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24-11-13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共12篇)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

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张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 “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下学期在本县我去邹平一中初中部送课的时候,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张伟忠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张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张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 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张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张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省级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把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习以质朴的语言展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

(2) 学习详略结合、重点描述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 表现主题的写法;

(3) 学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 体会语言魅力, 感悟文章情趣;

(2) 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为口头表达、写作做好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 珍惜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用诗词导入新课

师:“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从这首诗中, 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端午、屈原。

师:相传, 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生: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

师: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端午风俗, 品一品那里与众不同的《端午的鸭蛋》。

(设计说明:以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端午的节日氛围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汪曾祺 (1920-1997) , 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分别给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生:端午的风俗。

生:家乡的鸭蛋。

生:端午的鸭蛋。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生:剪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生:放黄烟、写一笔虎、吃十二红。

生: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理清行文思路, 领会文章主旨, 使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 问题探究

师: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蛋白柔嫩、油多, 黄是通红的“双黄蛋”。 (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 这个心愿是什么?

生: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全国, 更希望它走向世界。

师: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 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 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 蛋白柔嫩, 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 鸭蛋中的战斗 (双黄) 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就收高邮蛋。 (生笑。)

师:其实, 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 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 (请一位学生读引文。) 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 有什么好处?

生: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古朴之气。

师: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 (一名女生先读, 感情表达有所欠缺。又有一名男生自荐读, 赢得大家的掌声。)

师: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

生:通过对比和反问, 突出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 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和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情节的设计, 让学生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细微感情。)

四、品味语言, 感受情趣

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生:运用短句:如开头的“出鸭”“系百索子”。

师:短句读起来有什么感受呢?

生:如同唠家常, 亲切自然。

师:除了短句, 还有什么呢?

生:第143页, “蛋白……”用了对比的手法, 突出家乡鸭蛋的美味。

生:文中第143、144页用了“白嘴”“空头”, 富有乡土气息。

师:这是什么语言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

生齐:方言。

生:第143页,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 红油冒出来了, 用一个“吱”字, 极其形象, 如闻其声, 如观其象。

师:你真会用词, “如闻其声”“如观其象”, 如临其境哪!确实, 就这么一个字, 便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动感与品尝者的快感。

师:但你刚才读的时候, 红油冒出来了吗?我们大家一块帮她冒出来。

生齐读一次, 再读一次。

师:这汪老就是不一般, 文章写得很随意, 很自然, 很有生活情趣。

生:引用资料, 比如引用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我不懂的是, 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呢?

师:这个问题我也不会, 同学们, 谁帮我解答?

生:紧接上文做的蛋灯来写, 也可以让我们领会古人的苦读精神。

生: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和眷恋。

生:引用历史上有关读书的名人轶事, 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有淡雅的幽思令人回味。

师:这就是汪曾祺, 写文章如同随意聊天。

生:有些语句形象, 有孩子气。如“这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啊, 不管什么时候,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 就不会老。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口语, 方言, 古诗, 短句。还有一种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所食鸭蛋多矣。”“矣”字经常会在哪类文章中出现啊?

生:文言文。

师:对了, 这就是文言词语。作者善于使用口语, 方言, 短句, 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善于使用文言, 古诗, 使文章典雅大气, 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查找语句, 品味本文语言朴素、幽默、典雅之美, 感悟作者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 感受作者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五、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师: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 也不必说中秋, 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今天似乎也显得年味儿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 不吃年糕, 不贴窗花, 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是否会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 与之相反的是, 春节在国外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 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 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 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学了本文后,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得出结论:保护传统节日, 珍视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思考, 增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份浓浓的乡情, 一份甜甜的童趣。生活中, 我们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东西:也许是带给你笑声的一个尖尖的沙堆, 也许是轻轻滑过你脸庞的一片树叶……同学们,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真真切切地记下生活的滋味吧!请大家以“生活滋味, 始于”为题写一段文字, 记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 字数不限, 但要写出乡土味, 写出感情。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取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 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有一双观察生活, 发现美的慧眼。同时, 通过课后练笔,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深入, 探讨研究缺乏深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 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 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来不及开展, 未让学生很好地展开讨论, 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 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 也是轻轻点过, 未让学生畅所欲言, 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板书的设计缺乏美感, 知识呈现不够系统。

板书的得出比较匆忙, 不够自然, 应该因势利导, 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 整体性不够。同时, 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 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和鼓励。诸如此类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注意、重视。

对《端午的鸭蛋》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端午节;鸭蛋;感悟;品味;多元解读;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其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在简简单单的鸭蛋中发现到诗意的美,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教学思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创设情境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悠然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粽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让学生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以此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

再由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到底是哪里的蛋呢?引出课文《高邮的鸭蛋》。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语言品尝

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教学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 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是:导读—品读—悟读—拓展。教会学生从句子的修辞、作者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知道如何去品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去体味好词佳句、语言特色,力求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老师再用多样的语言精心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反复的揣摩、分析。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段课堂时间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先说说我们毕节在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让学生大胆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四动”能力

课堂上我创设了“虚拟情境”这个环节。第一个“虚拟情境”: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假如你是高邮市的市长,如何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假如你是高邮的一位厨师,如何给旅游的客人介绍鸭蛋的吃法;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孩子,如何向游客兜售“鸭蛋络 子”……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第二个“虚拟情境”:“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感,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

在学生活跃之时,我又提出为什么题目不叫端午的风俗而叫端午的鸭蛋呢?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共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这一端午风俗。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重点分析了文中“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背后作者的感情,文中什么样的鸭蛋是好?为什么端午节要精心挑选鸭蛋?鸭蛋为什么要放到络子里?姑姑或姐姐为小孩编络子表现出了什么感情?络子寄托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时学生展示自己亲自做的鸭蛋络子或收集到的端午的物品,并畅所欲言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习作《生活的滋味,始于……》。

四、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上网下载汪曾祺的作品:《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个理解。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不要让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是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尊重学习主体个性差异的需要,也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纯真,感悟能力无限灵敏延展。

作者简介:付楠,女,1968年生,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专注于初中语文作文和阅读的探讨。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4

①对于二、三段家乡鸭蛋的赏析中,有两处语句“不过高邮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这两句话的风格是一样的,都表现了作者汪曾祺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及渗透着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自豪之情。但我在课前备课和语言揣摩中多给它加上了一个词“夸张”,自己也在多次的朗读品味时,越读越觉得它有夸张的味道,就一相情愿的渗透在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其实后来想这两句话应该没有“夸张”,而更多的是“比较”。这样的语言表达明明有浓浓的比较意味,我竟然把这一点给忽略掉了。范了严重的教学知识上的纰漏。所以,有待改进。

但我又觉得,要说没有夸张也不尽然。因为作者在讲述这两句话的时候明显口气是很大的,这种大的口气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和幽默的语言味道。这里的“夸张”仅仅是一种朗读味道,而不是作修辞手法来解释的。作此理解不知道行不行呢?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件 篇5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

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段) (第2~3段)(第4~6段)

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10’)

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我们一起来读2、3两段。

2、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 (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精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10’)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看看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平淡而有味”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例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3.“有淡淡的幽默”

例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明确: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4、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对此你有何看法。

(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小结: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学到了哪些写作的好方法?请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过渡: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端午节刚过,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你能否也能有所感悟?

六、布置作业。(5’)

1、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600字的左右的文章。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过年放鞭炮、发压岁钱,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2、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3、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两遍。

结束语: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大家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和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语言特色

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平淡而有味

(第1段) (第2~3段)(第4~6段)

2、适当的方言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3、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课程反思 篇6

这是第二次上《端午的鸭蛋》一课,作为借班上课的一堂课,我在授课初想过如何在小长假第一天调动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所以在以往上课的基础上我做出了以下尝试:

1.课堂前的热身:我作为初次与学生见面的新老师,对学生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虽然我与第十五中学的学科组长说了请上课班级的老师布置学生做一定的预习,我能想象出来,这种布置的预习其效果会是怎样的。在课前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课本都是光光的,如果按照最初预设的做一定不能达到效果。我果断的说道“刚刚结束的小假期是哪个传统节日?接下来的传统节日还有那些?”学生说到了端午,中秋等。于是我导入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引导学生读出“味中味”。这个导入相对且和学生的实际。

2.课文内容的初步感悟:学生没有做预习,所以我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部分学生回答道讲了端午的习俗---鸭蛋---端午的鸭蛋。这是我想要求学生谈出的内容,但是关于第二部分,课文讲述的是家乡的鸭蛋。而学生回答的确实鸭蛋,为此,我又让学生再一次默读可课文,对最初的回答做出修正。这是第二次读书。之后的回答确实有学生能够对第二部分最初恰当的修正。

3.课文内容的研读:这一环节我仍然沿袭在学校上课的作法,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的句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问题也就出现在此处,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到充分的预习,这个环节表现出过多的沉闷。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能够做出有效地回答。这一点来讲,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还是不够。

此时,我又加入一个练笔与口语表达的环节:假如你是高邮鸭蛋的代言人,请以一句简洁的话来推销高邮鸭蛋。这个环节是我此次上课新设的环节。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前提下,进一步加深认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文字表述与口语表达能力。从这个环节上看,我的设计还是达到了预期。在学生静下心来写下自己的文字后,我请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与展示。第一个学生略带调侃的.语句“高邮的鸭蛋,跳楼价”引起课堂上一阵笑声。相信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接着一个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飞表达,我肯定了学生能够选取课文原句来做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做好师生良好的互动,我也将自己预设的广告代言向学生展示“前不减美味,后不见佳肴,吃高邮鸭蛋,人生无憾。”我的这段文字是仿照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所做,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古为今用。

4.作者语言风格的了解:课文读的不透,这一点在这节课上学生没有能够达到我的预期。整个这个环节显得就是为了安排而安排。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堂实录 篇7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从去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是哪三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清明,中秋。

师:端午,清明,中秋。马上就要来的一个传统节日?

全体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五月初五。

师:农历五月初五,下周四,然后想一下,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生1:包粽子。

师:你包过吗?

生1;包过。

生2:在家门口插东西。

师:在家门口插菖蒲,艾草。

生3:喝端午茶。

师:喝端午茶,据说喝了这个茶会怎么样?

生3:过端午节就要喝一杯。

师:妈妈或奶奶有没有告诉你这个茶喝了会怎么样,有什么功效。

生3:不知道。

师:清凉,解毒,还有什么?

生4:吃大蒜,鸭蛋。

师:没了吗?我们的端午风俗就没了。

生5:挂香包。

师:你挂过吗?

生5:挂过。

师:哪来的?

生5:买来的。

生6:喝雄黄酒。

师:喝过吗?谁喝过,你家有喝雄黄酒的习惯吗?

生6:没。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村里有的人家喝

(以上为第一环节,导入部分,在本部分可让学生快速说,教师不做任何对话和点评,这样或许更好,为以后节约了时间)

二、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师:村里有的人家会这么做,注意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于是呢,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被我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去看一下他的家乡有哪些端午的风俗,书本翻开,好,快速把课本浏览一遍。

生默读课文

师:第一段看完了吗?书本盖上。汪曾祺的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生1:喝雄黄酒,放黄烟子

生2:挂香角

生3:贴五毒。

生4:在孩子头上写王字。

生5:贴符,吃十二红。

师:记得有几道红的菜吗?

生:三道,油爆虾,红苋菜,鸭蛋。

师:其它的“我”已不记得了,还有我们没说的吗?

生:写一笔虎,系百索子。

师:数了一下有几样,一共有七种,显然汪曾祺笔下的端午的习俗比我们丰富的多。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

生:吃鸭蛋。

师:为什么最难忘?书本翻开,前面读到哪,接下去往下读,然后读的时候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你可以边读边在边上写写,画一画,点一点、、、、、、课文读完了就举手。

生默读课文

三、品读端午鸭蛋中的自豪和童趣

师:一遍读完了没,好,抬头,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生:这是一只令人难忘的鸭蛋。

师:为什么难忘?

生1:因为有童年的乐趣。(其实这里就可以直接进入对童年乐趣的品读,先品乐趣,再品自豪也未为不可,此时的老师,即本人,实在有点死板)

生2:为家乡自豪

师:我的家乡的鸭蛋很有名,是不是,这是一个让人充满自豪的鸭蛋,还有谁读出自豪了,哪些人读出自豪了,举手,放下,看来不少啊。我们来看一下,自豪,这是一只让人自豪的鸭蛋,你从哪些语言中读出了自豪呢?把它找出来。

生:不过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实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从“完全”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完全”这词说明什么?

生:说明其它地方的鸭蛋是比不上的。

师: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

生: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学生朗读的语气比较到位)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味道没?

生:听出骄傲和自豪。

师: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1:有对北京咸鸭蛋蔑视的感觉。

生2:读出自豪的感觉

师:既有对别处鸭蛋的渺视,又有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再读一遍,读。

生读,语气到位

师:好,这句话里面有对别处鸭蛋的轻视,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还有哪些句子读出了自豪?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等下,就这一句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肃然起敬。

师:,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你觉得肃然起敬的是什么?

生:鸭蛋

师:是不是我汪曾祺这个人啊!

生:不是。

师:那肃然起敬是什么?

生:鸭蛋。

师:对啊,他肃然起敬的是鸭蛋,不是汪曾祺本人啊,而是家乡的鸭蛋,哎呀,我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读一遍,读。

生: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就会肃然起敬:“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最后一句,如果你是那个客人,你问我,那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1: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1: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我没感觉到太多的肃然起敬,再来一遍。

生2:你是哪里人?

师:我是高邮人。

生2:噢,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学生朗读语气比较到位)

师:噢,太好了。还有吗?表现“我”的自豪。

生: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太喜欢,他的〈〈食谱〉〉好些都是听来,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看到咸鸭蛋我会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你哪里感受到自豪?

生:他说不喜欢袁子才,但他看到后却很亲切。

师:他亲切什么?

生:咸鸭蛋。

师:亲切的是咸鸭蛋,因为他这个人我虽然不喜欢,但他宣传了我家乡的鸭蛋,从这一点上不至于对他很反感,还有吗?

生:高邮还可以出双黄蛋,别处的鸭蛋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的出。

师: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

师:这句还可以读下去。

生:黄蛋的味道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师:这句话有味道吗?还不就是个鸭蛋吗?但在作者心目中,是不是就是一个鸭蛋吗?

生:?

师:把这句话琢磨一下,读一遍,你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来。

生读

师: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生:自豪

师:但是从字面意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蛋其实是很普通的。既要表面是普通贬低的,但是暗地里又是自豪的,再读一遍。

生读

师:其实他就不是普通的鸭蛋,它是我家乡的鸭蛋。

(以上两处语言的品读,有一个失误,就是只是做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却没有再从内容回到形式,如果再引导学生把这两处语言的表达与普通的语言表达作一个对比,那么学生对汪曾祺的语言幽默、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有个更具体的感知)

师:还有表现自豪的句子吗?

生:上海卖腌腊的店户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表明高邮鸭蛋。

师:如果这个鸭蛋放在我们遂昌做广告。你觉得这个广告会怎么写?

生:高邮咸鸭蛋。

师:如果我是商户,我还会加两个字,什么字?

生:正宗。

师:哎,对,我还会加上“正宗”两个字,他们的特别表明就相当与我们特别表明的正宗

师:无论怎么变迁,我的家乡的鸭蛋总是最好的。我们现在说来说去总是说家乡的鸭蛋,有没有注意到,我没说端午的鸭蛋,而是家乡的鸭蛋,充满了一种自豪感,这做自豪源于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师:我对家乡的热爱,虽然我离开家乡多年,但我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变的。家乡的鸭蛋给我自豪感,源于我对家乡的热爱,那干脆把题目改了算了,叫“家乡的鸭蛋”,行不行?

生:不行。

师:诉我理由,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我不能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呢?根据全文内容好好读。

生:端午的鸭蛋比平常鸭蛋更特别

师:特别?

生:孩子们把挂鸭蛋络子,吃蛋很小心,不蛋壳弄破。

师:特别,特别在哪里?其实它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快乐。这个快乐基本在什么时候?

生:端午的时候。

(此处对课文标题能不能改,是课堂上临时想出来的,好像到了这里,这个问题就油然而生,可惜的是因备课时没想到这个点上,因此对此关键点的把握就不够,没有给够学生思考的时间,自己也有点走过场的感觉了,其实如果稍加引导,这个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的。但是此时却略显勉强)

师:,看来这个是不能改了。汪曾祺这么说他的作品。他说,作家是要不断拿出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这一方面。我自己觉得自己的作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的作品是忧伤的。第二类给我一种内在的快乐,第三类是对命运无可而

那你觉得我们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

生:第二类。

师:内在的快乐,你读出哪些快乐,全文去找。在你找到的快乐做标记。你找到了哪些快乐,认真仔细去发现,带着童心去发现孩子们的快乐,带着你的思想和别人去讨论。一个是我觉得快乐,第二个是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觉得很快乐,允许讨论,把机会用起来,

生默读课文做点评

师:差不多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食用一般都是用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怎么没听出味道很好的样头,你是不是朗读不够了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等下,我们读这句话,听的时候,脑子里有想象。你想到的是什么?调动各种感觉,你在这里可以调哪些感觉?

生:嗅觉,听觉、味觉。

师:啊。首先是‘吱’的一声。

生:听觉。

师:后是什么?

生:视觉。

师:后是视觉,最后归结到味觉,我们还没有吃呢?对不对,但是我们这些感觉综合在一起,我觉得已经尝到这个味道了,把这句话读一遍,记住要调动各种器官。我读前面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

生读

师:没感觉好吃的味道

生再读

师:这里我不用“冒”出来,我用红油就“流”出来了,为什么要用“冒”啊?

生:“冒”字更加贴切。因为流字好像很久以前就出来了,而冒是突然迸出来了,给我一种很快乐的感觉。

(此处的讨论教师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字“扎”,这个动作很重要,有一种动作的快感,同时又为下文用“冒”字作铺垫,且下文的“冒”与“流”的对比也与“扎”有关)

生:为这个鸭蛋和别的不一样。“冒”字有溢出来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比别的地方更好吃。

师;仅仅是好吃吗?书上有没有写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生:蛋白柔嫩,质细而油多的。

师:“冒”体现了什么特点

生:油多的特点

师:这个流字也体现油很多啊。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觉“冒”更充满了童真

师:你觉得这个冒和流在字上有没有区别。

生:有。

师:区别在哪里?

生:我觉得冒字更饱满些

师:冒的油比流的油更饱满,坐下。

生:我觉得流的话油都在外面,冒的话,油都在里面。

师:好,

生:流都是往下流的,冒是往上冒。表现了油比较多以些

师:你把这两个字的动词的特征讲出来了。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流比较平和,而冒是突然的感觉。

师:坐下,前面蓝晓静还说到一个词,这个冒字让人感到童真,你们听到了没有,还有一种童年天真的感觉,来把这句话在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个冒字没突出来,再读一遍,预备读。

生读

师:其实这个‘冒’字还带点惊喜,还要讲出油多,再来一遍。

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这是一种快乐,还有吗?

生: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我们两个去挑鸭蛋,我挑了一个蠢的,你挑了一个绣气。我们两个走在街上你会怎么讲,用语言表示出来,用第一人称。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好看多了。

师:我没听出有什么自豪感啊!

生:你的鸭蛋样子蠢啊,我的比你的好看多了。

师:还有谁来说,我们两个同时挑了一个鸭蛋,我左看,右看,越看越漂亮了。

生:你的鸭蛋真蠢啊!

师:好伤心啊!难过的要掉眼泪了,这体现了孩子的什么啊!

生:天真童趣。

(在教师和学生的情景对话时,忘记了引导学生应该对“蠢”和“秀气”的形象作具体的描述)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前面一句,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后面他怎么回答?

生:有。

师:这个字,字里面充满了什么,我就问你,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你是孩子,我是大人,我总觉得这鸭蛋没什么可挑的呢?是不是,看起来都一样。现在我是大人,问你了,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别在那里翻来翻去了,回答我。来,大家回答我。

生:有。

师:你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什么?

生:包含了孩子对鸭蛋的了解。

师:内心有一种自豪,你看我对鸭蛋多了解,你们这些人多无知。还不知道鸭蛋可挑的,挑鸭蛋还是要有学问的,小孩子这种心理,把这个字要读出来,我来读一遍。鸭蛋有什么可挑的。

生:有。

师:把你们内心的那种自豪感读出来,快乐,充满了快乐。还有快乐吗?来。

生: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蛋壳里,在空头的地方糊上一层薄膜,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

师:这里有什么快乐,做了一个鸭蛋灯,这个事情你们干过吗?

生:没有。

师:太遗憾了。我干过,我小时候干过,我把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然后拧上盖子,拿着瓶子到处炫耀,你们看我做的这个灯多漂亮啊!是不是呢?

生:这里都享受成果的快乐。

师:享受成果的快乐。

生:因为这个鸭蛋灯是他很小心做出来的。

师:这是他小心做出来的,简直可以跟艺术媲美,那你看一下,小小的一只鸭蛋,最开始我们挂在一个络子里面起先是一个装饰物,然后可以吃,吃完了还可以玩,你看,既是装饰物又是食品,又是玩具,小小的一只鸭蛋,包含了孩子多少的天真乐趣。这种快乐还有吗?

生: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这里读出了作者对自己的这种发明感觉很伟大,有一种自豪感

师:你觉得自己的发明很伟大,表现出孩子想象的快乐,还有吗?

生:写黄烟虎字,说明他写了很多遍,不厌其烦

师:既是枯燥,我仍然不厌其烦的要练,一定要把这个字练好,还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你看我能写,你不能写,还有吗?

生:系百索丝线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快乐。

生:我觉的这是小孩子。。。。。

师:我觉得估计女同学比较喜欢,男同学可能不太喜欢。

(其实备课的时候准备了课堂小节,本课的构思就是:从“民风民俗”到“童真童趣”,最后到“爱乡思乡”可是因为之前考虑到不想提到了乡愁,再考虑到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于是就把这个小节也扔了,但是后来从听课领导的反馈来看,扔的有点可惜了)

四、扩展阅读与写作练习

师:好,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小小的一个鸭蛋。汪曾祺品味出了许多的快乐,其实在人生活中,汪曾淇不仅从鸭蛋中品味出了快乐,他还从螺丝里品味出了快乐,来看一下这张《清明节》选段,他从端午的鸭蛋找出了快乐,同样也能在清明节里的螺丝里找到了快乐,这里有哪些快乐。

生:玩螺丝弹弓

师:有弹螺丝弓的快乐,首先是什么。

生:吃螺丝的快乐。

师:看了课文以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觉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的人,以发现快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

师:这句话你们听懂了没,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用快乐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你们都知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现在想想看,我的童年当中有哪些被我忽略掉的快乐。拿出笔和纸,把你童年的快乐写一写,就写一个片段。写完以后,我们分享一下,就类似的于这样一个片段。

(4分钟后,下课铃响)好,时间关系,这个我们就做为课后作业,

结束语:汪曾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源于他有一颗童心,今天我们能够理解饿感受他的快乐,也源于我们的童心。那么今后就让我们带着童心去咂摸生活的滋味。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8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让孩子通过游戏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学习他们的自强不息。

2、教育幼儿学会尊重、照顾残疾人。

活动准备:

光盘、眼罩、小球、筐子、图片、、铃鼓、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游戏“盲人走路”

1、小朋友蒙眼依次进入教室,寻找小球。体验看不到光明的人的感觉,听声音寻找老师。

2、提问:你蒙着眼睛走路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这样方便吗?

你是怎样找到小球的?又是怎样找到老师的?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他们属于残疾人)

3、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

重点:从语言上尊重他们,不再盲道上设置障碍。

4、小结:看不见美丽世界是很不幸,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辨别声音,手指触摸来完成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帮助我们周围看不见的人们。你还知道那些人是残疾人?

二、游戏“运球”

1、我们的小手都能干什么?没有手该怎样做这些事情呢?现在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

2、把你的手藏起来,先碰碰肩膀、再拍拍腿。

3、用你身体的来运球。你会怎样做?

4、小结:不用手有什么感觉?保护好自己,不触摸危险的东西

三、游戏“走路”

1、认识残疾人标志,坐在轮椅上的人一般是那里残疾。

2、用腿走路很正常,可是不用腿能走路吗?小朋友试试。

3、游戏“用手走路”,小朋友有什么感觉?

4、游戏“运粮食”

5、小结:没有腿很不方便,他们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需要照顾,我们小朋友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

四、看照片、光盘。知道如何帮助残疾人、学习他们的勇敢坚强、我们都是健康的人,好好保护自己,多多关心别人,尊重残疾人、谦让残疾人。这样你会在快乐中长大。

活动反思: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能主动观察、了解橙子和橘子的外形特征,比较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培养孩子探索的欲望。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橙子和橘子若干。

2、集体记录观察表两张(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活动过程】

1、我知道的水果。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水果,你都知道现在冬季有哪些水果吗?

鼓励幼儿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知道的冬季盛产的水果。

2、观察橙子和橘子并进行记录。

(1)橙子和橘子,实体出现。

师:我带来了两种好吃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

师:这是什么呢?(橙子、橘子)

(2)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

师:我们来找一找它们相似的地方,都有哪些?你可以用手去摸一摸。

教师请幼儿下位置观察,分成3组。

(3)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所讲的内容在大表格中进行记录。

小结:两种水果的颜色都是橘黄色的,里面的蒗也都是一粒粒的,尝起来都是甜甜酸酸的。

3、引导幼儿观察橙子和橘子,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并记录。

(1)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他们许多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它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并且把它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2)幼儿观察并记录。

(3)师请个别小朋友上前介绍记录表,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在大表格中。

小结:虽然它们都是水果,可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地方。橘子的皮只软软的,是可以用手剥的,而橙子的皮是硬硬的,是需要用刀切的。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顺序,学习书写数字1、2。

2、激发幼儿书写数字的兴趣。

3、愿意动手创作,体验欣赏创作活动的乐趣。

4、能大胆选用自己喜爱的颜色作画。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1、2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开始学写数字,谁会写数字1,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一写。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引导幼儿说出:写数,1要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1,让幼儿观察老师写数字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请小朋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一写。

二、学写数字2。

出示两座小房子,谁知道两座小房子用数字几表示:谁会写数字2,请到黑板上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2,让幼儿观察数字2的笔顺,老师写数字2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幼儿对照老师写的数字2先做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引导幼儿观察画册《小鸟和松鼠》。

1、请小朋友说一说小鸟和松鼠各有几只,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2、指导幼儿一起在画册上书写数字1、2。

教学反思:

课始以复习引入,做摘松果的游戏,每个孩子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摒弃常用的反复齐读等方法,让他们自由识记、自由交流各自的方法,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欢快的气氛,鲜明的画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唤醒对松果的认知积累,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学习课文时以读促悟,以悟激qing,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体会小松鼠高兴的心情。评议的过程既是学生交流自己对语言的体验,又是在培养他们倾听、赞美、交流的好习惯。同时,语言的感悟到积累、运用,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但又不拘泥于课文中的句式,努力体现“实”而“活”。

鼓励学生做松鼠的朋友,以角色活动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朗读为主旋律,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加深感悟,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小松鼠的聪明可爱。想象创造美。又通过贴图,在此想象让孩子们看到了懂得回报自然带来的美好未来,直接感悟文本的主旨。同时,想象的带领学生进入口语实践的情境。改变一味依赖教科书的倾向,积极利用、拓展一切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广阔的生活天地是语文的源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2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逐幅图片观察)。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

——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请幼儿完整讲述,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幼儿讲不下去时,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子累了,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图片节选自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作品《爱心树》。看似简单的线描画面,虽然没有孩子喜爱的色彩,但却蕴含着许多秘密,能激发起孩子反复观察与积极讨论、讲述的欲望,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过程中的投入。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与孩子共享活动的愉悦。

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忽视细节部分,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对其缺少关注。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树枝的变化绘画得生动、拟人化,我不断引导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变化重点进行观察、展开想象,使孩子在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第二,教师语言的引导与层层追问。活动中我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观察画面,连贯讲述,对于孩子的回答,能注意及时捕捉,层层追问,并注重帮助孩子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如当观察讲述“男孩向大树跑来,大树弯下腰伸出手臂欢迎他的到来”这一画面时,我用语言进行提示:“男孩子来到大树下,他会干什么呢?”当出现下一幅画面“大树和男孩玩‘捉迷藏’游戏”后,我又提示:“玩累了,会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幼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日常游戏中的感受带到讲述中,形成新的体验,并积极展开想象,进入下一画面的观察和讲述中。当孩子带着切身体验重回画面进行讲述时,他们中的多数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更富有创意。

第三,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效地感染幼儿的情绪,并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如在观察大树与男孩捉迷藏这一画面时,我们一起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孩子模仿角色的行为和创编角色的对话。孩子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画面营造的氛围,体现大树和男孩双方亲密无间的关系。

上一篇:安徽学校下一篇:牛年春节新年拜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