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考试重点

2024-09-11

民诉考试重点(精选9篇)

民诉考试重点 篇1

民诉考试重点

1、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诉的类型通常根据诉讼标的性质和内容,将诉分为给付之诉,形成之诉和确认之诉,分别对应实体法

上的请求权、支配权和形成权。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被告履行一定给付义务之诉,原告所主张的给付,包括被告的金钱给付、物之给付及行为给付(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形成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运用判决变动已成立或既存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益)或者特定的法律事实之诉。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益)或者特定的法律事实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合法有效之诉。

3、法律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专门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具有极强的排他性。

专属管辖与一般管辖的关系是,凡法律规定为专属管辖的诉讼,均适用专属管辖。适用于的案件有三种:

1、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港口作业纠纷,因港口作业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继承纠纷,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4、共同诉讼:是与一对一的原告和被告进行单独诉讼相对应的复数诉讼形式。共同诉讼属于诉的主体合并,即是当事人的合并,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分为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

5、证明责任的一般规定:

1、民诉法第64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简称为“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该条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2、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明确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第5条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体现了法律要件分类说,并把其作为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标准。

6、上诉审理程序的审理模式:关于上诉审理程序的审理模式,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根据上诉审理程序中审理的内容是否仅限于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可以将其分为事实审和法律审;而是从上诉审与原审的不同关系角度,可将其分为复审主义、事后主义、续审主义。

7、一审程序中的起诉条件:根据民诉法第119条规定,必须符合四个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8、书证:是指用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例如:合同书、借据、房产证、建筑图纸等。特点在于:书证是以其所记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对案件事实起到证明作用。书证具有极强的证明力,书证在形式上相对固定,稳定性较强,一般不受时间的影响,易于长期保存。书证分类:

1、公文书和私文书。

2、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普通书证与特别书证。

9、物证:指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质量、规格、损坏程度等标志和特征来证明待证实的物品和痕迹、如: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所有权存在争议的物品、受到损坏的物品和受到伤害的身体等。

1、物证是以实体物的属性、特征或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这是物证与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言词证据的重要区别,2、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物证在诉讼中一般表现为间接证据。

民诉考试重点 篇2

工作要点称, 2008年将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 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扩大并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 推动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工作要点称, 今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认真做好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 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同时, 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 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把学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学费标准、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 进一步提高考生和高校满意度。加强对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等考生考试资格和录取名单的公示和监督。继续综合治理高校招生环境, 坚决制止和有效打击危害考试安全和录取公正的各种违规、欺诈行为, 确保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另外, 今年教育部将强化研究生招生管理和监督, 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 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

高校招生明确八类保送资格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8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 八类考生可参与保送生选拔, 对在保送生招生过程中提供虚假身份证明或获奖材料而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 一经核实, 取消其当年保送录取资格, 以及参加高考资格, 并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已被保送入高校的要取消学籍。

八类保送生资格包括: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赛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根据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对生源的特殊要求, 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仅可向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且高中阶段均在本校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另外, 曾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退役运动员, 以及公安英烈子女也有资格参加保送生选拔。

教育部要求, 高校须对保送生进行文化测试及相关考核。

公务员面试题将每日更换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题将由国家人事部统一提供, 在面试阶段, 试题会每天换一套, 而同一天不同部门的面试题完全一致。昨天, 人事部副部长杨士秋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人事部网站联合专访时透露, 为保证面试的公平和公正, 人事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每天更换面试题、面试期间有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等。

为规范招考面试工作, 做到客观、公平、公正, 杨士秋表示, 在今年招考当中, 中组部、人事部对面试名单的确定作出规定:各个招录机关要提前明确各个职位的面试比例。公共科目笔试结束之后, 中组部和人事部将根据面试的比例要求, 按照分数高低来确定各个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考试的人选名单, 在确定之后, 还要在人事部网站上统一公布。

分析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重点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不仅通过简单的选择题考查初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事情进行正确判断,对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表达能力进行锻炼。然而如果想在中考思想品德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得不对以下问题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但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试前培训,使学生意识到开卷考试的习题并不能再书中全部找到答案。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对于选择题的作答,选择题的信息容量较多,分值比例比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摒弃以往抄书写答案的想法,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仍然要花时间学习思想品德。

二、主观题的解答方法

根据对2001年以来中考思想品德的试题分析,发现主观试题占试题总分的60%,可见主观题在思想品题试题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主观题主要分为材料题、简析题、关系题、图表题和活动探究题。

每一题的解题思路都不同。例如简析题主要针对人物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首先明确判断人物做法的正误,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阐述对自己的启示和对人们的意见。但在应对关系题时,题目要求并没有提供过多的线索,只要求学生谈谈两者或多方之间的联系,面对这一类题需要首先对其进行综述,在答案第一句就明确表明两者的关系;随后表明两者的变动对对方的严重影响;最后强调两者对当今政治的重要性。

而主观题的试题普遍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时刻锻炼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运用能力,并灵活将各个政治术语进行重新整合,联系生活实际解答考试题。在了解主观题的重要性时需注意几下几点问题:

1.分析测试习题,重点讨论失分原因

为了逐步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对每一次的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包括:(1)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回答问题时只进行书本抄袭,没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2)急于求成,为了节省时间,看到试题时不假思索填写答案,在没有真正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作答,导致答非所问;(3)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成熟的解题思路;(4)不能开拓审题思维,在解答材料题时不能从多方面分析材料存在问题,导致回答不全面而失分;(5)答案口语化严重,不能准确运用政治术语,答案没有经过精心组织,不能将答案与材料紧密联合起来,导致答案意向不明确。

2.带领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使学生有针对性答题

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A代表在答案中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识,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灵活运用政治术语对其进行分析作答;B代表具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能完成试题的基本问题,缺乏适当的术语表达;C代表答案基本正确,思维较清晰;D代表不符合做题要求,不能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答非所问。现如今阅卷人主要采取意见得分,对考生的答案主要结合考生所处生活环境,判断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考查学生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用正确合理的文字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分析评分标准后需结合实际评分情况为学生介绍评分标准,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力,并引导学生向A类答案进行靠近。

3.培养学生答题思路

训练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随意胡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答题之前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保证事半功倍,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回答主体思想。

一般主观题主要讲实际发生案例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表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层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清楚出题人的目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在阅读材料时将问题提供的每一个信心都列在考虑范围中,以免遗落答题点;同时在分析问题时,回归课本教学内容,思考与问题相关的一切知识,确定答题切入点;结合材料内容,从心理运用、道德规范、法律等方面全方面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通过正反两方面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向。

三、结束语

结合上文对初中政治习题的分析归纳,教师在教导学生科学学习思想品德时,不仅需要监督学生认真掌握基本课本知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要在学生日常训练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要求,清楚出题人的考查点,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过程中,表现基本道德,为答题时的自我观点阐述奠定基础。学生在应对思想政治题时,经过大量训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不同政治问题,保证自己在中考中无压力应对考试,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下中考开放性问题命题的发展趋势——从南宁市近几年数学中考看试题的命制特点,《考试周刊》,2012(71).

[2] 何苏祥. 新课改,新思路,新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浅探[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3] 车宝鸿. 从生活出发促学生成长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探究[J]. 新课程(教师版),2010(11).

司法考试民诉法考点:执行措施 篇4

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2、 执行报告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3、查询、扣押、冻结、划拨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4、扣留、提取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5、查封

被查封的财产,执行员可以指定被执行人负责保管。因被执行人的过错造成的损失,由被执行人承担。

6、代为执行

对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或者委托有关单位或者其他人完成,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7、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

(1)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民诉考试重点 篇5

2013年司法考试备考悄然展开,众多朋友已踏上了新的征程。有人执着于三大本,有人痴迷于历年真题,却也有很多人忽略了司法考试备考的重头戏——法条。毕竟司法考试是是以现行法为依据的,法条是每个备考者都不能回避的“标准”。

民事诉讼法在三大程序法中,是程序及其相关制度最为复杂而烦琐的一部法律,而且所涉及的司法解释内容也非常庞杂,这就给考生系统掌握有关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定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许多考生采取逐条分析、逐条记忆的方法,结果感觉所记忆的法律条文很多,甚至感觉看见哪一条都很熟悉,可就是真正到了需要运用所掌握的法律条文规定解题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处入手。为此,许多考生很困惑,也很焦虑。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掌握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经过长期的分析与思考,经验和直觉都告诉我,要想有效掌握现行有关民事诉讼法律的众多规定,不适宜采取逐个法律文件、逐条记忆的方法,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民事诉讼法,结合司法解释

考生在掌握有关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定时,应了解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的关系,其中,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而司法解释只是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法中未规定的内容或者规定过于笼统、不易操作的内容进行的细化,因此,考生必须确立一种观念,即立足于民事诉讼法,结合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而不能将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看作各自独立的法律文件。这样,不仅可以使考生集中而系统地掌握关于某一具体诉讼程序制度的全部法律规定,不会使关于该具体程序制度的相关规定被肢解,而且还可以使考生在综合掌握及分析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理解该具体程序制度的内涵,以便于在理解的前提下融会贯通掌握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制度。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q q 8000 86 007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VIP保 过班,杨秀清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密切结合相关法条,潜移默化地便将基础知识和法条融会贯通,让我受益匪浅。大家不妨也联系一下听听看,应该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据说现在加q还送课程呢!(^o^)/~

二、应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众多具体制度中,因具体制度的不同,法律的具体规定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考生应针对具体制度规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去理解掌握法律规定。具体有两种主要情况:

1、既在民事诉讼法中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又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补充性规定。这种情况的规定较多,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考生综合分析并理解相关法律规定。例如关于地域管辖、当事人等的规定。听过独角兽司考网校的法条串讲班,感觉好多了!

2、仅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某一具体程序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予以补充。这种情况考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要能够理解该法律条文规定,并掌握条文中的核心内容即可。

3、对某一具体程序问题,民事诉讼法并未直接作出规定,而只是在若干意见中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这种情况同上一种情况相似,只要考生分析理解该法律条文即可。例如第二审程序中关于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的确定,其中比较复杂的是必要共同诉讼人的上诉问题。对于该具体程序问题,《民事诉讼法》并没有作出相关的具体规定,而只是在《民诉意见》第一百七十七条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该条文不仅内容较多,而且条文语言较为绕口,因此,许多考生感觉难以记忆,但如果对该条文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以发现其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即有权上诉并提出上诉的人作为上诉人,上诉人对与其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的人作为被上诉人,其他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即可。

大学统计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 篇6

1.统计三种不同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社会性)

2.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总的成果,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经验的总结,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对统计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最初是以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这个客体独立存在于人们的主管意识之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关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4.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5.统计学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方法论科学。

.6.统计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7.统计的基本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8.统计的基本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9.统计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和管理。

10.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11.总体单位(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简称单位。

1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13.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六要素: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具体数值)

14.区别与联系: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

单位特征的。表示方法不同。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联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时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有些统计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一定条件下变换干系。

15.变异: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都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

16.变量(包括各种数量标志和全部统计指标,都是以数值表示的,但是不包括品质标志):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变量值。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时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判断、估算和预测等工作过程的基础,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

2.统计调查的种类

被研究总体范围: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经常调查、一时调查

组织方式: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搜集资料方法不同: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

3.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a.确定调查目的b.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c.确定调查项目d.拟定调查表示e.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f.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工作计划g.选择调查方法。

4.普查:是国家为了详细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统计调查。特点:a.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掌握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b.普查主要调查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总体现象。

5.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定期向国家和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6.重点调查: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标志的主要情况和基本趋势

7.典型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

8.抽样调查:根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

行观察,并据以推断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作用:节省人力、费用,提高调查的经济效果:节省时间,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可以增加调查项目,取得比较详细的资料,提高统计资料的准确可靠程度。1.无法或很难进行的全面调查可以应用抽样法了解全面情况。2.应用抽样法可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3.抽样法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4.运用抽样法可以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按照某种或某几个标志,将总体单位划分若干性质不同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的依存关系。

2.分配数列的概念: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分布。种类:品质分布、变量分布

3.统计表:统计调查所得来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得出一些系统化的统计资料,将这些统计资料按一定的顺序填列在一定表格内,就形成了统计表。

4.统计表的作用:能使统计数字条理化、系统化、能更清晰地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便于分析研究对象各项目之间的互相关系,便于比较分析。便于把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显著的表述出来,同时便于显示各项目之间的显著差别。利用统计表便于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5.统计表的结构: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统计数字。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总工作总量的一种综合指标。

2.总量指标的作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是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计算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以及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

3.总量指标的分类:

内容不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时间状况不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计量单位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

4.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结果。特点是把两个对比的具体数值概括化或抽象化了,使人们对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5.相对指标的作用:能具体表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比列关系。能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出共同比较的基础。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6.结构相对指标: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作用:a.可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特征。b.通过不同时期相对数的变动,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发展趋势。c.能反映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程度及生产经营效果的好坏。d.结构相对指标在平均数计算中用于分析加权算术平均指标的大小及其变动原因。

7.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作用:比例相对指标对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8.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作用:对事物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或不同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差别。另外,计算比较标准典型化的比较相对数,还可以找出工作中的差距,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9.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作用:a.说明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的经济实力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b.反映和考核社会经济效益。c.为编制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区别平均指标: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普通程度求密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联系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平均指标分子和分母的联系时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分子是分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指标值的平均。

10.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作用:a.可以准确地说明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程度,为搞好经营管理提供依据。b.可以反映计划执行进度,以

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措施,推动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c.可以反映经济计划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鼓励执行计划的落后者向先进者看齐,为组织新的平衡提供依据。

11.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第五章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同质总体某一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特点:将数量差异抽象化、职能就同类现象计算、能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抽样误差:是指在遵守随机原则的条件下,用抽样指标代表总体指标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误差,抽样误差表现为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绝对离差。

影响因素:1.抽样单位数目多少。2.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大小。3.抽样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变异指标:是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的差异程度的指标。作用:1.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重要尺度。2.变异度指标可以衡量现象变动的稳定性和均衡程度。3.研究总体标志值分布偏离正态情况。4.变异指标是进行抽样推断等统计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

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1.时间方面的可比性2.空间的可比性3.指标口径的可比性

4.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方面的可比性。

发展水平:是指动态数列中各时间上所对应的指标数值的统称。

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间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由于它是不同时间的、动态上的平均,故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1.长期趋势。2.季节变动。3.循环变动.4.不规则变动。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最小平均法。

抽样调查的特点:1只抽取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2.用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总体的指标数值。3.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4.抽样调查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指数:广义,是泛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动态变化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狭义,综合反映多种不同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总变动的特殊相对数。性质:相对性、综合性、平均性。

统计指数的作用:1.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分析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程度。3.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指数分类:1按照指数所反映的现象总体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2.按照指数说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3.按照指数编制方法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4.按指数所说明的因素不同,分为两因素指数和多因素指数。5.按指数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综合指数:是用综合法对总体各部分数值来进行对比而计算的指数,用以反映总体动态变化。特点:1先综合后对比2.把总量指标中的同度量因素加以固定,一测定所要研究的因素3.分子与分母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原则上必须一致。4.综合指数的计算对资料要求较高,需要使用全面资料。

民诉法第255条执行措施辨析 篇7

如今这些执行措施已经运用于实践, 从近年的报道中可以发现, 这些措施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了。“老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案件自动履行率也大为提升。然而, 对于该条款应该如何定义, 该条措施的具体称谓应该是什么, 在理论界说法不一, 学者间对此也未能达成统一认识。

一、主要观点

1.对被执行人的限制性措施。赞成该观点的有张卫平[1]和童兆洪[2]。张卫平认为这一条款是执行威慑机制的一部分, 通过增加该规定对被执行人实施限制措施, 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而童兆洪认为, 这是法院在实践中为履行职能所创新的执行方式方法的成果。

2.妨害执行的强制措施。该观点是谭秋桂[3]在2000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的观点 (现在的观点与此时的不同, 后文将会涉及) 。虽然当时的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规定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记录征信系统等措施, 但是我们通过其对妨害执行的强制措施的定义及适用情况可以推断出属于此类, 这一观点也与其现在的观点大为不同。

3.保障性的执行措施。该种观点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赞成, 其中包括田平安[4]、汤维建[5]、谭秋桂[6]、洪冬英[7]等人。他们都认为《民事诉讼法》第255条的强制执行措施应称为保障性执行措施。他们之间不同之处在于, 汤维建把第255条的措施归结于国家执行威慑机制中, 这一点与张卫平的看法不谋而合, 而其他几位学者则是把保障性执行措施与对财产的执行措施和对行为的执行措施相区分, 都是从民诉法现有体系来划分执行措施的。

4.间接执行措施。该观点是赞成人数最多的一类名称, 其中包括李浩[8]、马登科[9]、刘福泉[10]、孔令章[11]、常宝莲[12]等人。其中孔令章认为, 从执行方法看, 间接执行措施试图通过对债务人强制实施一定的不利益惩罚, 对执行债务人施以压力, 进而达到促使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目的。虽然该种执行措施对于执行具有保障性作用, 其手段具有惩罚性, 但保障性措施或惩罚性强制措施不能将其与诸如财产保全等执行保障措施以及其他妨害执行行为的强制惩罚措施相区别, 不能准确概括该种执行措施的特点。因此, 就该种措施强制作用的发挥相对于直接通过查封、变价等程序实现执行内容的措施具有的间接性而言, 此类执行措施可概括为间接执行。

5.仅对限制出境、限制消费进行定性分析, 邹川宁认为限制出境属于控制性执行措施, 而限制高消费属于妨害民事执行的强制措施。[13]他认为, 限制高消费的目的是对被执行人的一种处罚, 同时还兼有发现被执行人偿债能力的功能, 这与扣押、变卖等执行措施是为了直接实现申请人的债权是完全不同的。而其功能恰恰与搜查、拘传等强制措施的功能相近, 因此归于妨害执行的强制措施。

6.有的称为特殊执行措施或者惩罚性强制措施。另外, 还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观点的看法, 认为第255条并不是基本的执行措施, 而是为采取基本执行措施所采取的辅助方法和受段, 对于基本措施的采取和实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其他观点:有的称为特殊执行措施或者惩罚性强制措施。另外, 还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观点的看法, 认为第255条并不是基本的执行措施, 而是为采取基本执行措施所采取的辅助方法和手段, 对于基本措施的采取和实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观点辨析

对于以上各家之言, 笔者更倾向于把该条措施定义为间接强制执行措施。因为仅从该条措施的内容来看, 是对被执行人的身体、名誉或自由的一种限制, 其本质是以人为被执行对象, 通过一种间接的执行手段对被执行人的心理产生压迫, 从而迫使其自动履行债务。然而, 对人执行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执行被执行人人身 (监禁、羁押、拘留等) 或相关人员的人身以代替或逼迫其履行财产给付、完成行为的义务, 称为直接执行措施;另一种是间接执行措施, 它的作用在于不能直接实现生效裁判, 但可以通过限制、压迫和制裁给债务人以威慑, 促使其自动履行生效判决。这其中包括制裁性的间接执行措施和限制性的间接执行措施, 前者即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拘留, 虽非以逼迫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债务为目的, 但客观上却有自动履行之功效;后者则是通过限制被执行人出境、任职、从业、置产、投资或将其不履行债务的信息记入信用系统等为手段, 对被执行人的名誉权、信用权、出境权和经营权等施加不利影响, 迫使其履行债务。不管哪一种具体的措施, 作用对象都是被执行人或特定人的身体, 以及被执行人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14]因此, 民诉法第255条的强制执行措施应该属于限制性的间接执行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术界一直奉“人身不能成为强制执行标的”为圭臬, 并将其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我国民事诉讼法不允许以羁押、拘留被执行人的办法迫使其履行法律文书, 也不允许以羁押、拘留的办法代替债务履行。因为民事执行的对象是财产, 所以只能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就我国现行的执行机制而言, 名为绝对的对物执行机制, 实则主要是对物执行机制。但是不可否认, 司法机关也比较多地采取罚款、拘留、科以刑罚等对人执行措施, 而这些措施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 对被执行人的心理产生压迫力, 从而达到迫使其自动履行法律义务的效果。

排斥将人身作为执行标的, 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执行难”。在法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有着完善的对人执行的法律, 理论上说只是对物执行的必要补充, 实际上是对物执行的基础和后盾。我国制裁性的间接对人执行措施 (拘留、拒绝执行判决裁定罪) 一直无其“名”, 却有其“实”。一般把这些执行措施认为是被执行人违法、犯罪的结果, 而已不是民事执行的问题。[15]限制性间接执行措施则在2007年民事诉讼法中已经增加, 而直接对人执行早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出台以来就有强制迁出房屋或强制退出土地条款。这些条款和措施都是对人执行措施。

三、结语

新民诉法求解七个司法顽症 篇8

“会议以140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下称《决定》)8月31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这样表示。

此次民诉法大修,是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正式颁布以来首次全面修改(2007年,审判监督、执行程序曾修改)。此次共有59处修改,涉及70多个条文的调整,约占整部法律四分之一,将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记者通过了解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发现新民诉法主要是着力于求解立案难、申诉难、执行难等七个公民关注的社会问题。

公益诉讼主体:一直在修改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谁能提起公益诉讼?这是2011年10月至今年8月,草案三次审议期间,一直被公众热议,并在每一次审议稿中都作出修改的内容。

一审稿规定:“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里的‘有关机关’,我们认为一定包含了检察机关,是当然的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轩告诉记者,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可能与其职能冲突;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独立性,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代表社会公益提起公益诉讼更合适;且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允许检察机关提起类似诉讼。

二审稿将“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修改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

“本来,我们期待的是更具体明确地将检察机关列为公益诉讼主体,没想到二审稿加上了‘法律规定的’限定。实际上,法律规定的机关,目前只有一个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李轩说。

但二审稿的表述也没有保留下来,8月31日,表决稿再度修改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为何如此修改?

“考虑到社会团体的概念,无论是专家,还是社会上,都有不同的认识。”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表示,之所以如此修改,是因为在我国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实只占“社会组织”的一部分。2011年,我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是46万余个,其中25万左右名称是“社会团体”,还有20万是“民办非企业单位”,还有2000多个是基金会。为此,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过慎重研究,把原来的“有关社会团体”改为“有关组织”。

“有关组织”该如何理解?“对哪些组织能够适宜提起公益诉讼,可以在制订相关法律时进一步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可以事先商量一个办法,划个杠杠。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再总结经验。”王胜明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正在抓紧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便需要研究“哪些保护消费者的组织适宜提起公益诉讼”。

公民个人可否提起公益诉讼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王胜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民可以依据现有的民事法律制度赋予其的起诉途径,针对具体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此轮修改经过反复研究,尚未将公民个人纳为公益诉讼主体。

执行通知:不再给老赖“通风报信”

多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司法痼疾,无法根除。此次民诉法修改,强化了执行措施,针对被执行人隐藏、转移已经查封、扣押的财产,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行为,《决定》将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从1万元以下提高到10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从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提高到5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

“执行通知”是在法院执行前,先告知当事人法院即将执行的一项制度,旨在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避免使用强制措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收到执行通知后,往往不履行义务,而是转移财产逃避执行。有人戏称这种执行通知制度等于是给当事人“通风报信”。

针对这一弊端,新民诉法明确规定: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此外,执行程序不够透明、缺乏外部监督,也被认为是“执行难”的原因之一。不过,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权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监督民事执行活动时并不顺畅。

立法机关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新民诉法直接规定“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以及“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明确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范围,也使得检察机关能够名正言顺地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高检院民行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举证责任:对逾期提供者可罚款

俗话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是民事诉讼案件中法官作出裁判的基础。但实践中有一类当事人,故意迟迟不提交证据,逾期之后又把证据拿出来。那么这个证据是否可以进行质证?对这种故意拖延诉讼的行为是否应该处罚?

针对这一问题,一审稿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未及时提供证据的,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法院根据不同情形予以训诫、罚款、赔偿拖延诉讼造成的损失、不予采纳该证据。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的举证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如果提出证据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对整个审理程序的顺畅进行是不利的。因此,经过反复研究作了这么一个规定。”王胜明这样解释立法初衷。

一审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玉清提出,对“未能及时提供证据”的,应区分不同情形,分别规定法律责任。严以新委员认为,应对“及时”、“不及时”进行量化。

草案一审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期间,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提出,“及时提供证据”的表述不清楚,建议将“及时”改为“在当事人约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或者“在举证期限内”。

草案二审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一诚提出,该规定在当事人承受举证不力后果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罚款、赔偿损失等民事制裁,过于苛刻严厉,并且“及时提供”的规定,既不合理也难以操作。

nlc202309011616

上述意见被吸纳后,《方圆》记者看到,新民诉法最终规定法院要确定当事人提交证据的期限;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要说明理由,如拒不说明或者理由不成立,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应当予以训诫、罚款。

这样调整意味着什么?王胜明解释说,尽管该条文草案数度作了修改,但是逾期提供证据的3种处理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只是规定改得更明确了。这里的训诫、罚款实际上是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在民事诉讼法‘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这一章有明确规定,如果罚款,要有一定程序,比如说要经过院长批准,罚款具体数额也有规定。”

小额诉讼:从固定值到弹性标准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确定了小额诉讼制度。小额诉讼,是指基层法院适用比普通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审理数额甚小的案件。例如,在民诉法修改过程中,一审稿规定:基层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标的额人民币5000元以下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为及时解决面广量大的民事纠纷,根据一些地方的试点探索并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就适用简易程序的部分案件设立小额诉讼制度。”2011年10月,王胜明在作草案一审稿说明时这样表示。

然而,针对一审稿中规定5000元这个标准,却遭遇了极大的质疑。“5000元以下的案子一审终审,对农民工来说,不一定好。”一审期间,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律师时福茂告诉记者,对农民工而言5000元并不少,如果一审终审,会丧失上诉机会。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额诉讼的标准等民诉法中涉及的热点为题,今年5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王胜明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的同志到江西、江苏进行调研,这两个省份对小额诉讼已开展试点。

在江西省试点的四个基层法院中,南昌市青山湖区法院的标的额为3万元以下,吉安安福县、新余渝水区、上饶万年县三地的法院試点的标的额是5万元以下。统计发现,其结案时间最短3天,最长18.6天。自去年5月至今年3月底,试点法院的小额诉讼案件中,5000至1万元,占案件比例是18.31%;1万元至3万元,占比为42.01%;3万元至5万元,占比为7.81%。

而在江苏省4家试点基层法院(南京玄武区、无锡宜兴市、镇江丹阳市和盐城东台市)中,标的额均为5万元以下。结果显示,适用小额诉讼的案件平均审理9.36天,部分案件当日立案当日结案。各试点法院在去年5月到今年4月共受理民事一审案件2.29万余件,其中小额诉讼案件6710件,占29.21%。

参考这些调研成果和各方意见,三审稿将小额诉讼标准修改为“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0%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这一修改保留至修改后的民诉法。

“三审用的是相对数。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2011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41799元,我们算了一下,这个数的30%大约是12000元左右,和二审的1万元是接近的。”王胜明表示,最终的规定更符合客观实际。

那么,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谁来发布?王胜明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最高法院研究认为,一种方式是,由最高法院每年就各省审理小额诉讼的标的额,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发布;另一种方式是,由各个省的高级法院每年公布数字。

检察监督:“立体推进”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民事领域的监督方式单一始终备受争议,例如“检察建议”这种实践中检察机关已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监督方式,却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修改后的民诉法,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高检院民行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建议”分为三种:一是再审检察建议;二是针对民事诉讼活动中不属再审情形的违法行为而提出的检察建议;三是针对机关、单位中机制不健全的制度漏洞提出整改意见的检察建议。《决定》规定了前两种。

这里的第二种情形,具体是指实践中,民事案件应立案不立案、应保全不保全、超标的查封等非审判监督程序中出现的审判人员违法行为。对此,新民诉法规定:各级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法院提出检察建议。这一修改,是检察监督范围的拓展。

不过,纵观三次审议稿与最终的表决稿,检察建议的效力、程序等并未明确。“虽然没有明确,但从司法实践经验看,有关单位和个人普遍对检察建议比较尊重。将来立法可以进一步作出规定。”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全国律协宪法与人权委员会秘书长李轩告诉记者。

高检院民行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对民事检察监督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检察机关要合理协调好“再审检察建议”和“抗诉”手段的衔接,当再审检察建议不起作用时,应及时提请上级检察院运用抗诉手段进行法律监督。

在监督范围上,《决定》还增加了“监督调解活动”的内容:地方各级检察院对同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发现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并报上级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出抗诉。

“强化监督手段”还体现于明确规定“民事检察调查权”的条款上: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而在一审稿中,该条款还赋予了检察机关对诉讼卷宗的“查阅权”;二审稿则赋予了“查阅、调阅权”。但二审期间,有的代表委员提出,这一权限可能影响当事人之间在取证方面的平等,有失公平,应当限制。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检察机关是对可能发生错误的案件才介入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且最终是否决定再审,其决定权还是在法院,对当事人而言,只是多了一层监督机制,纠正可能存在的司法错误,并不妨碍其诉权的行使。”李轩分析说。

此轮修改为何对“检察监督”多有青睐?在8月31日的发布会上,王胜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审判实践中,确实存在司法不公,司法权威不高;各个方面,包括常委会委员在审议过程中的审议意见,都要求加强;两高对加强的必要性以及怎么加强意见基本一致。”

nlc202309011616

“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监督范围、监督方式,以及监督手段上,都大大地往前迈了一步。”王胜明说。

恶意诉讼:可起诉撤销判决

所谓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逃避债务、侵占他人财产的诉讼行为。

据江西省高级法院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司法实践中发现,有的当事人伪造借条;有的当事人与房地产开发商串通签订抵押合同;有的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认定驰名商标。而有些案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但多数案件以驳回起诉结案,不了了之,主要原因在于,虚假诉讼不易认定,缺乏判定标准,受侵害的利害关系人救济途径不足。

为有效惩治这些恶意诉讼行为,一些省市的司法机关进行了探索。例如江西省高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制定了《关于预防和惩处虚假诉讼的暂行规定》,赋予当事人或者案外利害关系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当事人和案外人也可以向公安、检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申诉。

针对惡意诉讼,江西、江苏两省的司法人员提出了两种建议:其一,在民诉法中建立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其二,受侵害的案外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申请法院撤销、变更原裁判、调解书。

上述意见在民诉法的修改过程中被吸收,新民诉法明确规定: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有专家认为,从法理上讲,该条款确立了“第三人的撤销之诉”,有助于解决恶意诉讼法的问题。

不予立案:7日内应出裁决书

案子一直立不上,是很多当事人都遭遇过的尴尬。此类现象,有望终结。

因为,新民诉法完善了起诉和受理程序,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人民法院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记者看到,新民诉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此外,新民诉法还完善了“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如果是公开审判,那么判决书理应向公众公开”是不少公众持有的观点,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基于调查研究或者其他目的,直接找法院复印判决书,往往难以如愿。

“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审判质量、释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在作民诉法修正案草案(一审稿)说明时这样表示。

记者看到,新民诉法明确要求:判决书、裁定书应当写明判决、裁定结果,以及作出判决、裁定的理由;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武术考试重点 篇9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的一种科举制度,是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过极大的促进作用。

武术有哪几方面的价值?

答:武术的价值主要有健身价值、技击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套路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答:套路运动按演练形式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又可分为徒手的拳术和器械。

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徒手与器械。

长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

基本功、基本动作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基本功、基本动作一般包括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肩功、臂功、腰功,以及平衡、跳跃、跌扑、滚翻等内容。

套路教学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武术技术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有:

第一阶段: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组合和基本套路。

第二阶段:拳术、刀、枪、剑、棍等中级套路及传统项目。

第三阶段:巩固与提高单练套路的演练技巧和难度动作质量,学习对练套路。

套路教学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套路教学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步: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

第二步:使学生完成动作的姿势达到准确与工整。第三步:使学生连贯完整地完成动作。

第四步: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特点与演练风格。第五步:通过训练继续巩固与提高

古代武术在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氏族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频繁战争进一步推动了技击技术的发展。在商周时期“田猎”、“武舞”成了武技训练的主要手段。

⑵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剧烈动荡时代。武术的发展逐现雏形,其主要特点:武技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搏斗技术向多样化发展、技击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

⑶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积极地条件。秦国虽然在民间实行禁武,但对武术的消极影响不大,汉朝十分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到三国时期,刀术在军队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剑术在非军事用途上更加发达并且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与武术有关的理论著述。

⑷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战乱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武艺在军中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

⑸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武备,军事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

⑹明清时期,武术与军事武艺分离开来,并在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

谈谈你对武术的认识。

答:武术在今天,主要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存在。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特点:

⒈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⒉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⒊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武术的作用现在一般公认的有: ⒈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⒉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⒊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⒋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⒌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尚武之风具体表现,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潮流所淹没,一个没有伟大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所折断。武术中充满了自强不屈,奋勇拼搏,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有此精神存在,则我中华国魂不亡。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或多或

少的武术情结,有一种“尚武”的精神冲动,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武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并伴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武术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常开展武术运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脏器官等能起到全面的锻炼作用,能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利于身体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武术运动还具有公认的健身价值,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相融合的审美价值,培养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教育价值。

随着群众性的武术括动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还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推进武术技术展,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平台,它将会为增强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的作用。

试述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的武术运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而且分类方式很多,一般按运动形式分为三大类:

⒈功法运动,如腿功、腰功、马步桩功、沙袋功等; ⒉套路运动,其主要内容有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象形拳等;器械,又可分为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还有集体表演等;

⒊搏斗运动,目前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等。

简述长拳的基本击法。

⒈手要捷快⒉眼要敏锐⒊身要灵活 ⒋步要稳固⒌精要充沛⒍气要下沉 ⒎力要顺达⒏功要纯青

简述练习长拳的基本要求。

⒈姿势正确⒉劲力顺达⒊节奏鲜明 ⒋精神饱满⒌呼吸得法

长拳技术要求(长拳练习的方法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㈠姿势:主要是指静止动作的姿态。

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腰、立腰。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下肢动作要稳定,整个形体动作的姿势要匀称。体现出攻防意识。

㈡方法:主要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运用方法。

要求: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准确,并应充分体现出动作的攻防特点。

㈢身法:是指在运动中以躯体为主,结合攻防动作的身体变化方法。

要求:达到上下合顺、首尾相随、完整一体。㈣眼法:是指眼神与各动作协调配合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随视和注视。

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

㈤精神:是指指套路演练中武术意识、攻防思维活动的自觉心理状态。

要求:全神贯注,情绪饱满,能表现出勇敢、机敏、无畏惧的气概。

㈥劲力:是指演练武术时完成技术动作所需要的力量的表现。

要求:刚柔相相济,顺达而有爆发力,三节、六合。㈦呼吸:主要是指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方法。要求:气宜沉。

㈧节奏:是指演练武术套路时的动作的速度、力量等呈现出的特有的规律性变化。要求:节奏分明。节奏感直接体现着武术素养水准。

简述练习太极拳时的身体姿势与要求。㈠头部

⒈头—头要正直,不可低头、仰面或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防止摇头晃脑;眼要平视,眼光要延展极远;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轻舔上颚;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一般都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下颔要微向内收;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

⒉顶—太极拳特别强调“虚灵顶劲”。⒊项—颈项要端正竖起,要松竖。㈡上肢

⒈肩—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⒉肘—始终要微屈并具有下坠劲。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向里的裹劲,两臂由于肩、肘的下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感觉。在练习时,肘尖要与膝盖上下呼应,腋下须始终留在空隙。⒊腕、掌—以掌法为主,要求舒指坐腕。⒋拳—要松握,不宜太紧。㈢躯干

⒈胸背—含胸拔背。

上一篇:工会岗位职责范围下一篇:律师法实施情况调研-汇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