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考试重点

2024-08-23

近代史考试重点(共7篇)

近代史考试重点 篇1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P67)

1、答: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着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简述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P107)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这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第二,注意同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个命题。

第三,开始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它预示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应当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

3、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35)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列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1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2、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3、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团结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展,发张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是全体人民非常顺利的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四、论述 2选1 300字以上

1、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2、试述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

历史意义: 第一,延安整风运动,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使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较明确地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向,清晰地认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上的大革命。

第三,延安整风运动,全面地总结了20余年来党的历史经验,澄清了党内重大路线是非问题。

第四,延安整风运动,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党内斗争的经验,创造了一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情况的进行党内斗争和开展对党员思想教育的新的形式和方法:“团结——批评——团结”,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新的团结。

第五,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取得辉煌成就的延安整风运动,为胜利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简答 4选3,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力”,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1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2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利轻义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开始上升。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简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第二、不能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核心。

资产阶级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3、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第五,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4、简述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四、论述 2选1,300字以上

1.结合史实谈谈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1.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a.组织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b.1938年三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大捷

c.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周恩来担任副部长。1938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

3.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a.大体抱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

b.1939年12月,桂南会战,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攻克昆仑关

c.1940年5月,枣宜会战,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d.1942.长沙会战 日军死伤5万余人。同年2月,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2.试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近代史考试重点 篇2

一、天津中医考试的肇始

光绪十三年(1887),因某医生持一方误毙多命,天津太守枉子当就曾起意考试民间医生[2]132。当时,报刊出版数量逐渐增多,为误诊误治病患及其家人提供了发泄怨恨、讨说法的阵地,部分中医误治伤人的个体行为被视为中医群体庸劣的特征,借助媒体的推波助澜“,中医庸劣”成为时人关注的话题,至此“,庸医”问题随之愈演愈烈,中医被认为没有“规范化”、没有“医格”,在讨论中医如何职业化的背景下,中医考试应运而生。

1.中医考试蓄势阶段。光绪十三年(1904)《大公报》刊载《论中国宜开医学院》,对比中西医学当时情形,提出中医考试规范化的建议,内容如下:西方国家,虽教化文明后于中国,而学问较中国为优,即以医术而论,国家以其为民命所系,视其为重,特设医学书院,招生授业,后试其学“,优者得凭为毕业行医之券,劣者留院复习,期满又试,又不可,则斥之使回,自改他业”[3]。相较西方各国而言,我国国政自由,医生习艺若何,国家从不过问,遂有鲁莽之夫,不通方脉,妄自悬壶,庸医杀人事件迭出。其时,有潘伟如考试医生之举措,京津所设医学堂教导后进为先例,建议再行效仿西国的招生、授业及考试从业制度。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初一,《大公报》刊载一则“庸医杀人”事件,“西门南旧布裱加子作坊一伙计朱二,被高姓医生针法误治身亡”,鉴于庸医杀人事件屡见迭出,是必“由官府严加考试,显系通晓医术即发给文凭,准其行医,如无文凭而治死人命者,即以害毙人命论罪”[4]。舆论及民意的施压,1916年3月,天津警察厅终于发布“医士试验(考试)亟应分别分期举行”的布告,并规定“所有津埠城乡中西各科医士,暨公立、私立各医院医士、医社均应考试”,在医学院校毕业并取得文凭的医士可以免试,但仍需将凭照上交,验准核查后发给证书。各医士务必在报名时限之内至警察厅逐一详细声叙“年岁、籍贯、住址及在何处业医,或专长医术何科”,登记在案,听候考试通知,同时申明只有参加考试合格者方准业医[5]。此乃天津官方在考试医生上迈出的第一步。天津医药研究会会长丁国瑞对考医之案提出众多异议,致使考医之举最终搁浅。8月上旬,天津卫生局通知各科医士注册、办理相应考试手续,起意考试医生,最终未能践行。

2.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的尝试。考试时机尚未成熟,诸如谁来主持考试?考试内容如何确定?考试人员范围是否合理等问题均有待商榷,天津迟至1916年4月才举行了第一场中医执业资格考试[6]。考试地点设在南斜街捐物处院内的医药研究所,当日午时与试者到齐,按照相片依次点名后,下午1点入场,发卷考试。此次考试形式单一,只有笔试1项,共包括4道论述题。具体内容如下:1问脉有寸关尺,以何部位定之?其命名何义?六经分配于左右手,能举实之否?2问近来春瘟之症,治法以吴鞠通、王孟英为最优,此两家瑕瑜及由此比较而得其优劣之处,能历举之否?3古称握手不及足为粗工,究竟握足诊脉有事实否?其应握之处在于何许?其脉何名?试申言之。4问喉症最为险恶,伤寒论少阴扶微之说亦不尽合,能举其故欤?咽喉经脉所过自为治症之最要点,能历举以实之欤?通过以上考题,反映出首次考试命题的若干特点:1命题范围较为局限,4道题的考查重点为内科,从2题及4题可见,所考查的外感证及喉证应为当时主要临床见证,考试内容与疾病谱紧密结合;2考查内容决定了考试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对于医生准入资格的考试,有失公允;3命题看似简单,实具一定难度,对于开放性考查命题,考生自由发挥空间较大,有利于考生从理论到临床展开论述。

该考试仅是备考,原定一年后再甄别,直至1921年9月24日,第二次医生执业资格考试才得以举行,所考内容改为中西医同考。

二、天津中医考试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中医存废风波引发了一系列持续而激烈的论争,当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中医管理政策条例,其中规范中医考试的提案也在陆续的修改中公布实施。

1.制定中医考试规则。1936年10月,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签发了“天津市政府考试中医暂行规则”致社会局的训令[7],至此,卫生局主管机构正式公布了中医考试规则。七七事变之后,相关案卷遗失,难以稽考。天津市卫生处处长傅汝勤以“选拔国医真才”为重,于1938年4月报送了“中医考试规则草案”[8],1938年5月26日,该案提经市政会议第21次例会决照原案通过、实施。1939年经修改、完善,于1940年市政会议第62次例会通过,当年1月13日,温世珍市长签发《修正天津市特别公署考试中医暂行规则》[9]训令后,颁布实施。中医考试规则包含14项条文,详细规定了考试的组织、考试委员会组成,考试举行时间、报名规定、考试内容、考试评分等。考试管理工作:考试由市公署组织,中医考试委员会具体实施;考试委员会由1名委员长、1名副委员长、5名委员组成,委员负责安排一切考试事宜;考试试卷由市公署制备,负责监考。考试报名:受试人应于试期15日以前将志愿书、履历表及本人近期2寸半身像片3张、报名费2元一并呈缴市公署领取考试证。考试时间、地点:考试时间为每年举行1次,地点由市公署核定后统一公告。考试形式:考试分笔试和口试2种,笔试及格后准许口试;口试可由考试委员会酌情给予豁免。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内难概要、伤寒概要、温病概要、疫症概要、女科概要、外科概要、儿科概要、眼科概要、喉科概要、伤科概要、针灸术、按摩术、本草概要”13个科目。考试后续事宜:报考所缴书表、报名费,无论录取否,均不退还;委员长指定人员评卷、核定分数;各科平均在60分以上者为及格,领取及格证书需缴纳工本费;凡经考试及格录取者,应入市公署所设的传习所学习,传习期满后,给予中医证书。中医考试规则在中医管理制度建设上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考试程序的规范性及科学性尚有不完善之处。

2.正式举办中医考试。1940年11月3日,天津市举办第三届中医考试,应试人员为潘仲桓、刘学文、刘旭之、段凤俊等338人,分为大方脉和专科考试两类。大方脉所考内容包括内难概要、伤寒概要、温病概要、疫症概要、女科概要、本草概要;专科包含儿科、眼科、喉科、伤科、按摩、针灸6科,考试内容为所选专科和内难概要、本草概要[10]。例如喉科,有5人参加考试,成绩如下图所示:参加3门考试内容平均成绩达到60分的只有1人,其他人均未达到录取资格,应试5人中,对于专科知识的把握程度基本过关,而于内难、本草基本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则相当匮乏。此后,天津市又曾举办几次中医考试,皆在每年的1月中旬举行,报名之前,市政府卫生局会请各大报馆代为刊登报名及考试通知,广为周知。考试前10天均为有效的报名时间,应试人员需前往卫生局填写志愿书、履历表、并携带本人正面半身2寸相片及报名费一并呈缴,在体检合格后,即可参加考试。

据现有资料分析,至1944年天津市共组织了6届中医考试,天津中医考试在历经争论、探索、纠偏、规范后,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考务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

摘要:本文通过史料整理,回溯了天津中医考试的源起与发展;通过史料分析,从整体勾勒出建国前中医考试的基本情况,并论及中医考试的争论、探索、纠偏、规范阶段。

近代史考试重点 篇3

关键词:近代;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历史演变;特征

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制度按形式特征普遍分为两种:无入学考试和有入学考试。德法等国家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相应延续,只要取得所需的大学本科文凭,经导师面试合格即可,没有研究院入学考试[1];而美国等国家研究院招生时,则设有公开的专门考试。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采用的是后一种形式。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酝酿及初创时期,实行的却是无入学考试的招生方式,其后在不断的发展调整中,研究生招生才逐步过渡为以统一考试为录取标准。

纵然近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招生考试制度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但是透过其内容可以发现,其中仍有许多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现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学习、研究和借鉴的。

一、无入学考试的研究生招生阶段

20世纪初,迫于内外双重压力的清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新政”,这为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1901年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应如何裁定章程,并着悉心妥议,随时具奏”[2]。1902年公布了由其“上溯古制,参考列邦”[3]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因公布于壬寅年,因此又称《壬寅学制》。该学制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大学堂和建立在大学堂之上的具有研究院性质的大学院。《章程》规定,大学院年限不定,以研究为主,不立课程,不主讲授,旨在探讨“学问极则”[4]。《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但公布后却未实施①,当然入学考试制度也就无从谈起。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三人重新拟定的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于农历的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公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通儒院》关于研究生的招生标准是这样规定的:“凡某分科大学之毕业生,欲入通儒院研究学术者,当具呈所欲攻之学艺,经该分科大学教员会议呈由总监督核定。非分科大学毕业生,而欲入通儒院研究某科之学术者,当经该分科大学教员会议所选定,复由总监督考验,视其实能合格者,方准令升入通儒院。”[5]也即是说,它对待招的研究生分了两类:分科大学毕业生只需由教员会议、总监督核定,不需考试;非分科大学毕业生则须由总监督考验合格。但是,即使是对非分科大学毕业生的考验也不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考试形式,它只起到相当于面试的作用。这种不限制报考资格的招生制度是切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一方面,当时新式的学校系统也才设立不久,大多数的人还没来得及进入此系统中学习,拿相应文凭更是无从谈起;而且,《癸卯学制》公布时“大学预备科及分科大学尚未兴办”[6]。因此,清末学制上的通儒院实际上并未设立,也没有合格的学生可以招收。另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即“以日本教育为媒介,全面引进了西方教育制度”[7],而当时日本的学制,也主要是模仿德国的学制,即实行的是无需考试的招生方式。

尽管如此,清末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给民国初期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其后的研究生招生奠定了一定的制度条件,这无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其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8]。当时政府认为,“清政府之学制,最必须改革者”[9]。随即废除了清末的教育制度,研究生教育开始步入规范化,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对研究生教育的立法。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等法令,明确规定,“大学为研究学术之蕴奥,设大学院”,“大学院为大学教授与学生极深研究之所。大学院之区分,为哲学院、史学院、植物学院等,各以其所研究之专门学名之”[10]。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国立北京大学于1917年底相继成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并开始招生,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进入实践阶段,也意味着研究生招生制度拉开了期待已久的序幕。1918年7月,国立北京大学制定了《研究所总章》,对研究生报考资格做了如下规定:“本校毕业生俱得以自由、自愿入研究所,本校高年级学生得研究所主任之认可,亦得入研究所。本校毕业生以外,与本校毕业生有同等之程度而志愿入研究所者,经校长及本门研究所主任之认可,亦得入研究所。本国及外国学者志愿共同研究而不能到所者,得为研究所通信员。”[11]可以看出,研究生的第一次实际招生并不要也没有专门统一的考试形式。那么,具体的报名及审查手续如何呢?随后的《研究所国学门研究规则》中规定:“凡本校毕业生有专门研究之志愿及能力者,又未毕业学生及校外学者曾作特别研究已有成绩者,皆可随时到本学门登录室报名,填写研究项目,有著作者并呈送著作,一并由本学门委员会审查;其审查结果合格者,得领研究证到所研究。凡本校毕业生及校外学者不能到校而有研究之志愿者,得通信研究;其报名及审查手续,均照上条办理。本校教员可以自由入研究所。”[12]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北京大学研究所招生没有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

二、有入学考试的研究生招生阶段

20世纪2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改革,明显地打着美国教育的印记,被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美国化的改革。[13]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亦称“新学制”。《壬戌学制》的颁布与实施,大体上是依照美国的教育制度,故此,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制度也必须借鉴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从此,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走上了入学考试的阶段。

清华学校1925年的《研究院章程》规定以下三类人均可报考:“(甲)国内外大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之程度者。(乙)各校教员或学术机关服务人员,具有学识及经验者。(丙)各地自修之士,经史小学等具有根柢者。”[14]可以看出,不论出身如何,有何学历,均可参加入学考试。但是拥有报考资格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入学,清华当时的入学考试还是相当严格的。投考手续分二步:“第一步报名,听凭审查资格,合格者由本院发给准考证一纸。第二步持此准考证应考。考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经史小学,注重普通学识,用问答体;第二部分,作论文一篇;第三部分,专门科学,分经学,中国史,小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外国语(英文或德文或法文),自然科学(物理学或化学或生物学),普通语音学八门。考生于其中任择三门,作出答案,即为完卷。”[15]在这样严格的入学考试之下,加上其他原因,研究院国学门1927年和1928年仅录取了新生两三名。[16]在当时的学生中也盛传,清华学校的入学考试极难[17]。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专门考试中,采用的是选考法,考生可自行选择考试科目。在经学、中国史、小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外国语(英文或德文或法文)、自然科学(物理学或化学或生物学)、普通语音学八门中,考生只需任选三门考试即可。那么根据当时的材料来分析,国学门研究所的考生也可选择与国学无关的学科应试。比如说,一个考生虽然投考的是国学研究院,但他完全可以选择外国语,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等和普通语音学三门来考试。考试科目与报考专业之间可以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由于外国语也列在了备选科目中,所以外国语也非必考科目。

除了清华学校外,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辅仁大学、私立燕京大学等学校的研究院也都设立了入院考试。其中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2年)的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教育心理、教育统计、教育行政。[18]国立武汉大学(1935年)工科研究所研究生入学考试分笔试与口试两种。笔试科目为:一、与研究门有关之基本知识,其科目种类每年由本所所务会议议定之;二、国文与外国文。[19]这时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清华学校时期相比,外国文已被列为必考科目之一,专业与考试科目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专门研究之基本知识,以具有所治学科之基本知识,及通晓其历史为及格,此项考试科目至少须有四种。”[20]有的专业还要加考特殊科目,如土木工科除了要考普通科目:国文、英文、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结构学外,水利工程门则要加试水利工程、水力学;结构工程门则要加试结构设计、钢骨混凝土科目。[21]私立燕京大学新生入学时,且有一门“智力测验”,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与理解程度。[22]这个时期,研究生入学考试逐步向系统化、专业化、严格化方向发展。

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颁布了《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规程》,改变了原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规程》明确要求,凡本校毕业生,国立各大学毕业生,国内外经本院承认之各大学毕业生,皆得应本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入院考试之内容则分为两项。一是所专习学科之基本知识:以至少能了解所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沿革、历史为及格。二是外国语:以至少能用一种外国语读书、对译为及格。[23]这就改变了先前“经研究所主任之认可”之类的模糊规定,使得招生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

但是,并非所有学生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才可以进入大学院学习。对于平时成绩特别优异的大学生,当时的各个学校也积极探索免考的招生政策。如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北京大学规定,本校毕业生在校各学年成绩和外国语成绩平均在七十五分以上者,得免其入院考试。本校助教愿同时作研究生者,经本系主任推荐,也可免其入院考试。[24]1931年《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章程》也规定:“本校成绩优异者(在校成绩总平均分在一·О五以上)可以免试入学。”[25]师范类专门院校如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教育系毕业生成绩,总平均在七十五分以上,教育统计、教育心理、教育哲学、教育行政四科,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免考。本大学他系毕业生,志愿研究各科教材及教法者,平均成绩在七十五分以上,本系主科及教育必修科,平均具在八十分以上,并曾修习教育统计及教育哲学者免考。[26]可以看得出来,虽然有免于考试的招生政策,但是对大学生平时成绩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免试考试的招生政策的探索及实践,显示了当时的教育政策的灵活性及前瞻性,对于今天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近代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历史演变的特征

综上所述,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国高等教育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不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在“冲击—回应”模式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示范中,模仿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学制,进而采用西方的一套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其历史演变和时代转换都被深深打上了时局复杂多变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近代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向专业化和严格化发展。清末通儒院及国立北京大学初期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设专门考试,只要呈报相应文件,经有关部门审查合格,便可以入学。至1925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时期,研究生入学须通过学校设立的笔试和复试,考试程度较难。但就考试内容来看,所选择的考试科目与所报专业间可以没有必然联系,外国语也是可考可不考的科目。随后,各大学包括国立北京大学在内均设立了公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个时期的考试内容则完全针对于所报专业而设,特殊专业除要考普通项目外,还另有专门考试。考生不能自行选择考试科目,外国语也成为必考项目之一。但与现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相比,整个清末及民国时期,政治均不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应考科目。

2. 近代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从无入学考试的形式过渡为有统一入学考试的转变是“移植外生”的必然产物。借鉴、学习别国成功的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经验,移植别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从而减少实验的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加快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进程,这可以称之为“后发者利益”。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清末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变迁大致沿着学习借鉴日本—德国—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轨迹运行。[27]1902年的《壬寅学制》及其后颁行的《癸卯学制》,都是仿照日本学制制订的。诚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完全是模仿日本的产物[28],与日本学制所区别的“只是名词的不同和当时在大学预科一级,因中国具体情况的相异,而把一些过去设立的學校,如方言堂、实业教员养成所等编入而已”[29]。民初制订的《壬子·癸丑学制》,“力图摆脱单一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影响,而以欧美特别是德、法两国教育为取向的倾向,但在实践(学制、课程)的层面,却仍然以取法日本教育制度为基本特征”[30]。进入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美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现实中研究生培养人数较前期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直接促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由模仿日、德到全面效法美国的转型。这种转变也必然会反映在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制度上,即从无入学考试向设立统一公开入学考试转变。

3. 借鉴、移植的招生考试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借鉴、移植西方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并使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所用,这无论从理论上抑或从实践中,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模仿、借鉴、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制度毕竟是一种制度的模仿、移植。如果这种模仿、移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缺乏对中国教育历史的体认,缺乏对中国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创新,就很难取得完全的成功。在模式移植前,不论是日本模式、德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从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来讲,其本身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这几个国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仅仅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所作的调整,是一种权宜之计,或者还处于改革时期或改革准备阶段。由于外来模式本身尚待完善,所以移植过来后,这些模式本身的优点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却将缺点充分暴露出来,严重违背了移植的初衷,也违背了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4. 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具有不稳定性。1902—1949年近50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从日本模式到德国模式再到美国模式,历经了几次大变革,其时间跨度和改革幅度都过快过大,很不稳定,导致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也是摇摆不定。民国时期,政治变化无常,军阀割据和当政者的争权夺利,导致了这一时期教育行政部门人事变换频繁。在民国初年的不到两年间,仅教育总长一职就先后五易其人,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蔡元培、范源濂二人,也只有六个月左右。[31]而且此期战乱纷纷,给本来就不太稳定的研究生教育造成了严重影响。有关资料表明,民国年间的改革大大小小达十几次之多,造成研究生教育体制混乱,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并且数量总是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局面。

总体来说,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还是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之路,为以后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版本。

注释:

①《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不久,张百熙即遭弹劾,守旧派认为他受维新思想影响较深,喜用新进,而对章程提出质疑。张百熙为免于慈禧追究,自己采取主动,呈折提出由朝廷召两广总督张之洞进京,参与对《钦定学堂章程》进行修改,修改后颁行的即是《奏定学堂章程》。

参考文献:

[1]王秀卿,张景安编.国外研究生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04.

[2]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校史第一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0.

[3]郭德侠.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79.

[4]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45.

[5][6]舒新城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628,629.

[7]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0.

[8]《临时政府公报》第1号。

[9]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6.

[10]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22.

[11]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7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

[12]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继往开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9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

[13]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36.

[14][15]北京大学日刊(1925年4月13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

[16]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陈平原,王枫.追忆王国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320-321.

[18][26]国立北平师范大学[A].吴惠龄,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C].北京:北京師范学院出版社,1992.91.

[19][21]吴相湘,刘绍唐.国立武汉大学一览[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256,263.

[20]私立辅仁大学[A].吴慧龄,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229.

[22]燕京大学校友会.燕京大学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19.

[23][24]北京大学日刊(1932年7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

[25]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章程(1931年)[A].转引自吴惠龄,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2.

[27][31]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9,117.

[28]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9.

[29]江向荣.日本教习[M].北京:三联书店,1988.1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篇4

1、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p11)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a、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b、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p16-17)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p20-30)

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p35)

5、《天朝田亩制度》:a、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c、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d、但是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p42-43)

6、《资政新编》:a、它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b、在政治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在思想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城市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

c、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p43)

7、洋务事业的兴办: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p47-48)

8、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a、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b、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c、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p48)

9、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p54)

10、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p55)

11、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a、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c、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d、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e、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p61-62)

1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c、要不要社会革命(p62-63)

1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p67-68)

1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a、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d、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够救中国。(p72-74)

15、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p91)

16、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即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预埋板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即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即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p91-93)

17、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空学的历史作用。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p99)

18、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式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p101-102)

19、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意义):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p104-105)2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a、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坏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勤劳勇敢,富于斗争的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p114-115)

21、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a、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b、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势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c、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d、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e、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做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p119-120)

22、在1928年10月河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p129)

23、遵义会议:a、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作出来的。

b、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136)

24、红军长征的胜利: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支队伍作基干,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全国的胜利。

b、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c、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p137)

25、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p140-142)

26、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p146)

27、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a、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b、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客观原因是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p149)

28、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发展了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p151-163)

2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对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d、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p164-165)

30、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是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是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p166)

3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p166-167)

32、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华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p167)

33、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1945年1月10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p171)1946年6月底,全国内战爆发(p173)

3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a、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b、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生理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中国革命的胜利还通过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p191-192)

3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近代史重点 篇5

1、中国封建社会

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④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近代中国的双半社会性质 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②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④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⑤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主要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⑦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

3、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侵略

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②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军事侵略;

③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④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自行整理)⑤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更是根本的原因;

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⑦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4、太平天国运动

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③《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自行组织)

5、洋务运动

①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称为洋务派;

②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③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③从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三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自行组织)

6、维新变法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②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③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④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自行组织)

7、辛亥革命

①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自行组织)②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内容;(自行组织)③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⑥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⑦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⑨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⑩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自行组织)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三种政治力量和三个建国方案

①三种政治力量包括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②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④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主张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新文化运动

①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其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其

二、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其

三、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3、五四运动

①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④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

①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代表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②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③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⑤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国民大革命

①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由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教训: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要掌握对军队的领导权;

③大革命的意义

国民大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由于这场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6、土地革命

①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②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去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我们左倾教条主义,在革命道路、土地革命和军事斗争问题上犯错误;

③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④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⑤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道路新局面就开始了。

7、抗日战争

①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紧接着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②面对日本的大举侵略,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蒋介石在1931年7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③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④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⑤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⑥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一一五师师长林彪、一二〇师师长贺龙、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⑦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⑧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⑨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中国近代史复习重点 篇6

[本章重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2、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教训。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的原因;

3、遵义会议的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重点]

1、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重点]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涵;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史考试重点 篇7

一、重点内容图解

(一)存货

存货的期末计量。会计期末,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里所指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1.出售存货: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税金。

2.需要加工的存货: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税金。

计算方法见表1和表2。

(二)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见表3。

(三)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采用实际利率确定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方法;各类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核算;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见表4。

(四)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尤其是初始计量的判断。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控制):

(1)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初始投资成本——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差额调整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发行证券手续费冲溢价收入;后续计量——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调整为权益法。

(2)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初始投资成本——所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合并中的相关费用计入合并成本;后续计量——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调整为权益法。

2.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无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重组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等——初始投资成本;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合并中的相关费用计入合并成本;后续计量——成本法;不编制合并报表。

(2)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重组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等——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不调整投资成本;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调整投资成本;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发行证券手续费冲溢价收入;后续计量——权益法;不编制合并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见表5。

(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3.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见表6。

(六)资产减值

重点掌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及其减值的处理。

1.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以下两者孰高: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2.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汁期间不得转回。

计算公式如下: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1]

3.主要计算:(1)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2)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计;(3)资产组减值测试;(4)总部资产减值测试;(4)商誉减值测试。

4.主要账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划线部分是允许转回的。

(七)职工薪酬

1.职工薪酬包括的内容:(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下称“辞退福利”);(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企业以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以权益工具结算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

2.计量货币性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计量非货币性职工薪酬时,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作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3.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辞退福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4.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日一般不进行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截止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企业不再调整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负债一章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主要核算内容见表7。

(八)债务重组

1.以现金清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现金<原债权账面价值,差额→营业外支出;收到现金>原债权账面价值,差额冲减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应全额冲减)。债务人:支付现金<原债务账面价值,差额→营业外收入。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公允价值→受让非现金资产入账价值,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原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营业外支出;债务人:支付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税费<原债务.差额→营业外收入;支付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税费>原债务,差额→营业外支出。

3.以债务转资本清偿债务: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税费→股权投资成本,股权公允价值<原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营业外支出。债务人:原债务账面价值>股权公允价值,差额→营业外收入;股权公允价值>股权份额(股份面值)差额→资本公积(溢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营业外收支。

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债权人:重组后新债权公允价值=新本金+新利息,新债权公允价值<原债权价值,差额→营业外支出;新债权不含或有收益。债务人:重组后新债务公允价值=新本金+新利息;或有支出计入预计负债;新债务公允价值<原债务账面价值,差额→营业外收入。或有支出发生时,冲减预计负债,或有支出未发生,结清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5.债务重组采用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的,债权人应当依次以收到的现金、接受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再按照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见表8。

(九)或有事项

本章重点:或有事项的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确认预计负债的计量方法:履行该合同的成本与未能履行该合同而发生的补偿或处罚两者之中的较低者。

(十)收入

1.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5个,结合教材例题掌握收入的确认。

2.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当计量。

3.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

4.特殊销售商品业务(1)代销商品;(2)预收款销售商品;(3)售后回购;(4)售后租回;(5)房地产销售;(6)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重点掌握;(7)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8)订货销售;(9)以旧换新销售。

5.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完工百分比法的具体应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混合业务。

6.特殊劳务交易的确认:安装费、宣传媒介的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特许权费、定期收费。这部分经常出选择题或判断题,也可含在综合题里,特别注意每种收入的确认时点。

7.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使用费收入的确认。

8.建造合同收入和费用的计量。

合同收入的构成、合同成本的构成,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的计量,要特别注意收入、毛利、成本确认的顺序。

(十一)借款费用

本章重点: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开始资本化时点、暂停资本化时间、停止资本化时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借款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既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

重点掌握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利息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2.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所占用一般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

=所占用一般借款的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3.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所占用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在当期所占用的天数÷当期天数。

(十二)所得税

本章的重点内容:几个重要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如表9所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基本核算程序:

1.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当期调整数(所有差异);

2.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

3.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5.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年末-年初)。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贷方)+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贷方)-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借方)-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借方);

6.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贷方)(或)-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借方)+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贷方)(或)-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借方)。

(十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本章为重点内容。历年考试计算及综合题均涉及本章有关内容。

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方法——未来适用法

前期差错更正——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

(十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本章为重点内容。历年考试综合题均涉及本章内容。

主要概念: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资产负侦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1.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如下: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核算完毕,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相关科目。

(3)账务处理完毕后,必须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据。

①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据;②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③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还应调整相关会计报表的上年数;④调整会计报表附注有关项目的数据。

考生在复习时,需特别注意: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是调整当年的会计报表,还是调整上年的会计报表,或者不调整会计报表。还需注意有关所得税的调整问题。

2.调整事项举例:

(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

(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

(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的所得税。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但按照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

(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3.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日前不存在,日后发生,不做调整账务处理,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不调报表,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调整事项举例:7项:历年均有客观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十五)资产负债表重要项目的填列

1.直接根据总账余额填列:大部分项目。

2.根据几个总账余额计算填列:

“存货”项目: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受托代销商品(代理业务资产)+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工程施工-存货跌价准备-受托代销商品款(代理业务负侦)-商品进销差价±材料成本差异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提取的坏账准备

预收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应付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合计

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所属明细账借方余额合计

4.根据总账和明细账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长期应收款=长期应收款-未实现融资收益余额-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长期借款:扣除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扣除一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借方余额后填列;长期待摊费用:扣除一年内将要摊销的数额。

5.根据科目余额减去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填列:

(1)“应收账款”项目=“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应收账款计提的)

(2)“其他应收款”项目=“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计提的)

(3)“存货”项目:要扣除存货跌价准备

(4)“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5)“长期应收款”项目=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

(6)“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7)“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8)“固定资产”项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9)“在建工程”项目=“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10)“工程物资”项目=“工程物资”-“工程物资减值准备”

(11)“生产性生物资产”项目=“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12)“油气资产”项目=“油气资产”-“油气资产减值准备”

(13)“无形资产”项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14)“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

(十六)利润表的编制

1.报表中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单步式结构,利润的计算公式。

2.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企业应当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3.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分子调整增加净利润: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分母调整增加普通股股数。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行权价格)]÷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十七)现金流量表的填列方法

填列现金流量表所需要的资料:①年度资产负债表;②年度利润表;③有关明细账及补充资料。

1.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两种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营业收入+应交税费(增值税销项税)+应收项目的减少数(或“-应收项目的增加数”)+预收的增加数(或“-预收的减少数”)-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票据贴现的利息

销售收现=当期销售收现+当期收到前期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当期预收账款-当期销售退回+当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

分析资料: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收到税费返还:

分析资料:营业外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收款。

(3)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分析资料:营业外收入、其他应收款(应收租金)、其他应付款(收到押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两种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营业成本+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存货增加数(或“-存货减少数”)+应付减少数(或“-应付增加数”)+预付增加数(或“-预付减少数”)-当期列入存货中成本、制造费用的职工薪酬-当期列入存货中成本、制造费用的折旧和修理费

购买商品付现=当期购买付现+当期支付前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当期预付账款-当期购货退回

分析资料: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竹理费用中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的减少数(或“-应付职工薪酬的增加数”)(注意:应付职工薪酬余额均不含在建工程人员的职工薪酬)

分析资料:应付职工薪酬、存货、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相关补充资料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分析资料:应交税费、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的相关明细资料。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分析资料: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出售转让收回的现金,不包括利息、股利。

分析资料: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发生额;相关的补充资料。

(2)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分析资料:投资收益的明细资料,现金股利、利息。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

分析资料:固定资产清理(收入-费用)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明细资料,收到现金为负数列入“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4)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分析资料: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资料。

(5)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分析资料:应收股利、应收利息贷方发生额(收回)。

(6)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分析资料: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开发阶段)、应付职工薪酬(在建工程人员),不包括借款利息资本化、支付融资租赁费。

(7)投资支付的现金:

分析资料: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借方发生额;投资收益(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交易费用)分析明细资料。

(8)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分析资料: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资料。

(9)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分析资料: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的借方发生额(购买时含有的未领、未到期的)。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分析资料:实收资本(股本)、应付债券贷方发生额等明细资料。

(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分析资料: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贷方发生额等明细资料。

(3)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分析资料:营业外收入(接受现金捐赠)等明细资料。

(4)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偿还债务本金:

分析资料: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借方发生额等明细资料。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分析资料:应付股利、应付利息、财务费用等明细资料。

(6)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分析资料:营业外支出(捐赠现金支出)、长期应付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财务费用(票据贴现息)。

4.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

净利润: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转销数):分析“资产减值损失”明细资料。

(2)+折旧:分析有关成本费用明细资料折旧的构成。

(3)+无形资产摊销:分析“累计摊销”明细资料。

(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分析“长期待摊费用”明细资料。

(5)+处置固定资产损失(-处置收益):分析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明细资料。

(6)+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分析营业外支出明细资料。

(7)+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资料。

(8)+财务费用(-收益):分析财务费用借方发生额,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

(9)+投资损失(-投资收益):分析投资收益明细资料。

(10)+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数):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11)+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数):分析“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12)+存货的减少数(-存货的增加数):分析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

(13)+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数):分析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长期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分析资产负债表结合补充资料,期末与期初的差额(汇总)。

(14)+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数(-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数):分析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应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分析资产负债表结合补充资料,期末与期初的差额(汇总)。

(十八)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1.“上年年末余额”项目,反映企业上年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库存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年末余额。

2.“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项目,分别反映企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金额和采用追溯重述法处理的会计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

3.“本年增减变动额”项目,包括“净利润”项目、“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所有者投入和减少资本”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项目。

(十九)合并财务报表

1.合并范围:

(1)表决权标准:50%以上——①直接拥有;②间接拥有;③直接和间接合计拥有。

(2)实质控制标准:半数以下表决权:

①通过被投资方与其他投资者协议拥有半数以上;②有权决定财务经营政策;③控制董事会机构;④控制董事会会议

(3)潜在表决权标准: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任股权证。

2.不纳入合并范围:

(1)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原子公司;(2)已宣告破产的原子公司;(3)合营企业;(4)联营企业。

3.编制合并报表的主要程序(调整和抵销分录的编制):

(1)投资企业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的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成本法未作,权益法补上

贷:投资收益

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上述相反的分录。

借:投资收益(当期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成本法作的冲销

贷: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补上

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权益法应作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

贷:资本公积

或相反。

(2)主要经济业务的抵销处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抵销分录)。

(1)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全资子公司: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非全资子公司:当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大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作为商誉处理,应按其差额,借记“商誉”项目;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小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在企业合并当期应作为利润表中的损益项目,合并以后期间应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营业外收入)

②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

全资子公司:

借:投资收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本年利润——提取盈余公积

应付股利(包括转作股本的股利)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为非全资子公司: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应付股利

未分配利润——年末

当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大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作为商誉处理,应按其差额,借记“商誉”项目;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小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在企业合并当期应作为利润表中的损益项目,合并以后期间应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③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A: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B:连续编制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或相反)

C:借:应付票据

贷:应收票据

借:预收账款

贷:预付账款

借:应付股利

贷:应收股利

借:其他应付款

贷:其他应收款

借:应付债券

(投资收益)(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含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差额)

④内部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⑤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

第1年:

借:营业收入(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

未售出形成存货:

借:营业成本(购买方期末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销售方毛利率)

贷:存货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抵销: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现金购销: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连续编制: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上期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收入(本期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

借:营业成本(购买方期末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销售方毛利率)

贷:存货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期初存货跌价准备中虚提的部分)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当期虚提的部分)(或相反)

(6)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销处理:

第1年:

借:营业收入(销售企业固定资产交易实现的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销售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或: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原价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

贷:管理费用

现金购销: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连续编制: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原价(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多提折旧)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本期多提折旧)

贷:管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7)内部无形资产交易抵销处理:

第1年:

借:营业外收入(销售方无形资产交易实现的净收入)

贷:无形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当期多摊销的无形资产)

贷:管理费用

现金购销: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借: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连续编制: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无形资产——原价(期初无形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多摊销的费用)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本期多摊销的费用)

贷:管理费用

借: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借: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合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抵销项目。

①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增加的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投资活动流出)投资支付的现金、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贷:(投资活动流入)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筹资活动流入)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②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借:(筹资活动流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贷:(投资活动流入)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③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以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经营活动流出)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经营活动流入)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④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借:(经营活动流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贷:(经营活动流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⑤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等。

借:(投资活动流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贷:(经营活动流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投资活动流入)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

(4)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①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②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应当抵销

(二十)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共计8个方面: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包括31项);

分部报告:特别注意报告分部和地区分部的确定。

报告分部确定的标准

(1)分部的大部分收入是对外交易收入;

(3)报告分部75%的标准:报告分部的对外交易收入占合并总收入的75%,未达到则将其他分部确定为报告分部(即使未满足条件)。

关联方披露:应掌握关联方关系的判断

(1)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横向纵向均构成关联方。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直接和间接控制;同受一方控制、重大影响的各方。

(2)母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投资企业与合营企业、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

(3)主要投资者个人与家庭成员、关键管理人员及其企业:

控制:有无交易均披露:经济性质、类型、主营业务、所持股份。

(二十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本章历年以客观题为主要内容其中净资产的有关内容:三大基金、两大结余应重点掌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行政:借:经费支出;

贷:拨入经费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事业:借:事业支出、材料

贷:财政补助收入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财政授权支付: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

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年度财政投资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出;特别紧急支出;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

借:经费支出、事业支出、材料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行政提取现金:

借:现金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3.年终预算结余资金:

(1)财政直接支付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贷:拨人经费、财政补助收入

下年度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事业单位不作处理行政单位:借:有关支出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2)财政授权支付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本年财政授权支付预算>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

下年度恢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二、综合案例

1.[资料]20×7年5月3日,甲公司支付价款2032万元(含交易费用2万元和已宣告发放现金股利30万元),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400万股,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0.5%。甲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日,甲公司购入丙公司股票200万股,支付价款1016万元(含交易费用1万元和已宣告发放现金股利15万元),占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0.5%,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0×7年5月10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30万元,同时收到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15万元

20×7年6月30日,乙公司股票市价为每股5.3元,丙公司股票市价每股5.2元。

20×7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为每股5.1元,丙公司股票市价为每股4.8元。

20×8年5月10日,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8000万元,同日,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4000万元。

20×8年5月15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和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

20×8年6月3日,甲公司以每股5.15元的价格出售了乙公司的全部股票,同日,以每股4.9元的价格也出售了丙公司的全部股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公司自20×1年5月3日至20×2年6月3日期间购入、持有以及转让乙公司、丙公司股票业务的相关会计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2.[资料]长江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2007年—2010年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2007年12月8日长江公司从国外进口一台电子设备,该设备买价为50万美元,境外运输费、保险费等2万美元,共计52万美元,尚未支付。当日汇率为1美元=人民币8元,同时长江公司用人民币支付增值税、关税税额86万元。长江公司当月投入使用该设备,预计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为22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7年起,长江公司每年利润总额均为100万元。假定长江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注:内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税率后为25%),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税法相同,并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设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未来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可以扣除。长江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该设备计提减值后不改变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2)2007年12月31日,人民币发生升值,当日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

(3)2008年12月31日,该设备出现减值的迹象,经计算预计可收回金额为427万元。

(4)2009年1月20日,长江公司完成2008年所得税申报,并交纳了所得税。

(5)2010年1月1日,长江公司对该设备支付财产保险费1万元,7月15日,该设备发生维修费7万元,其中发生人工费2万元,支付配件费5万元。

(6)2010年12月25日,因长江公司欠某公司债务无法归还,用该设备抵偿债务400万元。抵债日,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340万元。

[要求](1)计算长江公司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并进行账务处理。

(2)2007年末计算应付账款(美元户)的汇兑损益,并进行账务处理。

(3)2008年末计算2008年应计提折旧额、应计提减值准备,并进行账务处理。

(4)计算2008年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并进行账务处理。

(5)对2009年交纳2008年所得税进行账务处理。

(6)计算2009年应计提折旧额,并进行账务处理。

(7)计算2009年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并进行账务处理。

(8)对2010年长江公司支付的保险费、维修费等进行账务处理。

(9)对2010年12月将设备抵偿债务进行账务处理。(答案中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3.[资料]华宇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2007年1月1日,华宇公司以2300万元购入乙公司(与华宇公司不属于同一企业集团)70%的股权(不考虑相关税费)。购入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000万元,其中股本为1000万元,资本公积为2000万元。华宇公司对购入的乙公司股权作为长期投资。华宇公司和乙公司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007年——2008年华宇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如下:

(1)2007年6月30日,华宇公司以688万元的价格从乙公司购入一台管理用设备;该设备于当日收到并投入使用。该设备在乙公司的原价为7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已使用2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已计提折旧14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华宇公司预计该设备尚可使用8年,预计净残值为零,仍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007年,华宇公司向乙公司销售A产品100台,每台售价5万元,价款已存入银行。A产品每台成本3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7年,乙公司从华宇公司购入的A产品对外售出4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

2007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下跌,库存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下降至280万元。乙公司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在结转销售成本时结转。

2007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300万元。

(2)2008年度,华宇公司向乙公司销售B产品50台,每台售价8万元,价款存入银行。B产品每台成本6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8年,乙公司对外售出A产品30台,B产品4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

2008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持续下跌,库存A产品和B产品可变现净值分别下降至100万元和40万元。

2008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320万元。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除乙公司外,华宇公司没有其他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2)华宇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产品销售价格均为不含增值税额的公允价格;

(3)华宇公司与乙公司之间未发生除上述内部存货交易和固定资产交易之外的内部交易。

(4)乙公司除实现净利润外,无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

(5)以上交易或事项均具有重大影响;

(6)在企业合并日,被合并方乙公司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差异不大。

[要求](1)编制2007年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调整分录。

(2)编制2007年华宇公司合并抵销分录。

(3)编制2008年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调整分录。

(4)编制2008年华宇公司合并抵销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编制2007年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调整分录。

[注:B产品年末余额为80万元,可变现净值40万元,乙公司应计提40万元跌价准备;从集团公司角度看,存货的成本为60万元(10×6)。只需要计提20万元;因此,应抵销多计提的20万元。]

4.[资料]甲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税率为25%;按净利润10%计提盈余公积。在2008年12月份财务检查中发现下列问题:

(1)2007年末某库存商品账面余额为305万元。经检查,该库存商品的预计售价为26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为5万元。当时,由于疏忽,将预计售价误为36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2007年12月15日,甲公司购入800万元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至年末尚未出售,12月末的收盘价为740万元。甲公司按其成本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中。

(3)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支付3000万元对价,取得了丁公司80%股权,实现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使丁公司成为甲公司的子公司。2007年丁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甲公司按权益法核算确认了投资收益400万元。

(4)2007年1月甲公司从其他企业集团中收购了100辆出租汽车,确认了出租汽车牌照专属使用权800万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甲公司从2007年起按10年摊销该无形资产。经检查该无形资产没有使用年限,假设按照税法规定,无法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

(5)2007年8月甲公司收到市政府拨付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200万元,甲公司将其计入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该笔贴息由于计入了资本公积。未做纳税调整,当年没有申报所得税。

[要求]将上述发现的问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更正。编制有关会计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对于前期差错,应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

(1)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260-5=255(万元),存货的账面余额为305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

财经资讯

国家税务总局披露几大税种将出台

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资源税、环境税、物业税、燃油税等热点税种,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在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上对相关税种改革回答了记者提问。

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今年出台

资源税改革方案有望今年公布,具体实施条例也将于今年出台。目前税务总局正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资源税率过低,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扭曲,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同时,应扩大资源税目,稀缺资源都应纳入其中。

环境税研究工作已启动

为保障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实施,税务总局、环保总局等相关部门已启动了环境税这一税种的研究工作,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税种的设计方案。尽管环境税开征的具体方案还未确定,但强调环境保护是政策的核心。产品存在潜在污染,或者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业,都可能成为政策征收的目标。

物业税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于物业税政策性比较强,而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大、房地产产权管理情况复杂,因此要在立法前进行更多的研究,从技术上为物业税的开征做好准备。物业税改革关键在计税依据的调整,以评税价格作为计税依据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燃油税出台尚无时间表

从鼓励节约用油和公平负担的角度,以及从增强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石油消费方面来看,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燃油税。但我国的燃油税既涉及到费改税的改革,也涉及到国家基本国策的体现,同时还涉及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下进一步体现社会公平的问题。因此,出台时机需要具体研究。(王宇李延霞/文)

上一篇:软件工程师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愚人节合集 超级爆笑短信恶搞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