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2024-07-15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篇1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2

(一)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认读生字(卡片出示)

米总间据分豆端念粽节带知肉开火车读,组词,齐读。

(三)指导书写“真、豆”

1.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特点,观察“长横”的写法。 2.观看微视频(书写示范)。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生字词语的复习是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巩固,可以有效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为新授课扫清障碍。本课写字在第一课时基础上选择“真、豆”两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因为这两个字都有长横,为此书写指导抓住长横书写特点进行。并且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观察特点,观看视频,书空练习,提笔写字四个步骤,把一年级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聚焦语言,学习表达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介绍粽子?怎样介绍粽子呢?

(一)理清内容

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1.用①②③标出几句话。2.思考每句话是介绍粽子哪些方面?

指名交流(色、香、味)设计理念:

(二)聚焦”色”

1.指名读,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交流颜色词语,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哪个句子写得好。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4.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5.拓展AAB式重叠的颜色词语。(黑黑的、绿绿的、蓝蓝的、黄黄的)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进行AAB表颜色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先找特点,再通过读形式感受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接着通过朗读形式读出这类词语的韵味,最后进行拓展积累,使学生对这类词语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聚焦表达顺序

1.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你从哪里知道?(从外往里)

2.尝试从里往外的顺序介绍粽子。

3.学以致用,学着介绍

要求:你能学着介绍粽子的方法,按照从外往里或者从里往外的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说一说吗?(也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哦!)

出示西瓜、火龙果

西瓜

设计理念:本句话介绍粽子的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这句话教学时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学习从外往里和从里往外的表达顺序,并且能学以致用,通过仿照课文表达方式介绍水果,目的是让孩子学习课文清楚的,有条理地介绍。

三、略学香、味、花样

(一)出示:认真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还从哪些方面介绍粽子呢?香:

煮熟的粽子飘出( ) 。味:

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 ) 。花样:

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除了( ),还有( )和( )。

(二)指名交流,完成填空。

(三)拓展说话:我吃过的粽子花样多,除了( ),还有( )和( )。

(四)图片拓展:粽子的其他花样和不同地方粽子的不同包法。

四、我来介绍粽子

(一)出示要求:端午节到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粽子,喜欢粽子,请你向他们介绍粽子。(从粽子色、香、味、花样四方面介绍。)组长分工,一人介绍一方面

组内练习,把粽子介绍详细小组展示,把粽子介绍生动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中国人到了端午节总是要包粽子,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裹着( ),中间有( ) 。粽子颜色很漂亮,而且香味十分好闻,只要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 ) 。粽子的味道也很好,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 ) 。粽子花样非常多,除了( ),还有( )和( )。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尝( cháng )一尝我们的端午粽,相信你肯定吃了还想吃。

(二)学生练习,小组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我来介绍粽子”的形式,让学生把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让学

生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内容,然后再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拓展资料

1.端午节的习俗是怎么来?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

2.学生看视频

六、实践活动

1.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3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

“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

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

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PPT出示有关字词:

liān——jiānɡnián——niánɡɡuān——ɡuānɡ 两头尖

江南 今年

大娘

上官 月光 树叶

真正

出示任务:

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拼读或认读,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

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是以前学习的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

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

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

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⑩端午粽。(“端”“粽”注音)

2.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端”“粽”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明确主要学习目标。过渡语: 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讲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小朋友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端午粽》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可以知道了。

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

(3)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和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

会认读的字我们都读准了,那么,把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

2.反馈指导:(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一个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能读准课文

1.导语:

(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精神集中注意听,同桌读错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就在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出示任务:

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纠正。

2.反馈指导:

提问:

你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

预设:

三拼音的:端、间、念; 舌尖前音的:粽、总; 翘舌音的:肉、知。

正音后,单字检查、巩固。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4.小结:

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把课文读准了。

(四)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 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

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用横线在它们的下面画出来)。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端、端、端,端午节的端”。齐读,自由读。

3.“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知、据、念”口头组词。

(1)(贴出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3)小结:

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4.学习读通顺课文。

(1)导语:

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词语间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好朋友拆散了。

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反馈指导: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里面有一颗红红的栆。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

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

(1)逗号、句号的停顿;

(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五)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1.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反馈指导:

端(“立”“耑”)立字旁

粽(“米”“宗”)米字旁

3.小结讲解:

同学们找得真准确!“端”字的立字旁和“粽”字的米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立”字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立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如“端”本义是直、正;“竖”本义是直立;“米字旁”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如“糯”“粉”“糕”。

4.PPT示,齐读一遍: “端”字——“立”,立字旁

“粽”字——“米”,米字旁

5.小结:

今天我们又交了两个偏旁新朋友:立字旁和米字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

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释题

出示任务: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什么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预设:端午粽)刚才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端午粽了吗?(预设端午节吃的粽子)。

小结:

对了,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端午粽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端午粽就是端午节吃的粽子。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结合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

出示任务:

观察这幅图画,想一想,图上画有什么?

(2)反馈指导。

预设: 粽子,两个没有剥开,一个剥开了;剥开的粽子雪白的,还有一颗红枣;包粽子的箬竹叶青青的。

(3)图文结合,了解内容。

出示任务:

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句话判断的,用横线画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第2自然段;根据第2自然段第1话判断。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强调读好“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6)小结:

我们通过图文对照,了解是用什么包端午粽的,了解到用什么做端午粽的,那么,课文还告诉我们关于端午粽的哪些情况呢?我们要看看谁通过课文知道得多,比一比。

2.读懂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出示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课文中还了解到端午粽和吃端午粽的哪些情况?是从哪些句子了解到的?用横线画出句子。

学生个体学习,同桌交流,然后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采用边交流汇报边指导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多个句子的引导找齐后PPT呈示。)

预设:

①在什么时候吃端午粽。

句子: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追问:

句子中的“我们”你们知道有谁吗?(预设:有爸爸、妈妈和我,还有„„)

小结: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我们”这个词在课文的意思。原来课文是通过 “我”和家人在外婆家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事,向我们介绍端午粽的。

②端午粽很香。

句子: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③端午粽很好吃。

句子: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香。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④端午粽花样多。

句子:

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⑤为什么端午节吃端午粽。

句子: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3.你还知道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请向同学们说一说。

4.总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过端午节要吃粽子,知道了吃端午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课后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说记字方法中说到的字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方便对照记认会写字的细部。)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午、米; 左右结构:叶;

上下结构:真、豆、节、分。

(二)指导书写

(凡学生动笔写字前,都提醒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检查后才写。)

1.指导“叶”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叶”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叶”,提示:左窄右宽,左比右稍长;左口要小;右边的横对口字的中间。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午”“米”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午”“米”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午”“米”,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真”“豆”“节”“分”。

(1)观察并说说“真”“豆”“节”“分”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分别范写“真”“豆”“节”“分”。分别提示:“真”上“十”下“八”扁,中间里三横与长横间隔均匀;“豆”长横平且舒展;“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长横盖下部;“分”上“八”撇下捺高,舒展盖着“刀”。

六 总结

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七写字练习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驾驭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尽然”造句。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二篇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部编版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实力

1、驾驭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尽然”造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并用“尽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懂得做人的道理。

3、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身边的食物。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静默奉献的品行,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驾驭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3、思索:为什么叫落花生呢?老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15。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认读生字词状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状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状况。

4.默读课文,思索: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5、你能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吗?(相识详略)

详写:议花生

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略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指名读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3)、抓住对“尽然”理解(什么意思?用在什么状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尽然”呢?练习用“尽然”造句。)

(4)、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2、学习“尝花生、议花生”

过渡:母亲为了庆祝收获,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在收获节上一家人是怎样争论花生的好处的?

(1)、分角色朗读课文,(2)、三个人分别说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姐姐说它味美;

哥哥说可以榨油;

“我”说便宜,大家都喜爱吃。

(3)学生依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4)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呢?指名读父亲的话。

(5)、父亲认为花生最珍贵的是什么?默读第10自然段。

(6)、所以,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什么?(再读读父亲说的话,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7)、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这花生一样,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举例子(清洁工、送报员、)

(8)、作者明白父亲的希望吗?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指导朗读[确定]。

“风光

”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风光

”?什么是“有用的人”?

(9)、齐读最终一个自然段。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静默奉献,在抗日斗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齐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笔名,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育,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根据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方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争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2、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只是依据各自的生长特点将果实挂在枝头,由此,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静默奉献,朴实无华珍贵的品质。学习这种是借助花生讲明道理的写法叫“借物喻理”。

(六)、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你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写一写。

篇2

部编版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述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课文对话部分,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的道理。

3、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尝试写一段话,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相识“详略分明”的写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全文围围着落花生绽开。)

2、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题单第一个板块——温故而知新: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3、种花生到收花生须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具体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须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的这么具体?(让学生发觉“主要内容要具体写”板书:详略得当)

(二)合作学习,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珍贵之处呢?让我们进入其次个板块——合作与沟通。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2)沟通探讨:兄妹们强调了花生自不待言的特点是。

(3)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反复读第9自然段三遍,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花生的用处当然许多,但是有一样是很珍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那鲜红嫩绿的颜色,使人。它只把果子,等到成熟,人们才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望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即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珍贵之处是

2、小组汇报沟通: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自不待言的好处是。(板书:有用)

父亲指出了花生的珍贵之处是?(板书:不外显)

小组进行填空竞赛,引导学生发觉“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殊指出花生的珍贵之处,目的是什么?(教化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宏大、好看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组成四个句子,出示: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

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

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中,哪几句值得赞许?这四句话中关键是关注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好看而且有用”当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比较现实。)

(三)质疑问难,激励学生对课文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多元解读。

1、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引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宏大、风光的人。”

出示句子“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由四种不用的语言形式,同桌相互说一说,写一写。

只讲风光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讲风光

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不讲风光

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虽然不风光

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2、这四个语句中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对别人有好处)

3、作者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确像“落花生“一样“有用”而不是“宏大”“风光

”的。出示作者许地山资料。

(四)学以致用,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1、作者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静默奉献”的这类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在你身边肯定有很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练习写一段话。“我爱花生,它的好处许多,它虽然没有(),但珍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3、抽生汇报,总结:读着读着,同学们所写的就成了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就是《收获》。作者由“落花生”收获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收获了写作的方法,收获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端午粽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1)端午是什么时候?(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2 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 米 真

节 叶 分 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看 闻 尝

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7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再次到来,高老师让我们也来包一下粽子,让我们也体会体会这种气氛。我们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包粽子,首先要把糯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一些糯米和红枣。准备好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糯叶折叠,围拢来组成一个窝,中间放进糯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诺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形。

而包粽子就要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形,我一开始包时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多角形,就是揉成了一团球了。

包好一些就可以煮啦,可煮粽子要等很长时间。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高兴的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拨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啦!咬一口,美味无比!

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8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本源于南方先民祭拜龙祖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汨罗江,后来人们就将其作为纪念屈原之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取几片粽叶,以十字叠好,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包在粽叶里,用细麻线缠住,放锅里蒸。以前的时候,粽子是要投到江中去,让鱼儿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死尸,而现在,大多数粽子也是进了人们的肚子里。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只见一大早奶奶就扛着一捆艾往家里到处插,我查过资料,知道了插艾可以祈求把不吉祥和疾病扫出去,祈求家庭和睦健康。

端午粽教案 篇9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 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 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 红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

红豆圆圆像两点,

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 糯米 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 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 豆 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上一篇:2色彩魔方下一篇:小安村创建无邪教村工作小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