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2024-08-15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精选6篇)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篇1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7425 更新时间:2007-3-28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

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新授:板书

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

2、提问:

(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论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

(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结论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提问: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

(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

(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四个方面,即四个结论)。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一框 公民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

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

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

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

义务呢?(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

(一)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

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

(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

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第二框 忠实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 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相关链接——“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

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

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

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

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权利,增强法律意识,远离暴力。

★ 重点和难点

重点:什么是人格权?怎样用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调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何疑问,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相关知识的贮备和拓展。如:有关人格权、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本课和各框的教学主题;收集相关的案例与素材。

学生准备:向老师提出自己在“人格权”方面想要了解的问题;反思自己是如何行使生命健康权的;反思自己是否有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收集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相关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设疑讨论法、体验教学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学生阅读引言中的3个情景,简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在这个方面还有哪些疑问。(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兴趣,利于教学。)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珍惜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新授:板书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一、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一)看图例案例回答问题:

1、请同学观察三副图,编一个情景剧本。恶作剧的可以让学生表演;

2、补充最近煤矿爆炸新闻(北京讯)就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煤炭生产安全之际,山西却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吕梁交城县煤矿在3月8下午6点半左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至9日下午3时为止,已确认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伤者6人已送医院抢救。事发当时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脱险。中国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于山西,山西也因矿难频发而出名,官方数字显示,2004年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

2、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格权的重要性

(三)相关链接 人权知识

(四)人格权的构成及其特点

特点: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

(五)相关链接 封建和新中国对于人格权的维护情况

(六)生命健康权的地位——首要地位

(七)相关链接 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较(请学生齐读后,谈对健康问题的看法)

(八)通过对书本三个情景问题分析,引出人身自由权

1、分析三个情景,提问上述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

2、了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体内容、侵权行为

二、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一)分析雇佣童工的案例

1、阅读案例

2、提问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二)未成年人的生命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共同讨论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应如何依法维权。)

(三)相关链接 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以及雇佣童工的危害

(四)国家法律(提问哪些法律?)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远离暴力。

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探究,在此基础上掌握。

教学重难点: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课标内容: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 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公设

积 合 极 作

行 使交

生 命流 健

康 权合 关 作 爱

他交

人民权利,生命健康权是行使其他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提权利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究竟出新的主题

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呢?

活动一:

一、出示一组图片(见教材 28 页)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图景中,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利?

2、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二、出示资料(见教材 29 页)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成对行使生命健康权的 1、上述行为哪些属于合法行正确认识。

为?哪些属于放弃权利的行为?为什么?

2、我们身边有哪些珍爱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教师指导,得出结论,作为青少年,应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认识到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一种责任。

活动二: 通过对小哲伤害案的分、出示案例(见教材 30 页)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得 2、学生思考:

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

? 此事给小君,小哲双方家庭造权,害人就是害自己,的 流

拓 展

成什么后果? 遇事应冷静,应通过合 ? “进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法手段解决问题。

阔天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此桩惨案如何避免。

教师指导总结: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让人为荣。活动三: 1、出示案例:

案例一:“杀人狂魔黄勇伏法”沉溺于暴力电影和游(见附录 1)

戏,虽不至于直接促成 案例二:“美国青少年枪杀数人犯罪,但却在诱导青少案(见附录 2)年以暴图解决问题,在 2、学生思考:

学生中形成远离暴力,两则案例告诉我勿什么道理?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教师指导、归纳:我们要远离暴力文化、珍爱生命。活动四:、出示“同学落水之后”案例(见教材 35 页)

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珍

? 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上述三种表现;

也要主动关爱,他人的 ? 如果你遇到 类似情况,应该生命与健康。

怎么办?(提示:从自护与救人两个角度考虑)。

活动说明:全班分成 8 个小组,每 2 个小组组成 1 个大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基础上进行大组汇总,然后选派 1 位代表发言。1、各组交流。2、教师指导、归纳

结语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从小事做起,关爱他人生命与健康。

附录1:2003年冬,中国震惊全国的雇舆特大杀人案侦破,29岁的杀人魔黄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杀死青少年17人,杀伤1人,黄勇供述本人身小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自感杀人刺激。

附录2:1999年4月20日,美国,年龄同为18岁的哈里斯和克莱佰特身穿黑色军用雨衣,闯入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哥伦拜恩中学,开枪扫射杀死12名学生,1名教师,打伤数人,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屠杀案的两名凶手平时喜欢在网上“冲浪”,并经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电子游戏。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一、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

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具体为:

法律权利 人 名誉权

格 肖像权

严 姓名权

权 隐私权

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学方法:

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

侮辱、诽谤等

如是违法行为则承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肖像;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轻者承担道德责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任)(第五课内容)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5、教学具体活动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2)课前准备:发放表格评选最满意老师和班级星级学生并做统计。

(3)教学过程

第一步: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

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

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

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如:

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

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

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目的在于:

1、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

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

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第二步:从评选活动谈个人名誉

1、说说自己评选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的依据

2、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在于: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3、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

品行表现

优良

不良

评价所用的词

名誉

(诚实、善良、正直等)

(好的名誉)

(奸诈、邪恶、卑鄙等)

(坏的名誉)

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第三步:带着问题二分析案例

1、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二展开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说明: 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

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第四步: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

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的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的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

讨论:

1、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

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

具体表现 为方式 1.侮辱 谩骂他人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通过案例分析和表格填写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教学活动和建议: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3、课前准备:搜集学生在艺术周美术长廊中的人物画作品。

4、教学过程

第一目:(1)、导入:以我们如何区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些知名人物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这样就进入本课要讲的内容。

(2)、展示学生艺术周的相关作品:有人物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目的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

(3)、案例分析:

见书本: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

思考: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

连连看:

小红让爸爸给自己拍照片 肖像使用权

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编辑的要求 获酬权

小红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肖像制作权

通过思考和动手连线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4)、小品:朱月坡的烦恼

我叫朱月坡,上月在潇洒楼拍了艺术照,今天莫名其妙发现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巨幅艺术照,难怪同学们见到我就说“美女”,我好不自在。另外,因为我的字不好,老师点名时无意中念成了朱肚皮,于是一个女孩子多了一个不雅的外号,我还发现自己送给同桌的照片在别的同学手里,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我长了山羊胡子和一对猪耳朵。哎,我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思考:朱月坡遇上了哪些烦恼?小品中除了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外还有哪些侵权行为?她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的:根据这段小品的表演让学生知道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反之,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目:(1)、由此及彼话人物

鲁迅 刘翔 比尔.盖茨 霍金

我们之所以一看到这些名字就能说出他们的事迹,是因为姓名是一个人的文字符号,它与某个特定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和艺名等。

(2)、案例分析一

见书本:牛顺父子的冲突。

思考:牛顺可以改名吗?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出你的依据。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3)、案例分析二

如此玩笑能开吗?

案情:宋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玩笑惹上了一场官司,落得与好友对簿公堂反目成仇,心中懊悔不已。今年9月,宋明突发奇想,到邮电局以申洋妻子江玉的名义,向远在云南的申洋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内容为:“家有急事,速归。”申洋接到电报后信以为真,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谁知却是一场虚惊。申洋夫妇一怒之下将宋明告到法院,提出了要宋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

思考:宋明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

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宋明为寻开心,假冒江玉姓名虚构事实愚弄他人,其行为构成侵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宋明向申洋夫妇赔礼道歉,并赔偿二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合计5100元。通过法院的判决我们可以看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所谓干涉,是指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干涉他人使用或变更其行为(如无合法根据强迫他人更改姓名)。所谓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名义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活动)。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一样,都是指非法利用他人姓名并侵害了权利人的姓名权,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盗用的结果常常直接损害了被盗用者的利益,而假冒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某种民事、经济及其他活动,假冒者的目的常常并不是为了直接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非法所得。当然,假冒的结果也可能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凡是非法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不管是否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均构成他人姓名权的侵害。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臭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自主地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个人隐私的含义、具体内容及作用。

课前准备:

老师收集一些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之间侵犯个人隐私方面的日常事例;学生思考自己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是如何认识的,回想自己的隐私受到过哪些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隐私。

教学方法:

讨论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等。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一、情景导入: 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

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

二、学习新课:

(一)、人人有隐私

1、帮小红讲清道理:

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1.讨论:“隐私就是臭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们?

2.阅读P47两段相关链接,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明确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3。共同学习教材P46页大字内容,重点了解隐私的具体内容和保护隐私的意义。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学生阅读案例: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围绕书中两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

2。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保护隐私权的作用。3.讲解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1)学生阅读案例(某派出所非法搜查的事例),并结合P49页的相关链接的内容,讨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显示《宪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文,得出: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

(2)讨论:“一米线”是银行、邮局等窗口服务行业为保护客户的个人帐号、储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资料而采取的措施。“一米线”的设立有什么作用?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公民有权对个人的信息保密。

(3)情景展示: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学生私自撕下同学信封上的邮票。

思考: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请说说理由,并列举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通信包含多种方式,而不仅限于普通信件。

得出结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

小结:学生归纳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2、假设你把一些个人的秘密说给朋友、同学后,他们泄露了出去,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呢?

二、学习新课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1、结合导入中的情景,思考:(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1。友谊与隐私:

材料

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

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 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2。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1.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2.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学生在了解书中的两方法后,思考:保护个人隐私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可以怎样做?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共编《维权手册》保护合法权益

目的:

(1)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

(2)增强学生的初中能力;

(3)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维权“工具”。

操作要求:(1)学生在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围绕生活、学习等方面搜集侵权的表现;

(2)结合法律条款和维权帮助的范例,整理出有效维权的途径和方法;

(3)查询能够给予维权帮助的机关、部门的地址和电话(如消协等的地址、网址、投诉电话),为维护权益提供信息资料;

(4)按照拟订的提纲,以“当XX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为题撰文;

(5)将上述成果装订成册。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学生面临的问题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现在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用,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而现在在初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完全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有的初中生动辄迟到早退,甚至逃避作业,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高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接受教育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⑷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⑵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时:2课时。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

教学内容提要

一、知识助我成长

创设情境:

例子——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挣钱”——“挣钱做什么?”——“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1)教育的含义P58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重要作用意义。

①P59对个人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②P60对国家来说,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

创设情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引出:

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每位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了吗?请看以下事例——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小燕的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燕的奶奶就带着姐弟俩挤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拖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今年2月16号,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 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师过渡):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但是,是谁剥夺了小燕上学的权利,谁又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热点辩论。

热点辩论 :

1、辩题:少年失学谁之过?

[教师事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师):请同学们结合录像提供的信息,利用手中的材料、教材,对其进行加工重组,要求:

1、寻找对方的责任

2、尽力为自己开脱

记住:你给对方找的过失越多,你的责任越小,为自己开脱的越好。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时候到了,让我们赶紧行动吧。

[第一阶段:学生看书、资料,自由讨论,第二阶段:自由辩论,教师应随时调控、并适时转移矛盾,挑起战争。

此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学生的看书、交流、整合知识、自由辩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从中找到对方的责任,从而为己开脱。本环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本节课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也很会为自己开脱。但我们知道,在失学儿童问题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是责任大小而已。

为了保护我们的受教育权,下面我们来学习——(1)P60受教育权的含义: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面对向小燕一样的失学儿童,我们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复学之路呢? 2复学之路共探讨 :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职责、措施]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

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

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你们各方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付诸行动,挽救失学儿童。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辩论总结义务教育的含义:(2)P61义务教育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含义)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师过渡)另人欣慰的是,失学儿童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到全社会的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不象一股股暖人的春风,点燃了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但有些人想得更远,提出了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我们关注来自两会的最新报道:

时事追踪: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卷烟厂厂长程佳华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议案。他指出: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即使是象征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也可能成为他们读书的障碍,因此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是他们受教育机会的根本保障。

请回答:程佳华代表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议案?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分析、总结] 师分析:

1、提出全免费,说明目前的义务教育不是全免费,而仅仅是免除学费,这是义务教育的一个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免费,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2、如果议案能够实施的话,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遍性。

3、他提出修改法律,想依靠法律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而法律又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特征)(3)P61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

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一天早日到来。

知识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积极,很活跃,老师非常感动,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请同学们结合前三个版块的内容,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二、珍惜学习的机会

上一框我们学习了每个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实现吗?请看课本第62页“小梅的遭遇”。它说明了什么呢?

它说明了我们还有不少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它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1、维护受教育权利

类似小梅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想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侵犯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的情形„„上述情形表明了我们有不少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正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犯。有的是个人的受教育权被侵犯、有的是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以上介绍的是:

⑴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情形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小梅的遭遇”思考——

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⑵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

方式一:寻求学校及老师的帮助;

方式二:

方式三: 方式四:

方式„„„„„„„„„„(请同学上讲台到黑板上填写)

(课本第63页寺庙建到学校旁)„„针对这一事例,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①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②假如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要懂得:受教育——作为我们的权利,一我们不得随意放弃;二在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小公民,适龄的少年,我们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履行受教育义务

从国家来说,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还比较紧张,但是国家每年都得拿出几千亿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对于有的家庭来讲,家长每个学期也要拿出成百上千的费用供我们学习,对有的家庭来说,也是相当吃力的。可见,⑴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报答国家和父母。

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

⑵初中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参考课本第64页。共有三项。具体地说,为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

①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

②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以下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③„„„„

④„„„„

⑤„„„„

假如遇到下面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

①上课走神,遇到老师的批评; ②做作业时,遇到疑难问题;

③上自己不大喜欢的课;

④考试成绩不理想„„

(3)初中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

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②我们不仅要现在学、还要将来学。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富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社会财产的分类和个人财产的内容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⑵明确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和保护。

⑶明确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继承权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⑷明确智力成果的含义,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2、能力目标

⑴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⑵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

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⑵保护智力成果权,要树立维权意识。

课时:3课时。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第三框为1 课时。教学内容提要

一、财产属于谁

1、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1)财产的含义(归属):属于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有权的物质财富。公民的财产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准物权、债权及知识产权等。

(2)公民的的合法财产的含义:公民正当的、合法的途径获得的财产。

教育学生能辨别哪些是合法财产?哪些是非法财产?结合教材P68——70页来学习。

(3)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教材P70 分别解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2、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

(1)为什么要保护?P71(2)怎样保护?

①宪法保护 ②民法保护 ③刑法保护

3、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

(1)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

(2)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第一框 财产属于谁

一、导入新课 “拾金不昧”。

教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教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我们看看这张图片。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教师:看到这儿,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学生说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教师:看来大家是很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映?(学生回答)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教师: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为什么?(支持)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内容。

板书:财产属于谁

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要想理解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

教师: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学生回答)教师:春节期间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压岁钱?(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好。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学生回答)

教师: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学生回答存银行)老师说,看来同学们年纪虽小但却十分具有理财思想。近期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调高了存贷款利率,相信你这时存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教师:如果你去商店看到了自己十分喜爱的物品,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

教师:(找存银行的同学继续提问)刚才你说会把这500元存入银行。如果你过一段时间去银行取钱,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的部分叫什么?是归银行还是归你自己。(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你在报纸上也看到了类似出租车司机李某听到的消息,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

教师:从我们拿到这500元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5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将大家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好!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在我们周围可为我们所有的财产越来越多,刚才有同学说到对家庭财产(家庭中的电脑、电视等)享有所有权。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接到了这样一个咨询电话:

6月初,我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三个月后,我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儿子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我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请问我该怎么办?

教师: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和第12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根据这些规定,一般情况下,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上述材料看,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只能进行简单的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应是无效的。

我们在生活中决不能做案例中张明所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对家里的财产只有使用权,只有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

教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下面请看图片,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都归属于谁?

(出示图片: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教师:我们如何划分财产归属的种类呢?(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二)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财产范围的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教师:我们看教材第68~69页出示的五种财产占有情况,判断一下哪些应该属于个人,哪些不属于个人?为什么?

(学生判断,教师总结)

所谓合法财产是指公民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取得的内容合法的财产。

因此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合法性。

过渡: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过渡:请同学们看家庭盗窃现场的图片)

教师: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了图片中的情形,你的反映是什么?(家中被盗了)

教师:看到如此情景,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打电话告诉家长,或直接打110报警)

教师:由同学们对刚才情景所作出的反映,我感到大家还是很有法律意识的。即在自己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应该说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利的武器。

(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da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那些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我们请右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法官,你又会做出怎样的处理?(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上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普遍的做法。

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下面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教师提问:画面中的开车人遇到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抢劫)

教师提问:抢劫行为使你的什么权利遭到了损害?(学生回答财产所有权和人身安全)

教师提问:如果该抢劫犯在对你进行抢劫时,恰好被公安机关抓获,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他?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相信大家对他的处理意见是一致的,即交由公、检、法机关依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具体来讲,就是运用刑法这一最为严厉的法律武器对犯罪人进行最有力、最有效的打击,从而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因为这些进行抢劫、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行为的犯罪人,他们的存在不仅会给公民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对公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不仅如此,这类实行侵犯财产所有权犯罪的犯罪人,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如果仅用民事手段来解决,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保护作用。因此,国家在规定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同时,还规定了公民可以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

对应的课标内容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的传统美德。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晓军一家的遗产继承故事为线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有关遗产继承的几个概念、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请看

活动一: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 生1:晓军的父亲尚未辞世,其财产不能继承。

生2:即使晓军父亲死亡,也不是所有的财产和家产都能继承。

3、假如晓军父亲的财产中有来源不明的,晓军的家人就不能继承。

生4:父亲死亡后,他的所有个人财产如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生5:还有家产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属于父亲的那部分可以作为财产继承。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谁来归纳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归纳得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的个人财产。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

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多媒体显示)

活动二:人生AB剧(学生扮演)

不久,晓军的父亲因病去世,晓军的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下。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

师: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依据。

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的坐在右边,赞同母亲的说法的坐在左边。

生1:因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

生2:姑姑与父亲是亲兄妹,财产分给妹妹也是理所当然。

生3:姑姑总是要出嫁的,不能把家里的财产带给外人。

师:同学们似乎说得都有点道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7页,然后请你再次作出选择,赞同爷爷奶奶的坐右边,赞同母亲的坐左边。

生4: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第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所以我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

生5:我赞同母亲的说法,因为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姑姑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因而不能继承。

师:同学们通过争论、阅读教材已经对上述问题形成了共识,姑姑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父亲的遗产。

师:晓军家的这种继承方式属于哪种继承方式?它应该按哪些原则对遗产进行分配?

学生阅读教材78页,理解上述案例属于法定继承以及法定继承中,遗产份额的分配原则。活动三:律师到我家

学生角色扮演晓军一家和律师:正当晓军的家人准备分割遗产的时候,晓军父亲的律师来到晓军家,拿出了晓军父亲生前的遗嘱,遗嘱中提到:晓军是未成年人,要把遗产的二分之一留给晓军,父母年老体弱,四分之一留给父母,另外四分只一给晓军的母亲。晓军继承的份额由暂时爷爷奶奶和母亲共同管理。

师问:你认为晓军父亲的遗嘱有效吗?

生答:有效,因为父亲的遗嘱具备了以下条件:父亲有遗嘱能力,意思表达真实,内容和形式都合法,继承人都在法定继承的范围。

师:父亲立遗嘱确定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有什么区别?

生:这种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达到财产。

师: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父亲的遗产呢?

生:我国法律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因而晓军一家应该根据父亲的遗嘱继承遗产比较合理合法。

活动四:家庭纷争

媒体展示:三个月后,晓军的母亲另嫁他人,对晓军不闻不问,对爷爷奶奶更是置之不理,姑姑也远嫁他乡,从此音讯全无。为此,年迈的爷爷奶奶和邻居家签定了协议:爷爷奶奶由邻居一家照顾,死后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临死前,爷爷奶奶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两人死后,存款由晓军继承,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晓军的姑姑知道父母去世,回家要求继承自己父母的遗产,要求晓军交出爷爷奶奶的存款,并要把邻居的房产收回。晓军的母亲也以晓军是未成年人为由,霸占了晓军应继承的遗产。

师:晓军爷爷奶奶的遗嘱有效吗?

生:有效,因为这份遗嘱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必须的条件。

师:姑姑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爷爷奶奶的遗嘱是有效遗嘱,而且邻居受赠房产属于遗赠,受我国法律保护。

师: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我国继承的两种继承实现形式。而邻居接受遗赠取得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但是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

师:面对姑姑和母亲,假如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做?

生1:与姑姑协商,拿出爷爷奶奶的部分存款给姑姑。我们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有利于充分发挥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效益。

生2:通过老师,做姑姑和母亲的工作,向她们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协商取得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

生3:起诉姑姑和母亲,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师: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最赞同哪种做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媒体展示:

(一)我国继承法第15条规定:“继承人应当本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当继承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五:模拟法庭

媒体展示:金、吴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女。甲男、丙女在家务农,乙女、丁男在城里工作,四人都已成家,共同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两老口相继病故后留有房产三间。丙女、丁男因房产继承问题发生了争议。丙女提出丁男收入丰厚就别继承房产了,三间房由其他三兄妹个继承一间,而丁男却不同意。最后四兄妹弄上了法庭。

以大组为单位,模拟法庭进行法庭辩论与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书记员、四兄妹等角色,然后全班交流。

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

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2.能力: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3.知识:了解有关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基本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难点

培养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

教师提问:平时生活中,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喝什么?或者你最喜欢什么品牌?

看看你喜欢的品牌是否在下列排行榜里。

我想同学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品牌在这些排行榜里,一定很高兴。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喜欢的有些品牌,特别是我们国家有些著名品牌的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

材料分析: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材料一)

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最近内地企业的商标在港澳台地区也开始频遭抢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国际注册处工作人员提醒企业,强化商标先行意识、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以及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可以有效规避遭抢注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今年6月份,拉芳、舒蕾、雕牌等13个知名日化商标在香港遭抢注;3月份,泉州8个知名鞋业商标被台湾商人抢注;2月份,泉州有17个知名商标在澳门遭抢注,其中大部分为服装品牌商标。

比如,五粮液集团正是因为错过“异议期限”,只好耗时长达15个月,花费数万元,终于夺回被一韩国人抢注的品牌价值达269亿元的“五粮液”商标权利。

五粮液集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夺回自己的商标,我们又将面临着被诉侵权或退出已有市场的命运。”他还表示,“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应该成为品牌先行的必要手段,准备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更需对这些炒家们的恶意行为提前防范。”

目前内地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反抢注”行动,除了五粮液成功在韩国夺回商标外,在香港遭抢注的“满婷”品牌拥有者九鑫集团已经请了律师并定好基本方案,日前向香港商标总局递交了异议申请。

而柒牌服饰集团办公室主任叶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次抢注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在商标保护上的缺陷,我们在国际上的商标注册已经付诸行动。”

教师提问:看了这份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

材料分析:小小诉耐克“火柴人”侵权案。

日前,记者从“小小”的代理律师王惠红处了解到,“小小诉耐克‘火柴人’侵权”案将于今天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目前,“小小”方面已向法院申请增加为耐克公司进行广告创意的一家国外代理公司“Wieden+Kennedy”为另一被告。

去年10月,耐克公司在电视媒体上相继推出一则“Stickman”(又名“创意小子”)的广告。但闪客“小小”(朱志强)认为,这则广告中的主角“Stickman”的形象是抄袭自己“火柴人”的创作,因而将耐克公司告上法庭。

此前,双方对各自形象的创作都有自己的解释。“小小”认为,“火柴人”的形象源于其早年创作,早已深入人心并已完成商标注册,这一创作的运用可带来可观的效益。耐克一方则表明其所涉及的广告形象“Stickman”由耐克及其广告代理公司原创,类似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多见,例如人行道指示灯里表示“停”和“行”的小人等。

昨天,“小小”的代理律师王惠红表示:“‘火柴人’形象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创作,已被多数网友认可,而耐克‘Stickman’在广告中的形象存在雷同,已构成对‘小小’创作的侵权。”

材料分析:《细节决定成功》一书发现盗版。

2004年6月11日,《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地坛书市发现盗版,当日下午一时左右,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执法大队进行了查收。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书第二版2004年2月出版,为16开本,红色特种纸内衬,定价24.80元。在书市查收的盗版书为32开本,定价18元,无内衬,印制粗糙,封面颜色黯淡,插图模糊不清。据新华出版社有关人员说,该书在广东还有一种盗版,其版式、开本均与原书相同,定价为2980元,封面无覆膜,全书纸张较薄,印制装帧质量较差。

教师提问:这两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怎样严重的问题?

学生回答:侵权。老师说,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保护无形财产,保护智力成果权。

板书:无形的财产

一、关于智力成果

教师提问:结合刚才讨论的几个案例,试着说说什么是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是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看书P82,书上列举了六项智力成果。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这六项智力成果对人们的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你还知道哪些智力成果?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智力成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智力成果出现,我们也就需要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积极性创造智力成果。

看图片。

教师提问:请你猜猜图片里的人物是谁?

他就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

他曾经给我国有关领导写过三封信。

材料(二)分析: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

皮尔·卡丹是著名的服装大师,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尔·卡丹”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品牌;皮尔·卡丹先生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8年以来先后28次访问我国。然而“皮尔·卡丹”品牌在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同时,也成为“傍名牌”者“最喜爱”的目标。2001年6月,皮尔·卡丹先生出席南京一个国际服装节时,展厅里一个高达两米的“意大利皮尔·卡丹(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的广告牌赫然而立。皮尔·卡丹先生对此大惑不解:我没有这个公司!真假皮尔·卡丹竟在展厅见面了。

面对众多的“傍名牌”现象,皮尔·卡丹先生坐不住了。2003年9月10日,皮尔·卡丹先生在巴黎给他非常敬重的一位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投诉信。在信中,皮尔·卡丹先生写道:“作为对中国情有独钟的一个法国人,我迈入中国市场已有20多年了,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您的关照,才得以有今天的发展。但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假冒‘皮尔·卡丹’,或采用与‘皮尔·卡丹’极其相似的名称、包装及标牌在各大商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在中国许多城市用‘皮尔·卡丹’(中文)注册公司。我有幸被贵国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直遵纪守法,苦心经营,与中国各有关部门及公司的合作始终十分愉快。但由于上述公司的违法行为,我的声誉及我在中国合作伙伴们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侵害。”皮尔·卡丹先生提出:“我在这里,恳请您的帮助。烦请中国工商部门助我公司一臂之力,清除中国市场上的‘皮尔·卡丹’侵权现象。”

国务院领导把投诉信批转给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领导接到投诉信后立即行动,公平交易局、商标局、企业注册局共同对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迅速发出《关于查处侵犯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各地工商机关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对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投诉的违法行为认真调查核实;对构成商标侵权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依法坚决纠正;对在市场检查中发现的其他违法行为一并处理。2004年4月9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部署查处重大不正当竞争案件专项会议,对涉及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等8起重大不正当竞争案件部署全国统一查处。会上,与会者形成共识,做好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等8起案件的查处工作,是保护知名企业合法权益、知名商品市场信誉、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措施,是保护消费者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会议要求,以查处重大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活动,整合工商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和案件督办力度。要通过建立执法责任制度,保证执法工作取得实效,解决问题要坚决彻底,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不留死角。随后,全国各地工商机关的统一行动全面展开。

工商系统的全国统一查处行动取得的成效,使远在法国的皮尔·卡丹先生十分满意。2004年4月19日,皮尔·卡丹先生在巴黎又给这位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我在中国的代表处向我汇报了您对我公司对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侵权现象的投诉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大力的配合。我的首席代表宋怀桂女士也高度赞扬了您多年来对‘皮尔·卡丹’品牌的一贯支持。我想在此为您对维护‘皮尔·卡丹’品牌所做的一切表示我衷心的谢意。”

同日,皮尔·卡丹还给负责部署查处行动的国家工商总局写了一封感谢信:“我在中国的代表处向我汇报了贵局对我公司的投诉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大力的配合,为维护‘皮尔·卡丹’这一品牌在中国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在此对贵局为维护‘皮尔·卡丹’品牌所做的一切表示衷心的谢意。”

教师提问:快速看上述材料中楷体字部分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分别是什么样的信?

学生回答:这三封信有一封是投诉信,有两封是感谢信。

教师提问:皮尔·卡丹先生写投诉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次国际服装节,在展览厅出现了假的皮尔·卡丹公司。相关的原因是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假冒‘皮尔·卡丹’,或采用与‘皮尔·卡丹’极其相似的名称、包装及标牌在各大商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在中国许多城市用‘皮尔·卡丹’(中文)注册公司。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事情,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保护智力成果不仅仅是涉及个人利益,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以至于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智力成果权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

回想一下刚才讲过的几个案例。

教师提问:说说这几个分别涉及哪一方面的智力成果权?

学生回答抢注事件和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涉及的主要是商标权。

耐克广告涉及的主要是创作方面的权利。

《细节决定成功》涉及的主要是著作权。

教师提问:请你说出还有哪些权利也属于智力成果权?

学生回答,智力成果权还包括:专利权和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教师提问:从查处侵犯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维护学生回答,知识产权,最强有力的手段是什么?

学生回答,维护知识产权,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法律。

三、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材料分析:16岁中学生三项发明引资200万,换得10%股份当老板(材料三)

武汉一16岁的在校高中生胡登煌凭借3项发明专利,成为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企业的股东。他是武汉地区“学生股东”第一人。他发明的“无压痕眼镜架”在宁波市投产。他的另两项专利“世界筷子”“自洁水龙头”也进入生产进程。前者在一双筷子上加三个套环,以固定筷子,让外国人也能熟练地使用;后者在传统水龙头把柄上钻4个孔,一开水龙头,把柄便溢水自洁。

3项发明吸引了浙江知名企业宁波天安集团,该集团3个月前投资200万元成立“天之煌公司”予以开发,胡登煌凭专利技术拥有公司股份10%。

胡登煌的家人说,胡登煌自幼爱好发明,去年3月至今已申请10项专利。

教师提问:这个16岁中学生当老板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未成年人也能够享有智力成果权。

看书P83,案例。

教师提问: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可依,说说你所知道的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重要法律的名称。

学生回答,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重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智力成果权,而且为了保护我们的智力成果权,我们要紧紧地依靠法律。不过,还需要明确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纸雕防伪技术,纸雕防伪兼有水印防伪的视觉效果和雕刻防伪的触觉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对奥运商品的价位不会造成影响。所有经北京奥组委同意使用的会徽商品都将使用此种防伪技术。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袁斌介绍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防伪标志由目前我国在防伪技术领域最好的企业制作。截止到8月12日,北京市的朝阳、西城、丰台、延庆等区县工商分局已经分别检查了动物园、秀水街等服装市场,依法查扣擅自使用会徽标志的服装134件。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官员手拿印有“中国印”的真假T恤衫做了展示。真品的标签运用了纸雕防伪技术,与假冒品有着显著区别。此外,假冒品在水洗后胸前的标志很容易掉色,而真品则不会。发布会上,北京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天起,将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开展保护奥运会会徽专项执法检查。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T恤。而在万通,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偷卖“中国印”。奥运一向为社会所关心,因此,“中国印”一公布,新一轮的奥运标志保卫战就此开始。

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的名称、徽记、标志以及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名称、徽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会歌、口号,“北京200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简称;其他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标志等都受到此条例保护,其中就包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其中包括将奥林匹克标志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用于服务项目中,用于广告宣传、商业展览、营业性演出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同时,也不得销售、进口、出口含有奥林匹克标志的商品,制造或者销售奥林匹克标志,以及可能使人认为行为人与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之间有赞助或者其他支持关系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其他行为等。

因此,在没有经过北京市奥组委同意和授权的情况下,任何以商业为目的使用“中国印”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工商部门可对其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诈骗等活动,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提问:从奥运会会徽采用防伪技术这件事,你对如何保护智力成果权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提问:据你所知,我们国家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展示我国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工作。

教师提问: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项作用。

⑵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2、能力目标

⑴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

⑵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⑵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教学时数:3课时,其中第一框2课时,第二框1课时。

第一框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诚信的道德观,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的九个基本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

3.知识目标: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4.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5.难点: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篇2

一、注重细节、力求完美

第3版教材变化最多的地方是数字的书写形式, 从始至终共有十二处, 均将阿拉伯数字变为中文数字, 这些变化中除去第七页 (“6”名女中学生改为“六”名女中学生) , 其余均属法律、法规条款的摘选, 这一变化显示了编者使用法律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使用文字的规范性。教材83页相关链接中有一处非常细微的变化, 这段材料选自《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版使用破折号注明出处, 第三版开门见山在首句用文字表明归属。事实上, 破折号的作用有 (1) 解释说明; (2) 话题的转换; (3) 语意的跃进; (4)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另外, 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 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此处使用破折号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因而做此修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能引起编者的高度重视。这充分显示了编者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成就完美。

二、增配插图、更显生动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一番苦功, 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 语言朴实简约、通俗易懂, 强调图文并茂等, 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 文字少了, 注重活动设计, 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一般来说, 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 比较容易刺激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3版较之于第2版, 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教材第12页设计的探究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第19页“地理环保小组的行为” (法律要求做的, 必须去做) 、第113、115页“做正义感的人” (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徐洪刚的英雄壮举) 等处在原有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增配了插图 (照片) , 使情景更形象生动, 教材活泼有趣, 做到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 更适应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更换材料、贴近生活

第3版教材更加注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维权意识。教材在“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这一目中, 列举侵犯人身权利尤其是生命健康权的现象时选择了四种情景:三幅漫画 (P24) 、一则交通肇事的文字案例 (P25) 。第3版用“非法拘禁”替换了第2版的“煤矿爆炸”, 或许有些学生曾亲身经历过被家长拘禁的事情, 自然会有更深刻体会, 对自由会有更强烈的渴望。而“煤矿爆炸”事件虽然学生可以从媒体上了解它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害, 但这总不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得直接、深刻。“交通肇事”案例列举了学生同龄人生命健康权遭到侵犯的事实, 更易打动学生,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加强防范、避免伤害、关爱生命。

四、结合国情、激发情感

第3版教材“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一目中以插图的形式列举了一组国内、国外的智力成果 (P8) , 在第2版教材中只有外国的, 新教材将缝纫机、互联网换成了中国的造纸术和明小说《西游记》,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五、理顺关系、突出主题

第3版教材将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和第一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第一目的标题中的“人格权”改为“人身权利”。第一框题首先将原来两段正文详细介绍人格权的重要性、构成及其特点, 改为一段简短的正文和相关链接简要说明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和构成, 突出了“人身权利”单元主题。然后教材又将原先安排在后面的人身自由权的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 最后重点说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和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这样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又突出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框题。这一处修改是教材正文改动最大的地方, 原先的按排给人乱的感觉, 修改后使得概念的逻辑关系清楚, 中心突出。

几点建议和几处疑惑:

1教材第五页“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材料, 是否考虑换成2008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 材料更新颖、更具时代性。

2关于义务教育的统一性特征,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解读新《义务教育法》指出“在新法中,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这个统一性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教材中对统一性包含的内容丢掉了“经费标准”, 是考虑到列举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这一项, 避免重复而省去?还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个不完全列举, 没必要面面俱到?“经费标准”与“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 是否应加上“经费标准”, 使引用更完整。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篇3

一、案例设问本末倒置,思维混乱

教材第6页案例:小寒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出生后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抚养,生活很清苦。小寒六岁时,因没有正式户口不能就近报名入学。问: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这个案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小寒的父母将她遗弃街头,致使她的权利失去了家庭的保障,丧失了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幸亏得到好心人的收养,才使她被抚养的权利得以继续(小寒的权利得到了来自他人的保障)。但她由于没有户口,却又导致她不能享受到就近入学的权利(小寒的权利没有得到学校、社会的保障)。由于失去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保障,所以,小寒的一部分权利没能实现。

首先,教材编撰者呈现这个案例的本意是让师生关注小寒已享受的权利和未享受的权利。可是师生应关注的重点是小寒的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障。小寒申请户籍登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小寒是可以申请办理户籍登记的。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9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正案),小寒与好心的奶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小寒是查找不到父母、捡拾证明不齐全的弃婴(儿),有关小寒户口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收养人提出申请,经村(居)委会确认,街道、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审核并出具证明,经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询问登记后,到县级民政局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当事人到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后,凭收养公证书到公安机关办理户籍登记。

其次,参考答案和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相违背,同时违背了199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小寒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应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政府和学校也有义务必须保障小寒受教育的权利,否则,政府和学校将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教师如果仅仅按照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学习的话,大家会觉得小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孩子,学校和社会还不对她的权利进行保障,学生就会对学校和社会丧失信心。

这样的案例呈现出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根本无法达到案例证明理论的效果。

二、主题相同案例多次呈现

教材61页案例: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并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教材62页案例: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就是赔钱!”小梅对爸爸说:“我要上学”。

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应聘书。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他对父母说:“工资再高我也不干,您不能让我中途辍学,我要完成学业。”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中无钱再供其上学相威胁。为了履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小刚写了一封信,送给镇教育主管部门。镇教办的同志会同当地司法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应聘书。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三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主题,都是家长为了一己私利,阻止子女继续接受教育。为什么不能把内容整合一下,用一个案例说明三个问题?这一册教材只有区区115页,却用了三个主题类型相同的案例,大大浪费了教材资源。

三、案例陈旧

本教材因为第一版是2008年出版的,所以选择案例发生的时间多是2006年之前的,这些案例距今已经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用七八年前的事件作为案例,远离学生现今的社会生活,体现不出案例的时鲜性特点,学生容易对书中案例提出质疑,既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教师分析案例的难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教材第8页案例:高二女生田甜寒假期间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获得320元收入。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这样的案例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月收入相差甚远。

四、案例场景设置不严谨

教材105页案例:江明的爸爸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位常来买药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家药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特别注意为顾客着想,我每次来买药,店员都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买合适的药。”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半夜咳嗽得厉害,家里又没有其他人,情急之下我给这家药店打了一个电话,店里的一名员工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了止咳的药,真是令人感动!”一位员工听了这些话后,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自己因一时疏忽收了一张50元的假币,江明的爸爸得知后说:“不小心收了假币,要吸取教训。但千万不能让假币再流向市场,这次的损失由我承担。”在你看来,这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江明的爸爸开了家平价药店,价格公道招来回头客,送药上门感动病人心;设身处地为顾客提建议,收了假币自担损失不骗人;店内员工干劲足,生意做得很红火,邻里街坊很和睦,经济效益也不错。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是场景设置不严谨。案例本意是表扬江明的爸爸,可是由于案例设置的场景不严谨,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药店销售的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的药品处方权限于医院的在职医师、社会办医性质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师。患者凭借医师开写的处方,在医师、护士、药师或其它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方可购买、使用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或其它专业人员开写处方的药品,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非处方药。在这一案例中没有说明店员为患者配的药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为患者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店员为患者配的是处方药,患者使用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店员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篇4

(1)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2)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能力目标

(1)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2)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3.知识目标

(1)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2)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3)明确自己是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4)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学情分析】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学习型社会。人人受教育,且终生受教育。现在社会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另外,国家、社会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越的条件,学生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珍惜受教育权。【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受教育权的意义,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2.难点:义务教育的特征。

突破方法:通过讲故事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通过续写故事的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电动机,应将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阅读法、设疑讨论法、体验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媒体素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P56-62,提前准备课本问题。【课时计划】共3个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新课

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校九年级某班学生李丹(化名)平时学习不认真,经常上网吧玩游戏、聊天,前不久再也无心学习,于是决定辍学。 如果你是她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帮助她重返学校?(请你拟一份谈话提纲)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一个人离开了学校,放弃了学习,就会陷入无知和愚昧,将被社会淘汰; 一个民族的教育一旦落后,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就失去了未来。 小结一: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情境再现: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你放羊做什么?“挣钱”、“挣钱做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

共同感悟: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P59对个人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对国家来说,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

创设情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一次报导:他出生在山区里的贫困家庭,种田是家里的主要工作。他每天放学都要到田里干活,家里的活几乎是他一个人扛。全家每个月就80元的收入,经济非常困难,根本无法让他读完高中。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执着与渴求,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劳累,他都一如既往地做到干完活就拿起书学习。正因为这样,他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乡政府决定供他上完大学。他对记者说:虽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但我从不怨天尤人,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我要改变我的命运。书是知识的海洋,我在海洋中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指导全村发展农业。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富起来了。他自己开了厂,建了房,做了老板。

共同感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知识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过渡:受教育是我们的基本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了立法保障。

创设情境: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小燕的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燕的奶奶就带着姐弟俩挤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拖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今年2月16号,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热点辩论:

1、少年失学谁之过?

2、面对向小燕一样的失学儿童,我们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复学之路呢?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职责、措施。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

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 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辩论总结义务教育的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过渡:另人欣慰的是,失学儿童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到全社会的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不象一股股暖人的春风,点燃了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

时事追踪: 1、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卷烟厂厂长程佳华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议案。他指出: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即使是象征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也可能成为他们读书的障碍,因此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是他们受教育机会的根本保障。2、2004年以来,天津市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就业子女的借读费,教育收费与本市居民子女同等对待,入学后不单独编班,对经济却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建立辅助基金和简便各项费用等措施,保证学生就读。

3、从2005年起,免除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用(即两免一补),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4、某校为防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辍学,实行九义务教育“特困生助学卡”制度,为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分析:

1、提出全免费,说明目前的义务教育不是全免费,而仅仅是免除学费,这是义务教育的一个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免费,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2、如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能够以实际行动来确保少年儿童受教育话,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遍性。

3、讨论小淘的事例,这一事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特点。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课堂小结:

我们的希望: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课堂练习

略(详见课件)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预习P62-66课文,预做课本问题。【板书设计】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一、知识助我成长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1)教育的定义

(2)教育的作用:对个人的成长起着到头重要的作用; 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2.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1)受教育权涵义(2)义务教育涵义

(3)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

【教学反思】

课前的调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本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组织了课堂活动,梳理了知识脉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几个活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个体到整体,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大量的现实材料增强了学生的感悟,但个别环节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要注意协调。

第2课时 引入课题

复习提问P57-61

1.教育的定义P58

2.教育对个人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的作用P59-60

3.受教育权定义P60

4.义务教育定义及特征P61 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学习目标:

1、知道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63页)

2、了解未成年人珍惜受教育权的原因(64页)

3、知道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64页)

讲授新课

一、维护受教育权利

学生列举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的种种现象:

①非法雇用童工。

②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

③不按国家预算核拨教育经费,挪用教育经费

④对危险校舍不及时维修而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⑤学校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规定,乱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

⑥随意开除学生。

⑦学校周围环境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噪音、网吧、迷信活动)。

⑧家长中断子女义务教育学业。

⑨上级随便指示学校停课,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案例分析: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是赔钱。

1.爸爸是否侵犯了小梅的受教育权?

2.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教师归纳: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途径):非诉讼途径(协商、调解、申诉)、诉讼途径。

二、履行受教育义务 不查不知道:

A.说一说你的家人都是什么学历:如 祖父祖母

爸爸妈妈

哥哥姐姐

B.在旧中国,只有20%的学龄儿童能够入学读书,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文盲。贫困的放牛娃走过学堂时,对少数富人子弟上学读书羡慕至极。许多革命前辈在狱中苦读,在马背上、战壕里看书,补偿失去的读书机会。2006年----2009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52937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2.82%提高到3.59%.这些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保障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

你想过吗?

有位家长,自1995年起,辗转近十个城市,擦了几年皮鞋,供女儿和儿子读完大学。那么,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怎么供你读书的?你一个月的零花钱大约是多少?你有什么感悟?

教师归纳:父母辛勤劳动供子女读书也不容易。情景问答:P64小刚的故事。

1.小刚拒绝辍学,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 2.如果小刚中途辍学,是否合法?小刚及家人要承担什么责任? 教师归纳:为了自己的发展,更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收获小结

珍惜受教育权的原因

1、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

2、父母辛勤劳动供子女读书也不容易。

3、为了自己的发展,更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新闻图片欣赏:“女孩的一双大眼睛”、“我要上学”等。

自主探究: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师归纳: 我们应做到:

第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第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主学习P65—66,概括应知道理。教师归纳:

1.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3.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总结收获:

1.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途径)2.珍惜受教育权的原因 3.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4.掌握三大学习方式 5.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6.立志为祖国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课堂小结

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掌握知识、塑造自我的黄金时期。让我们珍惜我们的学习机会,认真履行受教育义务,为自己、家庭和国家终身学习。课堂练习

略(详见课件)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预习P67-75课文,预做课本问题。【板书设计】

二、珍惜学习机会

1.维护受教育权利(1)受教育是基本权利

(2)如何维护我们的受教育权 2.履行受教育义务(1)受教育机会来之不易

(2)如何履行受教育义务 【教学反思】

教师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多帮助一些学困生,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只是有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第3课时

一、知识点回顾1.教育的含义和作用(p58--60)

含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作用:对个人(P59),对社会(P60)2.什么是受教育权?(p60)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什么叫义务教育?其法律依据是什么?(p61)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4.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和“教育”是什么意思?(p61相关链接)

“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5.义务教育有什么特征?(p61)

(1)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

(2)义务教育具有统一性: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6.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这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p64)第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第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

第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7.怎样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P65-66

二、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略,详见课件)

(二)非选择题

1.某校九年级学生小豆,不爱学习,经常旷课,到网吧上网玩游戏。一天,他又旷课到网吧玩游戏,老师找到他劝他回校上课,他却说:“玩游戏是我的权利,我不上学又不犯法,你少操这份心吧。”后来老师找到小豆的同学,请他们帮忙劝小豆回校上课。

如果你是小豆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小豆呢?

2.某开了一家酒店,吴某送正在读八年级的女儿小红去当服务员。小红不愿辍学,主动去找班主任老师。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小红说服了父亲。后来,吴某重新把小红送回了学校。

(1)上述材料中有哪些违法行为?

(2)你从小红的行为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3.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明确了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时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法还首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大亮点。

(1)上述材料说明了义务教育的哪些特征?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3)作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你是怎样珍惜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

三、课后反思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 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 基本原则。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课后小结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板书

(一 ) 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政治自由

(4)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分清是非

第11课 心中要有杆“秤” 1.公平的含义:

公平是人类不懈追求。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2.追求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对个人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 3.追求公平要注意什么?

(1)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

①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②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尽我们所能。③另一方面要学会接受,学会宽容,学会泰然处之。

(2)公平是相互的,我们在要求别人对我们公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4.正义的基本要求:

一不要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面对不良现象,要勇敢的加以制止。5.为什么要维护正义?

①人们只有维护正义,才可能驱除内心的贪婪.自私和恐惧,敢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②人们只有维护正义,才能使邪恶无处藏身。

③维护正义就是维护社会的规则和秩序,是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6.怎样维护正义?

维护正义就是维护社会的规则和秩序,是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①要有一颗同情心,心怀正义。②要敢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③作为未成年人在维护正义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自己,既做到见义勇为,又做到见义智为。如:拨打110.在安全的时候大声呼救.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等。④不能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⑤明辨是非,为人正直 7.是非不分的危害? ①(个人)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形象,妨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下去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社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破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秩序。8.怎样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1)辨别是非的依据: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2)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要分清是非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在“随大流”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面对“权势”的时候,能够不委曲求全;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勇于主持公道,维护正义。

9.正直的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1)一个为人正直的人,也是诚实的人;

(2)一个正直的人不会因为一己之利而丢掉做人的尊严;(3)一个正直的人能够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10.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追求公平维护正义 明辨是非。

第12课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1.从众心理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从众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发展。

①一方面,从众心理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

②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又可能抑制我们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2.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1)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2)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3.如何克服盲目从众心理?(P15知识链接)4.好奇心的影响?

①当好奇心指向美好事物时,使人对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

②当好奇心指向丑恶事物时:它可能诱使我们走向深渊,甚至陷入死亡的沼泽,也可能把我们引上歧途。

5.如何对待好奇心?

①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6.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不良嗜好的危害? 7.网络对我们中学生的影响:

(1)正确使用网络,网络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利也有弊

(2)网络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对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3)网络成瘾的影响: ①影响身心健康 ②导致学习退步 ③影响家庭和睦

④诱发不良行为,引发违法犯罪。8.吸毒.赌博.邪教的危害?

(可从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等角度回答)9.如何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 ①树立理想,追求远大目标; ②加强道德修养; ③增强法制观念;

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⑤独立思考,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和过度的好奇心; ⑥提高自控能力;

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第13课 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 1.休闲的功效:

①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上的平衡;

②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2.休闲原则:

①学会休闲,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

②学会休闲,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度。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护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气。

3.低俗.过度的休闲活动的影响:不

利于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还会使人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高雅的生活情趣作用? ①使我们因学习而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疲劳得以解除。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③使我们在即使比较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

6.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来源:个人积极的兴趣爱好;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和美的积极感受。7.有教养的人的表现和品质?(怎样成为有教养的人?)①懂礼节,有礼貌;

②有宽广的胸怀.不盲目自大; ③懂得尊重别人; ④注意生活细节;

⑤能够将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⑥教养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

第五单元 与法同行

第14课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基本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最主要特征)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具体表现(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都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犯国家法律,就要负法律责任。3.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4.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①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与人们认识和舆论中,不成文;法律是表现为明确.严格.具体的规范性文件。

②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法律也依靠人们的自觉维护和自觉遵守,但主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调整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言行;而法律只调整人们的行为。5.道德和法律的联系: ①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法律的强制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道德水准提高,人们不仅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

②二者相互补充,特别是道德弥补法律的不足。

6.为什么我国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

①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②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法治需要德治的支持和配合,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补充,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7.我们青少年既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护法,宣传法律,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个好公民。

8.法律是人们的保护伞和守护神(法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法律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相关法律)②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定义.重要性)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注意相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④法律打击和制裁违法犯罪行为。9.①违法行为的含义: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②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类别,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根据情节的轻重,分为:一般违法.犯罪。10.犯罪的三特征: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刑法;

③依法应受刑罚处罚。

11.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三个机关职权

公安机关

掌管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保护工作的专门机关 人民检察院 行使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 人民法院

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

公.检.法通过行使国家权力,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15课 神圣的宪法

1.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宪法具有国家最高的法律效力;(详见课本,着重理解 “宪法和普通法的联系”.“违宪”和“根本活动准则”三个关键词)③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最为严格

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3.青少年如何对待宪法?

(1)认真学习宪法,应增强宪法观念;(2)自觉遵守宪法;(3)积极宣传宪法;

(4)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4.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 ③人身自由;

④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⑤经济权利文化教育的权利;

⑥婚姻.家庭.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 ⑦保护华侨和归侨及侨眷的权利; ⑧社会经济权利等等。(课本拓展)(人身自由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5.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依法纳税;

⑤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⑦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⑧父母有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和辅助父母的义务 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2)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3)“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7.我们应树立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1.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内容(P67 知识链接)(1)安全权(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

(6)人格尊严和民俗习惯受尊重权利。

生产劣质食品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2.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向新闻媒体投诉,批评和揭露。3.如何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消费者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2)生产者和经营者诚信经营,依法规范生产和经营行为;

(3)国家完善相关法律,严格依法打击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4.做个成熟和理智的消费者

(1)消费前: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

(2)消费中:消费者要尽量到正规的商店购物,少购买流动摊点的物品;消费者要善于识别各种陷阱,提防上当受骗。

(3)进行消费后,消费者应主动索要发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依法维权。

第十七课 尊重别人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国家保护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1)隐私权是指公民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2)我国宪法规定:

①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这既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权理念和准则,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②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学会尊重他人隐私

(1)尊重他人隐私,首先表现在不蓄意打听和刺探别人的秘密。

(2)尊重他人隐私还表现在当你无意中听到或看到他人的隐私,应当为他人保守秘密。不经本人允许,不得散布他人的隐私。

(3)老师和家长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权。

(4)尊重他人隐私不等于能够隐瞒和包庇犯罪。当一个人的隐私涉及到危害他人.社会和国 家的利益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3.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1)保护个人隐私,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2)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适度的情感距离。(3)保管好含有隐私的物品。

(4)隐私权受侵犯后,可要求侵权人或要求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甚至要求精神赔偿和经济赔偿。

第十八课:民族情 民族魂

1.了解相关民族国情和民族政策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 ③ 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的基本原则; ⑤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2.为什么要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①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② 从法律.道德上来看: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③ 从现实角度来看: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3.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①有利于了解民族概况和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②有利于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③有利于学生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⑤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⑥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4.为什么能够民族团结?

①我国自古以来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③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④我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⑤党的正确领导。

上一篇:我长大了优秀说课稿下一篇:我的最爱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