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4-05-30

《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7篇)

《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简短的记叙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课文语言浅显,用词也不是很深奥,明白如话的叙述,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个单元的识字教学后,初步掌握了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了解象形、形声的构字法,所以课后的生字,好多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识记,如伞,冷,暖,热等字。并且经过一单元的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建立了句子概念,基本能在朗读课文时,做到词语连读,并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但是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还没有找到一种学习方法,离开老师的指导,不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教给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不管哪个阶段都应培养的任务,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我的设计意图是,在识字学词的重点之上,还有一个意识,应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逐步培养自读自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在学语文的起始阶段,以上两者都很重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刂、冫、人、灬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不、开、四、五),理解重点词语,朗读。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人和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摘苹果游戏(苹果、树、磁铁);一把油伞;笑脸贴纸;轻快的音乐;收集有关树的知识,树对人类的好处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字谜导入,学习新词 爷爷,读好轻声。

板书课题:爷爷和小树

(连词读好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出课后要求认读的生字,想办法记一记。相互交流识记方法。

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按学号开火车,一人读一句。(师随时正音,学习生字,指导将句子读通顺。)

发现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如学生提到分节问题,就告诉学生如何标记自然段序号)

四、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谈话导入。(天气变化,小树变化,人们的措施)

2、看图说话。(图一,图二)

什么时候,谁帮谁干什么

由图到文,分别找到内容。

3、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课文用了几句话来写这幅图?

⑵读一读: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

⑶理解:暖和的衣裳指什么?你知道哪些东西能使我们感到暖和?

口头填空:暖和的()

指导怀着高兴的心情读第2自然段。

4、图文对照,学习第三自然段。⑴绿色的小伞指什么?口头填空:绿色的()

⑵朗读提示:图上的爷爷和孙子的心情怎样?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5、赛读。

经老师指导,同学们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可进行分组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再比。配上轻快的音乐。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再练读。在熟读后,可进行背诵指导。

《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经历

【第一次教学设计】

环节一:笔者提问:小学我们接触过哪些特殊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对于任意的三角形而言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很快作出回答.

环节二:小学时我们只是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 大家能验证它吗?

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量角器测量, 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撕纸拼凑的方法, 还有提前预习过的同学说我还能证明. 于是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几个三角形, 用量角器测量, 再用拼凑的方法验证, 做得快的小组可将它们的拼凑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学生的热情高涨, 急于展示小组做的结果.但由于学生思考时间短, 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目标过于分散, 所以笔者预想的一些拼凑方式并未出现. 尤其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由于其形状的特殊性, 学生在解释其内角和为180°时出现了如下的解释: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另外两个角互余和为90°, 故内角和为180°. 殊不知,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是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推得, 学生陷入逻辑混乱中.

环节三:接下来的证明, 由于学生拼凑方法的局限性, 证明的方法也较为单一.

【第二次教学设计】

课前安排全班学生分成三组, 每组分别探讨一种类型的三角形的拼凑方案.

环节一的设置同第一次教学设计.

环节二: 笔者从三种类型的三角形中选取了锐角三角形, 以此为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学生将其拼凑的方案粘贴在黑板上.

环节三:笔者将学生粘贴的图形归类, 并抽象为三种数学图形, 如图1所示.

图 1

笔者引导学生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待证的命题用数学语言陈述并与学生共同完成第一种证法. 由学生自己完成第二、三种证法.

环节四:证明完毕后笔者又提出问题:三种证法的共同之处何在? 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学生的能力不得小觑, 片刻思考后有学生指出:三种证法的共同之处都是将三个不同位置的角, 尽量放在同一点处使其构成平角或同旁内角. 笔者进一步补充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环节五:为了进一步说明定理的广泛性, 笔者又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证明方法, 结果发现其证法可类比于锐角三角形.

【第三次教学设计】

前五个环节同第二次教学设计.

环节六:笔者继续深入, 我们的目标是将三个不同位置的角转化为一个点处, 试问这个点一定是三角形的顶点吗?这个点能在三角形的内部吗? 能在三角形的外部吗? 能在三角形的边上吗? 如图2所示.

图 2

笔者试着让学生先证明第一种情况, 发现有部分学生可以完成. 笔者请其中一名学生将其作图的辅助线画在黑板上学生马上顿悟. 自己独立完成 (2) (3) 的证明.

教学反思

短短的一节公开课结束了, 它让笔者深刻地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本案例中笔者经历了三次教学设计构想与改进的过程, 体会颇深: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 笔者的出发点想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理念, 引入“任意一个三角形”是为了体现内角和定理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教学方法试图采用数学中研究问题的认知规律:猜想、验证、证明. 设计思路得到了同事的肯定. 学生分组上黑板展示拼凑后的图形,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但由于学生思考时间有限, 三种类型的三角形拼凑后图形的共性之处, 学生思考不足, 导致出现“宽口进, 窄口出”的教学效果, 很不理想, 以至于影响到后期定理证明的多样性.

第二次教学设计时, 学生课前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以三种类型中的锐角三角形为例进行验证、证明, 使问题更加具体化, 目标也更加明确, 所以学生的拼凑方法也较为全面.证明完毕后再去讨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学生“有法可依”不再盲目, 起到了巩固提升的作用. 但有同事提出将三个不同位置的角汇聚于一个顶点形成平角或两个同旁内角时, 这个点只能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 又一次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为此作者进行了第三次教学设计.

第三次教学设计, 环节六的引入使学生对转化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运动观点的引入,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是本案例画龙点睛的一笔.

这次的教学经历启示我, 教师要学会行动反思:

(1) 教师在感受共同课例教学的背景中互相分析、比较和讨论, 在反复的斟酌中融入新的方法.

(2) 通过集体备课、说课、 上课、听课、 评课和反思 , 调整教学设计, 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理念.

《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3

这节教学结束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下来,课堂上的情境历历在目,从来没有的感受在心中荡漾,执教时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在感染着我,学生的执著精神在激励着我,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督促我拿起笔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作,失败之笔”。

从本学期开始,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生物课程标准》、新教材,重新定位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向科学素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创建适应课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听、看、动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动手才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实现三维并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围并举(知识围度、方法围度、目的围度和提示围度)。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本着少即多、以深求广的原则(理解深而不是难度深,理解质量不是理解数量)。教师一言堂,学生背手听的局面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课改理念,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中发扬合作精神,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手、强调反思、强调分享交流,看到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花时那认真的神态、娴熟的动作和兴奋的表情,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表现在课程改革给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意料之外表现在所谓“薄弱生”也动了起来,尽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了兴趣,重新燃起了学习的信心,给教师的印象不再是失望,给学生的印象不再是“干坐生”,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

看到学生饱含真情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诗朗诵,听到热烈的掌声,谁还会怀疑他们的能力呢?教师的表扬此时已成多余。通过探究学习,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唐吉祥同学说:杨絮非常烦人,能不能培养一种没有杨絮的杨树,用这种杨树美化我们的环境。我用鼓励的语气说:“你的想法非常好,你可以调查,如果没有,希望将来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刚刚从外地转来的卞野同学小声地问我:“老师,我们以后总是这样上课吗?”我说:“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她会心地一笑。从她的笑容中我体会到了她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可,也增强了我继续摸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信心。

本节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比如,由于班额较大,在课堂调控掌握上不尽人意;教学设计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为了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原则还不能全部体现出来;对课堂时间控制不准等。另外,我也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外在的和自我的。外在的表现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科间的整合,学生的渴望;内在的表现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对教学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宽和挖掘,由学科教师向全能教师的转变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把课改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同行的帮助和自己的钻研。总之,课程改革的路刚刚起步,机遇和挑战并存,坎坷和光明会共现。以前的是历史,一节课只是初燃的蜡烛,从这节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是最大的收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找到方向的“孺子牛”。

评析

朱庆国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他首先创设声音、图文于一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殿堂和花的海洋,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活动中有观察、有讨论、有评价,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过渡自然、顺畅、简洁。课后探究中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教学评价的内容新颖,吸引学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这篇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朱庆国老师对《生物课程标准》理解得透,对教材挖掘得深,对学情分析得足,贯彻了课改的理念,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评析者: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寇友清

责任编辑/张烨

《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会认9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说明

本课有三段,五句。写的是冬天爷爷爱护小树、照顾小树,夏天小树给爷爷遮挡烈日,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字活泼,富有童趣,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读准要求会认的字“穿、冷、热”的音,注意“爷爷”中的第二个字读ye(轻声)。

随生字“有”的学习,认识偏旁“”(右字头)。

指导写字,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笔画和部件记忆字形,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分析笔画的安排分布,注意关键笔画的位置,使学生逐步养成从整体观察、从主要特征着眼的好习惯。

“门”虽然笔画不多,但不容易写好,要仔细观察,注意写好“丶”的位置;“有”字的下半部分是“月”,“月”字做底时,第一笔“丿”(撇)变“丨”(竖);“不”的第三笔是竖,不是竖钩;“开”的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写字要在课内进行。教师巡回辅导,重点指导写字有困难的学生,纠正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三)朗读、背诵指导

可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结合看图,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时可用范读和录音让学生模仿、体会,读准重音和停顿。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句式完全相同,教师可以具体指导第二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读一读,说一说,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的”的用法,练习用“暖和”和“绿色”两个词与其他词语组成恰当的短语。教师不用讲这两个词的意思,可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给出的短语,体会一下,然后自己想、自己说。

(五)扩展活动

你种过花吗?栽过树吗?为你种的花或栽的树做一件事情,然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爷爷和小树的教案设计 篇5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爷爷和小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五句话,写天冷了,爷爷爱护小树,照顾小树;天热了,小树给爷爷遮挡烈日,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字活泼,富有情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根据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第一课时可通过看、读、演、议进行教学。

2.《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倡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增强学生的感悟体验。即要求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主重读中诱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在不断读书积累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悟性。本课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强化朗读,引导学生经历内化和表达语言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语感。此课文中孕育着浓浓的情感因素,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语文学习的任务,教学时还应当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趣逐渐形成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健康情感。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6

一、形式多样,认读生字

在儿歌导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和同桌认读,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促使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然后以“我会认”的形式,请学生自由分享自己认识的字,并请读得正确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接着去掉拼音,全班“开火车”认读,这样不但照顾了大多数,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归类识字的环节,我设置了“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让拿到字卡的学生,在“……朋友在哪里?”的拍手声走上讲台,并把字卡贴到黑板相应的地方。也许孩子们表现的欲望被激发了,都跃跃欲试,课堂出现了第一次小高潮。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有10个,相对较多,而且有几个不常见,为了巩固学生识字的效果,我注重生字与学生的反复见面。因而把课文的10个生字,串联成一首语境歌,帮助学生记忆。在比较充分地认读完生字后,开始朗读课文。在此环节,我依然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再点几个相对优秀的学生展示读。

三、察练结合,指导书写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另外还要教会方法。本课时要写的生字有2个,首先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面的位置,尤其是特殊笔画,然后分享自己的所得,接着一起书空、练写,在写的时候强调写字的正确姿势,当评价完了之后再进行修正写。

虽然在备课时也曾在脑海中预想了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课堂是生成的,在实际处理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许多顾此失彼的情况。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一、关注细节,重视发音

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难读音,在本课中,主要是区分前后鼻音和边音。对于学生发音把握不准的地方,应该停下来进行典型指导,突破难点。

二、自主学习,相机指导

在识记字形的时候,可以尝试让生调动平时的经验来说,如“我会记哪个字?我用什么方法记的?”这样不但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突出语言训练的特点。

《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7

一棵“顽强”的小树,将带领学生研究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根总是向下生长,根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同时激发他们继续研究的热情。由于有些植物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直接观察到,因此课前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保护环境的热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自然抱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总会抱有很强的好奇心,本课将从“一棵被风刮倒的小树,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这一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同时本课在内容的编排上很注重让儿童去关注他们身边植物的生长,三个教学活动的结构是并列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类似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本课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定其中的一个研究内容,采取“教师指导—分组研究—归纳总结”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2.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4.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纸巾、不干胶、玻璃杯、笔、浅口盘、一杯水、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剪刀、小木竿、台灯等。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师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它的根又重新弯向了地面。

生2):靠池塘一边的根比较密。

生3):它的茎又重新向上生长起来了。

2.师:对倾倒后的小树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感到惊讶吗?

生:感叹,师板书课题:一棵顽强的小树,生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请生讲述。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倾倒的小树根、叶还在顽强生长,它们中到底谁重要呢?

生:猜想回答根。

师:播放动画视频《树的根和叶》后,问:为什么树的根更重要?

生1):因为根可以吸收水分。

生2):根可以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传给叶子,没有根,叶子就完蛋了。

师:既然根那么重要,那叶子是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呢?

生1):不是,叶子可以为人类遮挡阳光,给鸟儿提供栖息地。

生2):叶子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树的根和叶的作用,那我们首先来研究树的根,好不好?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

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小组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实验结果。

五.总结

师:植物的生长具有哪些特性?

生: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师:同学们,地球上的生物各自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植物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自觉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请欣赏各种美丽植物的生长过程视频。

生:加深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板书设计

一棵“顽强”的小树

教学反思

本节科学实验课,立足于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目标致力于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

上一篇:村总体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格宾网施工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