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名言警句

2024-08-12

钱钟书的名言警句(共11篇)

钱钟书的名言警句 篇1

钱钟书的名言警句

1. 大著作有时全不需要好屁股。听郑须溪说,德国人就把“坐臀”作为知识分子的必具条件。譬如,只要有坐性,《水浒传》或《红楼梦》的人名引得总可以不费心编成的。这是西洋科学法,更是二十世纪学问工具。 类别:科学

2. 鸿渐说:“你从前常对我称赞你这位高老师头脑很好,正好这次来了,看他所作所为,并不高明。”辛楣说:“也许那时候我年纪轻,阅历浅,没看清人。不过我想这几年来高松年地位高了,一个人地位高了,会变得糊涂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类别:人生

3.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做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羽毛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思想家。 类别:思想

4. 单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进了学校,她才知道单眼皮是日本的女人的国徽,因此那个足智多谋、偷天换日的民族建立美容院,除掉身子的长短没法充分改造,“倭奴”的国号只好忍受,此外面部器官无不可以修补,丑的变美,怪物改成妖精。 类别:民族

5.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类别:心理

钱钟书的名言警句 篇2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

欲速则不达。 (《子路》)

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

书中此类句子甚多, 涉及的内容也很广, 包括政治、哲学、教育、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千百年来, 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有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过程中, 又被简化、浓缩, 形成了成语和典故, 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三思而行”、“后生可畏”等等, 在今天, 都已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词语。

《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为什么能长期流传, 至今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呢?

首先, 从内容上来看, 《论语》中凡被人们所喜爱的句子, 往往并不是那些直接表现孔子的政治态度, 抑或强烈地宣传其政治主张的言辞, 而多数是那些有深刻的哲理性或蕴涵着可贵的生活经验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 如果老读书, 不动脑, 就会罔然无所得;反之如果只空想, 不读书, 有了疑惑也不能解决。可见, “学”和“思”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二者不可偏废。这类句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具有普遍意义, 因而, 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所接受。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原来都是有所指的, 或都是有具体内容的。但引用《论语》中的话和评论《论语》并不是一回事, 引用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需要, 来“为我所用”。如“当仁, 不让于师” (《卫灵公》) , 原意是:面临着有关仁义的事, 即使老师, 也不必同他谦让。这是孔子鼓吹“仁”“义”高于一切的说教。但今天人们在引用时, 则完全避开这一具体内容, 而是用“当仁不让”来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 就要积极去做, 不应该推诿。又如“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这句话, 原文中也是有所指的, 即“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人引用这句话来说一个人要求得进步, 就必须下苦功夫, 重视自我修养。

《论语》中还有许多句子原来意思就比较含蓄、隐晦, 很难确定其具体所指。在这种情况下, 就更给人以补充和发挥的余地。如《子罕》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在川上,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是什么意思?有人说, 这是孔子在感叹光阴如流水, 一去不复返, 并无深意;有人却认为,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对没落阶级的惋惜和留恋;但也有人说, 它体现了孔子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究属何意, 研究者自可去探讨。但由于这种句子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哲理性, 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各种联想和想象, 因而, 也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里, 正是借用这句话,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说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的。可见, 许多警句, 在流传过程中, 总是在不断地被人们加工、改造, 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利用。

其次, 这些句子, 语言简练通俗, 含义丰富深刻。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以极俭省的笔墨,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而又十分自然, 易读易记, 便于流传。例如“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表面上是赞美松柏, 实际上是运用比喻手法, 借松柏不畏严寒的特点来颂扬坚贞不屈的性格。这种句子含蓄优美, 耐人寻味, 尤为人们所喜爱。后世许多诗人都喜欢借松柏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如陶渊明的诗:“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陈毅也特别喜欢青松, 他写道:“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古往今来这些热情洋溢的诗句, 生动地表明, 孔子对松柏这一形象的观察和描写, 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和“匹夫”, “夺帅”和“夺志”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这句话, 通过一个“可”, 一个“不可”, 不仅把两者联系起来, 而且使两者加以比较、对照, 从而更有力地强调了“匹夫”之志的坚定。其他如“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等都是运用这一手法, 把两个看来无关甚至互相排斥的事物或现象, 捏合在一起, 借以相互映衬、对照, 从而把要阐明的道理, 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篇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欲速则不达。(《子路》)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书中此类句子甚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包括政治、哲学、教育、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有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过程中,又被简化、浓缩,形成了成语和典故,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三思而行”、“后生可畏”等等,在今天,都已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词语。

《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为什么能长期流传,至今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呢?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论语》中凡被人们所喜爱的句子,往往并不是那些直接表现孔子的政治态度,抑或强烈地宣传其政治主张的言辞,而多数是那些有深刻的哲理性或蕴涵着可贵的生活经验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如果老读书,不动脑,就会罔然无所得;反之如果只空想,不读书,有了疑惑也不能解决。可见,“学”和“思”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二者不可偏废。这类句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因而,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所接受。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原来都是有所指的,或都是有具体内容的。但引用《论语》中的话和评论《论语》并不是一回事,引用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来“为我所用”。如“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原意是:面临着有关仁义的事,即使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是孔子鼓吹“仁”“义”高于一切的说教。但今天人们在引用时,则完全避开这一具体内容,而是用“当仁不让”来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去做,不应该推诿。又如“吾日三省吾身”(《学而》)这句话,原文中也是有所指的,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人引用这句话来说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重视自我修养。

《论语》中还有许多句子原来意思就比较含蓄、隐晦,很难确定其具体所指。在这种情况下,就更给人以补充和发挥的余地。如《子罕》篇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这是孔子在感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并无深意;有人却认为,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对没落阶级的惋惜和留恋;但也有人说,它体现了孔子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究属何意,研究者自可去探讨。但由于这种句子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哲理性,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各种联想和想象,因而,也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里,正是借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可见,许多警句,在流传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被人们加工、改造,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利用。

其次,这些句子,语言简练通俗,含义丰富深刻。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以极俭省的笔墨,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而又十分自然,易读易记,便于流传。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表面上是赞美松柏,实际上是运用比喻手法,借松柏不畏严寒的特点来颂扬坚贞不屈的性格。这种句子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尤为人们所喜爱。后世许多诗人都喜欢借松柏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如陶渊明的诗:“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陈毅也特别喜欢青松,他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古往今来这些热情洋溢的诗句,生动地表明,孔子对松柏这一形象的观察和描写,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和“匹夫”,“夺帅”和“夺志”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句话,通过一个“可”,一个“不可”,不仅把两者联系起来,而且使两者加以比较、对照,从而更有力地强调了“匹夫”之志的坚定。其他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都是运用这一手法,把两个看来无关甚至互相排斥的事物或现象,捏合在一起,借以相互映衬、对照,从而把要阐明的道理,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钱钟书励志名言 篇4

2、鸡鸭多的地方粪多,女人多的地方话多。

3、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向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

4、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是她的哥哥。

5、不知怎么,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利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6、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

7、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8、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9、旅行是一场艳遇,最后我们遇见了自己。

10、要最希望的事能实现,还是先对它绝望,准备将来有出于望外的惊喜。

11、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12、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日。

13、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钮扣也是扣住不放的预兆。

14、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回锅,要煮一会才会熟。

15、我发现拍马屁和谈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咱们以后恭维人起来,得小心旁边没有其他人。

16、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17、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18、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黄帝时代,看守后宫、成日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为力。

19、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事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抬头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钱钟书的名言警句 篇5

1、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2、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4、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5、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6、爱国如饥渴。班固

7、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8、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9、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亚里士多德

10、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middot;托尔斯泰

1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12、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13、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14、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15、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福泽谕吉

16、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拜伦

17、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18、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19、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20、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

21、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

22、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23、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24、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25、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26、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27、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居里夫人

28、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29、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

30、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31、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32、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3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34、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35、批评他的国家的公民是在含蓄地为国家作贡献。詹姆斯middot;富布莱特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7、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38、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说,要渴望祖国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体现,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加里宁

39、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40、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华丽的语言上,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和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杜勃罗留波夫

41、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萧伯纳

42、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祖国做什么。肯尼迪

43、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44、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任继愈

45、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46、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47、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4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49、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50、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拿破仑

51、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闻一多

52、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5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4、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55、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56、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7、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58、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5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0、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罗曼middot;罗兰

61、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62、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63、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

64、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亨利middot;大卫middot;梭罗

65、爱国主义在美国是很容易理解的;它意味着用警惕你的国家的方式警惕自己。卡尔文middot;柯立芝

6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67、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68、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69、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何塞middot;马蒂

70、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江泽民

71、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鲁迅

72、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乔治middot;简middot;纳森

73、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74、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7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76、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勤劳。这样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爱我们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可爱之处,我们决不忽视这一点),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77、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78、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7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80、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凯洛夫

8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82、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83、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84、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85、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86、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

87、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莎士比亚

88、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89、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90、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9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92、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9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94、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别林斯基

95、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的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

9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97、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98、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宝贵。林肯

99、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名言警句字少的名言 篇6

2.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4.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5. 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

6. 人生不可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先由梦想来;无梦就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兴趣。

7. 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己,就注定失败。

8. 注意你的行为,影响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影响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影响你的命运。

9. 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不忘众生恩。

10.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1.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份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12. 一个人的伟大,首先是灵魂的伟大,其次才是才华的出众以及取得的成就。

13. 不要让智慧营养不良,溶入血液的营养,才是真正的收获。

14. 体验人生奋斗过程的快意,跨越更高的标杆,你的生活因此而美丽,生命因此而富有价值。

15. 激活自己的潜能,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疲倦,永不怯懦,始终保持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状态,执着的向人生的更高目标攀登。

16. 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17. 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18.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19. 生命有过好多梦想,最后能实现的却并不多;所以,生命里幸福的一瞬常常就会成为一生甜蜜的回忆。

钱钟书的名言警句 篇7

《围城》是钱钟书“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反思的艺术结晶”。 (1) 正如钱钟书在《围城》这部书的序言中所说:“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 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物, 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 还是人类, 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特性。” (2) 《围城》中所选择的主要社会环境是有着“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会地”称誉的大都市———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校园。方鸿渐等人物大都出身传统士族家庭, 先受中国传统教育后又留学西洋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这种特定的环境和人物使作者有了能够更深邃、更广泛地展开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生命运的探究的基础。

《围城》中主要塑造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懦弱、懒散而且虚荣的方鸿渐, 欧洲留学四年却换了三所大学, 凭兴趣随意听了几门课。为了给亲朋一个交代, 也为了给自己遮羞包丑, 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回国后最初在“岳丈”的银行做职员, 如笼中之鸟, 一饮一啄都听命于人, 甚是卑微低下。至于和苏小姐的交往也是“明知也许从此多事, 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 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方鸿渐不爱苏小姐, 却从来没有明确回绝苏小姐对他的爱意, 使苏小姐对他“爱的误会”越来越深。但直到遇到了“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时, 才下决心彻底回绝了苏小姐。无奈由于苏小姐被拒绝后疯狂的报复和唐小姐严格的爱情标准, 这段感情夭折了。这时, 三闾大学的聘书使方鸿渐还存有一点体面地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讲面子, 自视很高的方鸿渐在赴三闾大学的旅途中觉得与李梅亭、顾尔谦这样的宵小之徒为伍简直是“可耻的堕落”。在三闾大学期间他一面对高松年用政客手腕办教育极为反感, 一面直到他被解聘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 还幻想着校长派人送来教授聘书。回到上海再度失业后, 孙柔嘉要他进自己姑母的工厂做事, 他大喊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和方鸿渐同去三闾大学的还有他的“同情兄”赵辛楣。他曾经是苏文纨的追求者, 做过孙柔嘉的监护人, 又是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学生。赵曾错误地把方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 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敌意和傲慢无礼的态度。还不惜暗中向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推荐了方鸿渐, 想借此把方鸿渐和苏小姐分开。赵辛楣留洋学的是政治, 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 而且擅长用响亮流利的美国话演讲。赵虽曾强调过自己对苏小姐的心思, 却在见到年轻的汪太太以后感觉她和苏小姐相像, 于是与汪太太有了似乎超越礼数的交往, 但是赵辛楣怎么也没有想到老校长高松年也对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 向汪处厚揭发他们的私情, 赵辛楣只得仓皇地离开了三闾大学。

三闾大学虽然地处湖南一个偏僻的乡下, 但远非一方净土。道貌岸然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这个“老的”科学家找教授的出发点决不是为了教学, 为的是好控制他们, 因而他找的教授, 诸如李梅亭、韩学愈、汪处厚、刘东方等都是些“没有名望的”“并非非有他们不可”的人。他不敢得罪部里的次长, 只好让他的伯父汪处厚做了中文系主任;以学校高价买了李梅亭的一箱子西药作为对老朋友的补偿。高校长有怕硬的一面就有欺软的一面。面对涉世不深、没什么身份背景的方鸿渐就大施手段、欺骗压榨, 食言降其为副教授, 狠狠给了方鸿渐一个下马威。堂堂国立大学的校长就是这样一个心术不正、老奸巨猾、玩弄权术的学术界政客。

韩学愈与方鸿渐算是“校友”吧, 一样同是“美国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博士”, 但他比方鸿渐“优越”的是他能把他在杂志上所登的广告说成他的“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中的著作”, 告诉方鸿渐说克莱登是“很认真严格的学校, 虽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学生不容易进” (3) 时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一本正经。“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 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胆大“艺”更高的说谎本领不仅使韩学愈坐稳了历史系主任的位子, 还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为系主任可是薪水比赵辛楣还要高一级。方鸿渐太不成了, “撒了谎还要讲良心, 真是大傻瓜。……老实人吃的亏, 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痛苦, 方鸿渐居然一箭双雕地全尝到了。

三闾大学的一群“无毛两足动物”中有“留日派”、“汪派”、“从龙派”等, 山头林立。中文系“仕而不优则学”的汪处厚主任, 是被从政界排挤到学界的附庸风雅的旧官僚。仗着有个在教育部做次长的侄子豪夺了中文系主任的位置, 还精心策划了“像新姨太太”见面礼似的李梅亭的欢迎会。在这种互相拆台、造谣中伤的生活氛围中, 正直而又软弱、善良而又玩世不恭的方鸿渐根本无法立足, 只有被排挤出来的份儿。这些人格不健全的各色人物虽然各具特点, 使钱钟书在讽刺的同时, 从这些人物身上更多地体现的是对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的批判。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矛盾。

小说的题目《围城》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情场也罢, 名利场也罢, 乃至当时的整个旧中国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围城》中这些人物身上的蜕变人格是在中西文化交会中所产生的畸形儿。他们在西方文化面前的盲目的崇拜反而加速了传统的国民性与媚外哲学的碰撞, 使民族在惰性中又浸染上了西方商业文化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造成了人格的异化。当时留学现象趋之若鹜, 不仅学自然科学的学生要出国, 就连专学中国文学的学生也要出国“深造”, 因为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就像方鸿渐所说:“现代的留学生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 不中进士, 随你官做得多大, 总抱着终身遗憾, 留了学可以摆脱这种自卑心理, 并非为了高深学问,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痞子, 非出不可, 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们, 有抵抗力自卫。”但是, 有些出过痘子的人, 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教育部派来指导的官员, 谈话中每句必言“兄弟在英国的时候”, 才疏学浅的曹元朗, 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 来装点自己的门面, “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 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

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校园更为突出。三闾大学就像一个封建大家庭, 什么秘密都保不住。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争权夺势、勾心斗角、趋炎附势。人人都热衷“关心”他人的隐私, 散布谣言, 恶语伤人。在三闾大学这座舞台上, 随时可以看到文化这只巨手操纵的痕迹, 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和训导的方法, 都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会时所产生的不协调。“导师制”本来是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实行的一种训导学生的制度。带有师生共同生活、平等相处的意味。然而在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和训导长李梅亭的“修正”下, 却蒙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难怪赵辛媚要感叹:“不知怎的, 外国的一切好东西到中国就没有不走样的。中国真厉害, 天下无敌手, 外国东西来一件, 毁一件。”钱钟书以其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深刻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独立自主的历史要求和这一要求在当时无法实现的社会悲剧, 描绘出一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冲突的环境氛围, 揭示了社会文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围城》中将这些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冲撞的畸形产物和灵魂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由此可见,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传统, 与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 要改变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

《围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展现了旧中国的背景风貌, 同时也展现了钱钟书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钱钟书在他的《旧文四篇》里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 所有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愈大, 则相同之处愈烘托, 分得愈开, 则合得愈出意外, 比喻就愈新奇, 效果就愈高。”精深的理论研究, 加上高超的想象能力, 使《围城》中的比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方鸿渐的父亲、“岳丈”来信, 都盼其能获得“博士”学位, 衣锦还乡, 光宗耀祖, “受到两面夹攻, 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 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 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仿佛”之后的一句比喻, 把当时的留学观念和留学文凭的巨大“功用”写得十分幽默、含蓄。

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中对《围城》一书有过这样的评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与鲁迅像匕首一样锋利, 一触见血的讽刺不同, 钱钟书的讽刺更像对准穴位的针灸, 扎得深、刺得透。《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的讽刺。

“他 (陆子潇) 亲戚曾经写给他一封信, 这左角印“行政院”的大信封上大书着“陆子潇先生”, 就仿佛行政院都要让他正位居中似的。他写给外交部那位朋友的信, 信封虽然不大, 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 笔酣墨饱, 字字端楷, 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的。这一封来函、一封去信, 轮流在他桌上装点着。大前天早晨, 该死的听差收拾房间, 不小心打翻墨水瓶, 把行政院淹得昏天黑地, 陆子潇挽救不及, 跳脚痛骂。那位亲戚国而忘家, 没来过第二次信;那位朋友外难顾内, 一封信也没回过。从此, 陆子潇只能写信到行政院去, 书桌上的两封信都是去信了。本来书桌上放着朋友间来往的书信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钱钟书却能从这点小装点上使陆子潇的虚荣攀附和庸俗浅薄、沽名钓誉, 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船走得这样慢, 大家一片乡心, 正愁无处寄托, 不知哪里忽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 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 并且适合世界潮流”。寥寥几句话使留学生们无所事事, 百无聊赖又盲目媚外的卑怯心态跃然纸上, 如在眼前了。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活泼典雅又意味深长, 读懂作品字面意思时必定要伴随着同步的思考和领会, 《围城》更是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高度和谐的统一。书中作者运用娴熟、高超的语言技巧, 极其精密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特定的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作者思想的敏锐和深邃, 使他对世态人情省察得清楚而透彻。对那些不同身份的人物心机和拙劣的伪装, 用笔如刀, 犀利挖苦绝不留情。讽刺幽默, 揶揄诙谐, 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是钱钟书却把《围城》故事结束的画面定格在了那口古老的“钟”上, 由幽默、滑稽、诙谐、尖刻转入深沉, 对人生、对人与人的关系发出感喟。钱钟书把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思考上升为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 使《围城》进入到了浑茫沉郁的哲理层次。

摘要:“文化昆仑”钱钟书的《围城》虽被称为“学者小说”, 但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围城》的魅力能以两条脉络得以充分地阐释:一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 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 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二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 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 挖掘人物灵魂, 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围城》,双重魅力,赏析

参考文献

[1]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 《文学评论》, 1989年版。

[2]钱钟书:《〈围城〉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名言警句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议论文;名言警句

一、引作题目,统摄全文

要想使读者一下发现你与众不同的构思,以及丰富深厚的阅读积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如将自己读过的诗文名篇中与议论文的写作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拿来”引作标题。如马铁丁的《俭以养德》,用诸葛亮的一句名言“俭以养德”做题,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俭以养德”四个字,深刻揭示了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意义,内涵丰

富,文字典雅,精警动人,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引作开头或结尾,揭示或深化主题

在议论文中,开头或结尾适当地引用名言警句,可以强化议论文议论的分量,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引作开头的,如课文《怀疑与学问》(顾颉刚)的开头: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章开头两段用了名言的写法,所引两句古代名言,紧扣题目,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增强了文章议论的深度。

引作结尾的例子很多,如《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佚名)的结尾:“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让我们将鲁迅的这段话,写在自己双脚踏出的生活之路的路标上吧。”

三、引作分论点或论据,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议论文常常要议论说理,如能在议论文的关键处巧引名言警句,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人民日报》有一篇社论《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以后连续八个自然段引用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作为分论点,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分论点浑然一体,开合有度,比例适当,说理透彻。

四、质疑或化用名言警句,充分展现个性风采

在议论文中,如能大胆科学地质疑名言警句,往往能使你的文章在“深刻透彻”方面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化用名言警句则能展示你驾驭语言的机智和灵活,使你的语言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如议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恒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不尊重客观规律,功夫也会负有心人。

描写秋天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 篇9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钱钟书的大师境界 篇10

20世纪90年代初,编剧孙雄飞找到黄蜀芹,想把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希望黄蜀芹执导。之所以找黄蜀芹当导演,一是因为,《围城》是部名著,请黄蜀芹这样认真负责,又有才华的导演执导才放心;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说作者钱钟书先生是个大师级的人物,恐怕改编权难谈。在此之前,就有编剧尝试过想改编,最终就是因为改编权谈不下来而不得不放弃。钱钟书、杨绛夫妇30年代闯上海滩的时候,就与黄佐临结下了深厚友谊,杨绛的戏剧作品,几乎都是由黄佐临执导搬上舞台的。有了这层关系,钱老不看僧面也会看佛面。黄蜀芹当时没有表态,因为《围城》解禁不久,她还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她向孙雄飞要了一本小说,反复读了两遍,很快被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钱老营造的文化氛围彻底征服了,当即决定执导这部戏。

黄蜀芹和孙雄飞进了北京,走进了钱钟书的家。钱老夫妇见了黄蜀芹,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热情,留他们在家里吃饭。钱老畅谈着与黄佐临先生的友谊,杨绛也时不时地插一段钱老在上海时的事情,气氛热烈而融洽。黄蜀芹趁机提出了改编《围城》的要求。钱老沉默了一会儿,很认真地说:“蜀芹,不瞒你说,从前是有人跟我谈过改编的事,可是我没有答应,主要是对他们不熟悉,怕他们乱搞,把小说给糟蹋了,那样,读者和观众都会骂我的。今天你来了,我应该是放心的,只要你们答应好好地去做,就交给你们改编好了。”

见钱老答应了,黄蜀芹和孙雄飞都长长地松了口气,接下来就谈改编费问题,黄蜀芹请钱老自己开个价。而钱钟书却一摆手说:“不要跟我谈钱,我不要钱,我们现在有吃有喝有地方住,還有这么高的地位,拿了钱也没有用。”黄蜀芹又问他有没有别的要求,钱老马上孩子气十足地说:“当然有要求,第一个要求刚才说了,就是你们要把改编拍摄当成艺术和文化去做;第二呢,电视剧拍出来了,你一定要送两本录像带给我,我要看看我的方鸿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钱老的话让黄蜀芹感动不已。一个大师级人物,把自己的代表作授权给晚辈改编,居然分文不取,就这两个要求,世上还有比这更“便宜”的事吗?

一切授权手续很快就办好了,剧本几易其稿,每次都要征求钱老的意见。钱老不管怎样忙,收到剧本,都要很认真地看,提些建设性意见。黄蜀芹则把陈道明、李媛媛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招到旗下,开始了拍摄。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一部被视作中国电视连续剧经典之作的《围城》完成了。剪辑制作完毕,黄蜀芹带了录像带,特意赶到北京,去致谢钱老。钱老接过带子,一口气看完,高兴地说:“好,好,好得出乎我的意料。”

钱钟书得到了录像带,自己留下了两盒,把其余的全部送给了亲朋好友欣赏。自从有了录像带,钱老可“牛气”了,他几乎成了专职放映员。每天吃过晚饭,他就早早地倒好带,插入会议厅的录像机里,等着社科院大院里的同事朋友来看。

尽管原著出自他的手笔,电视也看了若干遍,但是,每次看录像,他都要和“观众”一起笑得前仰后合。他致信黄蜀芹,表示感谢,说录像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我听了黄蜀芹老师的述说,也很感动。大师的代表作,居然不要一分钱改编费,只要两本录像带就让人改编了,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细一咀嚼,又觉得很正常。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他们总会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见,大师是一种境界,而不完全指他们有多大的成就。

编辑 林染

E-mail:LinranLy@126.com

钱钟书“化境说”的非传统性特质 篇11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书中,尤其是《七缀集》中《林纾的翻译》一文,写于1963年,是化境说正式形成的标志。但是在此文之外,尚有其他多篇文章涉及到对于翻译的论述,如早期的《论不隔》、《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及《谈艺录》中的不少处,而且钱氏各著作中均有大量的翻译实例,也曲折透露出他所推崇的化境说的径路来。

化境说历来颇受推许。不过钱氏本人并未系统阐发过这一理论,目前为译界所熟知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之说是由罗新璋先生总结出来的。罗氏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即还是仅仅把它当成中国传统译论看待,而未意识到钱氏化境说内蕴的非传统性特征。“化境”其实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带有浓郁的非传统性,不能草率将其归于传统译论之列。

化境说的研究首推罗新璋(1984, 1990),正是他的整理总结才使更多人了解到钱氏译论相对完整的内容。罗氏(1990)将化境释为“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该解释多为译界所引用,但罗氏对钱氏的化境说理解略有偏差,如其框架不脱传统中国译论窠臼,更将化境揉合到中国传统译论中去,成为所谓“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标准链条的最高境界,而对该理论中蕴含的非传统性特征之探索则全付阙如。盖因钱氏文章多用文言写成,读者多误以为化境说也如文言一样是古典的。故此国内对于钱氏译论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足,翻译类理论著作或教材大多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进入21世纪之后,对钱氏译论中的重新检讨开始出现。朱宏清(2001)、陈逸(2006)从《林纾的翻译》一文出发,对于钱钟书译论中“译”“诱”“化”三方面都进行了有新意的探讨,纠正了一些误解;余承法、黄忠廉(2006)则集中对“化”作了深入探讨,以其内涵丰富而作为“全译转换”的精蕴,认为其实质是追求“极似”。也有学者如胡德香(2006)认为钱氏的化境说其实是一种文化翻译批评,而非提出翻译标准或最高理想。胡文也驳斥了认为钱钟书存在“原著中心论”的观点(罗新璋的八字标准其实隐含原著中心)。郑海凌(2001)则着重强调钱氏“化境说”中的创新意识,尤其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就具体涉及解构派与钱氏译论的相互关系而言,黄汉平(2003)认为钱氏译论本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解构主义,而刘全福(2005)则针锋相对,反对将化境说视为解构主义。陈大亮(2006)折中两者,认为钱氏的理论与解构派有联系,但又有差别。

学界近年来有关钱氏译论的现代与传统之争,正反映出化境说的丰富内涵。将化境说作为现代中国译论的独特个案,对其中蕴含的非传统性特质进行重新审视,对未来实现翻译学中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对接也有重要意义。

二、钱氏化境说的非传统性特质

实际上,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是在翻译批评中提出的。《林纾的翻译》显示该论首先是基于训诂学上的“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正是《说文》中“囮”字的多义性构成了化境说的理论基础。

下面将以《林纾的翻译》(下称《林》文)为主要依据,结合钱氏其他著作和译例,对化境说加以系统的梳理。

钱氏从《说文》对“囮”字的解释,得出了“译”字的“虚涵数意”,即“诱”“媒”“讹”“化”。钱氏称: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钱钟书,2002:77)

上引文段是化境说最直接的说法,然而并非就是化境说的全部。因为钱氏的很多文章都类似如此,需系联该文其他段落乃至钱氏相关的其他作品,方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图景。《林》文后面论及的其实主要就是对于林纾翻译之见解评价。从为文之道看来,化境说必定和林纾的翻译有莫大关系。那么,前引段落提到的“不叛离译入语习惯、保存原作风味精魂”这两点,就不是化境说的全部,因为《林》文所阐述的林纾翻译,绝非这两点而已。相反,译事之虚涵数意,这数意在对林纾翻译的评论里都体现出来了。再结合钱氏其他的文章与译例,“化境说”的真正内涵就更见明晰。审视钱氏化境说的真实意蕴,可以发现其中具有极其丰富的非传统性特征。

(一)意义不确定论。

钱氏并未对意义不确定性作明确论述,但他所援为例子的“虚涵数意”之字词,实即此类。钱氏尝谓:“语言文字鬼黠如蛇,合离兼别,其故莫祥,成俗相因,积重难返。”(陈大亮,2006)即对语言意义不确定性的绝好论述。

(二)“化境”涵括多重含意,即前述“译”“诱”“媒”“讹”“化”。

这表明钱氏的化境说其实是一个包含很广的译论,绝不仅仅是如传统译论般提出某个“翻译标准”而已。其对翻译的媒诱作用之强调,在传统译论中是极罕见的。

(三)翻译策略上,主张语言上采用顾及译入语为主的归化法。

从《林》文可见钱氏很反对采用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异化策略。钱氏(2002:77)强调务要使“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信之必得意忘言”(郑海凌,2001),形式无需太注重。关键是定要不违背“祖国的语文习惯”(钱钟书,2002:95)。对于佶屈聱牙的“外国中文”(pidgin translatorese),钱氏斥为“懒汉、懦夫或笨伯的忠实”,非常不满(同上:96)。

(四)重视风格/精魂甚于意义。

风格的传达被给予了超过意义传达的地位,这是化境说十分重要的特点。钱氏认为意义不确定,一字每每虚涵数意,故甚少论及意义传译,但他并不否认意义。其“得意忘言”,反对借体寄生的写作式翻译,以及其他相关论述都表明出他仍是主张有原作意义在的,尽管这一意义可能难以确定。和意义传译甚少论及形成对比的,则是他对“风味”“精魂”“原作的表达效果”等的一再强调。林纾翻译中有意识改造了狄更斯原文,钱氏(2002:83)对此评称:“写作我国近代文学史的学者一般都未必读过迭更司原著,然而不犹豫地承认林纾颇能表达迭更司的风趣。”这种风味、风格上的相似是钱钟书更为重视的特质,原文意义信息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五)正视译讹现象,主张译必有讹,并对起到良好“诱”“媒”作用的创造性叛逆式的“讹”持欣赏态度。

钱氏(2002:78)从翻译中的“三种距离”出发,认为译必有讹,“失本”不可避免。然而钱氏亦非完全赞成讹译。事实上他把讹译分成两类,一是无心之讹,是力不能及;一则是有意为之,如林纾以己意增删改易原文。钱氏虽说林译的有意讹译不足为训,但他对林纾翻译虽讹而反能起到“诱”“媒”作用,却持肯定态度。这种“讹”实际就是“创造性叛逆”(陈大亮,2006)。

(六)译作是原作未来生命。

钱氏(2002:77)所谓“原作的‘投胎转世’”即含此意。从第四点可见,翻译中“诱”“媒”功能相当重要,而正是这两者决定了译文会成为原文来世生命。只有本着此种心态去从事翻译,才能产生成功之作。林纾前后期翻译的优劣之判,依钱氏看来,正是由于前期是生命之续而后期已无生气,纯粹论为生财工具而已了。

(七)高度评价译者创造性,认为译笔无妨优于原作。

钱氏(2002:101)明确提出:“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钱氏在文中举了不少例子来证明这一点。而赞成这一点,无疑也是从翻译的媒诱功能角度来看的。为更好延展原作的后世生命,“译笔正无妨出原著头地”(钱钟书,1983:373)。

(八)不设立标准,“化境”不是标准。

据郑海凌(2001),钱氏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发表《林》文时,原是将“化”称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的,到80年代时他又将“标准”二字改为“理想”二字。这一改动暗示着钱氏本人最终否定了化境作为翻译标准的看法。盖化境说作为译论,并不仅仅如罗新璋(1990)所谓“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而已,它还涵括了诸多其他方面意义,如前论及之“媒”“诱”及“讹”。这些无法统摄到一个“翻译标准”里面。正如陈大亮(2006)所认为的,一旦将之定为标准,那么钱氏译论中的“虚涵数意”也就消亡了,钱氏译论将沦为与其他忠实归化派无异的毫无新意之学说。笔者认为,之所以化境会习惯性被误解为标准,也与“化境说”这一命名有关(钱氏本人并未如此命名)。命名在使一物出场的同时却也遮掩了其他诸多的不在场。而解读者之所以会如此命名,当亦因传统译论多强调翻译标准,遂以翻译标准的既定观念去套钱钟书的翻译观了。

由上可见,钱氏“化境说”相比传统译论,已有了许多重大发展,其中如译文后世生命、意义不确定、译者创造性等方面论断,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解构派译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钱氏依然使用传统方式来提出自己的译论,没有西式的严密理论建构,且以文言为文,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的认识,导致很长时间化境说被人归到无甚新意的传统译论之中去,但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显著的误解。钱氏译论中所蕴含的非传统性,和其本身贯通中西的学识背景是离不开的。

三、结语

综而言之,钱钟书的化境说具有很多后现代的非传统特征,绝非纯粹的传统译论范畴。这类特征不少甚至和解构主义译论可互相发明。钱氏译论与西方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派思潮何以能暗合,值得进一步探讨。鉴于钱氏化境说的提出时间和解构派其实十分接近的,不可能是直接借鉴。其中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似与西方解构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东方佛道根源相关。钱氏本身既属东方体系,又浸淫西学多年,其能会通诸端而提出富含非传统特质的化境说,与西方现代思潮中借鉴东方体系而否定逻各斯传统可谓殊途同归。

钱氏化境说的非传统性特征,为当代中国译论寻找中西会通突破口,争取中国译论在国际译学界的平等话语权这一历史任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值得译学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 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 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 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 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 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 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 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上一篇:江山多娇作文下一篇:招聘单位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