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24-11-29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精选4篇)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篇1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篇2

6、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教学构想】

冰心的很多散文,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流淌着一种孩童式的纯真,孩子般的执拗,孩童式的撒娇,孩子似的坚持。《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就是用“孩子气”的表达风格抒发了对海的喜爱、依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文文笔自然清新,流畅地表达了作者对海、对人生的感悟,涌溢出爱海、爱自然的情思。

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到“率真”,感受到“独特”,就是“爱海”的率真,“孩子气”的话是独特的,其中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以此作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获得整体感知。

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朗读,在朗读中品析语言,并引导学生从山海对比人手,找出重要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意图.学会归纳每一次对比的比较点,试着概括大意。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去品味其中的“孩子气”,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组成甲、乙两队,一队“冰心队”,一队“爱山队”,申诉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展开辩论,抓住文章最后一段,理解作者偏执中的思想精髓,完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作者率真而独特的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率真的个性及独特的人生观。

3.在辩论和讨论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和独创精神,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探究作者对大海的热爱,渴望宁静、追求自然的朴质的人生理想。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

大家去过海边吗?爱大海吗?说说爱的理由。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教师特设的情景中,既给学生以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口头表达,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课的学习。)

点拨:海的广阔、海纳百川、蔚蓝、深沉、博大、热烈、精神放飞、豪情旷达

二、朗读、筛选

l、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体会“孩子气”的话。

2、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感情真挚,语调率真。

3、学生自由选择一段和一句,比比看,谁读出率真和孩子气,师生共同欣赏。

4、举例示范朗读的重读和轻读。如重读写海的句子、轻读写山的句子。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认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教师提示重音的词:总统犯了天条,我投海,不愿――倔强和不回头。

“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漂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想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想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教师提示:要求语调深情、委婉、缠绵。

5.学生各自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试读,要求把朗读的感受写在字里行间。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感受作品中说出的自己未能说出的话,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为比较山和海的要点作准备。)

二、筛选关键句

1.师:作者爱海,为了突出心目中海的魅力,拿出什么作对比?  ‘

生:山。

2.找出对比段,并找出重要的句子,归纳比较点,试着概括大意,请学生在黑板上把关键词写出来。

比较点 海 山

1.看山和海

2.颜色

3.姿态

4.自然景观

5.给人的感想

3.分男、女生读,男生看课文读写海的句子,女生读写山的句子。

教师相机点拨、纠正学生订正不准确的地方。

(设计目的:先从每一自然段入手,仔细分析语句的含义,找到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再归纳其所属的方面。连点成线。这一部分的归纳又可以上升到一个高度。为下一步体会作者比较的目的作准备,同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和订正,丰富了课堂学生活动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为什么偏说山不好,让山受委屈?

第二课时

一、 悟作者的山、海对比看法

朗读课文第8一15自然段

1.作者一人列举了五组对比,谁替山打抱不平?请选一组。你认为山比海有哪些优势?海的劣势又在哪里?结合生活经历谈,要像作者“孩子气”一些。我们假期游山玩水,“山”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对吗?

点拨示范:作者说山是呆板的臃肿、崎岖、僵岭,我不同意。

山,你苍劲而雄伟,豪放而犷悍,朴实、坚毅、深沉、刚强,像我兄长。

山,你是凝固了的大海,你跟大海一样健壮博大,却比海更具有男子汉的威严与气魄,也更能激起人的向上的雄心,更能激起人的征服的欲望。

(设计目的:主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其次教会他们怎样说。可以引用唐诗宋词中描写山的诗句。)

2.看谁跳出五组的对比局限,从其他方面提出自己的理解。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学生思考后,自由报名参加“冰心队”或“爱山队”的.辩论。组成四人小组分工协作讨论作辩论准备。

(以上两个设计目的是理解作者偏执中的纯真。为理解偏执中的“纯真”作准备,同时开放学生思维点,理解作者“孩子气”是在突现自己的爱海理由,展现大海给自己的非同寻常的感受。)

3.我们与冰心的争执,像冰心一样“孩子气”,一样率真偏执,那么作者在偏执中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海,爱大自然,爱的真切,爱的浓烈。

教师点拨: ①只停留在“爱海”层面上吗?

她愿与我们争论,说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呢?

――张扬个性,她爱丰富而多变的世界,纯真地面对世界。

――学会去欣赏自然,欣赏生命。

――作者渴望宁静,追求自然朴质的人生理想。

(此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能悟多少是多少,教师引导探寻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分几个层面欣赏。)

4.齐读最后一页,回味前面的品读,判断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精髓。

二、拓展

以“说几句爱――的孩子气的话”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先填空,选择一物或一人。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

3.模仿作者说话的方式谈。

4.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教学后记】

1.注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作示范,提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与作者争论,再静下心来想想作者偏执中的个性和思想,从而理解文本,发展张扬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2.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只是接受文中写的,接受教师讲的知识的一个容器,而是可以发展一个有灵活的大脑的人。课中让他们比较、归纳、提炼,筛选、品析,随时创设自由活动空间,如辩论的设置,或加“山”的优势、或加“山”的古诗词,让课堂高潮迭起,学生比作者更“孩子气”,既爱海更爱山了。同时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在黑板上写山与海的对比也很踊跃,展示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第一节课中,教师配音范读,学生回味;再让学生仿读,重点地方让学生体会,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文中描述山和海的句子,读出海的阳刚之气和山的秀丽温婉的特点。

4.在教授课文中,我同时注意读写结合,积累和发展课堂中的智慧之光,课内外结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篇3

口语交际  面对挫折

【教学构想】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和人生的道路上已经遭遇过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例如在学习方面“几经努力,成绩还是达不到理想目标”;在人际交往中“与好朋友闹别扭影响相互关系”等等。这样看来,学生应该有经历挫折的体验,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唤起他们对于挫折的记忆,消除他们对本话题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话题有话可说,做到“倾诉”和“倾听”的有效训练,这是此次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中应主要考虑的问题。

由此,我想在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课中进行如下尝试:

第一,利用学生讲、评名人战胜挫折的小故事的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出自己面对挫折的经历和感受,.并把访谈活动巧妙地融合于教学之中,以培养他们倾诉和倾听的能力。

第二,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教育思想,在本次教学中要淡化教育痕迹,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通过筛选提炼生活,设计出学生参与性的口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悟,在应用中思,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勇于接受挫折的考验。所以本节课主要以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力求“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活动式的口语交际也较好地体现出“听”与“说”互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内心感受,并能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或名人经受挫折的故事。

2.使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

3.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挫折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挑战挫折,勇于接受挫折的考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大胆清晰地表达内心感受;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面对挫折的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学生对挫折的认识程度,调查其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耐挫程度,关注学生的需要。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遭受挫折的故事。

3.发动学生收集有代表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抗挫明星的事例。

4.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技术将正面教育的素材,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辅助完成口语交际的训练任务。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先请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边听边思考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在背景音乐下,老师示范讲述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从4岁起,就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他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练琴。贝多芬很早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长笛。由于家境贫困,贝多芬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重担,因而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自学成长起来的。他17岁时,母亲去世了,年轻的贝多芬作为一家之主,同生活顽强地作斗争。他先是被公认为灵感丰富的即兴演奏家和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后来又被公认为优秀的作曲家。但痛苦一直伴随着贝多芬。从27岁起,他的耳朵渐渐地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同时,他还遭受着失恋的折磨,心爱的姑娘一个个离他而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表现出极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被誉为“交响乐之王”,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利用故事营造气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把情绪转移到口语交际的学习上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讲述故事的生动具体、条理清晰为后面学生的讲述做好了榜样,奠定了基础。)

师:(过渡)昕完了贝多芬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挫折。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只要你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心倾听并交流:遭遇挫折如何面对!

二、开展“故事讲评会”

师:老师讲述贝多芬的故事是为了“抛砖引玉”,我相信同学们讲的故事将更加生动精彩。

1.“讲一讲”。

学生可能收集或准备以下材料:

①爱迪生为找一根灯丝失败过l000多次。

②乔纳斯•索克尔为了找到脊髓灰质炎疫苗,98%的时间都花在不成功的实验上。

③开国领袖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多少困难和挫折,才取得了新中国的诞生。

④贝多芬耳聋而坚持音乐创作的故事。

(要求:对讲故事的学生,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得体地进行交流”,所讲述的故事要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条理清晰、突出要点”,“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2.“评一评”。

听故事的同学既可以从以上要求中的几个方面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评价,也可以谈一谈听完故事后的体会、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此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听的学生做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从而真正达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师:(小结)从大家讲述的故事以及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人在面对挫折时都能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面对挫折,刚毅顽强;面对失败,智慧豁达;面对困难,勇敢无畏等等。

(教师适时的.总结,即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三、开展“访谈会”

师:(过渡)同学们讲了这么多名人抗挫的小故事,也谈了自己对这些故事的体会和想法,那么,故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挫折,你有没有哪一次挫折至今还印象深刻呢?你受挫后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使自己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

访谈一:“实话实说”

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地把自己曾经遭遇挫折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并进行分析。

(建议采用两人合作比较理想,一人讲,一人听,并由听的同学对讲的同学进行采访,这样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样,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那些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的`学生。而且,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访谈中,并在与学生对话时,认真倾听,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访谈二:“知心热线”

师:(过渡)同学们在各自的互访中已唤起了对自己以往经历过挫折的一种情感体验,也从名人抗挫故事中知道了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那么,老师这里有两位同学他们现在正面临着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请你们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创设情境:

1.小林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他们还喊着要离婚,小林的心情坏透了.小林该怎么办呢?

2.小强,一名初三学生,在毕业临考前,鼓足勇气向一名暗恋已久的女生表达了爱慕之情,希望在毕业之前确定关系,但遭到该女生拒绝。小强本来成绩不错,班主任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但他的爱情表白在遭到女生的拒绝后,他对自己的学业也失去了信心,眼看就要中考了,小强心情非常不好,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难以面对中考,而且也不知道今后如何面对那位女生。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生生互动的实践过程。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产生想说、要说,不说不快之感,这是口语交际的必要条件。

此环节,要求说的同学“能注意对象和场合”,“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师引导:

1.面对挫折的两种态度:畏难止步,向挫折屈服;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面对挫折,刚毅顽强;面对挫折,智慧豁达;面对挫折,勇敢无畏。2.师生小结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①冷静对待  ②自我疏导  ③请求帮助  ④积累经验

四、学生谈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收获及教师小结

1.学生.总结收获。

2.教师小结:

今天这堂课,老师被同学们所讲述的精彩故事所打动,也为那些评故事的同学的语言生动、思路清晰所高兴,老师同时也看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地、耐心专注地倾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要知道只有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更进一步提高!

今天的活动,我们也深刻地体验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我们成长的伙伴,我们将在挫折中成长!生活中的强者面对挫折,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反思己过,知难而进、永不退缩!同学们是愿意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做弱者呢?让我们一起同唱一首不畏困难、笑对挫折的歌曲吧!做生活的强者,不断谱写你成功的乐章!(在学生齐唱《真心英雄》的歌曲中结束教学。)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衣衫褴褛、乞讨、寒酸、风烛残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悟“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能用优美的语言,诚挚的话语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

难点:在感悟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根据一定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语。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褴褛、佝偻、表情木然”的意思。

2.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具准备】

课件

一、导人课题,激发兴趣:

师:(板书:魅力)齐读,那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都觉得什么最具魅力?是呀,笑有魅力,声音有魅力,大自然有魅力„„其实啊,有时候语言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语言的魅力》(完成板书“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此处为课件1】

2、交流检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此处为课件2】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三、精读文段,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她衣衫褴褛,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表情木然„„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此处为课件3】

读一读,说一说“衣衫褴褛““佝偻”是什么意思?(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佝偻:脊背向前弯曲。)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读一读。(从外貌和神态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老人贫困无助,但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为了不饿死,而整天从早到晚长时间地站在街上沿街乞讨,她的表情木然、目光呆滞,长期生活的不幸早已压得她都麻木了。面对着这样一位老人,我们已经觉得他很不幸了,可是更不幸的是她是个双目失明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老人家有异于正常人,眼睛残疾,加上无儿无女,年岁又大,孤苦伶仃,丧失了劳动力,所以才沦落为在街边乞讨。)

感情练读,读出老人境况的艰辛,以及对其产生的怜悯之情。

3、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位著名的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询问。)

指名读诗人与老人的对话。(指导读出老人辛苦劳累与哀伤无奈的心情,语调低沉无力。)

重点指导朗读:“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 【此处为课件4】 师过渡:于是,诗人听了,便拿出笔来,悄悄地在老人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了“春天到了”这四个字,随后又将身上带着的钱全给了这位老人,结果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怎样识记这些生字。【此处为课件5】

2、指导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重点指导:“牌”右边是“卑”,不要写成“皋”;“寒”的中间有三横,不要漏写。“迫”与“追”要区别。“币”的第一笔是“平撇”,不是“横”。

4、指导书写。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形近字组词。

钱(钱包)迫(压迫)府(王府)掏(掏钱)残(残忍)追(追赶)俯(俯视)淘(淘气)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双目(失)(明)表情(木)(然)莺(歌)燕(舞)(贫)(困)交加(风)烛 残(年)(万)紫(千)红

(三)我会填。

1,、迫,先写(白),再写(走之儿)。这是一个多音字,在“生活所迫“中读(pò),它还可以读(pǎi),组词是(迫击炮)。

2、牌,共(12)笔,第十笔是(丿)。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P),再查音节(pāi)。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虚设,辛酸、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感人的故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故事内容,并且深深震撼于“语言的魅力”。【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衣衫褴褛 头发花白 双目失明 乞讨 生活所迫 木牌 衣着华丽 寒酸 一枚硬币 莺歌燕舞 贫困交加 风烛残年 万紫千红

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情况。【此处为课件6】

二、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知道了一位风烛残年,贫困交加,饥寒交迫,双目失明的颤巍巍的可怜老人,为了生存,在辛苦地沿街乞讨一天却什么也没得到的情 况下,一位诗人出现了,他给了老人所有的钱,并且在她的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加上了几个字“春天到了”,正是这寥寥几个字,却使事情发生了怎样的转机呢?我们来看看!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

师:是啊,老人站了整整一天了,那么漫长的时间都没有收到一枚硬币,所有路过的人都习以为常,可是现在,却突然发生了如此怪事——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此处为课件7】教师引读。

2、指名读、小组读。读出施舍的人之多。

说一说,从带点的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的几个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都被木牌上的话感动了,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这位双目失明的贫苦老人。)

3、练习用“无论„„还是„„都„„”造句。进一步体会文意。师过渡:先是整整一天,没有一个人给钱,(板书:什么也没有得到)现在是几乎所有来往的行人,只要经过这块木牌时,都纷纷停下来,不管是贫富贵贱,不管是男女老幼,都心甘情愿地慷慨解囊,就连那衣着寒酸,也同样贫穷,为生计发愁,疲于奔命,劳碌奔波的小职员,也摸出自己的钱交给了老人,(板书:无论„„还是„„都„„)奇怪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吧!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是什么带了来了奇迹呢?(板书: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那样的“魅力”呢?【此处为课件8】

2、指名自由发言(木牌上的语言,感动了每一个人,使路过的每个人都产生了同情怜悯之心。)

3、“那蓝天白云„„怎么不叫人陶醉呢?”【此处为课件9】指名读。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美好的春天。(出示关于春天美景的图片)【此处为课件10】

师过渡:春天到了,我们看见了湛蓝晴朗的天空,白絮般的云朵,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小草发芽,绿树长出新叶,莺歌燕舞,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世界,多美好呀!有谁不喜欢春天,有谁不愿意去赞美它呢?可是,这么如此美妙的春天,这位双目失明的可怜老人却一生都没有见过啊!她眼前的只有一片黑暗„„“春天来了”虽然短短几个字,却使见过它的人浮想联翩,联想到春天的种种令人向往的美丽景色,然而后面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却刹时敲碎了这个美丽的梦,前后造成极其强烈的对比映衬,使春天的“色彩斑斓”与老人眼前的“永久黑暗”形成对比,使春天的快乐美好与老人风烛残年、贫困交加的辛酸生活形成对比,更加突现出老人生活的困苦不幸,因而使每个人都产生心灵的触动,怜悯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纷纷发自肺腑地慷慨解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啊!)

4、感情练读第3自然段。注意引导读出前后的对比,读出春天的美好与老人身世的辛酸。

5、我们也来试试吧,校园里、街道旁门、小河边„„我们能不能写写提示牌,用有魅力的语言来提示大家言行文明呢?【此处为课件11】

师: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虽无实体,去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温暖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鼓励的语言催人奋发努力,智慧的语言化干戈为玉帛„„这便是语言的魅力。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认真的学好语文,让我们的语言也能具有神奇的魅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wān yāo

yìng bì

mù pái

tāo qián(弯 腰)(硬 币)(木 牌)(掏 钱)

(二)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1、春天是美好的,有谁不去赞美它呢?

春天是美好的,谁都会去赞美它。

2、人们想起这个老人一生连春天都没有看过,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人们想起这个老人一生连春天都没有看过,对他产生同情之心。

(三)照样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给老人,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 无论是年过八旬的老太太,还是衣着时尚的青年,都积极的捐款,就连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也掏出自己仅有的零用钱投进了捐款箱里

(四)我会写。

1、当你看到有人踩踏草坪时,你会说: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

2、好朋友字写得不好,你希望他注意练字,你会说: 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什么也没有得到 无论„„还是„„都„„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教学反思】: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我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段,并展开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对比老人的“我什么也看不见”,积极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情感,进一步理解诗人语言的魅力,认识语言的巨大力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书是最吸引我的,什么东西最吸引你?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就称之为——魅力。(板书:魅力)有一种魅力,人人都可以具备,那就是语言。(板书:语言的)“字字传真情,句句暖人心”,“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暖”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通过一个故事来领略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这一组词语是描写谁的?看了这些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老人?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发生在这三者之间的什么事?

三、品读感悟

1、读课文,说一说,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是那一句?(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你从文中哪儿看出这句话富有魅力?(“我什么都没得到”“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2、“听到有人询问„„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此处为课件2】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变化之大。

师:是啊,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当他们看到面对衣衫褴褛的老人,却都视若无物,冷漠地从他身边走过,当他们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时,没有一个人肯帮帮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然而,诗人仅仅只是加上了“春天到了”事情竟然有那么大的转机,这是为什么呢?

3、从悲伤到高兴,从无动于衷到慷慨解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看来奥秘就在这句话中,我们来研究研究这句话。

4、指名读第6自然段: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5、看到春天来了,就让我们联想到了春天的美好,(板书:联想)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春天的美丽?用“~~”画出来。

师引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出示春景图)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那蓝天下的绿树红花,那花间的莺歌燕舞,那树边的流水人家,这美好的一切,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边想象边试着背诵。

6、是啊,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春天像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蓬勃的生机、绚丽的色彩,让我们纵情高呼:——春天到了。

可是,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对老人而言,只是漆黑一片,他的一生所拥有的色彩只有黑色,那孤独冰冷、幽暗死寂的黑色,他只能说——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漆黑和万紫千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7.老人多么痛苦啊,那你说一说这句话中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是什么?老人深深的痛苦之情,怎能不激起人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呢?(板书:激发同情)正是这饱含浓厚感情的话语,打开了人们关爱的心门,纷纷慷慨解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富含魅力的语言吧!

(四)仿写

1、法国诗人让•彼浩勒用一句话帮助贫穷的老人,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我们生活中像这样有魅力的语言很多,例如草地上不再写“禁止践踏”,而会写上一些有魅力的语言——(生交流,师总结)

2、我们也来试试吧,校园里、街道旁门、小河边„„我们能不能写写提示牌,用有魅力的语言来提示大家言行文明呢?

(五)总结全文

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现代社会里,演讲和口才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认真的学好语文,让我们的语言也能具有神奇的魅力。

精彩片段

一、浏览阅读,初步感知。师: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

(我画的是“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大家思考一下:一开始牌子上写着什么?(和“我什么也看不见!”相比较它最有吸引力。)

二、想象画面,激发情感。出示两句话: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生: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春天到了”这四个字。)

师:是的,第二句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出示春天文字:(生读)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小桥流水,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师:请同学把这段话再读一篇,边读边想想你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课件:随学生读春天的语句,点击字变色,并配声音。)

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

师: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春天于严冬交替中诞生的,一切渴望葱茏的树木,所有向往绽放的花蕾,无数企盼萌芽的种子,怎会错失这大好春光?(板书:万紫千红)

师:春天多美啊!(再打出一幅春光图)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板书:漆黑一片)

(画面:一片漆黑,盲老人静坐一旁,响起了哀婉的《江河水》)刚才还是满眼的春光,转眼间竟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同时展示在同学的面前。这强烈对比的画面,还有那滴血带泪的音乐,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在人来人往的街头,站着一位老妇人。她衣衫褴褛,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表情木然。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

“我什么也看不见!”

指导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老人叹息道:唉---“我什么也看不见!”

老人悲伤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老人心酸呀:“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人来人往的街头,华丽的绅士、贵妇、少男上„„看到衣衫褴褛的盲老人无动于衷„„

三、对比阅读,体会语言。

师:难道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就没有人肯在盲老人面前停步吗?难到过路人都只顾忙碌着自己的事对老人无动于衷吗?(不,一位诗人使这个世界改变了。)

师:请同学们在打开书,对比读读,看看这一天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不变的: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还是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变的:钱多了;给钱的人多了;老人的心情变了 世界变了,人们的心变了,充满了“爱” 诗人的心情也变了

师:诗人没有用钱财帮助老人,而是用“有魅力的语言”,他的这种相助是用金钱不能衡量的,他帮助了老人,他这种行为仅仅帮助了老人吗?

(不仅仅只帮助了盲老人,他不仅仅帮助了老人,还帮助了那些盲心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行人的内心也在改变:(变得有同情心了)变换不同语气读,体会其中的变化。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3、对比的力量 师:再读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1)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春天意味着什么?光明、美好。2)盲人意味着?什么也看不到。

3)如果两件事没有联系可能没有什么,把二者联系起来,自然让过往的行人想到很多。

这位盲老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景象,人们都会产生同情心,所以都会帮助这位老人。人们的这时的感觉是什么?悲凉,同情之心犹然而生。他们纷纷解囊相助。板书(解囊相助)

2、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

师: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仅仅是书上写得富有诗意和感情吗?魅力还在哪里?在于能打动人心,触动人的情感,诗人用这六个字触动了那些无动于衷的人们内心美好的一面,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中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有一位失明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一位诗人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几个字,结果,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失明老人无动于衷到热情相助。课文中“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使行人的感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

【作者介绍】

让•彼浩勒:法国诗人。一生不但创作了许多诗歌,而且热衷于人生的喜好、哲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名人妙语拾趣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艺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语言财富,这些财富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影响着方方面面的人。在闲暇之余,细细品味,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事业大有裨益。

逆向思维,绝处逢生。相传和砷与乾隆皇帝到某一寺庙上香。在通往寺庙的台阶上,和砷向皇上讨好似的说道: “皇上,您一步更比一步高。您是步步登高呀!”皇上听着顺耳,自然高兴。进香归来,皇上顺着台阶下走,灵机一动,转身问道: “和爱卿,现在怎么说呢?”和珅急中生智,奏道: “皇上,现在是后步要比前步高。皇上您啊,是后来居上。”

调换词序,逢凶化吉。曾国藩初与起义军对阵,屡屡受挫,在奏折上不得不写上“屡战屡败”,如若不然就有欺君瞒上之罪:照实直说皇帝看了肯定不高兴,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性命难保。苦思冥想的曾国藩采用师爷的建议,把“屡战屡败”换成了“屡败屡战”。奏折呈上,皇帝不但没有怪罪,而且认为其忠勇可嘉。这是因为,次序改变以后,虽然连吃败仗,但是体现了曾国藩面对强敌不服输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巧妙设喻,化解难题。春秋战国时期,晏子使楚。楚王为了羞辱晏子和齐国,特意让人押解一个被称作小偷的齐国人从晏子面前走过。楚王借故询问小偷是哪个国家人,随便说了一句: “齐国人,怎么尽出些偷鸡摸狗的人呢?”晏子不卑不亢,缓缓说道: “齐国民风淳朴,没有小偷。为什么到了楚国的齐国人竟然变成了小偷呢?这大概就像一种树,在淮海以南为枳,在淮海以北就变成了橘子——这大概是水土使然。大王您说呢?”楚王尴尬无比,笑着打了个哈哈,立即转换了话题。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很棘手的问题。越是这样,越需要我们学会与周围方方面面的人进行交流,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而学习和借鉴名人的交际艺术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ìng

pái

hán

suān

tǎo(硬 币)(木 牌)(寒 酸)(乞 讨)fēng zhú cán nián

shēng huó suǒ pò(风 烛 残 年)(生 活 所 迫)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位)老妇人(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枚)硬币(美 好)的春天 一(片)漆黑(衣着华丽)的绅士 一(块)木牌(花 白)的头发

三、根据词义写出下列词语,看谁记得最好!

(1)黄莺歌唱,燕子飞舞。形容春光明媚宜人,一派生机。(莺歌燕舞)

(2)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风烛残年)

(3)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万紫千红)

四、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几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魅力!是呀,春天是美好的,有谁不去赞美它呢?有谁不去追逐它的脚步呢?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小桥流水),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是这一切,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都是虚设的,她的眼前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辛酸的事啊!当人们想起这个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过,怎能不对她产生同情之心呢?

1、在括号里加入恰当的词。

2、把划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是呀,春天是美好的,谁都会去赞美它。

3、为什么诗人加的这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

因为春天的美好和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激起了善良人们的同情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上一篇:即将开学主题作文下一篇:在校表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