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2024-09-22

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精选7篇)

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篇1

最高法发布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自2月4日起正式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上午发布最高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介绍,该部司法解释将自2月4日起正式实施。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表示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杜万华表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呈现涉及范围广、案件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新型案件多、审理难度大等新特点,对我国民事审判和执行的立法和司法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以下简称民诉法修改决定),自201月1日起施行。

杜万华说,民诉法修改决定是自1992年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对民事诉讼法作出的第一次全面修改,共有60条,修改条文近100处,新增加了诚实信用原则,新规定了公益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举证期限、行为保全、小额案件诉讼、确认调解协议、实现担保物权等多项重大诉讼制度,对民事诉讼原则、管辖制度、调解制度、证据制度、立案制度、简易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和涉外程序等均有重大修改完善。

“这次修改,有力地支持了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对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立法成果,在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杜万华说。

据杜万华介绍,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贯彻落实工作。民诉法修改决定通过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庭、局、室、办共计17个部门参加,正式启动了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

杜万华说,自年1月至2014年年底,起草小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历时两年,先后经过全面论证、专题论证,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国家机关和中国律师协会的意见,下发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征求意见。解释起草工作历时两年,召开专题论证会、座谈会共计150余次,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起草工作。

2014年12月,院长周强主持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经过五次认真细致讨论,通过了《民诉法司法解释》。

据介绍,《民诉法司法解释》共分23章,共552条。《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是内容最为丰富、十分重要的`司法解释,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参加起草部门最多、参加起草人员最多的司法解释,是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中适用最为广泛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杜万华说,《民诉法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对确保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正确、统一、严格、有效实施,更加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更加积极地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有力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司法公信,提高司法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最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的图解:

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篇2

( 一) 主体

在对证据失权制度进行定义时, 很容易将其主体界定为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虽然对于同一待证事实, 举证不明的结果责任只能由一方当事人承担, 但任何当事人都有可能通过提交证据来支持其所提出的主张, 或反驳对方的观点, 都不能随时提出支持己方主张的证据。因此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也会产生证据失权的效果。

( 二) 期限

举证时限的终点也就是证据失权的起点。司法解释关于举证期限的新规定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细化举证的具体时限, 明确延长举证期限的申请方式。 (1) 第二, 增加对证据的补正, 可以酌情确定举证期限。 (2)

( 三) 权利范围

证据失权的权利范围也即证据失权中的“权”是指什么, 这决定了证据失权制度与民事诉讼中的其他失权制度有什么根本区别。在证据失权制度中, 当事人实质丧失的是证据提出权与证明权。 (3)

( 四) 法律后果

司法解释与民诉法相比的新规定表现在: 第一, 细化逾期举证的后果。 (4) 第二, 引入费用制裁措施。 (5) 目前当事人逾期举证将面临的后果是: 1、逾期举证, 应向法院说明理由, 甚至还要提供佐证。2、不作逾期的情形: 由于客观原因逾期, 或者对方当事人未提出异议的。3、逾期举证分为一般逾期和故意重大过失逾期两种类型。4、故意重大过失逾期, 只有在该证据构成案件基本事实组成部分的, 才会被法院采信。非故意重大过失逾期, 法院应采纳。5、逾期提供证据, 法院应对逾期方进行训诫, 故意重大过失逾期证据如被采纳还会被罚款, 此外, 逾期举证者还应承担相关必要费用负担。

二、我国证据失权制度之不足

( 一) 证据失权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1. 适用情形不明确

根据民诉法解释,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的, 视为未逾期。但是何为“客观原因”, 人们确存在不同理解。可以理解为自然灾害中或社会事件中的不可抗力因素, 也有人认为应当包括当事人无法自行取证的因素。同理, 关于何为“基本事实”, 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 主要事实, 是指足以影响案件定性, 或者影响审判结果的事实; 第二:法律事实, 也就是指与诉讼标的有关的事实。这使得客观原因、基本事实等判断标准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

2. 审查机制缺失

根据现行的法律体系, 关于“逾期举证的理由”, 对方当事人不同意质证, 法院将不组织质证。 (6) 然而逾期举证的理由也是当事人的一项主张、一个观点, 当事人也必须对这一“理由”提出证据加以证明。可见,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缺少一种认定证据失权的审查机制, 由双方当事人针对逾期举证的理由是否成立进行攻击和防御, 法官居中, 对证据是否失权做出裁决。

( 二) 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

1. 答辩失权缺失

答辩失权制度与证据失权制度是紧密相联的。首先, 如果当事人不答辩, 法院就无法组织审前准备程序, 无法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确定争点。实际上答辩是固定证据的前提, 不建立答辩失权制度, 证据失权制度就难以发挥功效; 另一方面, 武器平等原则要求当事人公开诉讼资料, 避免诉讼突袭, 如果被告不答辩, 而在庭审中答辩、主张诉讼请求或提出诉讼资料, 对原告是极其不公平的。

然而如果被告迟迟不答辩, 在我国并不会受到什么制裁, 原告也没有什么救济方法。根据现行法律, 当事人放弃答辩, 只会产生一种直接的诉讼后果———放弃管辖异议权而导致默示管辖, 对其他诉讼权利没有任何影响, 对实体权利也没有任何影响。由此可知, 答辩在我国是当事人的一项权利, 而非义务。我国并未建立答辩失权制度,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 审前程序不完善

设置证据失权制度各国的另一个共通之处就在于, 它们都将准备程序作为证据失权的配套制度, 虽然具体设置各有不同, 但功能与目的大致统一。在此程序中可以将当事人的争点予以明确, 并围绕争点促使当事人举证与证据交换, 在举证时限结束之前将争点与证据固定, 故审前程序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过滤程序。《证据规定》虽然也规定了证据交换制度, 但该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其作用和效果与其他各国审前准备程序有着显着的差距: (1) 以法院为中心, 忽视了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2) 我国的证据交换一般只有一次, 且证据交换之日即举证期限届满之时; (3) 往往是当事人自己在举证的最后期限才将证据交至法官, 并寻求复印对方的证据材料, 证据交换几乎形同虚设。

3. 法官释明义务缺失

释明是在民事诉讼中通过法院的主动询问, 促使当事人完全、正确地进行主张和提供证据。

在我国, 法官是通过举证通知书来实现释明的 (7) , 释明内容包括举证责任、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证据失权的后果等。《证据规定》虽然规定了法官的释明基本内容, 但是 (1) 该司法解释法律效力不高; (2) 并未规定释明应达到的程度; (3) 没有规定违反释明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对法官没有强制力; (4) 从实践的情况看来, 法院的举证通知书千篇一律, 缺乏案件的具体指导性, 法官在完成释明义务时积极性也不高。

4. 原被告救济途径不对等

在我国当前的诉讼体制下, 证据失权的救济途径对于原被告却是不平等的。对于原告在证据失权后的撤诉行为, 民诉法中并未明确规制。也就是说, 原告逾期举证时, 完全可以选择撤回起诉后重新起诉来进行救济, 其损失不过是有限的诉讼费及相关费用。至于被告有何救济呢? 民诉法及《证据规定》并未规定。

三、完善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思考

( 一) 完善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规定

1. 明确失权条件

如上所述, 司法解释没有明确何为“客观原因”、“基本事实”, 由于不同法官理解不一, 会造成同样的情形在不同案件中的不同实践。应当通过修改司法解释, 或者公布指导案例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司法解释中客观原因及基本事实的含义。

2. 明确审查程序

如上文所述, 我国在制度上, 缺少一种认定证据失权的审查机制。笔者建议由双方当事人针对逾期举证行为的理由是否成立进行攻击和防御, 法官居中, 对证据是否失权做出裁决。

( 二) 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 建立答辩失权制度

如前文所述, 答辩失权制度对证据失权制度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构建答辩失权制度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2. 完善审前程序

首先, 强化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使其能够进行主张与对抗, 从而了解对方的观点、证据, 为证据失权和集中审理提供前提条件。其次, 扩大证据交换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最后, 增加证据强制交换程序。在当事人故意隐匿证据而拒不提出时, 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也可依职权来启动证据强制交换程序。

3. 完善法官释明义务

明确释明权性质。笔者认为在中国的司法环境中以及民事诉讼的发展阶段, 释明权应当被认定为偏向义务属性的一种职权, 应当具有公权力所具备的主动性、强制性、中立性等特点。

提高释明义务的法律强制力。目前关于证据失权问题的法官释明义务均规定于《证据规定》之中, 然而作为司法解释, 其法律效力有限。

规定违反释明的法律后果。建议参考台湾地区规定, 将法官怠于行使释明权视为程序上的重大瑕疵, 由此导致的逾期举证将不发生证据失权的效果。

4. 限制原告的不当撤诉

对于原告在证据失权后的撤诉行为, 民诉法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而是交由法官的自由裁量。法官应基于当事人的平等角度对撤诉的行为有效性、正当性进行考察。对于因逃避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或基于败诉逾期等原因的撤诉行为不予准许, 对于无不正当理由撤诉的, 应当进行罚款等措施, 让原告承担比原规定更大的惩罚措施, 以避免证据失权制度的空转。

参考文献

[1]蒲菊花.举证时限制度适用中的若干问题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 2005 (1) .

[2]肖建华, 任玲.论证据失权的救济——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3条[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6 (5) .

[3]黄松有.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4]夏璇.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东南司法评论, 2014 (1) .

新民诉法求解七个司法顽症 篇3

“会议以140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下称《决定》)8月31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这样表示。

此次民诉法大修,是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正式颁布以来首次全面修改(2007年,审判监督、执行程序曾修改)。此次共有59处修改,涉及70多个条文的调整,约占整部法律四分之一,将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记者通过了解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发现新民诉法主要是着力于求解立案难、申诉难、执行难等七个公民关注的社会问题。

公益诉讼主体:一直在修改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谁能提起公益诉讼?这是2011年10月至今年8月,草案三次审议期间,一直被公众热议,并在每一次审议稿中都作出修改的内容。

一审稿规定:“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里的‘有关机关’,我们认为一定包含了检察机关,是当然的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轩告诉记者,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可能与其职能冲突;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独立性,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代表社会公益提起公益诉讼更合适;且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允许检察机关提起类似诉讼。

二审稿将“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修改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

“本来,我们期待的是更具体明确地将检察机关列为公益诉讼主体,没想到二审稿加上了‘法律规定的’限定。实际上,法律规定的机关,目前只有一个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李轩说。

但二审稿的表述也没有保留下来,8月31日,表决稿再度修改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为何如此修改?

“考虑到社会团体的概念,无论是专家,还是社会上,都有不同的认识。”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表示,之所以如此修改,是因为在我国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实只占“社会组织”的一部分。2011年,我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是46万余个,其中25万左右名称是“社会团体”,还有20万是“民办非企业单位”,还有2000多个是基金会。为此,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过慎重研究,把原来的“有关社会团体”改为“有关组织”。

“有关组织”该如何理解?“对哪些组织能够适宜提起公益诉讼,可以在制订相关法律时进一步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可以事先商量一个办法,划个杠杠。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再总结经验。”王胜明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正在抓紧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便需要研究“哪些保护消费者的组织适宜提起公益诉讼”。

公民个人可否提起公益诉讼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王胜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民可以依据现有的民事法律制度赋予其的起诉途径,针对具体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此轮修改经过反复研究,尚未将公民个人纳为公益诉讼主体。

执行通知:不再给老赖“通风报信”

多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司法痼疾,无法根除。此次民诉法修改,强化了执行措施,针对被执行人隐藏、转移已经查封、扣押的财产,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行为,《决定》将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从1万元以下提高到10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从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提高到5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

“执行通知”是在法院执行前,先告知当事人法院即将执行的一项制度,旨在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避免使用强制措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收到执行通知后,往往不履行义务,而是转移财产逃避执行。有人戏称这种执行通知制度等于是给当事人“通风报信”。

针对这一弊端,新民诉法明确规定: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此外,执行程序不够透明、缺乏外部监督,也被认为是“执行难”的原因之一。不过,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权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监督民事执行活动时并不顺畅。

立法机关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新民诉法直接规定“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以及“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明确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范围,也使得检察机关能够名正言顺地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高检院民行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举证责任:对逾期提供者可罚款

俗话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是民事诉讼案件中法官作出裁判的基础。但实践中有一类当事人,故意迟迟不提交证据,逾期之后又把证据拿出来。那么这个证据是否可以进行质证?对这种故意拖延诉讼的行为是否应该处罚?

针对这一问题,一审稿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未及时提供证据的,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法院根据不同情形予以训诫、罚款、赔偿拖延诉讼造成的损失、不予采纳该证据。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的举证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如果提出证据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对整个审理程序的顺畅进行是不利的。因此,经过反复研究作了这么一个规定。”王胜明这样解释立法初衷。

一审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玉清提出,对“未能及时提供证据”的,应区分不同情形,分别规定法律责任。严以新委员认为,应对“及时”、“不及时”进行量化。

草案一审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期间,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提出,“及时提供证据”的表述不清楚,建议将“及时”改为“在当事人约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或者“在举证期限内”。

草案二审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一诚提出,该规定在当事人承受举证不力后果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罚款、赔偿损失等民事制裁,过于苛刻严厉,并且“及时提供”的规定,既不合理也难以操作。

nlc202309011616

上述意见被吸纳后,《方圆》记者看到,新民诉法最终规定法院要确定当事人提交证据的期限;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要说明理由,如拒不说明或者理由不成立,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应当予以训诫、罚款。

这样调整意味着什么?王胜明解释说,尽管该条文草案数度作了修改,但是逾期提供证据的3种处理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只是规定改得更明确了。这里的训诫、罚款实际上是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在民事诉讼法‘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这一章有明确规定,如果罚款,要有一定程序,比如说要经过院长批准,罚款具体数额也有规定。”

小额诉讼:从固定值到弹性标准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确定了小额诉讼制度。小额诉讼,是指基层法院适用比普通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审理数额甚小的案件。例如,在民诉法修改过程中,一审稿规定:基层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标的额人民币5000元以下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为及时解决面广量大的民事纠纷,根据一些地方的试点探索并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就适用简易程序的部分案件设立小额诉讼制度。”2011年10月,王胜明在作草案一审稿说明时这样表示。

然而,针对一审稿中规定5000元这个标准,却遭遇了极大的质疑。“5000元以下的案子一审终审,对农民工来说,不一定好。”一审期间,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律师时福茂告诉记者,对农民工而言5000元并不少,如果一审终审,会丧失上诉机会。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额诉讼的标准等民诉法中涉及的热点为题,今年5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王胜明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的同志到江西、江苏进行调研,这两个省份对小额诉讼已开展试点。

在江西省试点的四个基层法院中,南昌市青山湖区法院的标的额为3万元以下,吉安安福县、新余渝水区、上饶万年县三地的法院試点的标的额是5万元以下。统计发现,其结案时间最短3天,最长18.6天。自去年5月至今年3月底,试点法院的小额诉讼案件中,5000至1万元,占案件比例是18.31%;1万元至3万元,占比为42.01%;3万元至5万元,占比为7.81%。

而在江苏省4家试点基层法院(南京玄武区、无锡宜兴市、镇江丹阳市和盐城东台市)中,标的额均为5万元以下。结果显示,适用小额诉讼的案件平均审理9.36天,部分案件当日立案当日结案。各试点法院在去年5月到今年4月共受理民事一审案件2.29万余件,其中小额诉讼案件6710件,占29.21%。

参考这些调研成果和各方意见,三审稿将小额诉讼标准修改为“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这一修改保留至修改后的民诉法。

“三审用的是相对数。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2011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41799元,我们算了一下,这个数的30%大约是12000元左右,和二审的1万元是接近的。”王胜明表示,最终的规定更符合客观实际。

那么,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谁来发布?王胜明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最高法院研究认为,一种方式是,由最高法院每年就各省审理小额诉讼的标的额,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发布;另一种方式是,由各个省的高级法院每年公布数字。

检察监督:“立体推进”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民事领域的监督方式单一始终备受争议,例如“检察建议”这种实践中检察机关已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监督方式,却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修改后的民诉法,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高检院民行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建议”分为三种:一是再审检察建议;二是针对民事诉讼活动中不属再审情形的违法行为而提出的检察建议;三是针对机关、单位中机制不健全的制度漏洞提出整改意见的检察建议。《决定》规定了前两种。

这里的第二种情形,具体是指实践中,民事案件应立案不立案、应保全不保全、超标的查封等非审判监督程序中出现的审判人员违法行为。对此,新民诉法规定:各级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法院提出检察建议。这一修改,是检察监督范围的拓展。

不过,纵观三次审议稿与最终的表决稿,检察建议的效力、程序等并未明确。“虽然没有明确,但从司法实践经验看,有关单位和个人普遍对检察建议比较尊重。将来立法可以进一步作出规定。”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全国律协宪法与人权委员会秘书长李轩告诉记者。

高检院民行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对民事检察监督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检察机关要合理协调好“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手段的衔接,当再审检察建议不起作用时,应及时提请上级检察院运用抗诉手段进行法律监督。

在监督范围上,《决定》还增加了“监督调解活动”的内容:地方各级检察院对同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发现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并报上级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出抗诉。

“强化监督手段”还体现于明确规定“民事检察调查权”的条款上: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而在一审稿中,该条款还赋予了检察机关对诉讼卷宗的“查阅权”;二审稿则赋予了“查阅、调阅权”。但二审期间,有的代表委员提出,这一权限可能影响当事人之间在取证方面的平等,有失公平,应当限制。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检察机关是对可能发生错误的案件才介入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且最终是否决定再审,其决定权还是在法院,对当事人而言,只是多了一层监督机制,纠正可能存在的司法错误,并不妨碍其诉权的行使。”李轩分析说。

此轮修改为何对“检察监督”多有青睐?在8月31日的发布会上,王胜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审判实践中,确实存在司法不公,司法权威不高;各个方面,包括常委会委员在审议过程中的审议意见,都要求加强;两高对加强的必要性以及怎么加强意见基本一致。”

nlc202309011616

“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监督范围、监督方式,以及监督手段上,都大大地往前迈了一步。”王胜明说。

恶意诉讼:可起诉撤销判决

所谓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逃避债务、侵占他人财产的诉讼行为。

据江西省高级法院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司法实践中发现,有的当事人伪造借条;有的当事人与房地产开发商串通签订抵押合同;有的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认定驰名商标。而有些案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但多数案件以驳回起诉结案,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在于,虚假诉讼不易认定,缺乏判定标准,受侵害的利害关系人救济途径不足。

为有效惩治这些恶意诉讼行为,一些省市的司法机关进行了探索。例如江西省高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制定了《关于预防和惩处虚假诉讼的暂行规定》,赋予当事人或者案外利害关系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当事人和案外人也可以向公安、检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申诉。

针对惡意诉讼,江西、江苏两省的司法人员提出了两种建议:其一,在民诉法中建立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其二,受侵害的案外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申请法院撤销、变更原裁判、调解书。

上述意见在民诉法的修改过程中被吸收,新民诉法明确规定: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有专家认为,从法理上讲,该条款确立了“第三人的撤销之诉”,有助于解决恶意诉讼法的问题。

不予立案:7日内应出裁决书

案子一直立不上,是很多当事人都遭遇过的尴尬。此类现象,有望终结。

因为,新民诉法完善了起诉和受理程序,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人民法院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记者看到,新民诉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此外,新民诉法还完善了“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如果是公开审判,那么判决书理应向公众公开”是不少公众持有的观点,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基于调查研究或者其他目的,直接找法院复印判决书,往往难以如愿。

“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审判质量、释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在作民诉法修正案草案(一审稿)说明时这样表示。

记者看到,新民诉法明确要求:判决书、裁定书应当写明判决、裁定结果,以及作出判决、裁定的理由;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篇4

民事诉讼法虽然内容庞杂、涉及到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也较多,但是综观以往考试所涉及到的内容,对民事诉讼法知识的考查重点较为突出,“20/80法则”永远管用。预计年其考点主要集中在管辖(级别、地域、协议、专属管辖等,可算民事诉讼法第一大户);各个诉讼参与人的地位确定;财产保全、先予执行;证据分类、举证责任负担;起诉与受理;一审程序(含简易程序特别规定);上诉及二审程序;再审程序;调解;执行程序;涉外诉讼程序;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的关系。而其他相关程序以及制度,每年仅以极少量的分值考查部分知识点。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在法条型考题中“细节决定成败”,注重对司法解释内容的考查,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仲裁法虽然其内容较为简单,法律条文也较少,但是一般考生对仲裁法较为陌生,无形之中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上面已经分析,仲裁法是司法考试中的一部大法。从题型看,本法选择题与案例分析题并重,注重考察考生灵活适用法条的能力。但案例分析题一般会与民事诉讼法结合命题。从往年的司法考试看,仲裁法的考点也比较集中,主要有:仲裁与诉讼的关系、仲裁协议、仲裁组织、财产及证据保全、仲裁程序、仲裁监督。在2006年的司法考试中,考生对这些考点要给予足够重视。

结合历年司法资格考试的命题规律与特点,估计2006年司法考试中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部分的命题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反映命题者偏好,理论性逐渐增强。考题理论性加强不仅与当前我国法律建设日益完善、司法考试水平日益提高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命题专家的身份。从近两三年司法考试拼题组专家名单看,拼题专家90%以上是来自各大法律高等院校的教授、博导,这些专家大都理论素养很强,在出题时不自觉地将这一特点反映出来。因此,考生在熟悉法条的基础上,需要了解与掌握法律条文背后所蕴涵的法理。不过,民事诉讼法的理论问题在司法考试中是有规律可循的,估计2006年司法考试将集中在证据的基本概念和种类、诉讼标的、诉和诉权、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等方面,考生务必掌握。(2)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增强。民事诉讼法的选择题的情节一般都很长,大多以实例的形式出现,而不是过去的照搬法条,反映出《民事诉讼法》出题形式的成熟和灵活,同时也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另外,考题将不会只针对单一知识点出题,而是针对较多知识点出综合性问题,要求考生在熟悉法条规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切忌死记硬背。(3)命题将紧跟当前司法界的热点问题。结合今年司法界的动态与前沿,2006年司法考试中民事诉讼法的热点问题有四:证据问题(如偷拍偷录)、简易程序问题、人民调解、人民陪审员制度。

为了便于考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现将2006年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的预测考点列举如下:

一、民事诉讼法部分

1、常考的几个理论问题:民事法律关系(关联考点:民事诉讼法律行为),民事诉讼法的效力问题、诉讼标的、诉的种类。

2、基本原则与制度:处分原则、辩论原则、检察监督原则、处分原则;合议制度(人民陪审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

3、主管与管辖:民事诉讼与劳动仲裁;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的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合同纠纷、侵权纠纷、运输纠纷);协议管辖、裁定管辖、专属管辖、共同管辖、管辖权异议。

4、民事诉讼主体:当事人适格与新型诉讼、诉讼承担;原告与被告地位的确定的一般情形、原告与被告地位的确定的特殊情形(出资与开办、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引起必要共同诉讼的具体类型;诉讼代表人的产生与权限、两类代表人诉讼的区别;可以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定情形、不得作为第三人通知参加诉讼的法定情形;特别代理权限。

5、证据:证据的分类与种类、书证、物证与视听资料的区别、证人证言、鉴定结论、不需证明的事项、自认的特别规定、特殊侵权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及其证明责任的倒置、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新证据”、孤证不得为证、证据证明力的确认规则(明显优势证据、不利证据的认定)。

6、一审程序(包括简易程序):起诉的条件、对起诉一般与特殊情况的处理、反诉、撤诉、缺席判决、诉讼阻碍(延期审理、诉讼中止与终结);不得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先行调解的案件、简易程序的宣判与裁判文书的制作、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

7、二审程序: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的确定;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与方式;二审程序的调解。

8、再审程序: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方式、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与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再审案件审判程序的特殊之处。

9、调解程序:不适用法院调解的案件、法院调解灵活性的理解、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形、有第三人的调解。

10、特别程序与三大非诉程序:特别程序的特点、选民资格案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支付令的申请与审查、对支付令的异议;公示催告案件与除权判决;破产申请与受理、债权人会议、破产清偿的顺序。

11、诉讼保障制度:财产保全的范围与数额、诉前禁令;先予执行的适用条件与范围;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

12、执行:执行根据与执行管辖;移送执行、执行和解、执行中止与终结;委托执行、执行异议、执行担保;查封、扣押与冻结;名誉权侵权纠纷案件的执行;代位执行;执行竞合。

13、其它重要考点:裁定与决定的适用范围、法庭记录补正与判决错误处理;期间的计算、期间的耽误与延展;留置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司法协助。

二、仲裁制度部分

1、仲裁基本理论:自愿仲裁的理解;不得仲裁的范围;仲裁与诉讼的联系与区别。

2、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类型、仲裁协议的内容、仲裁协议的独立性的理解、仲裁协议无效的法定情形。

3、仲裁程序: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员回避的法律后果;仲裁审理的方式;仲裁中的和解。

4、仲裁监督: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与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理由的比较);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理由。

司法考试刑诉法重要考点总结 篇5

2011年司法考试刑诉法重要考点总结

导语: 2011年司法考试刑诉法重要考点总结,刑事诉诉法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在司法考试中的分量自然毋庸置疑,且其具有“稳定性”较强的特点。作为拿分点的程序法,掌握其核心知识点是关键,希望以下关于刑事诉诉法重要考点的梳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精彩推荐:

2011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方法 2011司考复习之三大诉讼法 司考复习指导:刑事证据内容解析 司法考试重点法条如何记忆

(一)重要章节

综合历年考题的趋势来看,2011年各重要章节的重要程度大致如下:强制措施、辩护、证据、一审、起诉、二审、侦查。

(二)重要的司法解释和规定

第一类:重要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六机关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二类: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

第三类: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07年最高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06年关于两高《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06年修订的高检《关于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规定》、03年关于被告人认罪程序的解释、99年四机关关于取保候审的司法解释等。

第四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个规定:04年关于人民陪审制度完善的规定、05年关于鉴定制度完善的规定。

(三)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的判断标准:

第一,程序过渡中的考点,尤其是其中的特殊情况。

第二,在以下几组关系中,后者涉及的法条往往是出题重点:可以与应当、能与不能、正常与非正常、一般与特殊、原则与例外。

具体总结如下:

1、基本原则:刑诉法第15条。

2、管辖:公安机关与检察院在立案管辖中的交叉情形,尤其是涉税案件与贿赂犯罪;检察院和法院在立案管辖中的交叉情形,即“公诉夹自诉”和“自诉夹公诉”如何处理;脱逃期间的犯罪。

3、回避:回避的决定权;回避人员所作出的诉讼行为与获得证据的法律效力;职务调动后的回避。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http://——法律教育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4、辩护:不得担任辩护人的范围;应当指定辩护的情形;拒绝辩护,包括当事人当庭拒绝与重新开庭后的再次拒绝以及律师拒绝辩护;法律援助中的法律责任;律师在不同诉讼阶段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的差异;律师辩护人与非律师辩护人享有诉讼权利的差异;律师法修改的情况。

5、证据:证据种类中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据的理论分类;免证事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强制措施: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与执行权分配;逮捕的条件、特殊逮捕的程序;拘留的条件;取保候审期间与监视居住的区别;保证人的义务与法律责任,尤其是连带责任的情形;保证金的数额及没收的性质。

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与被告人的确定;调解。

8、立案: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监督。

9、侦查:讯问程序;检查、搜查程序;鉴定机构的设置;侦查羁押期限。

10、公诉:审查起诉中的特殊情形处理;不起诉的三种具体情形及其救济。

11、审判概述:直接言词原则与集中审理原则;人民陪审员制;审判委员会的职权;审判长的选任;应当不公开审理的四种情形。

12、一审:庭前审查中特殊情形的处理;庭前证据移送中“主要证据”的范围;证人不出庭的情形;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延期审理与中止审理;撤诉;法院改变罪名和改变指控事实等问题;被告人认罪程序的特点。

13、自诉:自诉可以转化为公诉的情形;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的具体情形;公诉转自诉案件的特点;自诉案件的审理期限。

14、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特点;简易与普通程序的转换。

15、二审程序:上诉与抗诉的区别;全面审查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二审的审理方式;二审的裁判中,“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二审中的附带民事诉讼。

16、死刑复核程序:共同犯罪的复核程序;二审改判死刑案件的复核;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

17、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申诉的时间和次数;死刑复核的申诉程序;再审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审限;再审应当开庭的情形。

18、执行:死缓期间犯罪的处理;死刑的执行与停止执行;暂予监外执行。

19、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分案处理原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特别诉讼权利。

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篇6

(20)

八、(本题10分)

居住在甲市A区的乔小伟从事汽车修理业,其所开的汽车修理铺位于甲市C区。该汽车修理铺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所登记的业主是其兄乔大伟(居住在甲市B区),乔大伟实际上并不经营汽车修理。乔小伟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与乡办集体企业正华汽车修理厂(位于甲市L县)签定了一份协议,约定乔小伟的汽车修理铺可以以正华汽车修理厂的名义从事汽车修理业务,乔小伟每年向正华汽车修理厂交管理费2万元。年1月,乔小伟雇佣的修理工钱财旺(常年居住在甲市D区),为客户李有良(居住在甲市E区)修理一辆捷达车。修好后,钱财旺按照工作程序要求在汽车修理铺前试车时,不慎将车撞到了一棵大树上,造成汽车报废,钱财旺自己没有受伤。相关各方就如何赔偿该汽车损失发生纠纷,未能达成协议。现李有良拟向法院起诉。问:

1.李有良应以谁为被告?

答:以乔小伟、乔大伟和正华汽车修理厂为共同被告。本题考被告的确定。《民诉法意见》第45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个体工商户乔小伟是直接致损人钱财旺的雇主,理当作为本案被告。《民诉法意见》第46条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本案适用第2款,确定乔小伟与乔大伟为共同被告。《民诉法意见》第43条规定:”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据此,正华汽车修理厂亦成为共同被告。

2.哪些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答:甲市A区、B区、C区与甲市L县法院皆有管辖权。李有良以侵权起诉,《民诉法》第29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在甲市C区,三被告住所地分别在甲市A区、B区与L县。李有良以违约起诉,《民诉法》第24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合同履行地在甲市C区。

3.就此同一纠纷,若李有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都提起诉讼,应如何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

答:应由先立案的法院管辖。《民诉法》第35条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4.若有管辖权的法院之间就本案管辖权问题发生了争议,应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答:由争议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其共同的上级法院指定管辖。《民诉法》第37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5.若在管辖权争议未解决之前,其中一享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案件就作出了判决,对此判决及判决所涉及的案件应如何处理?

答:由上级法院以违反程序为由撤销其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或指定其他法院审理,或者由上级法院提审。《最高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如对管辖权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人民法院均不得对案件作出判决。对抢先作出判决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以违反程序为由撤销其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或者指定其他人民法院审理,或者由自己提审。”

(20)

六、(本题13分)

案情:太阳公司经营房地产开发,在有偿取得某幅土地的使用权之后,由于资金困难,与月亮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合同,约定由双方共同投资并分享该开发项目的利润。但双方未实际履行。此后,环球公司就同一幅土地以更优惠的条件与太阳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开发合同并开始实际履行。三方之间由此发生纠纷。环球公司根据其与太阳公司签订的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申请仲裁,请求裁决确认其与太阳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效,并裁决太阳公司继续履行。双方在仲裁委员会受理后自行达成了继续履行合同的和解协议,请求仲裁委员会根据和解协议制作裁决书。仲裁庭三名仲裁员中一名认为应当否定和解协议,一名认为应当制作调解书,首席仲裁员认为应当制作裁决书,最后按仲裁庭首席仲裁员的意见,根据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了裁决书并送达给了双方当事人。此后月亮公司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本公司与太阳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效并履行该合同。

问题:

1.月亮公司在得知环球公司申请仲裁后,能否申请参加太阳公司与环球公司正在进行的仲裁程序?为什么?

2.环球公司在仲裁裁决书生效后,能否在太阳公司与月亮公司的诉讼中成为当事人?为什么?

3.仲裁委员会制作裁决书在程序上是否合法,为什么?

4.在仲裁裁决已确认太阳公司与环球公司的合同有效的情况下,法院能否判决太阳公司与月亮公司之间的合同有效?为什么?

5.月亮公司是否有权以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为由申请法院撤销仲裁裁决?为什么?

6.对仲裁裁决中已经认定的事实,太阳公司在诉讼中能否免除举证责任?为什么?

答案:

1、不能(1分)。因为太阳公司分别与月亮公司和环球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合同,太阳公司与环球公司签订的合同其仲裁条款对月亮公司无效,月亮公司不是该仲裁协议的主体(1分)。

2、不能(1分)。因为本案虽然存在两个有联系的合同关系,在仲裁裁决书生效后环球公司与诉讼案件的处理已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它与太阳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已经由生效的仲裁裁决所确定。本案不能形成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不能形成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1分)。

3、合法(1分)。因为仲裁法规定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1分);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1分)。

4、能(1分)。因为合同是否有效取决于该合同是否具备法定的有效要件,关于同一项目的两份合同只要都具备有效要件,可以同时有效,但只能履行其中一份合同(1分)。

5、无权(1分)。因为只有仲裁案件的当事人才有权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月亮公司不是仲裁案件的当事人(1分)。法律依据:仲裁法58条规定。

民诉法司法解释全文 篇7

一、新刑事诉讼法对当前司法鉴定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 对鉴定表述由“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统一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 这一表述的转变将鉴定结果给予了准确界定。在具体的司法鉴定概念陈述上, 对于鉴定结果的定义为:在案件诉讼过程中, 受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鉴定机构专业人员, 运用专门性技术和法学等理论、方法, 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 对发现、收集和已有的与案件有关的检材资料作出科学、客观、公正和明确的判断, 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项诉讼活动。从其本身来看, 就是鉴定人员给出的专业意见, 而这种意见又受到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范围限制, 对于同一检材资料有可能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因此, 将“鉴定结论”转变为“鉴定意见”, 不仅是从专业视角来进行的精确表述, 更是从其法律权威性上进行了正确解读。也就是说, 对于司法人员得出的“鉴定结论”也是需要质证的证据形式之一。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条款来看, 第192条: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就鉴定人作出的意见提出意见。对于该条款中所提到的“有专门知识的人”, 实际上是对鉴定人员专业问题进行界定, 并从中来说明“鉴定意见”只是一种证据类型, 在司法实践中同样需要参与质证。

(二) 对司法鉴定人提出出庭作证的义务

新刑诉法第186条第三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 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 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 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对于该规定中提出的“鉴定意见有异议”且“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的两个限定要求, 从法律责任的视角上明确了司法鉴定人员在对自己的鉴定意见中, 应该负有相应的责任, 即“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 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由此可见, 这种对鉴定行为进行约束的规定, 实际上是对鉴定人责任意识的一种要求, 更体现了司法鉴定意见的重要作用。同时, 需要说明的, 对于司法鉴定机构来说, 不仅有司法机关内部的鉴定机构, 也存在社会上以盈利为目标的鉴定机构, 特别是在利益驱使下, 对相应鉴定结果的追究制度还不健全, 而司法鉴定意见的鉴定质量还存在差异, 由此带来的对司法鉴定工作公正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长期以来形成的鉴定工作与出庭作证相脱离的现象, 不仅更加强化了鉴定过程和鉴定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更是从制度的完善上起到了对鉴定人的威慑作用。

(三) 从司法鉴定程序上加以规范

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展应该在相应程序规范中来执行, 但纵观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程序规范要求, 但在强化实体公正的同时, 也对程序正义给予了重视。因此, 从司法鉴定工作的鉴定意见来看, 不仅要求取证过程合法, 还要重视在鉴定的各个环节, 如受理、鉴定材料的获取, 鉴定人及鉴定机构的资质等方面, 也应该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同时, 对于鉴定意见本身的规范, 由于其专业性, 对于其概念及正确性的审查, 法官及律师难以进行再次审查, 因此, 又给鉴定意见的正确性留下了隐患。

二、基于新刑诉法提升司法鉴定人员证据意识的应对策略

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 对司法鉴定工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基于此, 在加强对新刑事诉讼法的解读与运用中, 更应该从司法鉴定人员自身的素养和专业能力上加以提升, 其对策主要有:一是注重对鉴定证据材料收集的合法性要求, 结合司法鉴定人在诉讼实践中的地位及作用, 为了体现司法工作的公正性, 更应该依法办理和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如在某些案件审查中需要鉴定人参与协助时, 应该在案件承办人员的主持下依法完成, 而对于司法鉴定人自行收集的鉴定材料, 依法不得作为鉴定证据来使用。由于在实务工作中鉴定工作的特殊性和紧急性, 务必从司法实践上养成客观公正的司法习惯。二是注重对鉴定证据材料充分性的认识, 在做出鉴定意见时, 需要依据相应的证据材料来逐一检验并论证, 切忌“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因此, 从鉴定实践工作中, 鉴定人要充分关注鉴定证据是否充分, 对于证据不足的鉴定材料, 应该经由司法机关进行补充鉴定材料, 而对于当事人、证人证言等不能作为鉴定意见的基本依据。由于陈述者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给出陈述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而限制了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 在诉讼实践中, 对于言词证据只能作为司法会计鉴定的辅助依据。三是注重对鉴定书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 从司法鉴定意见的作用来看, 作为法定证据类型之一, 是在鉴定结束, 由鉴定人做出的表明鉴定过程和鉴定意见的法律文书。因此, 在对于鉴定书的规范要求上, 应该严格依据鉴定书的标准来制作。四是从司法鉴定制度建设及工作程序上加以完善, 对于新刑事诉讼法中对证据的获取途径来说, 客观、公正、合法的工作程序是确保鉴定意见规范化的基础, 也是律师及法官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 从司法鉴定工作程序, 以及鉴定技术标准上加以完善, 以推动各项司法鉴定准则的有序完成。

结语

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对司法鉴定意见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 一方面要从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强化对技术证据的规范, 另一方面从司法鉴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责意识加以提升, 才能在新的挑战中, 推进司法鉴定工作及鉴定意见的科学、公正、公平。

参考文献

[1]陈邦达.鉴定人出庭作证新论——兼论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J].中国司法鉴定, 2012 (03) .

[2]邹明理.新《刑事诉讼法》有关鉴定规定几个重点问题的理解[J].中国司法鉴定, 2012 (04) .

上一篇:标杆教案故都的秋下一篇:申论题目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