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重阳

2024-05-21

中秋与重阳(通用13篇)

中秋与重阳 篇1

中秋与重阳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低年级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两个传统节日,有深刻的意义。

学情分析: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老师讲课,能学习到中秋与重阳这两个节日的由来及其风俗。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和重阳节的由来、风俗;通过对中秋重阳的了解,培养学生

维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和爱民族精神

重点:通过讲课和提问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和重阳节的由来、风俗

难点:通过对中秋重阳的了解,培养学生维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和爱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中秋与重阳的日期、由来、相关人物、风俗

教学步骤:

1、通过PPT中的图片(内附月饼图片和重阳节人们登高的图片)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张图片,你们在这两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通过提问的方式)师:那么,你们说,月饼是什么时候吃的呀?登高又是什么时候的呢? 学生:月饼是中秋节吃的,登高是重阳节的。

师:对的,同学们回答地很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两个节日吧。

2、开始讲授中秋节的日期、由来、嫦娥奔月的故事和赏月的风俗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秋节。刚才你们说,月饼是中秋节吃的,那么你们知道中秋节是什么时候的吗? 3 讨论哪天是中秋?

(介绍农历知识)(农历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4 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课前搜索:吃月饼、赏月)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生1: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

生2:我们一家人把桌子搬到阳台上看月亮、吃月饼还有水果。(其余略)

师:你们知道别的地方的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我们可以学习一下。

老师讲各地中秋的风俗习惯: 教师补充、出示图片。

我们这儿是怎么过的呢?

生答:月饼、家人团聚、吃柚子、赏月等 小结板书: 幸福 团圆

三、了解中秋知识: 其实中秋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讲有关中秋、月亮的故事、可以唱唱跟月亮有关的歌,朗诵跟月亮有关的诗歌(静夜思 古朗月行„„)都可以,谁愿意来表演?(小组准备,代表上场。)2 中秋的传说、故事交流。

师讲故事――嫦娥奔月

四、月球揭密爱科学: 刚才我们讲了中秋的传说,好听吗?同学们说一说,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有的孩子说有,有的说没有。)师:那么月亮上到底有什么呢?谁知道?(教师介绍月球情况)你还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知识?

月亮怎么会那么亮?(介绍月球知识。)师:长大后,你想像宇航员一样在月亮上散步吗?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做准备,我们可以在晴朗的夜空观察月亮的变化,并把它记录下来,好吗?(培养科学 意识,渗透登月知识等。)5 许中秋心愿:

师:我们的中秋节快要过完了,最后,让我们来许下一个中秋节的心愿吧,(全班闭上眼睛许愿)谁想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大家?

五 了解重阳节 下面老师有一首诗想送给大家,想听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天的事情吗? 3 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组织从工作岗

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六、重阳节 老人节

1. 请学生说一说重阳节的含义及风俗。

2. 结合教科书上的画面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老人节这一天,准备为老人做些什么?

七 小讨论--尊敬老人,平时我们怎样做

1. 请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身边老人的需求,课上讲讲老人的需求主要有哪些?根据老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考虑老人需要哪些帮助等。

2. 结合教科书第37页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尊敬老人,平时我们怎样做?特别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切实感受到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重要性。

八 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中秋节既是一个丰收的节日,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我们和家人团圆、赏月,平时我们都要爱我们的家人。重阳节是老人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要爱自己家里的老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爱平时遇到的老爷爷、老奶奶,共建和谐社会。

中秋节:八月十五 幸福团圆

重阳节:九月初九 老人节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课上语言较流畅、能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中秋与重阳 篇2

一、重阳节兴起的历史背景

重阳节的起源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 它的形成、兴起且久盛不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一是重阳之所以能起源于东汉, 兴于晋, 盛于唐, 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 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人民的生活、生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我们翻开中国古代史可知, 从西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 , 至奠定大唐基业的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 (618年) 620年间的历史大舞台上, 宫廷政变、八王之乱、武装割据、黄巾起义、三国并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大分裂的战乱割据不断, 有178位统治者在腥风血雨中登上帝王的宝座;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 (710年) , 至宋太祖赵匡胤登基 (960年) 的250年间, 又有65位新皇称帝。在这前后共243位皇帝中, 最短命的仅存几个月。如此连年征战的人祸加上天灾频至, 因此, 饿殍枕路、人相食就成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人们最渴望的是世道平安。上蔡人桓景在九九重阳日登高避灾消祸, 顺应了当时处于天灾人祸惨境中的民众心理需求, 使人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 找到了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安慰与精神寄托。平民百姓是促成九月九日民俗成节的文化主体, 这是重阳节成为大众民俗节日的成因背景之一。

二是司马氏代魏当权之后, 忠于曹魏的大批士大夫被杀, 皇帝曹髦也被司马氏乱刀砍死。首都洛阳成为血窟, 士大夫陷入了血腥的恐怖之中。于是, 清淡无为的老庄哲学便成为士子们为避免祸灾的主要生活内容。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 “名人雅士”们或执政空谈, 或退于田园, 或归隐山林。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挂印辞官:“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则是当时魏、晋时期知识分子阶层的典型代表。在道教盛行的东汉和晋代, 方术高士费长房指点桓景于九月九日登高避祸而全家免灾的事, 更为当时大众百姓和“名人雅士”在精神上注人了新的活力, 并以此作为寄托。在动乱的天灾人祸年代, 士子们将以时逢重阳日聚会登高咏吟及饮酒抒怀的生活方式, 融人了平民大众的民俗文化之中。盛唐王朝结束了近600年的战争割据, 也赋予九九重阳节以新的生命力。文人雅士在九九重阳日吟诗抒怀言志的名句佳作, 曾一度轰动大唐诗坛。史传唐李泌曾奏请皇帝诏定以中和、上巳、重九三天为三令节。宋代时, 都城开封上至达官贵族, 下至平民百姓, 家家养菊、赏菊, 酿制菊花酒已成风尚。九九重阳前后, 满城菊香醉人, 登高聚会, 游人如织, 一直延续至今, 现古都开封以“菊城”誉满天下。可以说, 是在各种生存环境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和平民大众成就了重阳节, 推动了重阳节的演变与发展, 而作为重阳节发祥地的上蔡人民及其代表人物桓景, 对重阳节的产生和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阳节民俗文化的价值与社会影响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节庆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文化反映了人民生存和历史发展的足迹, 根植于人民的生活沃土之中。上蔡县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发祥之地, 是上蔡人桓景首开了九月九日佩茱萸绛囊、登高饮菊花酒避灾祈福的先河。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年的形成、演变的漫长过程中, 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吉祥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 演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主旋律, 其文化价值堪为民俗文化瑰宝,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 重阳节民俗文化事象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与时性和地域特征性。

三者相辅相承, 紧紧围绕着避祸消灾、祈福平安、健康长寿、进取向上这个中心主题, 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日氛围中, 构建出极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由于地域有别, 方式也不尽相同, 山区登山, 平原登楼、台、亭、阁;米乡以米粉蒸重阳糕, 象征年年升“高”北方以面粉蒸枣山, 以碗豆粉蒸鲜糕, 或圆形象征合家团圆, 或塔叠九层, 顶捏面羊两只, 象征登高吉祥之意;更有已婚女儿炸油条、做煎饼、蒸面雁回娘家表达亲情, 祝福老人安康长寿的习俗。上蔡及附近诸县有民谚曰:“六十六, 割块肉”;“老人七十蒸只雁, 活到一百也康健”, 即老人年到66岁, 儿女于九月九日为老人买块肉送上, 以不忘老人养育之恩, 并祝其长寿;爹娘70岁那年的九月九日, 儿女为老人蒸只面雁, 祝老人展翅高飞, 健康地活到100岁。在中华民族这个充满骨肉情深的民族大家庭里, 各民族都依据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 将重阳节这一民俗文化, 依据与时性在演变中发展。

2. 桓景的避灾、学道, 虽属神话传说, 但他把登高作为具

体行为, 从此形成了登高、饮菊花酒和佩茱萸绛囊的传统节日, 是中华民族登高防病健身的良俗开端。它向世人展示:灾难不可怕, 邪恶不可惧, 只要勇于攀登, 相信自我, 敢于抗争, 追求生命与未来, 明天将是更美好的。

3. 重阳节在演变过程中超越了大众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衍变、派生出历代文人于重阳之日赋诗抒怀的文化现象, 如晋人孟嘉、陶渊明, 唐人孟浩然、岑参,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客居异乡的诗人王维及李商隐、杜牧等, 他们均曾以自身生活的特定环境感悟九九重阳日, 并以重阳为主题在文坛史海中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佳作名句。纵览历代诗人的重阳咏唱, 都离不开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且多为有感、伤别、思亲、抒怀而发。特别是当代伟人毛泽东以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非凡气质, 在长征的战火硝烟中逢重阳佳节, 触景生情, 思绪万千, 吟咏出千古绝唱:“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此时诗人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追阻截和征程中的险关迭障, 没有菊花酒, 没有茱萸枝, 但诗人“登高”远望, 豪情无限。他站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和缔造新中国的制高点上,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充分体现。可以说, 是历代文人、志士和人民大众, 成就了重阳节民俗文化事象的世代传承和节庆内涵质的升华。

4. 新的时代, 重阳登高又超出了原始固有的单一民俗文化内涵, 形成了登高表达意志与奋进向上的体育健身运动。

每年的九月九日, 全国各族人民都依据所处的地域特征, 开展各种健身活动, 尤其是登高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杜甫《登高》与蜀地重阳习俗 篇3

【关键词】杜甫《登高》 蜀地重阳习俗 启迪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5-01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逐步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易经》曾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称重九。因与“久久”同音,则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诗词曲赋中有不少重阳抒怀的诗词佳作,杜甫《登高》就是其中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是大历二年(767年)在蜀地夔州(今奉节)所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纵观全诗,“悲”字贯穿始终。仔细挖掘,不难发现,此诗的创作与当时重阳节的各种风俗息息相关,重阳风俗或成为此诗创作过程极其重要的线索。

一、登高风俗与生命意识

唐代重阳登高的习俗在蜀地比较盛行。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而杜诗《登高》从诗歌标题、写作内容看,正是于重阳节登高后写下本诗的。

九九重阳后,秋季萧瑟更为显明。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于此时登高远望,一览天地衰颓,遂看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身世遭际、家国之悲,遂产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之情。生命意识如积压在心头的烈火,在登高之后,忽然被点燃,将‘秋看成是人类生命的衰老命运在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诗人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不尽长江滚滚来”强烈对比中的秋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和处境,大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叹,而这种感叹既有对生命长度的担心,如“百年”“多病”“繁霜鬓”;更有对生命质量的忧虑,如“万里”“常作客”“独登台”“艰难”“潦倒”。景物的萧煞,情感的凄凉,无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追问和哀叹。而这一切都是由重阳节登高习俗所引发,没有重阳登高习俗,他就不会见到萧杀之秋,也就不会有《登高》之诗。后面的身世之感和自我解嘲,也便成了诗人登高之后,生命意识被唤醒时的自然之举了。随之而来的遍插茱萸和饮菊花酒习俗,恰是作者对生命长度和质量的思考与关注。

二、遍插茱萸与身世之感

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是日,人们或将其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或直接插在头上的。“遍插茱萸”遂成了重阳亲朋好友团聚、其乐融融的象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遍插茱萸的背后,还隐含着与家人、亲友团聚的深层内涵,在众人皆会亲朋的重阳节,看到他人享受团聚之乐,羁旅之人怎能不更“倍思亲”,怎能不起“望乡意”,触景生情,杜甫不由得联想起个人身世际遇,遂生悲戚之感。常年万里作“客”,年迈不能回家,在萧瑟秋景中,独自一人登高远望,看到众人皆插茱萸,不由得联想到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际遇,发出“何日是归年”的叹息,这种感情与王维是一致的,只不过杜甫的身世更加凄惨和复杂。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相继辞世,如浓云一般压在心头。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秋江景色的渲染,众人的团聚嬉笑与孤身一人凄惨境况的鲜明对比,怎能不触发作者思念亲人、故友之情,怎能不抒发长年飘泊、病老孤愁之感慨。本诗虽未写“遍插茱萸”之俗,但于行文之间,可以深刻感受到重阳团聚给诗人造成的精神震撼,成为由写景转到抒情的一条潜在的导火索。

三、饮菊花酒与自我解嘲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据《西京杂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所以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因饮菊花酒的另一作用,就在于营造节日氛围,借以排遣悲秋以及衰老所带来的抑郁之情。这一习俗不但体现了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对本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不但要面对垂垂老矣的客观情况,尤为悲哀的是连“黄酒一醉”的权利也被各种原因所剥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久客他乡,备尝艰辛,愁恨深深,催人衰老;艰难愁苦加之衰老,愈使诗人心灰意冷,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更愈增烦恼……,仔细品读,可以发现,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等现状描绘的层层递进后,作者笔锋一转却呼出一句“新停浊酒杯”。杜甫以此结尾颇有自我解嘲的味道。诗人在重阳节独自一人在他乡登高望远,不能和家人亲友团聚,享受遍插茱萸的乐趣,仅存的独饮一杯菊花酒的愿望,也被自己“潦倒”的现实无情剥夺。饮酒此事虽小,但可以喻大,以这样一件小小愿望不能实现来结尾,透露了深深之“悲”,在出人意料中深化了主题,且颇具生活情趣。

四、创作发生与重阳习俗

综观杜甫《登高》一诗的创作发生过程如同一部风俗纪录片,向读者勾勒了唐代蜀地重阳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说没有重阳风俗的盛行,就不会有杜甫重阳登高的行为;没有重阳登高的行为,就不会见到此时此地的景物;没有见到此时此地之景,就不会引发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情;没有插茱萸、祈求长寿、饮菊花酒等习俗,就不会有作者的百感交集之情。

中秋节、重阳节活动策划0 篇4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伴随着9月份的来临,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相继来临。为活跃社区节日的气氛,我们将和会员们一起,感受古人文迹,通过“回味传统,缅怀经典,寻找古诗词”,和大家一起体会唐诗宋词中的一个又一个中秋节和重阳节。

一、活动时间

2011年9月9日至10月14日

二、活动要求

1、活动参与者在BBS相关帖子下贡献有关中秋节或者重阳节的一首诗(词),作品著明诗(词)的作者,来源和年代,并且附上诗词的说明或者讲解,附诗词相关图片一张。

2、有文学爱好的会员也可以提交原创的诗词作品,作品内容主要针对中秋节和重阳节,不脱离传统文化节日的主题。原创诗词请注明【原创】。

三、活动评选规则

1、凡是参与古诗(词)作品提交的会员,都将获得100积分的奖

励;如遇两名以上会员提交同一古诗(词),发帖时间早的会员获得积分奖励,后续会员将不会获得积分奖励;

2、凡是参与原创诗(词)提交者,经选拔,可获得额外积分奖励

如下:

一等奖:200积分(1名)

二等奖:100积分(2名)

三等奖:50积分(3名)

注:涉嫌抄袭的原创作品,扣除300积分。

四、活动结果公示

活动结束后,社区运营团队将组织专业评审团对于原创诗(词)进行评选。获奖者的名单以及获得的积分奖励都将会在社区公告进行

公布!

财资空间

中秋与重阳 篇5

1.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尊重老人的意识和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科学技术能拓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探究月亮的奥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是秋季里的民族传统节日,了解月亮的一些基本概况和人类探索月亮的相关信息。

1.秋天里的节日有很多,你知道秋天里有哪些节日吗?

2.听歌曲《常回家看看》,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3.唱完这首歌,你有何感想?

4.看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吃月饼赏月亮?

5.说说自己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6.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7.看图听故事:讲嫦娥奔月 回家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8.你知道月球上是什么样子吗?说一说。图片

9.教师介绍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情况。说一说嫦娥一号

1.小表演:谁是爷爷奶奶?

2.说一说,他们这样对待老人对吗?为什么?

3.说说自己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家里的老人的?

4.我们国家自古就有尊老的优良传统,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5.教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6.看图:小朋友们是怎样给老人过节的?你打算怎样做?

7.小组交流:在平时我们应该如何照顾老人呢?

中秋与重阳 篇6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亲爱的老年朋友们,大家,合:下午好!

男:“飞火流霞迎盛世,欢歌笑语贺华章”。在这云淡山清、秋高气爽、橘红橙黄、金桂飘香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传统的“重阳节”和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庆祝

重阳节主持开场白范文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文为大家介绍重阳节主持开场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教育战线的老前辈们:大家好!

主持人甲:在这金秋送爽,金桂飘香,硕果累累的时节,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九九重阳节,迎来了老人们自己的节日。

主持人乙:今天,我们学校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教育战线的老前辈们欢聚一堂共度这美好的时光。

主持人甲:九九重阳节祝各位老前辈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万事好意!

主持人乙: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们为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你们虽然退居二线了,但仍然关心着教育事业,为耿圩小学的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主持人甲: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主持人乙:是啊!人间情,最深数亲情。亲情是母亲油灯下熬白的双鬓,是父亲肩头扛着的行李。

主持人甲:亲情是暮色中那一双祈盼的眼睛,盛满的全是思念的泪水;

主持人乙:亲情是千里外那几声轻轻的叮咛,串起的都是牵挂的音符。

合:亲情啊,她是孟郊诗中的“慈母线”,她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她是焦波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主持人甲:万物会随时间而模糊,可深刻在亲人皱纹里的亲情却不会模糊;

主持人乙:万事会随空间而淡忘,可烙印在亲人老茧中的亲情却不会淡忘。

主持人甲: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

主持人乙: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是温暖的家庭。

主持人甲: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是文明向上的社会。

中秋与重阳 篇7

说到重阳节传统习俗, 就不能不先说说茱萸与菊。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 能想到有“茱萸”二字的地方, 最熟悉的大概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但茱萸究竟是何物?重阳节为什么要“遍插茱萸”?茱萸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核果椭圆形, 熟时深红色, 在重阳节前后成熟, 有比较广泛的驱病疗疾效用, 可治霍乱、小儿食积、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等内科杂症, 甚至若小儿拒食, 佩之亦有效, 因此, 茱萸就被民间誉为“辟邪翁”。为抵御重阳节前后的初秋寒气 (在古代常视为鬼魅) , 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的习俗就已是早期重阳节标志性意义的活动, 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 重阳登高会也称“茱萸会”, 甚至整个秋季的宴饮都被雅称为“萸觞”。菊花又名黄花, 在传统文化中是雅俗共赏的花卉, 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在“霜降之时, 唯此草盛茂”, 因此菊被古人视为生命力的象征, 被誉为“延寿客”;但菊之为国人深爱, 更是由于菊之独立寒秋的高洁品性, 晋陶渊明以菊明志, 从而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隐士标格。重阳时节正好是菊花傲放的时候, 食菊、饮菊、赏菊、咏菊也就渐成重阳节的主要节俗。

从相关记载看, 从魏晋开始, 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宴饮、吃重阳糕的习俗就已经基本形成, 历经唐宋明清等各朝各代, 重阳节习俗中驱灾避邪的目的淡化了, 郊宴与祈寿逐渐成为节日文化的主流。虽然重阳节习俗的具体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会有时代、地域的差异, 但无论怎样, 重阳节一直有佩茱萸、赏菊、食菊等的习俗——重阳节与菊、茱萸的联系已经固定。

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 在早期的九九重阳习俗中, 菊与茱萸有着驱祸与求长寿的实用功能, 佩插茱萸与登高健身的结合应该更早, 但随着生产力提高, 生活状态改善, 人们不仅关注生存问题, 对精神生活的丰富深化有了更多的期盼。在宋元以后, 插茱萸的习俗逐渐式微, 菊在其后的文学文化传统中, 地位最终远远超过了茱萸。作为重阳节标识之物的菊与茱萸, 其实只是自然之物, 人们对它的不同评价、情感, 很大程度来自于人们的文化观念。

“陶菊”的意象大量出现在诗文中, 显示了传统士人渴慕摆脱礼制的束缚, 追求放达简傲的性情以及希企隐逸的诗意人生。作为重阳节的特殊节俗风物的菊花, 以其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为千古文人隐逸之风的符号, 是外儒内道的中国士大夫文人精神追求的象征。同时, 在食菊饮菊的重阳习俗中, 伴随着重阳宴饮、典故佳话的流传, 陶渊明的人文精神融入传统的重阳节文化之中, “陶菊”不仅提升了重阳节的文化品格, 也确立了中国文化中“菊”文化的模式, 并深为士人与民间所广泛认同, 雅俗共赏。唐人王勃诗咏其事:“九日重阳节, 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 若个是陶家。”

在传统节日文化中,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浪漫传说和典故很多, 并且广泛流传, 影响深远。比如, 与重阳宴饮相关的就有“商飚馆”“孟嘉落帽”“白衣送酒”“曲江宴饮”“王勃重阳赋《岳阳楼记》”等, 在这传说和典故的传诵中, 重阳宴饮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地被后人效仿或追慕时, 成为一个民族雅文化与俗文化均被广泛接受的人生格调与人生情怀。

重阳宴饮习俗最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 它将文人士子的日常生活诗意化, 通过群体游宴赋诗的节日活动, 展示彼此的创作才能, 实现群体间的交流, 这一习俗及其相关的典故, 就成为一种极富魅力的文化积淀, 使得在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中, 人们还能以艺术的竞技和应答来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由此开启并确立了我国文人诗性交际的传统及浓厚的重阳节礼俗文化氛围, 使重阳节成为最为风雅的一个传统节日。

重阳节的宴饮赋诗、登高吃糕等习俗, 若是没有这些的佳话典故的传诵, 正如端午没有对“屈子投江”“伍子胥过关”、中秋没有“嫦娥奔月”“牛渚玩月”等节日相关传说轶事一样, 会顿失意趣。分析这些传说佳话的文化意义, 可见传统文化品格和精神之一斑:重阳节正值深秋季节, 万物萧瑟, 触景生情, 使人倍感韶光易逝、生命与人事代谢的沧桑, 因此, 历代的重阳诗, 无论是送别、怀乡、思亲或叹老, 都关注生命本身, 直面现实的悲凉和惨淡, 总萦绕着感伤、忧郁, 加重了文学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但在实际生活上, 重阳节时又有君臣欢饮、同仁共会、知己雅集, 大家一展诗酒风流, 又充分表现了对情谊才华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典故与轶事在历代士林中广为流传, 不仅是因为人们钦佩其卓绝的文学才华, 更是对名士风度的倾慕和模仿, 是对处变不惊的“雅量”等风流高格的名士生活方式、生命意识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切认同, 隐含了对晋代士人潇洒飘逸、旷达疏放的人生情怀的极力追求, 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没有“嫦娥奔月”“牛渚玩月”, 就不会有全民族认同的“月是故乡明”“十五的月儿十六圆”。正是这些传说佳话, 不仅使得后世纷纷追慕效仿, 在历代诗词中泛舟、赏月、咏诗、唱和、登楼、饮酒比比皆是, 就是民间, 也是在划龙舟吃粽子、望月赏月、饮酒唱和等习俗中, 将忠义、家族、宇宙、人生等氤氲于心, 并因习俗所致而习以为常, 因此, 这些高格风流的先贤人生也无疑成为人们建构人生价值、生活情态的参照坐标。这些传说典故体现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 是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也是本民族共同生活的经验的交流, 对这些典故的熟悉和了解, 体现的是全社会共同参与传颂的热情, 标志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所达到的自觉程度和高度。

五四以来, 许多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批判封资修,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 很多传统习俗成了被砸烂的封建迷信, 被简单地当作文化糟粕抛弃掉, 紧接着又是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 (实质就是西化、美国化) 的步伐更加快速全面。如今很多人不知茱萸为何物, 至于菊花, 过去民众重阳节食菊饮菊, 骚人墨客赏菊咏菊, 是十分风雅之事, 可今天, 在源于西方的“花语”中, 菊花就成了送给逝者的专用之花、不祥之花, 成了生活中的忌讳。大多数的年轻人, 对重阳节相关的典故传说知之甚少, 对传统节日文化不了解, 怎么可能有热情去参与?待到重阳时, 还有几人有重阳宴饮唱和的雅兴?还能不能遍插茱萸、菊花满头?

传统节日曾长久地展示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 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 作为本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继承, 只有这样才能历久弥新, 焕发生机。但在多次全面批判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后, 今天的传统节日已经丧失了原来烦琐的祭祀仪式, 浪漫离奇的传说也统统退出了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随之而来的, 是将附载在其上的节日习俗文化渐渐淡忘, 这样的情形不仅是遗憾的, 也是十分严峻的。不知道传统节日该怎么过, 没有一定的形式或仪式来承载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就难免会使一个民族自我身份的指认、民族情感的认同产生困惑。当余光中在海峡对岸充满乡愁地说“我是茱萸的孩子”时, 大陆的我们又有几人有同根同愁之感呢。如果不能发掘传统节日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不能找到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 (比如某种活动形式、某种具体物质) 来承载、表达其文化内涵, 即使将其定为法定假日, 可能这些传统节日还是不能很好地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期盼。

在世界民族国家林立的今天, 文化的影响是可以超越国界的, 但要建设一个高度成熟的民族国家, 就应使民众有一个清晰的民族国家概念。各种传统节日习俗就是各个民族、国家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 无疑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展示着本民族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海磬.重视传统节日[N].光明日报, 2004-11-25.

月饼本与中秋无关 篇8

《周礼》已有“中秋”一词,“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但月饼和中秋不是一起诞生的。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边薄心厚,可谓月饼的前身。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芝麻,便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传唐朝李靖率师讨伐犯境边寇,于中秋节凯旋,长安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唐高祖手拿圆饼指着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遂成中秋吃饼之俗。又传,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唐玄宗嫌“胡饼”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

事实上,北宋时,此饼因在宫廷内流行仍被称为“宫饼”,后流传到民间,称“小饼”或“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传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有人说,宋代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度提到“月饼”之名。民俗专家赵书却说:“正式记载月饼的是明代《宛署杂记·民风》,书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在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到了宋代,月饼与中秋的轨迹才算是重合了,结下不解之缘。相形之下,月饼似乎更有象征意义,因为非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

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此夜的月亮在世人眼中最大最亮。皓月当空,月圆桂香,全家围坐,瓜果满堂。主妇按全家人数切分月饼,不论在家在外,每人一块,大小相等。天上月圆,桌上饼圆,人间团圆。阖家对月饮酒、品茶、吃月饼,真人生一大乐事也。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苏轼也曾在丙辰中秋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怀念弟弟子由。

说到“团圆”,不免有些疑惑:除夕之夜是团圆,中秋之夜也是团圆,区别何在呢?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疫疠之鬼”,以保来年无病无灾。

中秋正当收获季节,自古以农立国的中华大地,在这个节点变得喜气洋洋。农村有以“芋魁”(蕃薯、芋头)供奉之俗,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象征完满、团圆。是夜观赏祭拜玉兔,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成为抒发情感的极佳时刻。

中秋与重阳 篇9

九九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自古众多诗人吟颂寄怀,其中最著名诗歌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他的还有: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唐】李郢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2018重阳节领导讲话稿

九九重阳,久久的重阳之意思。我们在这传统佳节来临之际,向我们的老一辈献上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年人的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10

为了以后的路子宽阔些,于是,我就报考了第二学历,学了经济学,希望以后的双学位有助于自己在职场上的发展。

后来,我还准备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希望自己毕业的时候能够进入学校教书,这样,以后的就业路子就会更宽。

那阶段,我非常匆忙,业余时间又是去经济系听大课,又是准备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复习。

我在电话里和父亲说后,原本以为父亲会对我大大表扬的,没有想到,父亲说道:“你的英语就好到不需要学习了?现在又是学经济学又是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你把时间和精力都分散了。你记住一句话,‘瓶子里装酒就不能装酱油’,人生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

父亲的话让我清醒了过来,我很快中断了经济学的研修,也放弃了考教师资格证,一门心思学习英语口语,每天要听十个小时的英语口语。大四的时候,我在外面租房子,每天晚上看电视,只看英语频道的节目。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翻译公司上班。周末的时候,我去一家英语辅导学校给大家讲授口语。挣钱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也可以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毕业后,经过两年的自我提高,我达到了英语的同声传译的水平(就是大型场合下,演讲者的话能够同时翻译过来给受众人群,达到这种水平的人,全国也就几百号人)。同声传译按小时收费,每个小时高达一两千元。

后来,我跳槽到一家大型翻译公司上班,经常被公司派到一些大型商务会议或者国际性的行业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因为业绩好,客户们很满意,公司很快提高了我的工资,在此公司第二年,我的年薪已经拿到了七十万元,很快以按揭的方式在上海买了住房。

又过了两年,我提前还清了房贷,然后买车、结婚。生活的还算满意。

如今,我每年实际只需要工作四个月,我的年薪就能拿到八十万元。

近些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我在职场中算是发展最顺利的一个,这主要得益于父亲当初的教诲,使得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攻”英语口语上,在这方面领先于许多人,口语方面占得了优势。

生活中有句俗语“艺多不压身”,这句老话在时代巨变后,显得很有局限性了。如今很多行业发生了细化,已经远远不只三百六十行了。如今职场对“精通”要求很高,以前的那种“样样通但是样样松”是要被职场排斥和淘汰的。只有集中时间和精力把某项技能学精通,才有可能在职场中打开一扇大门!

中秋与重阳 篇11

尊敬的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是中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九九重阳节国旗下讲话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在去年重阳节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查:请问,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在10个小时内,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 票 占69.24%;“都不知道”的有 338票 占18.37%;“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 占12.39%。说实话,看了这些数据,实在是有些刺眼,实在令人担忧。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显得必要。有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xx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xx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全国人口的1/4。九九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作为实验中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我的九九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

2018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

【一】小学生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范文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重阳节)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作为三师附幼的小朋友,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二】中学生重阳节国旗下讲话稿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借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和大家分享我对三个词汇的认识和思考:一个是重阳节、一个是《新老年法》、一个是教育。

重提重阳节这个词,是因为昨天重阳节刚过。农历九月九,传统重阳节。据传,中国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吉利的日子。民间在该日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等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

“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成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之风的重要节日。同志们,老人的昨天就是我 们的今天,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老人,我们要常怀一颗敬畏之心。《xx规划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明,深化德育教育。我校政教处、团委已经做了大胆的实践和有益的尝试。

九九重阳佳节习俗与美食一览 篇12

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九九重阳美食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那么重阳节的食品有哪些?

1、吃重阳糕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2、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最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3、吃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奇园奇所奇》中介绍: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访,这一天正值重阳节。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饿口渴,当行至剩柴村时,只见家家墙倒树凋,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树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约食了10枚便饱腹,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取太平(今安徽太平县),道经于此,柿树犹存,便将以前微服私访在此食柿的事告于侍臣,并下旨:“封柿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节均食柿子,以示纪念。

4、吃牛肉

全国各地重阳节也有吃牛肉的习俗。作为温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当时。营养师告诉大家,新鲜的牛羊肉为温性食品,在秋季食用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满足人们“贴秋膘”过寒冬的愿望。

5、食蟹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难怪著名学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吴中,啖蟹之余,夫人汤国梨女士曾吟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于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也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望远的活动。

6、饮菊花酒

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 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是重阳不可少的活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独钟,颇有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赏菊之余,饮菊花酒自然是首选。

7、喝花茶

清茶。吃的东西太多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过滤肠道,只有茶,健康,绿色饮料。

九九重阳由来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 南方端午习俗

★ 北方小年习俗

★ 南方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分别是什么时候

★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一览

★ 小年祭灶习俗作文

★ 宁乡冬至美食习俗

★ 春节中国各地习俗一览

★ 数九天当天习俗一览

中秋与重阳 篇13

各位领导、同志们、老年节长辈们,大家好: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老年节”是老年人幸福的节日,是老年人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在这里我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向全村的老年人表示诚挚的问候,祝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同时向支持我村老龄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

尊老敬老是中华(重阳节)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助老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村支两委从全局出发,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养老敬老工作,把关爱老年人的幸福列入日常工作议程,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老年法律法规得到认真执行,老年优待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敬老养老助老蔚然成风,力争我村老龄工作走在全市全镇先进行列。

同志们,老年人是我们村的精神财富,为我村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虽年龄高希,但全村人不会忘记你们!同时也感谢我们村的知名人士、社会贤德和工队长,他们致富不忘老年人,像付怀生同志、付现林同志,今年付文虎同志也慷慨解囊,奉献捐款1.7万元,为老年人谋福利,有食用油、面粉、被子等物品,他们的举动,描绘了和谐家乡、情满人间的温情画卷!在这里我再一次衷心祝愿老年人过好我们的节日,在生活中从不计较,心态乐观,感恩生活,开开心心每一天,快快乐乐又一年。愿天下所有的老年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快乐!2018重阳节老干部座谈会上的致词

各位老领导、同志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与各位老领导、老同志欢聚一堂,共庆重阳佳节,共话××发展,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衷心祝愿大家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几十年来,在xx这块热土上,我们的老领导、老同志在各个不同时期、各自岗位,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国家建设和xx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在座的老领导、老同志,工作在xx,生活在xx,一些曾经长期担任过领导干部,一些曾经是县里的专业技术权威,一些曾经是爱岗敬业的“老黄牛“,大家为改变xx贫困落后的面貌,加快xx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今天,我们的老同志虽然先后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始终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如既往地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并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关心xx的发展,关心xx的大政,关心xx的大事,在xx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这种奋斗不止的高贵品质和奉献精神,既是全县人民的宝贵财富,也值得全社会敬重和赞誉。

刚才,千红同志向大家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段的工作重点。老同志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畅谈了思想,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的发言,都流露了对xx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都体现了对xx发展的强烈责任感,都寄托了对xx明天的美好希冀,殷切之心,拳拳之情,让我们十分感动,县委、县政府将高度重视你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它们吸纳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去。

xx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由于地广人稀,集山区、林区、水淹区于一身,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xx的发展也充满了艰辛们的争取,我县进入了全国 志,就是重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自觉地把老干部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

二、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领导

广大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应当受到尊敬,得到关照,安度晚年,益寿延年。对于我们在职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无论是从讲政治的角度、从党的事业出发,还是从感情上来说,照顾好老干部,维护好老干部的利益,让老同志满意,确保他们晚年幸福,都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与使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满怀感情、满腔热情、满带亲情,服务好老同志、照顾好老同志。

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家庭、单位、社区、老干工作部门“四位一体“和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管理服务模式。要执行好老同志定期体检制度,组织有技术、有经验的专家为老同志提供健康咨询。要保证老干部就医看得快、看得准、看得好。要组织卫生保健部门的同志多到老同志家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提供及时实用的保健服务。要解决实际困难。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要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凡是有明确政策规定的,要执行好政策;没有政策规定的,要从实际出发,分别情况,个案处理,特事特办。

3。要把老干部作用引导好、发挥好。广大老干部都有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发挥余热、作出力所能及贡献的真诚愿望,县委、政府和各个部门在研究事关xx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时,要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听取老干部的建议。引导老干部在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做调研员、督导员、宣传员、联络员、巡视员、治安民调员、科技推广员、校外辅导员、义务帮教员,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4。要把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好、利用好。从实际出发,遵循“从优“和“共享“原则,加强老干部活动室、老年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单位要搞好场地、设备等硬件建设,营造符合老干部特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单位也要力所能及地改建和扩建活动场所、更新设施。要按照“学、教、乐、为“相统一的原则,丰富活动和教学内容,改进[*]活动和教学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活动室和老年大学延伸和拓展为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老干部的精神家园。

三、要进一步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广大老干部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支持县委、县政府和各单位的工作,特别是在推进我县经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关心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余热,建言献策。老干部经历的事情多,政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深厚,是财富不是包袱,是动力不是阻力。我们改革的每次深入、发展的每次跨越、开放的每次突破,都凝聚着老干部的智慧。

上一篇:让学生心灵洒满阳光下一篇:炎热夏季问候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