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2024-08-18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精选10篇)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1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周次 第3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生物   教学内容 第9章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与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上或许看到过,非洲某干旱地区的`孩子们,由于长期饥饿而变得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只能卷曲在地上。同学们或许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体会,早上上学时忘了或来不及吃早点,结果到10点左右时,就会感到头晕、心慌等。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师: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1.食物中含有哪几类营养物质?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蛋白质、糖类、脂肪有什么作用,主要来源于哪些食物? 解疑合探 1.活动形式: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点评要点: (1)我们每天所吃的各种食物中,都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是蛋白 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都必需以蛋白质作为原料。此外,蛋白质被分解时,能够放 出 能量,供给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3)糖类(包括淀粉、麦芽糖和葡萄糖等)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呼吸和消化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都是由上述食物中的糖类来供给的。另外,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 (4)脂肪也是供给人体能量的重要物质,但在一般情况下,脂肪是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质疑再探 师:本节课已学完,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解疑、点评 运用拓展 1.学生编题,解题: 2.教师出示预设拓展题: (1)食物中含有那六大营养物质? (2)蛋白质、脂肪、糖类在人体内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课本第24页:自我评价  (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蛋白质 2、淀粉  人体供能物质 3、脂肪  4、水 5、无机盐 6、维生素    ●教学探讨与反思:                                                                                               周次 第3 周 周课时 共2课时 年级、科目 七年级生物   教学内容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蛋白质、脂肪、淀粉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有哪些?哪些食物中含蛋白质、脂肪、淀粉较多。 师:人体中的营养物质除三大类之外,维生素也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师: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1.维生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2.水在人体内的作用 3.无机盐在人体内的作用 解疑合探 1.活动形式: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点评要点: (1)维生素量:很小[来源:学#科#网Z#X#X#K] (2)功能:维护人体健康,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 (3)是主要的无机物,主要来自于饮用水、饮料和食物中获得,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 (4):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其他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质疑再探 师:本节课已学完,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形式:学生质疑、解疑、点评 运用拓展 1.学生编题,解题 2.教师出示预设拓展题 (1)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患(  ) A夜盲症  B坏血病  C贫血症 D佝偻病 (2)既是人体的供能物质,又是人体的组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课本第24页:自我评价 1、2、3、4 (请学生讲解) 思维拓展(学生讨论) ● 板书设计 一、维生素的作用:[ 二、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3

(无答案)苏教版

总分:70分(含3分卷面分)时间:55分钟

班级 座号 姓名 卷面分 总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0分)

确凿()菜畦()桑shân()云xiāo()yōng()肿 jiàn()赏 脊()梁 攒()成 觅()食 秕()谷 系()长绳 渊()博 蝉蜕()tì()tǎng()拗()过去 轻jiã()xī()shuài()抡()起 哭号()撩()起

掸()子 zhà()栏 zān()子 lí()歌 pái()huái()叮zhǔ()花pǔ()讪()笑

姊()妹 沮()丧 湖泊()嫉()妒 来势xiōng xiōng()hài()人听闻 丑 lîu()

兴高cǎi()烈 木jī()

2、默写句子。(5分)

(1),明月来想照。

(2)峨眉山月半轮秋。(3)此夜曲中闻折柳。(4),云从窗里出。

(5)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3、名著阅读。(10分)

(1)、《格列佛游记》作者为 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在小人国,通过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分)

(2)、《鲁滨逊飘流记》的作者 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鲁滨逊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写日记时把荒岛命名为 ______,他把他的仆人起名为“ ”,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分)

(3)、《水浒传》作者为元末明初小说家,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是,绰号。(3分)

二、阅读《伤仲永》,回答下面问题。(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 ”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4分)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4分)担 子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两双脚曾有过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这也是一二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啪——”担子变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人飞奔过来,草鞋人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

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爸,我来挑吧!”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您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加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街道上移动着。

马家溪居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子,驼腰前进。

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怎样理解“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这句话?(2分)

3.具体说说文中“皮鞋人”对“草鞋人”的关心是通过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3分)

4.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5.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悟。(4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4

一、本节内容涉及的主题

本节包括<<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单细胞生物>>三节内容。<<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介绍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的分化现象及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理解生物体为什么能够由小长大。不同的组织如何形成,植物和人体的不同组织怎样识别等。本章关于器官、系统的知识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在构成生物体时,首先构成组织,然后由组织形成器官及系统。学生只有先了解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细胞的生长现象,才能进而理解组织的概念。

本节关于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协调统一和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知识,是学生解释生物体生命活动特征的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复习目标

1、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3、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4、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5、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13、器官是怎么构成的?系统又是什么?、14、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15、一株完整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器官组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6、绿色开花植物的这些器官分别起什么作用呢?(根的主要作用是能在土壤中不停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伸展在空中,能够接受阳光照射,制造出有机物来。)(茎能把根和叶连接起来,并输送他们体内的物质。)(有了花才能形成果实。)

17、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8、与人体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哪些?这些器官共同具有的生理功能是什么?人体是否与植物一样由器官就能直接构成个体?

19、由于人体器官的增加,生理功能的复杂,故不能像植物那样直接由器官构成人体,而形成了又一结构层次——系统。

20、人体器官的构成是否和植物相同呢?(人体的器官也由多种组织结构)。

21、人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呢?(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2、两种情景:

1、坐在椅子上休息;

七年级下教案(第5课) 篇5

七年级下教案(第5课)

第五课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学生自读、圈划。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4.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8.布置作业: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反思: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七年级下教案(第14-15课) 篇6

第十四课 色彩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明:本课是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写于1953年,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更象抒情诗人,由于对生活的爱,这种被生活所强烈地吸引、强烈地触动着的感觉,使他走向了文学。该诗是这部小说情感的高度凝结和升华,是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感的喷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时代谱写成了一首赞美生活的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悟读:

既有“文心”(刘勰《文心雕龙》),也该有诗心,而且诗心更为玲珑剔透,更为纯洁无暇。读罢闻一多《色彩》,似在余韵缭绕中见得诗人赤心的跳动。这不正是诗心么?

1.诗人捧出一颗心。吟诵中,在字符如乐音的跳荡间,眼前似乎浮现出这样的诗人形象:冰心,在波澜起伏的海岸边,放逐一只只手制的白纸船,带着反复吟咏、泪迹斑驳的思念。冯至,在细流潺潺、一路放歌的小河边,默默地出神,他又在想什么?闻一多,挥笔作画,豪放不羁,色彩点染处,难道仅是一片斑斓景色?他们都很年轻,至少他们的心都很年轻。也只有年轻的心,才会如此多情善感!

2.是诗心也是爱心。《色彩》中,是爱――“溺爱于我的生命”。爱生命,这是一个泛命题。这爱的价值何在?因为生命是饱含强烈色彩的。为多彩的生命而歌咏,正如雨后天穹,长虹飞架,不禁让人仰目喝彩。闻一多的生命之歌是多么强劲而冷峻!是否能够这样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诗人的心在恋爱!

3.诗里不能做一个“爱的道白”。我爱你!――若用词语,很实在的把心事和盘托出,这是浪漫的生活,而不是诗,虽然诗比生活更浪漫。诗意是隐曲在一重重意象中的。有许多的意思,一旦直白就乏味了。“荷花淀的女人们”想见自己男人,偏说不想见,这样的隐曲闪烁着鲜活的合情合理的人性美。诗更是求美的。冰心若絮言不止,说:“妈妈我想你、我爱你、我受不了、我非要见你……”这还美吗?冰心这个人还能留给你美感吗?那么,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闻一多的生命里,尽管含有悲哀和死亡,但持平常心,坦然面对,这样一种孤傲俊拔的气质,尤其显得高贵华美!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有敏感的心,有多情的种子孕育着,这心田里开出来的花,不管是什么颜色和风格,都一准儿用芬芳传达“恋爱”的心思。爱人,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一切都是可爱的!

二、亮点探究:

通常我们理解生命的颜色都应该是美丽的,为什么闻一多的《色彩》中有“黑还要加我以死”,还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你怎么理解?探究学习:这首诗是哲理深厚的大气之作,不同于某些年轻人的激情张扬。他们只见得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那样的文章喊出的爱是浅薄的。

本诗不避讳自然中的黑色,直面人生中的死亡,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其实,如果一个人的生命长得没有尽头,可以尽情地挥霍岁月,那样的生命不乏味吗?生命中有终点,人才更为珍惜生命。 另外,同黑色可以被看作美一样,死亡也未必是一件恶事。关键是死得是否有价值。 闻一多先生是不怕死的,因为他知道鲜血可以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于是,他不满暴行,拍案而起,血洒民主大旗。《色彩》之言正和先生的实践是一致的。

三、选题设计:

你了解闻一多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分析他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先要阅读他的作品,大致了解其创作状况,再查阅一些闻一多研究的文献,对他的思想发展脉络有一定的认识后,将两者统一起来,完成一篇分析文章,类似研究性论文。成文后可以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寄给有关学术刊物。

第十五课 青春万岁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明:

特定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特定的青春心态,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借机激发学生对青春、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就成了本课的关键,其依托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能够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

出示《青春万岁》相关资料。请学生谈感受。 学生观看。交流看后感受。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请学生谈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预设

1、朗读诗歌。散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根据每次读后的老师指点、同学评价,自主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反复阅读此诗后的感受。

三、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洋溢的激情。思考:

1、诗中列举了哪些青春生活的场景?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预设

1、反复朗读。

2、自主圈划相关语句,如: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的踏青,初雪的早上行军,热烈的争论……

3、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层阅读,通过思考、圈划、讨论、交流,既品味了语言,又感悟了诗人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激情。

四、感情朗读,青春抒怀

1、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感情朗读。

2、引导学生畅谈青春感受。

五、练习:

1、熟读这首诗。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7

(二)课型 : 练习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4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练习二(11-1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 教学练习二(11-15)。

11.小丽家买了一套售价为32万元的普通商品房。他们选择一次付清房款,可以按九六折优惠价付款。

(1)打折后房子的总价是多少元?

(2)买这套房子还要按照实际房价的1.5%缴纳契税,契税是多少元?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按九六折优惠价付款”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一次付清房款的话实付款是总价的96%。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320000×96%=307200(元)

(2)第二个问题的“实际房价的1.5%缴纳契税”是什么意思? 解题思路:“实际房价”是指原来的32万元,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320000×1.5%=4800(元)第12.13题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练习二14题,爸爸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销售,B店满69元减19元。如果爸爸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

(1)在 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多少元?

(2)在哪个书店买更省钱?A,B两店的价格相差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A商场:80×70%=56(元)B商场:80-19=61(元)

61-56=5(元)

56<61,所以:A商场更省钱。A,B两个店的价格相差是5元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A商场:80×70%=56(元)B商场:80-19=61(元)

61-56=5(元)

56<61,所以:A商场更省钱。A,B两个店的价格相差是5元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5日 教学内容: 教材17-19页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是什么图形.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

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 =πr2,C=2πr或C=πd。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例2: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小结: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上面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 3月 16日

教学内容: 教材20页 练习三(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圆柱。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4,5题。

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第2题指名说。

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

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是圆柱。第2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第3题:第一个图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统直观的感受展开图。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让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3月 17日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3

【教学目的】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观察一下 这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下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4.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师:圆柱底面的周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的高h

则:

圆柱的侧面积:S=2πr h

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5.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应用

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课型 : 新课

课时 : 2016年3月 18日 教学内容: 教材22页例4

【教学目的】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5.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应用

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

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30cm直径 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教师: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学生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8

主备

汤桂华

本周教学内容包括两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本周教学内容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代表蟋蟀去参加住宅展览会,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设计思路

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

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2.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

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会观察方法后自己再试着去观察和描写一种事物也要同步进行。

3.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使用它们的妙处,并由此引申到对观察方法的感悟,同时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

我问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所得。当学生回答本课的写作顺序之后,教师随即板书。(选址 特点 挖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本环节的设计,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温习了旧知,更重要的是教师给学生搭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会学习,就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段落的意思,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我们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要多与自己的“哑巴老师”结交朋友,他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朗读要通过“眼——脑——口——耳——脑”的反复过程,是一种由表层到深层的强化过程。朗读可以获得较之默读深得多的真切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诱发再读的强烈兴趣。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对意蕴的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关于作品形式美的认识。正如人们所说的,读书万遍,其意自现。因此,朗读教学极其重要。

(三)、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四)、交流收获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9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二)能力目标

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最大的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查找相关材料,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75%,最多;拉美后裔占12.5%,黑种人占12.3%;亚裔点3.6%;其中华人约243万,占0.9%。)

5.情景教学。(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

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º-50º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气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于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最大的移民国家:

1、首都:华盛顿

2、地理位置:

A、海陆位置: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墨西哥湾。B、陆上邻国:北接加拿大,南与墨西哥接壤。

3、领土构成:共50个州,本土有48个州,外加两个海外州。另外还有一个哥伦比亚特区。

4、人种构成:最早生活在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现在最多的是白种人,此外还有黑种人,黄种人。美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

5、语言: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原因:受地形影响。

7、河流湖泊:

(1)、密西西比河:美国最大的河流,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

(2)、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属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完全位于美国境内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余四湖为美、加两国所有。

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一)、农业

1、农业人口:500万,占总人数的1.8%。

2、农业带的分布及成因:

七年级下生物教案第三周 篇10

29.马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上一篇:一封家书话改造亲情帮教活动方案下一篇: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