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2024-10-19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1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这篇短文详细地描写了马克思先生是如何读书、学习、做学问的。

伟人马克思用一生的时间来读书,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上大学时,他每天闭门不出,废寝忘食的读书。图书管是他最爱光顾的地方,不管在哪里,只要见了图书馆就去。他在伦敦定居时,每天都去伦敦大英博物院看书,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7点,就象上班一样。他看过的书上面都是有许多圈圈、点点、线线的,空白处还有很多评注。

马克思刻苦读书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姐姐。我姐姐在刚上初一的时候,名列全级部第103名,姐姐不气馁,努力追赶。假期同学们玩的时候,她上补习班;没有补习班时就在家里或宿舍里看书,还找一个比她学习好的同学作为目标比赛,比过一个换一个学习更优秀的再比!就这样,经过三个学期的不懈努力,现在姐姐的成绩已经上升到了级部前5名。

联系马克思先生和姐姐,马克思先生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姐姐也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他们通过勤奋都获得了成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通过这些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年少时起,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2

马克思对于人的幸福的思考并没有像以往的哲学家去诉诸于对宗教的幻想和期盼, 他立足于现实社会, 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了人的本质、人的自由、最终幸福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1 马克思幸福思想

1.1“现实的个人”是现实生活世界中追求幸福的主体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理论是完全奠基于人的世界之上的, 即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 追问人的价值和意义, 然后探求如何能够最终达到人的幸福完满的状态, 而完成这一系列步骤的主体就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 是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 也就在与他关注于人的问题, 解释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最根本的问题, 从而为其全部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的人的理论。因此, 马克思认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2]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是“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 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现实生活世界本身的性质就是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倘若离开了人根本就无谓生活, 更何谈生活的幸福。以往的哲学设定了人绝对先在的本质特性, 都是在抽象的方面来谈及到人, 传统哲学没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 最主要的失误就是把人单单理解为抽象的人, 而没有去理解成“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首先必须是始终处在于其他事物的感性关系中, 现实的感性存在物。同时, “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支持、感觉等等, 那就必须这样来安排周围的世界, 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 使他能认识自己是人。”[4]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客观的对象, 马克思曾经指出:“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 社会只能是现实的人的社会, 人与社会是彼此关联, 是不可分割的。在马克思看来, 社会的存在表征的人的各种交往关系都是人的关系, 这就使整个世界不再是一个存在物的集合体, 而是形成了一个生活世界。因此, 马克思说, 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相应地, 人也被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而实现了单纯的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跃进。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世界中, “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 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 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5]

1.2 劳动是人在现实社会中最求幸福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 人首先就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这就客观的决定了人要首先通过劳动来实现对自然的人化即劳动的对象化, 而“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着自己的生活资料, 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物质生活本身”[6]因此,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 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这个过程中, 人得到了生活资料的满足。由此, 劳动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和满足肉体享受的自我, 而是要不断地创造着自我。当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那就相当于实现了自我, 当然也会因此享受到人身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那就是“幸福”。“幸福不只是物质需要的满足, 在自由、自主的劳动活动中, 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充分的利用, 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就是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力在社会事业上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感受, 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7]因此,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 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追求幸福最基本的方式。

劳动不断地改造着主观的世界, 而正是在劳动中人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是人的生成过程, 就是人的生活, 马克思把人的生活方式用劳动加以解释, 称为“类生活”。他说:“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应当只从他的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一定形式, 他们一定的生活。”[8]人在劳动中产生, 也在劳动中发展, 真实在劳动中, 人逐渐确认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在当今的社会生产方式背景下, 人们的劳动那个大多数是异化的, 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类生存的矛盾。劳动的本质就是自觉的活动“我的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 因此是生活的乐趣。”[9]但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开始相异化, 工人付出越多的劳动, 创造越多的财富, 他就越贫困。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是异化劳动迫使把劳动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劳动。同时, 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也开始产生异化。劳动应该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 但异化劳动把人的类生活转变成了仅仅用来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另外。异化劳动还造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劳动成果不能归自己所有, 为别人占有, 劳动成为替人服务、为人支配的活动。是私有制下的物化劳动使人的生活片面化和生活世界的物化。当然这样的状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改变, 生活的世界是不断扬弃着自身片面性和异化状态而日趋走向全面完整和真实。这样, 劳动的属人的性质真实地展露出来, 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

2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前, 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由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也着实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 在经济方面, 沿海和内陆的发展速度都出现了一些不平衡, 环境问题随着工业的发展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 中国社会在面临这发展与和谐的矛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对我们国家的必要性。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公平与公正。实现社会的公平, 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树立起群众的概念。公平的对象不是少数人, 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 发展是手段, 但是不是目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们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体制, 以保障社会的和谐。避免出现两级分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最广泛和充分、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管理体制, 没有差别就没有发展, 在合理加大较优越的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同时, 也要使他们充分发挥将个人的财富有可能地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投资和具有社会化只能的财富。

马克思的观点认为, 共产主义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运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 即历史科学”[10], 马克思这里所描述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 是人类社会的真正的历史过度, 但是无论是已过去的历史还是未来, 这必然会成为历史的某一部分, 而我们今天的实践就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依据和基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走向共产主义的路途之中, 我们的每一天努力就是为共产主义创造着条件, 现在的构建和谐社会是量的积累, 而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发生的质变, 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 是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冲突, 因此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也要分阶段, 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这才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将现在的工作重心倾向于当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不断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让所有的人民生活在衣食无忧富足的社会中, 最终达到所有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周辅成, 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18-1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6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3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8.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时, 1995:67.

[9]1844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8.

在马克思读书的地方 篇3

十几年前我快退休了,正好有个去英国出差的事,我努力争取到了这个机会。除了公务,我还有个自己的小算盘——去参观大英博物馆,看看马克思读书的地方,这是我从小的心愿。

我上小学时,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著述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都对马克思很崇敬。老师说马克思在艰苦的环境下写作《资本论》,他每天去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日积月累,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足迹。

我那时还小,只是觉得好奇,怎么能在水泥地板上留下脚印呢?因此我每天上课都使劲用脚摩擦地板。可能是道行太浅,什么也没留下。有机会一定去大英博物馆看看马克思的足迹,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梦想。

在我终于走进大英博物馆的圆形大厅后,我找到了当年马克思读书写作的地方,我的心情不仅仅是激动、感慨,我深深地折服了,因为那个学习环境,那个氛围。曾经坐在那里读书的还有肖伯纳、列宁、孙中山等。

这个圆厅规模宏大,座位多,马克思有自己固定的座位。他每次来看书都是在这个座位上,因为这个阅览室有个好的借阅习惯——如果今天看不完,明天还可以续借,只要声明仍坐原来的位子,管理员可以为你保留所借阅的图书,不用送回书库,也不必明天重借,手续要便捷得多。这恐怕就是马克思能始终如一地坐在那里的原因吧。

我坐在马克思坐过的位子上和马克思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我在这里不单纯是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更重要的是实地见证了我几十年来的一个疑问,马克思真的是刻苦读书、认真做学问的伟人。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敬佩马克思的勤奋好学和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我能看到马克思读书的地方,了却了我一段夙愿。我想人生总是有梦想的,要在有能力的时候,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夙愿。我的愿望就是走遍天涯海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吴玲玲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4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实现“自由的人的社会”,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目的本身,而使全人类获得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是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度发展之后才能实现。

从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来源来看,他通过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的民主建制、城邦国家权力的公众性质和市民的“高水平的休闲方式”,看到了未来社会的某种雏形。而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必须用民主制度代替等级制度。其主要条件是完成人的思想解放,认识到人自身的力量并且摆脱宗教和各种个人利益的束缚,并利用人的自由的、创造的活动取代雇佣劳动以实现劳动解放的要求。我觉得不论是在当时或者是现在,消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实施起来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只依赖于个人劳动而取消雇佣劳动也不利于生产及资本的发展。

从思想解放和个人自由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有不同的社会思想,相应的社会力量也主要是由执政党所掌握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在经历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有了一定传播,各国资产阶级政权逐渐建立,但民众思想受宗教影响仍比较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不够深刻,个人的自由民主并不是社会主流。即便是现在的中国,个人的完全自由也是无法实现的,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从扬弃私有制、实现劳动解放的角度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雇佣关系仍无法被取代。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大规模工厂制度建立,相应地出现了象征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虽然带来了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劳资关系不平等、无产阶级受到压迫等一系列问题,但其为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生活的改善带来的巨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笔记 篇5

1883年是灰色的一年,在这年3月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哲学理论百年来仍指引着人们、影响着人们。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而我们也该永远铭记着这一刻。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作为一篇演讲词,它却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悼词的开头感情深沉、含蓄,叙述的口吻却带着平静。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五笔沉重。但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决定了恩格斯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将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唤起人们的哀思。

恩格斯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恩格斯曾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恩格斯描述马克思是“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的无力感与痛惜感让人扼腕。

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悼词中也赞颂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

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眼中,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在悼词的第三段,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这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6

一、两部教材具体内容的递进性和重复性比较分析及处理建议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2)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在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中专门以“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框题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一框题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和“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 高中教材阐述和大学教材阐述差不多, 而且难度也不大, 所以可以考虑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学。而要重点介绍和详细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所以, 中学所学的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充分理解大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下的分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关于其他方面的分观点中学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 并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大学思政课教师,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在这一点上多加分析, 加强理论传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与之相关知识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单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 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 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单元主要设置了三课。前两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关系, 第三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的主题相同: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只是本单元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这一主题, 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本单元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经过比较发现, 除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外, 其他内容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都有详细阐述。所以大学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抓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点说细说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的学习, 为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打下理论基础。高中已经详细学习过这部分知识, 为了避免重复学习带来的学习厌倦, 建议大学教师不要局限于具体知识点的说明上, 而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章的论证思路和知识间的逻辑结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 认识的本质。

(3)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高中知识是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学习的。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通过比照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知识点, 高中《生活与哲学》没有提及。而且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要求辩证思维能力较强, 尤其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对待真理的态度, 直接关系着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所以, 大学政治教师在本章其他知识点略讲的同时, 建议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而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几节课内完成, 更不可能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节课上一下子铸就。我们的思政课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时, 就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忌讳纯理论讲述, 建议选取学生身边的、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使学生处于价值取舍的两难境地的真实场景,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发现问题, 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与《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就在于绪论和前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章到第七章内容, 与高中课程也有交叉, 但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中, 我将在其他文章中作论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意义。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知识相衔接的高中知识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单元设置了两课内容:第一课介绍社会历史观, 第二课专讲人生价值的实现。

经过比较发现, 其中, 第一课学习的理论与大学教材直接一致。而第二课内容大学教材是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中的, 所以就没有再单独设置一章。这种思路也符合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这部分知识方面, 论证思想非常一致, 重点难点也相差无几, 只是在个别问题上与高中教材有详略差异。

第一, 关于社会发展状态问题。《生活与哲学》是直接点明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介绍的“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观点。作为老师, 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 尤其是介绍社会形态的内涵时, 一定要说细说透。只有概念清晰, 才能有效理解和分析相应问题。

另外, 虽然这里提到的观点在中学教材里没有明确提出过, 但观点论证所用的史实和道理, 高中生却早已掌握。所以, 突破这一重点, 建议教师在讲清概念, 观看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反映的哲学观点。

第二,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对高中毕业生来说, 科技的重要作用非常熟悉, 但不是《生活与哲学》中强调的, 而是在学习其他课程中获得的。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 “科技的作用”这一命题是一个经济命题, 而不是一个哲学命题。所以, 大学教师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上要加强学生的哲学意识。

第三,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生活与哲学》是在“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下提到了个人, 但也只是强调:个人离不开社会, 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价值。所以, 如何正确看待个人的作用, 不仅仅要向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信服,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建议

(1) 树立资源观, 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作为大学政治教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要求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大学政治教师应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而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收集编辑更多的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将书本内容与生活事件结合起来, 在指导生活中落实教材知识点, 在教学知识点时指导生活,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2) 树立学生观, 把学生当做教学中心。

教学,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起主导作用。但是, 教学的效果却不是看教师状况如何, 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依据。所以, 大学教师要树立学生观, 时刻把学生的状况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依据。

(3) 树立实践观, 注重身体力行。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7

今年46岁的马克棕色皮肤,脸庞瘦削,身高超过一米八,常戴金色钉状耳环和巴厘岛风格头巾。他出生在肯尼亚,高中毕业后去了美国,相继获得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物理本科学位和埃默里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朗讯、北电网络等电信公司工作多年。

2001年,“9·11”恐怖袭击重创美国经济,马克不久就丢了工作。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一位白人女士在中国云南山区支教的故事,感动之余觉得很有趣,便申请作为中美文化交流项目的成员来中国。当时他曾打电话给很多人拉赞助,甚至打给比尔·盖茨基金,不料人家对这个无名小卒根本不感兴趣。最后马克自己制作钢琴CD,然后卖给他那些读MBA的朋友,没想到竟赚了一笔钱。

2002年,马克如愿来到深圳外国语学校做外教,并买了些图书和玩具送给福利院的孤儿,同时每周去福利院做一次义工,教孩子弹钢琴。他说:“孩子们的食物已经足够,他们缺乏的是艺术。音乐能从精神层面上将人类连接起来,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开设音乐课。”

在这里,马克认识了一位也经常到福利院做义工的漂亮女孩阿春,至今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心上人的情景:“当时阿春只穿了件朴素的白上衣,下边是一条里海式的黑灯笼裤,一头蓬松的卷发,在如石膏一般白皙的颈子后面飘动,仿佛是一根根植物的卷须。她的嘴唇红润得如同红宝石一样,尽管有些薄,却含情脉脉,别具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当晚,他就把“天使”写进了日记。

经过交谈得知,这位令他一见倾心的美女来自河南东部的小城商丘,在深圳一所学校担任舞蹈老师。由于出身贫苦农家,阿春对这些孤儿非常同情,总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起初,女孩只是觉得这个老外很有趣:“他是个健康的大块头,精力旺盛,中文流利,也很平易近人,整齐的头发上总是戴一顶有趣的非洲小帽。”相识一年,女孩对他的了解仅仅就是这些。

两人的爱情,萌发在2005年阿春过生日时。这一天,马克为她弹了一首《生日快乐》的钢琴曲,还特意送了一张自己制作的CD做礼物。这是一张全黑色印刷的CD,名字叫做nightmoods——神秘与爱的幻想曲,其中全是马克弹奏的肖邦钢琴曲。

也许爱好音乐的人都是浪漫而唯美的,马克在这张CD的内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那儿,有月光如波浪般跳动,幽暗的沙滩罩着迷蒙的彩色,在最远最远的玫瑰园里,有我们整夜整夜的步履。我们交织着古老的舞步,双手和眼神也交错如旋舞,直到月亮离去。我们来来回回地跳跃着,追逐那些晶亮的泡沫,而你们的世界却充满了烦恼,在睡眠里也充斥着无尽的焦躁……

阿春颇感惊讶,没想到一个外表健壮得像NBA运动员的家伙,感情竟如此细腻浪漫。后来女孩又了解到,除了喜欢跳伞、滑雪和冲浪之外,马克还是一名作家、画家和作曲家,已经出版了三张CD和一本书,书名叫《非洲观察和其他随笔》。

此后,阿春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并对他的能力刮目相看:马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召集商界人士为深圳儿童福利院捐钱捐物,邀请国外音乐家举办慈善音乐会,为孩子们筹资购置音乐器材。在协助马克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女孩渐渐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

奥巴马给她一个大大的熊抱

闲暇时,阿春最喜欢听男友讲肯尼亚的风土人情,因为她从电视上看到这个非洲小国到处是茂密的森林草原,还是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王国”。马克的家族史同样充满神秘色彩:1895年,马克的祖父奥尼杨戈·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维多利亚湖附近的一个卢奥族部落,长大后成了村里的医生,掌握英语读写技能后,他去内罗毕找了一份工作——给英国人当厨师。在卢奥族部落里,男人从不做饭,但因为每月能拿到60先令,他回到村里成了大人物,甚至能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他帶回家的瓷器和玻璃餐具。

因第一个妻子不能怀孕,祖父马上以15头牛为彩礼,娶了第二任妻子阿库穆,1936年,马克的老爸巴拉克·奥巴马出生。没过多久,祖父又看中了更年轻的莎拉,娶她为第三个妻子。马克说:“在以前的肯尼亚,男人多妻是成功的标志。”阿春非常担忧地问:“如果将来我们结了婚,你会不会再从家乡找第二第三个妻子?”

女友如此单纯,马克不由哈哈大笑:“亲爱的,当然不会,这些都是非洲部落的老黄历啦!”

虽然马克在当外教的同时,还在朋友开的国际贸易公司做兼职营销顾问,甚至雇人开了一家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烧烤屋,但他并没有多少钱,就连房子都是租的。不过他却是那种“在贫穷中也追求浪漫的人”,比如阿春的一些无意的言行,他都会记在心上。一次,阿春跟马克说,某报上讲情人节有人给女朋友送了99朵玫瑰,这个情人节咱们怎么过?马克表现得不以为然。晚上,当心怀寂寥的她回到家中时,推开门突然发现满屋子摆放着大簇的玫瑰花,还有马克亲手做的巧克力蛋糕!

还有一次,女友来找阿春玩,两个小姐妹吃喝玩闹大半天,却发现马克没进来。等对方要开车走时,才发现马克趁她们聊天的空当,已经把那位小姐的车洗得干干净净,感动得女友直夸阿春找了个好女婿!

更让阿春感动的是,马克非常懂中国人的孝悌之道,每年过春节去看望岳父岳母时,他都会自己去超市买很多年货。这些东西值不了多少钱,却让老人感到很温暖,这也是老人一开始就喜欢这位洋女婿的原因。

得知儿子找了位美丽善良的中国女友,马克的妈妈露丝非常高兴,2008年初俩人结婚时,老人不远万里从肯尼亚赶来。第一次见到举止优雅的婆婆,阿春很惊讶,她竟是位美国白人,早年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如今在首都内罗毕经营着一家高级幼儿园。其间阿春带婆婆游玩了很多地方,并向她介绍中国文化,露丝对活泼开朗的儿媳非常满意。

令阿春迷惑不解的是,马克好像有意回避什么,在她面前从不提父母及兄弟姐妹的事——难道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为尊重丈夫的个人隐私,她也不好意思刨根问底,毕竟双方在不同的国家长大,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差异。有趣的是,当时美国总统竞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很多人把奥巴马比作肯尼迪第二,因为俩人同样年轻英俊,同样哈佛毕业,同样参议员出身,同样口才卓绝一讲成名。奥巴马曾刻意模仿肯尼迪并得到了其家族的认可:肯尼迪弟弟称他为肯尼迪最佳政治继承人,肯尼迪女儿则毫不犹豫地表示:“等了半辈子才等到和父亲如此相似的人。”于是,“第一家族”的荣耀温暖了奥巴马,他的竞选口号是“我们能”,展示了一个年轻政治家的朝气蓬勃。

阿春非常崇拜这位和马克一样帅气,祖籍同样是肯尼亚的黑人。奥巴马击败凯恩当选美国总统那天,她随口开玩笑说:“脸型、眉眼、鼻子都和他有几分神似,你真像奥巴马总统的半个兄弟!”不料马克却突然对她说:“其实我一直没敢告诉你,他真的是我哥哥。”阿春吓了一跳:“你不是开玩笑吧?”

经马克解释,阿春才相信他与这位美国新总统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巴拉克·奥巴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肯尼亚男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他有过4次婚姻,共养育了8个孩子,其中,美国总统奥巴马是老奥巴马和第二任美国妻子所生,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老爸就狠心离开了他们母子。在哈佛大学校园里,老奥巴马结识了第三任妻子,一位美国女孩露丝,二人哈佛毕业后回了肯尼亚,马克就出生在内罗毕。

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奥巴马访华,马克带着阿春跟哥哥在北京相见。当得知温婉美丽的弟媳还是自己的“粉丝”时,奥巴马马上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阿春很激动,连续几天都像在做梦,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当奥巴马询问弟弟在中国的生活情况时,马克幽默地说,他的烧烤连锁机构已在深圳开了9家分店,生意非常好。假如哥哥任期届满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以到这儿打工,收入绝对不会比当总统低,奥巴马听了马上哈哈大笑!

刚回到深圳,就有朋友十分羡慕地对马克说,这下你可以回美国跟奥巴马要个官当了,比如弄个驻外大使什么的。马克惊讶地说:“他当他的总统,我开我的烧烤店,这并没有什么不同!”

更有趣的是,有家河南企业闻讯后马上邀请阿春做形象代言人,年薪高达1000万元。出人意料的是,她没跟马克商量就一口回绝了:“凭自己的能力,我们完全能很好地生活,干嘛要沾奥巴马的光?”

平静的田园生活

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样,马克遗传了他父亲聪明的头脑,聪颖且多才多艺。平时喜欢穿唐装的马克,读过三遍《红楼梦》原著,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王熙凤。他用中文写作,并醉心于中国书法艺术,最拿手的是狂草,曾有位记者说,马克的书法比毛远新的好!姜文听说这位总统兄弟后颇感兴趣,在拍摄《让子弹飞》时,觉得这位个性十足的肯尼亚人很适合担任男主角,便派人盛情邀请。没想到被马克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最重要的事有三件:陪妻子,写书,做慈善。

在阿春的帮助下,马克写了本半自传体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是他自费出版的。该书的资深责编王瑞琴,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编辑,她告诉记者说:“马克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翻译的每一个小细节,他都要亲自看过、审过,必得他点头通过才行。”所以编辑马克的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且耗时很长。2011年8月17日,当马克在上海签名售书时,出现了万人排队购书的场面。其实,英文版早在2009年11月就在美国发行,后来夫妇俩商量决定,将这本书所获收益的15%捐给慈善机构的“协助儿童”项目。

马克曾对朋友讲起刚到孤儿院时的一次经历:马克走到一个弃婴的小床边拉起他的小手,小家伙紧紧抓住他一根手指再也不肯放开。那一刻,看着婴儿的眼睛,马克意识到婴儿并不在乎他来自哪个国家,也不在乎他是干什么的。婴儿要的是一点关爱,一点温暖,而这正是马克希望做到的。

由于马克身兼数职,平时工作很忙,尽管夫妻俩同在一座城市同住一套房子,可减去睡眠时间,两人每天呈清醒状态呆在一起的时间只能用分钟来计算。有时,阿春看见丈夫难得早回家,晚饭后刚想和他聊聊天,他却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想发火又不忍心,终于有一天,阿春扑进马克怀里嘤嘤哭泣:“我们就像两个拼命旋转的陀螺一样,你轉过去我转过来,永远没有共处的时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马克忽然意识到,宁愿少赚钱,也要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在农村长大的阿春,对土地有一种很深的眷恋,非常渴望那种养花种菜的田园生活。2011年春天,他们在深圳番禺租地开了一个小农场。

这里风景如画,各种树木郁郁葱葱,闲暇散步时,没有一点噪音,只有偶尔几声清悠婉转的鸟叫声,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阿春惊呼:“简直就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别说住一辈子,就是在这童话般的仙境中活一天,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啊!”马克说,金融家辞职到乡下当农场主,在美国是一件很酷的事。它的乐趣,在于逃离都市的喧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美丽的野外,抬头望星星,低头看溪水,唱首儿时喜欢的歌或回忆童年往事,人会重新回到一种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

马克思读书心得 篇8

《讲话》的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简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解放 事业的巨大损失。

文章开头先点出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庄重肃穆,以示永志不忘这个令人悲痛的时刻。讲话不说马克思逝世,而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极为精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和颂扬了马克思创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丰功伟绩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充分表达了恩格斯极其崇敬和沉痛的感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先进国家中三种先进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¹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十九世纪的三种先进思潮,并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缤密和最科学的研究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他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剔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费尔巴哈历史唯心论、形而上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的认识而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合理部分,“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º,抛弃了他们的错误观点而研究出剩余价值的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吸取了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正确的理论部分(如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摒弃了他们的错误主张和观点(如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指斥、咒骂资本主义社会,而幻想用劝说富人发善心的方法来改良和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否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一切被压迫阶级一直受着这种精神奴役的痛苦.”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给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道路.马克思的哲学是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三个部分有机联系,难成体系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和纲领.恩格斯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来称颂马克思是最确切不过地突出了马克思的功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一直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思考着,研究着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了思想”.这是何等彻底的革命精神!恩格斯采用婉言、讳饰的修辞手法,说他‘停止了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一则说明马克思逝世得很安详,更主要的是充分表达了对马克息的崇敬‘溃戴,希望他健在的感情.特别是在“安静地睡着了,与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之间(破折号表示)的停顿和转折,把恩格斯万分悲痛,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沉重心情和迟疑缓慢的语气表达得异常充分。

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巨大的损失。文章先用两个介词结构“对于„„”作状语十分精确地概括了损失之巨大。“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这是就伟大的导师和领袖的领导作用而言的。马克思逝世的时候,卜正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一八七二—一九O四),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½,工人阶级不断地聚集和团结力量,厂发展到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作好准备推翻资本主义的阶段.而无产阶级的敌人千方百计地破坏马克祖主义的传播,正如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低毁马克思主义,破坏工人运动。欧美无产阶级处在这样一个战斗的前夜,又面对着资产阶级和机会丰义者的猖狂进攻,最需要久经锻炼,具有科学思想和卓够组织才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及时引导革命向前发展。可是马克思逝世了,这个损失当然是“不可估最的”。“对于历史科学”,这是就马克思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他的学说对无产阶级的伟大指导作用而言的.马克思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历史科学,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就是文章的 第二部分所说的两个发现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以这两个规律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

二、三卷还没有最后完成.他的逝世,对历史科学的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丫这位巨人的逝世,使人们将感到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形成了“空白”.‘空白”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损失之巨大,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作用和贡献,同时也表现了思格斯尊重马克思的谦逊品格和激励人们继承马克思的遗志,继续战斗的决心。如果说形成了“空白”的话,正是恩格斯填补了这个“空白”,担负起了马克思未尽的领导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

第二层(六七自然段)论证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颂扬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这一层的开头先总承上文,接着用“但是”一转将意思推进一层。马克思在理论上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是和他的革命实践相比较而言的.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来源实践,来源于他对社会的周密、深刻的调查研究。他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而且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思想家和革命家在马克思身上是统一的,两者之中革命家是主要的。这正如《马克思传》的序言所说:“无疑的,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样无疑的是,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是永远作为胜过思想家的一面的。”马克思重视和研究科学,是因为他看到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对任何一门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感到衷心的喜悦”,而当科学产生革命影响时,“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文章还例举他注意电学方面的各种发展。这就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注意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赞扬了他为推动历史前进研究科学,用科学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马克思之所以重视科学、注重实践,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一词强调了在马克思身上革命家是主要的,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他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远不是主要的”。文章接着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对“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论点作了充分的论证。首先,恩格斯用两个“参加„„”从理论上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和彻底革命精神,证明他是一个革命家。“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这是就马克思和他所在阶级的革命对象、性质和任务来说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是就马克思的理论和革命实践对于革命动力一一现代无产阶级的巨大指导作用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恩格斯象这样从一个问题的矛盾的双方来论述,不仅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一生的使命就是参加并指引和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而且突出和贾扬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巨大作用.“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他斗争的态度“热烈”,意志“顽强”、“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热情地赞颂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精湛的斗争艺术。其次,恩格斯列举马克思为完成毕生的使命进行的巨大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来论证他是伟大的革命家,颂扬他为宣传和组织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解放事业的不朽的贡献。恩格斯先叙述马克思担任过编辑或为之撰稿的报纸,“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证明他作了巨大的宣传宝作,后叙说他作了巨大的组织工作。文章着意赞扬了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不朽功勋,因为,“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公告’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竭力把各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形态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主义工联主义、德国的拉萨尔派的右倾等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学派的理论,为各国工人阶级制定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¼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使工人阶级做好向资本进攻的准备。所以恩格斯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为自豪”.只是这一成果也可以引以为自豪,然而马克思毕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而且卓有成效.马克思实在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字里行间激荡着恩格斯崇敬、赞扬马克思的炽热感情。

第三层论述无产阶级的敌人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进一步颂扬马克思伟大.正因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他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文章用“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这个夹注强调说明一切反动政府,无论国家体制如何,只要它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都无一例外地嫉恨马克思,容不得马克思,采取反革命的强制手段残酷地迫害他。“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强调说明一切资产阶级都无一例外地拼命诽谤他、诅咒他.敌人如此嫉恨和诬蔑马克思,这就表明马克思是与一切反动政府和资产阶级誓不两立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学说、他的革命实践使得一切反动阶级都害怕。马克思“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着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充分表现了马克思蔑视一切敌人的伟大气魂、不可战胜的巨人般的力量和善于斗争的伟大性格。无产阶级无不爱戴、尊重马克思.文章从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在全世界影响深广,在国际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马克思逝世了,.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尊重、敬仰他,拥护他的学说和主张,继承他的遗志和事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用.我敢大胆地说”强调“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来必有一个私敌”,强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一生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分毫不图个人私利,毫无个人的恩怨;热情地烦扬了马克思立场坚定、爱僧分明,胸怀光明磊落,把崇敬和赞扬马克思的感情推向了高峰.行文至此,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的不朽功勋和伟大形象有如一座参天的丰碑耸立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第三部分是悼词的结束语.这一句话既是对马克思的光辉业绩的热烈赞扬,又指出并坚信马克思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上,鼓舞世代国际无产阶级去夺取革命胜利,马克思的事业必将得到继承、发展、不可战胜.马克思逝世以后近两百年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终究要战胜资本主义,历史必将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航向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三十二页)作者:列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10-01。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八十二页)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9

——《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什么?这本书的回答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人的目的,人的发展也是教育价值目标的实质。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着,没有人,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

“但人的价值与意义,不是用语言描述的概念,而是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在群体的实践中形成的。”我本人觉得这句话很正确。这也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需要,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他本人也就失去了价值。教育,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所以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协调发展。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对此并未重视,其中的根源就在于把人与知识分离开来,认为人是有限的存在,而有限是不真实的,只是假象,知识就是帮助人去克服有限,达到无限。柏拉图就此认为教育的作用不是发展人的潜力,而是向人传授一种德性,因为德性不是内在于人的。他说至少有四种德性:第一种美德是智能和知识,但这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杂多的知识,而是普遍性的探索理念的知识;第二种美德是勇敢,是对正当合理的意见的坚持,对有威力的伟大的东西的畏惧;第三种美德是节制,是对情感欲望的控制,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第四种美德是正义,各类人能够安于做他最适合于他做的事。在人的四种美德中,柏拉图最感兴趣的是正义美德,但正义美德来自于何处?在柏拉图的观念中,正义显然不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现实生活世界只是遵照正义美德的一种投影而已,因而,需要人透过“投影”去把握“正义美德”,教育就是把正义美德教给民众,使他们成为具有正义美德的公民。这种教育观念,看起来对人非常重视,实际上,个人已经被国家的理念的、统一的伦理所制约,也就是接受了国家伦理的个人才是公民、自由民。个人必须服从于国家,国家是个人的第二天性、习惯和伦理,没有比国家、社会的目的和利益更高的目的和利益。因此要通过教育、集体生活的制度、措施和法律来限制和压抑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权利,只有在共同的教育中,才能培植起人的共性、共同意志、共同目的、共同伦理和献身精神。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并不赞同。我本人也不赞成柏拉图的这个观点。个人必须服从与国家?殊不知,国家是有人建立的,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治国理念不同,那对人的要求也不同,教育就会随着国家的喜好而改变。我国历史就是这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亚里士多德把人分成灵魂和肉体两部分,前者又分成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笛卡尔的哲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灵魂中的理性因素,是较高级部分,而非理性是灵魂中较低级部分,是灵魂中的非理智因素,即情欲本能。所以,追求灵魂的高尚;灵魂的善就十分合理。亚里士多德又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角度提出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认为灵魂高于肉体,肉体只是灵魂的存在形式,“按照一个观点,例如‘愤怒’就会被认作渴望报复或类似的东西;按照另一观点,愤怒就会被当作人的心血上升或热度上升,前者就是对愤怒的理性的观点,后者则是对它的物质的观点。正如有人把房子规定为遮蔽风雨的东西或其他的东西,另外的人则把它认作由木石所构成的东西;其一是举出了该物的规定和形式(目的),另一则是举出它的质料和必然性”。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象化,认定灵魂与肉体的不可分,表现出相对客观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只是用抽象的肉体概念作为灵魂的基础,而没有得出物质是灵魂存的基础的结论,因而他所说的灵魂是形式活动性的说法,与柏拉图的理念说比起来,只是调换了讨论的思路,并没有改变思考问题的性质,最后容易导致灵魂是脱离物质的终极原因的唯心主义。

上所论可知,教育目的取决于对世界本体的追究,而世界本体被规定为某种神秘的因

素,因而,由此产生的方法是理性的抽象。从这点上看,教育已是对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神”化,被普遍性的观念所神化,使教育受制本体论本原因素的制约,又抽象出教育要接近其道德上的使命,把教育价值目标推向更高的更接近“神”的境界。

因此,要走出古希腊理性教育观的界限,必须要有两方面的还原:一是把教育过程还原到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中;二是把抽象的个人还原为生动的具有丰富个性的“偶在个人”(马克思语),即个人的活动是面向自然界的,是现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的或精神的演变过程。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的简单梳理,这里指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涉及清理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思路。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发展?为什么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研究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前提,不解决这一认识思路,就无法把握教育思想史上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的实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阐明了人的发展的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包括个人、集体、社会或人类在内的;但在“人的发展”中所讲的人,主要不是类,也不是社会或集体,而是个人。因为社会、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社会、集体的基础,离开个人,就无所谓社会、集体。当然,个人又不能脱离社会、集体而生活,只有在社会、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发展。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取得一般人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之中。鉴于这种情况,马克思的历史任务,就是寻找一种社会形式来克服这种对抗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种社会形式就是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人的发展”概念主要是讲个人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得出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只有个体发展了,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只有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才能得到解放。

其次,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阐明了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即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具体而言,①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与核心内容。而自由个性的实现,也就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②所谓自由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③所谓充分发展,是指发展的程度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仅仅停留在充当机器的附件、生产的手段的范围之内。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④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包括个人自身在内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优化。人类社会自私有制出现之后,人的各种关系就处于不和谐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从自然与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协调和谐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以赞同的口吻转述了黑格尔“人的和谐与发展”的思想。

人的发展涵义决定了人的发展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主性,即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地塑造自己,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智,服务于他人和社会。马克思认为,个人发展的程度与个人的现实的素质相联系,同时它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三,马克思提出并实际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区别于其他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特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社会的生存条件,消灭阶级、消灭旧的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包括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运用,必然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延长,而这正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所谓“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可见,生产力决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增长,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性、价值的发挥和发展。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实践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也有深刻揭示。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创造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步骤。

(我的思想跳跃到了大学教育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上,可能有点离题。)

马克思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10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5月17日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对马克思注意的科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搞三个问题:是什么?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即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怎么做?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解决我们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现实生活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界定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界定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理解方式。首先明白“社会科学”和“方法论”的概念的界定。然后递进到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解释,最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界定。首先,“社会科学”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者是其中的一个学科。例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总称。其次,“方法论”是一种关于方式、方法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论方法”和“方法论”。哲学中很注重方法论,方法论也很需要有哲学的思维。但是并不仅仅是哲学中才具有方法论,也不仅仅只有哲学的方法论,还有技术性方法论和科学性方法论。这些方法只可以作为研究的导向,是不可以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层层递进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呢?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方法,其主要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以及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类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演绎和归纳的方法、综合和分析的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具体和抽象的研究方法等等。

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界定,那么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开放的系统,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创造的合理的方法,我们应该对此办法进行积极的借鉴和吸收。这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融合?对此关系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为自然科学的方法会取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另一种是,两者是相互对立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我认识到不管是自然科学方法还是自然科学方法,两者都必须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要有利于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价值性和客观性的互相统一。所以,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把两者进行融合。

二、为何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在理解此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及它的现实价值意义体现在何处!

(一)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围绕着矛盾分析法来展开的,具体的说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展开的。在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要把绝对与相对相统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对割裂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对基本矛盾,为矛盾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把这些方法论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大事件之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哲学课题必须利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及现象,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统筹兼顾,一分为二,把握实质,抓住主流,把握大方向,才能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使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作用

科学主要是指一切进步的、合理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价值理性,也包括工具理性。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揭示了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阐述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丽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努力地道路与方向。反映出了不可偏离进步的价值取向,不可违背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是:马克思主义不但有工具理性的意义,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它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做好各项工作、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党的团结的思想基础,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就是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党就会分裂,我们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现实政治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作为社会阅历较少的研究生们是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会导致我们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甚者导致错误行为的出现。通过学习此课程,有利于增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生观、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础要件,所以我们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研究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也了解到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那么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此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一)解决日常交往问题

研究生处于比较成熟的年龄段,日常交往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同学或者老师交往中的矛盾,自己的观点不被理解等等,每个人都对自身的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个时候对于日常交往的问题要拥有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客观地分析其利弊,才能做到无论是自己不被理解或者理解不了他人,都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完善自身。和他人和谐交往就像是将两个原本坚固独立的世界融合到一起。两个世界所有的好,中和之后或许不会看上去更好。但这两个世界所有的坏,所有的负能量和坏脾气,加在一起却是双倍的坏。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生活,要比兼顾其他人容易太多,所以在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是难免有矛盾,需要和他人进行磨合,和他人和谐相处也是一门选修课。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去选修这门课,一定要勇敢,勇敢的割掉自己的棱角,努力的去放弃,去相信。所以,无论如何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变得更好,只为尽情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进步。

(二)提高学习研究能力

研究生面临着另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前提保障。写作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另外,在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多不了解有哪些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了解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性和核心范畴,更无从去谈如何在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在不知何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情况下,确定研究方法时就容易凭空捏造。所以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其它的论文写作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三)激发生活与思考热情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研究生要学会在单向度化程度严重的当今社会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避免人云亦云。分析近几年我们身边发生的不和谐事件,比如邪教组织伤及无辜,钓鱼岛反日活动打砸抢烧同胞,被人洗脑后执迷于传销组织,这些都是因为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盲从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所造成的。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还有一些年轻人抱怨社会和祖国,一味崇洋媚外,贬低、否定革命,丑化英雄,美化叛徒,虚构歪曲历史,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其历史地位,美化中华受侵略历史,这些深入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不良影响与危害,它抹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理性分析其原因,努力建设更加进步完善的社会体系。

所以,不断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仅要求我们从生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用理论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理论,这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镜江.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3

[2]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1995.2

[3]马克思·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上一篇:文艺汇演串词下一篇:舍管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