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读后感

2024-09-13

读书的读后感(共17篇)

读书的读后感 篇1

起初拟题目为《寻觅》,是认为一方面,十几年来一直在寻找好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相当于在寻觅精神食粮,滋养自己的心灵家园,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但是,写完了之后发现主题严重偏离,遂改题目。

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

摘要:当今大学生阅读的浮躁之风盛行,阅读文化正遭时代的吞噬,我们迫切需要营造求知务实的学术氛围,以压制社会浅薄的风气,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对于我们大学生势在必行,本文从如何写好读书笔记、理解书籍、集中精神、思考与提问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解说。

关键字:读书 笔记 方法习惯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衰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以备王道,成六艺。”这段话表明,远在孔子之前,《易》、《书》、《诗》、《礼》、《乐》、《春秋》等书已经产生并已传世,孔子只不过是加以传注、删削、整理,最终形成了六艺。表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以前,六艺这类正规的书籍已经产生,否则孔子也就无从删削、整理了。看来我国书的历史由来已久了,那么,如何读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当今时代的浮躁,在肆无忌惮地吞噬着阅读文化,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大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的风气正日益高涨,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退步!张教授所作《读书的方法》一文,指引我们正确地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无疑是为我们注入了一股新的学术力量。

我们大多是三岁识字、四岁背诗、五岁读书,至今已有十六、七年了,但是历经如此之漫长时光,我们谁人可说确确实实掌握了读书的要领。我们读书往往是为考试而读,为应付教育制度而读,水平之浅、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却又不能把自己读书的误区归结于社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看了张教授的文章后,我读书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我发现我像是在做广告~也许这本就是做广告的活,还是修改为:张教授的这篇文章我相信能使我们广大学子在阅读方面受益匪浅。)

其实,张教授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只有四点,就是:理解、思想集中、思考和善问。从这四方面出发,我发现它们归结到了一点,就是读书笔记的方法,读后感《读书笔记浅谈—《读书的方法》读后感》。整篇文章,给我感触最深的也是如何才能做好读书笔记,这对于提高阅读效率,更好地获取知识都大有帮助。下面我谈谈对于读书笔记的收获。

自先秦以降,相继出现的笺注、序引、文论、评点、札记等著述中,大都包容着读书笔记的成分,或者其本身就是专一的读书笔记。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笔记也不断演变得更加多样化。作为大学生,读书笔记具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第一、摘录式,即把书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科学论断、典型数据,以及富含深意的好文好句等,原原本本地加以抄录或者标记。

第二、提要式,即对所读书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先综合归纳,然后用简练的语句揭示出其主旨或者要点。(三字可揽其意。)

第三、阙疑式,即把书文中自感到不理解、不同意或者众说纷纭的有关内容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思考研究。古人有云:“学者必不能无疑,惟在于有疑而能阙。”“时时思索,自然能解”才是很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做法,倘若只记不思,倒不如不记。

第四、注解式,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始于先秦对经典著作的传注。如今用于对书文中的词语、名物、典故、史实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它要求准确、全面,有根有据,经得住检验和推敲,切忌顾此失彼。

第五、感悟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反映阅读书文后的感受、领悟和收获。古人吴因之有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一份好的读书笔记,定能将上述几种书写方式灵活运用,也必是经过了理解、思想集中、思考和疑问的过程。

所以,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坏习惯,也不能所有的书都不加选择地从头到尾去看。我们在学习书籍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是理解。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一方面要贯通,即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另一方面要彻底,即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课堂上,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所以只用笔记要点即可;在上课听不懂的,要联系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可以融会贯通;学完每一章节,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另外,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还有,高水平的老师是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其次是思想集中。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分配好时间,想看的时候要不被打扰,不想看的时候索性不看,做到眼中除书之外再无一物,即使不感兴趣的书也能让你容易感兴趣。

然后是思考与提问。要记住“问比答重要”,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思考了,不过对于思考或提问仍不解的问题,还是需要反复思考的。再问问题之前需要做好准备,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问题可分三类——A、“是甚么”(What),B、“怎样办”(How?),C、“为甚么”(why)。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

最后是选择如何读。书分三读即大意、细节、重点。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只有让优秀的读书方法成为习惯,才能更好地读书治学、立志成才,获取更多有用所得知识,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的读后感 篇2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任教33年,他把个人经验和26年任校长的工作总结汇编成书。帕夫雷什中学也因苏霍姆林斯基而闻名世界,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

读过《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人都知道,一名校长应该具备多方面素养,应该知道怎样建立坚强的教师集体,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师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他们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有暇思考教学难题和总结工作经验,有暇结合工作实际博览群书。让教师沿着实践、读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前进,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我,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读书。他强调:“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喜爱书,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乏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可见,书对一所学校是何其重要。

他再三忠告校长:“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什么书,他们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在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他一再告诫教师:“教师之所以需要自由活动时间,最主要还是为了读书。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显然,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生活,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进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就会变成死记硬背。”然而,为应对不同级别的学业水平测试,大量的课外练习占据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为应对接踵而至的检查验收,师生疲于奔命,消耗了精力。校内既没设置阅读课程,也未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学生阅读兴趣无法培养,就会把课堂阅读变成死记硬背。

目前,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还要应对残留的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摇摆不定。繁重的教学工作让教师无足够时间和精力在书海中畅游,及时补充足够的精神食粮,导致知识渐渐匮乏。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读书环境,创造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引导教师读书,为教师补充营养,提高内涵。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读书中受益,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学生寄予的读书的厚望。

书中还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如何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为教师排忧解难;如何坚持听课、兼做班主任、与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同读书等。在《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介绍了学校35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让读者看了以后,无不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被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政党的读书和读书的政党 篇3

领袖要以身作则,博览群书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里有9万多册藏书。有人把毛泽东的阅读范围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这真称得上是博览群书。

毛泽东身边离不开书,据逄先知回忆:

主席今天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种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指示要以下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诸如:《资本论》、《马恩文选》(两卷集)、《工资、价格和利润》、《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列宁文选》(两卷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退两步》、《做什么?》、《什么是“人民之友”?》、《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问题》、《联共党史》。《毛泽东选集》全部。普列汉诺夫:《史的一元论》、《艺术论》。黑格尔的著作、费尔巴哈的著作。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荀子》、《韩非子》、《论衡》、《张氏全书》(张载)、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尤金等:《辩证法唯物论概要》。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他著作。杨献珍的哲学著作。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河上肇:《政治经济学大纲》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一些主要著作。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盘经》。《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o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西洋史(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日本史。《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笔记小说(自宋以来主要著作,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朱熹:《楚辞集注》、《屈宋古音义》。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絮》。《鲁迅全集》(包括鲁迅译文集)、《海上述林》。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等)。苏联一学者给主席的信(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郭沫若:《十批判书》、《青铜时代》、《金文丛考》。字帖和字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毛泽东曾经给他的两个儿子开过一张书单:精忠岳传、官场现形记、子不语正续、三国志、大众哲学、中国历史教程、兰花梦奇传、峨嵋剑侠传、小五义、续小五义、聊斋志异、水浒、薛刚反唐、儒林外史、何典、清史演义、洪秀全、侠义江湖等。这张书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毛泽东读书广博的特点。

邓小平酷爱读书,涉猎广泛。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谪居汀西期间,每天上午去工厂参加劳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主要用来读书,而且“每日都读至深夜”。根据邓小平的女儿回忆:

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中国文学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言”、“二拍”、《儒林外史》、《镜花缘》、《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和詩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作家鲁迅、巴金、老舍的作品等等;外国文学,有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陀斯妥也夫斯基、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大仲马、莫里哀、萧伯纳、泰戈尔、海明威等筹的诸多作品;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

江泽民在担任上海市市长的时候,仅在办公室里就有3000多本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并建立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博览群书”。

领袖荐书体现政党读书风格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知道哪些书是好书,哪些书值得推荐,讲话谈话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循循善诱。

毛泽东讲话生动活泼,引经据典,非常吸引人。丁玲回忆说:毛泽东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小说则是《红楼梦》。每次毛泽东去红军大学讲课,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李德生在他的回忆录里也提到,在政治局会议上,他常常听到毛泽东旁征博引,讲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的故事,讲汉王刘邦和吕后的故事,讲灌婴和周勃的故事,评说范文澜和郭沫若的历史著作之得失。黄丽铺的《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一书,对毛泽东读古书的情况作了详尽的整理,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引经据典,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毛泽东还经常向全党干部荐书,甚至规定读书的书目。例如,1943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进行理论、思想教育,读马、恩、列、斯的四十本书。”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要读《共产党宣言》等5本马列主义基本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党的会议上多次提到读书的问题,向全党推荐或指定有关书目。1958年11月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还向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会发出了读书的建议。一时间,读书蔚然成风。

汀泽民在讲话和谈话里也很注意引书和荐书。1996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说:领导干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看一点历史名著。比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我十五岁时读过这本书,现在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那时是看小说,现在是借以理解历史。最完整地描绘法国大革命的,还是狄更斯的《双城记》,比雨果的《九三年》还要完整。江泽民还说:家有黄金数吨,一日不过三顿。陆放翁有两句诗:“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前一句描绘陷入功名利禄使

人丑恶的现象,后一句劝人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郑板桥的一首《道情》,也很值得那些功名利禄思想重的人读一读:“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功名利禄思想太重了,没有什么好处,使自己不得自由。人应该有高尚的灵魂。1999年6月,江泽民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说:黄河引出了无数的优美诗篇,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党领导人民治理开发黄河的壮举,也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贺敬之的诗《三门峡——梳妆台》、冰心的散文《奇迹的三门峡市》、郭小川的诗《三門峡》等。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元代诗人萨都刺在《吴桥县古河塘》中就写道:“古来黄河身,而今作耕地。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江泽民还特别告诉干部们,《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个繁华的东京汴梁,如今就湮埋在九米黄土之下。这样的旁征博引确实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和极大兴趣,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读书气派和风格。

使党成为读书的政党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读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毛泽东特别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邓小平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江泽民说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这几部书,选得比较精,我是摆在案头经常翻阅的,希望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也经常学习,这很有好处。”胡锦涛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还要以身作则,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这些要求体现出我们党确实是一个读书的政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还要继承和发扬好的读书方法。毛泽东读书喜欢在书页上勾勾划划,圈圈点点,随时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早年,他在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就在书中写了近20000字的批注,而且几乎逐字逐句都用红笔黑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读书符号。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选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读书时留下的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圈、点、勾、叉及问号等阅读符号。看看这些书,可以体会到毛泽东的读书特点和方法,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教育。

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必须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边考察边思考边写作,我们党历来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

总之,一个党,坚持读书才有未来。同样,一个坚持读书的党,才有希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篇4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读着此书就好象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告诉你如何阅读,怎样阅读。

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作为教师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节下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更应该有源头活水。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读书。可以定期阅读教育名着,从教育名家身上汲取营养,可以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阅读当代的教育报刊杂志,从当代教育大家和教师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同行教育教学实践的成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方法的对错,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其次是写。在多看多读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把自己读书所得的写下来,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写下来,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性。知识技能增强了,应付工作中的问题也就游刃有余。书中所举的众多名家,他们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一生的时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持之以恒的提高自己的素养。

爱上读书的妖怪读后感 篇5

我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时,书名让我觉得十分奇怪和好奇。当我打开这本书时,就像那些妖怪一样,被书迷住了。它讲述了三个妖怪慢慢地被书迷住了的事,他们从一个井底之蛙变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聪明妖怪。一开始,他们连字都不认识,最后却能变非常聪明的妖怪。让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他们通过努力成功了,我也为他们感到开心。

当妈妈问我最近读的书里,哪一本是我最喜欢的,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本《爱上读书的妖怪》。

读书的读后感 篇6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读书的读后感 篇7

其实,大学抢优等生源的做法不只是国内独有,国外也有,就连世界名牌大学云集的美、英两国也不能幸免。不过他们的斗法是笔力。有的广告虽有大学间彼此的挤兑与贬损,但火药味并不浓烈,倒是非常幽默有趣,看后令人开怀解颐。

先来欣赏几所美国名牌高校的招生广告。

哈佛大学:来吧,宝贝。到这之后,你的年薪不会低于20万美元!别轻信媒体!我们不是最喜欢拒绝人的学校!最没人情味的是麻省理工!别去申请麻省理工!申请我们这儿吧!相信我!即使两万多名申请者中我们只录取9%,还是申请吧!顶多邮箱里多出薄薄一纸拒录信。来吧!让更多的申请者来吧!这样我们的录取率就可以跌破1%了!

斯坦福大学:哈佛算哪根葱?加州是我们的地盘。你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但不管怎么样,你还是申请吧,万一中大奖也说不定呢。

哥伦比亚大学:我们可是纽约市区最靓的地方,可我们的录取率只有10%哦。幸好,被我们拒录了,你还可以去纽约大学,那里的人都是被我们拒绝掉的。

再来看看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徽中央同样都有一本书,只是前者的书是打开的,而后者的书是合上的。因此,牛津大学招生时就利用自己的校徽做文章,说剑桥大学是不读书的,书都没打开,只是拿来装点门面的;而剑桥大学毫不示弱地予以回击:牛津读书太慢了,我们都学完了,把书都合上了,他们仍打开书在慢腾腾地看呢。

爱上读书的妖怪读后感 篇8

这个妖怪叫柜子精,可以变成影子鬼,不会被人发现;还可以变成火球,一个呼吸就可以走上几百公里,并能够穿过厚厚的墙。贪婪的柜子精为了找到新家,和那块风水宝地的主人――学者争了起来,但由于知识太少,无法回答学者提出的问题,不得不向世宗大王救助,但最后学者还是赢了,于是柜子精把风水宝地拱手让给了学者。柜子精也因此受到启发,开始奋发读书,从练习发音,到学会认字,最终能够独立看书,并爱上看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书的魔力,如此贪婪的柜子精竟然把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这让我想起了凿壁借光的匡衡、囊萤照书的车胤、映雪读书的孙康、随月读书的江泌等其他爱读书的人。

读书的读后感200字 篇9

《猫武士》的第一本叫做《呼唤野性》,主要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拉斯特是一只乖巧的宠物猫,住在别致的花园里。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它遇见了几只野猫,这些野猫告诉它,森林里住着雷、风、影、河四个猫族,它们就是雷族的武士,并邀请拉斯特加入雷族,为雷族贡献力量。拉斯特百般思索,终于决定加入雷族。它在雷族,从一只被其他猫百般嘲笑讽刺的学徒,到能捕获猎物、执行重大任务的一名合格猫武士。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次次出色的任务,终于让所有的猫服气了。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拉斯特,因为他勇于探索、努力地拼搏,努力地奋斗,不顾别人的讥讽,学得高超的本领并多次圆满完成任务,才得来的这一切,这也就是自立,自强。

读书的意议 篇10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了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许多人对书并不重视,视书为敌,觉得书是一种无聊的东西,看到书就没劲。像这种人以后是没有大收获的。我们想想,社会也是一本大活书,里面所蕴涵的知识可丰富了,从小就对书一点兴趣也没有的人,长大后在走入社会的时候,就无法立足。所以,我们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就要好好读书。不要一看到书就像看到魔鬼似的逃跑,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我们的将来着想。我们不要以为现在的生活很好而放弃学习,新世纪的我们要以学习为重。

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读书也一样,虽然有许多书,而你却不去读,那有什么用呢?书能征服人,但人更要征服书。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也变得有成效;幽静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

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

读书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书,书也就是我们终生的伙伴、老师、朋友。当我们遇到难题,读一读书,查一查资料,受益匪浅,使难题也变易了;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拿起一本书,来缓解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做什么事情无从下手时,拿起书翻一翻,或许可以找到灵感。

许多人并不重视学习,视书为敌,一看到书就像见到魔鬼似的,一下子就不见踪影。我对这种对待书的态度是非常讨厌的,我觉得他们以后是不会有大成就的。那些对书毫无兴趣的人,会被社会所征服。因此,我们要有对书的爱好心理,对书产生一种向往。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到读书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才能为将来打下基础,就能征服社会这本大书。相信我吧!朋友们,不要以为现在的生活好了而放弃学习;不要以为书永远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不要以为书是没有奥秘的。

说说我吧,我认为我是挺喜欢看书的。在我的房间里,到处可见到书:地上、桌上、床上、箱子里等地方。这小小的空间里,大部分都是书,虽然不是什么名著,但也毕竟是书,我都很爱惜。有准备看的,有已经看完的,有正要学习的,还有旧的书。搬家的时候,不免要扔掉一些书,我是觉得挺可惜的,有些舍不得,但为了搬家的方便,不得不这样做。我非常喜欢书,也挺喜欢看书,因为书的意义太深远了,书就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就应该喜欢读书,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读书的读后感 篇11

那么,当今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 课外阅读中存在哪些问题?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在我校“读书节”期间,我对六年级6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家长、相关教师进行了座谈。下面是这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1.你每天自觉读课外书吗 ?

每天读21.8%;经常读36%;偶尔读,42.2%。

2.你对课外阅读有兴趣吗 ?

自愿读28.5%;家长、老师要求读41%;说不清,30.5%。

3.你课外阅读哪类书籍 ?

文学名著31.8%;科学幻想24%;漫画36%;其他8.2%。

4.你家的藏书有多少 ?

100以上9.3%;50—100册53.5%;50册以下37.2%。

5.你认为课外阅读对你有帮助吗 ?

帮助很大20.6%;帮助不大23.5%;影响考试成绩27.4%;说不清28.5%。

6.语文阅读课上课情况如何 ?

有指导39%;没指导31%;挪作他用30%。

通过对学生问卷与学生、家长、教师座谈的梳理、反思,分析问题及原因如下:

1.学生对外阅读的兴趣不浓

学生每天读书、经常读书的比例低;偶尔读书的占近一半比例; 自愿读书的比例低, 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读书。在和学生的座谈中发现,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用在看动画片、上网玩游戏上。音像、网络等大众传媒对纸质书籍产生巨大冲击,势必削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进而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适合读物不多

学生课外阅读主要以科幻、漫画等题材的书籍为主,少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课外阅读书籍的粗糙肤浅、家庭阅读书籍的匮乏,已经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通过座谈得知,家长很少主动带孩子去书店购书,即使孩子要求去,购买的也大都是练习册和参考书。仅凭个人兴趣和单一目的进行阅读的做法,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深度。

3.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不大, 或者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影响了自己的成绩。相当一部分家长也持此观点,因此不支持学生看课外书。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重视读书对学生智力的支持,忽视了课外阅读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作用,使课外阅读被打入“冷宫”,让学生与读书为乐“绝缘”。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4.教师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调查表明:很多情况下,学生的阅读课被挪作他用;即使是在阅读课上,有些老师也是放任自流,对学生如何阅读、怎样积累、如何运用等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家长对阅读方法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让老师走出应试的“怪圈”,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发挥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志上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

1.着力培养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和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老师与学生一起遨游书海,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从而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其次,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开展每周故事会、心中佳作推荐、一日新闻发布、一分钟演讲等活动,在学校举办“读书节”、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入书籍世界,同时把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见解、体会、方法跟大家交流分享,让学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和共鸣,学生自然会愉快地读,快乐地读。

2.恰当选择阅读内容

“不知道阅读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和家长。因此推荐阅读书目这一任务, 责无旁贷地应落到教师的肩上。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书目时,要注重思想性、时代性、趣味性与可读性。我的做法是:首先配合教材推荐相关书目。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适时让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学完《鲁滨孙漂流记》梗概后,让学生阅读小说全文,赏析精彩情节并写心得体会。其次结合学校活动介绍阅读书籍。比如根据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活动,我就向学生介绍《雷锋日记》;国庆节期间,我就向学生推荐阅读图文版的《上下五千年》,并组织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征文。再次是根据“时代热”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当今不时会刮起一阵“时代风”,形成一股“时代热”,教师对此最好的方法是适应时代,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书目。比如一段时间,“漫画口袋书”曾风靡一时,其中鱼龙混杂,我就特意挑选《成长路上,我们与法同行》漫画口袋书让学生阅读,学生普遍反映既好看又实用,一举两得。

3.自觉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以下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首先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和家长密切联系,每天抽出校内校外的“边角料”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日久天长,使之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其次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要稳得住心 ,耐得住寂寞 ,自己要做阅读的主人,用心灵体味阅读愉悦,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再次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质疑精神,有自己读书独到见解,不要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拾人牙慧。唯有如此,才会获益多多。

4.教给正确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两种方法最简单易操作:一种是略读与精读。为了快速获取某方面的知识,可以先检索相关书目,快速阅读,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精读是在阅读过程中, 对与自己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章节, 细致读、思考读、研究读,并在文章精要处勾画圈点。一种是做读书笔记。可以摘录鲜活词语、优美段落、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等为己所用;亦可根据所读内容,思考玩味,抓住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谈感受。无论哪种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都要遵循三个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课外阅读与各种活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读有所得。

摘要:作者通过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及和部分学生、家长、相关教师的座谈,反思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着力培养阅读兴趣,恰当选择阅读内容,自觉养成阅读习惯,教给正确阅读方法。

《爱上读书的妖怪》读后感 篇12

《爱上读书的妖怪》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是一个由破钱柜变成的柜子精,是一个喜欢钱的妖怪,每天都躺在钱上面又吃又睡,他买了很多地以后成了富翁。但是有一天,他还是被迫带着钱离开了老家。为了抢一块风水宝地,他和一个学者打赌,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拜见了世宗大王,并由此成了潜心好学的书虫。还有扫帚精和笔记本精他们也和柜子精一样,最后都爱上读书了。世宗大王嗜书如命,读书读得废寝忘食,虽然已经在坟墓里了,却依然酷爱读书。他说:“书籍比我每日吃的饭都重要呢”。告诉了我们连妖怪都那没爱读书,更何况我们呢?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主人公柜子子精了,柜子经虽然长得很可怕,但是作者却把它描写的很好玩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书是人类最好朋友,连妖怪都可以找到书为伴,那我们呢?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 爱上读书的妖怪读后感

★ 小说《小王子》读后感550字

★ 爱上下雨天550字作文

★ 爱上向日葵背影作文550字

★ 爱上雨天小学作文550字

★ 爱上读书初二作文600字

★ 小说《果院》读后感

★ 小说小王子读后感

★ 小说的读后感

假日读书的智慧 篇13

读书, 一定要读好书。“读书愈多, 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而能使精神“健壮而勇敢”的, 一定是经过历史淘洗而最终成为经典的。在阅读书目上, 新课标推荐的则可供选择, 而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关注课本提供的信息, 圈定由课内向外延伸的书目不失为明智之举。如此循序渐进, 岂不比乱读一通更有效?

读好书, 还要善读书。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后又赶快去学另一门, 没一刻停息, 只花时间去学别人, 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卢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 一边拾一边扔, 最后空着手回去。读书不该仅仅是“捡扔贝壳”的过程, 而是要在赏析、思辨中吸纳智慧, “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歌德主张读书时要能“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毛泽东则“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此种种, 都值得我们效法。

善读书, 妙在入境。假日里, 你是否能从“电玩”等消遣中规划出时间, 沏清茗为伴, 执好书在手, 任凭它带领你到奇异的天地中去?神游于书中,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波动, 或拍膝大笑, 或叹息深惋, 或涕零如雨……而当书页合起, 会感觉心情平静了, 眼睛明净了, 心胸开阔了, 情感丰沛了, 心境淡定了。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 你悄悄地成熟、强大起来。

读书吧, 让书引领你超越这凡俗、溽热的暑假, 带来鲜活、跃动的生命体

我的读书春秋 篇14

记得那时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光景,校园里弥漫着浓炽的诗歌味道,读诗、写诗成为一种潮流,而我却埋头故纸堆里,在同学们眼里我简直成了老朽,甚至有的同学干脆呼我为“老古董”。不过我倒也不在意,仍然痴迷于那些“之乎者也”。

那时看书主要靠在图书馆借,但是借来的书不能在上面划杠杠,更不能作批注,而且一张借书证一次只能借一本。当时学校条件有限,一个学生只发一张借书证。那时精力旺盛,恨不得一次看几本。有时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文字,好像出现在看过的某一本书上,但是那本书早已还了。那个急呀,简直没法子说。特别是阅读古典文献,讲究一个训诂。训诂就是要相互比照参见。那时我就想,要是有一本将典籍都放在一起的书,那该多好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新华书店看到了《十三经注疏》,两巨册,相当于四本《辞源》那么厚,立马兴奋地叫售货员把书搬到柜台上。天蓝色封面,书脊呈现清晰的布纹质地。那封面纸质厚实坚重,简直像木板一样。打开内里,那字密密麻麻,挨挨挤挤,全是芝麻粒一般大小。可是等我一问价,傻眼了。35元!天啊,那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要知道那时猪肉才9毛8分钱一斤,一本书相当于现在300多元啊。我那时是班上最穷的学生之一,穷得夏天没有蚊帐,冬天只穿两条单裤,全靠助学金生活,偶尔家里寄点钱来,一次5元就算多的了,而且一学期也不过寄一两次啊。我本能地叹了一口气,售货员也很在意料之中吃力地将两大本书挪回到书架上。

回到学校,我竟有些茶饭不思起来。我到哪里去弄这笔巨款呢?我想到借。但是借钱要还呀。我又到哪里去弄钱还人家呢?向家里要?两个弟弟在上学,两个妹妹因为我们兄弟仨已经辍学在家,我又怎忍心向父母开口呢?那时正值冬季,晚上只有一床被子,既没有垫单,又没有垫被。实在冷得不行,我就将被子缝成筒状。那被子非常小,一米七的个子扁担一般伸直在里面,沒有办法蜷一下腿。睡到半夜,实在受不了,也就不顾所以地蜷腿,就感觉到线被绷断的声音,马上就感觉冷风往里面送。就这样天亮以后,就看到那些绷断的线头拖在被子上,到了晚上临睡前,我又得缝起来。后来成家后,妻子惊讶我缝衣服如此的快捷。她哪知道,我的这般功夫就是在念大学时练就的哩。

我开始隔三岔五地往那家书店跑,生怕那书给人买去了。要是在现在,我看上哪本书,忘了带钱,要么底气十足地对书店营业员“吆喝”一声:“给留着啊,明天来买!”要么大方地将书拿了就走,甩下一句,“明天给钱!”因为书店老板跟我熟啊,可是那时我没有这个胆气啊,我怎么敢跟人家许诺什么时候把钱给人家呢?后来去多了,我竟无须走到柜台前,老远就能一眼看到书架上那耀眼的一片蓝。我就知道,那两本书还好好地在那里。

唯一的办法就是扣伙食。早饭改吃一个大馍,午饭由四两改为三两,菜嘛,全为五分钱一份白菜,晚饭嘛,还是一个大馍。好在那时开水非常便宜,一分钱一瓶。感觉饿的时候,就喝点开水。说来也怪,我那时也并不觉得有多么饿。就这样一天省下三毛钱,我用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攒够了35元。当我兴冲冲地把35元交到营业员的手里,说要买两本《十三经注疏》时,我分明看到了她一脸的诧异。是啊,一个穿着破旧、面容黄瘦的学生模样的人,居然敢出比她一个月工资还要多的大钱,买两本其实根本无人问津的就要被折旧的书,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

(作者单位:安徽舒城师范学校)

《读书的女人最美丽》读后感 篇15

乌兰哈达中心小学

1995年11月15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号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知晓读书的好处,让书香回到我们的生活里。是的,读书的好处有好多。多读书,可以让我们进退都有礼数;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增加一些知识。多读书,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多读书,能给我们知识和智慧;多读书,能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愉悦。总之,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更能让女人美丽健康。我们知道,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灵魂的坦荡。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读书是其中可行的、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

诚然,漂亮的容貌、时髦的服饰、精心的打扮,都能给人以美感。但是这种外表的美感总是肤浅而短暂的,如同天上的流云,转瞬而逝。如果你是有心人,则会发现,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龄、服饰局限的。高尔基说:“学问改变气质。”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女人的气质。因为读书能使女人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喜欢读书的女人,是有品位、有格调的女人。

爱读书的女人,视读书为人生最大快乐。当别的女人正津津乐道时尚流行、张家长李家短时,她正陶醉在书的世界里,洗涤自己,充

实自己,忧伤着自己,快乐着自己。爱读书的女人常常静坐默读,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没有嘈杂,没有纷争,没有虚伪,没有疲累,只有惬意。

爱读书的女人看世界,觉得天蓝、地阔、人美。她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对生活,她真心投入,用心欣赏,心里从不设防;对工作,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对世人,她不装腔作势,不阿谀奉承,总透着一身书卷气。

爱读书的女人爱自然,爱读书的女人爱简朴,爱读书的女人更爱家庭;爱读书的女人,会使生活情趣高尚,很少持续地去叹息忧郁或无望地孤独惆怅;爱读书的女人知道拥有健康的身体、从容的心态的重要性,爱读书的女人心境能保持永远年轻,爱读书的女人对于年华的逝去将无所畏惧。由此来看,说读书是女人永葆青春的源泉一点也不为过。况且读书又是不分年龄界限的,年年岁岁都是女人读书的芳龄,读书对于女人来说,永远是一份不过时的美丽。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读书笔记 篇16

他不是生于富裕的家庭,经常会为温饱问题而发愁,他的求学之路已是非常的不容易,正处于青春时代的他,也会有一丝羞怯的心理,在学校,由于没钱吃白面馍,每天等到别人吃完之后,他才走去拿他的两个黑面馍,其实我们人人都会有的一种自卑心理,生怕别人会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也想像别人一样能够抬起头来和他们平起平坐,可是就是生活的无奈让我们向别人低头,有时候不是我们想改变就改变得了的,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努力去改变现状,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与他相似的还有一位,是他的同学郝红梅,渐渐地,他们认识了,可最后被别人猜疑他们的关系之后,他们的关系又渐渐的疏远了,郝红梅和班上的班长顾养民交往了,随之过了一段时间,孙少平和田晓霞参加一些文艺汇演,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关心国家大事,文学,对生活总有同龄人不同的看法,渐渐地他们俩的关系似朋友一般,也因此,孙少平的人生也有一些改变,田晓霞经常会拿一些书籍给孙少平看,他的世界开始充满一些丰富的色彩,他会幻想一些从没有见过的事物和生活。但是世事的无常却令我们多少有一些感慨,田晓霞因为一次洪水采访牺牲了。而孙少平也在生活的各种磨砺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一沙一世界,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是不平凡的人生。生于那个年代,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能改变的只有端正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不管是说孙少安还是孙少平,我觉得都是合适的,但我认为在孙少安身上,这句话被诠释得更有价值,他是一个硬汉子,真汉子,是个有孝心,勇于担当,做事认真负责,是个宽宏大量的的人,他的命运也注定是不平凡的。

孙少安十三岁那年,一句 “不过,爸爸,我只是想进一回初中的考场;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便倔强地参加中考,拿下全县第三名,而后就无奈含泪转身告别了学生生活,回家帮助父亲务农,供弟弟妹妹读书……孙少安和田润叶,两人相爱,但家贫,门当户不对,世俗的观点,给不了对方幸福而夭折……而后和一个山西一位不要任何彩礼钱的姑娘结了婚,少安的妻子整体是很不错的,是个很通情达理的女人,只是偶尔很任性,还是有“小农”思想。

巴金的读书法 篇17

文坛巨匠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读书而无书。换句话说, 就是读记忆中的书。用巴老形象的说法是, 静坐椅子上或仰靠在床上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就像牛反刍 (chú) 一样。

1990年, 巴老生病住院, 医生叮嘱他好好静养, 不要看书更不能写作, 不写作尚可勉强做到, 但不看书对巴老来说比疾病缠身还难受。在护士的严密监视下, 巴老闭目躺在病床上什么事都不做。其实这只是表象, 巴老的脑子并没有休息, 他在回忆过去曾读过的一些书和作品。

巴老说, 读记忆中的书并不是他的首创, 是苏联一个名叫塔提吉娜的少女最先做的。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 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 当时没有电, 也没有蜡烛, 整个列宁格勒城市实行灯火管制, 塔提吉娜不能读书, 而她又是个爱读书的女孩, 一天不读书就像生了病一样。塔提吉娜于是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在黑暗中静坐, 回忆以前读过的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情节。这些回忆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巴老说, 他在“十年内乱”中就用过这种读书法。那时巴老的书房被造反派贴了封条上了锁, 封闭了十年, 没有地方找书来读。巴老效仿塔提吉娜, 用黑炭在墙壁上写满了书名, 并凭着记忆回顾这些书中的内容, 每“读”完一部就在书名后画一个“○”。

上一篇:医院流感防治应急预案下一篇:深圳居民如何办理计划生育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