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2024-11-25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1

一、序言

我们家门前的马路上有很多小树,正当春暖花开,小树长出了嫩嫩的小芽。

可是,到了夏天,我经过时不经意的看见许多小树都枯萎了。我心想:怎么春天刚中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我便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

我统计了小树的成活率,观察了周围的成长环境。

在道路两边,每隔五米的距离种一棵树,其中成活了百分之二十,死掉了百分之八十。小吃店、菜摊、肉摊两边死了十几棵

三、分析

1、今年的气候很适合小树的生长,病害虫也没有多少,按一般情况应有八分之九十九的树能成活。

2、我发现,约百分之七十的树都靠近小吃店、菜摊和肉摊。

四、结论

死亡原因主要有:

1、有的摊贩往树坑里到热水,使小树经常受水烫,火烤而死亡。

2、有的摊贩把重物靠在树上,是小树造成根基不稳而死。

3、这里的人和车相对比较多,使小树被车碰撞致死。

五、建议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环境,注意卫生,至上毁树不良现象,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2

1 调查结果

调查48个养殖场、共养肉鸡67批502 590只, 麻鸡31批75 312只, 出栏437 142只。当时仍存栏140 760只, 死亡111 246只, 死亡率为19.25%, 其中一月龄内死亡46 200只占死亡总数41.53%, 一月龄后死亡65 046只, 占死亡总数58.47%。死亡率最高户为64%, 最低户为13.2%。死亡特点:一是一月龄后的死亡率高于一月龄内。二是不同孵化场供应的鸡雏在饲养时均有死亡。三是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死亡, 尤以长途贩运的鸡雏死亡率为高。

2 死因分析

2.1 鸡雏原因

孵化场所是种蛋和雏鸡的集散地, 由于种蛋、孵化设备及场所消毒不彻底, 使许多禽病通过种蛋和孵化设备传播给雏鸡, 造成死胚、弱雏增多, 成活率下降。另外, 个别龙头追求利益, 健、弱雏同时放养, 弱雏除传播病源、污染健雏及雏舍外, 即使存活下来, 以后生长发育缓慢不能按期出栏, 造成很大浪费。调查发现, 孵化场提供的雏鸡感染鸡白痢、大肠杆菌、曲霉菌病经常发生。长途贩运的鸡雏则脱水、腿软、患有脐炎等现象。这是造成规模养殖育雏期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2.2 饲养管理

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合理密度是保证雏鸡成活的首要条件。规模养户多采用热风炉、温控探头控温, 但不注重通风换气, 大量污浊气体、有害气体集聚舍内, 造成雏鸡烦躁不安、张嘴喘气、饮水增加、抗病力降低。刺激家禽的呼吸道粘膜, 诱发气囊炎、肺炎。同时舍内湿度上升, 宜患肠炎、球虫病。因此, 在保证合理密度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 保证温度、湿度, 才能提高雏鸡成活率、整齐度。

2.3 消毒灭源

东丰县规模养殖户都有几年的养殖经验, 全期成活率和出栏率高, 经济效益显著。但有一部分养殖户, 盲目追求批次, 做不到全进全出空栏彻底消毒, 造成了这批鸡刚出栏, 下批鸡就急着要扩群, 鸡舍做不到空栏和彻底消毒, 而给平时饲养带来隐患, 即上批鸡得过的传染病下批鸡也发病, 而且耐药性强, 不易控制。鸡发病后, 在治病上豪不含糊, 且不注意消毒, 有的一个饲养周期仅消毒1~2次, 有的虽然消毒, 但所选消毒药针对性不强, 达不到所需的目的。有的虽经药物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控制并好转, 但停药后2~3 d又很快的复发, 这主要与鸡舍环境污染严重, 传染源不能消灭, 死亡的鸡不能得到及时处理, 乱扔致使在自然界中形成强毒株, 在养殖场中反复和持续的流行, 使鸡群死亡增多, 增加养鸡的成本, 减少效益, 甚至亏损。因此, 在规模化养鸡中,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能使鸡舍全部空出, 从而有充足时间对鸡舍进行一段时间的彻底清洁和消毒, 以切断疾病的循环。同时, 对鸡场周边环境, 人员和设备, 生产资料进行彻底消毒, 才能最大限度保持家禽群体较高的生产性能, 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4 用药不合理、药物中毒现象严重

2.4.1 盲目投药

有的养殖户, 鸡场一旦发病就方寸大乱, 不论药物是否对症拿来就用, 使用一次发现疾病没好转就主观认为此药疗效不好, 紧接着换用另一种药, 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侥幸治好了, 却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 另一种是延误了治疗时机, 损失惨重。

2.4.2 用药量过大

任何药物只要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使用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有的养户认为药量越大越好, 使用时盲目加大用量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 而且会因用量过大引起药物中毒的严重后果。

2.4.3 用药量过小

个别养殖户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经常将一个疗程的用量, 仅用一两天, 不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导致死亡增加。

2.4.4 用药方法不当

临床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是合理配伍。某些养殖户片面认为几种药物配合在一起就会增效, 因此随意将几种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 很容易因为减效或毒性增加而造成治疗失败。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用会造成后者失效。

2.4.5 用药时机不当

要保证药物充分发挥最佳疗效, 掌握好投药时机很关键, 如鸡患呼吸道病前期咳嗽频发, 不应立即止咳, 只有呼吸道分泌物不多时则用止咳药, 同时配合抗菌、消炎药以确保疗效。

2.5 饲料中添加动物油

常用的动物油有猪油, 牛油, 鸡油, 熟食的汤油等。由于动物油的质量不稳定, 有酸败、霉变、杂质等, 添加到饲料中喂鸡, 引起生长期鸡消化道功能紊乱, 急剧腹泻、下痢, 鸡体抗病力下降, 继发其它传染病。增加投入、消耗饲料而影响生产性能。

2.6 饲料因素

饲料的配比合理营养全价, 能满足鸡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需要, 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但饲料中原料霉变、酸败加工出厂, 极易引起持续性腹泻, 生长发育迟滞死亡。如雏鸡开食常用料510, 其中, 霉菌病隐性污染特别严重, 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持续性腹泻, 腺胃乳头消失, 肌胃角质层出现严重的溃疡, 使肌胃失去机械性消化作用, 腺胃出现消化液丧失或减少, 导致对饲料消化力减弱, 出现粪便夹带有数量不一的未消化饲料。部分鸡腺胃分泌出大量的红褐色液体, 逆流入嗉囊食管致整个消化道内有大量黑褐色液体。盲肠内容物呈黑色排出大量黑糊样粪便。用治疗肠炎药物效果不明显, 同时加入霉脱净再用肠炎药物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由于霉菌毒素蓄积性中毒, 可以损害各个组织、器官, 造成免疫力、抗病力不同。病理变化差异性很大, 极易造成误诊, 治疗的疗程会更长, 混合感染的机会更大, 养殖户的损失更严重。

2.7 疫病危害

2.7.1 腺胃炎、肌胃炎综合征

各品种和日龄的鸡都可发生, 且非常普遍。肉鸡常于7日龄发病, 黄麻鸡常于10日龄发病。表现为鸡采食量少, 消化不良, 拉稀, 拉饲料便, 生长缓慢, 发育不良, 均匀度差。危害为肉鸡体重不达标, 均匀度差, 呈“四世同堂”症状, 不能按时出栏, 多增加5~7 d的养殖成本和潜在的养殖风险。黄麻鸡鸡冠发育不良、颜色不鲜艳, 脚部着色差, 羽毛无光泽, 卖相差。蛋鸡鸡冠倒伏, 色泽变淡, 产蛋率低下, 蛋壳脆薄。易继发肠毒综合症, 大大增加用药成本。饲料中的营养不能充分吸收, 饲料转化率降低。胃功能紊乱, 免疫下降, 疫苗抗体水平差, 抗病力差。

2.7.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 传播快、流行面广。临床上极易误诊, 按呼吸道病治疗, 错过治疗时机, 易引起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大肠杆菌病的合并症。造成雏鸡大面积死亡, 死亡率在5%~45%之间, 耐过的雏鸡生长发育缓慢, 不能按时出栏, 造成养殖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低下。因此, 该病是危害养鸡业生产的主要疫病之一。

2.7.3 鸡新城疫

该病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在2011年冬至2012春在我县呈地方性流行, 肉鸡多呈非典型性经过, 以二免前后的鸡发病最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虽然经过三黄抗毒素和高免血清治疗, 控制住病情。但造成耐过后遗症、残次鸡很多, 淘汰率高。黄麻鸡多呈强毒性经过, 以四免 (60~70 d) 以后的鸡发病最多, 呈急性、爆发性死亡, 死亡率在20%~90%不等。主要原因是黄麻鸡出栏时各地拉鸡车频繁出入鸡场, 把强毒株带入, 加上频繁抓鸡造成应激因素加重, 鸡体抗病力下降, 导致大批死亡。这就要求养鸡户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同时要做好鸡舍及周边环境的消毒灭源工作, 把传染源控制在鸡场之外, 减少疫病的发生, 增加经济效益, 保证养殖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2.7.4 球虫病

球虫病是危害养殖业的首要寄生虫病, 多发于气候温暖、潮湿的季节, 以夏秋季多发。盲肠球虫病主要发生于20~40日龄, 以拉血便、机体消瘦、贫血为主要特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及时发现, 急时治疗。小肠球虫病主要发生于20~60日龄, 病鸡表现为消瘦、生长缓慢、粪便中带有血丝及脱落肠粘膜。由于肠粘膜被破坏, 采食减少至食欲废绝, 机体抗病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药物预防应放在首位。

2.8 应激因素

应激是指机体对不良环境的应答。应激反应使鸡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应激状态。如果对应激状态放置任之, 它有可能发展为疾病, 反之重视它、及时消除它, 就可以恢复健康。所以说、应激对以预防疫病为主的养鸡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掌握鸡群对各种刺激的不良反应, 减少疾病的发生, 提高鸡的生产力及养鸡的经济效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3

居民死亡资料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准确反映人民的健康状况,充分利用死因监测数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死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极其重要,为评估我市辖区内人群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估计漏报率,校正人群报告死亡率,按照省疾控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方案要求,根据粗死亡率、辖区内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水平最接近我市平均水平标准,选定皇华镇作为本次漏报调查地区。

1调查覆盖时间、人群和内容

1.1覆盖时间和人群调查地区每户家庭常住人口在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的死亡相关信息,凡是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均为常住人口。

1.2调查内容

1.2.1调查地区人口信息分村(居委会)填报2012年分性别年末人口数。

1.2.2调查地区死亡信息在调查家庭中,对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该家庭常住人口中的死亡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联系人信息等;死亡信息:死亡地点、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生前诊断信息:生前最高诊断依据、生前最高诊断单位。

2调查方法与步骤

2.1人口资料的收集收集调查村2012年年末分性别常住人口数和出生人数,填写附表。

空白死亡名单表格,表格至少包括如下变量:编号、死者姓名、性别、死亡年龄(周岁)、死亡日期、生前常住地址、家属联系电话、死亡原因(根本死因)。

2.2以村为单位收集死亡名单调查员在村长、村医或者其他村干部等的协助下,召集各村民小组负责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放空白死亡名单,由各村民小组负责人根据户主信息,对每户的死亡情况进行逐一回忆、填写。户主信息可来自于户籍管理部门或新农合资料,对于不确定死亡信息的家庭则需要入户核实。

调查员负责收集、汇总各村民小组填写的死亡名单,最后整理形成全村摸底死亡名单。

各村的摸底死亡名单汇总为皇华镇的死亡名单,同时与市公安部门、民政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妇幼保健部门中本镇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核对、补漏,最后形成调查皇华镇的摸底死亡名单。

2.3录入死亡名单收集完整的死亡名单后,根据调查镇人口数计算出粗死亡率。原则上,如果粗死亡率低于6‰,则需要进一步核对死亡名单,保证漏报调查尽可能捕获到全部死亡病例。

2.4入户调查

2.4.1打印调查表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漏报调查系统上,将录入的全部死亡名单分村下载打印,形成调查表格,打印出来的调查表格除之前收集的信息外,新增了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生前最高诊断依据、调查结局等信息。

2.4.2入户调查调查员拿著打印出的调查表格,走访调查皇华镇的行政村,对常住人口过去一年中所发生死亡信息的家庭进行详细入户调查,对过去一年内有家庭成员死亡的,则需详细询问,补充完成调查表格的填写。之前已有的信息,如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有误,应立即进行修改。

3调查结果

3.1基本情况23个村共调查长期居住人口13938人次,其中男性6794人次,女性6870人次;2012年共出生384人,总出生率为2.76‰,其中男性188人,女性196人;2012年死亡共301人,总死亡率为2.16‰,其中男性217人,女性103人。

3.2漏报调查情况以村为单位收集死亡名单,调查员在村长、村医或者其他村干部等的协助下,召集各村民小组负责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放空白死亡名单,由各村民小组负责人根据户主信息,对每户的死亡情况进行逐一回忆、填写,确定死亡名单,共有301人。将录入的全部死亡名单分村形成调查表格,调查员拿着打印出的调查表格,走访调查的行政村,对常住人口过去一年中所发生死亡信息的家庭进行详细入户调查,确定有无漏报,共发现漏报8例。

通过本次死因漏报调查,发现我市2012年死因漏报率为2.66%。

4讨论

从这次漏报调查看,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漏报率,但是由于个别乡村医生责任心不强导致死亡漏报的发生;卡片填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项目不全,死因填写不清,部分死因判断不正确等。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篇4

首先:说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篇课文是四年级学生接触到的一篇新体裁的课文———调查报告。所以自己首先从调查报告入手,提问: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始文章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文体以及文章的框架结构。

其次:给同学们充分的朗读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指名指导朗读,纠正学生的字音和腔调。充分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掌握调查报告的整体框架,层层递推,剥茧似的揭开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所起的作用,让孩子明确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做铺垫。

最后:情感升华。结合图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引起小树死亡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自私,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而不惜践踏破坏周围的环境的恶劣行为,激发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了解身边的不美好,认清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结论:起初自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过多的图片欣赏,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过早的陷入了一个思维的怪圈,孩子们的情感升华不是很到位,同时讲解的重难点不够明确和突出。没有预期的那么成功。不过课堂节奏很好,自己觉得很舒服。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5

1.会认“秃、萎”等8个生字;会写“萎、棍”等10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订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4.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小树的死因。

教学难点:

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

教具准备:

插图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简介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的根据,以及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2.导入:春天,园林工人在一个小朋友家门前的马路西边种植了许多国槐。可到了夏天,有些小树居然死了。小朋友感到奇怪,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检查字音,教师作指导。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三、合作学习,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死因进行调查?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读读。

(二)学习“调查”部分。

1.学生自读“调查”部分。

2.学生讨论

①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步量法、统计法、画图、拍照等。)

②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什么?(死树大多集中在集贸市场附近。)

3.教师小结。

(三)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分析”部分。

2.思考:小树生长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有利的因素:国槐品质优良,今年气候好,又没有发现病虫害;不利的因素: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

(四)学习“结论”部分。

1.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2.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3.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本课的生字。

二、讲授新课

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第四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

②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3.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1.文章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原因,各部分讲述的内容不能调换位置。)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死因报告自查制度 篇6

为认真贯彻执行我中心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相关制度,杜绝漏报死亡病例,特制定本自查制度:

1.自查周期:每季度一次。2.院内漏报自查:

自查范围:核查本中心住院、门诊、急诊登记及负责来院开具死亡证明书相关科室的死亡数据。

自查步骤:

1)与死因网络直报名单核对,筛查出本中心漏报死者; 2)补填死亡医学证明书; 3)进行死因网络补报工作; 4)做好死因漏报相关的自查记录。

3.院外漏报调查:

调查范围:从当地街道、公安、民政(殡葬)、计生等相关部门获得各辖区死亡数据。

调查步骤:

1)与死因网络直报名单核对,筛查出死亡漏报人员; 2)入户调查,或通过与村(社区)居委会联系,取得死者相关信息;

3)补填死亡医学证明书; 4)进行死因网络补报工作。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7

1 对象与方法

本文肿瘤死亡人数及因白血病死亡人数资料来源于吉林省2009-2011年的居民死伤原因报表, 地区人口数来源于中国城市年鉴、相关政府网站数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数据推算等。以吉林省居民死伤原因报表为分析对象。分别对主要死亡病因、主要死亡病因死因顺位及肿瘤死因顺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白血病死亡情况

2009-2011年吉林省白血病死亡率分别为1.30/10万、1.23/10万和1.62/10万 (见表1) , 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数占因肿瘤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84%、2.40%和2.62%, 见表2。根据2009-2011年居民死伤原因报表统计, 吉林省居民因白血病死亡居于肿瘤死因顺位第8位。

2.2 居民因白血病死亡年龄分布

2009-2011年吉林省白血病死亡年龄多数分布在40~60岁之间, 占吉林省居民因白血病死亡人数的34.42% (见表3) 。这与据全国调查的结果:白血病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存在着发病高峰存在差异。

3 讨论

基线调查目的在于分析居民因白血病死亡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为今后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以及开展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2009-2011年居民死伤原因报表统计, 吉林省居民因白血病死亡居于肿瘤死因顺位第八位, 三年间的白血病死亡率分别为:1.30/10万、1.23/10万和1.62/10万。白血病死亡年龄多分布在40~60岁之间。白血病分类复杂, 且近年来一直不断改变[1,2], 其发病原因与病毒, 感染, 放射因素, 化学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如, 沈阳市2002-2003年白血病发病率为4.83/10万, 标化率为4.09/10万, 较全国白血病平均发病率高, 其原因分析可能是沈阳市为重工业基地, 环境污染严重, 人群暴露白血病危险因素机会较多[3]。几乎所有类型的白血病都与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相关 (例如电离辐射) , 目前已经确定, 放射线引起的肿瘤主要是白血病。经常接触放射线的医务工作者与工人, 发生癌症的机会较多。如据美国统计, 放射工作者患白血病的风险较一般医生高8~10倍。自1911年Von Jagie等报告显示, 11例放射工作者患白血病后, 到1959年已有200多例报告, 主要为急性与慢粒。至于慢淋, 则尚无确实根据。目前由于防护设备的改进, 目前放射工作者的年接受放射线的量, 估计是过去的1%, 即1 rad, 较大程度降低了发病率。陈可欣等[4]曾于上世纪80年代至2001年调查过天津市白血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调查结果也证实白血病的总体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目前, 队列的受照人员中大约有8%的实体癌死亡例数 (46%的白血病死亡例数) 可归因于辐射照射。因此, 应加大环境的综合治理、避免劣质材料室内装修、增强放射工作单位的自主性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制和严格规章制度[5]、减少或避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放射事故, 加强各地区白血病资料的检测收集, 在各省市及全国建立白血病协作组, 建立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调查其发病率[6],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率降低病死率[7], 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该类疾病的死亡率,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对吉林省2009-2011年居民白血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死亡原因, 为白血病的控制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作为基线调查为今后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调查2009-2011年吉林省居民因白血病死亡情况, 并用死因顺位、死亡百分率等指标对吉林省2009-2011年居民死伤原因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白血病死亡率分别为:1.30/10万、1.23/10万和1.62/10万。死亡年龄多数分布在4060岁之间。结论 加大环境的综合治理, 避免劣质材料室内装修, 增强放射工作单位的自主性管理, 减少或避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放射事故。加强各地区白血病资料的检测收集,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该类疾病的死亡率,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关键词:白血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Michalek J, Horvath R.High incidence of Epstein-Barr virus, cytomegalo virus and human herpesvirus 6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cancer[J].BMC Pediatr, 2002, 2 (1) :1.

[2]Ohyashiki K.Olixucal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in Japan[J].Nippon Rinsho, 2001, 50 (12) :2416-2420.

[3]王慧文, 潘秀丹.沈阳市城区白血病流行病学现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 (4) :163-165.

[4]陈可欣, 何敏, 董淑芬, 等.天津市白血病20年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 2004, 31 (11) :624-627.

[5]石磊, 崔丕超, 杜洪涛, 等.辽宁省放射事故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 (2) :79-80.

[6]黄治虎, 陈宝安, 欧阳建, 等.我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现状和对策[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9, (3) :166-167.

死因监测报告七项制度 篇8

一、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医院每半年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二、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

2、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医院综合考核内容。

3、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三、核查制度

1、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医院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2、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

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

2、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

3、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 存。

五、人员培训制度

1、每年对全院院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

3、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关于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课程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将此纳入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考核。

六、工作考核制度

1、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定期对医生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9

单位名称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及文件,做好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特制定死亡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如下:

例会制度

1、组织本单位死亡病例报告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村医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存在问题、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等。

2、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质量讨论会,使《死亡病例报告卡》、《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规范、符合要求,死因链命名准确,使死亡报告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

3、安排专业人员参加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4、每次例会均完整的会议记录。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发现辖区内有死亡病例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

2、接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后,在死亡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并展开对死亡信息的核实,信息无误后由具有执业医师证的临床医生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规范、全面,死因链命名准确。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死亡病例的症状、体征。

3、在进行网络直报前,死因报告管理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对死亡病例信息进行调查核实,死亡信息核实无误后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输入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死亡信息等,输入项目要全面、准确,不得有漏填项。

5、输入完成后做好原始《死亡病例报告卡》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保存与管理。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的准确性。

2、安排专人及时收集辖区内的死亡信息,对有疑问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及时向填报医生进行核实。

3、负责死亡报告工作人员,对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死亡病例报告卡》

2、下载报告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或光盘刻录等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3、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每半年组织对本单位死因报告人员、临床医生和村医进行培训一次。

2、培训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和《死亡病例报告卡》的正确填写及死因链命名、根本死因的确定。

3、每年派出死因管理工作人员参加上级相关知识的培训。

4、每次培训完成后均有完整、规范的培训记录。

死亡病例查漏制度

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民政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定期了解本单位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3、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辖区内居民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4、每次查漏都要做好死亡病例查漏记录。

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1、乡镇以上医疗机构为死因信息网络报告的责任单位,对《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必要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3、死因网络直报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网络直报。

4、在进行网络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户口所在地、常住地址、主要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或情况、根本死亡原因、最高诊断单位、最高诊断依据、填卡医生、填卡日期等信息。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打开“调查记录”栏,填写病人生前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等。

5、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死亡病例自查与奖惩制度

1、各医疗卫生机构死因监测人员、临床医生、村医为死亡病例报告责任人,不得因任何原因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

2、建立死亡病例登记本、自查登记本和工作日志,单位及科室负责人每月自查一次,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自查一次,自查情况要有完整自查记录。

3、对查出有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要责成有关人员立即进行补报。

4、对查出的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要查找原因,追究责任,并按质控细则予以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承担法律责任。

5、对实习、进修和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死亡病例报告的岗位培训。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10

根据保卫字[2012]10号文件要求,为了准确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了解我镇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对死亡人群做动态变化管理,评估人群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估算漏报率,校正人群死亡病因报告,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在院领导的安排下首先在当地派出所把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死亡人口到处并分发到每个村卫生室逐户进行核对,对所有死亡人口做回顾性调查,开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龙坪镇辖区10个村行政村,58个居民小组,农业总人口数8359人,2010年-2011年居民死亡监测数据统计,死亡总人口94人,男58例,女36例;其中2010年死亡26例,男17例,女9例;2011年死亡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2010-2011年共计出生203人,其中男孩103人,女孩100人;其中2010年出生98人,其中男孩47人,女孩51人,2011年出生105人,其中男孩56人,女孩49人,死亡1人,为女孩。

二、死亡原因分析

从2010年和2011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主要分九大类,具体分类如下:2010年26人:心肌梗死1人、消化系统疾

病3人、良性肿瘤1人、糖尿病1人、高血压心脏病3人、肺源性心脏病7人、恶性肿瘤2人、泌尿系疾病1人;呼吸系统其他疾病3人,白血病1人,肝疾病2人;2011年68人:故意自杀10人、脑血管病17人、其他冠心病8人、造血及免疫其他疾病1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人、意外事故3人、其他心脏病8人、溺水1人、肾脏疾病1人、交通事故6人、尘肺1人、凶杀3人。

三、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2010、2011年现年,居民死亡原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故意自杀、交通事故、血液疾病、泌尿系疾病占末位。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是呼吸道疾病、故意自杀。三种死亡原因总计68例,死亡率为72.34%,其死亡率分别为46.8%、14.89%和10.6%,其他死亡原因占27.66%。

四、死亡原因重点摘录

1、循环系统疾病:2010年、2011年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44例,其中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为最主要死亡原因,从年龄性别看,各类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男女间差别不大。从2010年、2011年居民因循环系统死亡情况分析,脑溢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死)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迫在眉睫。

2、呼吸系统疾病:2010、2011年各种呼吸类疾病死亡14例,死亡率为14.89%,从2010、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看,发病多为中老年,提示疾病预防要关注慢性支气管炎类病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要从预防与控制做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3、故意自杀:2010年-2011年,故意自杀死亡10例,死亡率为10.6%,家庭矛盾是引起故意自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农药中毒及上吊,加强各类人群的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四、漏报情况

按照上级要求经请示派出所领导,对全镇2010-2011年死亡人数是进行了导出,共计112例,经过村医和村干部核对实际死亡人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94份,还有18人,属于误报,已经核实。造成大量误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户籍的注销管理不严,致死死亡一年还未到时派出所注销户口;

2、儿童出生没能及时上户口,也导致了了误报;3根据村干部反应以前从没有要求严格管理。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镇危害发民群众身体首推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故意自杀等,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识,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加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力度。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健康宣传作用,加强有关心脑血管病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科学饮食、倡导戒烟限酒、低盐控油、合理膳食、吃动平衡和科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树立生产、生活、交通安全第一意识,倡导文明新风,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认真做好各类人群心理教育,降低自杀率。

保康县龙坪镇卫生院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篇11

盐城市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为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下发了《全国死亡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8年初,我市的响水县、射阳县分别作为全国疾病监测点(DSP)和淮河流域肿瘤综合防治监测点实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实践,两地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得到很大提高,死因编码的准确性也由于数据质量分析和反馈的及时而有了较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统一全市信息管理平台,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报告信息,现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在各地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死亡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和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物价局《关于使用〈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开展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盐卫办[2004]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和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盐卫办[2006]11号)精神,特制定《盐城市居民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一、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

3、死亡信息的补报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4、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三、资料保存与管理

1、责任报告单位和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联由录入单位保存,第二联交予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保存期为30年。

2、报告单位和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1、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所属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某些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时应及

2、账号安全

用户的账号密码应由8位以上的数字与英文字母组成,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用户如发现账号信息泄露,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各级医疗机构通知本单位所在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在查明情况前,应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同时对该账号所报数据进行核查。待确认没有造成对报告数据的破坏后,修改密码,恢复该账号的报告权限,同时进行书面记录。

用户调离岗位时,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待原账号信息修改后,方可继续使用。

七、考核与评估

(一)考核方式

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市疾控中心对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

市疾控中心对县级疾控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级疾控中心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录。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篇:土建施工成本管理措施下一篇:数学教案-图形宝宝表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