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通用9篇)
一词多义 篇1
(按音序排列)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23.吊: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恶: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
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45.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46.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51.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角:
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63.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64.居:
1、过了(居十曰)
2、停留(不可久居)
65.举: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
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
69.开:
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70.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71.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72.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隶: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76.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78.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79.令: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
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
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
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85.前: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88.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89.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91.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2.屈:
1、委屈(猥自枉屈)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94.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2、神色(视端容寂)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96.乳:
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善: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98.尚:
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100.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一词多义 篇2
一词多义是语言所共有的现象, 多义词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 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义学则认为应该结合人们的基本认知能力来系统地研究语言, 他们认为词义不具有自主的内在结构, 而是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关。传统的语言学仅仅视隐喻为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和语言修饰的手段。但近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的, 而且也是认知的和概念的, 它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进行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且他们还将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词多义的分析和解释。
1 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 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 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 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 即原型, 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原型理论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客观主义范畴观认为, 范畴具有明确的分界, 其成员共有一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 一个物体要么属于这个范畴, 要么属于那个范畴;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即不存在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
原型对范畴具有决定性作用, 原型词义对其它词义起统领作用。原型词义一般是词的本义或称原始意义, 其它词义由本义延伸而来。但在语言演变的历史中, 有些词的本义已消失, 有的只保留在一些习惯用法中, 失去了原型的作用。现在的词典并不是围绕原型词义编排的, 这给确立原型词义带来一定困难。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三条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听到或看到一个词语是进入语言使用者脑海的第一个词义为原型词义;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义;三是范畴中最基本的词义, 即和其它词义联系最多的, 最有语义凝聚力的语义。需要指出的是, 三条原则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在一词多义现象中, 每一个词条下的多个含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这些相互联系的多个词义构成了这个词的意义范畴。最先产生的是基本义项, 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联系 (隐喻或换喻关系) 而成为这个词的义项, 有的义项更已经成为该词的字面含义, 而有的义项虽然还保留着隐喻和转喻的特点, 但因为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用法的关系, 也被列入到该词语的一条词义中, 于是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
2 一词多义与隐喻的关系
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 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类会借助隐喻的方式, 将词的本义视为本体, 然后将词的引申义视为喻体, 对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联想可能基于形状:teeth of tomb (梳齿) , eye of needle (针眼) , neck of bottle (瓶颈) , 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 (眼镜架) 中的teeth, eye, neck, bridge都是隐喻用法, 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
赵艳芳认为,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一个词语产生之后, 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 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 它便会固定下来, 同时, 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 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又有研究者认为, 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 这种词义的发展方式叫着隐喻。隐喻是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的。这一认识把隐喻的相似性分成了三种类型: (1) 形状相似, 例如:branch的本意是树枝, 可以引申为支流、支线, neck本义指人的脖子, 引申为物体的颈状部分; (2) 功能相似, 例如:root指植物的根, 又可指事物的根源或祖先, fruit是水果的意思, 又可指成果; (3) 属性相似, 例如:pig又指贪吃懒做的人, peach本义桃子, 又指受人喜欢的人。
3 一词多义的生理学和感官意义
同时有学者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另一种解释, 即一词多义现象的生理学意义, 这是区别于原型理论和隐喻分析, 而又与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英语中hot这个词既可用作表示热感, 也可用作表示味感的。但hot的这两种意义并不是任意的, 实际上从生理学的角度把chili pepper理解为hot是很有道理的。生理学和语义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同时, 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 以及语言中表达这些词的方式, 要受到我们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 基本颜色词, 甚至基本色彩范畴或概念, 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都是由我们的神经网络结构决定的。因此, 我们的语言和概念结构同神经生理网络结构是有必然联系的。在英语中spicy一词可以用hot来作同义词, 其根据是由“辣味食品” (spicy food) 和“较高的温度”所引起的感觉效应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机制。同一痛觉机制可以既被辣椒素的刺激激活, 也被热度的刺激激活。
所以, 用hot一词表示spicy只是我们生理机能一个自然的结果, 并非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而是跨越"辛辣食物"体验域和"温度"体验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同理, sharp的概念也是跨越尖锐物体经验域和辛辣食物经验域的一个原本概念。spicy food所能引起的味感, 基于我们的某种神经机制, 这种感觉同hot或sharp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因此, 英语中spicy-hot和spicy-sharp之间的联系并不只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总之, 无论是隐喻投射, 还是语义中介都似乎不能很好解释在不同语言中的那些表达味觉词汇的相似性问题。
结语
语言中词汇的数量是极其庞大的, 研究和掌握隐喻的工作机制会大大促进学习者对外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正如王寅所指出:我们应当重视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中的隐喻能力, 并将之视为与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同等重要的一种能力。这三种能力都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标志。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所共有的现象, 多义词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现浅谈一下一词多义的认知分析。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理论,认知
参考文献
[1]戴禄华.一词多义生成机制与认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9) .
[2]李杰, 罗玲.一词多义现象的另一种解释[J].汕头大学学报, 2009 (1) .
[3]祁慧.一词多义与外语教学[J].科教文汇, 2008 (7) .
[4]冉明志.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8 (12) .
[5]王西平.句法功能变化下英语名词一词多义的认知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6]伍艳萍.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一词多义学习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7]杨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
[8]曾丽琼, 张智华.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及其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9]张雅琳.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
如何辨析一词多义 篇3
1.语境分析法
虽然一个词有多种解释,但是上下文的语境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例如《桃花源记》中“寻向所至”和“未果,寻病终”,“寻”有“寻找”和“不久”两个意思。从上下文语境可知,武陵人和太守说了桃花源的奇遇之后,太守派人随武陵人去寻找,故“寻向所至”的“寻”应解释为“寻找”;南阳的刘子骥也听说了桃花源的故事,他也去寻找,但没有找到,所以“寻病终”的“寻”再解释为“寻找”就不符合语境了,应解释为“不久”,与“病终”连贯,且能给全文一个完整的结尾。
2.联想推断法
我们要善于根据句子的结构,回忆学过的类似的句子,再结合语境,举一反三,得出答案。例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同样出现在“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中,我们就可以很快地推断出这里的“之”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巧用邻字法
在古诗文中,很多时候有的词语是偏义副词或者同义副词,那我们就可以借助邻字来得出答案。例如《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单就“与”字很难准确解释其意思,但因为“选贤”和“与能”是并列句式,故“与”在这里和“选”意思相近,这样很容易就推断出是“推举”的意思了。
【小试牛刀】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2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
(注:2015年湖北孝感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词义:一词多义 篇4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2、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3、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4、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5、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6、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7、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8、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9、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小学语文一词多义方法 篇5
所谓“生活处处皆素材”,初升的太阳,夕阳的余晖,新出的秧苗,沾露的嫩草,处处美不胜收;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同学朋友间的友谊,校园师生间的感情,实为日久见真情;胜利时得意的笑脸,失意时感动的帮助,苦闷时酸涩的泪水,探究时惊奇的发现,感受不同时刻心情的五味杂陈……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的年纪,与不同的伙伴从各个角度留心观察生活,萃取营养丰富的语言材料。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使他们乐于从生活中获取直接而详细的语言材料,并不断向学生渗透发现与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利用连续观察的方法获取具体详实的素材,利用定向观察的方法获取有方向、有重点的素材,利用随机兴趣观察的方法捕捉感人至深的偶然事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且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一旦学生在盲目的日常活动中睁开了发现生活的眼睛,就开始四处观察,并逐渐记住单一的、连续的、阶段性的事件与过程。他们的记忆和认识开始丰富了起来。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强调,学生仍然是“麻木的旁观者”。这一个个奇妙的时刻并没有被盖上所见者感情色彩的印章,也没有他们血肉丰满的自我感悟。
所以,在发现、观察生活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比如,面对事件中具体细节的思考,体会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件事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面对自然景观,如何从一个侧面称赞它的独特美,面对这种美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面对小动物、一种游戏、一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哪些乐趣。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又有哪些想象与创新等等。在观察中不断伸出灵敏的触角,探知体会鲜活的生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二——阅读美文及名著
关于阅读的好处,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中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这些老先生都在向我们传授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背诵篇(段)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阅读篇(段)数的办法,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开卷有益,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出色文学作品中积累句段、素材和写作手法,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学生中语文成绩突出,口语表达流畅的,一般都是手不释卷,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就连许多大文豪、名作家在自传和访谈中都说自己的文学造诣得益于儿时的博览群书。
三、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三——多背诵多交流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解释起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少年时期读书似乎并没有深刻理解书中之内涵,但在此之后,人成熟了,在审查事物时却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使感受有据可循。苏辙与我们分享的,实际上就是“记忆的沉潜”。
人在少年时的记忆力是一生中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记忆的内容常常印象最为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而少年时期沉潜在大脑的记忆被封存,在日后生活实践和运用中被唤醒,就能融会贯通,发挥奇效。教育工作者们利用这一科学知识,强调小学(尤其是中低段)背诵一些优美句段、篇章。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大量记忆古诗词、名家名篇。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引发了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注意。一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二是局限于教材的“鼠目寸光”。
背诵这种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应把重点放在“悟”,即理解的背诵。可在理解基础上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关键词记忆法、提纲板书记忆法、图画影像记忆法及特殊记忆法等等。另外,教材上的文章在浩瀚的书海中如同九牛一毛,微小之至,所以要把眼光放出去,涉及方方面面的类型文章,真正使学生的积累背诵丰富起来。
在理解感悟中,丰富多样的名篇美文自然而然沉潜在学生深深的脑海里,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背诵的 篇章逐一被唤醒,与自我认识融为一体,为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篇6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3.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4.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7.道dà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duó,推测,估计。“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
①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无实义。“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2.固gù
①顽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③本来。“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
13.顾gù
①回头看,看。“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过gu
①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
16.号há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
17.间iān
①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iàn,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iàn,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
18.将iàng
①将领。“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iāng,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19.临lín
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20.令1ìng
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同上)
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23.去qù
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24.少shǎ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25.舍shè
①旅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②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③放弃。“便舍船,从口入”(同上)
④施舍,shě。“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26.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
27.食shí
①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28.书shū
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同上)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29.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②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0.数shù
①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31.施shī
①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②,(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2.许xǔ
①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⑦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一词多义 篇7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 词汇习得一直都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词汇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 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帮学生理清多义词与各个义项间的隐喻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多义词学习方法, 有效地记忆词汇。
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的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多义词即多义聚合的词, 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意义的词。随便翻开一本字典, 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义项是单一的。一个词可能刚出现的时候其义项比较单纯, 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逐渐获得新义, 也就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义。换句话说—词多义就是词义变化的结果。
一词多义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 尽管一个词的义项很多, 但各义项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2、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的产生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 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 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而经济的。因为客观世界当中和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是无穷的, 而各种语言无论造多少新词并从其他语言借来多少词, 词汇总量总是一个有限集, 因此决不可能实现一个单词一个义项, 而需要由一个词义引申出若干其他意思, 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
另一股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 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的思想活动, 即心理活动, 是词汇转义的基础, 也制约着词汇转义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 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在接触语言符号的同时, 掺杂了个人的感觉、体验、表情和社交, 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活动上对语言实行了转化, 一词多义自然而然产生。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
1、隐喻理论的阐述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更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式的。应结构上而形成。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借助于已有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一具体抽象的过程便是隐喻模式的运用。人们往往先认知自己周围具体的事物, 包括人体本身及具体的器官, 然后借助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 来描述其他抽象、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形成隐喻语言。
根据Lakoff的观点, 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问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 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例如:Life is a long cure.“曲线”在几何上是一种有很多曲折的形状, 把“曲线”映射到“人生”上, 说明“人生”也是曲折坎坷的。
2、一词多义与隐喻关联
王文斌指出, 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 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 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一个词语产生以后, 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 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 它便会固定下来, 同时, 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 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就有teeth of tomb (梳齿) , eye of needle (针眼) , neck of bottle (瓶颈) , 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 (眼镜架) 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比喻用法, 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一个人心肠硬我们说他长着heart of stone (铁石心肠) , 狡猾的人被我们称为fox (狐狸) , 一个漂亮的女人被我们称为vision (极美的人或物) , 爱读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bookworm (书虫) 。这样, 一个词, 我们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就被我们很好的运用, 一词多义现象也得到了发展。
3、英语“hand”一词多义的个案分析
日常语言词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 其义项就可能越多。这一特点在hand一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hand有9个义项, 其中“手”是hand的本义, 其他几项可以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扩展的意义即衍生义。根据Ullman的观点, hand在最初用来表示“手”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 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但是衍生义“帮助”、“角色”、“钟表”于本义有相似特征, 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 因为这些义项中各实体引起了“手”向不同域的映射。“着手”、“掌控”、“手头很紧”则是在相似基础上和本义产生的联想。语义范畴大, 类型多, 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由于这些隐喻性较强的义项的长期运用, 其意义已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成为字面意义, 已感受不到隐喻性的存在了。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 不经任何隐喻思维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哲学家Davidson认为当隐喻变为死喻, 其隐喻意义就成为死喻的字面意义。所以在学习一词多义的时候要让学生重新将这种死喻回归到隐喻中, 构成语义的树状, 甚至网状结构。
四、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1、用构词法指导学生掌握单词
多义词至少有两种词义, 多则达十几种词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单词时, 喜欢简单地罗列中文词义, 要求学生记忆, 这样的方法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混淆, 导致理解的错误, 并不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死记硬背单词必然影响其它步骤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词汇组成规律与记词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对构词法的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对构词法应灵活记忆, 在实践中归纳、理解并在阅读中善于分析, 这样记单词和阅读文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三类:合成法、转换法和派生法。
2、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使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 这时不但词义范畴扩大化了, 而且原形意义、范畴等级也发生了变化。比如foot一词, 最初是指人身体的一部分“脚”。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被用来比喻桌子或椅子等事物的底部, 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等。
英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隐喻性来自于认知的隐喻性, 英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但是词汇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共性的, 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立足本义, 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词汇的隐喻联想。只有掌握了本义, 才能借助隐喻思维进行语义推导, 也就是把抽象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否则, 离开了本义空谈隐喻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源之水。
3、将隐喻能力的培养放在词汇教学WPS程序模式中
出于经济原则, 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英语中孤立的一个单词是很难被赋予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情况下, 词汇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是句子, 置于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之中, 才富有活力。
在讲解一词多义时, 可按照“单词——词组——句子” (WPS) 的程序模式。如在教take一词时, 可引出词组take off再进而引出句子: (a) Take your coat off. (b) The plane took of f. (c) Her acting career really took off.在语境当中,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分清楚take off的一词多义性, 由于和take off相搭配的名词不同, 他们的意思也产生了隐喻联想, 从“脱衣服”到“飞机起飞”, 最后引申到“事业大成”。
4、加强目的语文化导人
隐喻认知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够借助隐喻去理解语言和认知世界。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能重合, 但不同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 “猫头鹰”在汉语文化里是不祥之兆, 在英语文化里却是“智慧”的象征;“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 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象征着“邪恶”。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 因此, 学习者也应该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和认知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导人。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还让英语教师运用隐喻机制, 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把复杂、抽象、机械的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具体和生动,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段福满.谈英语一词多义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4 (3) .
[3]Lakoff&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Ullmann, S.Words and Their Use[M].London:Frederick Muller Itd.1951.
一词多义 篇8
[关键词]词汇量人性化融会贯通思维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我们现在英语课本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从本质上和传统的文本有了很大的区别,能更加体现了人性化和实践性的新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我们初中英语教学中在词汇的变化方面更是较之前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尤其在我们正使用的新目标人教版教材里,它特别注重了对词汇的积累以及灵活的运用。所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合理运用,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英语中词汇的种类有多种多样,词形的结构又具有极强的可变性,所以我们平时在英语课堂中对词汇进行教学时,就经常会遇到很多的有疑难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大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一词多义现象。所谓的一词多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会有不同的词性和意义,这类词往往需要认真琢磨才能辨别清楚。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们都非常头痛这种词,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们轻轻松松地使用和掌握它们呢?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谈一谈“like”的用法,教教如何正确使用“like”的一词多义现象。
“like”最常见是当动词使用,意思为“喜欢…”,这时我们常用的句型有: like doing sth ,like to do sth以及 like后跟名词等。
Eg. My mother likes singing.
我的妈妈喜欢唱歌。
Tom likes to play the piano.
汤姆喜欢去弹钢琴。
We all like computers very much.
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喜欢电脑。
可是当我们碰到这样的句子又当如何分析呢?
Eg.What does your sister look like?
你的妹妹长相是什么?
She is tall and thin.
她是又高又瘦的。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It’sverysunny.
它是非常晴朗的。
My father feels like going swimming.
我的爸爸想要去游泳。
很显然这些句子里的like 不再是动词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词多义现象的变换很丰富,因此需要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意思或句子的结构来推断它的具体含义。那么这几个句子中的like就应该理解为介词“像...."因为介词之后可以接名词、动名词。但与感官动词连用时,like后基本上就只接名词了,如:The sun Looks like a big fire ball.
太阳看起来像个大火球。
The sound sounds like music.
这声音听起来像音乐。
The desk feels like a piece of cloth.
这张桌子摸起来像一块布。
再比如 feel like 吧,它有两个意思,有“感觉像…”和“想要…”。两个词义不一样,后面所跟的搭配形式也不同。若feel like当“感觉像…”时,其后接名词。如:
I felt like a fool at that time.
那时我感觉像一个傻子。
如果意思是“想要…”时,那feel like 之后就只能跟动名词了。如:He felt like buying a pen yesterday.
昨天他想要买一支钢笔。
还有更有趣的是,would like后却要跟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形式。
同样的like可因为词性和意义的不同,它后面的搭配就在不断的改变,每年我们初三复习到这儿时学生们就开始犯糊涂了,为此经过我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我琢磨出了一点经验想与大家交流一下。我认为一定先要鼓励学生们正确面对“like”,不要有任何的畏惧心理。当碰到like时请牢牢记住这几句:一看、二辨、三分析。那么看什么呢?看like这个词是原形还是添加s 或 ed等等,接下来再根据句子的结构和“like”的形式来辨别出它的词性,基本上是若like直接在主语之后,并且句子的结构为主谓宾结构等时,并且有likes,liked形式的句子,那这里面的like一定就是动词。如果like是原形,并且要和一些词搭配使用,如 be like ,look like, would like ,look like,feel like等,那此时的like就要当介词使用。它们的具体用法前面我也已经讲过了。那么第三步就该分析后面该接什么搭配了,如果前两步完成的很顺利,那第三步就易如反掌了。若like为动词,就可依据时态给其后接名词、动名词或不定式。Like如果是介词时,基本上可以接名词或动名词。最后为了更牢固地掌握,可以多寻找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反复地训练达到不断地提高。这种方法非常有用,我们毕业班学生一直在使用着。大家不妨试一试吧!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大家在经过反复的练习和不断地琢磨之后,一定会对如何使用like上有新的发展性的突破,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难路虎就是如何去正确驾驭词汇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中,无论是老师从讲课的角度还是学生从学习的角度,都要全民积极认识到词汇的“善变”,要随机应变,从宏观和微观上更全面而细致地去分析、理解词汇的变化。多留心、多观察词汇的一词多义,以及在不同语境里的特殊含义。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英语词典中一词的多个词性,多留心词汇的变化,并能将积累到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只要我们抓住了词汇的构成规则,那么我相信大家很快就都能成功驾驭它了!
120个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 篇9
1、爱
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 ③吝惜,舍不得。
⑪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⑫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⑬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⑮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⑯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⑪吝惜,舍不得,吝啬;⑫喜爱,爱护;⑬喜爱;⑭喜爱;⑮爱护;⑯喜爱。
2、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⑪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⑫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⑬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⑮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⑱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⑷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⑪⑫使„„安定;⑬疑问副词,怎么;⑭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⑮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⑯安稳,安定,安全;⑰安逸,安乐;⑱使„„安定;⑲疑问代词,哪里,哪儿;⑳疑问副词,怎么/安稳,安定,安全;⑴安逸,安乐;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⑶疑问副词,怎么,哪里;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
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⑪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⑫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⑬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⑭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⑮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⑯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⑰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
⑪覆盖;⑫音同“披”,披散,散开;⑬介词,表示被动;⑭蒙受,遭受;⑮音同“披”,穿;⑯音同“披”,穿;⑰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
4、倍
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
⑪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⑫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⑬成语“倍()道而行”“乡(通“向”)利倍()义”
⑪一倍,加倍;⑫通“背”,违背;⑬一倍,加倍/通“背”,违背。
5、本
①草木的根;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本业,特指农业;⑤推究,探究;⑥副词,本来;⑦底本,版本;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⑪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韩非子》)⑫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⑭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⑮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末,指工商业;残,祸害。)(《论积贮疏》)
⑯成语“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⑪根源;⑫草木的根;⑬推究,探究;⑭副词,本来;⑮本业,特指农业;⑯根本、基础的东西/根本、基础的东西。
6、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⑪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⑫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⑮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⑪庸俗,浅陋;⑫边邑,边远的地方;⑬庸俗,浅陋;⑭庸俗,浅陋;⑮看不起,轻视,鄙视。
7、兵
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⑫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⑬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过秦论》)
⑮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⑰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⑱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⑲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⑳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⑴成语“穷兵()黩武”“兵()不厌诈”“厉兵()秣马”“兵()临城下” ⑪兵器,武器;⑫兵器,武器;⑬用兵器伤害人;⑭兵器,武器;⑮兵器,武器;⑯兵器,武器;⑰军事,战争;⑱兵士;⑲军队;⑳军事,战争;⑴军事,战争/军事,战争/兵器,武器/军队。
8、病
①重病;②患病,生病;③疲倦,劳累;④困苦;⑤毛病,缺点;⑥担心,忧虑。⑪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⑫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⑬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⑯成语“悯时病()俗”“切中时病()”
⑪患病,生病;⑫重病;⑬困苦;⑭毛病,缺点;⑮担心,忧虑;⑯担心,忧虑/毛病,缺点。
9、察
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⑤精明;⑥明察,细究。⑪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⑫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⑬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成语“明察秋毫”)(《齐桓晋文之事》)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以,根据。)(《曹刿论战》)⑪考察;⑫考察后予以推荐;⑬看清楚;⑭精明;⑮明察,细究。
10、朝
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⑦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⑪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
⑫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⑬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⑭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⑮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⑰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⑲成语“班师回朝()”“朝()秦暮楚”
⑪朝见(天子);⑫使„„朝见;⑬早晨;⑭朝见(天子);⑮朝代;⑯早晨;⑰朝见(天子);⑱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⑲朝廷/早晨。
11、曾
①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②zē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竟然”或“连„„都„„”;③通“增”,增加;④céng,,曾经。
⑪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⑫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⑬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⑪竟然,连„„都„„;⑫竟然,连„„都„„;⑬通“增”,增加;⑭曾经。
12、乘
①驾驭,乘坐;②登上;③趁,顺应;④顶着,冒着;⑤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⑥车的量词,“辆”。
⑪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⑫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⑬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⑭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⑮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⑱成语“乘()人之危”
⑪登上;⑫趁着;⑬兵车;⑭兵车;⑮顶着,冒着;⑯顺应;⑰辆;⑱趁。
13、诚
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连词,表假设,“如果”“果真”。⑪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⑫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⑬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⑭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
⑮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列传》)
⑯成语“诚()惶诚恐”
⑪确实,的确;⑫真心;⑬如果,果真;⑭如果,果真;⑮如果,果真;⑯确实,的确。
14、除
①台阶;②任命,授职。
⑪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⑫洒扫庭除()⑪任命,授职;⑫台阶。
15、辞
①口供;②言词,词句,言辞,文辞;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⑧命令
⑪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⑫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⑰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⑲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⑳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以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⑶成语“在所不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⑪托辞,借口;⑫推辞;⑬辞别,告别;⑭推辞;⑮文体的一种;⑯辞别,告别;⑰推辞;⑱推辞;⑲言词,词句;⑳托辞,借口。借口。⑴言词,词句,言辞,文辞;⑵命令。⑶推辞/托辞
16、从
①跟随;②使„„跟随;③依傍,紧挨着;④顺从,听从;⑤堂房亲属;⑥通“纵”,合纵。
⑪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⑫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这个字的解释以课本为主,字典和词典以及有关资料都是使动用法,课文是“率领”。] ⑭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⑮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⑰与从()弟俱知名
⑱成语“从()善如流”“恭敬不如从()命”
⑪通“纵”,合纵;⑫跟随;⑬使„„跟随;[最好是解释为“率领”]⑭依傍,紧挨着;⑮听从;⑯跟随;⑰堂房亲属;⑱顺从,听从/顺从,听从。
17、殆
①危险;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③几乎;④副词,大概,恐怕。⑤懈怠 ⑪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⑬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梦溪笔谈》)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⑮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⑪副词,大概,恐怕;⑫危险;⑬几乎;⑭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⑮懈怠
18、当
①在(某处[对着、面对]、某时[值、正在]);②占据,把守;③掌管,主持;④判罪;⑤抵挡,阻挡;遮挡。⑥担当,担任;⑦通“倘”,如果。⑨必定、一定。⑩符合⑴当作⑵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⑶应当。
⑪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⑫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⑱不久当()归还,还必当迎娶。《孔雀东南飞》 ⑲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⑳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⑴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⑵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⑷成语“当()家作主”“锐不可当()”
⑪在;⑫抵挡,阻挡;⑬掌管,主持;⑭通“倘”,如果;⑮担当,担任;⑯判罪;⑰占据,把守;⑱必定、一定。⑲符合。⑳当作。⑴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⑵抵挡,阻挡;遮挡。⑶应当。⑷掌管,主持/抵挡,阻挡。
19、道
①道路,通道;②途径,方法,措施;③规律,道理;④指道家,道教;⑤主张,思想,学说;⑥说,讲;⑦dǎo,通“导”,引导;⑧道义,正义;⑨风尚,风气。⑩志向。⑴取道,⑵走路、赶路。
⑪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⑫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⑬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⑭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⑮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⑯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⑰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⑳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⑴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⑵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⑶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韩非子•五蠹》)⑷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⑸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⑹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⑺何可胜道()也哉?
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⑼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⑪dǎo,通“导”,引导;⑫途径,方法,措施;⑬途径,方法,措施;⑭途径,方法,措施;⑮取道;⑯规律,道理;⑰风尚,风气;⑱道理;⑲风尚,风气;⑳通道;⑴说,讲;⑵主张,思想,学说;⑶道义,正义;⑷志向⑸道理、规律。⑹走路,赶路。⑺说、讲。⑻道路、道路上。⑼道义,正义。20、得
①应该,应当;②能够;③通“德”,感激;④收获,⑤体会、心得。⑥取得、得到。⑦融洽。⑧对,合适。⑨复合词,得无=岂不是、恐怕、莫非。⑩读(děi)必须、应该。(北方人常常这样说这个字。)⑴得意,满足。
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⑫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⑭古人之观於天地„„,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⑮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⑰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⑱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⑲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⑴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⑵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⑶“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⑷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⑪读(děi)必须、应该。⑫能够;⑬能够;⑭收获,心得;⑮能够;⑯通“德”,感激。⑰收获。⑱取得,得到。⑲得意,满足。⑳取得,获得。⑴岂不是、恐怕、莫非。⑵融洽。⑶对的、合适。⑷能够。
21、度
①量长短的标准;②限度,尺度;③制度,法度;④度量,气度;⑤渡过,越过;⑥量词,表示次数;⑦duó,量长短;⑧duó,估计,揣度,推测;⑨谱曲,谱写;⑩思考,考虑。⑪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⑫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⑬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⑮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⑱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⑲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⑳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⑴成语“置之度()外”“一年一度()”
⑪制度,法度;⑫duó,量长短;⑬限度,尺度;⑭量词,表示次数;⑮估计;⑯估计;⑰越过;⑱揣度,推测;⑲duó,量长短;⑳谱曲,谱写;⑴思考,考虑;次。
22、方
①当,正当;②正,正在;③将,将要;④刚刚,方才;⑤方圆。⑪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⑫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⑬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⑭成语“方()兴未艾”“来日方()长”“血气方()刚”“如梦方()醒” ⑪方圆;⑫将,将要;⑬当,正当;⑭正在/正/正/刚刚,方才。
23、非
①不对的,不合理的;②非难,责怪;③不是;④无,没有;⑤认为„„不对。⑪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⑬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⑮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⑯成语“惹是生非()”“是古非()今”
⑪无,没有;⑫不对的;⑬不是;⑭非难,责怪;⑮认为„„不对;⑯不对的/认为„„不对。
24、复
①夹层的;②报复;③恢复;④再,又;⑤回答。⑪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⑫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⑬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⑭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⑮成语“髀肉复()生”“故态复()萌”
⑪恢复;⑫夹层的;⑬再,又;⑭回答;⑮再,又/再,又。
25、负
①背,用背驮东西;②蒙受,遭受;③背靠着;④依仗;⑤违背,背弃;⑥辜负,对不起;⑦承载,担负,支撑;⑧使承担。
⑪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⑫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⑬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⑮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同上)⑯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同上)⑱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同上)
⑲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同上)⑳成语“负()屈衔冤”“负()隅顽抗”
⑪背,用背驮东西;⑫支撑;⑬辜负;⑭承载;⑮支撑;⑯使„„担负;⑰依仗;⑱违背,背弃;⑲辜负,对不起;⑳蒙受,遭受/依仗。
26、盖
①车盖;②遮蔽,掩盖;③胜过,超过;④副词,大概,大约,表推测,推断;⑤连词,表示推测原因,译为“大概因为”;⑥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⑦通“盍”,何不;⑧通“盍”,何,怎么。
⑪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⑫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⑭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同上)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⑲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责备)魏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⑳嘻,善哉!技盖()至此哉?(《庖丁解牛》)⑴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
⑪因为;⑫大概,大约;⑬大概因为;⑭大概,大约;⑮车盖;⑯遮蔽,掩盖;⑰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⑱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⑲车盖;⑳通“盍”,何,怎么;⑴胜过,超过。
27、故
①旧,与“新”相对;②旧有的,原来的;③老朋友;旧交情;④衰退,衰老;⑤原因,缘故;⑥故意,特意;⑦所以,因此;⑧复音词“是故”,因此。
⑪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⑬(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亡:逃亡。忿恚:使„„愤怒。)(《史记•陈涉世家》)
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⑮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⑯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⑰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⑱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⑲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⑳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⑴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⑵成语“故()弄玄虚”“故()伎重演”“一见如故()”
⑪旧有的(知识);⑫所以,因此;⑬故意;⑭所以,因此;⑮旧有的,原来的;⑯旧交情;⑰特意;⑱旧;⑲因此;⑳故意;⑴衰老;⑵故意/旧有的,原来的/老朋友。
28、顾
①回头看;②看;③探望,拜访;④顾念,考虑;⑤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只是”、“不过”;⑥副词,表反问,岂,难道。⑪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⑫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⑬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⑭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⑮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⑱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上)⑲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⑳成语“瞻前顾()后”
⑪探望,拜访;⑫难道;⑬考虑;⑭环视;⑮顾念;⑯看;⑰回头看;⑱只是,不过;⑲只是,不过;⑳回头看。
29、固
①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②使„„坚固(巩固、稳固);③坚持,坚决;④固执,顽固;⑤鄙陋;⑥本来;⑦岂,难道。
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⑬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过秦论》)⑮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⑯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⑱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⑳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⑵尚书固()负若属耶?(《段太尉逸事状》)
⑶(朱)泚固()致大绫三百匹。(《段太尉逸事状》)
⑷成语“固()壁清野”“名我固()当”
⑪使„„坚固(巩固、稳固);⑫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⑬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⑭坚决;⑮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⑯本来;⑰使„„坚固;⑱本来;⑲固执,顽固;⑳鄙陋;⑴本来;⑵岂,难道;⑶坚持,坚决;⑷使„„坚固(巩固、稳固)。30、归
①女子出嫁;②返回;③送回,归还;④归附,归顺;⑤趋向、汇聚于一处;⑥通“馈”,赠送。
⑪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勾践灭吴》)⑫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⑬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⑭自牧归()荑,洵(的确,确实)美且异。(《静女》)⑮成语“完璧归()赵”
(6)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7)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一词多义】推荐阅读:
一词多义总汇07-17
两用成语(一词多义)06-16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07-09
兰亭集序一词多义是10-08
木兰诗中一词多义的字10-14
多义空间05-27
多义短语动词06-01
多义性解读08-01
动词多义性09-04
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方法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