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2024-10-04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共13篇)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1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别植物体中的几种主要组织,描述植物体的组织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⑵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教材文字的阅读、图片的观察,让学生识别植物体几种主要组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观察能力;

⑵通过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层次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体的四种主要组织;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难点:

认同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观察图片、相互交流来识别植物体的四种主要组织;通过完成填空来归纳、区别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阅读资料,总结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1、复习提问: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动物体有哪四种组织?

2、引入新课

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来来,它们的结构层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呢?

二、绿色开花植物有六个器官

让学生观察油菜植株及其六大器官并完成填图

提问:动物体是由八大系统构成动物体的,而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的,植物体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提问:所有的植物都有六个器官吗?哪一类植物有六个器官?

学生观察水绵和肾蕨图片

三、植物的四种主要组织

动物体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植物器官也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植物有哪些组织呢?

学生阅读P66文字并观察根尖的纵剖面图,认识分生组织。

1、分生组织

提问:根尖的什么区属于分生组织?构成分生组织的细胞有什么特点?分生组织的功能是什么?

根能不断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植物体中还有什么部位有分生组织?

学生观察P67图片及文字说明

2、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

提问:P67图片中的箭头有什么含义?

提问:保护组织分布在植物体的什么部位?它有什么功能?它与动物体中哪一种组织的功能相同?

提问:营养组织分布在什么部位?构成营养组织的细胞有什么特点?营养组织有什么功能?

提问:导管分布在什么部位?导管的作用是什么?导管属于什么组织?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的导管是否相通?植物体中除了导管以外还有什么管子可以起到运输作用,并将植物的六大器官连接在一起?

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构成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构成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组织虽不同,但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构成的。

学生归纳: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四、植物体是统一的整体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物体同样是一个整体。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材料

提问:如何来理解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让大家能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识别植物体的四种主要组织。

六、课堂练习

1、保护组织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些部位?什么组织贯穿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等器官?掐去一根枝条的顶尖,这根枝条还能继续往上生长吗?为什么?

2、试从组织构成器官的角度,说出甘蔗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

3、观察图片,说明A、B、C分别代表什么组织?

4、说出向日葵和猫的结构层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植物体

动物体

结构层次

不同点

相同点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2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 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积极性不强, 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 需要了, 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 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 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 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 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 设计教学过程, 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 认真写好教案, 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 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2014|03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62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 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 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 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 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 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 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简洁明了, 深入浅出, 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 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 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 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 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 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 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 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 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 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此, 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 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 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 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 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五、开展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师: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叶片的结构:表皮、叶肉和叶脉,表皮上有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看,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数目一样多吗?气孔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节课我们来观察叶片上气孔的数目及开闭。

教师板书:观察叶片上气孔的数目及开闭。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一上课就明白本堂课的实验目的。

二、实验过程

师:如何才能看到叶片上的气孔呢?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设计思路:提前录制好观察叶片的表皮的演示实验,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课堂空间,使学生快速找到物象,达到本堂课的实验目的。

1.观察叶片上的气孔

学生观看材料、用具和实验过程。

师:操作之前我说明一下(摘一片叶),往叶片的下面撕拉,撕出来的是下表皮;往叶片的上面撕拉,撕出来的是上表皮。要求同桌之间用同一片叶子分别制作、观察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标本。

大屏温馨提示:找到物象之后,数一数同一叶片、同一视野内上表皮和下表皮的气孔数目,填写在实验报告中,由组长计算同种叶片的平均值,然后统计在黑板上。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通过同桌数同一叶片、同一视野内的上下表皮气孔数,并由组长计算同种叶片的平均值,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用数字说话的优秀品质,增强说服力。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一边画表格、注汉字(见下表),一边指导、抓拍物象,并让组长把平均值统计在黑板上。

[组号\&植物名称\&上表皮气孔数\&下表皮气孔数\&\&\&\&\&]

师:好了,咱们一起看一下大家的实验结果。(教师指着表格)每种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样多吗(横向比较)?

生:不一样。

师:不同植物的一样吗(纵向比较)?

生:不一样。

师:有没有规律呢?这是陆生的,这是水生的,这是……(在统计图一侧用两种彩笔标出陆生和水生,然后得出结论。)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气孔的分布是有特点的。(板书:气孔分布:陆生植物——大多数下表皮气孔多;水生植物——大多数上表皮气孔多。)刚才大家只观察了本组的植物,现在一起看一看其他组的实验记录。

教师播放抓拍的学生物象。

设计思路:播放抓拍的学生物象,这个环节很重要,学生在观察,观看的时候,仅局限于本组内的一种植物,没有观看其他组的植物。通过播放学生的实验记录,使学生对水生、陆生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一目了然,更加激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师:大家在观察的时候,发现气孔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气孔有大有小,能够张开与闭合。(板书:气孔能张开与闭合)气孔的这种变化有意义吗?

生: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气体交换的窗口。

师:非常好。(回播水葫芦气孔张开图)当气孔张开的时候,植物体内的水分会悄无声息地从气孔处散发出来,带动了根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同时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指植物体),这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指板书:分布)陆地上水分少,如果是上表皮气孔多,植物就会很快缺水死亡;而水生植物生活在水里,上表皮必须多一点才有利于散失掉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也适于水生植物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说,气孔的这种分布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设计思路:此处是对叶片上气孔分布不同的一个升华,吻合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进一步观察: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师: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看过气孔的张开、闭合?

生:没有。

师: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那好,对照实验报告中“观察气孔的张开与闭合”步骤自己验证一下。

教师录制学生视野中的气孔变化,大屏展示提示:(1)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水纸可以放得厚一点。(2)盐水滴得少,清水滴得多。(3)可以用同一个标本反复实验。

设计思路:尽管是一个小小的提示,告诉了大家做好气孔开闭实验的诀窍,使学生能通过目镜尽情地观察气孔的动态变化。

师:好了,大家都做完了,一起看一下这组学生的实验过程(播放录制的气孔的变化过程)。一边播放,一边指图描述:滴盐水之后,保卫细胞失水,保卫细胞外侧的细胞壁会拉直,气孔慢慢关闭;滴清水之后,保卫细胞吸水,保卫细胞外侧的细胞壁会凹陷,气孔慢慢打开。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4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三、检测反馈: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会自学获得知识。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那里来的?

5、移栽植物时,如果根损伤大多,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6、扦插后的枝条如何处理,成活率会提高?

7、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树怕去皮,不怕空心这句话吗?

8、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9、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

10、分析:将两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过几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____,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____,这个实验说明____。

七年级生物教案:根的结构 篇5

知识目标

1、能够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点。

2、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尖各部分结构的联系以及各部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体会到生物体是统一整体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众所周知,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是本节的难点知识。教材中的插图或挂图都是根的结构模式图,而显微镜下观察的根尖细胞结构,大多是不规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根尖细胞结构时,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认清显微镜下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趋于模式化。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结构及功能。

课前利用小麦或其他植物,使其萌发并长出数条幼根。在课上先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根尖,教师要指出从根的尖端到长有绒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条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帮助学生从根尖的外形上区分各部分的形态、色泽等特点,如:根尖尖端处稍带黄色的帽状结构是根冠;根冠内部一团稍稍发暗的部位是分生区;分生区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以上长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区。在成熟区的上端,还可以看到已经枯萎的根毛。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观察,并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帮助学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进行显微观察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两点:(1)学会边观察边移动载玻片的技能;(2)正确认识永久切片的颜色。学生在观察经染色的永久切片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进行复杂的染色过程,使不同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防止学生产生“植物器官组织就长成五颜六色”等误解。

在本节中,不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但是根尖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长活动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制作根尖生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动态的变化。

在研究过根尖的四个部分以后,还要研究成熟区以上直到茎的基部的结构,在这里出现了“导”这一名词。学生初次接触到导管这一名词,不太容易透彻理解,教师可以用一根玻璃管来表示导管,管内贴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纸条来表示导管内壁的加厚花纹,这样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导管的结构特点和这种结构是有利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主要功能。

难点:根尖的发展变化规律

手段:学生观察、分析与讲解相结合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相对来讲,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照课本内容自学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而对于根生长的现象,则需要通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根尖的结构:

1、组织学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观察。

(1)肉眼观察植物的幼根,讲解根尖的定义,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及形态,以及根尖可分为几部分。(从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确定出根冠、成熟区、以及二者之间的部分。但可以不给出具体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说出形态特征即可。)

(3)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并对照课本58-59页内容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及功能。

(4)指导学生列表总结

(5)指导学生重点分析成熟区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区是根尖各部分结构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6)利用录像或动画课件展示根尖动态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认识根的生长过程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继续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幼根,指导学生观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讲解:

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根毛脱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上下细胞失去细胞壁形成中空的导管。

3、通过显微投影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管。(讲解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与茎和叶中的导管相连)

三、反馈:

提问:“当把花卉移栽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保护根尖)

板书设计:

探究洋葱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态 探究活动

目的要求:

1、学会制作洋葱根尖的临时装片。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细胞形态特点。

3、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

洋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玻璃皿、剪刀、镊子、滴管、吸水纸、稀碘液、清水

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待根长到1厘米至5厘米长时,剪下生长健壮的根制作装片进行观察。

(2)装片的制作:

①解离:切取2-3毫米的根尖一段(不带根毛),带有根毛的根尖一段(1-2毫米),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10-15分钟,经过解离的根尖中,细胞容易相互分散开来。

②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把两段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分钟。

③制片:取两个载玻片,在两个载玻片上各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把两段洋葱根尖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各盖上一块盖玻片,用手指轻轻压盖玻片,使根尖中的细胞分散开。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

(3)观察:两块临时装片制作好以后,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态特点,在不带根毛的装片中观察根冠,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的特点,在带有根毛的装片中观察成熟区细胞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6

本节课的教学是探究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基本的目标是掌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对课本所给出的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分布,我根据学生所具有的“细胞分裂的知识”,引导大家理解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在构成动物体时所处的地位,要求学生采用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和集体研讨的学习方式,这样就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引导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生物观点。这样循序渐进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时,我利用课件展示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3、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

本节课对学生评价机会很多,对每一位(组)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中注意关注和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长发展的快乐,被人悦纳的幸福,受人赞赏的自豪和奋发向上的冲动。

4、通过探究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周围世界,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充满了激情,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入手。本节课前,我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细胞分裂过程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组织的分布、功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5、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动物四大组织玻片标本”,“学习掌握四大组织在人体中的分布和功能”,形成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通过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加强,同时个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了自信心。

6、在总结反思中学会学习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7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册的生物课本也有类似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探讨。

七年级生物植物结构 篇8

1.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这些都是大分子。无机物(一般不含碳):、、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2.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物质进入,排出。

3..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是细胞内的“绿色工厂”。

线粒体:进行作用,是细胞内的“车间”。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能转变成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遗传信息:受精卵内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它存在于中。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5.遗传物质:

染色体:能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在同种生物中染色体的数量,染色体由和组成。

DNA(有机物):呈双螺旋的梯子状,DNA上每个片段叫一个,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1.细胞中的有机物包括 ①水②无机盐③核酸④糖类⑤脂类⑥蛋白质⑦氧

A.①②③④B.③④⑥⑦C.③④⑤⑥D.①③⑤⑦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含有能量的是

A.蛋白质、糖类、脂类B.水、无机盐、糖类C.核酸、糖类、无机盐D.蔗糖、水、氧

3.在细胞的结构中,能将细胞内部和外界环境分隔开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质C.细胞膜D.细胞核

4.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这些氧和葡萄糖进入细胞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A.叶绿体B.线粒体C.液泡D.细胞核

5.克隆羊多莉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A.供卵细胞母羊B.受孕母羊C.供核母羊D.无核卵细胞

6.判断

(1)、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线粒体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2)、细胞膜将细胞完全封闭起来。()

(3)、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变化,都能释放出能量。()

(4)、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

7.请把结构名词与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细胞膜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动力车间

线粒体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使光能变成化学能

神奇的植物七年级写物作文有感 篇9

反复读这本书之后,我对植物地了解更多了。我知道了许多植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以及它们的外号、特点等。每种花每种草每种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发现很多知识对我们认识社会生活很有帮助。植物界中的很多植物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是互相依靠相依相伴生存下去的,比如玉米和大豆就是互依互靠生存下去的,大豆怕晒,玉米用叶子挡住阳光,大豆则把自己丰富的养料提供给玉米。也有的植物是因为庞大的体型才得以生存,像霸王花;有的植物它是靠特殊的习性才生存下去的,比如长舌草。

植物都是很灵动的,就像调皮的学生,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植物学会了伪装。植物不但会伪装自己,他们伪装的技术十分高明。植物界为了生存,无奇不有,以各种不同形态的伪装来蒙骗过关,逃避被食,以保存完整的自己,在自然界争得一席之地。长得如同石头的生石花就是其中的一种。生石花生活的周围都是沙漠地区,有不少的卵石。它的颜色、形状与卵石惟妙惟肖,叶子肥厚,缩成卵石状。开金黄色的花,非常美丽,但这美丽的花开一天就凋谢。因为这样的“石头”也能生长、开花,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生石花”。生石花生成这个样子,当然是为了鱼目混珠,蒙骗动物,避免被吃掉。它不仅长得像石头,而且喜欢与砂石在一起,要是离开了这种环境就很难活命。这说明,自然的选择是多么的无情,生石花为什么活了下来,还不是它有伪装的本领?就像战争时期,战士们躲在树丛里,为了不被发现用树叶盖住头和身体,在脸上涂上树叶的颜色,我想这一定是从聪明的植物那里学来的。

七年级生物总结 篇10

按照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七年级(5、6、7、8、12)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听课不认真,懒于思考,完成作业马虎应付;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脑力程度存在差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对学生的照顾有时不够到位。照顾大多数学生时,优生没事干的情况也存在。在讨论过程中,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多,致使这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另外,新教材文字少,要讲的内容不多,到底要讲多深多透,对教师来说,也有些困惑。

七年级生物试题 篇11

1.下列现象不是生物所具有的一项是

A.一粒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B.腐烂的树桩上会长出蘑菇

C.钟乳石会慢慢长大 D.天热时人会出大量的汗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生存的环境

D.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包括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4.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表明

A.他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枫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枫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和枫树进行着种间斗争

5.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狼 B.羊 C.草 D.光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10×。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象与第一次看到的物象相比

A.大小是原来的1/2倍,细胞数增多

B.大小是原来的2倍,细胞数增多

C.大小是原来的1/2倍,细胞数减少

D.大小是原来的2倍,细胞数减少

7.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A.叶绿体 B.线粒体

C.叶绿体和线粒体 D.细胞膜

8.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DNA 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

C.基因在染色体上 D.DNA在基因

9.下列结构中层次,属于组织的是

A.黑猩猩的大脑

B.含羞草的.茎

C.杨树根尖的分生区

D.洋葱的鳞片叶

10.下列关于噬菌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噬菌体是一种非生物

B.噬菌体是一种细菌

C.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动物体内的一类病毒

D.噬菌体一旦离开活细胞就无法独立生活

二.非选择题

11.(10分)请你帮忙:

(1)请将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

①老鼠见到猫就逃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鲸呼气时产生水柱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③动物每日排尿和排便 c.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鸽子长大能产蛋并孵出小鸽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⑤园丁常给花草施肥 e.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判断是非(用√或×表示)

①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只需要阳光和营养物质。 ( )

②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 )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 )

④无论哪种生态系统,主要的消费者都是野生动物。 ( )

七年级上册生物总结 篇12

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二.两种方式划分:1.海平面2.岩石圈表面

三.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四.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五.植物越密集,周围空气湿度越大

六.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七.1.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3.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八.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九.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十.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十一.生态系统:1.草原生态系统2.湿地生态系统3.淡水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5.海洋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

十二.显微镜的构成: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目镜、物镜、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器、遮光器、反光镜、镜座

十三.植物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液泡、线粒体、叶绿体

十四.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通常也没有液泡

十五.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十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十七.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十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2.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3.结缔组织——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十九.人体器官:大脑,心脏,肝,肺,肾,眼,耳,甲状腺,唾液腺等

二十.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构成: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二十一.分生组织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了: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疏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二十二.单细胞动物的结构:鞭毛、伸缩泡、表膜、眼点(感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

二十三.草履虫的结构:胞肛、食物泡、口沟、纤毛、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小核)、表膜、收集管(伸缩泡)

二十四.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二十五.藻类植物:紫菜、鹿角菜、海带

二十六.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二十七.苔藓植物:葫芦藓

二十八.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二十九.蕨类植物:里白,肾蕨

三十.1.双子叶植物(菜豆种子):胚轴、胚芽、胚根、子叶、种皮

2..单子叶植物(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乳、子叶、胚芽、胚轴、胚根

三十一.1.常见的裸子植物:苏铁、银杏、红豆杉

2.常见的被子植物:叶梓、毛白杨、桃

三十二.种子萌发的过程: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生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三十三.根的结构: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

三十四.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三十五.花的基本结构: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花瓣、萼片、花托、花柄

三十六.1.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雄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三十七.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从获得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三十八.叶片的结构:叶脉、上表皮、叶肉、下表皮、气孔

三十九.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四十.光合作用:

四十一.呼吸作用:

七年级生物试卷分析 篇13

马岭学校

一、试卷分析:

试卷涵盖内容主要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前三章内容。知识面广,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部分题目相对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知识与技能并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本试卷满分100分。

二、成绩分析:

这次考试,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最高分92分,成绩不理想。

三、存在的问题:

1、复习不全面、不细致,不能回归课本,只能依靠复习提纲和笔记。学生不能认真阅读课本导致失分很多。

2、基础知识不牢固,平时不进行记忆,比较懒惰,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生物学概念只靠死记硬背,试题稍有变化就不能作答。

3、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如试卷26题和28题实验题。

四、今后教学努力方向:

1、抓学生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2、重视双基教学,注重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并落实到教学实践。

3、在教学中应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上一篇:以夜为题的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大梅沙海滨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