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教师应有的几种意识(精选4篇)
优秀青年教师应有的几种意识 篇1
优秀青年教师应有的几种意识
目前,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大多数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在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能接受到“课改”带来的清新气息,容易接受新理念、新观点与新的思维方式。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过程之间,是完全可以找到有机联系的。
一.国家意识。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要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第一要义在于树立起教育报国、教育兴国意识、教育强国的意识、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的意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一名教师也必须将自己从事的职业置于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首飞成功举世注目、人民教师育人成材万众敬仰,二者的立足点都是国家的发展、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当有了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意识之后,我们就有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去从事我们所做的平凡的甚至是枯燥的、琐碎的工作。
二.人本意识。青年教师有了国家意识之外,还应该有一种人本意识。无论是教育战线上的高层决策者、还是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师和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后勤老师,其工作的核心都在于促进学生本人的发展,即“育人为本”。青年教师刚从学生时代过来不久,应该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教育如果不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出发,再多的辛苦也是徒劳。因此青年教师应牢记并做到:育人为本 敬业爱生 传成文明 启智求真。
三.学习意识。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指那些不会学习促进自己发展的人,因而现在我们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青年教师树立起学习意识非常有必要,因为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学到的基本上是理论性的东西,而这些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否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能顺利的展开和进行。这是其一,其二,在书本上、在网络上、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教育界的前辈、内行和专家的真知灼见、肺腑之言,这些资源是他们几年、几十年经验的积累、教训的总结;是人类长期以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寻求教育教学方法深刻认识的闪光,请问,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学习呢?第三,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育界,科技也是第一生产力,电化教育、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都是科技与教育的有机整合。网络让教育“动”起来、电脑让教育“活”起来、科技让教育“靓”起来。为人科技、科技为人,如果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科技知识素养,在现代教学设备前是无能为力的。
四.创新意识青年教师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实践中表现为不墨守成规、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表现为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而且是巧妙唯实、有效唯实。一位青年数学老师与学习一起学习《多面体》一课时,带着一把菜刀和一个萝卜走上讲台,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在学生带着疑问的目光注视之下,在手起刀落之间,多面体得以产生,多面体的含义、特征也形象地得到了诠释,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发展意识。教师的发展应该包括知识上的发展、能力上的发展,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综合知识;能力既指教育教学能力、也指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海尔CEO张瑞敏有语:只有更好的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一个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老师迟早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优秀教师群体,也必然被教育事业所抛弃。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愿我们通过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能教书、能育人;会教书、会育人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为自己、更为学生的终身最佳发展和奠基。
优秀青年教师应有的几种意识 篇2
在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应该有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 就是要尊重作品本身, 尊重作家本人, 尊重写作的时代。在解读时, 学生应顺着作者的思路, 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 进入到情境中去。要注意作者独有的经历、体验与表达方式。切忌做架空分析, 或者以自己已有的“常识”去评判作家个性化的表述, 更不能搞时空穿越, 拿“当下”去替代“过去”。说到底, 对句意的理解只不过是要求读者去揣摩作家想要表达的意思, 是和作者进行一种特殊的思想情感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 读者要虚化自己, 快速地进入情境, 形成与作家思想情感的共鸣。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文中多次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表述前后近乎矛盾, 如何来理解?顺着思路, 不难发现, 第一次是就程君的提醒、刘和珍的喜爱文学而言的;第二次是就四十多个青年的流血牺牲、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而说的;第三次是就青年学生牺牲而群众却显得淡漠而发的, 第四次是针对惨案的制造、流言的散布而申诉的;第五次是为了引出请愿中弹的真相而有意重复的, 最后一次是就惨案的意义而作沉痛的表述。组合起来, 可体味到惨案前后作者不吐不快却又难于言说的悲愤、沉郁心情。
二是“整体”意识。
所谓“整体”意识, 是指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 对句子作系统的、宏观的把握, 即通常所说的“句不离篇”。常见的误区是:或只谈一点, 不及其余;或只管表象, 不作深究;或断章取义, 以讹为正。在解读的过程中, 可先从上下文中找出与该句有关联的句子, 如同意变换, 相反相对, 前后呼应, 互为因果, 缘事入理 (情) , 借景抒情之类的, 据此确定问题关涉的话题, 情感延展的方向, 议论生发的角度, 就此形成结论, 则虽不精准, 却也不会偏失。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第二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正如17世纪, 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 出现了一种规律, 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 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问是何意, 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通过类比, 说明巴尔扎克同黎塞留一样伟大。”若注意到第一段中的“从今以后, 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 而是思想家。”则答案应修正为“巴尔扎克是一位比武力统治者更为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一结论既与下文“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 这位哲学家, 这位思想家, 这位诗人, 这位天才”相符, 也与巴尔扎克早年的誓言“我要用笔完成他 (拿破仑) 用剑未完成的事业”相吻合。
三是“重点”意识。
就表意而言, 同一句子当中的词语其功用并非全然相同, 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的词语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仔细推敲。其中一些词语显得与众不同, 这些词语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使用了修辞的。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 作者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里“停止思想”即死亡的委婉说法, 即用了讳饰的修辞, 无论于公于私, 作者都不乐见马克思死亡, 故用这种修辞表达一种痛惜的心情。对于修辞类的句子, 依据具体辞格解释即可。二是不合常情的。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 作者说“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为何美好的情景显得可怕?联系下文可知, 不是针对眼前的景象, 而是着眼于这里的过去, 它曾经是“人间地狱”。三是指代性的。如《宇宙的边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从宏观来看, 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 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解读的关键, 是“宏观”“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这两个指代性的词语, 联系上文可知“宏观”即宇宙, 至于“人类所关心的问题”是指我们以人类自身为关注的焦点。四是不合乎正常语序的, 如《祝福》这篇小说, 在写邂逅祥林嫂时“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作者在这里有意将修饰成分后置, 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 向读者反映祥林嫂的悲惨处境, 揭露当时社会的冷酷。
四是“转换”意识。
阅读和写作是相反的两个思维过程, 写作时, 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个体特征, 评论家称之为风格, 其中就包含了语言;而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要扫清作家个性化所带来的障碍, 最基本的一环就是对语言的揣摩, 要将语言转换为当下的、通俗的、大众化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再作比较鉴赏。需要转换的原因, 在表达方式上有直白含蓄的差异, 在句式上有常式句变式句长句短句的分别, 在效果上有修辞方法的使用与否, 在来源上有原文与译文的不同, 在外部因素上有社会环境的制约。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这些因素。
五是“细化”意识。
教师应兼备的几种意识 篇3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技能.任何人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一个学校的发展与教师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的优劣又与教师的成长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教育理念的建立和改变依赖于教师思想深处教育意识的建立和改变,可以说,教师拥有不同的教育意识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因此,建立起服务意识、契约意识、信息意识、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等与相适应的教师意识将会促进教师成长.教师成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成长与教师意识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就教师应具备的几种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它既表现为教师行为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教师行为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改造,这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特征.
教育科研意识首先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育科研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还需要有教育科研的眼光和智慧. 因为教育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的过程,教育要完成对每一个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从思想到品质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会遇到许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头脑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用崭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去研究探索、认识解决,从而达到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 作为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把课上好”这个感性经验的层面上,而不具备科研能力,不对自己或他人在实践中成败得失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一切教育的改革,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改革都是难以搞好的. 但是,如果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就会在工作中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去研究,就会感到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要学习,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要解决的新问题,且渐渐养成了科研习惯,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益和质量,也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仅停留在提高学历、训练教学基本功已远远不够了,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改革模式的建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认同程度和实验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探索与追求. 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科研意识,把“教”和“研”对立起来,或以“教”代“研”,或只“教”不“研”是难以在教学改革中创新发展的. 看看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教育专家们的成长史,就会发现,靠攻读学位而功成名就的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生从教,在教育园地里勤奋耕耘几十载,坚持教育、科研、实验相结合,从而踏上成功之路的. 单说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之、叶圣陶,新一代教育家于漪、魏书生等,哪一个不是在一边教学、一边科研的长期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并闻名于全国的呢?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挖掘自身内在的潜质,从榜样身上汲取科研力量,提高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显著提高教师素质:其一,可以使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育规律,更自觉地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努力,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其二,在教育科研中可以更新教育观念,陈旧的教育观念不破除,教师便不会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其三,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教师可逐步养成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经常反思与调节的习惯,形成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监控能力. 其四,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新世纪需要的是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应当全神贯注、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应当看到,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科研积极性,教育科研园地已经或正在呈现出喜获丰收的景象,但实事求是地说,也有些教师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 其实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因为教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最了解,体会最深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着丰富的问题源,最有利于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应当指出的是,开展教育科研是辛苦的工作,尤其要研究出成果,更要花费许多心血,因此,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教育科研是至关重要的. 有的人难耐科研中的寂寞与枯燥,有的人不愿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得不到收获. 开展教育科研要求教师提倡两点精神:一要坚韧,二要勤奋.
坚韧. 就是不怕任何困难、挫折与失败. 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成果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些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就很缺乏这种可贵精神,常常因为害怕艰苦,没有恒心而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勤奋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对教育科研来说,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说过:“应知学而问难,在乎点滴勤. ”搞教育科研是一项既艰苦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要想出成果,就必须做到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勤奋笔耕. 做到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 找窍门,走捷径,疏懒怠惰,必将一事无成.
2 教师要有转变教学理念的服务意识
当今,学者们越来越趋向于这样一种观点:“教育就是服务. 为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师的服务意识应该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在注重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服务功能,要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服务.
传统的观念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完全不平等,教师一直处在俯视学生的位置,完全没有意识到外界影响对学生心灵世界构建造成的后果:有很多老师,戴着有色眼镜,不把学生当人,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与侮辱,实行体罚,甚至在精神上对学生造成不可抹灭的阴影. 或者缺乏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了解,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不和谐等等,使学生失去了刚进学校时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从本质上而言,教师的工作并不是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职业的存在实际上是为了完成一种服务,服务于社会、家长与学生,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国家和家长出钱,教师为其服务的一种性质,人们只是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看到了其情感上的付出与贡献,才觉出教师这个团体的高尚,倘若教师们倚仗着这个光荣高尚的头衔,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的本质,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轻则是名誉上的代价,重则影响的是一个孩子,一个人的一生. 有时一个人才的造就,就在于一个教师的一念之间. 所以,作为一个服务于人民的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掂量一下自己举手投足之间,对孩子造成的举足轻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掂量一下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少斤. 有位教师说得好,“做别的工作你也许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但是要记住,你从事了教师的职业,你面对的永远是有感情的人. ” ノ颐怯辛朔务意识,就不会把学生家长当作奴仆一样呼来喝去,因为我们的衣食是他们提供的;有了服务意识,我们就不会看重优生歧视差生,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有了服务意识,就不会只要分数而不顾其他,因为我们的服务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有了服务意识,我们就会更自觉自愿地研究更好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更顺畅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有了服务意识,我们才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的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我们的工作. 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教师,就是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就能得到学生的拥戴家长的满意. 有没有服务意识,是区别一个教师能否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显著标志之一.
首先,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服务.
为此,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置身于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把学生满意当作教师服务的标准. 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师必须要为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服务,对新的课程形态要进行不断地开发研究.
再次,教师要为提升学校的声誉服务. 教师以优质的教育服务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与服务性企业赢得客户满意,从而赢得更大利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为,教师的优质服务可以使学校以突出的业绩和优良的声誉赢得社会的认同,学校可以在教师的优质服务中增值,从而保证学校拥有充足的生源和吸引到更多的捐资,这又必将进一步为学校的优质教育服务提供不竭的动力,以教师的优质服务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3 教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化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尤其应该如此. 这是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容置疑.”
31 加强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单兵作战”,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的问题,普遍存在着“单干”的现象.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自主选择了研究课题,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时依靠单个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够了,这就需要教师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参加学生的课题研究,参与指导. 有时,还必须与图书管理老师、保健老师、实验老师合作,为学生查阅资料、实践探索提供方便. 学生的课题研究有了多位教师的合作指导,更有利于顺利进行下去. 可以说,新课程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互动.
32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它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较多的可能是如何“教”,而在新课程中,则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求学需求为主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所指出的: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 新课程中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可以自由地提问、质疑. 在学生们心中,老师就像是他们的朋友,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易于抛开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可以坦诚地对学生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探究.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是与学生一起分享.
33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课程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有必要让家长们也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向家长们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 如给家长开设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开家长会、请家长进课堂听教师上课、参与评课、邀请家长共同来参与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法,让更多的家长来了解新课程的科学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具备这一基本素质,很好地进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从而使新课程改革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的心中.
4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知识总量每七至十年翻一番. 同时,“知识废旧率”也在加快. 因此,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获得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90%的知识需在工作中获得. 作为教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特别是现在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教师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稍不注意就落在学生的后面,何谈为人师表. 为此,现代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地进行二次教育以及终身学习,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这就是人生目标. 一个好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新东西,不停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触动他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求知的需要进而变成自己学习的动力. 努力充实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做学生知识与人生目标的引路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顺应时代的大潮,符合发展社会的要求.
5 教师行动的准则契约意识
契约意识作为文明社会的意识之一,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特别是在加入玏TO之后的社会现实中,契约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并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如果教师要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契约意识.
第一,契约意识要求教师明确权利义务. 权利与义务是契约意识的本质内涵,不能把契约理解为教师单方面的权利或义务. 一方面,教师必须对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尽自己的义务. 学校给老师一定的薪水等一系列的待遇,教师就应该为学校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学生到学校上学,也和学校产生了契约关系,教师就应该代表学校对学生施以优质的教育. 如果教师拥有明确的契约意识,那么,就会容易理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内容不应该是命令服从和师道尊严,而是民主平等,至多是“平等中的首席”.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充分享受到自己的权利. 既然教师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那么,教师就应该得到该得到的待遇,从而为教师的优质服务提供更好的条件. 特别是随着教师聘任制的逐步实行,教师的权利意识也应进一步加强,以维护教师自身的合法权益. 否则,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教师的契约意识中应该具有的内容.
第二,契约意识要求教师按照规则办事. 既然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教师就应以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为自己的工作方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按规范的教育标准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 这就要求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否则,就算违约,就要承担责任.
第三,契约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行为能力. 既然教师代表学校给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教师就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来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教师未探索过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尽最大限度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四,契约意识要求教师善于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中,教师无论是在角色转换、工作方式、课程资源、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许多方面会存在着各种各样.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学会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惊慌失措,甚至是消极对待.
6 教师的生命意识
教育是师生生命之花的绽放,学校是师生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生命价值展现的重要空间. 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生命意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
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师生才能共同走向生命的大完满.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生命意识呢?
悲悯意识. 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美丽而神奇. 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何其珍贵. 教师对生命应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悲天悯人的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一个“爱”字. 热爱学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而热爱生命则是源于对生命的悲悯意识. 任何对学生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的教训,对生命事件的置之不理和简单粗暴的处理,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和戕害. 对生命有悲悯意识的老师,他才能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才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才能有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感. フ体意识. 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和发展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个体的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的. 学生是“整体的人”,他的身心存在与发展具有完整性,并且与自然、社会水乳交融、和谐共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具有整体意识. 既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关注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任何割裂学生生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生命整体意识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关怀. 互动合作生成的教学方式就是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方式,因为个体生命不能单独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与教师、学生、课程的交往、交流、对话中,与他人的合作探索中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
主体意识. 生命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觉醒的过程,不断地发展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也就是要树立生命的主体意识. 萨特说“你要成为你自己”,找到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生命就具有了主体意识. 教育家们说:教育激励和唤醒. 激励什么?唤醒什么?就是唤醒主体意识,激励学生成为自己. 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唤醒自我,找到自己,共同树立生命的主体意识. 所以说: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 有了主体意识,才有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师生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自我揭示系统,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砥砺. 学生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学生才会真正具有个性和创造性.
超越意识. 教育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教师应该主动地去追寻这种存在和活动方式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不断地思考、探究和创造去提升生命的质量,这就是教师生命的超越意识. 只有超越,才能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乌什斯基说:只有灵魂才能影响灵魂,只有情操才能影响情操,只有人格才能养育人格. 所以教师的生命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只有树立“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我新故我在”的思想,不断地超越自我,由“自在的生命”变为“自为的生命”,才能不断地突破自身的狭隘和封闭,走向生命的开放与自由,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差异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的,生命个体之间有共同的东西,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差异,使每个个体生命都有特殊性,即个性,并且在其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承认并且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就是教师的生命差异意识. 古希腊有句名言: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中国谚语说:人如其面,各不相同. 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教师整天面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就会发现:有的长于思辨,有的长于行动;有的文静,有的活泼;有的早慧,有的晚成. 因此,差异意识,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都具有其合理性,都应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必要的尊重.
游戏意识. 生命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因为生命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生命的成长离不开理性的培养和感性的熏陶. 这是一对矛盾,游戏却能把生命的理性和感性统一起来,使生命既有自有本质的内在深度,又有外在形式的活泼灿烂. 当然,不能把游戏理解为肤浅的搞笑,无聊的打闹,游戏意识是一种审美意识,游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既有愉快的形式,又有智慧的内涵. 是规范的自由,是深刻的轻松. 具有游戏意识的教师,他会把他的教育教学活动变为思想的体操,精神的漫游,心灵的探险,智慧的博弈,灵魂的音乐,生命的绘画. 让师生的生命在游戏中成长.
教育是生命的花朵,离开了生命的本源,它将会枯死. 教师有无生命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去尊重生命,创造生命,完善生命,共同成长.
阳光教师应有的情怀心得体会 篇4
2017年2月9日,听了石校长的“阳光教师应有的情怀”师德专题的精彩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阳光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阳光教育致力于把阳光播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里最灿烂的阳光。阳光教育是自然、人性的。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教育要面对发展的需求。阳光有七色,阳光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打造七彩人生。阳光教育是活泼、生动的。让每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享受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要成为阳光型教师,就要有良好的心态,享受尽责任的快乐。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呀!”“教师工作太累了!”……的确,教师工作是很累人,唉声叹气是一天天过,开开心心也是一天天地过。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快乐,学生也就会因教师的快乐而快乐,就会在课堂上拥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你把学生看做天使,你就会生活在天堂里。
增加阅读,提高修养,不断成长。“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也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幸福。我们要给学生他们需要的爱,这样我们的爱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所理解。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 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的……这样,用我们的爱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从而使他们收获到幸福。
【优秀青年教师应有的几种意识】推荐阅读:
青年优秀教师颁奖词09-05
优秀青年数学教师推荐10-18
优秀青年教师奖学基金10-21
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申报材料05-13
中学青年优秀教师事迹简介05-27
优秀青年教师申报表07-21
优秀青年教师申请书09-16
优秀青年教师申请述职报告06-05
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发言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