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2025-01-16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精选7篇)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1

201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上半年,湖南规模以上冶金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6月份,冶金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

一、主要行业生产实现增长

上半年,规模以上冶金工业所涵盖的13个小类行业中,8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规模最大的两个小类行业中,钢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增速比冶金工业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

9.2个百分点;铁合金冶炼业增加值增长6.7%,增速比冶金工业高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金属结构制造业增长42.5%,增速比冶金工业高37.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4.2个百分点。

二、七成主要产品增产

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冶金工业产品中,七成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粗钢产量941.61万吨,同比增长9.0%;钢材940.63万吨,增长5.9%;生铁882.30万吨,增长5.3%;石墨及碳素制品100.59万吨,增长12.2%;铁合金148.32万吨,增长0.8%;铁矿石原矿537.00万吨,同比下降0.4%。

三、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偏低

1—5月,规模以上冶金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15亿元,同比增长5.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9.50亿元,增长79.1%。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44%,较1—4月提高0.09个百分点,但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1.8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8.3%,较1—4月扩大0.1个百分点,比全省规模工业亏损面高1.3个百分点。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2

为重要抓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上半年工业经济呈现生产稳中趋好,效益继续提升的运行态势。但当前工业经济回稳基础仍不稳固,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不容轻视。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生产增速稳中趋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93亿元,同比增长

6.4%,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从月度来看,2-6月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1%、6.3%、6.8%、5.8%和6.7%,除5月份略低外,其他月份增加值增速均在6%以上,基本平稳。工业生产总体呈现出稳中趋好态势。

图1 2011年以来规上工业企业各季增加值增速

2.质量效益稳步提升。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33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与全国及其他省市相比,浙江利润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比上海、山东分别高3.5和4.0个百分点,比

江苏、广东分别低4.3和12.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情况好转。1-5月,亏损企业7361家,比一季度减少2483家,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19.3%和12.0%,比3月末缩小5.6和5.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亮点

1.“微刺激”政策效应初显,工业经济呈现回升迹象。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扩投资、稳外贸、定向降准、减税等一系列政策,对经济薄弱环节进行定向调控。6月份,浙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简称为PMI)为52.5%,创年内新高,表明工业经济有所回升,政策效应在工业领域逐步显现。在对全省1866家规上工业企业的部分重点政策落实情况调查中,对政策落实情况“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企业占比为81.6%。其中,对政府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为71.6%;对政府以创新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落实认为“很有效果”和“有一定效果”的为66.9%;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认为“很有效果”和“有一定效果”的为84.2%。

2.外需市场回暖向好,内需市场平稳增长。从外需来看,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5651亿元,增长3.7%,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5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出口交货值增长5.6%,比5月份回升1.8个百分点,增速为年内最高。浙江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3.4%,今年首次站上50%荣枯线。外部需求回暖向好,一方面得益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带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贬值,刺激出口。今年春节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走弱,从去年底的6.0969元跌至6月30日的6.1528元,贬值0.9%。从内需来看,上半年,国内销售产值24039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高级化程度提高。上半年,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90、1952和13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8.3%和7.8%,增速均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4.4%、33.7%和24.1%,均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5亿元,增长13.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

高7.0个百分点;1-5月,利润总额 223亿元,增长16.4%,增速比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高5.0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3.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0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5.7%,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

4.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机器换人”加快推进。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成效显著。1-5月,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2.9个百分点。上半年,新产品产值8192亿元,增长20.0%,增速比规上工业总产值高14.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6.7%,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机器换人”加快推进,促使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2419亿元,增长11.8%,增速比工业投资高4.0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65.2%,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二季度,企业产能利用率约为76.2%,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1-5月,劳动生产率增长8.1%(按可比价),人均创利增长9.4%;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5.7元,比一季度提高6.7元。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工业经济回升基础有待巩固。当前工业经济回暖在一定程度上与外需带动新出口订单提升有关,部分指标数据仍处于下行态势,经济回稳基础仍不稳固。一是工业品价格仍处在下降区间,6月份,浙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0.4%,已持续30个月同比下降,反映工业品市场回升较弱。二是用电增速逐月回落,工业用电量增速从3月份的7.2%、4月份的2.7%、5月份的0.6%,一直回落到6月份的0.5%。三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2012年、2013年两年平均增速,1-5月,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4.2%,比前两年平均增速低0.7个百分点。

2.房地产下滑影响不容忽视。上半年,浙江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22.6%和27.5%。房地产市场低迷,对过度依赖房地产推动经济发展的倾向起到纠正作用,暂时也对许多行业和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上半年,钢材产量增长

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平板玻璃、水泥、彩色电视机、家用冰箱等产品产量分别下降9.0%、0.4%、4.6%和10.4%。

3.新增利润集中在少数行业。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新增126亿元,主要集中在电力、通信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五个行业。该五个行业合计新增利润104亿元,占全省新增利润比重的82.5%,拉动工业利润增长9.4个百分点;其余33个行业仅新增利润22亿元,拉动利润增长2.0个百分点。可见,行业新增利润分布不均衡。

4.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一是成本居高不下。从用工成本来看,1-5月,应付职工薪酬135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7.6个点,比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据二季度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困难中,认为用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占比最高,为43.1%。从期间费用来看,1-5月,三项费用合计2076亿元,增长7.1%,增速比主营业务收入高2.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资金周转紧张。一方面是信贷资金不足,5月末,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14763亿元,增长6.4%,增速比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低3.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两项资金”占比提高,5月末,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分别增长11.4%和8.7%,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4和5.5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为34.6%,比去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当前浙江工业经济处于平稳运行区间。下一阶段,国家将会延续上半年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政策取向,有望在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强预调微调,支撑工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将进一步增多。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3

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临汾市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稳增长、调结构、提效益,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三大亮点,展现积极变化。

1、工业增速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5.56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和全省高0.4和4.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回升。二季度,全市工业企业景气指数75.50,比一季度上升7.62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67.76,比一季度上升3.22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量持续回升。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58.5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

1.2%,降幅分别比一季度和前五个月收窄2.8和1.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当月工业用电量1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增速分别比3月份和5月份加快15.7和8.3个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1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上半年,全市非煤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1.02亿元,占比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16亿元,占比11.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82亿元,占比5.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3、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92亿元,同比减亏1.5亿元,其中:电力行业实现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3.5倍,化工和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分别比上年同期减亏1.9和4.1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26.61亿元,同比减亏5.9亿元,其中:煤炭行业同比减亏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4

2014年1季度,利津县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6.5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去年同期降低2.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1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去年同期降低10.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利津县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幅度较大。

一、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特点

(一)工业产值增速放缓,增加值增速略有上涨。一季度,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3.7%,同比降低2.9个百分点,增速比2月份降低5.2个百分点;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同比增长了2.9个百分点,增速比2月份降低3.5个百分点。一季度利津县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

(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缓慢,石油加工业异军突起。一季度,利津县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4.8%,比去年同期降低47.2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为23.7%,同比降低1.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实现总产值87.7亿元,同比增长21.5%,比去年同期提高28.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为66.1%,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快速发展是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行业增速下降覆盖面过半,农副产品业下降明显。一季度,利津县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的产值增速是下降的。这13个行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下降幅度最为明显,1-3月累计实现产值33.2亿元,同比下降11.4%,其中,食品制造业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同比下降了30.6%,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精、饮料制造业分别下降了7.5%和9.3%。

二、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偏高。一季度,利津县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08.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2%,同比增长21.6%,比去年同期降低1.3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个数少、占经济总量比重偏高,一直是我县经济发展的突出性问题。虽然近年来大中型企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此问题依然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高耗能行业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比重较高。一季度,利津县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产值158.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为73.1%,比去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但是也是我们要慢慢进行革新的行业。“十二五”期间,应继续积极引导企业立足长远发展,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运用,加速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放缓。按照最新统计口径,一季度,利津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利津县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仅6.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3.5%,比年初降低1.6个百分点,比年全市比重低20.1个百分点,排名据全市末位。

(四)经济下行压力大,小型企业停产较多。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各方面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低迷。一季度,利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全县1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4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停产企业个数比1-2月份增加一家,同时,根据调查,还有20家以上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有三家企业因资金问题已宣告破产。

三、工业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建立新增企业排查和监测制度,及时开展清理排查工作,狠抓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情况和重点行业运行趋势的监测分析。重点抓好1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出现异常情况监测通报制度。同时抓好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跟踪监控,及时发现不良苗头,采取相应对策,加大对重点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为企业家鼓劲、为企业服务、送政策、送信心。

(二)加大投入促发展,引导企业革创新。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前提,以资金扶持为保障,积极有效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技改投资财政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现有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生产,提高企业的效益。二是加

大新开工、续建项目力度。对新开工、续建项目实行绿色通道,采取特事特办,协调帮助企业在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建设,按时竣工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大银企对接活动。积极为企业筹措资金,切实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瓶颈,确保企业资金早到位、早见效。

(三)加强部门协调服务。各涉企部门应当给企业设置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合理安排针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尽量避免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保护好企业家做好实体经济并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加大风险企业的帮扶和兼并重组力度,积极为企业投资项目做好清障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利津县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5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少有困难局面,全省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及时提出止缓回稳促增工作方针,出台实施一系列精准有力政策举措,全省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止缓初见成效,回稳促增仍需努力,实现全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任务仍然艰巨。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60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1%,比一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38.0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3027.8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完成2731.94亿元,增长7.7%。

一、农业

全省夏粮总产为26.03亿公斤,增长12.3%;平均亩产253公斤,为历史新高。生猪出栏349.4万头,增长6.2%;牛出栏20.3万头,增长7.7%;羊出栏215.1万只,增长5.6%;家禽出栏3313.7万只,增长4.1%。猪牛羊禽四肉产量37.5万吨,增长

5.3%;禽蛋产量32.5万吨,增长4.3%;牛奶产量39.5万吨,增长8.1%。

二、工业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全省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五升四降”。煤炭、发电量、钢材、水泥、氧化铝产量分别增长2.0%、0.1%、9.3%、0.5%、7.6%;焦炭、生铁、粗钢、原铝产量分别下降3.6%、1.4%、0.3%、12.2%。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899.3亿千瓦时,增长1.4%;其中工业用电量715.6亿千瓦时,增长0.7%。太原铁路局铁路货运量3亿吨,增长6.1%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32.6亿元,增长18.3%,较1-4月份、1-5月份分别回升3.9、1.4个百分点。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46.1、1640.0、1846.5亿元,分别增长47.4%、13%、20.2%。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0.6亿元,增长6.4%。

四、消费

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8.2亿元,增长11.8%,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2206.9亿元,增长11.6%;乡村421.3亿元,增长12.5%。

五、进出口

上半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63.1亿美元,下降14.2%。其中出口30.9亿美元,下降13.1%;进口32.2亿美元,下降15.2%。

六、财政

上半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1003.1亿元,增长3.5%,比1-4月份、1-5月份分别回升4.3、0.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1350.7亿元,增长8.3%。

七、金融

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630.6亿元, 比年初增加136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993.9亿元,比年初增加922.4亿元。

八、物价

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6月份当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上半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9.1%;6月份当月,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8%。

九、城乡居民收入

根据一体化住户调查,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2元,增长9.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2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2元,增长12%。

十、转型发展

上半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5%、49.7%和44.8%,与一季度相比,一产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全省民间投资完成2059.4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5.2%,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非传统产业投资完成852.4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51.4%,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6

一、当前吕梁市新兴产业运行现状及产业结构

1、近四成行业保持增长

从增加值增速来看,全市18个新兴行业中,有7个行业保持增长: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168.4%;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06.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同比增长34.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23.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同比增长9.6%;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5.0%。

从所占比重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和饮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四大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同比下降5.3%,占全市新兴行业增加值的94.7%。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34.6%;酒和饮料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同比下降33.6%;

农副产品加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同比下降4.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5.0%,分别占全市新兴行业工业增加值的49.2%、20.0%、15%和10.5%,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2.2、-

15、0.8和0.8个百分点。

2、五成以上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上半年,新兴行业中同比增速较高的产品产量有:砖2221万块,同比增长1192.8%;精萘945.8吨,同比增长269.3%;鲜冷藏肉3.5万吨,同比增长179%;煤气生产量16.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8.7%;农用氮磷钾4.7万吨,同比增长67.2%;食醋2.1万吨,同比增长42.2%;塑料制品8947吨,同比增长34.9%,饲料33.8万吨,同比增长25.4%;耐火材料制品66.4万吨,同比增长23.8%。

3、重工业增速加快

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中,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下降23.7%,占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6%,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3.5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5亿元,同比增长27.9%,占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4%,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4、中小企业增长强劲

全市新兴产业中,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40.9%;小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4%;微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4亿元,同比增长5.0%。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分别占新兴行业增加值的47.8%、16.8%和0.4%,其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大型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降低了14.8个百分点,中型和小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3.5和1.3个百分点。

5、股份制、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活力

从控股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居主导地位。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同比下降29.8%,占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1.7亿元,同比增长18.4%,占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2%,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1.7亿元,同比下降1.1%;集体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4亿元,同比下降7.3%;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8亿元,同比增长166.6%;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1.9亿元,同比下降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3亿元,同比下降4.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7亿元,同比下降29.4%。以上六种经济类型企业占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1%、0.6%、1.0%、76.5%、18.9%、0.9%,其中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股份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和0.3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了0.3和0.5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全部由地方企业实现。

二、当前我市新兴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大部分产业缺乏龙头企业。我市目前新兴产业中只有酒的制造业、水泥制造业等少数产业有领军企业,其他产业尚缺乏品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2、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盈利空间被挤压。在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新兴行业也面临成本费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大幅减少,库存压力加大的危机,企业基本上很难盈利。

3、部分重点行业增长乏力,新增长点未显现。其中,酒的制造业同比下降47.4%,建材行业同比增长5.0%,机电行业同比下降18.7%。

4.大型企业出现负增长,是下拉全市新兴产业增速的主要因素。上半年,全市新兴行业中,大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2亿元,同比下降25%;占全市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34.9%,比上年同期减少14.8个百分点。

三、意见和建议

1、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加大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为方向,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提升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2、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一是积极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新兴骨干企业。二是通过企业引进的方式,加快新兴龙头企业落户吕梁。进一步加大与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的对接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的对接沟通,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吸引一批配套企业落户,壮大现有产业,催生新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大建设项目及相关技术,积极承接与吸纳国内外新兴产业和研发机构的转移。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2024年1-6月湖南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运行情况 篇7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呈现高开走低又逐步趋稳向上态势 从上半年趋势看,尽管有诸多节庆假日,但在全社会奉行勤俭节约之风积极倡导下,全区的高档消费、集团消费减少,高端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相比往年依然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上半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69.3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 1月份由于春节因素,实现的当月零售额48.6亿元和累计增幅13.8%均为上半年最高,至2月份回落至39.2亿元和10.8%,4月份至6月份,累计增幅呈现稳定的11%。

2、镇级市场发展迅速,街道区域相对稳定

从全区消费的区域结构看,主城区仍占绝对优势,但随着镇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消费容量趋于饱和与稳定,外围市场则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全区九个镇实现零售额212.9亿元,增长1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1%,镇级消费仍占市场绝对主导;三个街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9亿元,增长1.4%,低于镇级增幅12.1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淞南镇增速最高,达到24.5%,顾村镇与高境镇次之,分别为16.1%和14.3%;从实现的零售绝对额来看,大场镇最大,为54.3亿元,庙行镇与淞南镇次之,分别为49.9亿元和34.3亿元。

3、大型企业贡献突出,私营及个体支撑明显

按经营规模来分,2014年上半年零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57家,实现零售额136亿元,占全区零售额的50.5%。其中零售额在500万至5000万元的企业共有86家,实现零售额19.6亿元;

5000万至1亿元的企业共有40家,实现零售额29亿元;1亿元至2亿元的企业共有18家,实现零售额24.1亿元;2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3家,实现零售额63.3亿元,占157家企业实现零售额的比为46.5%。可见,1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达84.4亿元,对全区零售额贡献突出。

上半年,私营及个体经济表现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3.4亿元,占全区零售额的比为71.8%,同比增长11.2%,高于国有经济实现的零售额累计增幅18.3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的影响因素

1、供需两旺、市场繁荣

2014年上半年纳入正常统计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共有120家,涉及市场类别除集贸市场外,还有建材类、服装类、小百货类、花卉市场等,共实现成交额150.2亿元。亿元以上交易市场共有15个,实现成交额125.3亿元,占全区市场成交额的83.4%,支撑全区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

2、商品消费热点突出

从商品零售类值看,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多类商品保持增长,实惠消费、大众消费、可持续消费成为今年以来主流消费模式。一是家居类商品快速增长。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4.4亿元,同比增幅1.2倍;二是基本生活类商品继续增长。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2.3亿元,同比增幅

22.4%;三是改善型商品消费需求依然旺盛。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3亿元,同比增幅1.1倍。

3、餐饮业呈回暖迹象,限下单位为主要支撑

2012年底,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缓冲期后,我区餐饮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调整经营模式,主打大众消费,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今年行业整体上出现回暖态势。上半年,我区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亿元,增长17.2%,增幅较去年同期回升26.2个百分点。大型餐饮企业借助上半年节假日消费旺季,打出“平价牌”、“婚宴牌”吸引普通顾客,业绩显著提升。监测显示,上半年我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增长8.7%,较去年同期的-8.3%的增幅提高了17个百分点。限额以下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7.8亿元,同比增长27.6%,是全区餐饮业逐步回暖的主要支撑因素。

三、消费品市场问题及对策

1、传统商业面临消费分流

随着电子商务等新渠道的快速发展,加之网络媒体新兴的团购、电视电话购物以及跨境交易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新型渠道具有价格低廉、方便简捷等优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传统商场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监测显示,上半年我区主要16家电卖场(苏宁、永乐等)合计实现零售额3.9亿元,同比降幅为11.8%;16家主要连锁超市(易买得、世纪联华等)实现零售额9亿元,同比增长0.7%,扣除物价因素,几无增长。因此,必须要创新拓展流通新模式,除了继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流通业态之

外,商业综合体和社区微型商业作为新型的商业业态在我区也应得到合理开发和布局。同时传统商贸企业应苦练内功,加快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购物体验,细分市场,吸引顾客流量,实现多层次、多业态、多元化共同发展。

2、缺乏新的市场热点

我区消费品市场增长主要是依靠汽车零售和互联网零售来拉动,2012年和2013年,汽车零售和互联网零售类增长对我区零售额的拉动幅度分别为4.7、7.3和3.0、5.0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由于“限牌政策”、“企业兼并”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零售和互联网零售类对全区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和1.3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前两年。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应着力引导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如电子商务、旅游产业、文创产业等,加大与传统商业的相融合,从而达到整合资源,打响品牌,提升品质的效果,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针对我区现有消费结构和上海市人口结构,结合国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政策,积极拓展健康养老消费市场,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效益显著的阳光产业。

3、收入增速放缓与居民购买力的分流,制约着区域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的增加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支持因素。近年来,在物价较高增长以及楼市、股市低迷所导致的财富下降的双重“侵蚀”下,2012年和2013年城市和农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幅分别为11.3%、11、9%和10.3%、10.5%,呈下降趋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仅个位数,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当期消费减少,使消费需求的增长缺乏有效支撑。

长期以来居民收入的很大比重用于住房、医疗及教育方面的开支,导致了部分居民即使有消费欲望也没消费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如今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之下,加强了医疗、教育方面的保障,使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可鼓励区域内的商业企业多搞促销、商品也推陈出新,进一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使之变成切实的消费行为。

四、宝山区下半年消费走势判断

上一篇:物理总结收获下一篇:西南大学有机化学作业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