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2024-08-12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共11篇)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篇1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

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

消化和吸收 ——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

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实验

血液 ——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实验

血管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

实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1、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②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篇2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册的生物课本也有类似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探讨。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篇3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七年级、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率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学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应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势力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原因、一起的功能等。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节 篇4

科 目:生 物 年 级:七年级下册 主备教师:吴长辉 参加讨论教师:

备课时间:2015-3-16 集体讨论时间:2015-3-18 备课组审批: 教科处审批:

温馨寄语:青春是生命的光彩,正视匆匆溜走的的时光,欣然面对每一个不可重复的今天。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三、课堂前置: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1)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功能:a、阻挡__________的侵入。b、分泌物有__________作用。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1)组成:体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功能:a、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__________,使病菌__________。b、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__________。

3、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_____而是对多种______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2)来源:人类在_____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功能。

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1)组成,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2)功能,产生__________,消灭__________,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3)举例,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__________在_______的刺激下,产生抵抗__________的抗体。等人病好后,__________还留存在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5、特异性免疫(1)概念 :出生以后才产生,只针对某一特定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起作用的免疫。(2)来源: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__________功能。

6、免疫的含义:免疫是人体的一种________。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________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_______和______等。

7、免疫的功能:(1)自身稳定:清除体内

和损伤的细胞。(2)防御感染:抵抗__________的侵入,防止_________的产生。(3)免疫监视:________和_______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__________)。

8、过敏反应:(1)原因a 内因:抵抗_____侵入的功能过强。b 外因,有_____的刺激。(2)举例:a 吃了鱼,虾等食物后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皮肤_________难熬。b 吸入花粉会发生_________或_________。c 注射青霉素会发生__________。(3)预防:找出__________,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__________。

9、计划免疫,(1)概念: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__。(2)举例:a 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__________可以预防结核病

b 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________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四、小组交流:(以课堂前置为主)

五、分享表达:(学生归纳,教师只做简单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篇5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 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 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 需要营养 B 进行呼吸

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 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6、(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七年级新版生物实验教案 篇6

实验教师:赵华琴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1)实验目的:了解食物中的能量 问题的提出:

花生(或其他)的种子中含有能量吗?

所需仪器用品:

花生种子、核桃种子、锥形瓶、酒精灯、试管夹、温度计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自制一个加热装置。

2、注入30ml的水。

3、称量一枚花生或核桃种子并点燃加热水。

4、测水温。

实验结论:

不同的食物中能量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刘静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2)实验目的: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问题的提出:

维生素C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有没有差别呢?

所需仪器用品:

蔬菜汁液、苹果汁液、小烧杯、试管、滴管、所需药品:

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分别把两种汁液中逐滴滴2ml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褪色为止,记下滴数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

不同汁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孟峥嵘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馒头在口腔是的变化(3)实验目的:了解馒头在口腔是的变化 问题的提出:

馒头在口腔中咀嚼时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吗?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吗?

所需仪器用品:

馒头、消毒棉花、试管、唾液、所需药品:碘液 实验步骤: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将馒头碎屑或馒头放入试管中,在分别注入清水或唾液,进行搅拌或不搅拌,同时放入370C的温水中,十分钟后加稀碘液,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

唾液使淀粉消化,咀嚼有助于消化。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赵荣华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4)实验目的:认识小肠内部结构 问题的提出:

小肠的内表面适应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有哪些?

所需仪器用品:

小肠、镊子、培养皿、放大镜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取3-4cm长的小肠于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

实验结论:

小肠内襞有皱襞和绒毛,增加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孙付连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5)实验目的:

通过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关心长辈的饮食。

问题的提出:

怎么样的饮食才算营养合理的饮食?

所需仪器用品:

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司桂华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胸围差(6)实验目的:

1、练习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了解自己的胸围差。

问题的提出:

如何测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情况? 所需仪器用品:

软尺、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乳头上缘平齐,后因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

2、记下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

3、测量3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同学的胸围差不一样。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7)实验目的: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教室内外空气的尘埃粒子会一样多吗?(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外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所需仪器用品:

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缝衣针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在载玻片上均匀地涂上薄层凡士林置空气中。

2、在显微镜下计数。

实验结论:

不同的环境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多少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8)实验目的: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2、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3、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

教室内外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会一样多吗?(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所需仪器用品:

载玻片、宽为2厘米的透明胶带,剪刀、凡士林、记号笔、培养皿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教室内外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不一样多。(或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数量不一样多。)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9)实验目的: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的提出: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小鱼鳍内的血液流动吗?

所需仪器用品:

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包起来,放在培养皿中,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论:

血液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流速度不一样,毛细血管只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膝跳反射(10)实验目的:

1、通过做膝跳反射实验,知道什么是反射。

2、学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叩击膝盖下方韧带时,小腿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所需仪器用品:

椅子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1、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2、用手掌内侧迅速击上面的那条腿膝盖下的韧带。

实验结论:

小腿跳起来,这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定反应速度(11)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反应速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是男生的反应速度快还是女生的反应速度快呢?

所需仪器用品:

尺子、纸、笔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12)实验目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酸雨对生物真的有不利的影响吗? 在实验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所需仪器用品:清水、培养皿、汤匙、吸水纸、标签、喷壶、浸泡过的种子、pH试纸

所需药品:模拟酸雨(食醋)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13)实验目的:

探究废电池内的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废电池会对生物产生危害吗?

所需仪器用品:

废电池、雨水、培养皿、标签、浸泡过的种子、幼苗、小桶

所需药品: 实验步骤:

用废电池浸出液的稀释液来泡种子或浇幼苗。

实验结论: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篇7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学会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身体健康。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当你经过剧烈运动后,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饿,口渴,感觉到没有力气„„

教师: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会感到没有力气,那么怎样来恢复体力呢?

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

新课学习: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教师:每天我们都要吃食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被消化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最终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去了。

教师:说得对。当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一部分成为了细胞的结构,一部分贮藏在细胞内。这些物质还会发生变化吗?当然会。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呼吸?

学生回答:为了得到氧气。

教师:那么人体是怎样得到氧气的呢?

学生:外界的氧通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里。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到了,营养物质和氧都到达了组织细胞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教师讲解:

在细胞里,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同时,这些物质中含有的能量也被释放出来了。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以维持体温。

教师:当然,不同的营养物质释放的能量是不同的。我们已经知道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是不提供能量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能提供能量。据测定,糖类和蛋白质的热价都是16.736kJ,脂肪的热价是37.656kJ。

学生:什么是热价?

教师:热价是1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学生:蛋白质和糖类的热价是一样的,脂肪的热价最高。

教师:现在请大家看书上63页的表10-5“常见食物的热价”,应该能理解这儿所说的食物热价的意思吧?

学生:1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教师师:对。那么,这张表上所列的食物中哪个的热价最高?哪个最低?

学生:花生的最高,大白菜的最低。

教师:为什么是这样呢?

学生:花生含脂肪较多,大白菜主要含维生素,含蛋白质、糖类或脂肪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对,由此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由于所含营养物质不同,以及营养物质的量不同,所以热价不同。人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我们每天大约需要多少能量呢?请大家看看64页的表10-6,由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给情况,设计“一日食谱”。

教师:怎样的食谱才算是科学的符合能量需求的食谱,哪位同学能简单说说该怎样判断?

学生:一种食物的量乘以该食物的热价得到这种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将所有食物的能量加起来,再与表10-6对比就可知道了。

教师提问: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为什么食量比较大?

学生回答:这些人消耗的能量多,这些能量又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教师:对,人在一天中所需要的能量与其自身条件,如年龄、性别、身材大小有关,还与其从事的劳动强度等有关。

二、体温

教师:人体内营养物质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教师展示人体内热量分布图

教师:通过图进行分析: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体温吗?

学生: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教师:大家都去过医院,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体温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体温计来测量,测量的部位一般是腋窝、口腔、直肠三处。

活动:测量体温。学生6人一组,测量每人的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列表记录每人的测量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当你为亲人或邻居量体温时,如何确认他们是否发烧?

(请有过“发烧”经历的同学讲述“发烧”时的感觉,分析不正常体温对人体的危害。)

2.为什么SARS流行期间,机场、车站等场所通过体温探测仪检查旅客的体温。

教师讲述: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平均数值分别为36.8℃,37.2℃,37.5℃。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人体的体温。人的体温与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人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有什么意义?

小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体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提出问题: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体温的?

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体保持恒定体温的办法。

教师出示辨析题:一个人生病发烧是一种病理反应,对人体有百弊而无一利。

让学生进行讨论。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篇8

11.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主备

审阅

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概述肾的结构和特点

技能性目标: 通过解剖猪肾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性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 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人体健康

重点

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肾的结构特点 难点

说出肾单位的结构 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导 入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 如果在体内积聚过多

会妨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因此

人体为了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每天都要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尿液是人体排出的一种废物

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被排出体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新 授

一、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结合P68的“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想一想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怎样?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1、泌尿系统组成 肾--形成尿液

泌尿 输尿管:输送尿液 系统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位置

人体的肾位于腹腔的背面、脊柱的两侧 肾的背面和腹面有肋骨保护

3、外部特征 颜色 气味 形状 红褐色 尿臭 似蚕豆

二、看图自学 观察肾单位的图片

要求学生指出各部分名称及其特点

肾小球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提问]: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血液在肾小球中的流经途径是怎样的?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 其终端汇

[思考]:肾小球这个毛细血管球与一般的毛细血管网有什么区别? [出示]:肾单位的模型 请学生讲解

巩 固 练习

1.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它是由、、等组成

2.将泌尿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其功能用直线连起来: 肾 输送尿液 输尿管 贮存尿液 膀胱 形成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3.连接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网 与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血管网有无区别?

总结

你收获了什么?还有那些疑惑?

作业 绩优学案

我 的 收 获

我 的 疑 惑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解释免疫的概念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说出计划免疫的意义。

3、能够归纳出免疫的功能,明确区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准确观察分析各种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免疫器官及功能。难点: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我们的口腔中有很多细菌,为什么口腔上皮受伤以后却很快愈合?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接触过传染病患者,却不患病?

2、记得我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的一个小伙伴得了腮腺炎,大人们不让我们一起玩,可大人们说得了这种病就不再得了,那时我天天盼望着自己快点得腮腺炎。“得了就以后不再得了”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学习了生物学以后,才知道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章的内容。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结合P105图3.6-1,思考以下问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而被烫伤的皮肤则容易感染?(2)人在有许多病原体的环境中生活,吸入的空气中和吃进的食物上,也有许多病原体,为什么人们不一定都得病? 学生观察图片,自学课本,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1)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够阻拦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2)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3)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现象,有时会自己痊愈?(4)人的口腔上皮受伤后能够愈合,唾液是否有杀菌作用?为什么? 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再结合图片和教材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病菌,消除炎症。(2)唾液中有溶菌酶能杀死病菌。教师总结上述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教师引入:

人体内不断产生新细胞,而衰老、死亡的细胞又没有在体内堆积起来,这是什么原因?提出以下问题:(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哪几部分组成?(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什么器官清除的?(3)什么叫抗体?什么叫抗原?(4)抗体和抗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照教材,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结论:(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2)人体内死亡的细胞是由睥脏和淋巴结等器官清除的,它们还能够清除病原体等物质。

(3)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4)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教师总结:

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即计划免疫。教师总结出正确结论。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或“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

(1)什么叫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2)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是什么?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什么?(3)你打过过哪些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病的?这说明了社会主之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学生结合教材及网上内容,总结出正确结论:

(1)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课堂拓展: 免疫实例分析:

(1)小明对青霉素过敏,这是免疫的哪一个功能发生异常?(2)医生给一个肝癌病人移植别人的肝脏,结果肝脏在这人的体内没有成活,为什么?(3)某人与麻疹病人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结论:(1)小明是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过敏反应。

(2)这是因为这个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引起的。(3)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或接种过疹疫苗。教师继续总结:

由上可见,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的。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体就是通过这一道道的防护屏障,识别并杀灭病菌,消除除体内异常的细胞,并且获得免疫力的。

四、教学反思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师:请大家观察课本P92-93提供的图片,完成讨论1、2。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交流,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互动二:耳的结构

师: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看书,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挂图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师: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阅读课本P94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收集声波)(放大声波)

师: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互动三:用耳卫生

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 1

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P94第三段)

2.耳的结构图中有一个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请分析咽鼓管的好处和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互动四:请你当医生

师: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收集声波)(放大声波)(形成听觉)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我担任的工作是初一(1)生物教学。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三、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参考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校下发的《新课标教案》二本资料书备好每节课,充分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把握重难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发生在人身上的生命现象,引起的疾病等。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提前设计好版图等。

2、课堂上的情况。本学期的内容与学生身体发育密切相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奋性,也充满的好奇心,致使课堂难以把握控制,因此,在进行第一章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我必须谨慎用词,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来应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起哄、混乱、吵杂状况。其余内容的教学也同样要做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基本克服了以前重复罗嗦的毛病。

课堂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难以答出问题时,能做到耐心引导、适当提示,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推得答案,从而大大鼓励了学生,此外,我注意了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用语言、用模型、用生活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例子,渐渐地喜欢上生物的学生多了,课下向我问问题的学生多了。

3、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本学期教育局组织的生物调教比赛中,我认真倾听了所有参赛者的教学,且在科组组织到陵水观摩决赛的极佳机会中,我大量汲取了许多很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并整合进自己的教学,形成我独特有效的教学。

四、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不听课,不思考,不做笔记、作业;有些同学考试复习不到位,不重视生物的学习;有时我对课堂的控制和调动欠佳。

本人尽所有可能努力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确实提高了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本人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仍有待提高,学生也缺乏大环境的熏陶,成绩仍然是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我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不一定有一份收获;没有耕耘,就一点收获也没有;一份耕耘不行,我就多份;教学工作总是苦乐相伴。我将一直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上一篇:少先队建队纪念日发言稿下一篇:八年级(上)第一学期物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