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幼儿园

2024-06-01

我、孩子、幼儿园(精选11篇)

我、孩子、幼儿园 篇1

我、孩子、幼儿园

2005年4月8日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我完成了由女人到母亲的洗礼。看着 这个躺在我身边的稚嫩小生命,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由于我坚持要让孩子自然 分娩,为此毅然拒绝了医生提出的要用药物催生的办法,但后果是让我尝尽了有生以来 最巨大的一次疼痛,而现在看着这个小生命平安的来到这个世上,所有的疼痛也都变的 那么的有价值。

有言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牵着手来到世上的”。而母爱又是天生的,看到孩子就自然 会激发这种天性,初为人母的我就会不自然的去溺爱孩子,想着把世上最好的 给他,不惜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更觉得生命中多了这么一个小可人,是 多么的丰富多彩。

为此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想着怎样把孩子照顾好,怎样让他更好的去认识这个世界 享受他的生活。从孩子牙牙学语到能蹒跚着学走路每一步都充满着惊喜,我也在这一 个个的惊喜中学习着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妈妈,遇到彷徨和不知所措时候就去请教一下 长辈,就这样孩子一点点的长大了,我也逐渐适应了妈妈这个角色。慢慢的孩子又开 始有了自己思想,他已经会对你的要求提出抗议,对你大吼大叫,甚至发脾气了,还 有时会说一两句贴心的话,把你感动的想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送给他。我无法忘记在 孩子两岁时,有一天我在阳台洗衣服,孩子在一旁玩耍时突然就冒出一句“妈妈,等 我长的大大的了就帮你洗衣服”;还有一次由于受电视上一则广告的影响,孩子在我 一次洗脚时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说“妈妈洗脚,我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接着就蹶 着小屁股帮我洗脚。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伴随着这一件件的事情增多,孩子到 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他开始在羡慕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了,在家里每天会背着大 妈妈拿来的一只大书包说:“妈妈我上幼儿园里去了,Bye-Bye”!

2008年9月我如愿以偿的让孩子进了一所很有口碑的幼儿园—余姚市实验幼儿园,早就听说这个幼儿园办学方法很与众不同,教出来的孩子都说特别的聪明,现在孩子 能在那里学习我很放心。果然孩子在进园的第一天就马上喜欢上了这里,大型的游戏, 漂亮的摆满了玩具的教室,还有这么多同龄的小朋友,孩子乐此不彼着并很快就适应 了。孩子在幼儿园度过第一个星期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感觉孩子变的更加健谈更活 泼开朗了。后来孩子学会的东西就变的越来越多,特别是讲普通话,连外公外婆都说 讲不过他。在幼儿园里里孩子每一天都像个快乐的小天使,孩子的快乐同时感染着我, 我也因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着。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们辛勤的付出, 希望我的小天使在你们的关怀下能继续健康、快 乐的成长!也祝余姚市实验幼儿园能更加蓬勃的发展,让更多的小朋友感受到她的快 乐,让更多的家长感受到她的魅力!

黄家炜妈妈

2008-12-22

我、孩子、幼儿园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先生,方法

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的教育工作者的尊称, 然而行知先生在面对被传统旧教育束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让孩子来当先生, 肯定孩子的本领是无可怀疑, 他以南京晓庄佘儿岗农村小学为例证明了穷光蛋和小孩子这股不可轻视的力量。现代社会, 学前教育事业日渐发展, 人们对于幼儿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 “小先生制”在幼儿教育、班级管理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先生的选择——今天我是“小先生”

(一)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先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 他们都渴望老师的表扬、同伴的接纳, 而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即使是“坏孩子”也有优点。每个班中总有个别孩子让老师头疼不已, 我们班的阿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集体活动时不认真听讲, 总是去影响其他的孩子。区域活动结束时, 孩子们会好好收拾材料, 他却把材料弄得乱七八糟;午饭后, 孩子们都会玩一些安静的游戏, 他却在教室里到处跑, 刚提醒过, 一转身又在跑了;在阅读图书时, 孩子们会轻声交流自己的想法, 他却从不看书, 拉着旁边的孩子大声说话;操作活动时, 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不能认真地完成。然而一次户外活动过后, 孩子们排队回到班级, 有个椅子倒在走廊中间, 所有人都选择绕过椅子, 只有阿凯轻轻地将椅子扶起来放到了一旁。小小的举动说明了阿凯愿意做好事, 能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之后的几天, 阿凯就成为了我们班的“品德小先生”, 成为小先生以后的阿凯也更愿意帮助他人, 连平时的顽皮捣蛋也少了很多。

选择某一位“小先生”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该孩子的性格、特点, 真正的去了解、理解他们, 只要教师能换个角度看“坏孩子”,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小先生”。

(二) 不搞专职“小先生”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我们可以以轮流或自荐的方式选择“小先生”。先生的方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定性。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就一定能成为小先生, 尝试让孩子自己说出同伴的优点, 学习好的可以是学习认真的模范先生、跳舞好的可以是文体先生、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的可以成为友好先生……总之给先生的定性要宽泛, 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更要注重孩子的内心情感与道德培养。

二、小先生的指导

(一)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要让孩子做好小先生, 首先要信任他们。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做小先生!’社会上不懂事的人拾异口同声的这样说。但这是毫无根据的侮辱。”教师要尊重幼儿, 给幼儿充分的空间来自由发展个性, 相信幼儿的能力, 也使他们产生自信, 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我们要信任孩子, 但信任不代表放任, 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学龄前儿童, 他们在处事做事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性, 需要我们在一旁观察协助, 当事情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时, 我们则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 给孩子空间去自己处理。

(二) 做个谦虚的“小先生”

子寒是我们班里比较聪明的女孩子,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也能很好的跟其他幼儿相处, 因为各方面能力强, 比较懂事, 我常常让她当常规小老师, 当别的小朋友说话的时候, 她会学着老师的样子让小朋友安静;当别的小朋友坐的不好的时候, 她会以身示范坐神气, 然后引导别的孩子也坐神气;当小朋友在争抢书的时候, 子寒还会很严肃地说:“我数三下, 马上都放开,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二!……”俨然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小老师模样。能成为小先生的孩子必定在某一方面强于其他幼儿, 过渡的表扬也会让孩子有骄傲感, 我们在指导小先生的同时不能忘记教他们做一名谦虚的小先生。

(三) 知道什么教什么

有人认为教人读书写字的才能被称为老师、先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现在的幼儿教育注重的是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不是过早地小学化倾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 他的优点也各不相同, 有什么优点、特长就可以教别人什么, 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比如, 昨天哪个孩子看了新闻, 了解了时事, 那他就可以在班级讲一讲, 那一刻他就成了班里的新闻小先生;哪个孩子他运动很好, 平衡和灵活性强, 那他就可以是班里的体育小先生。知道什么就教什么, 不知道也绝对不能装懂去教, 孩子本身的知识是有限的, 小先生自身也不能落下学习, 时刻都需要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小先生给我的大智慧

(一) “小先生制”让我更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孩子不可避免的具有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 人际交往技能弱、独立性不强等特点。因此, 当“小先生”在施教时需要成人在旁及时关注并给予指导, 及时了解每一位“小先生”的教育效果, 防止负面模仿。其实孩子在做小先生时同时也在模仿自己的老师, 为人师表, 我们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 “小先生”教会了我很多

小孩能教小孩, 小孩也能教大人。在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最纯真最善良的一面。记得一次体操比赛, 我们班中的琨琨在韵律方面表现很出众, 琨琨每天回家后都坚持不懈练习, 练习时不慎将膝盖摔破了, 琨琨妈妈为他擦了药后休息了一天, 第二天又催着妈妈带他去练习, 练习的过程中他从不喊苦喊累, 我问他, 为什么这么辛苦的练习, 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大家。看着琨琨摔破的膝盖, 膝盖被紧身的体操演出服紧贴着, 再看看琨琨稚嫩又坚毅的眼神, 一股热流默默流过眼眶。我瞬间意识到, 曾一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我是多么的脆弱, 还不及琨琨的一般毅力, 他教会了我什么是“坚持”。

我们班有多少个孩子, 于我来说就有多少个“小先生”,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有的教会了我宽容;有的教会了我乐观;有的教会了我自信;有的教会了我平等。最重要的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在激发我心中无限的爱。

参考文献

[1]沈静明, 刘昱.学前教育家文库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18页.

[2]邬平.谈“小先生制”在幼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第15卷第3期.

我、孩子、幼儿园 篇3

因为iPad上一个国旗游戏,唯唐完全成了国旗控,他近期兴趣爱好就是认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中英文名,然后每天不定时来测试我的词汇量,不管我们在吃饭、坐车、闲逛等任何时刻,他都会调出某个国家的英文名,拿来考我。妈妈,你知道Zimbabwe、Senegal、Ethiopia分别是哪些国家吗?好吧,如果说津巴布韦、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这些国家勉强算常见了,可有些国家偏门到我此生第一次听说。比如,Eritrea(厄立特里亚)、Burkina Faso(布基纳法索)、Antigua and Barbuda(安提瓜和巴布达)。

也许,我一个英语盲,非要把儿子培养成英语控,这分明就是自取其辱。本来我英语就超烂,虽然轻松过了6级,但是那只能证明我是考试达人,不是英语达人。当初送他上全英语幼儿园,就是因为自己学英语学了十几年,学得特别悲壮、苦大仇深,结果还是停留在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状态,去美国旅游多次被搭讪,白花花的帅哥很有兴趣地跟我聊中国文化,我却只能说完nice to meet you就接着说bye bye了,太惨烈了!

事实上,当初也不是我硬要把唯唐塞到全英语幼儿园的,带他去体验了很多家幼儿园,各种风格,有些幼儿园他从进去开始哭完全程,唯独全英语幼儿园,他小人家一见钟情,从此心甘情愿每天去上课,从没说过一次不想上幼儿园,甚至想在这家幼儿园上到大学。

他倒是爽了,这家伙天生就崇洋媚外,爱吃批萨汉堡意粉这种洋玩意,上了全英语幼儿园后更矫情,每天跟个外企白领似的,中英文夹杂。从2岁多开始,就自动自发成了我的口语教练,每天最爱做两件事,第一,纠正我的英文发音;第二,随时抽查我的英语词汇量。嘿,妈妈,脚踝怎么说?大蒜怎么说?螃蟹的钳子怎么说?这些本来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但在传统英文教育中,常见词汇偏偏就没教过,导致我在儿子面前就像个白痴。本来我还有点羞愧,但听说唯唐的同学们都喜欢纠正父母的发音,有些父母还是名校英语系高材生或者英美海归呢,我就释然了。有时候跟唯唐吵架,这小子说急了,就一连串地飚英语,尤其让我愤慨的是,听不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坚持要烧钱让他继续在全英语幼儿园读下去呢?

1.我的以上吐槽,不也间接证明了唯唐是个实实在在的英语控嘛。其实他们幼儿园根本没有所谓的英语课,因为不论吃饭、游戏、唱歌,全都得说英文,人家外教都不懂中文,你不说英文就没法正常生活。唯唐完全习惯了英文环境,在家看动画片,愿意听英文版;iPad上的英文故事,他会选自己喜欢的背下来;看到任何英文单词,会条件反射地念出来。于他而言,英文不是学习,而是玩具,幼儿园就是个讲英语的大游乐场。

2.虽然他的英文指导和随堂测试暴露了我的无知,但我很感谢他,让我学到了很多新单词和新知识。有次他问我:“妈妈,我们膝盖背后这块英文怎么说啊?”我说:“儿子,汉语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好像叫腘。”查了下,英文是Popliteal。他还告诉我,鳄鱼有两种英文名,crocodile是长嘴鳄鱼,alligator是短嘴鳄鱼。

3.其实唯唐在全英语幼儿园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这种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气质和个性。唯唐1岁多时超级内向,呆若木鸡,慢慢地,成长为一个顶级话痨。跟家长们交流,与传统幼儿园的小孩相比,西式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是更外向、更单纯、更自信。唯唐跟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玩,经常上当受骗。人家说:“唯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就送我一个玩具好吗?”他说好,然后就送玩具给对方,问:“秘密呢?”对方说:“我骗你的。”接着,对方又说:“这次我保证不骗你,你再送我一个玩具,交换我的秘密吧!”唯唐居然继续上当。儿子这么傻,我还觉得挺得意的,这什么价值观啊。

4.他们的课程都是分主题的,很多我都想去听,比如意大利文化周,就学习做披萨、吃批萨,假装在罗马旅游。回来唯唐就跟我讲,妈妈你知道批萨和冰淇淋的意大利语怎么说吗?我知道!而且这两种食物都是从意大利传到中国的……比如中东文化周,小朋友要打扮成阿拉伯人,学做中东料理……这种时候我就很想和唯唐交换人生啊!

但你知道,什么事都不是完美的,全英语幼儿园在我看来什么都好,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贵死了!每个月学杂费差不多六七千块,其他家长非富即贵,我们唯唐完全是百万富翁窟里的贫民,男版杉菜啊。有的家长太欠扁,居然还嫌学费太便宜,要求幼儿园涨价,直接收八千一万的!听得我好想打人。

这个暑假,唯唐在全英语幼儿园上了暑期班,主题是欧洲文化,介绍法国埃菲尔铁塔、古罗马斗兽场等等,最后学校留出两周,很贴心地说,小朋友们对欧洲有了基础认识,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带他们去欧洲实地旅行了。其他家庭确实去欧洲了,我们家没钱,只好灰溜溜地去了趟世界之窗。

(摘自新浪博客:女人乃最大)

編辑北北推荐:咪蒙是南方都市报首席编辑,也是此博客博文的撰写者之一,她的文章总能直抒胸臆,一语中的。看了这篇趣闻,发现她的儿子不是古灵精怪的小家伙,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大人。就好比学习外语,重要的不是孩子学会了几个单词,而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思考方式,自我发散了思维。无关中式或西式教育,孩子上幼儿园只要孩子自己开心就好!

有了孩子后,我还是我自己 篇4

孩子那么小,不懂得父母的心情;姥姥也很为难,又心疼外孙,又对女儿感到抱歉;老公遇到这种事也不方便说什么。

朋友找到我,问我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理论:“孩子从小跟爸爸妈妈睡,对身心健康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假如这个结论成立,她就可以更理直气壮一点,坚持把孩子接回家。

可惜,我没有这种理论。

我在想,这种理论真正的用途在哪里呢?

也许她希望用这个说法镇住自己的父母:“这是为孩子好”;也许用来争取老公的支持,“这是为孩子好”;也许是在心里对哇哇大哭的孩子交代,“宝贝对不起,我知道你不乐意,但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性的东西,来调节与父母、丈夫,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个东西叫“为孩子好”。

但她真的只有这一个东西可用吗?

我问她:“你想接孩子回家吗?”

她两眼放光,点点头。

我把“你”这个字特别读得很重,意思是“你管他们呢,你有你的权利”。

她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但想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了:“但孩子不愿意啊!孩子的需求是跟姥姥一起睡,他哭闹打滚不跟我们走,怎么办?”

我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你有你的需求,人家有人家的需求。大家的需要不一样,免不了会有冲突”。重点是,冲突并不坏,它是人际关系中的必经之路。

每个人从小到大,谁没经历过冲突呢?每个人都在冲突中学习各种应对的策略。像我这位朋友,在职场上也是处理冲突的一把好手——如果放到职场以外的场合呢?

“生活中我可以撒娇啊”!她说。

“好办法”,我说,“你可以试试跟孩子撒娇”。

没想到这段简单的对话,给朋友带来了相当大触动。她后来跟很多人讲这件事情,有些人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比如就有人说:“这个观点太可怕了。利用孩子满足大人的需要,把孩子当成什么了”?

朋友转述这句责难,我心里忍不住想反唇相讥:“不然呢?难道当初有谁想生孩子的时候,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好,我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这句话。

我自己也是个父亲。有天,我和一位老师谈到养孩子的烦恼。很懊恼地发现,我对女儿表现出的不耐烦,其实是在处理我自己的冲突。有点自责,让女儿负担了不该她承担的东西。

老师非常体贴地宽慰我:“没事,孩子从来都在负担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当初就是为了满足大人才被送来这个世界的。根上已经这样了,后边还在乎多那一点半点吗?”

这句宽慰真是温暖人心……又凉透脊背。

我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个说法,因为听上去太过刺耳。刺耳是因为它刺破了一些真相。

我认识到,任何一个为人父母或打算做父母的人,都在承担某种无形的压力:你必须从孩子的利益考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切为了孩子”。

传统的价值观一直教导我们:父母应该是无私的,一切应该是为了孩子。导致我们对很多真相视而不见。

我也是当了好几年的父亲后,才敢于说出相反的事实:

从头到尾,我都是在为了我自己。

我们小区有一片人工湖。从搬进这个小区开始,我就觊觎着给女儿买一艘遥控军舰,“她肯定喜欢在湖上开船的感觉”——女儿那时连话都不会说呢,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谁更喜欢遥控军舰。

我对她好,首先是出于“我”想对她好;其次才会考虑“她”想不想要。买玩具是这样,别的事也是一样。我想这也是一种父爱吧。我爱她,愿意尽一切可能满足她。但承认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出于“我”想这么做,而不是把一切归因为“她”。

我常常被问到很多与育儿相关的问题:“怎么做才可以对孩子最好?”

很多家长聪明、自信,接受过良好教育,但一遇到育儿问题就陷入深深迷惑。这些理论自身就充满了矛盾:孩子爱吃零食,是让他放开吃呢还是不准他吃?放开吃,怕把他惯坏了;不准他吃,怕把他憋坏了。两边都为他好,到底该听谁的?

遇到这种困扰,我以为问题并不在于找到标准的“答案”。

问题在于:父母太自以为是,太小看孩子了。

假如你不准孩子吃零食,而他也听话,这件事就有两部分,一是你的禁止,二是他的服从。如果看不到后半部分,以为一切都是父母的独断,就会觉得孩子是手里捏来捏去的一团橡皮泥,塑造成型全由父母。

但孩子是活的人,无论他多小,有一些事情他可以接受,另一些事情他不会接受。就算他任人摆布,也是他这次选择了任你摆布。

孩子已经在以自己的方式,争取怎么样“对他最好”。

如果父母没办法把孩子当作是自己以外的独立个体,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有能力的个体,也就没办法把自己从“父母”这个身份压力中解脱出来。

这正是绝大多数育儿文章、育儿理论让我不适应的地方。

它们把孩子们看得太无能,又把父母的位置抬举到无限高。这种扬抑,反而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父母成为自己、使用自己。就像文章开头那位朋友,她到处寻求理论支持,但她差点忘了,她一直都有充分的权利,表达和争取她想要的一切。

因为“妈妈”的角色太过重大,她对自己的需求视而不见。就像时刻顶着一个易碎的、又比自己贵重十倍的花瓶往前走,怎么会走得安稳呢?

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要比做“自己”正确太多。父母做一切都是为孩子。就算伤害孩子、剥削孩子,也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不累吗?带孩子本就不易,何况时刻还要哄骗自己?

真的,这篇文章里我说了很多政治不正确的话,这里我还要多加一句:

孩子的需要,并不是世上唯一的需要。

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大概都会时不时发出这种感叹:我们自己也是孩子,始终在变好,却始终没有变好。不仅称不上完美,甚至未必合格。每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带着各自的欲望、创伤、无知和局限。现在这样,以后也是这样。

虽然走了几十年,但我们都诚实点吧:谁也不可能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时,从当上父母的那一刻起,就真的能够做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孩子是我们人生半路上的一个旅伴,他遇到我们,说:“一起走一段吧!”

只是一次相遇。我并没有因此变成不同的人,也不必逼自己假装成那样的人。我仍是那个不成熟的我,仍在走自己的路,不曾站到他的路上。

我们各自在路上摸索,也相互利用。

父母利用孩子,探寻我们作为“父母”的课题;孩子也利用父母,实现他们的成长和独立。这段路上有真挚的爱,也有伤害;有争吵,也有合作;有奉献和牺牲,也有委屈和愤怒;有叛逆,有感恩,或许还有持久的怨恨……但归根到底,这也只是一段路的缘分。

但愿他们一起走完这段路的时候,每个人仍然还在做自己。为人父母应该考虑的是:“我在这段路上得到了什么?我是不是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而不必越俎代庖地想:“我有没有让孩子走一条最好的路?”

孩子放假我上岗 篇5

孩子放假我上岗

孩子从今天开始正式放假了,我也就开始“上岗”了。因为平时在校学习,大部分时间在老师眼前,如今在家,周一到周五,我不但多了操心午饭的事,更要尽量把他的活动安排得合理、紧凑,还得让他能接受。昨天下午,根据老师的安排,我和他一起制定了作息时间表:7:00起床,上午写作业、玩儿电脑、做数学应用题和朗读各一个小时(朗读是我给他加的),半个小时做操或下楼骑车。下午也有写作业时间,还有上网做暑期网络作业、看电视新闻和自由活动时间。谁知今早就没执行,昨晚看日本――乌拉圭的球赛,他睡得比我晚,今早7点起不来了。想到四年才赶上一回,喜欢看就看看吧,于是我讲:咱们得随时修正这个时间表,原则是暑期作业尽快完成。其实我心里明白,每天的日子不可能全按照这个来,总要带他出去走走吧?还有和同学的联络、英语学习、游泳、羽毛球训练,这两个月,我的任务就是监督执行和陪玩。9月份要上四年级的他,现在身高1.40米,体重只有27公斤,《成长手册》后边的体检栏上写着:营养不良。他跑得快、跳得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吃得不少,而且从来饭碗里不剩米粒,就是因为不吸收,干吃不长肉。别人见了他,总说我:“你怎么不给他吃呀?”天地良心!我冤不冤哪!因此每天的午饭不能马虎,我上网查看少年食谱,想办法学做几个新菜,对自己孩子也没这么上心过,真是隔代亲啊。10岁,可以看一些纯文字的书了,他看《三国》、《海底两万里》、《神秘岛》、《100个国家的100样神秘谜团》,还有战机、天文------,爱看书是好事,何况看的是健康有益的书。我有时陪看,有时假装不懂,练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好啊,令我沮丧的是,他说话颠三倒四,还老打硌塄重新说。他爹妈归咎于我太能说了,压制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天地良心!我冤不冤哪!所以暑假中我每天让他练习散文朗读,抑扬顿挫给我掌握好,今天读的是《滴水和尚》。今年的暑假,多了上网竞赛的作业:禁毒网、作文网、科普网,学校要求必须登录参赛(是否要评比各校的.参赛人数啊?),这些赛题又迫使他搜索答案,了解详情,这倒是个好办法,我也有兴趣参加。上岗了,明显比平时忙,经历过两个暑假,也有些经验了,加之孩子越来越大,自学、自制、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不用他像我的跟屁虫或我像他的跟屁虫似的了,但我还是感觉,这两个月与众不同、责任重大。其实,和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也是祖孙相互学习的过程,电脑操作,他比我掌握得多,画画儿、换皮肤、快速粘贴,我得让他教我,就连一些数学的解题,老师教的方法,也让我听得一愣一愣的:老黄历不灵啦!和孩子在一起的过程,更是做长辈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我们接受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到孩子身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家长不是没有,自己叼着香烟搓麻将,催促孩子“快去做作业!”的,我见过。我不敢说自己绝对没有类似现象,有了这个意识,经常检点自己,不也是好事吗?孩子10岁,我当姥姥整,总之,这个长辈不那么好当,这个“岗”不那么好上啊!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篇6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也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幅循规蹈矩的模样.

我一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呀,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

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心,还是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母亲的谎言

欢子命苦, 刚出生不到三个月父亲就出车祸了, 母子俩相依为命.欢子长大读书了, 哪个母亲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 然而, 每次家长会, 都令她失望, 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 而她的孩子却愚顽不化.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田家的路上, 儿子问母亲, 老师都说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 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 位小朋友, 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 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 她 还是告诉了儿子:“老师表扬了你, 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 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 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 老师说:“全班50 名同学, 这次数

学考试, 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去的路上, 她流下了泪.然而, 当回到家里, 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 你并不是个笨孩子, 只要能细心些, 会超过你的同桌,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 她发现,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 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 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 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 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 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 因为每次家长会, 她的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的.然而, 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 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 去问老师, 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 考重点高中没有希望.”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 她说了, 只要你努力, 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一个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 她的儿子被清华录取了, 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 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她儿子从学校回来, 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 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大哭起来, 边哭边说:“妈妈, 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是您……”此时, 母亲悲喜交加, 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宽容是一种拯救

在2005年秋季的一天,有两个失落的少年在美国加州的一个林场里玩,恶作剧地点燃了那片丛林,他们想象着消防警察们灭火时的慌乱和焦灼,得意不已.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这一次火灾,一名消防警察在扑救火灾的时候不幸牺牲了.

这名消防警察才22岁,在全力以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他被浓烟熏倒后烧死在丛林里头.更让人伤痛的是,这名消防警察早年丧父,是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的.成长的过程充满艰辛,他常常对父母表示,成人后要好好回报她.而这正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周,连第一次薪水都没有领到就……

在查明这是一起蓄意纵火案后,整做城市的人们顿时愤怒了,市长表示一定要将罪犯抓捕归案,让他们接受严厉的乘法.警察开始四处追捕,那两名被列入嫌疑人的少年的头像也开始出现在各个角落.

而这一切都不是这两个少年最初想象的,他们只能是惊恐地离开这做城市,四处流窜.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愤怒的声音,他们陷入深深的悔恨、无奈和恐慌之中.

除了这两个少年,媒体的目光更多地投放到这位警察的单身母亲身上.但是当她说出第一句话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她是这样说的:“我很伤心地看到我的儿子离开了我,但是我现在只想到对制造灾难的两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们现在一定活得很糟糕,很可能是生不如

死.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谴责你们的我,我想说,请你们回家吧,家里还有等待你们的父母.只要你们这样做了,我会和上帝一道宽容你们……”

那一刻,全场的记者都无语了,没有人想到这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他以为等来的声音会是哀伤,或是愤怒,没想到竟然是宽恕!

而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母亲发表讲话后的一个小时,在邻城一个小镇的一家旅馆里,两名少年投案自首了.

两名少年告诉警察:就在那位母亲发表电视讲话的那天下午,他们因为承受不了这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购买了大量安眠药,准备一道离开这个世界.但就在这时,他们从电视里听到了那位母亲的声音.他们顿时泪如雨下,而后,将安眠药丢到一边,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

现在这两名鲁莽的少年已为人父,他们会时常领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望那位可敬的母亲,那已经是他们心灵上的另一位母亲.一个悲剧故事就这样以温馨的结局收尾了,而谁都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母亲当时说出的是另一番话语,这两个宝贵命就将从此逝去,母亲也就永远陷入了孤寂之中.

还是会时常想到末日法则里面的话语,当你的最痛恨的敌人即将在下一刻离开人世,你就不会再痛恨他了!时常这样想象,自己的恨就少了许多!宽容是一种拯救!

西点男孩

孩子请你不要躲避我 篇7

第一次站到讲台上, 台下一张张稚嫩的小脸齐刷刷地面对着我, 他们眼神里的天真和好奇顿时让我的心泛起一阵柔软和温暖。就在我露出笑脸, 想要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种美好的感觉时, 突然想起了学姐的嘱咐。我迅速收敛了笑容, 干咳了几声, 绷起脸给学生们做了自我介绍, 并把之前拟好的关于学习和纪律方面的规定一条条地宣读了一遍。也许是我不苟言笑的样子“镇”住了孩子们, 他们只是小心地听着我说话, 不时规规矩矩地点点头。孩子们眼睛里的敬畏和小心翼翼的动作让我心里暗自得意———成功地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果然, 此后的一段日子, 孩子们一个个都很听话。按时上下学, 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 作业更是及时上交, 一切都循规蹈矩, 即使是其他老师眼里的“捣蛋鬼”, 在我一个凌厉的眼神下, 也能瞬间变老实。这样的“成效”着实让我兴奋, 并暗自窃喜。但有时看着孩子们拘谨、畏惧的眼神, 我的心里总感觉不是滋味。而且, 我还要掩盖住开朗活泼的本性, 时刻保持着“师者”的威严, 甚至还向小姨借了套衣服, 以便塑造一个更成熟稳重的形象。不过, 当看到同时来实习的年轻教师们对调皮的学生束手无策时, 我觉得这一切问题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如果不是那天发生的一件事, 我想我的整个实习期可能就在伪装的“和谐”中结束。那是元旦前夕, 我和一同来实习的同学拎着东西准备回家, 三三两两的孩子们结伴走在校园的小路上, 因为未来三天的假期, 孩子们显得很兴奋。路上, 不断有孩子跑过来, 嬉笑着跟我的同学问好, 甜甜地说:“祝老师元旦快乐!”同学开心地回应着, 一会儿摸摸这个孩子的脑袋, 一会儿拍拍那个孩子的肩膀, 甚至还同样调皮地和孩子们互扮鬼脸。同学微微笑着, 故作无奈地说:“这些猴孩子们。”

这温馨的一幕, 流露出了师生间浓浓的情感, 让我很是羡慕。于是, 我在心里隐隐地盼望可以遇见自己班的学生, 也感受一下为人师表的欣慰。然而, 让我失望的是, 一路走来, 竟然没有见到一个自己班的学生。有时远远遇到, 他们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要么改变方向走另一条路, 要么干脆转身返回。这不免让我有些纳闷儿, 正在这时, 我看到班里的一个男孩听着歌向我这边走了过来, 我一边露出笑脸, 一边想着怎样回应他的招呼。在我们距离仅有三步之遥时, 施琛猛一抬头, 看到了我, 他脸上的笑容竟顿时凝固了, 然后, 他下意识地转身, 由于转得匆忙, 重心不稳, 还差点摔跤。看着他几近落荒而逃的背影, 我尴尬极了, 心里充满了沮丧和不解。

“一个好老师, 首先不应该让学生们感到畏惧, 因为那只是表面的臣服,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同学似有所指的话让我无言以对, 甚至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我们读书时就已经熟知的道理。可是, 我不仅把它忘了, 甚至还以此为荣并暗自得意。

整个假期, 我都在想这件事, 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笑。想得到学生们的尊重, 需要蹲下身来, 把他们当成朋友, 与他们平等地相处, 真正地赢得他们的心。而不是靠着自己所谓的“威严”去压制他们, 那样只会让学生们的心离我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我做主” 篇8

现象1

2011年9月,新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对890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25%的受访者认为,和上一辈相比育儿的压力“增加”。在30.67%认为“没啥变化”的受访者和17.08%认为“减小”的受访者中,多是24岁以下的女性。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热衷付费开发孩子潜能的会员里,60%是本科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过万,年龄在25岁到35岁之间的都市白领。同时,不仅是我国,美国的年轻父母们也表现出了和社会进步南辕北辙的焦虑感。“根据纽约一个非营利组织最近的抽样数据,大概有78%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比以前困难得多,仅有4%的人觉得更轻松。”子女数量的减少,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无论是健康还是安全方面的风险。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以上因素与连轴播放极端信息的传媒网络结合,更加大了父母的担忧。

现象 2

幼儿园托儿费:2000元;饭费:400元;杂费:20元;学钢琴费:600元;学轮滑费:200元;学国画费:120元……这是一张4岁孩子花销账目清单,月总计达7830元。而据“上海年轻夫妇家庭育儿现状、需求及儿童社会福利政策调查报告”对上海2000户家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显示,2010年上海家庭每年养育一个0至3岁儿童的直接费用平均为32719.5元,养育一个4至6岁孩子的直接费用平均为31943元。

家长谈

家长们都在焦虑(想想妈)

“现在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呢?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的事情可多了:孩子上幼儿园了,要给她选个好园;放假了,要给她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有时也想自己岂不一辈子都要生活在焦虑当中吗?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发狠地往前赶,我们怎么敢放慢脚步呢?人生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起步慢了,以后还追得上人家吗?可以说,焦虑与爱心同在,焦虑与责任同行。在这一点上,再怎么开通、精明的家长也不例外。”

应对焦虑要心平气和(真真妈)

“做妈妈的,哪个没有焦虑过呢?没有焦虑过就不是好妈妈。”说起焦虑,真真妈深有感触,但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焦虑,“育儿书可以看,但千万不要教条,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千万不要有别的妈妈都胜过你的想法。妈妈们千差万别,只要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大家都一样。”

“如果家长太紧张,孩子会受影响,即使你认为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克制了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还是会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克服焦虑,要顺其自然。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忌功利心理。”

信心影响焦虑与否(淘淘爸)

“淘淘两岁多才说话,大动作和社会交往都不行,那时候我整夜看着他入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才明白,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

“你对孩子有信心,会胜过你对孩子的焦虑。”他说,“要知道什么对孩子最重要,知道什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我对我的孩子有信心,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不和别人比,我追求自己能达到的目标,孩子的改变是我需要长期付出努力的,现在,我对孩子很满意。”

无需为成长数据焦虑(乐洋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各方面的发育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同年龄段的孩子发育会有差别。育儿书刊上列出的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只是研究人员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研究、观察与测定得出的平均值,仅仅是个参考数值,并非每个孩子的发育都会严格遵循这个数据。作为父母应该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发育状况,一旦孩子的发育比参考值超前,没必要沾沾自喜;比参考值落后,也无需忧心忡忡。”

专家说

何为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是家长意识中一个非常典型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因子,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衣着外貌、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紧张不安和过分敏感上,它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密切相关。其表现是: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便会“草木皆兵”,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诚惶诚恐,担心孩子发展不良落后于人。由于总在担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情绪过于焦虑,久而久之,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良、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凡事容易紧张,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伤害了家长的身心健康,同时,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传染给孩子,使其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适度的育儿焦虑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信心,鼓励他取得成就。但如果育儿焦虑过于强烈,则易引发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力的匮乏,或是家长因孩子不能满足自己过高的期望而对孩子感到失望和否定。

(陈国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

焦虑过度弊端多

教育焦虑现象的心理源头与追求教育上获得充分发展的心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家长的出发点是重视教育,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事业倾心投入,这都属于积极方面。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过分的教育焦虑现象更多地是带来不利的影响,分析如下:

偏离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可能地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的最佳成长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而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现象会导致方向的偏差,过分注重于教育的短期成效或功利指标,违背了教育意义的核心所在。

孩子发展过程遭受扭曲

家长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孩子实行最好的培养,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会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久而久之不仅家长无所适从,孩子也会茫然若失。

家庭教育投入膨胀,教育效益低下

教育需求以如此速度扩张,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随处可见的补习学校、兴趣班,纷繁复杂的辅导书籍材料……家长参与了太多孩子的生活,亲自参与教学,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读、指导作业,督促孩子“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等等,如此巨大的教育投入获得相应成效的概率又有多大?这不失为一项浪费。

(曹中平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专家对策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社会和家长的进步,但是缺乏指导的关注和焦虑本身对孩子的发展而言可能比家长所焦虑的事情更为有害。家长如何才能在科学理性的范围内关注孩子的发展呢?怎样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指导呢?下面尝试着给焦虑中的家长朋友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理性地对待和追逐优质公共教育资源

应该说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发展而言,毫无疑问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当目前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各种名校)相对短缺且无法立刻得以改变的现状下,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焦虑心态呢?

一是不能杀鸡取卵,背离教育规律。如有些家长为了进攻名校,在幼儿阶段就开始采取应试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和能力强化,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代价,致使很多孩子还没有正式上学就开始厌学。这样做,即使进入所谓的名校也不能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因为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掠夺式的灌输和训练已经把孩子本能的、探索求知的胃口给败坏了。这样的家长不太可能长远地思考孩子的发展问题。他们可能抱有的观念是“不论什么方法,进了名校再说、再调整”,他们以为孩子是块橡皮泥,可以任意由成人揉搓捻捏。其实不然,从幼儿期形成的学习感觉将会延续终身。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训练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过早地程式化,这是“反教育”和“反成长”的。

二是协调积极的力量帮助孩子形成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在为孩子获取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为了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很多家长采取的不是向上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式,而是抱着“请将不如激将”的思维。他们在给孩子强调进入名校的重要性后,还常常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人为地制造恐慌心理或者线性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如“你上不了A小学,只能进入B小学,那你就完了,因为B小学很少能进入重点中学,进入不了重点中学,你就不要指望进入好的大学,你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这辈子就毁了!”这一连串滴水不漏的因果关系看似毫无问题,但却暗含着家长狭隘的成功观和不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极易导致孩子形成失败者的心态。

其实孩子的人生发展有很多可能,教育的成功不是实现发展的唯一可能,而是促进孩子把握人生,形成各种可能的人生发展路径。像那些过分迷信名校而焦虑的家长,把孩子的发展完全推给学校的取向,反映出家长夸大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同时放弃了家庭育人的主动性和作用。

科学地学习和提升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每个孩子都蕴含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特个体;每位父母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且受教育的历史和成长的历程均不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氛围和结构。这些不同都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殊性,简单地模仿或生搬硬套别家的家庭教育个案,甚至试图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仅不能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反而会增加家长的焦虑感并削弱他们的教育效能感。

因为教育孩子再也不是凭着直觉就能一帆风顺,或者简单地效仿就能让孩子自然地获得经验与成长的。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学习。只有处于学习状态的父母才能不固执、不妄为、不推卸责任,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怎么学习呢?

家长学习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对自身的个性和教育价值观有个清晰的认识。俗话说:自知者明。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方式方法和习惯通常是自身受教育史的延续和反照,现在的父母是曾经的孩子,没有对自我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理性的家庭教育反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常常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之一了。

家长需要具备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这是知彼的需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困惑的孩子问题常常不是孩子成长的障碍性问题,而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问题,也就是发展性的问题。它是父母对不适应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心理落差的困惑。因此,父母要想避免教育孩子的焦虑感,让自己拥有一双看懂孩子的慧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其实,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原则和技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家长不能失去自我。再成功的案例,再带有普适性的原则,再有效的技能,家长在学习时都需要和自己的孩子及家庭实际相结合,使之符合科学的育儿价值观。

家长要对孩子、对家庭教育充满信心

目前只要谈到社会问题,教育就会当然地接受批判,家长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似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家长就有推不开的无限责任。这样的社会焦虑情绪让不少家长处于战战兢兢和惶恐之中,教育孩子的自信也大打折扣。因为要求一个不自信的焦虑家长能够理性从容地组织家庭生活,并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无异于缘木求鱼。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紧张和焦虑,以爱为主旋律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看成一张白纸,也无须担心任何一笔涂错孩子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孩子其实是一颗蕴含着极大生命力的种子,只要不被急功近利地揠苗助长,家长甚至可以“从容”地尝试和犯错,进而探寻和守护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享受“亲子共成长”的喜悦。

(殷飞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小贴士:

放宽心,尊重孩子发展的轨迹,顺其自然。

尽管不是育儿专家,你也会成为优秀父母

家长要学会放松

我孩子的一生作文 篇9

昨天一夜大雨,停电,刮风。

今早起来,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这青家山乡环境优美,蝴蝶在屋前花草丛中飞舞 ,远眺过去竟然还有成群的白鸥,我拉着媳妇准备上街去。

今天我带媳妇去人民医院引产,拿掉她肚里四个月大的孩子,,,,,,,

出了屋门,邻居开玩笑:两口子这是准备去新化玩?媳妇没有表情的笑道:恩是的 跟老公去玩玩。

邻居骑摩托送我们两去青家山汽车站,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

到了车站,媳妇说有点热,趁着等车的时候去旁边小卖部乘凉,我心里却是刺骨的寒冷,就站在那儿,火热的太阳照射下来,却仍旧感觉不到温度,平常经常要等老久的汽车这个时候却偏偏很快就来了,快得让我难以整理自己的思绪,看着快速走上车中的.媳妇,我只得提起沉重的步子。她找了个单座轻快地坐了上去,我默默的走到她后头,一屁股坐上去压得椅子都有点变形。一同上车的还有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颤巍巍的从灰旧的裤子里摸出一块五毛钱来递给售票的服务员:闺女,我钱包被人偷了 不好意思啊, 服务员一脸寒色, 瞄了一眼那支苍老干枯的手:拿来!

我感觉,这世界温度又低了,因为缺少感情

这车开得真快,感觉恍惚之间就已经到了卢观镇里,车子停下等着换班,等不及的乘客全忘前面一部正要开向新化的车子,我坐在车上一动也不动,媳妇看了看我,收回了抬起的脚, 无聊之中看见车窗外卖蒸饺的摊子,跑去买了一笼回来,问我吃不吃,我夹了一个咬了口感觉很苦,也许是烟抽多了嘴巴苦吧, 我拿着矿泉水瓶子喝了口水,又感觉有点咸,原来不知不觉中泪水掉了下来,,

车子又是很快的开了起来,本以为要等个把小时的, 窗外的风景历历在目,却难以定格在我眼前,思绪不知道飘到了哪,也许想起来前不久夫妻俩去长沙辛苦挣钱但又很甜蜜的时光吧,直到目光飘过马路边直立的牌子:龙澡堂机械厂,才惊觉,已经快到新化了

我大声叫了司机,问能否开慢点,我老婆怀着孕,经不起颠簸。 周围传来众多羡慕的眼神,我突然感觉到很苦涩跟无奈,泪再也控制不住的汹涌而来,惊呆一车人。

车终于还是到了城西,媳妇快速的走下了车,我让过了所有人,等他们下了车,又望了望窗外,明白,我孩子的一生已经要走完了。

我眼中的孩子作文 篇10

我的大女儿陈曦已经上五年级了。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个性爱好已经有一定的定向,更有自己的思想。在我们家庭教育中,注重“有话就说,想说就说”的影响下,孩子们自己许多想法都会被搬出来展现给我们。无论是对的、不对的,甚至对我们家长的批评、不满与争论。陈曦不是一个善辩的孩子,但是挺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都是该有的。只是有的时候被我们忽略或抑制了。比如说,她一直是学校舞蹈队的,几乎每一个学期都要参与舞蹈或啦啦操活动。她也清楚我一直不赞成她舞蹈训练。但是她一直在坚持着,在我们面前表示一定不影响学习这一块。我也感觉到她也是很认真地想做到最好。有时候想想,也许我们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于这么大的孩子,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她在坚持、在努力仍得不到支持和认可,可能会被打击到自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里的,所以我默认了。孩子坚持、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就让她去吧!也许一定只要学习成绩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可能会伤害和抹杀孩子的个性。而且这种集体活动,可以交到更多朋友,讲究团体互助协作精神,有一股为了共同兴趣的凝聚力,这是一种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体会,还是不错的。

陈曦在我眼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粗心。在学习上表现出来很明显。我跟别的家长交流,发现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现在处于高年级,作业量稍大,可能追求速度效率,就忽略了质量。上学期期末考试最后一门是数学,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她平时数学计算题,四题能错两题,就是计算错误。在路上,我说:“陈曦,你只要静下心来,就像在下棋的时候一样,你的围棋下得不错,把那种心态放出来,就可以了。”考试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有时候,要能抓住她的缺点,令她也能自己知道缺点,会改正,会进步,就有希望。我觉得陈曦这些方面她自己也体会到,会承认错误,也在改正,我们还是认可的

这个孩子一直做事比较认真,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也很想全面发展。包括竞选大队委小干部、参加各种竞技活动,都比较积极,能力是培养了,有时候就会感觉头上有些小光环,有骄傲的情绪。对某些人或事不屑一顾。当然这个时候我一定会提醒她。每一个同学都会有长处,有你不能及的能力或品德存在。比如某某同学成绩虽然差,但他很礼貌,很独立。有的同学画画好,有的同学体育好……告诉她“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陈曦,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个不错的孩子。平时生活中,也懂得感恩,能体会父母长辈的难处。与弟妹和平相处,懂得谦让包容。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既然是孩子,既然是成长,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不经历事情,怎么能分辨是非对错。但不能一错再错。常言道: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即使优点不明显,缺点不少,经历了,改正了,成长了就好。

孩子“拿得住”我! 篇11

当我开始学习正面管教,并成为一名正面管教的家长讲师后,我开始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着问题——我太缺乏“坚定的态度”了,我的孩子不知道妈妈的“健康界限”在哪里,所以,他甚至觉得我就应该完全听他的,他“拿得住”我!

我以为自己不发脾气,不生气地对待他,是给他爱和自由。但事实上,我压抑了自己的感觉,因为要憋住不对他大吼大叫,反而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严重内伤!

正面管教课堂中有一个活动,叫“温柔和坚定并行”,能帮助家长找到自己的定位,笼统地说,就是判断你会是个“温柔大于坚定”的妈妈,还是个“坚定大于温柔”的妈妈。很明显的,我是一个“温柔大于坚定”的妈妈。我明白温柔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体会到无条件的爱,体会自己的价值感,我也在努力这么做。但我不明白“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自己和不同情况的健康界限,让孩子体会到稳定清晰,体会到安全感。

我决定从坚定的语言做起,找到温柔和坚定的平衡点。

孩子又因为一点小事儿无端哭闹,我不再第一时间冲去“救”他,而是陪在他身边,跟他说:“妈妈知道你可以用哭闹以外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妈妈不走,就在这里,等你准备好了再跟妈妈说吧。”当我陪在他的身边,不着急“共情”,我反而能更好地“感受”到他。

他不哭了,站起身来,我这时才问他:“你愿意跟我谈谈刚才的事儿么?你刚才的感觉是什么?又为什么哭呢?”

才3岁的小人儿,就能非常理智非常准确地说出他的想法、感受和决定:“刚才我的书掉地上了,我够不着,就哭了。你不帮我捡,我就生气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

“然后呢?”

“然后,我哭一会就不哭了,自己把书捡起来了。”

“那你生气么?”

“刚才生气,现在不生气了。”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自己捡起来好啦!”

“那你想要妈妈帮忙的时候要怎么跟妈妈说呢?”

“我好好说。”

很庆幸,我没有一遍遍地催促孩子:“你不要哭,好好跟我说!”(这样不是坚定,是强硬)孩子因为我始终保持的态度——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孩子,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老实说,坚定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了过于温柔的妈妈来说。比如我很明确地跟孩子说明:“咱们约好了5分钟后回家,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回家了。”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大哭:“我不要回家!没到5分钟!”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就会妥协:“那好吧,你说,你想再玩几分钟?”然后,这个5分钟可能就会变成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最终的结果还是他哭着回到家。

现在,我会停下来,平静地、完全不动怒地看着他,说:“我们约好了5分钟,现在时间已经到了,你是想牵着我的左手,还是牵着我的右手回家?”

我也不再压抑情绪,当我生气的时候,我就会真实地告诉他:“妈妈现在生气了。”有时,情况会变得更糟,他看到我生气会哭得更凶,但我告诉自己“情况在变好之前,往往会变得更糟”,我可以接受他哭闹更凶的结果。当我接受了自己可以生气的行为,反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平静下来,然后,更冷静地跟孩子共情,听他讲述感受,一起想出解决方法。

当我逐渐找到了和孩子之间的健康界限,孩子的成长也越来越让我刮目相看。

在学校,威威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说话像蚊子一样,只默默待在旁边看着别的小朋友玩,从来不参与其中。到现在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老师却一见面就会很骄傲地说,威威现在是班上表现最好的孩子之一,他遵守规则,上课很专注,跟所有的小朋友关系都很好,讲话也很大声了,变得非常活泼。

在家里,我也不再害怕爸爸跟威威的“小屋时间”了,爸爸还是会把偶尔哭闹的威威带到屋子里“好好聊聊”。但我观察到,这反而变成了他们父子俩的一种特殊相处方式,威威并没有因此受到伤害,反而跟爸爸的关系更亲密了。

当我渐渐地找到自己“温柔和坚定的平衡点”,即拥有更多的坚定,我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脆弱。如果你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尊重自己和孩子,尊重事情的客观情况,而不是强硬的“必须按我说的做”,孩子就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孩子的情绪和心灵成长也不会受到不良影响。

温柔带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坚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并给孩子安全感。当一个孩子有了价值感和安全感,他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全面的自我认知,从而学会真正的自信、自爱以及自尊。

人这一生最终追求的就是价值感和安全感,这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上一篇:熟鸡蛋进瓶子作文下一篇:给赵老师的一封信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