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2024-10-03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精选11篇)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篇1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地球太伟大了,我们有责任关心、爱护它。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篇2

一、导学案“学习目标”板块的编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两个层次:1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变化;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循环。这些是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用Δ标注。2了解心血管疾病等知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这些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用☆标注。教师要带领学生知晓本节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为课后的自我检测提供对照。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的编制

“自主学习”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凸显导学案“导学”的功能。

自学可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教师要明确自学的时间(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本节课让学生自学P18的相关内容,规定4分钟的学习时间,学生将知识点划下来并思考:1什么是血压?正常值是多少?2什么是高血压和低血压?3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如果设置课前预习部分,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上预留出学生书写疑问的空间,学生在知晓疑问的前提下,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好。

三、导学案“合作探究”板块的编制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节课的导学案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的内容:一是模拟哈维实验(5分钟),实验完成后,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用绷带扎紧上臂时,为什么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2如果动脉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学生实验后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需要他们动动脑筋,合作讨论完成。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阶梯性”问题,体现差异,既让学困生有参与实验和讨论的兴趣,不随波逐流,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二是“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6分钟),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3在人体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它们在何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4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血液成分有何变化?血液循环对初二学生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将血液循环这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从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的空间。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预设,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问以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上提供帮助,如学习方法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避免学生课堂上无效的讨论。

四、导学案“知识构建”板块的编制

知识网络就是将相关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类似网络的联结。大脑中有了这个网络,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用。如人体血液循环知识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运用知识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本节课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知识框架。

五、导学案“拓展提升”板块的编制

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否则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如果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规定动作”(容易的题目)和“自选动作”(较难的题目),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以示难易程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点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等多种竞争机制,调动大家(特别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当堂巩固知识,不留书面的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六、导学案“评价”板块的编制

导学案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资源 学案导学 生物教

生物的学科特点是知识点多、琐碎、系统性差,不仅需要记忆概念、定义、实验操作,还要深刻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以及某些规律的运用。明明是一门理科学科,却与文科学科无异,上课概念艰辛,课后还要强加背诵,这使很多学生感觉生物难学,对生物课堂的老式“填鸭”式教学产生厌学情绪。根据本人教学经验,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整合,应该能够摆脱这种尴尬局面。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多媒体教学与学科的整合,能够起到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拓宽学生视野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生物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整个实验可见度低,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教学秩序不易控制。所以我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了很多视频和Flash动画。许多演示实验都是自己用数码摄像机事先在实验室核试验员一道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如:在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完全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还会有学生觉得枯燥么?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与乐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生理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

我在讲解“减数分裂”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和细胞分裂的过程。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细胞生命后动的绚丽多姿,使没有做过实验观察过细胞分裂的学生也能认识到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减数分裂的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生命的伟大,教学内容中的“关爱健康、珍爱生命”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三、实现全员参与,实时效果反馈

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决定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互动的、全员参与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全体学生始终积极参与,解决了“侥幸心理”(即传统教学中一次只问一个人)和“失落心理”(某些积极踊跃发言的同学没有机会进行回答)两大课堂提问的弊端,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使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进行及时调整课堂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里所指的反馈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的参与气氛、学习新知识后的情感表现等都是我们课堂教学反馈的“晴雨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参与及时被教师掌握。这恰恰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弱势。现在我校试行的家校多媒体网路教学系统,不愧为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四、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密切关注学生动态

教者都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常常因为处理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事件而浪费大量时间,诸如板书,不仅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打断教者的思维,个别学生还趁机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许多准备工作能够事前准备好,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五、与德育教育进行无缝融合

德育教育应该自始至终穿插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育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没有太大的帮助的,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就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在有关火箭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内能的利用的多媒体技术演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各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六、 总结

七年级下21.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篇4

1、会读、会写、会解释课后生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品味文中细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解决字词障碍;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时间、人物、地点、结局)。

三、交流探究

1、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齐读后说说有何作用?

2、各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

3、斯科特探险队的队员们在探险途中表现了怎样高贵的品质?

四、自由展示

1、复述课文内容,并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文中哪个情节、细节或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找出来进行品析。

3、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五、拓展延伸

2002年7月,英国安妮公主到达南极,纪念斯科特逝世90周年。茫茫冰雪,浩浩雪原。斯科特等人长眠的地方,只有一方矮矮的坟墓,一个小小的十字架。请你为他们设计墓碑并写几句墓志铭。

注:

1、导入提示

可以从夸父逐日的故事导入课文——伟大的悲剧,或者由对心中的英雄导入课题。

2、建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决字词;

三、结合预习2交流1进行展示1;

四、结合交流2进行展示2;

五、进行交流探究3;

六、进行自由展示3;

七、进行拓展延伸训练。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篇5

(二)》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识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认识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特色。

2.识记汤显祖及其代表作品,认识京剧的形成。

3.列举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培养鉴赏书画艺术作品的素质。二. 重点: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三. 学习难点:

1.没读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利用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2.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四. 预习自学

1.查资料,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2.古典小说的高峰概况。

3.列表比较、识记四大名著(提示表格比较项目:著作、作者、成书时间、地位、主要内容及特色)。

4.查资料了解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汤显祖、董其昌、徐渭、陈洪绶、扬州八怪。

5.了解中国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6.了解京剧的形成,了解徽剧和汉调。7.列举明清时期书画成就。五. 合作探究:

1.《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形象?历史课本中介绍的曹操是什么形象?讨论p127页动脑筋。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用意是什么?(提示:可以结合自己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了解回答第一问,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回答第二问。)

3.为什么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可以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分析作品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批判。)4.查资料了解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明白《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5.我国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见解:“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你知道这种见解的理由吗?你认为这种见解对不对?

六.思维小助手:影视剧具有直观性强、易于普及的特点,但仅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很难品味出原著的艺术价值,要养成看原著的习惯。而且,真正理解影视语言也不是容易的事。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古典小说的高峰”,第二课时学习“戏剧的繁荣”和“书画成就”。

第一课时上课流程

导语: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点出了《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典名著的海洋,撷取一些珍宝,领略它们撼人心魄的美。

请两位学生说导语,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师过渡: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白话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四大名著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其中《红楼梦》更是把古典小说的成就推上了高峰。(第组)

一 简述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二 古典小说的高峰概况。(作品多、作家多、内容反映生活等方面。)

三 列表比较、识记四大名著(提示表格比较项目:著作、作者、成书时间、地位、主要内容及特色)。(第组)

四 合作学习《三国演义》。1.简介罗贯中。

2.说说你喜欢的书中的人物。

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什么形象? 4.历史课本中介绍的曹操是什么形象? 5.讨论p127页动脑筋。(第组)

五 《水浒传》

1.简介施耐庵

2.详细介绍《水浒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

3.你喜欢的《水浒传》的人物。(第组)

六 吴承恩和《西游记》 1.简单了解吴承恩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用意是什么?(提示:可以结合自己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了解回答第一问,结合《西游记》的内容回答第二问。)(第组)

七 曹雪芹和《红楼梦》

1.简介曹雪芹的生平

2.为什么说《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可以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分析作品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批判。)

3.查资料了解后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明白《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第组)

八 我国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见解:“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你知道这种见解的理由吗?你认为这种见解对不对?(三人说)九 讨论古典小说如何体现了明清时代的特点?

十 总结本课内容。侧重在梳理有关古典名著历史知识。

十一.全班学生辩论:观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能否代替读文学原著?

师小结:影视剧具有直观性强、易于普及的特点,但仅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很难品味出原著的艺术价值,要养成看原著的习惯。而且,真正理解影视语言也不是容易的事。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2.初具规模时期: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

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3.初步成熟时期(唐传奇):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4.进一步发展(宋白话小说):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5.成熟: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6.高峰时期(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4)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人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等。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说的特色之一。巧合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中国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戏剧的源头是先秦时代的“优”。《左传》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所谓优,就是戏谑的意思。这种优,既有歌舞,又有戏谑,歌舞与戏谑相混杂。以表演歌舞为主的称为“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为“俳优”。以戏谑表演为主的优,到晋代发展成为戏剧,叫做参军戏。主要由参军、苍鹘(hú)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有时也用以讽刺朝政或某种社会现象。参军戏在唐宋大为流行,宋时又称杂剧,角色也有所增加,并有了演出的脚本。

2.到南宋,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院本)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戏用南曲演唱,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广泛流行于南方民间,明成化、弘治以后进一步发展为传奇。元杂剧用北曲演唱,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对后来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3.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其优秀的遗产为传奇所继承。

4.明清是传奇盛行的时期,曲调、表演艺术、角色分行等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又吸收、继承一部分元杂剧的精华,兼用一些北曲的曲调,因而也更加丰富多彩。明 3 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是传奇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许多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青阳腔、高腔等,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舞台布景的出现

七年级地理《巴西》导学案 篇6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地图相关信息分析巴西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征。

3、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过程与方法】:图表分析、启发、讨论、比较综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巴西迁都的情况。【重难点】巴西经济特征和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学具准备】世界地图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出示资料:课本89页

1、巴西还被称为咖啡王国,其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9%,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巴西是仅此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糖果生产大国。

1、读表8-6-1,试分析巴西的工农业发展变化。

2、读图8-6-4和8-6-2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巴西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2)说出巴西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读图8-6-5和8-6-3,完成下列要求:

(1)巴西主要的矿产资源有哪些?你认为巴西的钢铁工业应主要分布在哪里?

4、巴西“三大怪“你认为是真是假?查找资料,与同学交流。(1)巴西首都从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的原因?

反馈练习:

1、巴西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是

()

A咖啡、甘蔗、柑橘

b大豆、蔗糖、橘汁 c咖啡、苹果、橘汁 d大豆、玉米、橘汁

2、下列关于巴西经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煤、石油储量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煤碳发电 B巴西在南美洲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C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 D全国大部分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目前巴西的现代化工业

()A还很落后

b刚刚起步

c发展缓慢

d发展较快

4、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是

()A圣保罗

b里约热内卢

3巴西利亚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篇7

1. 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座位的展示

教室布置:教室里设有三块黑板 (除一面是窗户) , 学生以6人左右的学习讨论小组为单位, 共分了9个组 (如下图1) , 这种大秧田加小T型的座位排列方式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2.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这堂课是八年级 (上) 生物学科, 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生物》的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共2课时) 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已将一单元的“学案”发给学生, 上课后教师根据“学案”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 每个步骤都有教师设计的问题, 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讨论以及小组之间的辩论等形式来解决问题。

(1) “学案”展示。以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案”,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

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知识目标:探究鱼类的呼吸方式,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 使学生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目标:了解水生动物, 引导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

探究鱼的呼吸器官;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研究, 阐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学习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观察、探究、讨论。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学生自主交流)

二、推进新课

学生活动:

1.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 明确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 然后分组讨论实验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你的问题做出假设, 最后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并完成探究报告册。

2.小组表达交流, 质疑答疑,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1) 鱼类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回忆所学知识, 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果特点和生理特点, 归纳总结整理,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2) 其他水中生活动物: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

学生活动:分组自主看书, 汇报交流, 教师点拨, 进一步了解水中其他水生动物。

(3) 水域环境的保护: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 达成共识, 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三、学以致用

1.以测试组合为主。

2.课本第10页第1、第2、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板书梳理本节基础知识。

(2) 课堂活动中的学生表现。整个课堂中大多数学生活动频繁活跃, 全班53人, 提问学生14人 (见表1:提问学生分别以字母A、B、C、D、E、F、G、H、J、K、M、L、N、R代替) , 达到47人次。

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只是引导学生推进新课, 调控课堂进程, 教师的讲解没有超过15分钟, 而且教师没有一字板书, 三块黑板上都有同学们的板书, 而且选择黑板时利用就近原则。

(3) 课堂教学效果。大多数同学能跟着老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新课内容及课后练习在课堂上得到了解决。但从学生对问题回答统计和参与问题回答的情况来看, 第9小组受到了“冷落”, 这组同学没有一次展示的机会, 提问最多的是第1组的A同学, 提问总共9次。事实上, 提问总次数47人次, 基本上能达到人人有1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的提问方式, 并没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反而是积极活跃的同学有了更多展示自我和体现成功的机会, 久而久之避免不了会产生课堂上的“马太效应”, 使同学在学习成绩和积极参与方面产生两极分化。

二、对这堂“学案导学”模式生物课的思考

1.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标》) ,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倡导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让学生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案导学”模式生物课的理念与《课标》的要求相一致,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变“灌”为“导”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重大突破。如果把过去教师单纯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单地理解为“要我学”, 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教我学”“我要学”“我会学”。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思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学习。这种以“导”为主的教学方式比以“灌”为主的教学方式难得多, 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教材, 还要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敏锐的教学机智, 而且还需要较宽的知识视野。

3. 改变了师生角色, 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学案导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 而是课堂活动中的“首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导”, 即引导学生以“学案”的顺序来讨论学习, 引导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为主体, 在学案的编写中, 无论是“小组表达交流”“质疑答疑”, 还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无不集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4. 以“学案”为提纲, “导学”为主线,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学案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解决问题,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课堂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自我表现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1]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加工以及与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获得的知识, 这样获得的知识就会留下更深的印迹。而且学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课堂内就能基本解决, 减轻了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三、实施“学案导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精心设计“学案”

首先,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其次, 无论是教师在学案编写前的“洗课”, 还是教材内容的重组, 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梯度, 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2]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注重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2. 要组建好学习小组

小组是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小组内同学的性格、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特质直接影响着组内学习活动的效果。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一视同仁, 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 即将优、中、下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搭配, 有利于资源共享;将性格、特长、爱好等不同特质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 使他们的特点得到相互补充, 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一段时间的表现, 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及时调换到不同的学习小组,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取长补短的机会。

3.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编制学案时, 无论是“导学”的进度, 还是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 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 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更为重要的是,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脑、动口、动手, 更不能忽视学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尽量照顾差异, 要把实践机会还给学生, 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我, 有机会尝试成功的喜悦。

4. 要科学地引导

“学案导学”中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 即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明确目的, 组织学习。二是“诱导”和“引导”, 即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推动课堂进程。“点拨”“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活动表现和收集的学生学习信息, 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引导, 当点则点, 当拨则拨, 因势利导, 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3]

参考文献

[1] 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J]. 当代教育科学.2009 (18) .

[2] 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 的原则 [J].教学与管理.2007 (24) .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案导学;有效性;卓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12-02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省市在新课标下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10大教学模式。比如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等等。“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引为主导,生生合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教学方式。

以前教师使用教案,只是教师心理明白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现在学生使用了学案,最起码学生在预习时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不盲目听课。学案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把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最终目的和永恒追求。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学案导学”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丢失。我们在用学案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难适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责任,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因此,在利用学案教学时,学案编写必须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问题设计应该由浅而深。例如,笔者在上《认识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时,学案里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哪些数据能说明我国和世界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整理并分小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只是适当的点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享受。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标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例如,笔者在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课时的几个问题引导: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复习引入)2、既然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怎样才能生存?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利用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的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关键是做好“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有由原来的讲转变为现在的导。

三、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如果在课堂上几十个学生同步启动,用同一个学案进行教与学,学生不能同步完成。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为了进度而不照顾学习慢的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如果把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预习完成预习案,课堂上来完成探究案和训练案。那么学案教学中一节课的内容就变成了两节课,暗地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因此,在利用学案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好学案和教学过程,第一学案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的内容;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合理分配45分钟教学时间,避免造成时间浪费。教师活动的设计,是将教师的行为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设计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动计划[7]。根据学案的设计,学生自主、合作能完成的不讲,生生合作都不能完成的师生合作重点讲。例如:笔者在上《认识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时,就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等问题几乎由学生完成,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就重点引导点拨。这样就能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四、利用学案增加生成性内容

学案是死的,而学生个体是鲜活的,思维是活跃的,必然使课堂教学中有生成性的变化。如果学案教学中缺乏灵活性,排斥具体有效的生成内容,那学案就将成为束缚千差万别的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创新灵性的迸发的僵死模式。这不是学案教学所希望的。

例如,在用学案上《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一课时,第一个问题就是: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需要哪些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有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展翅板等。笔者刚好评价完学生的回答,学生就提问了,“老师捕捉昆虫都要用捕虫网、三角纸包吗?制作昆虫标本都要用展翅板吗?”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预设的生成性问题。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

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新课标新课改大背景下,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模式,其教育教学理念都是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凸显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思考、准确分析的能力。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对学案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才会真正的接纳和利用好学案,才会有别具匠心的设计学案教学,才会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3.

[2] 王红霞.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G].中学数理化:学研版.2011(7):71-71.

[3] 莫应群.浅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三部曲[J].教法研究.2011(7期):103-104.

[4] 张广亮主编.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8:110—110.

《猫》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篇9

课型:新课     设计:李苑萍    审核:黄文杰     执行时间:6月3日

【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1、4。

【学习难点】目标2、3。

【学习课时】 2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小测:默写《约客》

二、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形之后出现的?

1、“我”家为何好久不养猫?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更难过?

3、“我”家为何永不养猫?

(二)合作探究

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但它的死却使我这样的难过,而且还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这只猫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1)课堂小辩论:自选辩题,自选助辩,小组合作,开展小辩论。

辩题:正方:作者的责任? 反方:猫自己的责任?

2)立意与启示:1、作者给我们的启示:

2、猫给我们的启示:

(三)归纳总结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喜怒哀乐,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或弱势群体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四)练习测评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凭什么断定“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修辞方法是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请在第一段中分别找出猫和“我”的表现的一系列动词,体会当时各自不同的心态。

4.作者在第二只猫丢失后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写法不同,为何有此差别?

导学案(一)

一、chang  yu  lv  wang  se  song  bi  quan  cheng

二、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借用第三只猫表现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写出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关爱生命,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去做。

2、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二)1、例:A.“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B.“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例:A.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以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B.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C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结局: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因为我的误会而死亡。

(四)

1.总领全文。(说明:文章的首句或者首段的的作用往往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点出主题等作用,做题时要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3.用红带或绳子逗它玩;买铜铃。一方面表现了小猫的招人喜爱,另一方面为后文三妹伤心作铺垫。

4.“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预示了它的死亡。

导学案2

一、略

二、(一)1、第二只猫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令人生气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

2、因“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用木棒打了它,冤苦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致使它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使“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所以更难过得多。

3、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1、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做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猫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四)

1.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2.议论,抒情、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3.猫:躺、晒、吃、叫、逃,写出猫先坦然安详,后悲楚的心态。

“我”:想、拿、追、打,写出“我”怒气冲天的心态。

4.第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第二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七年级思品导学案 篇10

———七年级思品薛广芳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身边存在着许多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辨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提高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意识,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

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在实践中学会有效地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预习指导:

1、在看完教材93的故事后,你能说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李明不加思考将身份证借给他人,说明他什么问题?

2、中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女学生容易受到侵害,应该学会自我保护,你认为对于女学生来说什么是保护自我的防护衣呢?

3、想方设法说说当你遇到以下险情,你该怎么办?

1)一天放学后,小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搜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门旁交出20元钱,还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该怎么办呢?

(2)下晚自习后,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后面好像有人在跟踪。回头一看,果然有人!你害怕极了,这时候该怎么办?

归纳:青少年在遭受不法侵害、实行有效自我保护时,应当注意什么?(3)赵小锐和同学利用暑假到森林中参加生物夏令营,他看什么都感到新鲜。突然,他发现一只美丽的大蝴蝶,他想也没想,抄起捕虫网就追了过去。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当赵小锐如愿以偿抓到那只大蝴蝶时,周围已经找不到一个同学了,也听不到一点同学们的谈笑声,甚至连那条森林中的小路也不知去向了。他迷路了。如果你是他,此时会怎么做?

(4)当你正在家中学习时,你的奶奶突然昏倒,而此时家里还没有其他人在。这时你应该怎样做?(5)盛夏之时,放学后你和另外一个同学到江边去玩,不小心你落入水中,这时你应该怎样做?

(6)如果你正在上课,突然发生火灾,你知道如何引导同学们逃出火海和如何保护自己吗?

归纳: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怎样保护最大权益?

4、阅读P97小峰的故事,谈谈小峰靠什么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你一定会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中学生李刚上学路上,发现一老人被车撞倒,躺在路边,而肇事司机已逃之夭夭。下列选择中既保护自己、又维护正义的选项是()

A.立即拨打110电话报警或120电话求救 B.立即上前救助 C.请同学、老师帮忙救助 D.请路人帮忙救助 2.中学生小刚晚上独自在家做作业,突然发现一歹徒正要翻窗入室。小刚见状灵机一动,大喊一声:“爸爸,你该上公安局上班了!”歹徒闻讯转身而逃,小刚的这一举动说明他()

A.事事都依赖别人,不能自主处理问题

B.胆小、怯懦,不能勇敢地面对歹徒,与之殊死搏斗 C.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 D.没有履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3.1999年8月,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这说明()

A.自我保护是一件很难的事

B.青少年不需要家庭和社会保护

C.青少年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

D.要减少对青少年的侵害,主要在于青少年自己要学会自我保护 4.青少年避免受到侵害的前提是()

A.不要离开家 B.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C.保持高度警惕 D.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

(二)、填空

1.对于女学生来说,保持高度的、的行为举止、的衣着打扮,是保护自我的()。2.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迅速而准确地作出(),要采取的方法与其斗争。

3.你是否了解常用的急用电话:火警—— ;匪警—— ;急救—— ;交通事故报警—— ;森林火警——。

五、课后小结: 归纳:我国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必背内容:(1)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具体做法?(四个方面)

(2)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怎样保护最大权益?

(3)青少年在遭受不法侵害,实行自我保护时,应当注意哪几点?

(4)我国保护青少年的两部重要法律是什么?(2部法律)

六、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中实施导学案的初探 篇11

一、如何使用导学案

1.熟悉目标,突出难点,强化探究

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并在预习中做到胸中有数。例如《减数分裂》学案中展示目标,强调知识目标,使学生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一是阅读教材,二是观察课本中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图文结合,重点观察染色体行为变化,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联系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规律,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规律,这样,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以便突出难点把握重点或主线,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提出具启发性的问题和布置一些学生通过预习能完成的基础习题,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一些基础内容课前就能理解掌握。特别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难点,体现方法,以强化自主探究为目的的学习过程。

2.达成目标,体现关键,学有方案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当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有所了解,并在预习中对知识有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各个同学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参与情况不同,各人能力得到不同的展示,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基因的表达》一节,我利用多媒体图像,先让学生观察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过程,直观形象地了解基因表达的方法和过程。然后借助磁性黑板,让学生演示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教师要诱导学生在课堂上听、读、写、记、思、答并重,多种感官齐参与,有机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这样一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关键,体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宗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花时间去讲解学生已理解的内容,可以有足够时间解决重、难点,点拨疑难问题,这有助于所学知识系统条理化。例如,有关细胞器的知识,我引导学生采用表格形式从分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体现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样,使学生从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过渡到每个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不同之处,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复习时可以避轻就重,有目的地安排复习计划,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二、如何有效实施导学案

1.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学、乐学,要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必须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在“发现知识”中使学生学科观念和学科素质不断提高,在“发现知识”中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提高学案的编写水平

编写导学案要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对象编写不同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导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创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3.加强学案的具体操作

导学案应培养学生处理已学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学生自主学习来讲,它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向未知领域探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与所需要帮助做出正确判断,需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组织、协调学生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安排自主学习时,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比较科学的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确定。针对这些大量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能抓住一切可利用时间,自主获得相关知识。

4.导学案重在交流

事实上,导学案交流也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交流,导学案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和实现。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鼓励短小精悍,点明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亦无不可。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对学生无形的鼓励。

作者简介:

黄妍丽(1978.11~),工作单位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民中学,从事生物教学15年,中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产科重症护理学习心得下一篇:感悟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