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作文

2024-09-20

初二人教版作文(共9篇)

初二人教版作文 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一次的外出,我会永远地铭记在心。它像一杯历久弥新的美酒,散发出芳香,令我无法忘怀。

今年的国庆节,我家、大伯家、姑妈家,幺爸家一起去了赤水的土城玩,可有趣了!

出发的前一天,姐姐她们一家的到来,使我大吃一惊。他们一家四口人全聚在我家。爸爸、妈妈和奶奶全在忙活,我正和二姐坐在书房玩得不亦乐乎。要知道,她们只来过我家两三次!我可要好好和姐姐聊聊。我们兴奋了一整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起出发去了赤水。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赤水的土城!

一下车,我和大姐、四妹就欢呼雀跃地到处跑。哇!这儿的美食各式各样,有:动物状的包子、用盘子装的薯条……看得我直流口水。这儿的饰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不说了,先让我去饱餐一顿吧!

土城的景物可不止这些,让我向你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吧!我要介绍的就是“十八帮”所在的地方。十八帮,顾名思义,就是有十八个帮派,是:糖帮、布帮、丐帮、茶帮……因为只游览了土城的一部分,所以只知道这些。二姐看到一家糖帮的店,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眼睛死死盯住糖不放。我也真是服了她了。我则一路大步流星地走着。

忽然,二姐看见了一个外国人,小声地说了声“你好”的英文。那个外国人听见了,回了二姐的话。她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使劲摇着我说:“你听见了吗?他对我说了“耶!”我说:“我……我听见了!你能不能别摇了啊!”唉!这个二姐呀!

在土城,我们玩得很开心,特别是二姐,我感觉她要是见着一大群外国人的话,估计会把我摇晕。

这就是我脑海中的那杯美酒。

初二人教版作文 篇2

《语文 》 教材上的作文题目, 有些设计得不太理想, 形式呆板, 题目陈旧, 指导空泛, 再加上这些作文都是在封闭环境中进行的, 激发不起学生作文的兴趣, 势必造成作文教学的“高耗低能”。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应探索符合时代特征、 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 以拓宽习作的思路, 开拓创新的智慧。

《语文 》 教材上的作文, 是按照教学要求, 为一定的习作目的而设计的, 是必须要求学生完成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的作文教学是带着镣铐的 “舞蹈”, 限制很多, 但又要跳出优美的 “舞姿”, 难度很大。 笔者在小学进行调研时, 运用的是开放性作文教学指导方法。

开放性作文教学指导, 是相对于封闭的作文旧模式而言的。 就是要突破教材作文在时空、 内容上的相对封闭状态, 创设自由的作文环境,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鼓励学生大胆写, 没有任何顾虑地写, 给学生一片宽松作文的天地, 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一、 开拓思路, 启发思维: 作文题目的开放性

作文命题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情绪和作文的质量。 衡量作文题目的好坏, 要看能否开拓学生的思路,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有话可说。 符合学生生活积累、触动学生心弦、 激发学生作文积极性的题目, 会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1. 将命题作文变成半命题作文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 是五年级 《语文 》 下册的一篇作文命题,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并未完全成熟, 社会阅历也较少, 所以要真正写出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绝非易事。生活多是像缓缓的河水一样慢慢逝去, 平平淡淡, 掀起波澜的时刻, 甚至是滔天巨浪的时刻, 毕竟是少之又少。 什么样的事是 “令我感动” 的呢? 每个同学都有可能碰到或亲身经历过这类 “令我感动的事” 吗?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遇到此类感性材料, 那么只好 “编造” 了。“编造”的作文, 势必缺乏真情实感, 缺少韵味, 干瘪无物。 于是, 教师将该题目稍作变化, 改为半命题作文 《一件______ 的事》。 这样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热情, 不少学生立刻露出欣喜的神色, 迅速挥笔写起来。 结果全班50 名学生, 写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的有18 人, 写感动以外的事的有32 人。 作文内容色彩缤纷, 五花八门, 并且多有真情实感的抒发和生动情节的描述。

可见, 作文的命题非常关键, 新颖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命题, 就能开拓思路, 活跃思维, 引发作文的兴趣, 也就能够写出生动、 具体的好作文来。

2. 拟出开放性作文题目

六年级 《语文》 上册习作一没有给出具体的作文题目, 只给出了作文的范围, 共有3 个选项: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 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 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 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 展开想象, 把想到的、 感受到的写下来; 暑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 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 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请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对于这样没有具体题目的作文设计, 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 或与学生商讨确定作文题目, 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以后, 奇思妙想不断涌现。

有的学生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了独特的美与深邃的哲理。 小草是人们常见的, 它普普通通, 再平凡不过了, 小作者却从中发现了作文素材, 闪出灵感的火花。如 《小草哭了》 一文, 作者把自己想象成小区草坪里的一株小草, 写居民在小草上乱扔垃圾、 肆意踩踏, 破坏环境。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取小草为独特的视角, 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运用拟人、 对比、 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综合运用抒情、 议论、 描写等表达方式, 感染力较强。

对于忙忙碌碌的学生来说, 校园里的各种声音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很少有人去理会, 而有的学生却从中发现了美。 这种 “美”, 不是用眼睛发现的, 而是用耳朵听到的。作者在校园里停下匆匆的脚步, 用耳朵聆听那来自大自然的气息, 听到了啄木鸟的木琴演奏、 小雀的高音、 布谷鸟的中音以及蝉的哼唱, 因此发出了心底的呼唤, 并以之为题:《你听, 真美》。

真是五彩斑斓, 让人应接不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 是因为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作文的状况, 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挖掘生活积累, 激活了作文灵感。

二、 由单一到多元: 思维的开放性

发散性思维, 又称扩散性思维、 辐射性思维, 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 途径和角度去设想, 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具有流畅性、 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思维的开放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作文题目、 材料、 立意等, 多方面选材, 多角度立意, 活跃学生思维, 开发创造潜能, 用一个题目写出内容各异的作文。

1. 思维的开放性之一: 多方面选材

首先, 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因素。 材料是形成中心的支柱, 是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丰富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之躯, 巧妙组合就能形成文章的中心。 中心和材料相互作用, 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 例如四年级《语文 》 下册的作文题目 《说说心里话 》 , 向谁说, 是选材问题; 怎么说, 也是选材问题。 教材提示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 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想说, 却没有机会说出来? 这一次, 就让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一吐为快吧!例如, 对老师说, 为了我们的成长, 您操碎了心; 对妈妈说, 我已经长大了, 别再把我当小孩看; 对邻居叔叔说, 谢谢您多年来对我们家真诚的帮助; 对小伙伴说, 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 这样不文明……总之, 敞开心扉, 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 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

教师要求学生细读教材中的提示, 努力从多方面选材, 不要一味地都从某一侧面选材。 学生从各自的写作素材库中选取的材料, 是鲜活的, 充满个性的, 写出的作文也就不会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了。

尽管老师的理由相当充分, 但是对老师占用课间时间、体育课时间和娱乐时间来补课, 学生大都有意见。 有个学生借习作之机, 以 《汤老师, 我想对您说》 为题, 向老师吐露了一番憋在心里的话, 希望老师能够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 不要总是占用学生的时间。 习作立意新颖, 有独到之处。

又例如六年级 《语文》 上册习作三是要求写人们之间“ 相互关爱的故事” ; 只有作文的范围, 没有具体的文题。面对这样的作文, 学生往往想到在家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如果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关爱是多种多样、 方方面面的, 可以发生在家庭, 也可以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既有父母及其他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亲戚、 朋友、 邻居对自己的关爱, 也有自己对父母、 对其他人的关爱等。 只要把握 “相互关爱” 这一中心, 围绕“相互关爱” 展开描写与叙述就可以。 这样一点拨, 学生顿开茅塞, 思绪飞扬, 文思流畅。 一名学生写了 《爱, 在进行中……》 的习作, 用 “给妈妈当 ‘小护士’” 和 “给爸爸洗脚” 两个小标题, 将所选的材料串联起来, 一一娓娓道来, 将自己对父母的爱揉在其中, 读来令人感动, 为母女情、 父女情而欣慰。

其次, 打破教材的束缚, 多方拓展思维空间。《我的理想》 是六年级 《语文》 下册习作三的命题作文, 题目较为老套、 陈旧, 学生可能在以前的作文中写过类似的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可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的题目, 该怎么办呢? 如果不去开拓思维, 不求创新, 学生的作文可能千篇一律, 无非就是长大了想当科学家、 医生、 教师、 警察、画家、 作家、 主持人、 解放军, 等等。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上的指导:“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既然 “理想” 是将来 (当然是不久的将来) 可以实现的, 那么, 这个 “理想” 就一定是实实在在的, 而不是 “虚幻” 的。

《语文 》 教材上的许多题目都是这样: 重 “ 写实” , 不重 “幻想”。 而 “幻想” 是文学与科学的先导, 它可以突破传统的束缚, 打破陈规。 文学上的嫦娥奔月、 龙宫探宝, 是幻想的产物; 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和创造, 也是异想天开的幻想的结晶。 如果我们不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 不仅没有优秀的诗人、 作家产生, 也不会有一流的科学家、发明家出现, 因为 “幻想” 早已被扼杀在摇篮中了。

束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 藩篱” 必须撤除。 在老师的点拨和启发下, 学生大胆幻想, 勇于突破: 山间小溪的理想是大海, 囚笼里小鸟的理想是蓝天, 枯藤的理想是雨露, 大漠的理想是绿荫。 有的同学突破单纯的第一人称叙述的限制, 写了丑小鸭的理想、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理想。 有的同学突破 “写实” 的限制, 写 “我的理想是拥有一双翅膀”, 在蔚蓝的天空自由飞翔, 寻找美丽与甜蜜, 去为人类造福。 即使是偏重于 “写实”的 “理想”, 也加进了许多 “幻想” 的成分, 例如有个同学写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师”, 要设计一种空中小屋, 让人们住在空中悬浮的气球里; 还要设计 “埋” 在地下的房屋等等, 以帮助人们解决住房拥挤的问题。

2. 思维的开放性之二: 多角度立意

立意, 即确立文章的中心。 这里所说的中心, 是指作文通过全部材料而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意图, 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评价以及愿望、 意向等。 中心的基本要求是集中、 鲜明。 所谓集中, 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 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 所谓鲜明, 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 清清楚楚, 毫不含糊。

第一, 从占有的材料出发, 多角度立意。 具体的材料, 是形成作文中心的基础。 作文中心的确立, 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 把握事物的本质。 有些学生的作文词不达意, 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和道理; 或者中心分散, 几个观点、 道理齐头并进, 没有统领, 结果像蜻蜓点水, 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 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 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 甚至根本不知所云。 这些毛病的出现, 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材料与立意的关系、 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 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 例如六年级 《语文》 上册习作五是写 “我的小伙伴”。 在指导学生发散思考、 开放选材的基础上, 要求通过具体的材料 (即事例) , 抓住小伙伴的特点来写。 人物的特点, 可以是外貌的特点、 性格的特点, 也可以是兴趣、 爱好方面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特点, 常常会在外貌、 打扮、 动作、 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指导, 学生明白了写小伙伴不仅限于写精神品质, 还可以反映人物的爱好、 特长等; 不仅限于学习方面, 其它各个方面都可以写。 于是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这样的习作:《我的野蛮同学》 写班级的体育委员、 外号叫 “辣妹” 的女生; 通过课间成功阻止两名男生的打斗和制止乱拿别人东西的调皮男生, 展现了 “正义大侠” 的形象。《同桌的她》 用具体事例, 依次写同桌的潇洒、 泼辣、 漂亮等特点, 以及作者对她的情谊:“学习生活中, 我遇到许多同桌, 唯独同桌的她, 使我无法忘记, 她的笑, 她的美, 她的谈吐…… ”立意的角度不同, 使这些作文独具特色, 异彩纷呈。

第二, 培养学生根据作文题目确定不同的中心。 例如三年级 《语文》 下册习作三的题目 《说说我自己》, 学生们集思广益, 从多方面进行提炼: 或写 “我” 爱别出心裁;或围绕自己的名字展开, 如 “我” 叫 “林姝”, 同学们和“ 我” 开玩笑, 都叫 “ 我” 林妹妹, “ 我” 立刻予以 “ 反击”, 从中刻画 “我” 泼辣的性格, 等等。

又例如六年级 《语文》 下册习作二写 “民风民俗” 的作文, 按照教材上的提示:“可以写节日习俗, 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 饮食、 民居, 还可以写新颖、 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这样的提示是有益的, 学生的习作已经在此提示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例如习作 《冬至吃饺子》, 从姥姥的话写起。“冬至必须吃饺子, 要不就会把耳朵冻掉的”。 这种说法有些神秘, 可天真的小作者却信以为真, 冬至那天心急火燎地盼着吃饺子, 可妈妈偏偏带着自己出去吃火锅了。 事与愿违, 小作者不甘心, 第二天还是让妈妈给补上了一顿饺子。 通过有趣的习俗, 写出小作者的好奇、求真, 以及家庭生活的情趣。 同样是写节日饮食风俗的习作 《节气中的母爱》, 却通过春分、 惊蛰、 清明、 冬至等4个典型的节气中母亲制作特色美食的事, 反映了母亲日常生活的辛勤劳作和简单朴素的快乐生活,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小学生的习作还很稚嫩, 不够成熟的地方很多, 但是经过短时间的指导与训练, 初步掌握了从多角度反映中心的方法, 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与领悟之外, 也不难看出开放性作文教学指导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 (六年级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 (四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初二人教版作文 篇3

第一单元

课后小作文——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改写或创意复述:按顺叙叙述文中所有的故事。(变插叙为顺叙)

第3课《丑小鸭》想象续写:丑小鸭后传

第4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假如—欺骗了你

第5课《伤仲永》读后感/改写扩写(片断):神童仲永/环谒邑人

大作文——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参考题目如下:

1、我的烦恼

2、妈妈(爸爸/老师……)少年时期的烦恼

3、替朋友解脱烦恼(写信)

第二单元

课后小作文——

第6课《黄河颂》仿写:片断仿写/鼓励诗人

第7课《最后一课》改写: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上课—下课片断)

第10课《木兰诗》扩写/改写:替父从军孝女心/辞官还乡会亲人/女扮男装在疆场

大作文——以黄河为话题

第三单元

课后小作文——

第11-12课《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物小传:(名人/身边的人)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仿写:同学的相貌和穿着

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仿写:同学的性格神情

第15课《孙权劝学》读后感/改写扩写:吴下阿蒙成才记

大作文——以我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 (名人故事/评说名人/瑕瑜互见说名人)

第四单元

课后小作文——

第16课《社戏》联想作文:难忘童年小伙伴/偷---

第17课《安塞腰鼓》仿写:第8~11段,运用排比反复

第19课《观舞记》仿写:第1~6段/17段,运用比喻排比

第20课《口技》仿写:运用烘托方法,写一次比赛/表演

大作文——《戏曲大舞台》结合有关活动进行

第五单元

课后小作文——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第22课《荒岛余生》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1、缩写(300以内)

2、读后感/读书笔记

3、仿写:夜色

4、想象作文:假如我在荒岛

第25课:《夸父逐日》改写/扩写

大作文——以“探险”为话题

第六单元

课后小作文——

第26课《珍珠鸟》仿写:熟悉的小动物(充满爱意)

第29课《马》仿写:用比较的方法写一小动物

第27课《斑羚飞渡》:读后感/读书笔记/写信给狩猎队(动物是朋友)

第30课《狼》:改写成白话故事/想象作文(狼语对话)

大作文——“与马共舞”话题作文

七下作文训练,要把握训练重点,文体“无为”而“有为”——按照课标要求,淡化文体意识,但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设计,引导学生以训练记叙文为重点,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如第六单元的小动物),并渗透一点议论文意识。

关于作文训练习题设计,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作文教学如果需要一个序列,那么,这个序列最好能与权威之教材同步;二是建议每单元小作文训练1—2篇,不宜过多。

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篇4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老王

讲课人:张玲辉

班级:八二

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中国石拱桥 讲课人:田淑辉

班级:八一 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诗四首

讲课人:董海壮

班级:八三

听课时间:下午第二节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藤野先生

讲课人:王娟

班级:八五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科目:语文 内容:列夫•托尔斯泰 讲课人:苗丛锐 班级:八四 听课时间: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四、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人教版初二年级政治暑假作业 篇5

1、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

①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②自立就是拒绝帮助,依靠就是依赖 ③自主是自立的前提 ④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⑤自负和自卑者共有的心态是以自我为中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当祖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时,我们就会感到由衷的自豪与快乐。对于个人自尊与祖国尊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们个人的自尊与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紧紧连在一起 ②如果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们个人也很难有真正的尊严 ③我们不但要维护个人的尊严,还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④为了个人自尊必要时可以牺牲祖国和民族尊严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我们的国家日益兴旺发达,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对外活动中,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不应该做的是

a.在国际交往中自信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质和风采 b.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c.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绝不做有损国家利益和国格的事情

d.想尽一切办法,多赚外国人的钱,以增强国力,增强民族的自信

4、我们每个人都在“意志银行”里储存了一些意志品质,有些是坚强的,有些是懦弱的。下列属于意志坚强的行为是

a.正视自身弱点,勇往直前 b.遇到麻烦时,惊慌退缩 c.遇到困难时,消极等待 d.学习成绩不好时,唉声叹气

5、一项调查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失业率、犯罪率之比分别是1:15和1:10,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这表明: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以

①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尊重他人等品质 ②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④可以使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6、在我国,一直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

a.勤俭节约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7、挫折发生后,会使我们前进的步伐受阻,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所以,学会自我疏导可以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①被同学误会后找妈妈诉说 ②忘带作业本被老师批评,放学后去湖边散步 ③唯一的姥爷去世后,重新振作起来,好好学习④一次考试没考好,从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材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14年5月23日,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四川富豪刘汉、刘维等36人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以及故意杀人罪等一审公开宣判,判决被告人刘汉、刘维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阅读材料,完成8—10题。

8、刘汉、刘维的行为是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9、人民法院对刘汉、刘维实行的惩罚中,属于主刑的是

a.死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d.以上三个都是

10、以上案例说明了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公民要知法守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1、某市公安、工商、教育、文化等部门,经常联合行动,对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进行清理整治。这一举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12、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如果采取别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权益,那么,我们就要敢打官司。下列诉讼中俗称“民告官”的诉讼是 a.刑事诉讼 b.民事诉讼 c.行政诉讼 d.其他诉讼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漫画赏析(14分)《吴某的变化“三步曲”》

第一步:“娱乐” 第二步:赌博 第二步:抢劫

仔细阅读以上漫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任务:(1)吴某的“三步”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6分)(2)试从自身角度分析吴某最终走向犯罪的原因。(4分)(3)他的变化给你哪些警示?(4分)

14、情境体验,健康成长(14分)(1)小花从小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在学校里她非常自卑,不愿与别人交往,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不敢参加任何活动„„

自卑心理的危害:。(2分)告诉小花一个培养自信方法:。(2分)(2)周末,你和爸妈一起去逛街,结果发现有家鞋店在卖假名牌鞋。

你的正确做法:。(2分)理由:。(3分)(3)在同学家里,同学冲小军皱眉头,因为小军的脚发出了难闻的气味,实在让人受不了。

小军没有得到同学尊重的原因是:。(2分)你想对小军说的是:。(3分)

15、正视挫折,学会坚强(12分)材料一:“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幸运,事事顺利。

材料二:梅花虽寄身于万芳凋零的寒冬之际,但其百折不回、傲霜斗雪,终于芳香满园;河蚌虽被沙粒侵入体内痛苦异常,但其坚忍不拔、无畏伤痛,终于孕育耀眼明珠;蛹虽自缚于茧中不见天日,但其锲而不舍、心向光明,终于破茧成蝶,飞舞于蓝天绿水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我们不可能时时幸运,事事顺利的原因。(6分)(2)阅读材料二中的各种自然奇迹,你懂得一个什么道理?(3分)(3)面对挫折,不同态度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胜利者?(3分)

16、克服依赖,走向自立(12分)新闻故事:晓东从小就受到家人百般宠爱,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有家务事均不沾手。他考上大学后,因为不会洗衣服,所以,每隔两个月便会将脏衣服快递回家让母亲清洗。几年来,寄脏衣服的快递费用就花去了上千元。

(1)大学生晓东身上缺乏一种什么优秀品质?(3分)(2)缺乏这种品质有什么危害?(6分)(3)你觉得培养这种品质最基本的是什么?(3分)

17、法律护我们成长(12分)小芳是个只有13岁的女孩。父亲不幸去世后,她跟着母亲在继父家生活,继父家还有一个弟弟。小芳刚读完六年级,继父就让她辍学,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小芳几次哭着找继父要求继续读书,可以继父以家中困难为由不让小芳上学。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试题人教版 篇6

2、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超过 亿。

3、、、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5、在每天的摄入的总热量中,早餐的热量约为 ,午餐的热量为 ,晚餐的热量为 。

6、呼吸系统中的 、、、、,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7、血细胞包括 、、。血液分层后, 在下层,呈现红色。

8、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易与氧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 的功能

9、一个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应以输入 为原则。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 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的 或 血。

10、脑位于 内,包括 、、等主要部分。

1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12、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而且______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______的显著不同,叫做________。

13、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 、、和 三个基本环节。

14、外出旅游时,应准备一个旅行小药箱,以备急用。给晕车的人准备_______,给患有心脏病的人准备_______,为防有划伤的人,还应准备_______和_______。

15、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____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16、与猫的牙齿相比,家兔的牙齿只有________和________,没有________,这是与它________相适应的。

1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的作用,由_______和_______而获得的行为。

18、植物细胞的叶绿体能将_______转变为________,储存在它所制造的________中,在生物体的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_______中的________释放出来,为细胞提供能量,所以________和_______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19、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多样性、多样性和 多样性。

20、植物主要包括 、、、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其中种子植物又可以分为 和 两个类群。

21、在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类群是 ,该类群包括 纲动物,如:虾,蟹等, 纲动物,如蜈蚣; 纲动物,如蜘蛛; 纲动物,如蚂蚁、蝴蝶、蝗虫等。

2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 中,用 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 呼吸,其皮肤具有 的作用。

23、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有身体呈 型,用 呼吸,体表被覆 ,身体两侧有 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24、真菌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有真正的 ,细胞内无 ,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营 或 生活。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篇7

(一) 对教材模块的分析

NSEC所采用的编制方案是以模块为中心, 将语法内容贯穿其中。其必修教材内容主要按教材分为五个大的模块, 而在每册内容中又根据单元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单元内部又设定有许多不同的板块, 并且主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开展听说读写活动。而在每册内容中又根据单元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单元内部又设定有许多不同的板块。板块内容的设置通常是围绕课程教学中心话题而展开的全方面活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在教材内容中将课程知识与学生较为熟悉的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教材中的话题不仅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 让学生不仅能够将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而且提升了跨文化意识、拓宽了视野。

(二) 对每个单元五大板块的分析

每本必修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五大板块, 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具有其特殊性, 每个板块在单元中的作用和比例都不同。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热身”板块

“热身”板块起着一个引入的作用, 通过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联想且有话可说, 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学习兴趣。“热身”板块呈现给学生方式是多样的, 如:问卷调查、看图画和图表并讨论、调查问卷, 情景听说, 思考并回答问题等等, 目的是让疑问来引导学生慢慢步入知识的学习。如必修一Unit1friendship为例来说, 它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且让学生打出最后得分, 对于刚从初中升人高一的学生来说, 这种形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2.“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

“读前”部分是“热身”板块的延续。但是“读前”部分与“热身”部分不同的是, 它设置的是与单元阅读课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回答两个与“阅读”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本文, 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本单元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会不断预测课文内容,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部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阅读”部分中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话题以及不同的体裁。这部分部分知识十分丰富, 学生可以从中既学到本单元重要的知识点又能学习到需要了解的文化知识, 它是每个单元的核心。这部分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技能和提升文化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解”部分设置了:填空、寻读、略读、讨论、总结概括等练习和任务, 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内容, 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

3.“语言学习”板块

“语言学习”板块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 学生不可能顺利进行听说、阅读、翻译等英语学习认知活动, 更别说提高语言技能了。语法是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语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个版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 要求掌握一些重点词汇的词义及使用和本单元重点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 为听说读写奠定基础。

4.“语言运用”板块

(1) 听力部分

NSEC对听力材料提出的基本要求如下:这些材料必须是来自真实情境中的单词和句子, 要因材施教, 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听力材料涉及到的话题多种多样, 并且都和每单元的话题相关。材料来源于英语交流的真实语境。例如关于友谊的一些建议, 对经历过地震的人的采访和介绍湄公河等等。

(2) 口语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 , NSCE提出要求的口语材料: (1) 口语话题应该明确,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 应适合学生的口语水平; (3) 口语材料应该是有趣的、真实的和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表达。

(3) 阅读部分

这部分的阅读和“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中的阅读不一样, “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中的阅读侧重的是知识的输入,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话题内容和体裁, 学习重要的词汇和语法,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提升语言能力。

(4) 写作部分

NSEC在写作材料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写作主题应该明确,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 写作水平应适合学生的水平; (3) 写作材料应该是有趣的和真实的。写作模块的主题和每个单元的话题也是紧密联系的。

5.“小结一学习建议一趣味阅读”板块

“小结”部分帮助学生整理、巩固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其中包括学到的文化语言知识, 有用的动词、名词、其他表达方式和新的语法项目.如Unit2Healthyeating“小结”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健康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内容;2.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给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 建议学生多听广播或电视以提高听力水平, 帮助学生改善语音、语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认知、交际和资源等策略的能力。如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学习建议”部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的均衡营养。学生在研究这些食品的同时也可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部分给出了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诗篇、言语、歌曲、笑话等趣味性知识,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喜爱英语、欣赏英语。

二、高效利用新课改人教版英语教材的具体策略

1.顺序调整法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顺序是第一部分为“热身”板块, 第二部分“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第三部分“语言学习”板块;第四部分“语言运用”板块, 第五部分“小结一学习建议一趣味阅读”板块。教师并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去一步一步讲解教材, 而是可以灵活处理各部分内容。比如在“语言运用”板块中有听力部分的训练, 内容都是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 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它安排在“热身”部分,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同时丰富了讲解“热身”部分的素材, 使课堂更加生动了。

2.话题讨论法

话题讨论因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被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但是在话题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些坐在稍微靠后位置的同学说都没有机会发言, 老师很少走到他们位置前观察他们监督他们。因此老师在展开话题分组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全班同学的情况, 不能只关注那些坐在前排积极主动的同学而忽视了那些在后排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同学, 教师可以把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学生搭配成一个小组, 这样既能给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发言的机会,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适当删减法

NSEC虽然内容丰富, 结构合理, 但是由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太多, 涉及听力练习、阅读训练、单词和语法讲解、写作练习等等, 很多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往往很难完成计划教学内容的讲解, 因此有些老师会随意延长课时来完成没有讲完的内容或者有些老师某些板块的东西可能不讲解, 长期这样下去会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语法知识不系统, 语言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教师不能只跟着教材本身安排步步紧跟, 讲不完的就不讲或者延长讲, 而是要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避免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现象发生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删减,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学情。

摘要:人教版新编高中英语教材 (NewS eniorE nglishforC hina (简称NSEC) ) 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 从内容编排体系、教与学方法设计等各方面都让人感到面貌一新, 且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集知识和人文性于一体。其在全国使用范围最广,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因此关于这套教材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分析,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CurriculumD evelopmentinL anguageT eaching[M].Ca mbridge:CambridgeU niversityP ress, 2001.

[2]Krashen, S.SecondL anguageA cquisitionandS econdL anguageL earni ng[M].Oxford:Pergamon.1981.

[3]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极地地区”教材解析(人教版) 篇8

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内容的学习。本章教材主要落实以下两条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本条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以某一地区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总结和深化。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上,利用读图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归纳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标准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三方面,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特征又形成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探究原因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让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这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及能力要求的落实,也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对第一个要求的阐释。因为两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特殊环境,而特殊环境又造就富有特色的资源,加之人迹罕至,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互相联系成为一体。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初步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目前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我国在极地建立科考站进行科学考察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对极地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保护极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目组成,通过“寒冷”这条主线贯穿整体:两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气候严寒,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均为冰雪覆盖的地区,因而形成冰川、极地动物等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同时两极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第一目“独特的自然环境”:由五段正文、五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生物资源,重点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而在图10.1和图10.2两幅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辅以图10.1和图10.2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状况,通过“活动1”的读图活动加深对两极地区海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掌握;利用第二、三段正文辅以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教材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这些形象化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材第四段正文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活动2”比较两极地区气温的差异;利用第五段正文辅以图10.3和图10.4两幅图片介绍两极地区寒冷环境下的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寒冷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第二目“科学考察的宝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片、两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进行科考的原因。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目内容既是上一目的结果,也是下一目的原因。教材首先通过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利用阅读材料“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了解我国在两极建设的四个科考站,同时点明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建设时间都在2月,利用“活动1”引发学生思考南极地区“极昼”现象带来的具体影响。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点明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解释人类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利用图10.6帮助学生简明地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进而结合“活动2”秦大河的一段话加深对极地科考意义的理解。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则具体阐述了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后,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图10.8和图10.9介绍对北极地区科考的意义及科考状况。利用“活动3”识记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理解北极科考的意义。

第三目“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和深化,由三段正文、两个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介绍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说明南极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10.10点明北极地区的环境危机,从而引出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第三段正文介绍极地地区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通过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介绍个人行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活动”从两幅公益海报入手,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演讲,在行动中形成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Xxx\本地磁盘 (E)\钟兴贵\地理教育2012年\地理教育2013年第6期\孙运松-1.eps>[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配备了11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科考与保护搭建了合适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并引导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安排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第1题属于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学生阅读极地投影图的能力,也是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的复习和巩固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读图探究展示,根据情况可适当拓展到在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第2题属于知识拓展类,不仅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出南、北极地区的气温差异,更要引导学生从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入手,比较分析其气候差异的原因所在,认识地理事物间的联系。第3题属于知识巩固类,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二:本题组的3个小题均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先读图认识我国南极的三个科考站,然后讨论我国南极科考站建设都选在每年2月份的原因,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第2题通过阅读秦大河的一段话,深刻理解南极地区独特自然环境的科研价值,认识极地科考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参与意识及科学态度。第3题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从资源、自然环境对全球特别是对北半球的影响等方面搜集有关北极地区的知识,归纳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篇9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3、光对鼠妇生活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

4、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 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即捕食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有被吃的动物为终点,不能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在食物链中加上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就构成了生态系统。

3、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在食物链中最低层是植物,数量最多,最高层是食肉动物,数量最少,有毒物质最多。食肉动物体内的能量来自食物链的最低层植物,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

4、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等。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仪器和工具;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上一篇:一封来自淘宝店铺的感谢信下一篇:关于航空运动类飞行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