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感悟

2024-09-11

近代史感悟(精选6篇)

近代史感悟 篇1

近代史课程感悟

这一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历史的再认识,“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的历史,或花枝招展,或楚楚动人,亦或是细腻如牙雕,此为初见却往往不是历史的本我素颜。然而我们之所以为史,读史,绝不仅仅是为了感叹我们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更不是简简单单的记住一些过去发生过的事,培根在《谈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历史是使人明智的,通过已经发生的历史,为现在及未来提供经验性的指导或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还有,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历史经验”之类的字眼活跃在各种文献及媒体中,这些不都是希望历史这个“小姑娘”能发挥她智慧女神般的作用么?然而,“小姑娘”不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怎么上的了社会的大舞台呢?写史的是统治者,读史的是被统治者,于是历史多是成了意识形态的附庸,无奈地“生来为观看”了。古语有云:成王败寇,不正是精确的这出了历史的的这一基于自身特殊的影响与主动权分离事实拥有的无奈和悲哀。历史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人类文明的映射,它具有选择性,但不是它自己或者说是事实本身而是社会在选择,所以有这样的一句话:“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多么神奇的“小姑娘”啊,她就是这么悲情的笑着。困住的真实,渴望为人所了解。我们亦有义务去还原一个客观的历史,毕竟,真实是历史永远无法推卸的责任。

读史的角度很多,而对于中国近代史,我们过去的认识大多是以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阶级斗争,单维的解析片段事实,评析历史人物,更可悲的是绝对对错的武断认识悄悄的在我们的脑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这种简单武断的认识往往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放之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健康传承的角度上,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吧。就这门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我们需要“再认识”的历史太多太多。当然,再认识并不是直接否定现在的认识,以武断去终结武断似乎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客观吧。多角度的去解读,克服片面,还原真实,站在意识形态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接近客观。这也是我个人所理解的“历史的再认识”

再认识之一,历史背景的再考证。

历史事件是构成历史的一个基础部分,早在我们学习历史之前,老师们就已经教我们在讲故事时要讲清楚起因。高中从文,背景分析更是学习历史事件的必须,背景考查的分值也占据很大比重。了解事件,不能不讲起因,了解历史事件,不能不谈背景。以中国近代化启动的标志——鸦片战争的背景为例,谈背景,可以分为国内与国外两个部分,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的角度。我们是自然而然的站在“我”的角度,痛斥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而找“鸦片战争”的借口,打开古老的中国大门,掠夺资源,倾销产品,破坏中国主权,害的中国从此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我们往往会漏答中国,我们古老而又伟大的中国的统治者——清王朝是怎么样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而此时的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正在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现代民主国家;自然经济依旧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而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工业革命;三纲五常,等级尊卑还在为苟延残喘的社会提供着精神支柱,而西方的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悄悄植入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中。当然,鸦片战争的主导方是英方,是先进的文明形态以野蛮的手段去破坏落后文明的社会形态,这里,我们所提到的背景再认识,不是简单的多把目光投射到自己,而是在于去挖掘事件背景表面现象下的本质矛盾冲突,着重内因在事件的具体投影,这便是我个人认为的背景再认识的内涵所在。

再认识之二,历史意义的重解读。

很多时候,我不太喜欢意义一词,其原因可能很多文科战友都深有体会。意义,谁说的准,还是乖乖的背吧,不就课本及参考书上那些不痒不痛的句子嘛。个人认为,意义的解读却真真切切的是历史的责任所系,正是因此,往往对历史意义的解读,是意识形态和统治阶级的主观意愿的主要控制对象之一。没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不能称之为历史,意义的使用可能有些泛了,但是解读历史不能少它,所以再解读,不仅是历史事件价值的挖掘,处于不同角度的对于历史的同一尊重。拿辛亥革命的意义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一场革命的历史功绩,推翻清王朝,结束千年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辛亥革命亦是一场思想文化的传播运动,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的变革的强大催化剂,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矛盾的对立性具有普遍意义,辛亥革命亦有其不能克服的不足,革命的影响广度深度都远没有到位,缺乏社会整合和领导现代化的能力,也没有真正建立现代意义的的民主国家,革命果实也被窃取。对如此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历史之所以伟大之一就在于它的意义的双重性,即有其所成就之事实意义和其广义的示范效应,又有特定的历史条件映射下的提高空间留与后来者传承发扬。历史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应该就是这种双重性的承载,对历史意义的重解读应该是基于客观史实上的双重性意义的解析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功与过的论断。

再认识之三——历史人物的再认知。

没有无“人物”的历史,历史人物即是历史中不能分割的部分,鲜活了历史的形象,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本本浓缩的社会和历史。每一个“上书”的人物一面是自己,另一面是社会。在“人”这个奇特的历史因素的认识上,很难能有一个真实客观的共识,就算排除“统治者”强加的帽子,还是有作为人所无法摆脱的主观因数。所以,历史人物注定不再是单纯的自己。以第四讲中的对陈独秀问题的在认识:走出神鬼史观为例证,回顾这个“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创始人之一,总书记,“右派”,“托派领袖”的一生曲折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位传奇人物所蒙受的不公与凄凉的寂寞,怎么重新评价这个被历史给“黑”了的伟人,走出神鬼史观,依据确凿之事实依据,体察时代的特殊环境,理清和把握人物思想发展的阶段性,遵循“同情之理解”的基本评价原则。这些固然是基础的原则,而我个人所理解的历史人物的再认识不仅仅应该做到这些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还应该有还历史人物一个属于自己的形象,尽管他或她已经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单纯研究他或她个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意义,我依旧坚持认为,每一个历史人物那属于自己的一面也应该得到我们后人尊重的还原,也许有助于他或她作为“历史”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他或她是某个特定时代里的鲜活的个人,我们不能以历史价值来一笔带过他的个人价值。

历史的再认识,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史学态度,一种对真理的责任态度,一种对真善美和对人纯粹的尊重。方法可以是角度的多维转化,思维的不同认知,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理性之所存让我相信——历史同样有这种共同的理性价值,而这是这种价值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去再认识,去追求真的意义。

本课程的学习已经过半,略得以上拙见。有误之处,望师海涵。

近代史感悟 篇2

一、艺术舞蹈与生活舞蹈

在舞台上面我们看到的那个“舞蹈”我们统称为“艺术舞蹈”, 它就是我们人类艺术皇冠上的钻石, 是普通人不可触及、只能欣赏的“视觉艺术”。而我们身边的那个“舞蹈”, 则是属于每一个人, 是随时可为的“生活文化”, 也可以称为“生活舞蹈”。“艺术”和“文化”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各有不同的价值, 谁也替代不了谁。

我们既然从事舞蹈工作, 就应该对舞蹈 (特别是中国舞) 有更多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舞, 当今的这个“中国舞”又是怎么来的呢?别说普通中国人不明白, 很多基层舞蹈工作者都稀里糊涂, 包括我们的专业院团演员, 心里清楚的也不多。

二、简述中国舞“种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人类在创造语言和文字文明之前就有了肢体语言, 也就是“舞蹈”的雏形。在世界各地各民族, 几乎都记载着本民族的舞蹈历史, 因为它和民族的发展史紧密相关无法分割。但是中华民族的舞蹈史却很特别, 中国舞蹈的史书从远古开始就有记载, 但到了近代, 也就是隋唐五代之后, 从宋代开始, 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出现了空白, 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断层期。这个时期不是一年两年, 也不是十年八年, 而是好几百年, 是好几个朝代,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性悲哀。

到公元907年唐代灭亡的动荡历史时期, 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格局, 大约有50多年。在那个时候, 五代十国还延续着宫廷乐舞的制度和机构 (也就是国家歌舞团制度和机构) , 但虽然承袭唐制, 却又远不如唐代兴盛。逐步逐步, 随着宋代的建立, 宋家皇帝宋徽宗酷爱书画, 加上那时经济状况远不如发达的唐代, 那么随着皇帝的喜好, 先后解散了宫廷乐舞机构 (即解散国家歌舞团) , 将歌舞艺人们发放生活费遣散到民间去了。这些艺人即不懂务农也不会务工, 在民间只能靠卖艺为生, 并不断在民间繁殖。也就是从宋代开始, “中国舞蹈”由宫廷流落到民间, 民间舞蹈开始大规模流传和盛行。在史书上被称作“宋代的队舞” (即民间艺术社团, 今天俗称“民间舞”或“社火”)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分析这些舞蹈, 很多都有皇家的影子, 比如“狮子”, 狮子原是外裔来的动物比如“龙”, 龙被看作皇帝的象征比如宫廷每年开春时节举行的大型春耕仪式“打春牛”, 又叫“鞭春”以及“鞭春”之后的插秧歌舞 (即秧歌) , 都曾盛行于宫廷和地方政府 (各县均由县太爷亲自执鞭) 。

自从宋代解散了“国家歌舞团”之后, 宫廷艺术 (也就是国家艺术) 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常说“唐诗宋词元曲”, 也就是说宋代盛行“词”, 元代盛行“曲”。“词和曲”紧密相联, 都与说唱 (吟唱) 有关。那个时代“曲艺”开始在官方盛行, 皇家也逐渐改以“听书”作为精神享受了。元代时间不长, 进入明代已经开始有了戏曲, 直到清代, 戏曲受皇家追捧, 使得中国戏曲越来越讲究, 越来越完善, 发展到极致。我们可以回想, 在介绍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书中都能够看到皇家经常和“戏子”交往, 甚至皇子业余时间会去做“票友”唱几场戏, 而各地的官家更以包养名戏子戏班为时髦, 比方《红楼梦》中的贾府、包括民国时期的《家春秋》等等。这时候, 我们可怜的舞蹈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彻底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八九百年。在中国的词汇库里有一个词叫“看戏”, 很长很长时间以来, 这个词几乎是所有“舞台艺术”的代名词, 中国人只会说“看戏”, 找票的时候会说“谁有戏票”, 连我们遗留下来的演出古迹也都叫做“戏台、戏楼、戏园子”, 在那么漫长的历史时期, 那么大中国、那么多的人口, 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代赵飞燕、唐朝胡姬那样名垂千古的舞蹈家, 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的时候, 在中国大地上, 仍不存在任何一个正规的歌舞艺术团体和可以供舞蹈演出用的剧院。

建国后, 中国舞蹈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号召下决心重建中国舞蹈艺术体系, 这个重建的工作是从50年代开始的, 从那时起步到今天, 中国舞蹈艺术体系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 已经另世人刮目相看, 在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 “年轻的中国舞蹈艺术”走过了两个“制高点”。

1、风格化语言形成的制高点, 既然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舞” (包括现在舞台上的民间舞、民族舞、古典舞等) 是在解放后逐步产生和建立的体系。

2、性格化语言形成的制高点, 中国舞蹈发生最大的革命, 就是“编导”概念的出现。并且由这个概念产生了“创作”。

张继钢老师的藏族独舞《母亲》, 从始至终, 演员都没有直起过腰, 这个节目高级就高级在他选用了这样一个体态来完成他对于这个人物的刻画。看似简单, 其实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类似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许多启示, 什么是美?什么动作才是美?美绝不仅仅是华丽, 也绝不是曼妙的身材、漂亮的脸蛋才能够传达美, 美是由心灵来传达的, 准确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染力传达美, 独特鲜明典型的个性传达美。

三、总结

近代史感悟 篇3

—谈谈我眼中的近代史

谈到我国的近代史,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很多人都在思考导致这段历史的原因。在我看来,民族意识的普遍缺乏是个重要的成因。不仅当局者缺乏,连民众也严重缺乏。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从中看到了中国民众普遍的民族意识的严重匮乏,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这个故事只是反映当时民众民族意识状况的一个缩影。

当时部分民众对国家没有认同感,民族意识更是淡薄,而地域观念很强。对此,孙中山先生忧愤不已,他将这种状况称之为“一盘散沙”。这些状况都便利了外国侵略者对华推行“以华制华”和“分而治之”的政策。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的序幕。其间,中国老百姓被肆意蹂躏,处于无尽的黑暗深渊中,而抗日战场上,为日寇作战的伪军数量惊人,其被毙伤、俘虏和投诚的共有118万余众,他们比日军多出一倍以上。伪军的大量存在对全民族的团结抗战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有些派别的领导人在争夺中央政权而不得或为了保存自己实力的情况下,面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和利益诱惑,把民族利益抛在脑后,选择了投降卖国的道路。

当时中央政府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完全不顾民族的存亡,老百姓的死活,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东三省很快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为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而成立的傀儡政权主要由东北人组成,“在伪满高级官员中东北人有35人,占被统计人数的71%,奉系背景占82%。”

汪精卫为争做最高领袖,不顾民族利益,投靠日本,成立反共的“中央政府”。在他的号召和迷惑下,1938年伪军数量是78000人,汪精卫投敌后,伪军数量迅速上长到145000人,上升了85%,以后数量连年增加。尤其在1942-1943年期间,伪军有过猛烈的发展。这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的结果。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暂时得势,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多年来执行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已无多大战斗力,加上汪精卫“曲线救国”论的影响,在日汪的软硬兼施下,纷纷叛国投敌。

慈禧太后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因她的腐朽决策,清朝迅速走向灭亡。而期间她却无半点悔意,不管中华民族的兴亡,仍旧贪图享乐,打着恢复水操旧制和筹建昆明湖水师学堂这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建造颐和园,从海军出经费。1893年,户部为替“老佛爷”祝寿,还是要“商借”海军关东铁路经费200万两,因每年筑路专款恰为200万两,以至于已修至山海关、购地已至锦州、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关东铁路只得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关键时刻停建。从1886年到1894年,颐和园一直修园未停,根据相关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在两三千万两白银之多。总之,北洋海军在1888年正式成军时,其实力大大超过日本海军,然而此后至甲午战前的6年,由于经费紧张便未再添置一舰、未再更新一门火炮,甚至正常的维修都难进行。1891年4月,户部干脆明确要求停购舰上大炮、裁减海军人员。以后,正常维修都不能保证。相反,这6年中,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充造船、买船费用。两相对照,夫复何言!也正是在这几年间,世界海军造舰水平和舰载火炮技术都有飞速发展,舰速与火炮射速都有大大提高。到甲午海战时,日本舰队的航速与火力都大大超过北洋舰队。其实,中日海战的胜负在此时已经判定。

当时整个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慈禧不只想活着享乐,还想着死后的富贵享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金为自己修建陵墓。棺内放置了各种奇瑰珍宝,金玉祭品1000多件,“填空”的珠宝就值223万两白银,总共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

近代史纲要 篇4

观后感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二班

学号:110302219

姓名:赵艺子

很幸运我在五一假期来到了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当初在书本中学

到的那段荆棘的岁月只觉得悲愤,而当我真正的身临其境之时那满腔的爱国热情

被那一历历的遗迹一遍一遍的洗礼。这是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它始建于1958年10月,在1993年7月27日,新馆落成。纪念馆坐落在辽宁省

丹东市北部风景秀丽的英华山上,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

望。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构成。纪念塔高53米,正面为

邓小平题写的塔名,背面刻有记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辉业绩的塔文。陈列馆通过

700余幅照片、1000多件文物以及图表、沙盘、绘画、模型、雕塑等,全面、真

实、客观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伟大史实。全景画馆陈列着长

132米、高18米的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人们在旋转看台上观看,犹如

身临其境,深为志愿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所感佩。在室外场地上还陈列

有各种兵器、坦克、飞机等。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

兵朝鲜,在仁川登陆,并将战火引向中国边境,轰炸安东(今丹东市)等地。应

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发兵朝鲜,与朝鲜人民

军共同战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三年艰苦战斗,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

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鸭绿江畔,参观了位

于丹东市锦江山西麓,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和 “抗美援朝纪念塔”。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时,首先进入眼

帘的是高耸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

烈牺牲的英雄们,心中不禁肃严起敬。高大的纪念塔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的各

式武器展现面前,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进入庄严肃穆陈列馆的大厅,厅的正

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

令。按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令,瞻仰者仿佛亲历象当年了志愿军的英勇

壮举。沿着旋转的楼梯,仿佛有隆隆枪炮声伴你步入当年硝烟弭漫的朝鲜战场,此时的我思绪万千,五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战争的硝烟已散去,但留下是捍卫正

义,是不畏强暴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意志和精神。进入丹东市区的不远的地方,就

看到了抗美援朝纪念塔。经导游的介绍,抗美援朝纪念塔高53米,寓意为抗美

援朝战争于1953年取得伟大胜利。塔体为正方形空锥体,正面镶着邓小平同志

于1991年9月20日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7个高2.2米鎏金大字。背面裙围

上镌刻有记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功绩和对抗美援朝战争评价的塔文。纪念

塔整体造型严肃、壮观,气势雄伟。

顺着台阶向东走,我们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了自1950年10月至

1953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

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歌颂了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其中抗美援朝运动馆主要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

美援朝运动;中朝人民友谊馆反映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英雄模范烈士馆记载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牺牲的烈

士。在这里,可以看到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的英雄事迹,也可以仿佛置身于上

甘岭的那场惊天动地的经典战役。特别是在全景画馆内看到《清川江畔围歼战》

图时,如身临其境般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深感我志愿军的英雄气概。丰富生动的陈列内容,独特新颖的艺术设计,赏心悦目的文物精品,优美高雅的参观环境,让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凝炼的民族精神却代代传承。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后辈人更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去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

通过对整个纪念馆的参观,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升华、意志上的磨炼,决心以此次参观活动为契机,鼓足干劲,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我国贡献全部力量!

展馆里6个展厅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台,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抗美援朝战争中,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将其陆军的三分之

一、空军的五分之

一、海军近半数的兵力投入到朝鲜战场,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的现代化武器,然而却遭到失败。志愿军毙伤俘敌71万余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经费达830亿美元。志愿军伤亡、失踪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经费为62亿元人民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中方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原因一是正义之战,二是精神武器。回想历史的天空,正视眼前壮烈的场面,只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才是制胜的法宝。志愿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我军的光荣传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我军指战员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我军打出了军威、国威,这是自元朝以后,中国对外最强硬的一次用兵,可以说是立国之战,中国军人、国人由受凌辱到铮铮铁骨,扬眉吐气,彻底结束了百年受尽外强欺辱的历史。以致于美国在以后的金门炮战、越南战争中一直持审慎态度。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有利于下一步国家建设。这种精神的铸就,体现了我军不畏艰险英勇善战,战胜一切的决心,更彰显了我军光荣的优良传统。国家的利益,民族的精神离不开牺牲和代价,想到此,既感自豪,又感悲壮:邱少云、杨根思、黄继光、杨连第、罗胜教、无数的我军英雄长眠于长白山脚下绵延的崇山峻岭,那冲锋的号角是一个民族觉醒后发出的怒吼,我军战士用生命在诠释军人的信念,用生命在缔造共和国的辉煌。战争的硝烟终纠散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学好专业知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想想国家过去的种种困难。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士,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来为社会做贡献呢?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登上进馆台阶,首先看到的是抗美援朝纪念塔,塔体为方形中空式,灰白色花岗岩贴面。纪念塔的正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下面是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代表和平、胜利和友谊。塔的背面是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丰功伟绩的塔文。塔体两侧分别刻有抗美援朝纪念章与和平万岁纪念章。塔内有十一层扶梯,可直达塔顶了望口,俯瞰中朝界河鸭绿江及其两岸的秀美风光。纪念塔塔高53米,寓意19

中国近代史 篇5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结束。

2、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起主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曾任北大文科学长。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0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小组,1921—1927年担任中央局书记。后因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31年由于参加中国托派组织被国民党逮捕,1942年在四川江津病故。

3、胡适

著名学者,安徽渍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他曾宣传“好政府主义”,参加段祺瑞的善后会议。四一二政变后,逐渐依附于国民党政权,先后任国民党政府财政、教育复兴委员会委员,驻美大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北大校长。1948年移居美国,后又返台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于台北。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选》、《中哲学史大纲》等。

4、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5、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工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了五卅惨案。

6、黄埔军校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共招收了六期学生。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8、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9、“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即赶到上海,密谋策划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部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由于第三国际和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右倾,对蒋介石抱有幻想,致使党和人民处于无戒备状态,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10、《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通过训政纲领6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

11、法币

又叫法偿币,是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其目的是为统一金融,摆脱因国内白银大量外流所造成的“经济困境”,推行法币政策。即禁止白银流通,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称为法币,并利用它收兑银元和民间藏银。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有不可少的功劳。法币后来因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在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重要手段之一。

12、八七会议

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代表们在发言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最后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顿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八七会议是为审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革命方针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但八七会议在反右的时候却没有注意防“左”。

13、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 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14、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开始,起义军先后向长沙进攻。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9月19日,毛泽东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经过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尔后,起义部队兵分两路,经湖南转至江西,10月抵达井冈山。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秋收起义: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中共八七会议上决定在湘、鄂、赣、粤等地发动秋收起义。会后,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因敌人力量过大,起义受到重大挫折。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向敌人力量弱的农村进军,并在三湾对军队进行了改编,最后到达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折。

15、古田会议

1929年2月,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大会由陈毅主持,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做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大会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建设经验,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决议案明确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并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任务。这个决议使红军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之上,肃清了一切旧式军队的影响,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

16、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次为借口,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日本侵略军的突然袭击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之下,东北军不战而溃,经过4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17、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8、查田运动

1933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要求各级政府在查田运动中,坚决执行阶级路线,以农村中工人阶级为领导:依靠贫农,坚固联合中农,向着封建半封建势力作坚决的进攻。把一切冒称“中农”、“贫农”的地主、富农,完全清查出来,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财产,没收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耕牛、农具、房屋,分配给过去分田不够的及尚未分到田的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则分较坏的劳动份地。2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指出查田运动是一场剧烈与残酷的阶级斗争,要求各级党组织依靠雇农、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群众,来反对和剥夺地主残余与富农的一切反革命企图。但又指出:决不容许任何消灭富农的企图。只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以坏的“劳动地”。

19、华北事变

是指日本侵略中国华北和南京国民政府在华北丧权辱国的一连串事件。1935年月,日本为了吞并全中国,向华北地区发动新的侵略。5月,日本向南京政府提出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并以武力相威胁。6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派亲日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律美治郎秘密会谈,签订了《何梅协定》)。此协定使中国丧失了冀察两省的大部分主权。10月,日本指示汉奸在河北香河县暴动,侵占香河县城。11月,又唆使汉奸进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准备于12月16日成立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华北事件,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20、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下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21、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22、缅甸远征军

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这时,英方才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2月16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第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入缅抗击日军,使得驻缅英军免除了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并为尔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宝贵时间。

23、延安整风

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报人 篇6

一、不同时期政治家报人的办报思想及评价

早期改良派政治家报人王韬开创了我国报刊政论的先河,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反对帝国主义,其文章短小精炼、针砭时弊。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家报人的代表。

王韬的政论文章突破了当时的行文规范的局限,放弃了八股文的行文方式,强调文章是承载道理、理论、思想的工具,不要被文章的形式束缚了自己的思想。他的政论文章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的论说文形式,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记录事件和表达感情、思想,这样就不应该拘泥于文章的形式、文法。他的政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后报章文体和政论文体的改革和发展。他的改革变法思想对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王韬改良思想的影子。并且在王韬之后,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投身于报刊政论,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五四”时期政治家报人的代表邵飘萍,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支持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邵飘萍写的文章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种种可耻行径,辛辣地批判了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称号的记者。1918年邵飘萍创办《京报》,在任《京报》主编期间,他倡导言论自由,发表多篇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大众心声的文章,成为为人民表达意见的传声筒。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作为运动的发动者和宣传者,邵飘萍被迫流亡日本。1年之后,邵飘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重新开办《京报》。这时的《京报》仍然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官员的横征暴敛进行辛辣的讽刺与抨击。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因为在《京报》上发表讽刺张作霖的文章,被张作霖杀害。

二、不同时期政治家报人的比较

(一)思想上的相互承接

政治家报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互承接的关系,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在他的政论文章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和残暴黑暗,实际上是想革新封建制度,王韬认为“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世技巧摆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故古今大变局中的中国,如继续执迷不悟,不思振作,那势必会落得亡国灭种的命运”。[2]并且他主张广开言路,开启民智等等,对康有为、梁启超之产生变法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而邵飘萍成长的时期,戊戌变法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于是邵飘萍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戊戌变法思想,而作为戊戌变法思想宣传的骨干分子的梁启超,其发表的文章对邵飘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报人,不管属于哪一派别,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且都把救亡图存作为办报的出发点。王韬曾经在英、法、俄等这些率先举起革命大旗的国家游学,所以王韬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亲历了西方国家通过变革走向强盛,反观当时的中国正饱受这些国家的侵略与欺凌,而封建的统治阶级又不思进取,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压迫的社会现实,王韬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邵飘萍更是杭州浙江高等学堂的高材生,专攻西方现代国家传入中国的先进的自然科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中国的社会不断产生新的救国思想,邵飘萍不断受到这些新思想和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萌生了“新闻救国”的想法。

(三)近代各时期政治家报人的区别

“五四”时期的政治家报人已经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政治家报人,其他时期的政治家报人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进行变法。他们的报纸中充斥着提倡民主权利的思想,但是他们仍然具有封建色彩,办报还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为了沟通上下。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政治家报人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已经不再专注于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宣传变法,而是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在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把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使命结合起来,给新文化运动赋予了新的任务,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探索,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三、近代政治家报人的历史地位

早期改良派的王韬可谓开创了中国报刊政论形式,他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1874年,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可以说王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邵飘萍则主张“新闻救国”,他把“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作为唯一的嗜好,并且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首创了新闻编译社,促进了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近代史上这些政治家报人,他们生活在中国近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不畏统治阶级的强暴镇压,敢作敢为,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语言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启迪民众,通过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为自己创造舆论,以报纸的形式参与政治,形成很强的政治力量,他们为中国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中国近代时期,由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原因,中国近代的报业史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政治家报人。他们在报纸上发表各自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宣传新思想,希望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政治家报人,早起改良派,“五四”时期

参考文献

[1]李乔.近代新闻史上的“政治家型报人”[J].前线,2001(8):59-60.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下一篇:奇幻的钢笔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