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2024-10-11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通用7篇)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1

亿库教育网http://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皑ái皑ái:形容霜雪洁白。

驰骋chěng:(骑马)奔驰。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2.相关知识:

题目解说:

《界碑》:以“界碑”为题有双重含义:实指的是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那十二块界碑,虚指的是守卫边陲的边防战士们。作者在标题中明确流露出对边防战士的崇敬与赞美。

亿库教育网http://

《小巷》:以“小巷”为题,即点明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又含有一定的寓意。小巷是

潮湿阴暗的,也许是盲人们以往的心境的象征。然而时代的改变,盲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小巷的环境,灯的出现,不仅是现实环境的改变,它还代表着盲人们的心态的改变。

窄窄的小巷成了他们走向光明生活的路径。

《界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品味语言,理解深刻的意蕴。

2.学会用小说的有关知识对小说进行评价鉴赏。感受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

3.让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环境描写是如何服务主题的。

2.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形版图及界碑图,认识中国幅员辽阔。板书课题:界碑

2.指名学生说说小小说的特点

师述: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祖国的边疆。去感受一下一位平凡的边防站长的胸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人物:一个边防站长

情节:界碑巡查

环境:雪域高原

三、自由选择朗读并作圈点批注

投影显示:精读课文并用下面句式说话

我读到这一句(或几句)从人物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的边防站长。

我读到这一句(或几句)看到了一个的画面,感到了环

境的。

1.教师按以上句式先作一例后学生再进行圈点批注。

2.学生在回答后,师指导朗读,并安排学生齐读。

四、创设情境,探究文本

一位记者听说了这位边防站长的故事,去采访他,他们之间会有哪些谈话呢?模拟采访:如果你是这名深受感动的记者,你会拟定哪些问题采访?依据文本,如果你是那位可歌可泣的边防站长,你又会如何回答?

学生讨论后安排一次现场采访。

采访结束后,作为记者的你最想对边防站长说些什么?

五、在《说句心里话》的音乐声中再一次感受边防站长的形象。

六、情感升华

1.题记理解: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题记

作者为什么说但愿它不是真实的呢?

2.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

《小巷》 教学案例

教学思路:

《小巷》是初中课本中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写景细腻生动,语言典雅流畅,无有诗情画意,值得学生认真品味。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面面俱到。我设想:在充分朗读得基础上,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深入品读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运用仿写的方法加以训练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在教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老师“领头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1.理解江南小巷的特点,领略其优雅闲适的景致,体会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和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志趣。

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大屏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当你们背着书包走在小胡同里看到绿绿炊烟升起,夕阳的余晖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铜色,你有何感受? 学生七嘴八舌答案不一。老师再引入新课,家乡的小胡同静谧安详令人魂牵梦绕,今天我们领略江南小胡同——《巷》的迷人风韵吧。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符合农村学生生活习惯,主要激发学生想象力带入情境,自然引出新课。

2.明确目标:出示大屏幕,一幅江南小巷的迷人画面。

简介作者:柯灵现代作家小学毕业后辍学。1930年独创上海却处处碰壁,孤独失落怅惘,却发现了小巷的风格和妙处,欣然写下这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以明确。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品读领悟

江南的小胡同别有洞天,我们还是先读为快。读前指导,停顿恰当、重音正确、声情并茂。学生根据配乐先个体读,后两段齐读。

设计意图:柯灵的语言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朗读能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语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增强语感。读是理解课文的前奏。

老师:学生读的生动感人,我们在一起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出示问题:(1)画出表现小巷特点的语句。(第三段)

(2)为突出小巷的特点采用什么手法(第二段)

学生自主探究明确:(1)又深又长、曲折、寂寂。

(2)对比手法。江南小巷优娴贞静。北地胡同阴沉晦暗,上海里弄拥挤低俗,乡村陋巷肮脏破败,从而衬托江南小巷恬淡雅致、整洁明丽。为了深入理解对比手法。回忆学过的文章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白杨树和楠树对比,鲁迅和清国留学生对比,红嘴鸦和马的对比„„

出示问题:(3)小巷对人身心又那些影响?(第五段)

(4)认真品读课文表达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第七段)

学生自主探究明确:(3)消除疲劳,调整紧张的、烦躁的、悒郁的心情,放纵闲适的心情和爱人随意谈天。

(4)喜爱宁静,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不要脱离文本,再读课文,领会课文重点内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自主思考,从课文中圈、点、勾、画,提取归纳要点。

出示问题(5)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名人淡泊名利的事例。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陶渊明、居里夫人、詹天佑等都不为名利令人敬佩。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联想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过渡:小巷的优雅闲致令人流连忘返,作者的宁静淡泊领人肃然起敬,本文的语言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我们走入领略欣赏环节。

4.领略欣赏,出示题目和例句: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典雅流畅,富有诗情画意。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用什么修辞领略其中妙处。

例: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比喻。突出小巷建筑的内涵,写出它美丽淡雅的特点。

(1)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的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2)它可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鲜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3)同学们把人为生动的语言及妙处推荐给大家。

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明确答案。

设计意图:学会赏析语言是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例句明确突出描写事物什么特点,有了答题方法,举一反三。同时运用语言要规范。教学以学生学为主,以注重学生发展为重点。因此给学生以施展个性的空间,流连在优美的语言中自由的大胆的品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渡:抑扬顿挫的节奏,错落有致的句式,清丽秀美的辞藻,令同学们赞叹不已。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们也来照猫画虎模仿大家。进入咬文嚼字环节。

5.咬文嚼字

出示仿写指导:分析例句的句式、内容上的联系、所用修辞。联想想象。修改润色。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静,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仿写:家,是,给人;是,胜似,便于。

显示家的图片,放“我爱我家”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同时突出层次教学,仿写或写关于家的一段文章。

设计意图: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愉快。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2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雄伟:雄壮而伟大。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3.统领下文。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逶迤()缔造()怦然心动()偌大()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⑴泉水如泣如诉。()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学写“尖、吓、外”三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人物心理活动。

3、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获得心灵的醒悟,教育学生诚实做人。[教学重难点]

1、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明白家人在了解真相后为什么不责备瓦尼亚,反而都笑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李、吃、分”等8个生字,会认“核、盘、黑”7个生字,认识“尸”字头,“小”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不能说谎话,要做诚实的孩子。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会写会认的生字,书写美观。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扮演角色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感受。

3、了解课文内容,共同瓦尼亚犯错误前后的心情,和瓦尼亚一起成长,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教学预案:

一、导入

同学们,(出示李子)这是什么?你吃过它吗?(指导学生谈谈李子的外形,味道。)李子中间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着小小的李子核有关,谁来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快快把书打开112页,自有小声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得字多读几遍,开始!

2、出示生字卡片,多种方式读字。

3、你觉得哪些词语难读?刚才柳老师听到这些词也不容易读准,谁来读一读

4、真棒,那你能用手势告诉柳老师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我就请9个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5、那么课文主要说了什么啊?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第1段(妈妈买来李子准备晚饭后分给大家)。

2、哪个词是“准备”的意思?(打算)“孩子们”是指谁?(瓦尼亚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3、真会读书,齐读第1段。

4、你看看插图,瓦尼亚在干什么?瓦尼亚会怎么做呢?我们下接课再学

四、识记生字

1、认读“李、分、吃、吓、外、尼、瓦”

2、自由识记、组词

3、描红、评价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妈妈买了李子,打算晚饭后分给大家吃,瓦尼亚可等不及了,我们来看看瓦尼亚都干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2段。(1)指名读第2-3段。

A、瓦尼亚为什么要偷拿李子吃?(因为他从来没吃过李子,非常想吃。)B、从哪里看出瓦尼亚非常想吃李子?

“闻闻”是闻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气味)“摸摸”是摸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感觉一下外表。)他先闻闻再摸摸,这两个动作课文里用什么词来连接的?表示事物在较短时间内先后的变化可用“一会儿„„一会儿„„”。他问了李子的气味,感觉了李子的外表,心里怎么想的?(想知道李子的滋味。)从这些词可以露出他的急切心情?(很想、马上)指导朗读。

C、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塞”在这儿换成“放”行吗?为什么?动作真快啊,生怕被人发现了,谁来读?

(2)学习第4-9自然段

A、晚饭吃完了,妈妈要分李子给孩子们了,她发现了什么?妈妈此刻在想什么?谁来读妈妈的话?

B、听了妈妈的问话后,大家都说没有,可是瓦尼亚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第6段。C、比较瓦尼亚脸红了/瓦尼亚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瓦尼亚为什么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看插图,说说当时瓦尼亚的样子,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他说的话。

D、妈妈看出瓦尼亚在说谎吗?你怎么知道的?怎么读妈妈的话?(妈妈的话和句未的感叹号表达了担心、关切的语气。)练读妈妈的话。

E、瓦尼亚听了妈妈说的,他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读第8段。为什么脸色变白了?还从哪里看出瓦尼亚心里十分害怕?(结结巴巴)“结结巴巴”是指什么?谁来读读瓦尼亚的话。

F、大家为什么都笑了?大家会说什么?瓦尼亚又会怎么说?

三、总结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4

第一部分:

1、填空:

⑴冰心,原名,现代著名,著有、等。

⑵泰戈尔,著名诗人,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重要诗作有、、、等。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妄弃()

馨香()

晨诗()

凝注()

悠远()

3、请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①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②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词。③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④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4、《纸船》一诗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思念告诉给母亲的?

5、《纸船》的开头用词语“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面对纸船遭遇的“不测”,诗人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诗人希望纸船最终到达的地方是哪儿?

7、诗中的神来之笔“纸船入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求它载着它的爱和悲哀归去”中的“它”指什么?怎样理解“爱和悲哀”?“归”到“哪儿去”? 第二部分:

(一)阅读泰戈尔的《母亲》,完成8~14题

母亲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在我游戏中间

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8、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为什么又强调自己忘不了母亲的歌调,气息和眼光?

9、诗中写母亲的记忆,写了哪三个片断? ⑴ ⑵ ⑶

10、怎样理解“歌调在玩具上回旋”?

11、“庙里晨祷的馨香”怎么能吹来母亲的气息?

12、我为什么“觉得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13、从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你能谈谈你印象中母亲对你的关切、对你的爱吗?

14、《纸船》和《母亲》这两首诗,你最喜爱哪一首?谈谈你的看法?

(二)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摘自冰心《繁星》)15.这三节诗诗人用了

的修辞手法。

16.这三节诗之间按内容来看是

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是暗指。

17.诗歌要求语言精炼,诗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 特征,用

、、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18.“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9.这三节诗的寓意是什么? 《诗两首》答案

1、⑴谢婉莹、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⑵印度、《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2、略

3、①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②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③庙里|晨诗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④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4、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颂歌。(意近即可)

5、表现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6、诗人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纸船,希望纸船能载着诗人的思念到达母亲的心口。

7、略

8、正话反说,强调母亲的难忘。

9、①在晃动我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②母亲在庙里为我晨祷。③我远望时母亲对我的凝注。

10、略

11、略

12、母爱是广博的,它充满着我的生活的各个角落。(意近即可)

13、关键是母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5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王家新通过一首《在山的那一篇》把自己在亲身经历中的人生感悟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容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他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容的《贝壳》。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容。

二、走进作者

1、《蝉》选自《承教小记》,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wěi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聒聒(ɡ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宽恕(shù):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学生分组朗读,体会)

过渡: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2、抽学生朗读(可以自己设计)《蝉》{配乐} 《贝壳》,配乐。

3、全班齐读。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4、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评价: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作者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目光首先停留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首先作者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一个字来概括。对是“烦”。烦它什么呢?它的“知知不休的叫声”。就在我们记忆中涌现知知不休的叫声出现的时候,并试图带着这种感觉读到结尾时,却发现作者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蝉的情是什么呢?用一个词概括,对了,是宽恕。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忘却恼人的聒聒”。

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呢?(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知知不休的叫声

↓烦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2、在对蝉的独特的生命经历的思考,似乎让我们看清了作者要讲述道理,能够看出文章的主旨,那么《蝉》主旨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句子。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大家读完《贝壳》了,贝壳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贝壳》。作者刚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觉得贝壳是什么?

然后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了什么?由贝壳里的生命又想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ɡuō zào 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三、合作理解,讨论回答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六、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

知知不休的叫声

↓烦

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板书设计: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2.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学情分析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脱去孩童稚气、临近青春成熟的个体,他们对人生、社会仅有一点懵懂的认识。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已不再无忧无虑,有很多烦恼、很多渴望需要有人理解和相助,在面对家庭、朋友、同学及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时,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亲切的关爱。本文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矛盾冲突明了,故事情节清晰,极易引起学生共鸣,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倾吐心声,充分展现探究性学习的特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以情激情,情境导入

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李白在困境中不屈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杜甫屋漏偏逢连夜雨之时的悲鸣。世间有多少真诚而美妙的声音,需要的不是耳朵的聆听,而是心与心的交融,感同身受的共鸣。今天我们这堂课就将共同来学习黄蓓佳的儿童小说《心声》(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心声(播放PPT课件)1.读准字音:发窘 抽噎 噗 纸捻 蜷在 簪子 琅琅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毛毛剌剌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指名复述故事情节(播放PPT课件)4.探究思考: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播放PPT课件)5.速读思考:梳理小说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读课文之后,请找出小说中的叙事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课件]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想读)—(偷读)—(听读)—(终读)

三、跳读感悟,探究“心声” 学生跳读课文,分组探究:

1.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万卡》这篇课文?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跳读课文第20~23段,明确插叙内容,了解李京京的生活状况和切身感受。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呢?

[课件]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公正平等的对待;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情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3.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播放PPT课件)

第一层:指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第二层:指李京京非常渴望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

第三层:作者借小说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归纳。)

四、品味语言,探究人物(播放PPT课件)1.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内容,说说你喜欢这个人物的哪些性格。

[课件]请以“我从________(句子或者段落),运用了________描写方法,写出他的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沉郁、执着而倔强、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存在不足。

2.探究人物描写方法: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李京京?有何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刻画出京京沉郁、倔强、认真的性格和善良自强的个性。

五、拓展延伸,倾吐心声(播放PPT课件)请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如何对待他?(课堂小游戏:请伸出你的手和你左右的同学握握手,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有你的陪伴,我会更好”)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我们是否也有一些心声想告诉爸爸妈妈、同学或老师呢,能说说吗?

(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总结)教师寄语:

[课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结束语: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用他的勇敢执着给了我们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让我们像他一样敞开自己的心扉。

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心声”:渴望亲情

呼唤平等

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第12课《小小说两篇》教案鄂教版 篇7

http://

《甜甜的泥土》的听课与评课

一.教学实录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坐在大家身后的是来自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市四县五区的领导和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来到咱们“温泉之乡”好吗?

生:好!(生热烈地鼓掌)

师:大家愿意在这节课中展现我们第四中学的风采吗?

生:愿意!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几幅图片。(屏幕展示景美、情美的图片,学生观赏画面)美吗?

生:美!

师:景美、情美令人陶醉,屏幕上的话更给人启迪。我们共同读一遍好吗?(屏幕展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生齐读。)老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是为了让大家学会什么?

生:发现美,感受爱。

师:非常好!发现和感受会让我们的阅读更丰富、更深刻,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在发现和感受中去学习,我们一起走近黄飞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去了解一个独特的故事,结识一些似曾相识的人物。(板书课题)

师:有目标,我们的行动才会有方向,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故事情节,了解小小说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2.能够抓住细节,具体分析人物形象。3.感悟伟大的母爱,进一步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二)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师:大家都做预习了,是吗?我们来做几道非常简单的小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我们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老师还给答对同学准备了奖品。看谁先得到。

(屏幕显示:①.生字生词②.整体概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故事。)

(生积极参与抢答,师发给学生奶糖、玩具猪、足球等电脑图片,作为奖品。)

师:从答题情况来看,同学们扫除了阅读障碍,知道小小说讲的是一包奶糖融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大家对这篇小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但读一篇课文与认识一个人是一样的,仅有一面之交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谁想为大家朗读这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篇文章,老师已经准备好了音乐《秋日私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过朗读之后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来说故事。具体要求是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屏幕显示:分层概括)

(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听后归纳)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刚才的问题。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

众生说:奶糖。(板书:奶糖)

师:奶糖自始至终出现在文章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先说“送奶糖”,大家接着说。

生:吃奶糖,分奶糖。

师: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

生:传奶糖。

生:分奶糖、吃奶糖、藏奶糖。

师:“藏”字的动感不够。

生:埋奶糖

师:对,是把奶糖埋在雪堆中的。第二天„„

生:挖奶糖

师:好,最后他怎么尝到甜甜的泥土的味道的?

生:舔奶糖

师:多么形象,一个八岁孩子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师分别板书动词:送、传、分、吃、埋、挖、舔。)

师: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我们理清了小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离异的妈妈与王小亮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文中除了这两个人物还涉及到其他人物吧!

众生:王小亮、亲妈妈、后妈、父亲、老师、同学和传达室的老头等。

师:让我们再细读文章、抓住细节,选择最感兴趣的人物,用“我最了解

(人物),由文中第段

(句子),可知他(她)是的人”的句式,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给同学们一些时间做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举手示意老师。

(屏幕显示:细节概括及句式。)

(学生再读文章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很多同学准备好了,已经举手示意我了,我们开始交流吧!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生: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由文中第2段的“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可知她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

师:说得真好!你能用过去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对这一句做进一步的赏析吗?

生:能。句中用了动词“倚着”,说明她站在那儿时间很久了。而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妈妈专心致志等候放学后儿子的出现,体现她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众生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高的评价。

生:我最了解小亮,由文中第22段的“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掏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可知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孩子。

众生:啊?

(众生疑惑、议论,纷纷举手,要求发表个人看法)

生:小亮不勤劳。

师:小亮不勤劳吗?

生:不是小亮不勤劳。我是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说小亮勤劳,而是说他生活艰苦。后妈对他不好,虐待他,本来都该大人干的活却让一个八岁的孩子来做。爸爸也不关心他,专门听后妈的教唆。

师:你的评论要有依据哟!

生:前文都写了。第19段写“小亮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分糖时,“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这都说明他生活艰苦,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第20段还写,吃剩的糖无处放,“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的向他走来。”这些都说明小亮生活艰苦,后妈、亲爸都对他不好。

师:你真善于发现。你不但了解了小亮,他的爸爸妈妈你也了解到了。

生:我也想说一说小亮。我最了解小亮,由文中第19段的“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咪咪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的给了老师五颗。”可知她是一位非常懂事善良的孩子。还有第20段“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可知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老师,我想关注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由文中第3段的“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可知他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他的眼神从黯淡到热切,这可以看出离异后不能经常见到儿子她是悲伤的,电铃一响即将见到儿子,内心又是无比激动的。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师:你分析的真好。

┅┅┅┅

师:大家的感受真的是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刻画的较细致的是谁?

生:小亮和他的妈妈。

师:这是小说的主人公。细致的刻画中表现了母子间的深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爱是┅┅

众生:伟大的。

师:同学们把人物分析这样透彻,老师领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相信大家的朗读水平一定是更出色的。我们就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伟大的母爱。大家看一看哪些段落浓浓的母爱体现的最为明显?

(学生纷纷选择6至18段的内容)

师: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6――18段。谁想读小亮的亲妈妈?(A)传达室的老头?(B)还有旁白?(C)你们几位先酝酿一下感情,其他同学和我都做评委,听过之后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好吗。(屏幕显示:角色朗读)

(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有一位艺术家说过: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大家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A读得好。她把小亮妈妈渴望见到孩子,但又没见到时的伤心、焦急、无奈的心情都读出来了。

生:我认为B读得好。因为在朗读中大家更多注重人物的对话,不注意旁白,而B把不为人注意的旁白读得很好,衔接及时,语调、情感与情境相吻合。

师:你评得真好,看事物的角度很独特。有没有人认为他们有读得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我认为B虽然把不了解事实真现的传达室的老头生硬的不烦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但是,“我是问你几年级几班。”这句处理得不够好。这句不宜音调太高,语速应该比他的前几句话要慢,字音咬得要重,要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再加上不耐烦。

(众生鼓掌要求该生读一读。该生示范。)

师:太棒了!你认真地听了,也用心去品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小亮妈妈的一片爱子深情。可以说小亮和妈妈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辛酸的。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但为什么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如何理解“甜甜”?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生:因为奶糖融入泥土,泥土变甜了,所以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

生:奶糖是妈妈送的,这糖已不是一包普通的糖,而是一包蕴含着崇高母爱的糖。所以,“甜甜”既指糖是甜的,也指母爱是甜的,母爱也是伟大的。

师:只有亲妈妈一人爱小亮吗?

生:还有很多人爱小亮,比如老师,传达室的老头后来能把糖传给小亮,好可以看出他也是关心小亮的。

师:你说的这些都是有名的,一定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在关心帮助着小亮。

师:仅仅因为奶糖融入泥土之中,所以就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吗?为什么作者要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呢?

(众生无言,师安排短时间讨论。)

生:作者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爱。

师:象征爱的奶糖融入了宽广的大地,我们的爱也将像大地一样变得宽广,到处都有,处处都在。也就是“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这就是小说的主旨,也是作者用“甜甜的泥土”作题目的原因。(板书:爱像大地一样宽广,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师:小说的主题没有只停留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爱和母爱伟大上,而进一步升华为人间的至亲至爱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温暖和幸福,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立意的新奇的。

师: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小说的结尾。老师想先问大家,你理想化的结尾是什么样的?你希望糖怎么样?

生:希望糖没有化,被小亮抠出来吃了。

师:可是本文结尾却这样写到“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现在是糖化了,融入了大地。可能有的同学还想到小亮妈妈把糖裹在怀里都没化,怎么一夜之间地温回升,竟然高过人的体温37度以上呢?这现实吗?

众生:不现实。

生:我们暂且不管地温回升奶糖融化是否现实的问题,这留给同学们课下去实验去考证。现在我们只是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这样的结尾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出乎意料、耐人寻味

师:为什么说出乎意料、耐人寻味呢?

生:作者让奶糖融入大地,告诉我们至亲至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有。

师:理解得多透彻呀!这篇小说的结尾要比大家想象的惊奇得多,这是小说的特色之一:结尾惊奇。(屏幕展示:结尾惊奇。)

师:你认为这篇小说还有哪些特点?看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以奶糖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屏幕展示:结构严谨)

生: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师:这是每一篇小说都具备的特点。当然,你能发现这一点也非常好。看谁拥有一双更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老师提示一下,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本文却打破传统,把主题放在“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这样的立意┅┅

生:是新奇的。(屏幕展示:立意新奇)

师:美国作家欧﹒亨利指出,小小说除了具备一般小说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写作特点,那就是结尾惊奇、结构严谨、立意新奇。另外,本文还具备独自的特点,看谁拥有一双最最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有同学在分析“黯淡”、“热切”等词语时已经分析出来了。

生:对比。(屏幕展示:妙用对比)

(三)真情述说,爱心传递

师:泥土是甜的,母爱也是甜的。这甜甜的味道中也让我们品出了王小亮的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父亲、母亲,然后以“家是什么”来谈谈自己家中的喜怒哀乐,品一品其中的酸甜苦辣。

(屏幕显示:家是„„)

师:我们这样来说,先说一个简短的事例,注意表达出一个感人的情境,然后再用富有哲理的、诗意的语句来表达。老师可以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考试失利后,我沮丧的回到家,妈妈就带我到城外去散心,城外春风习习、春光浪漫。我顿时豁然开朗,我觉得家就是一缕温暖的春风,吹去烦恼、催我上进。(众生低头静思。)

生:我的家住在农村,我不能经常回家,每到周末爸爸妈妈就给我打电话,问我吃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每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我都会感到很幸福,我觉得家就是一段长长的电话线,这头是我,那头是爸爸、妈妈,那电话里分明有一种甜美的味道。

师:你有关心的好父母啊!

生:以前我是个很淘气的孩子,爸爸妈妈一批评我,我就跑,他们说不要我了,可是他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们还是做一桌丰盛的饭菜等着我回来。我觉得家就是温暖的等待。

(很多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已经在试泪了。)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亮,吃月饼,我觉得家就是一个圆。

师:真是富于想象,月圆、饼圆、人也圆啊!

生:有一次,电视广告中正介绍一种新款的学习机,我自言自语的说,要是我有一台该多好哇。几天后,我放学回家,看见我的学习桌上正放着我向往的学习机,我感动极了。我觉得家就是一颗许愿石,帮助你实现心中梦想。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太让人感动了。虽然大家谈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老师已经听出,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和父爱,已经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其实,父爱母爱往往就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生活中,父母的一句唠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浓浓的奶茶,一桌丰盛的饭菜都有饱含着爱的真情,需要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另外,在同学们的真情诉说中,老师还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大家的生活都是很甜蜜很温馨的。可是,文中的王小亮却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之中,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特别今天还是他的生日啊!

众生说:唱首歌、送礼物。

师:那就给他送份生日礼物吧!(屏幕显示:一个未解开的礼盒)看看谁是他的知已,谁最有创意?

生:送一包奶糖,让他吃个够。

师:跟妈妈的想法一样!

生:送一双新鞋,因为他的破鞋都张嘴了。

生:那我就送一副手套,因为他的手都冻裂了。

师:你们真有爱心!这是体贴入微的举动。

生:送一包泥土。(众人笑)

师:富有创意,这泥土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生:送一份《未成年人保护法》,告他的爸爸和后妈对王小亮的虐待,把后妈撵出去。(笑声掌声起)

师:哟!你很有胆量,而且知法用法。但是,关于这份礼物老师想发表点个人看法了。人与人之间要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去相处啊?

众生:宽容,理解。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师:对。假如我们真的处在离异的家庭之中,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与新妈妈相处。如果你认为新妈妈对你不好,我想是不是你在戴着有色眼境去评价人。如果你能摘下眼境,你会发现世界是灿烂的,生活是美好的。大家说,是这样吗?

众生:是。

生:我想花钱让他们母子照一张大照片,让小亮想妈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

师:你真是他的知已,你真有创意。

师:还有那么多人想送啊!谢谢你们,小亮一下子收到这么多礼物一定高兴得不得了。老师也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他,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真情的声音”,系好的礼盒慢慢解开,配音朗读:把母爱当作是一架架高耸的天线,让我们接受并传递那快乐的电波;把爱母亲谱成一支支动人的歌谣,让我们吟唱并回味那永远的旋律;珍惜爱吧!储藏爱吧!)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几句话。让祝福与祈祷伴着王小亮和天下所有的孩子们,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生齐读赠言,悦耳动听)

(四)实践亲情,书写真情

师:今天的作业:1、亲情实践:亲人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你们有没有想过也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哪怕为他们盛一碗饭,捶一回背。今天,老师就布置这样一个作业,为一个你至亲至爱的人做一件事,来增进你们之间的亲情。这个作业不只是今天的作业,也是我们一生的作业。2.写作实践:文中妈妈并没有遇到王小亮。如果放学后王小亮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请你想象一下,母子相见的动人情景,用大约200字描述出来。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作业)

师:同学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擦亮双眸、敞开心扉,去发现美,创造美;去感受爱,奉献爱,让世界充满爱。(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注:本节课为2007年省送教下乡的一节示范课。)

二.评课

【自评】

(一)以“情”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感悟亲情――真情述说,爱心传递――实践亲情,书写真情。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以上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生活中处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真情自然喷薄而出。

(二)准确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节课中我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该出手时才出手”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人不会去包办代替,我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但这我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为点。

(三)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这节课上我用真诚的赞美,和蔼和微笑,让学困生得到了充分的自信,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尤其在每个环节和内容的处理上,始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发言人数40人次之多,占全班人数的70%。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才能。整节课,从新课导入到阅读课文,再到对文章内容感悟乃至课外的延伸,我始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和内容要求都富有情趣,适时而适当地鼓励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又充满成就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甜甜的泥土》这样浅易的文章,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工具书自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在听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情节;在细读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角色朗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在交流合作中领会文章主旨、了解文章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避免了以我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发生。

【他评】

这是一节真正精彩起来的语文课。

精彩在好的教学前提。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爱”,以此为牵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且贯穿课的始终,使教学活动有了顺畅的链接。文本如一座矿藏,只要我们充分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在挖掘中学生确有发现和感悟。学生发现了文章的线索,发现了小亮生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活的不幸,发现了小亮的善良,发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色等;他们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子深情,感受到了我们的身边处处充满爱,感受了生活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等。

精彩在真挚的情感。教师激励学生用心灵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情境语言表达家的味道。培养学生用慧眼去发现人生,用真情去感受生活。在“真情述说”环节中,学生调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因而,学生、听课教师以及教者都满含热泪,情达到了高潮。在“送礼物”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激动中亢奋,在踊跃中发言。送“礼”的举动有创意,送“礼”的方式有新意,送“礼”的内容有含意„„这种因共鸣而产生的最佳教学情景,造就了一个富于吸引力的情感磁场。

精彩在教师的睿智。一是教师的点评。句句流露出细腻的真情,如 “善于发现”,“你真有爱心”,“你真有创意”“你真是他的知已”,“你评得真好,看事物的角度很独特”,“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看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等等,体现了教师的睿智和灵动;二是问题的设置。一个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却是不唯一的。例如,让学生再细读文章,进一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这个问题的设计,同时将仿句训练、赏析语句、描写人物方法等多种语文阅读的题型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擦亮双眸、敞开心扉,去发现美,创造美;去感受爱,奉献爱,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的语言,不但精彩,而且首尾呼应,突出本课“发现美,感受爱”的主线,自然的引出《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文章升华到至高点,它带给学生的那种美好的感受自然是妙不可言,当如“余音绕梁,三月不绝”。再如:“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小说的结尾。”理解了主旨自然转到写作特色上,因为小说的结尾与众生想的不同,得出小小说结尾惊奇的写作特点。在这节课中,这样精彩的过渡语还有许多。五是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学生想帮助小亮把后妈撵出去。的确,在太多人眼中“后妈可怕,后妈难处”。这时教师的智慧体现出来了。“关于这份礼物老师得发表点个人看法了”,之后引导学生在当今愈来愈多的离异家庭中,应该学会用宽容与理解真诚的与人相处。这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精彩在面向全体,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每个环节的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始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检查预习时的抢答到送礼物时的创意,学生一直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他们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在听说读等方面表现着个性才华。即使课上没有体现出写的内容,教者也机智的将其放在了课后学习中。

精彩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教者做得很出色。如在课的开始时激励式的语言风格,和学生一起做评委等。再如,学生送礼物时先肯定学生“你很有胆量,而且知法用法。”然后再对这名学生以及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这对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做了一个有效的补充。

精彩在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念指导下,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节课中教师在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的主人地位,但是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及时对重点之处的适时点拨与强化。

总之,这是一堂真正精彩起来的语文课。如何面向全体,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而精彩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最后,还要提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关于“目标教学法”。由教师在课前直白的提出来,究竟合适不合适,是否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来实现。

(注:评课人: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张玉新)

3.小亮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怎样看出的?

明确:

王小亮是一个聪明、懂事、尊敬老师、受小朋友欢迎的孩子,从他分奶糖这件事可以看到。

4.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参考: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在结尾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意蕴丰富的结尾,给人无穷的联想的结尾。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古代希腊神话中,就把大地比作“母亲”,中华民族也历来认为“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亲”,厚德载物,地生万物,没有偏袒。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这就是这篇小小说的主旨和蕴含所在吧!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上一篇:小学一日常规检查细则下一篇:于个人原因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