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精选10篇)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1
【本节要点】
1.掌握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2.探究文章中心观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蚁冢()蜂窠()阈值()骚动()毗邻()
蹩脚()鲱鱼()梗节()模型()模样()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埂/鲠/梗斐/诽/扉/鲱磨/摩/模/模搔/瘙/蚤/骚藉/籍巢/窠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zūn)蚁冢(zhǒng)蜂窠(kē)阈值(yù)骚动(sāo)毗邻(pí)
蹩脚(bié)鲱鱼(fēi)梗节(gěng)模型(mó)模样(mú)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咽/田埂/鲠直/梗节斐然/诽谤/柴扉/鲱鱼磨房/摩崖/模索/模型鳖裙/憋闷/隐蔽/蹩脚搔首弄姿/瘙痒/跳蚤/骚动慰藉/书籍巢穴/窠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结构。
【探究活动】
本文都写了哪些“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
【讨论明确】
文中写了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形成的“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相似之处主要有:一、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二、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三、当他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探究活动】
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的题目,意在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注意对相同内容的归类和观点的整合。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的观点)。
【探究活动】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对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的分析,主旨句集中自文章的开头、结尾,各段的段首和段尾以及文章中表达方式变化的本分,重点注意议论句。。
【讨论明确】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5)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关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句中的两个“人”字含义不同。
B.“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句中的“我们”是泛指人类。
C.“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两种生活”指的是从个体来看是没有思考的生物,而从整体来看却是“思考着”生命体。
D.“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跟我们有关”指的是“跟人类相同”。
【答案】B
【解析】
(2)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些东西”指的是“有集体性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跟人类一样能够“思考”的生物。
B.“就那么几个神经元”,句中的“就”,是“仅仅”的意思,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猫撞着死老鼠”,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几只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这些东西”的指代对象与第二段末句“这样的东西”相同。B句副词“就”,可用“只”“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个体,而是指的群体。
(3)下面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白蚁搭拱券的例子说明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B.作者断定白蚁是通过释放外激素来传递信息的。
C.句中“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和“特定阈值”意义相同。
D.它们“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是形容群体白蚁有很高的智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有“也许”一词。
(4)文段中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最让我们不安”,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什么感到为难和不安?
【答案】因为人们,那些崇拜达尔文学说的人,不愿意看到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也不希望他们跟人类相关。因为这种现象与达尔文学说相悖。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起码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由许多个体组成;(2)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协调行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的和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惜缘
[作为生物的社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2
1.掌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恍()惚尴尬()混饨()坍()缩迄()今
沮()丧告罄()不可逾()越臭名昭()著模棱()两可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沮/咀棱/凌沌/炖辐/幅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恍huǎng惚尴尬gāngà混饨hùndùn坍tān缩迄qì今沮jǔ丧
告罄qìng不可逾yú越臭名昭zhāo著模棱léng两可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沮丧/咀嚼模棱两可/凌云壮志混沌/清炖辐射/幅员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探究活动】
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但是在某些情形下,我们认为可以做可靠的预言。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2)我们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发现了制约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我们仍然不知道制约在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
(3)我们可以从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我们计算能看得见的恒星并把它们的质量相加,我们得到的,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左右。即使我们加上在宇宙中观测到的气体云的质量,它仍然只把总数加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
(4)因此可以假定,星系或星系团中的大部分物体最后在黑洞里终结。然而,我在若干年以前发现,黑洞并不像被描绘的那样黑。
【教师释疑】
这是一篇科学论文,涉及许多科学术语,对于正确理解课文内关涉甚大,要结合上下文正解理解这些词语的涵义,这对于提高我们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好处。
【讨论明确】
(1)某些情形,根据课文第12、13段对微波背景辐射的论述理解,指的是简单的非混沌的系统。非常大的尺度,作者在第(11)段中说明宇宙在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的这个“尺度”下的运动是混沌的、不稳定的。据此,“非常大的尺度”,从空间来讲,当时指“恒星、星系和星系团”之外的广大宇宙空间;第(25)段又说“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因此从时间来讲,“非常大的尺度”当在150亿年左右。
(2)根据课文第7段及下面文字的论述,课文所指的“制约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当是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极端条件,当是指“大挤压”,宇宙坍缩成一种高密度状态。
(3)根据课文在结尾的说明,临界值,指的是宇宙的平均密度所达到的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那个密度值。这个值是多少呢?课文未作具体说明,科学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
(4)这里的“黑”就是终结、死亡的意思。科学家原来根据引力学原理描述星体演化到黑洞就是最后的终结,但霍金根据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发现,黑洞的物质也在不断减少,直至被完全蒸发。
要点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探究活动】
概括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主要观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注意对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的分析,主旨句集中自文章的开头、结尾,各段的段首和段尾以及文章中表达方式变化的本分,重点注意议论句。
【讨论明确】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课堂提升】
1.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1)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大多了。
(2)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
(3)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
(4)我正在预言世界的结局,但这还不是。这个预言还不至于使股票市场过于沮丧。前面还有一两个更紧迫的问题。无论如何,假定在太阳爆炸的时刻,我们还没有把自己毁灭的话,我们应该已经掌握了恒星际旅行的技术。
【答案】(1)这是作者利作混沌学原理启示人类要珍爱地球,破坏容易建设难。“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任何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都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2)这是作者用设问句的形式来肯定一个观点。按照汉语的习惯,这个句子最好写成: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宇宙中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为什么应当作这样的认定呢?(3)宇宙非常博大,地球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所以,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对于宇宙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4)作者预言太阳和地球会毁灭,但是人类不会灭亡,因为作者深信人类在此之前一定掌握了恒星际的旅行技术。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说,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请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种矛盾的心情?
(2)对于微波背景辐射,作者为什么一会说完全相同,一会又说只是几乎完全相同?
(3)暴涨理论和人择原理有何异同?两者是什么关系?
(4)作者列出了哪些古代和近代的预言家,科学家的预言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答案】(1)作者说预言宇宙未非常困难是因为宇宙中星系和星系团的运动是混沌的系统,而作者又说满怀信心,是因为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是简单的,非混沌的。(2)从理论上说,微波背景辐射应当是各向同性,完全相同。但在实际上,因为宇宙不是完全光滑的,存在诸如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的局部无规性,所以从不同方向来的微波必须有些不同。但是差别非常微小。(3)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属于宇宙大爆炸学说,都认为宇宙的初始密度非常接近临界密度而不能超过临界密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智慧的生命,人类才能生存。由此可见,暴涨理论实际上也是人择原理。另外,两者都认为宇宙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的广大空间中还存在着大量附加的暗物质。但按照人择原理,如果宇宙中没有附加的暗物质,宇宙平均密度只有临界密度的十分之一,也可以产生星系、星系团和有智慧的生命。由此可知,宇宙的平均密度只要在临界密度的十分之一以上至临界密度之间,都符合人择原理的要求,这样,暴涨理论便可以看成是人择原理的一个特例。(4)古代由女巫和牧师扮演的巫师担任预言家的角色;近代有世界末日预言家和宗教预言家。科学家和这些预言家的区别在于:(1)目的不同:科学家预言宇宙的未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古代和近代的那些预言家则是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的谣言以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2)手段不同:科学家的预言是依据科学的原理和准确观测,力求预言的准确可靠,而古代和近代的预言家则是利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和出尔反尔的手段达到骗人的目的。
【解析】
惜缘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3
通山一中 刘慧慧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协调性,以及作为群体出现时所表现的巨大力量和智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很显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也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更是以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的睿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他指出, 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特的视角,这独特表现在: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由于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又是译作,无疑给我们带来了阅读上的一些障碍,但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在论述中,采用比拟的手法,往往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既显得生动亲切,又化雅为俗,拉近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距离,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懂得人类应该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首先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文时,设想从中间“开花”,突出重点,即从描述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的内容切入。这部分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把握,通过讨论交流,把握生物的社会性特点,达到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的目的。其次,由于本文的写作目的,不仅是向我们描述生物的社会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即其焦点是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学时,再回到文章的首尾,突破难点,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把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幽默的精彩语句融入到文本内容的解读探究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科普大家的语言魅力,更要体会到作者生动、幽默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对群居生物的热爱、尊重和赞叹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掌握作者的写作 目的。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筛选、整合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现在正是秋风萧瑟、草木落叶的时节,抬头看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大雁南飞图)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大雁南飞时,为什么总是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呢? 因为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可以利用这股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地休息空隙,这样便于在漫长的飞行旅程中节省自己的体力。于是,大雁会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改换头雁。但无论怎么改换,它们的队形总是井然有序、稳而不乱的。这种严密的组织性、协调性在雁群中表现的十分突出。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其它的生物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呢?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走进《作为生物的社会》去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述了哪几种生物?哪种生物写得最详细?
明确: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和飞鸟。
三、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1、请大家细读3-7段,看看文中介绍了蚂蚁的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大家参看表格,有针对性的阅读)
明确:
蚂蚁 活 动 特 点 关 键 句
个体 微不足道 没有头脑没有思想
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
群体 培植真菌……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有组织有分工
行动有目的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四只或十只蚂蚁搬死蛾 集体协作 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数千蚂蚁出动 有智慧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
建造蚁丘 有组织有目的
相互交换信息 寻找合规格的细枝
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
白蚁建造拱券 相互交换信息
集体智慧大 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结合讨论交流,重点品味的精彩语句主要是:
①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②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③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
④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
⑤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2、放视频,印证作者关于蚂蚁行为特点的描述和作者的观点。
小结:蚂蚁的行为特点与人类的社会性特点很相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群体的蚂蚁像人一样,也是具有社会性的。除了蚂蚁之外,文中还提到了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这些群居性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群体变大时,凝成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它们像人一样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社会性。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佩服、赞叹甚至敬畏之情。(显示部分板书)
群居生物
相互依存
对比 社会性 相互联系
同步活动
人 类
四、合作探究,掌握写作目的
1、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了群体性生物与人类的共性,是否仅仅只是向我们提供群居性生物的有趣知识呢?(不是)是否把群居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比人类更高明呢?(不是)那么,作者写作此文,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
(学生分两组讨论:一组研读首二段,思考:其它生物学家是如何看待生物的?作者对其他生物学家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另一组研读末三段。划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性语句。)
①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②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③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④ 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⑤ 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段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是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⑥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作者撰写此文,显然是有针对性的。一是针对传统生物学家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批判其人类中心主义和盲目自大的观念。(显示板书)二是针对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尚不够联合团结的现实,寄望人类在各种行为中尤其是科学研究工作中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显示板书)这样的写作意图,不能不说作者是睿智的,他敢于挑战传统,不媚众从俗,卑以自处,正视人类自身的缺陷,的确令人敬佩!
板书设计:
群居生物
相互依存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对比 社会性 相互联系
呼吁人类联合协作
同步活动
人 类
五、拓展思维
作者在文中第11段说:“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其中“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这句话的感受和体会。
(注意,结合实际,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各行业之间,国与国之间,是否也存在缺少联合,缺少协作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大家的回答能够像小论文一样有观点,有例子,有结论就更好了。)
① 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主义
② 美国拒绝签限制能源使用和废气排放的《京都协议书》
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纷争不断
③ 在执行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由于许多沿海国之间存在主权和海洋资源争议问题,因而,积极性不高,打击效果不好。
④ 科学研究、科技发明总是被授予专利,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科技成果,不利于科技更好的进步。
六、结束语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大家认识生物从而热爱生物,更希望大家能够尊重生物,敬畏生物,甚至向生物学习。在人类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体育艺术方面、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共同应对人类灾难等各方面,都应该既发挥个体力量,更要发挥集体智慧。这样,才能共创我们人类和谐温馨的美好家园!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4
字词梳理 1.字音 聚集(jù)
乱窜(cuàn)
巢穴(cháo xuã)
梭子(suō)..... 蚁冢(zhǒnɡ)蜂窠(kē)筹划(chóu)霎时(shà).... 阈值(yù)梗节(ɡěnɡ)积累(jī lěi)拱券(ɡǒnɡ xuàn)...... 鳟鱼(zūn)木屑(xiâ)毗邻(pí)... 2.形近字 3.词义 鳟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色斑点的鱼。毗邻:连接。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魔魔道道:古里古怪。
主旨浅探
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总结:作者通过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了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还可以总结为: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中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剖析:作者把前来开年会的医学家们比作昆虫,把年会比做“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不但幽默诙谐,引人入胜,而且切中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与其说作者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比作群居的昆虫,不如说把群居活动的昆虫比作人类社会。而且,作者还以调侃的笔调,委婉地批评了人类的傲慢。2.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剖析:这里的“它”,代替的是集体,指“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作者强调的不是蚂蚁的个体,而是“社会”。3.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剖析:群居性的昆虫往往以两种形态存在于动物界,它们不仅是单一的个体,同时是庞大系统中细胞样的成分,基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希望将昆虫与人类的某些特点划清界限。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5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炼句题的答题思路,能够规范答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茶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
炼句题答题思路(角度):
三、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②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
3.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题。
听蜀僧F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5.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潜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6
课前预习案
I词汇总览
1. 重点词汇及拓展
1) vi. & vt. __________ 联合;团结 adj. _________团结的;统一的 n. _________联合;联盟
2) vi. consi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_____ 一致的
3) vt. accomplish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成就
4) adj. willing ________________adv. ________乐意地;自愿地 n. __________ 乐意;甘心情愿
(反义词) adj. ___________ adv. __________ n. ___________ will n. ________________
5) n. convenience 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___ 方便的adv. _____________便利地;合宜地
6) adj. _____________粗糙的;粗暴的 adv. _____________粗略地;粗暴地
7) vt. attract ____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吸引人的n. ___________吸引;吸引人的事或物
8) n. ___________建筑学;建筑艺术 n. _________建筑师 adj. ________建筑学的;建筑上的
9) vt. & vi. collect 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收藏品;珍藏;收集
10) vt. enjoy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乐趣;享受;adj. ____________令人愉快的;快乐的
11) vt. ___________描述;描写 n. _______________描述;描写
12) adj. ______________ 配备好装备的;带家具的 vt. ____________供应;提供;装备
n. ______________家具
14) adj. possible 可能的 adv.______________可能地 n. _____________ 可能性
(反义词)adj. ________________ 不可能的 adv.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
14) vt. _______________筹备;安排;整理 n. 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排;整理;布置
15 n. & vt. delight __________________ adj. _____________欣喜的;高兴的adv. _____________
16) n. ______________共产主义 n. & adj. _________________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的
17) vt. thrill __________ adj. ________毛骨悚然的;令人兴奋的adv. _____________令人激动地;
毛骨悚然地adj. _____________非常兴奋的;极为激动的n. ________________毛骨悚然;震颤
2. 单词拼写
①A new type of learning machine a______________ a large number of parents.
②Is it true that no two leaves are a___________?
③ I’m going for a meeting right now. Could you a___________ a car for me?
④The umbrella can be f____________, so it is easy to carry in a bag.
⑤To her d____________, she passed the examination.
⑥The curtain m______ the wall well .Do you like the color ?
⑦The result leads to a future world where people from all countries are respected and different views are t__ ___.
⑧They wanted their buildings c__ ____in a way to look unnatural.
⑨In the a______ of the teacher , Fang Lan will be in charge .
⑩The president is holding a peace talk with the foreign minister of another country .
The a__ ____ of the meeting is very warm and friendly.
⑾The Olympic___ ___ (体育馆) in Beijing is another design that makes us
think about nature.
⑿It is___ ___ ( 显而易见) that he is mad .
⒀They asked their teacher whether he could______ (推荐) an English dictionary to them .
⒁How time flies . The time is____ __ (接近) when we are to leave .
⒂Scotland is colder_____ _ (贯穿) the year , and receives more rain .
3. 重点短语
1) 由……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分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挣脱(束缚);脱离____________________ 4) 省去;遗漏;不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
5) 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机器)损坏;(身体)垮下来__________
7) 为……带来荣誉;值得赞扬;在……名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be linked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be joined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for conveni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be known 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keep one’s eyes open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make a list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to one’s surpri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in memory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所给短语的适当形式填空
consist of; link to; leave out; divide…into…; break down; break away from; take the place of;
1) She ___________________ 3 words when she recited this poem.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7
必修本
第39课时 染色体变异
金湖中学 沈德邻
知识精华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举例
染色体数目 的变异: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举例:21三体综合症染色体组的倍性增加染色体组的概念:一般地说,生殖细胞中,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一组 染色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二倍体举例:几乎全部动物,过半数的高等植物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1 /3的被子植物,65%的帕米尔高原的高山植物举例:成因:外界条件剧变,有丝分裂过程受阻,染色体数目加倍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发育延迟, 结实率低多倍体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成因: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原理: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发育多倍体植株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染色体组的倍性减少(单倍体)单倍体的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成因:由配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孤雌生殖、孤雄生殖)举例:蜜蜂中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等 特点:植株弱小,高度不孕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单倍体 正常纯合体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体题例领悟
例题: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2条,指出下列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1)六倍体小麦的花粉()(2)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3)六倍体小麦的胚()(4)六倍体小麦的胚乳()(5)六倍体小麦的珠被()A、21 B、42 C、63 D、84 解析:普通小麦是6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花粉是生殖细胞,染色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体数目减半,有21条染色体,因此(1)(2)答案为A。(3)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4)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两枚极核(2×21)+一枚精子(21)=63,答案为C。(5)珠被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答案:A、A、B、C、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用花药离体增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A、三倍体 B、二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2、八倍体小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A、8 B、4 C、2 D、1
3、单倍体玉米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是()A、16个 B、10个 C、8个 D、20个
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6、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休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A、1种 B、4种 C、8种 D、16种
7、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A、使染色体再次复制 B、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二、简答题
8、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3)单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两个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被传粉的番茄花蕾,其子房就发育成无籽果实;(2)用四倍体西(雌)与二倍体西瓜(雄)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种子,种子萌发并长成植株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能形成无籽西瓜,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番茄的枝条进行扦插,长成的植株上所结的果实为_______________果实。
(2)三倍体西瓜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西瓜的枝条进行扦插,在长成的植株上,子房壁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
自我评价答案:
1、C
2、B
3、B
4、C
5、D
6、C
7、C
8、(1)基因重组(2)基因突变(3)染色体数目变异(4)染色体数目变异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8
编制人:文淑琴 编制时间:2月15日
学习目标:
1.知道烦恼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
2.分析、思考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3.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过程:
活动一:敞开心扉说烦恼 1.填写8页调查表,班内统计。
通过统计,我发现:————————————————————————————————————————————————————————————。
2、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烦恼。
活动二:寻找原因别烦恼
1.面对烦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先看看“李萌的烦心事”(课本第10页)看看她是如何面对烦恼的? 案例(1)假如你是李萌,听到同学议论后,你会是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 案例(2)假如你是李萌,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诊断烦恼
请同学们来当当医生,为李萌开个“药方”。
诊断书
李萌想________________,所以她很生气。药 方
如果李萌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生气了。3.给自己的烦恼开一剂良方写下来并班内交流。
4.走出烦恼的方法。
活动三:追求快乐笑人生 1.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
(1)故事:有两个学生在一次选举中落选了。面对挫折,甲同学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时常对同学发泄,认为大家不公,和他过不去;而乙同学则很乐观,他说:“还好,我又多了一些锻炼自己的时间,下一次再参加选举。”(2)同学们,面对同一种情况,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你喜欢谁呢?谈谈你的看法。
(3)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接受现实呢?
2.如果你也遇到了挫折,你会怎样去面对呢?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板书设计:
《劝学》导学案(高一必修三) 篇9
【题解】
①荀子其人。(A、时代,B、学派,C、传人。)
□时代:姓荀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后为楚国兰陵县令(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终老于楚。生卒年有二说:1)前313-前238。2)前330-前230。其享年当在75岁至100余岁之间。(孔曾思孟皆长寿者也。)
□学派: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孟的基本思想,又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并吸收了墨、法、道诸家的学术见解,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体系。(此亦青于蓝的身体力行的展示。)如孔子称仁政礼治,荀子发展为礼治与法治并重的观点;孟子称性善,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见《荀子》第二十三篇《性恶》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荀子以大儒、雅儒自命,与所谓俗儒、腐儒相对,正见其思想特色。
□传人:荀子的两位著名学生,韩非、李斯,皆为法家。一代大儒而培养出两个重要法家人物,亦见其人之特异处。
②荀子其书。(A、篇数,B、内容,C、版本。)
□篇数:32篇。
□内容:含散文、歌谣、辞赋、诗章等多种形式,而以散文为主。
□版本:《荀子集解》二十卷,唐杨注,清王先谦集解(此为最佳之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收入第二册)。
③劝学名义。(A、训诂,B、背景,C、宗旨。)
□训诂:劝,勉也,从力q声(见《说文》)。
□背景:宋王应麟谓:“春秋时诸侯急攻战而缓教化,其留意学校者唯鲁僖公能修泮宫,卫文公敬教劝学,他无闻焉。郑有《子衿》城阙之刺,子b仅能不毁乡校而已。”(《困学纪闻》卷三)春秋时尚且如此,战国期间则更是每况愈下,故荀子遂有《劝学》之作,冠于首篇。
□宗旨:勉励学者终身勤学,以成君子之道。(即论述治学的重要性,及途径、方法,最后阐明所要达到的目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③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④,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⑥乎己,则知⑦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青,色也;蓝,草也。谓以蓝草制颜料,染出的青色,比蓝草更为青G亮丽。另一说,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叶子可制染料。则谓靛青的染料从蓝草提炼出来,而比蓝草更青(见教材注)。此说似未甚切。
②绳,犹言绳墨,指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
③,车轮之外框,此处用如动词,通「А梗谓用火烤。(按教材注解谓通糅,似误。糅者,杂糅、混合、杂饭之谓,宜无弯曲之义也。)
④有,通又。如八十有六岁。暴,音曝(pù),晒也(本义为晒米,引申为晒干,又引申为暴露)。王先谦《集解》引卢文说,谓诸本作暴字非,当依《说文》之字,音pù,从日、出、大、米,训也;与另一字蓿音bào,从日、出、大、(音tāo),训疾有所趣者(如残暴、暴行等)异也。段注云:而今隶一之,经典皆作暴,难于正。
⑤砺,磨刀石。亦可用如动词。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参省,参验省察。一说,参同三,即《论语》日三省吾身之意。
⑦知,去声,读如智。知明而行无过,亦《大学》明明德、止至善之d。
【主题】
君子学不可以已。
【思考】
①青蓝、冰寒、木直、金利,文中多项比喻,与主题有何直接关联?
②古人的教育思想,以成就君子之道为目标,与今天培养崇高的世界观有何异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②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③也,而绝④江河。君子生⑤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释】
①,音qǐ,踮起脚跟。《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予望之。
②假,借也。有利用、取法之意。
③水,用如动词。
④绝,犹言横渡、越过。
⑤生,王念孙云通性,谓资质、秉性。一说读如字,谓生来,亦通。
【主题】
君子的治学方法,当取法于上,善假于物。
【思考】
①荀子强调君子之学应善假于物,从今天看来,所假借者当为何物?
②前代圣贤可资后人假借的优秀成果,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①自得,圣心②备焉。故不积跬步③,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⑤。锲⑥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⑦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①神明,指精神,犹言内心。《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按教材注解释为智慧,似未甚妥。)
②圣心,圣贤之心。
③跬步,古人以脚量地,跨一脚为跬,跨二脚为步。
④十驾,十天的路程。(王先谦《集解》疑此下脱一句,度为“则亦及之”之意。今察句法辞气,盖属省文而互见其义,似不疑亦可也。)清钱大昕有《十驾斋养新录》,即用此典。
⑤舍,舍弃。舍具两读,为本字;舍为后起字。
⑥锲,刻也。本字作契,从刀,即刻之义。殷商甲骨文亦称契文。
⑦八跪,跪,腿也;八,原本作六。杨注:许叔重《说文》云,蟹六足二螯也。王先谦《集解》引卢文曰:案《说文》蟹有二敖八足,《大戴礼》亦同,此正文及注六字,疑皆八字之讹。兹据校改。(按此字应该改正。)
【主题】
君子之学,当不断积累,以成就圣人君子之大道。
【思考】
①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先秦经典有哪些类似论述,今天仍有何意义?
②治学过程,用心静与用心躁,有何本质区别?
综述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此亦《荀子劝学》一篇的`精神所在。故邢m《论语疏》云:“此章劝学也。”《易文言传》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聚者,好学也;辨者,深思也。能好学深思,能聚能辨,学问之道尽在于斯矣。
研读《荀子劝学》需明确四大要点:
一、应精读全文(非节选,且以繁体本为佳,若参照王先谦《荀子集解》则更有益)。其中未选部分的警句尤需理解,如: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G,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紧接首段)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引《论语》)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二、应领会荀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①、注重学养的后天作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注重知识的积累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③、注重学者的完美才德(积善成德而圣心自得)。
三、应品味本文的艺术技巧,以比喻和排偶最为突出。比喻,使文章充满生动的意象;排偶,使文章焕发优美的辞彩。
四、应了解本文对后代的影响。以劝学为题的专论,自荀子始。由是以降,从朝廷统治者到一般学者,创作了众多的同题著述广泛流传。其为专著者,如东汉蔡邕有《劝学篇》一卷,清张之洞有《劝学》内外篇二卷;其为单篇诗文者,秦汉至南北朝间,《吕氏春秋》、《贾谊新书》、《颜氏家训》皆有《劝学》、《勉学》之篇,唐宋以后的白居易、孟郊、宋真宗、宋仁宗、司马光、曾巩、王安石、杨时、黄庭坚、柳永、朱熹等名人纷纷有《劝学文》、《劝学诏》、《劝学歌》等作品,这一学术现象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不衰,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代代相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兹举朱熹《劝学文》为例:“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此等励志勉学之语,岂能不对后学产生重大作用呢?凡此,不得不归美于荀子的始创之功。
【附录】
①、程颐论郑风子衿:「学校不修,学者废业,贤者念之而悲伤。故曰悠悠我心、悠悠我思,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之久也。士之于学,不可一日忘废。一日忘之,则其志荒矣,放僻邪侈之心胜之矣。」(《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风子衿》三章章四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②、朱自清论读古书:「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现在的学生不但不爱读文言文,似乎还不爱读历史,即使是本国史。」(《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载《国文教学》,开明书店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版。)
③、读古书旧刻本举例:《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疏。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清同治十四年广东重刻本。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 篇10
学习目标:
1.说出关于人力起源的几点种认识,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2.举例说明原始生命起源于生命物质这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基本观点。3.通过学习认识生物的两面性,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教材助读:
1、米勒的实验为下列哪一项事实提供了证据?()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和硫化氢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 C.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产生氨基酸 D.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2. 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适于用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繁殖 柳树适于用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繁殖?()
A.扦插 B.芽接 C.枝接 D.杂交
3.下列诗句中的描述与生殖现象无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红豆生南国,忽如一夜春风来,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将分割后具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埋在地里繁育薯苗 的马铃薯块茎埋在地里繁育薯苗()A.有性生殖 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 D.营养生殖
4.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与苍蝇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相比,没有的时期 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与苍蝇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相比 时期是A. 卵 B.幼虫 C. 蛹 D.成虫 棉农要想多产棉,5.棉农要想多产棉,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摘除顶芽,顶芽、A.摘除顶芽,保留侧芽 B.顶芽、侧芽都保留 摘除侧芽,顶芽、C.摘除侧芽,保留顶芽 D.顶芽、侧芽都摘除 人类学家认为 合作探究 探究点
(一)1、地球形成的时间?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哪些?与现代大气有什么区别?、2、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的?原始生命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3、认真观察课本第4页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探究点
(二)4、米勒模拟实验装置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代表什么?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什么现象?
5、米勒实验中,冷凝管可使反应后的气体遇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这模拟了什么过程?米勒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
6、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上有哪些成就? 当堂检测:
1.人类学家认为,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A.直立行走 B使用语言 C.使用工具 D.脑量增加 型的性别决定中,2.在 XY 型的性别决定中,决定后代性别的时期是()
A.精子形成过程中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C.受精作用发生时 D.受精卵分裂过程中 3.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变化顺序是(),①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 ②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③先长出外鳃 ④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肺形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4、园艺师能将一株单色野生菊花培育出具有多种花朵的“塔菊” 采用的技术是()A.杂交 B.扦插 C.嫁接 D.压条
5.某生态县开展“养蛙治虫”试验,结果表明:放养一定数量青蛙的稻田比喷洒数次化 9.2%。%。这个事实说明 学农药的对照田水稻增产 9.2%。这个事实说明()A.农药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
B.青蛙对农田害虫的控制作用有限 农药影响水稻的传粉过程 C.青蛙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 D.农药影响水稻的传粉过程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高二必修五)】推荐阅读: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11-09
生物的分类导学案12-01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编写01-16
21.1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导学案05-18
生物实施导学案12-14
初中生物导学案07-25
初中生物学“学案导学”的尝试与思考10-24
高一生物导学案样本07-30
七年级下生物导学案10-03
人教版生物必修1学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