如,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周恩来总理曾多次重返这里。1922年邓小平也在这里度过一段时光。随着中国出境出游的升温,有着浪漫国度美誉的法国吸引这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蒙塔日地方政府抓住时机,倾力打造包括中国留法学生曾经居住的宿舍,使用的公共浴池以及他们集会的花园在内的“红色旅游路线”,让游客了解法国文化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小镇因此名声鹊起,经济出现了生机。

每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天是俄罗斯的“全俄旅游日”,2009年9月27日,伏尔加河沿岸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在市中心的列宁广场组织了大型纪念活动。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政府旅游局局长弗拉达·斯列波娃透露。与俄罗斯绝大多数城市相反,今年上半年到该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不仅未减少,还比2008年同期略有增加。游客的目的是参观列宁故居和列宁纪念馆。“列宁故乡”已成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对外交往中一张表现的“名片”,该州将进一步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借此吸引外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旅游局就在国家计划安排的旅游基本建设投资中,每年安排资金,帮助延安,韶山,井冈山等一批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建设旅游设施,发展旅游产业:从90年代后期开始,就正式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2004年2月19日,中宣部副部长胡振民同志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关于“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

1、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意教育的重要阵地:

2、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使其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3、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使其成为产品项目成熟、红色旅游与其他项目密切结合、交通连续顺畅、选择性和

1适应性强,受广大旅游者普遍欢迎的热点旅游线。

4、重点打造100左右车“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到2007年,争取有5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到2010年,争取有8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

5、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展示和宣传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列入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规划期内普遍得到的修缮:

6、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使其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优势产业:

资料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这一部光荣历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重温革命历史,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越、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民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大力发展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带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和信念,在井冈山纪念馆的留言簿上,部分留言如下: 2009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江西红色旅游,虽然只有短短3天时间,但内心却颇有感触,踏上红色圣地,我怀着对一代为任何革命先烈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到北山烈士陵园凭吊革命先烈,参观了毛泽东旧居、红军医院和红军造币厂等革命历史遗址。每到一处,无不感到革命胜利是那样的来之不易,登上黄洋界,隆隆炮声仍在耳,革命先烈英勇奋战、抗击顽敌的景象再次浮现眼前。这次井冈山之行使我终生难忘。(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江西游客)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学习,我收获很大,感受颇深,深深被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事迹所感动。今后,要牢牢把握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坚定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驻沈阳某部战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辟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的生活比蜜还甜,但我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踏着烈士没走完的路,继承烈士没有完成的事业,…(一位中学生张媛媛)

“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某游客)

大多数革命遗址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2009年“十一”是建国60周年大庆,又恰逢国庆节重叠,8天长假期间,红色旅游热潮涌动,市场异常火爆,并成为假日旅游新热点,从全国10个重点红色旅游地区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十一”长假期间。延安、遵义、临沂四市游客接待人次在100万以上,其中,沿岸接待游客151万人数,同比增长162%旅游收入5.57亿元。同比增长105%;遵义两项指标增长幅均超过50%。从住宿情况看,长假期间,延安市区及重点旅游县城的宾馆、饭店。招待接待满员。平均客房入住率达到99%不少游客不得不入住延安周边的安寨、甘泉、廷川等县城湘潭韶山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保持高增长,平均入住率保持在95%以上;井冈山宾馆饭店平均入住率为94.2%,旅馆招待所增均入住率为82.8%,均创历史新高。

资料4;

江西是一个红色旅游资源大省,被称为“红色摇篮”。这里有“中国红色革命摇篮”—井冈山。“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军队摇篮”—南昌。还有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安源,据统计,有1258处革命旧址、旧居和遗址,像井冈山黄洋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萍乡安源总平巷、水新三湾改编旧址等著名的革命旧址一有170多处,其中有9处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全国红色旅游有地展过程中,江西省始终走在前列,成为中国红色旅游兴起策源地。

1998年,江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响亮的红色旅游促销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具有江西有事的旅游品牌并推向市场。

2001年,在“成都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江西旅游局率先推出红色旅游的品牌。

2004年1月,江西旅游局联合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河北和浙江等省市旅游局共同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重宣言》,擎起了中国红色旅游的大旗。

2004年10月,江西又联合15省开展了“红色之旅万里行”大型红色旅游宣传活动,为发展经红色旅游造势,为发展老区的经济打开新突破口。此后,江西省有率先制定了《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力求对全省的红色旅游发展加以指导和规范,努力使红色旅游成为江西旅游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2005年,江西进一步组级建了红色旅行社总社,对全省红色旅游经路进行深度涉及,统一包装,推出精品线路:南昌—吉安—井冈山线:赣州—瑞鑫—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井冈山—水新—茶陵—株洲线。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南昌

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萍乡市红色旅游第列景区(点)(萍乡市、铜县、水县秋收起义纪念地系列景点,萍乡市安源区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井冈山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上饶市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怀玉山方志敏博物馆清贫园。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我省红色旅游景区初具规模,接待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强的接待能力,全省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尤其是京九铁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井冈山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自2005年至2008年,江西已举办了四届全国性红博会。2005红博会于2005年10月25日在二十几昌成盛大开幕,作为全国每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旅游盛会,共吸引了3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内28个省市的120余入红色旅游景区3000多家旅游企事业单位、4万余名代表参展,观景的中外游客达到102万人次,2006红博会于2006年10月16日在瑞鑫举行,同时在南昌、上饶、萍乡、井冈山市等地举办了系列策应活动,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达到1.5万人;2007红博会于2007年7月至10月在南昌会场,萍乡九江宜春会场、井冈山会场举行,活动期间恰逢南昌“八一”起义80周年、秋收起义8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因此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08红博会开幕式于2008年10月7日在井冈山举行,系列活动从10月至12月连续在南昌、吉安、赣州、上饶、萍乡、景德镇等地举行。

红博会的举办,促进了江西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见下表)

2004年~2008红色旅游接待人数、收入指标比较

注:此表根据 资料5:

江西红色旅游资源虽然遍布全省各地,但有些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

一、资金短缺等问题,致使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红色旅游热潮时,在吃、住、行、娱、购、游发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的问题凸显了出来。由于这些地方条件艰苦,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少,促销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没有充分利用“绿色”,“红色”,“文化”,“网络”等新的促销方式,从而导致红色旅游发展受到制约。

一引起红色旅游地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求阶段,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旅游者在浏览此类景点是均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各景区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这就使得一部分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是一个样”的疑问,红色单调的革命历史遗迹观光活动,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只是走马观光似的在革命博物馆或者纪念的走一圈,出现了“景点多,看点少;旅游热,市场冷”的局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不到位,对从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得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一,良莠不齐,有些导游员和解说员的解说词不能充分反映景区的红色文化内函,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令人感到枯燥笑话之乏味。

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积极性,但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文化部门却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红色旅游景区往往有旅游、文物、民政策等多个管理理部门,条块分割严重,资源整合困难,管理秩序混乱,旅游部门景点开发的行业职能不能有效体现。

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色的改扩建工程往往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同等方面的限制管理浅。

目前,红色旅游资源被抢注的现外象很严重,与红色旅游有关的一些词语,如“井冈山”、“八一”、“第一枪”、“红都瑞金”、“英雄城”等等,以及与这些词语相对应的汉语和英语被大量抢注。

资料6:

韶山市市长在接受煤体采访时表达了如何推进“伟人经济效应”的看法:“过去,韶山人主做纪念口和餐饮业两桩生意。眼下韶山更尽快改变这种旅游服务浅层化的状况,通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在更大范围内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他认为,在韶山这个只有2万多市民的城市发展旅游经济,应当依托“红色旅游”加快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经济旅游,他还介绍说,按照韶山市“美化景区、繁荣市区”的总体思路,从去年开始,韶山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目前韶山的国内外游客每年达180万人次以上。

多年经营旅游艺术品开发项止的陈董事长在谈及红色旅游如何带动相关产业时,到了文化艺术产品,他说,一部电视剧、一场秧歌、一个故事、一类纪念品或者一种带有纪念意味的文化食品,有可能成为红色旅游相关产业蓬勃兴起的由头。名人故居或纪念场地

尽量保持原样,而旅游商品却可随着人们的想象和需求不断提升品味,不断变化色形与包裹,只要有理想的“红色氛围”,就可大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开发与之互动的精美商品。

井冈山市委书记说,现在看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与印象中的红色旅游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我们提的是红色摇蓝、绿色家园,现在经过这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成了五彩之谷之重。”特别是休闲产业,已成为井冈山旅游升级的重要方向。

江西省旅游局某官员说,红色旅游源自革命传统教育,要使之通过现代旅游的形式发挥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功效,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游、以游促教:把红色之魂与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相整合,集休闲、观光、度假等为一体,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把红色旅游的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整合、创新,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化;在行政区划内或与周边省份积极开展跨区域、跨省际红色旅游的联合协及作发展。

2004年11月份,李长春同志在河北省考察工作时,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做出了最全面、最深刻、最权威的该概括,他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整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形式,是一件有利于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三、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给定材料,对红色旅游概念中“红色”的含义进行阐释。(15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请结合给定资料分析概括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2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300字

(三)针对江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或对策。(25分)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红色旅游.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中心明确,语文通达,条理清楚。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字数为1000--1200字。

2010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读

(一)主题

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主题为红色旅游,与建国六十周年背景下掀起的红色热潮紧密联系,体现出一定的时效性。

(二)材料特点

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材料主要有一些特点:

(1)内容紧扣主题,各则材料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六则材料都紧密围绕红色旅游这一主题,首先由中国红歌会引入红色旅游主题,接下来阐述了红色旅游的内涵和表现,以及红色旅游的意义。然后联系到江西本省的实际,阐述了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举措、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宏观层面上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形式新颖,隐寓新趋势。表格作为一种新的论证方式引入到材料中,如材料4为了说明红博会对江西红色旅游的促进作用,给出了《2004-2008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收入指标比较》的表格,这种形式在2003年国考中曾经出现过。表格也出现在2010年黑龙江申论考试材料中,这体现出一种新的趋势。

(3)时效性与持续性的统一。材料注重与最新热点的联系,但只是点到为止,材料主体为过去热点。如材料3中涉及到2009年“十一”建国60周年大庆引发的红色旅游热潮,但是大部分材料却是阐述从2004年到最新的事实,体现出一种热点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4)地方特色明显,紧密联系江西实际。材料的主题为红色旅游,与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相联系,材料也重点阐述江西省红色旅游的优势、成绩、问题等。

(三)作答要求特点

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1)紧跟国考命题思路。

首先是提问方式效仿国考。如第一题对“红色旅游”内涵的考察就与国考省级第一题第1小题考察“死海”含义和市级第一题第2小题对“环保错位”内涵的考察一脉相承。

其次是一道题目基本对应一则材料,答案要点多体现在一个材料中。如第一题主要依据材料2,第二题主要依据材料4,第三题主要依据材料5。

(2)紧扣考试大纲。

申论题目及解析 篇3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一、缺乏轻松感:职业倦怠、压力大、焦虑紧张抑郁,放松和宣泄渠道少。

二、缺乏社会公平感:不公平事实的存在,不公平信息的传播引发心理失衡。

三、社会安全感不足:缺乏安全预期,担忧,迷茫恐惧,诚信和信任危机。

四、幸福感下降: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孤独感、无根感。

五、缺乏同情心:对心理疾病有偏见歧视。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预先失败”是不相信个人能力,执着于参考外部意见,依赖社会指导系统来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

2、主要特征是丧失自信心,主体性,判断力。

3、主要表现为:任何行动都预先设定自己是失败者,迷信权威、专家、大众传媒、广告提供的知识影像。

4、这会弱化个人自主选择能力,导致个人产生无意义感,迷失自我,随大流、跟风、浮躁、迷茫等社会“亚健康”心理蔓延。

5、应该加强自信心教育,肯定个人独创性的意义,鼓励个性发展。

三、“给定资料3”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话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S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总结发言稿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了这次“迎校庆、健心灵、献爱心、促成长”心理健康节活动。这次活动充满欢歌笑语,充满爱,举办得很成功,为我们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在,请允许我谈几点心得体会。第一,相声等曲艺讲座和表演活让大家在阵阵笑声中宣泄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连接了心声,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真谛。

第二,心理运动会是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各项目创新无限,精彩纷呈。比如“心灵感应”充满刺激和欢乐,“齐心协力”等不仅强调个人体能展现,更考验了团队的默契配合。

第三,专业的心理健康讲座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针对辅导员、普通学生等不同群体组织《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等不同讲座,激发了师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调节自我,服务大家的热情。

第四,把给灾区募捐的爱心奉献活动列为心理健康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创新。这使学生们在募捐活动中体认到爱心与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蕴。

最后,希望大家继续创新思路、积极寻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有趣,把心理健康节活动越办越好,为促进我校乃至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报班热、相亲热、选秀热、养生热„„随大流、跟风已成为普遍心态,这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是当前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舆论导向不清等外部环境,个人“预先失败”的内在心理机制共同催生了从众心理。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形态迅速变迁、多样化,信息知识大爆炸,世界丰富芜杂,支离破碎„„人们无所适从,对自主判别和选择能力失去信心,过于依赖权威和专家指导系统。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提供了一个把握外部世界的通道。媒体急功近利,不负责任地炒作宣传,导致社会“跟风”现象愈演愈烈。

跟风是一种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盲目从众的不成熟行为。它不仅使行骗受骗现象层出不穷,更大的忧虑的是,经常从众跟风,缺少独立思考,个人创造力会随之降低,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个人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就会造成千人一副的社会,民族国家也会因此失去发展动力。

对此,需要正确引导,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创造。我们应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新文化,克服自卑和盲从心理,培养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状态。

五、“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检讨我们的生活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告诫我们:‘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亚里士多德之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Good life)?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千年仍无固定答案。在开放、多元、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在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各种诱惑和学说,这个问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越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越是要坚定沉着。这就需要我们:不急不躁,保持冷静;审慎思考,深刻反思;把握方向,理性抉择;谨慎行动,追求卓越。以从容、豁达心态,有条不紊地过自在有为的生活。

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没有经过检讨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经历的。反思可以让我们不盲目,不跟风,不急躁,保持自己的节奏,过自在、自主、独立的生活。

发展作为全世界的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已作为政治正确,入心入脑。所有的人都在追求速度效率。但是发展并不等于快,有时候需要我们慢下来。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工作有那么难找吗?一定要有“编制”吗?一定要在“双11”时在淘宝上买一大堆几十年都用不完卫生纸、洗发水、避孕套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反思就如“奥康剃刀”,可以去除大量的虚假、多余需求,帮我们卸下大量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包袱。通过反思不难发现,我们可以有“安步当车,晚食当肉”的从容,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节制,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自信。反思让我们回归自己本身,回归人最自然、最朴素、最真实的需求本身。

“慢”下来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为了更加积极、有为的生活。“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把握方向,理性抉择;谨慎行动,追求卓越。

生活越简单,目标就越明确,重点就越集中,重点越集中,就越容易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陆九渊有言:“简易功夫终究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试想如果曹雪芹写《红楼梦》前认为自己应该在“文联”有个编制,或者是认为《红楼梦》是不够的,应该出一个“梦系列”小说,应该有“青楼梦”、“绿楼梦”,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成为文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有句名言:人必须选择一条路,并且勇敢地走下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有选择、有取舍、有重点的生活,你会发现,简单、高效、充实、轻松愉快的生活触手可及。

自在有为的生活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不能只靠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反身而诚,这只是心灵的鸡汤,虽然补人,但是毕竟是汤,不能当饭吃。个人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是社会政府作为也必不可少。

社会各界应该努力行动,积极参与,营造宽松融洽的社会氛围。社区、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传播文化,科学疏导,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认识、增强自信、促进互信。舆论媒体应该客观公正,科学理性,正确引导来提升人民的辨别能力。

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公平规则,完善基本保障,创造机会条件,搭平台拓渠道,为自在有为的慢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争取空间时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完善保障制度,加大民生投入,降低创业门槛得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措施,既为“自在”的生活“兜底”,也为“有为”的生活“开路”,让生活慢得有保障,有底气,有退路,有进路。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们不再为房子、车子、票子发愁,而是在为有梦、追梦、圆梦而努力。

申论题目及解析 篇4

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问题一:请根据材料1,简要概括我国能源利用现状。(本题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1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作答范围为“材料1”,作答任务是“简要概括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作答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作答字数“不超过100字”。因此考生需注意在限定的材料范围内寻找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相关表述,并对此作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概括陈述。

【参考答案】

一是能源资源禀赋差。人均占有量低;二是能源消费增长快。消费量高,利用率低;三是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尤以石油、天然气为重;四是环境压力大。能源利用带来大量污染物;五是传统模式难以为继。资源保护需绿色发展。

问题二:请根据材料4,分析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有哪些。(本题20分)

要求:分析全面、透彻,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篇幅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让考生根据材料4,分析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具体要求分析全面、透彻,因此考生应透过材料字面的意思,挖掘内在含义,从具体的事例升华到一般、抽象的分析上。条理清楚,说明作答要讲究逻辑、条理性,可采用“总结观点—具体阐述”即“总—分”方式作答。做到表达准确,字数在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发展循环经济能综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实现环境和经济“双赢”。

具体来说,一是资源高效化。企业新开发大量资源代替惯用原料,利用技术生产能源,有效拓宽原料来源和降低能耗。二是废物资源化。处理工业废水和收购废旧能源,将其循环转化再利用于生产中,可节约成本、扩大规模、保护环境。三是生产协同化。相关企业集群协同生产,使互相之间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形成产业链,达到效益最大化。

问题三:假如你是G市交委工作人员,参加了材料6所说的座谈会。请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就进一步完善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提出建议。(本题20分)

要求:所提建议合理、有针对性,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篇幅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目可知作答任务是提出一份建议,作答身份是“G市交委工作人员”,建议的内容是“进一步完善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题干给出了明确的作答范围——材料6,考生可以从硬件、软件两方面来对措施分类,以满足“条理清晰”的要求。注意字数不能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进一步完善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可以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

硬件设施:一是增设非机动车道,保障骑车人的安全;二是合理设置租赁点,在居民区、办公区增设和扩大租赁点。

软件支持:一是缓解财政压力,一方面加大资金补贴的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拉取广告赞助等方式打开营利渠道;二是做好运营维护工作,及时修车、打气;三是建立诚信惩处机制,杜绝借车不还的现象;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素质,要求确保锁好车之后才离开。

问题四:请结合全部给定材料,以“绿色发展”为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本题50分)要求:

1.文章主题应与所给材料联系紧密,思想性强;

2.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合乎逻辑;

3.结构完整,条例清晰,行文流畅;

4.篇幅在800~1000字。

【写作思路】

本题为命题作文,所以考生可以直接按照已给出的题目作答,这样无形中简化了考试的难度,而且给出的题目是“绿色发展”,考生也能比较容易的按照给出的题目确定文章的主旨,即围绕“绿色发展”来展开。所以考生在审题的环节就可以确定文章的标题和总论点了。结合标题“绿色发展”和材料里的内容我们能够明确文章是要写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信考生并不陌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即使不看材料考生也能够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但是题目要求文章要紧密联系所给材料,故考生的总论点和分论点必须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在仔细研读给定资料后,材料2讲的是规划主题功能区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分论点:“规划主体功能区,开发与环保新途径”。材料3讲了光伏产业的发展问题,我们可以提炼出分论点:“创新绿色科技,发展与环保新突破”。材料4讲的循环经济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分论点:“发展循环经济,经济与环保新模式”。材料

6、材料7讲的是环保生活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分论点:“培养环保意识,生活与环保新理念”。其中循环经济和新技术的开发这两个分论点我们按照“宏观—微观”的逻辑进行了位置上的调换,这样更符合一般的思维顺序。这样文章的总论点和分论点就都从材料中提炼出来了。考生还需注意语言的流畅性,防止大段抄袭材料的语言,字数也要严格控制在800~1000之间。

【参考例文】

广东公务员备考资料:广东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

绿色发展

雨果说过:“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这句话在警示我们,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然而最近几年雾霾频袭、沙尘肆虐、癌症村激增、绿色的大地不在,而“墨绿色”的河水却成为了常态。人们在坐享人类文明、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在饱受违背自然的发展恶果。

绿色发展能够合理发展区域经济,避免一刀切式的掠夺性开发;绿色发展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形成经济环保新模式;绿色发展能够有效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新能源的运用还能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绿色发展能够改变公众观念,提高生活品质,并汇众力量从点滴实现绿色发展。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尊重自然、走绿色发展之路。

规划主体功能区,开发与环保新途径。主体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各个区域的合理开发,充分发挥各个区域最大潜力的同时又能够注重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按照不同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不同,合理安排开发强度、合理判断发展潜力,并且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划分来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从总体上统筹规划,为开发与环保开辟新途径,实现各个区域间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发展循环经济,经济与环保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最有效的发展策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既可以高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又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尊重自然生态的运动规律来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完美契合。创新绿色科技,发展与环保新突破。我国传统的能源开发主要是以煤和石油为主,然后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开发,能源危机的警报也一再拉响,不仅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传统能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显现。所以,要大力推广绿色科技,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光伏产业为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发展与环保的新突破。

培养环保意识,生活与环保新理念。加大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培育公众环保意识。政府应该联合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形式向民众宣传环保和消费理念,逐步培育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实现合理消费,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恶性化趋势的蔓延。同时,政府也应为居民环保生活提供便利服务,切实实现全民环保新生活。

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工作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中间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让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主题,让每个人都共同努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规范新闻行业

【背景链接】

近年来,新闻领域参在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一些现象,凸显了部分媒体和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这些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不仅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队伍的形象,而且损害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危害社会稳定,损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必须坚决从严治理。新闻职业道德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立业之本。新闻界有句行话:“先做人,再作文。”只有具备崇高道德追求和严格道德自律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写出准确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赢得读者和群众的信任。反之,忽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放松新闻职业要求,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违纪违法现象。

【标准表述】

这些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出现,既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能力素质不足的原因,也有相关媒体和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把关不严的原因。因此,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需要建立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查处。这是一个有利于完善新闻媒体责任监督制度,有利于新闻媒体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创新之举。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新闻媒体的采编行为,包括采访是否规范、报道是否准确、引述是否全面、格调是否高雅等,代表社会公众的新闻道德委员会显然比新闻媒体自身更为客观,更有发言权。把新闻媒体的采编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赋予社会公众监督新闻媒体的权利,就是为了增强发现和查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力度其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队伍建设,既要有自律,也要有他律。在行使批评与监督职责的同时,新闻媒体自身也必须接受批评与监督。只有外部监督的压力始终存在,才能促使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地对待新闻采编工作,使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之中。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谁能赢得读者与群众的信赖,谁就能抢占信息传播的高地。人民的信任才是新闻媒体健康发展、永葆生机的强大动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原因]

形成雾霾等空气污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污染物排放,像燃煤、机动车以及建筑、工业等,这些都是排放源,也是造成污染的根本所在。

2、气象条件。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空气流动性越来越弱,有的甚至都无法形成自然流动,比如济南,很多在济南居住过的人都知道,济南三面环山,空气流动性非常差,因此污染也很严重。

3、因为本地污染以及区域污染叠加,从而加重污染。像很多本地的工业生产形成一次污染,而来自区域范围之内的污染形成二次污染,再加上没有及时治理,自然就会留下隐患,甚至形成不可解决的困境。

[影响]

广东公务员备考资料:广东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

通过专家的以上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大气污染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

2、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3、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

4、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对策]

由此可知,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了,就如何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

1、加强污染治理的立法保障,完善治理政策体系。

2、建立长期治理机制,保障治理成果的可持续性。

3、保障充足的政府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

4、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吸纳公众广泛参与。

5、改善公共交通,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希望通过以上解析能够帮助同学们深刻认识大气污染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从而提高我们对于热点知识的把握,即使没有出这方面的真题,也是对分析能力的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城市情况分类调控房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决策,是对我国当前住房市场的主要矛盾开出的良方。

住房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过去是绝对短缺,现在则突出表现为显著的差异与不平衡:大中小城市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差异很大,有的供不应求,有的供过于求;不同人群住房资源的占有差异很大,有的成了“房叔”“房姐”,有的连首套自住房都买不起;城镇户籍居民和新增常住人口的低收入人群住房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前者保障程度较高,后者保障覆盖面低;城镇居民住房改善的速度差异很大,2012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2.9平方米,但需要改造的棚户区还有几百万户。

面对这些新变化,中央政府对住房市场的调控也出现相应调整。比如,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这个大政策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具体政策从过去的“一刀切”转为“分类调控、分城施策”,从偏重需求端转为供给端与需求端并重的“双向调控”,从对房价的直接调控转为对住房供求关系的调整。具体来看,有这样几个重点:

一是分城施策,依据不同城市的供求关系把握住房用地的供应节奏。在人口增长快的特大城市,增加住房建设用地的供给,提高住房建设用地的占比;在人口增长缓慢的地方,适当减少供给,推进住房市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而不是以“城市的建筑”为核心。

二是完善供应体系,解决和改善大城市“夹心层”居民的住房需求。与低收入住房保障对象相比,那些具有一定支付能力、但阶段性购房能力不足的“夹心层”群体可利用的政策相对薄弱。因此,在供求矛盾紧张的大城市,增加“共有产权”住房的供应,既可以降低“夹心层”人群的购房难度,又可以减轻保障房建设压力。政府将过去“包揽式的保障”转变为“赋予能力的支持”,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补位兜底,确保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力度不减、管理优化。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400多万套,建成1500万套以上,今年力度更大,仅改造棚户区就将达470万套,这无疑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而推行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也将大大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效率,使困难群体更便捷、公平、及时地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惠。

安居才能乐业。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民生大事。守住金融杠杆这个底线,抑制住房市场的投机性需求,在住房供给上更科学、精确、有效,并坚持有利于长效机制形成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住有所居”的住房目标和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就指日可待。

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改革宣示,也是新一轮改革深化的鲜明特征。

改革的路径选择,已由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30多年前,全社会举起解放思想的大旗,向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固堡垒和高度集中管理的僵化模式发起冲击,推涌起一波波改革开放的新潮。当时的改革流行语,就是“敢闯敢试”,“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提着脑袋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民间还有“改革总是从违法开始”的说法。如今,改革已进入另一片天地。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中,方向已经明晰,框架已经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时间表”已经赫然在目:到2020年,将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改革需有更加充分完善的合法性依据、更加科学可行的规范性指引和更加有效及时的制度性保障。

改革的难点突破,在调整利益关系,在重塑权力结构。改革由此进入深度博弈阶段。多年遗留、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依然难于消除。在市场经济扭曲和权力资本勾结中做大的特殊利益集团,自然不会轻易转身,从此金盆洗手。那些改革改到自己头上的政府权力部门,虽经历反腐败反“四风”的洗礼,在简政放权转换职能的改革中,也并非都能自觉地以历史担当精神自我革命。改革的难点突破需要政治权威,同时还需要法治力量,更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摧垮利益固化的藩篱。

广东公务员备考资料:广东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

改革的深层攻坚,使其风险也骤然加大。“深水区”的改革,更为复杂敏感,既不能敷衍了事割韭菜,也不能颠来倒去翻烧饼,稍有不慎,改革者就可能闯入雷区,一当出现颠覆性失误,很可能覆水难收一泄千里。如何保障改革的运行不被扭曲,改革的红利不被截留,改革的公信力不被损害?特别需要法治的引领和规范。

改革在催动立法,法治也在推进着改革。

法治取向,将改革全面导入新的运行轨道。

我们要在改革中扩展市场自由,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以法治逐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界限。我们要在改革中发展民主政治,最根本的保障,就是以法治促进政治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我们还要在改革中创新社会治理,最重要的取向,就是要以法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正在推进的信访改革,就是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当然,要使信访制度改革顺利到位,还须努力拓宽信访渠道,完善信访功能,放低诉讼门槛,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办案质量,保障司法公正。法治建设,正加快融入更为深广的改革内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进步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涵。改革的进程,也是加快法治建设、强化公民法治教育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就以时下热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例。不少地方政府急着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力扩大土地流转量推高家庭农场经营数不惜人为垒大户,不少工商资本揣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入市的牟利预期,以“下乡投资”为名,联合地方政府强势圈地屯地,也有不少农户盼着允许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和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政策早日落地。其实,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早有很明确的政策解读:要推进农村土改就要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包括现行《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中相关规定的修改。在这里,法治跟进意味的是改革政策的突破,也是改革实践的纠偏。

法治思维,也在提升着全社会的改革意识。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出发点,按照法治精神求解问题的思维模式。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负面清单”制度,就是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的一次实践。它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以此形成对“权力清单”的倒逼作用。国务院雷厉风行,发力推行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法无授权不可为”,锋芒所向,直指权力部门的暗箱操作、寻租腐败和灰色地带。划定权力边界,晒出权力家底,让公共资源回归公众视野,让权力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当然,权力清单制度要实施到位,还需进一步减权简权,确权制权,杜绝摆设,走过盲区,立法锁定,严格问责。

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同时,法治也应在改革中提升文明的品质。这就需要始终坚持法治的前提是民主立法,摈弃部门利益法律化和权力扩张法律化,始终坚持法治的核心是保障民权,是扞卫公平正义的价值底线,始终坚持法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信仰,让法治精神流淌进改革的每一条脉络,照亮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法治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它引领改革的行进,维护改革的秩序,巩固改革的成果,同时也保护着改革者的先行先试,激励着改革者的开拓创新,灌输着改革者的价值能量。

改革公信力不得损害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红利就是社会创造活力的解放、发展自由的保障,就是公民民主权益的张扬、民生福利的提升。

然而,新一轮改革刚刚迈开脚步,我们就已经听到了声声警钟——

政府改革,实施简政放权是一次攻坚。有企业作证:一些政府部门与“红顶中介”沆瀣一气,假放权真放水,不少审批权力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前置的名目更多了,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农村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是一个热点。有媒体披露:多路资本争相下乡,打着“土地流转”“助农增收”等幌子,乘机圈占囤积,控制大片土地,争夺农民财产权利,攫取政府的政策红利和土地的增值潜力;国企改革,发展混合经济是一条路径。有领导告诫: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改革再出发,我们又一次燃烧着激情,憧憬着梦想,但还应保有清醒的理性和高度的警觉。改革的运行不能被扭曲,改革的红利不能被截留,改革的公信力不能被损害。

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新一轮改革的政治宣示和价值取向。改革的社会公信力正在于此。还原改革的真谛,维护改革的形象,焕发改革的力量,就当努力践行这一宣示,始终坚守这一取向,让公平正义成为广大百姓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去感知、从个体生存发展中去触摸的生动情景。

对政府部门,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改革本是要清除官员特权,为什么官员又腾挪出新的寻租空间?改革本就在为权力打造制度笼子,为什么权力依然有随意破笼而出的能耐?看来,仅有政治权威的震慑、触及灵魂的洗礼和问责制度的施行还不够,还需有权力清单的规范、公开透明的监督,还需以人民当家做主的进步、社会法治文明的建设去引领,去倒逼。

对强势资本,必须把市场规则坚持到底。资本的天性就是要市场逐利。但是,这只能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靠创新的经营管理赢取。政府放权于市场,还得监管好市场。社会需要解放资本,也需要节制资本,任何依仗行政垄断借势权力依傍冀望于超规则竞争和超国民待遇的行为,都是对市场的亵渎和对社会的破坏。

对普通百姓,必须把改革真正赋权到位。为人民改革,其要义就是真正赋予他们平等的改革参与权、改革自主权和改革获益权。

广东公务员备考资料:广东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

改革是阳光的事业。有公开才有参与,有参与才有监督,有监督才有到位。一如行政审批改革,尽管有壮士断腕的雄心,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并不能回避基层的种种异化。症结在哪里?暗箱操作空间大,权力监督制约少。其实,项目审批的环节哪些最该放,承接职能的中介究竟中不中,权力下放的动作是真还是假,市场中人最清楚。只是,在一个缺失公众有效参与的自闭式运行中,很难避免出现应景性改革、挤压性改革和选择性改革,这样的改革能不跑偏吗?

改革的推进,应当尊重民众自主的选择。在当下展开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中,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本来,作为农村改革的主体,农民最明白适合自己双脚的鞋子是什么。土地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家庭经营精耕细作仍然契合留守人力的特点,仍然有其投入产出的效率,为什么在一些官员的意识中就被否定了呢?有些在地方政府追捧中的资本,不顾农民意愿纷纷下乡以租赁、入股等形式强势圈占土地,他们的经营主业与农业本无牵连,他们的项目开发对当地农民的发展也并无助益,显然是另有所图。而仅靠土地租金收入的农民生活水平必然下降,发展机会也必然压缩。农民真正盼望的,是更为便捷的社会化服务,更为广阔的合作化平台,还有更多保障的财产性权利,从“三权分离”中更多地享有农地的各项权能和增值收益。

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应是改革的底线伦理。遥想当年,在轰轰烈烈减员增效的国企改制中,一些地方政府 “一卖了之”,大批职工被一次性买断工龄下岗,一些人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他们更多地支付着改革的成本,承受着改革的阵痛。而在权力与资本的勾结中,又有多少人急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写就了自己的暴富神话。如今,国企新一轮改革开始了,发展多种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是一个路径选择。社会舆论特别关注,当年改革的教训是否已经汲取,会不会重演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幕。我想还应考问,员工的权益如何保障?改革“六十条”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不失为一个良策。

多少年来,我们从未疏于改革意义的宣传,从未怀疑改革初衷的真诚,从未放弃改革目标的进击。但是,不少社会曾经寄予热望的改革,往往被特殊利益集团扭曲,甚至演变为对社会和民众财富的掠夺。于是就导致一些改革的停滞,回潮,变味,于是就诱发一些民众的疲劳综合征,集体冷漠症,改革恐惧症。改革又已涨满风帆,我们绝不能浪费改革的宝贵机遇,绝不能损害改革的社会公信。

上一篇: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下一篇:高三上学期英语教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