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狐狸与孩子》观后感(共11篇)
电影《狐狸与孩子》观后感 篇1
电影《狐狸与孩子》观后感
这个周末我观赏了外国电影《狐狸和孩子》。这本电影里的自然景色美不胜收,更能打动我的是狐狸与孩子纯洁的友谊。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次老鹰偷袭。那天,小姑娘带着母狐狸和孩子在草丛里玩耍。调皮的小狐狸挣脱了小姑娘的手,兴奋地在草地上乱跑。它一会儿和小姑娘玩捉迷藏,一会儿抓正在采蜜的蝴蝶,一会儿又在花丛中蹦来蹦去,小姑娘都被它逗乐了。
这时,一只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突然老鹰一个俯冲,试图想叼走正在玩耍的小狐狸,可是小狐狸并不知道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坐在一旁的`小姑娘看见了,猛得扑过去救了小狐狸。老鹰不甘心失败,便假装飞走,突然又来了一个极速俯冲,小姑娘一把抱住小狐狸成功顶住了老鹰的进攻,把老鹰气得扬长而去。
看到了这个场景,我觉得小姑娘和小狐狸之间有一种纯洁的友谊。小狐狸能和人类零距离地接触说明小狐狸很相信小姑娘。小姑娘面对着凶猛的老鹰非常勇敢,没有退缩,说明小姑娘相当喜欢这只小狐狸,我也很羡慕小主人公能和野生动物有深厚的友谊,我也希望能有这么一段美好的时光。
小姑娘找狐狸找了很长时间,最终和狐狸成为了好朋友。在我的学习中如果碰上了困难也要积极面对,不能半途而废。
电影《狐狸与孩子》观后感 篇2
关键词:儿童文学,狐狸形象,传播,创新
小的时候我们在书本上读过《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讲的是一只乌鸦经不起狐狸的赞美而得意忘形, 最终痛失含在自己嘴里一块肉的故事。我模糊地记得老师当时地解读是不要学乌鸦容易骄傲自满, 而狐狸的奸诈狡猾也只是小聪明更不可取, 鼓励我们做人要踏实诚信, 最终才会有丰富地收获。一则短短的故事, 涉及两种动物一只乌鸦和一只狐狸, 故事的作者将乌鸦和狐狸的本质属性人为抽离, 并赋予它们人格化的情感和性格, 通过动物对话的形式给小朋友演绎一个道理。这是中国儿童文学中关于动物话题故事最常用地叙事方式。
对于狐狸形象地的刻画多半苑囿在贬义群像中, 比如奸诈的、欺骗性的、狡猾的、坏心眼儿的、投机取巧等等这些带有厌恶色彩的形容词, 总会在我们以往阅读的关于狐狸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呼之欲出。随着媒介传播方式地演进, 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儿童影视作品, 能够更加形象得描摹出动物本真的形象以及在影片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 甚至部分优秀影片在创制过程中注重结合儿童自我想象和发现的能力促成了动物形象的完整回归。
凭借影视媒介传播的优势, 由文学巨著《小王子》改编的电影《狐狸与孩子》于2007年上映就创下两千多万美元的票房。这么庞大的票房数字足可说明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成效是如此立竿见影。虽然影片的内容来源是依托儿童文学名著, 但影片在阐释文本主题思想上有了更亲近自然且极具人文关怀地突破。比如该片对狐狸的生活习性大量采用真实记录得手法拍摄, 通过银幕展示的狐狸形象不仅真实可感, 而且给观影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使其“深陷”影片中不能自拔。因此, 无论是在经济利益方面还是社会影响力上的收获, 《狐狸与孩子》都是很成功的儿童文学改编作品。
一、影片《狐狸与孩子》中狐狸形象阐释的“儿童本位”显现
该片将大量的镜头交给一个10岁的小女孩和一只小狐狸, 用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来处理狐狸与孩子的关系。成人在该片中多半是缺席的, 偶尔只有两个画面涉及成人, 一是对射杀狐狸的猎人扣动扳机的手指特写, 二是小女孩失踪父母的呼喊。这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 其他人服务于儿童欲求的理念和观点, 即“儿童本位”的思想。在空寂的丛林中, 小女孩独自冒险去探索自然的神奇, 表明儿童成长过程的自我发现欲求在该片中得到满足。尤其是小女孩对那只狐狸的情有独钟, 情感上好恶倾向的自我判定, 不仅迎合了儿童受众的心理, 在情感认同上也深深地感染了成人, 并产生共鸣。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后引起成人受众叫好的原因也大多如此。
片中年仅10岁的小女孩丽拉从开场与狐狸丽丽的第一次邂逅, 就被丽丽漂亮的坐姿和富有朝气的精神所吸引。那种渴望亲近丽丽的冲动, 使她的心也跟着破碎了, 于是丽拉心中暗下决定要驯服它——可爱的丽丽。紧接着影片把秋、冬、春、夏、秋的时序渐变丽拉找寻狐狸的心理动机作为线索展开孩子与狐狸的故事。然而, 在整部影片中小女孩并没有把自己与狐狸之间发生的“奇迹事件”交代给自己的父母, 以及其他成人, 这是儿童表现出对狐狸得保护和爱惜的“童真”。在情感和认知上, 小女孩与成人截然对立。孩子在片中虽然仍旧未摆脱“弱者”的角色, 但该影片的创制人员极力将小女孩设置为童心关照下的对象, 将儿童对于狐狸的理解更加发璞归真地展演。
其实, 狐狸的机警、野性、情绪化只是被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者或者儿童监护人变相地阐释为负面的性格比如机警被狡猾取代, 野性被野心取代, 情绪化被坏心眼儿取代等。该片中表现狐狸可爱的镜头诸如狐狸蹲坐草地望远的姿态、俏皮地抓地鼠、留在雪地上凌乱的小脚印儿、抓青蛙等;表现其灵敏的天性的镜头如发觉小女孩的靠近后逃离、搬家、徘徊而不靠近、及时发现危险、预测下雨等;表现它的情绪化比如抓青蛙时不小心落入水坑被小女孩嘲笑后躲开, 在小女孩的卧室极度的不安最终跳窗等。这些精彩的画面呈献在儿童受众面前, 启发他们对狐狸的重新认识甚至对自己被传授的概念产生质疑。而此时我们成人如何去面对孩子的疑惑是值得深思熟虑的。
影片中特别交代了一段场景, 在白雪皑皑的冬天, 小女孩丽拉在一片宁静中哼着有关动物掌印辨认的童谣寻找狐狸的踪迹。当欣喜地发现狐狸徘徊的掌印时, 她偶遇了狼群。情急之下跌倒, 摔伤了脚。于是, 这个冬天她都呆在楼上属于自己的小窝。但继续寻找狐狸的心一直没有停歇。为了更加了解狐狸的特性, 电影中提到缺席的父母送给女儿一本有关狐狸的科学书本, 丽拉看的很仔细甚至倒背如流。这个细节的表述虽然提到小女孩了解狐狸的更多信息来自于父母送的科学书本, 但并未提及父母是怎样教授孩子认知狐狸的过程, 这种“反常”的逻辑恰恰呼吁了孩童应具有自我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 也突显了成人和孩童应处在对等的话语语境中, 让孩子自由想象、学习、成长。
在颠覆狐狸的刻板形象方面, 该片不单单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来描摹狐狸的形象, 导演勇敢得将话语权还给可爱的小狐狸。虽然狐狸在该片中没有台词, 仅有的几声响彻原野凄厉的叫声就足以传达狐狸野性和自由的状态。当小女孩丽拉嘲笑小狐狸为抓青蛙失足落水后, 小狐狸生气似地躲开, 不一会儿又带着小女孩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溶洞, 这些举动和孩子的行为无异。可是当小女孩在溶洞里以为自己就可以触摸到小狐狸的时候, 小狐狸却在溶洞里消失了。于是小女孩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游戏, 她决定走出溶洞。这个片段发生的故事就像小时候玩的捉迷藏, 只不过是狐狸在和小女孩玩捉迷藏。或者可以幽默的认为是狐狸反过来戏耍小女孩以“报复”被嘲笑。当丽拉一夜的惊恐被清晨早起的七星瓢虫滑落, 此时, 小狐狸就在女孩的身旁安静的睡着。儿童的童真和狐狸的童趣相映和, 这样的画面多半会让人笑着流眼泪吧。
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就像电影《狐狸与孩子》中说的“生存下去, 或被别人吃掉”。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往往就是那份难得的真实感。而真实感的得来与个人的“参与”有着直接联系。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尊重“儿童本位”思想, 将这种“参与”和谐地嵌入荧幕中和荧幕前儿童的心底, 作品获得成功将指日可待。
二、儿童本位与儿童文学的影视传播
郭沫若最早提出用“儿童本位价值观”来解释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1) 他说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 由儿童的感官以直愬于其精神堂奥, 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和感情之艺术。 (2) 对于“儿童本位价值观”能否很好得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得以体现, 是影响儿童文学传播是否通达得必要条件。那么, 注重体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传播方式地创新就成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改编者、演绎者、传播者等相关人员势在必行的选择。同时任何形式的创新也必然在“儿童本位”理论指导下得以实践发展。
(一) 儿童文学的影视改编应充分融汇“儿童本位”意识。
“儿童本位”旨在发现儿童存在, 提升儿童主体地位, 平衡儿童与成人的置换话语, 实现儿童自醒。多数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 都对儿童接受事物的心理有独到的亲近自知, 文字描述越趋近于简单直白越能简洁地传达思想主题。而影视改编把文字语言糅合成动感悦耳的视听语言, 将想象约束在荧幕内给孩子提供一段可参照的影像而并非意识约束, 能够更好的调动孩子积极去思考去参与其中。影视要善于用孩子式的眼光去发现, 孩子般的语言去表达, 孩子式的行为去行动, 让现实中的孩子们去感受, 这种独特的双向交流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实践中更能够被孩子接受认可。久而久之, 儿童文学影视传播便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诸如本文的案例电影《狐狸与孩子》, 在传播狐狸形象方面就很好的运用了儿童本位的思想。对于狐狸的发现、主动亲近、成为朋友最终分离这一连串的故事都是由一个10岁的小女孩独自完成的。片中小女孩说这是属于狐狸和自己的小秘密。当小女孩摔伤禁足的时候, 站在窗口眼睁睁地看见大人们对狐狸的猎杀, 摔掉拐杖的举动很形象的表现出孩子的情绪和不满, 但影片也提到了作为一个孩子说给大人们的言辞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正是这种话语无助的绝望, 促使孩子和狐狸的关系成为一个小秘密被孩子保护并“隐藏”起来。这于荧幕前的儿童来说, 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反而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导演对于儿童观影心理地关照可谓细致入微。
(二) 儿童影视作品的原创也应充分运用“儿童本位”思想。
和儿童文学文字作品创作一样, 儿童影视作品创作同样需要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创作出适合儿童观看接受的作品, 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儿童参与创制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比如《狐狸与孩子》在拍摄前期, 剧中小女孩的扮演者贝蒂若耶布萝就在动物训练师的帮助下体验与狐狸的沟通, 学会如何和狐狸成为朋友。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为影片能够自然顺畅的完成拍摄提供了可控保障。通过与狐狸的近距离接触, 也使得贝蒂准确把握自己在片中的角色, 更能恰如其分的给受众诠释孩子与狐狸的微妙关系。孩子在影片创制过程中体现的间接作用, 我觉得应该考虑在影片正式公映之前对儿童受众进行抽样“观影接受调查”, 通过意见反馈的形式将孩童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作品创制组, 继而对于孩子的看法加以斟酌筛选, 适时调整内容或角度, 这对于更好地传播儿童文学经典似乎是必备的功课。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繁琐且没必要的工作环节, 作品问世最终是否被接受认可, 在未来发展中儿童受众占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因此, 在创作独立的影视儿童文学时, 对于儿童本位思想更应该重视起来。
总之, 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就像《狐狸与孩子》中说的“生存下去, 或被别人吃掉”, 如果不适时开拓儿童文学传播途径及丰富传播思想, 那么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儿童受众地冷遇。而“儿童本位”主体价值得及时体现, 为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潜力无限的新鲜血液。儿童文学影视作品是值得大力开发的新天地, 读图时代的艺术审美使命就在眼下。
参考文献
[1]胡丽娜.影视改编与儿童文学的跨媒介传播[J].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2]张宁杨倩影.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81期.
[3]高超美.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从爱丽丝到鲁西西[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2011年第5期.
电影《狐狸与我观后感》观后感 篇3
冬天渐渐来临,小女孩再也找不到那只狐狸了,但是她没有放弃,多次进森林去寻找狐狸,但是在一次去寻找狐狸的时候,失足摔伤了腿,不得不放弃去寻找狐狸,在家度过漫长的冬天。天气变得逐渐暖和起来,小女孩的腿也逐渐好起来。她再次进入森林去寻找狐狸。在她不懈的寻找下,她找到了狐狸一家。但是狐狸多次搬家躲避人类。
于是,小女孩选择了在远处观察狐狸。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生疏、猜疑中,狐狸不再躲避小女孩,狐狸逐渐接近小女孩,别与小女孩成为了朋友。小女孩一次把狐狸带到家里,企图驯养狐狸,但是狐狸在家中变得异常,疯狂的想要出去,最终撞破玻璃摔下楼去。小女孩把狐狸抱去森林中,放狐狸在森林里中走了,她不知所措,在森林中漫无目的的散步。在山崖中再次见到了那只狐狸。
小女孩爱这只狐狸,为了让狐狸信任自己,将自己的食物给狐狸;为了爱,在森林中等待狐狸的出现;为了爱,保护这只狐狸;为了爱,反省自己的过错。
小女孩爱这只狐狸,但是爱不等于占有。狐狸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快乐的生活。许多事,我们无法决定,即使改变了那件事情,他的结果也未必是好的。人们应该尊重动物们在自然中生存,不要企图去改变动物的习惯。如果人们爱动物,就不能去占有它,而是选择与它共存。这才是对动物真正的爱。
★ 电影《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与杂谈
★ 电影观后感范文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精选
★ 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字
★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 英语电影观后感
★ 简爱电影观后感
电影《孩子那些事》观后感 篇4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孩子的那些事》,影片讲述的是:五(1)班有一群顽皮的孩子,总是给老师制造一些恶作剧,或者就是偏不按老师要求的去做,让老师很是无奈和生气。
有一次,有一位女孩过生日,老师送了她一件漂亮的裙子,可她不喜欢穿那种款式的衣服,因此把衣服扔进了垃圾桶,林老师发现了,批评了她,她很不高兴。后来在老师的教育之下,那个学生重树自信,重拾信心,老师又给她买了一件裙子,她喜悦得接受了。
还有一件事,让老师处境尴尬。孩子们所在的学校与美国一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在联谊典礼上,为了见证两个学校的友谊,美国的那所学校赠送了一颗樱桃树,并提出让两位校长亲自栽上,结果树在栽的过程中断了,师生十分诧异。原来是两个学生用树打架时把树打断了,林老师因此也受到了校长的责怪。
后来,五(1)班的那些捣蛋学生在林老师的真情感染和晓之以理的教育下,那些孩子逐渐的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变成了讨人喜爱,文明有礼,懂得感恩的学生,这一切的变化都来自于老师无私的关爱和辛勤的培育。
爱国电影红孩子观后感 篇5
《红孩子》讲述了一个叫王闹闹的男孩,因为不尊重红色经典音乐,而被mp3音乐小精灵施了魔法到了H61星球,小精灵告诉王闹闹返回地球的条件是要结交四个朋友——张嘠子、王二小、潘冬子和小萝卜头。
王闹闹经过努力终于交到了四位朋友:嘎子历经艰辛,成为抗日小英雄;机智勇敢的王二小把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机灵的小交通员潘冬子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小萝卜头在距全中国解放只有二十四天被敌人打死了。王闹闹在向红孩子讲述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后,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地球。
天堂的孩子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6
《天堂的孩子》这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名叫阿里的小男孩在无意中丢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双鞋子,他为了不让贫穷的父母发现,于是告诫妹妹: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有钱给你买鞋,爸爸知道了你也会挨打。但阿里害怕父亲会知道这件事,他不想让本来就贫穷困难的家因为他再添加上负担,于是兄妹俩就轮流穿着哥哥的球鞋去上学。
一天,阿里兄妹知道球鞋是一位比自己家里还贫穷的小女孩拿了,却没有去拿回来。穷苦的人之间是没有互相敌视的,而是互相帮助,互相同情。
后来阿里得知区里举行小学生五公里长跑,三等奖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他恳求老师给他参赛的机会,他只希望给妹妹赢一双球鞋,让妹妹可以慢慢走着上学而不是跑着上学,可他最后拿的不是第三名,而是第一名,他非常伤心,因为第一名的奖品是运动服,而不是运动鞋,阿里成了最沮丧的冠军。
天堂的孩子电影观后感初一作文 篇7
电影的两个小主人公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兄妹俩都是很有责任感的孩子。一天妹妹的鞋坏了,哥哥阿里去修,回来的路上买菜时,那双修好的鞋子被拾垃圾的人误认为是垃圾捡走了。这对每人只有一双鞋子的兄妹来说,真是天大的难题。他们不愿让父母知道。接下来,兄妹俩过上了令人揪心的生活——他们只好轮流穿一双鞋。每天,哥哥让妹妹先穿自己的鞋去上学,妹妹上学后,迅速完成老师的课堂作业后,然后跑回去,让等在路上穿拖鞋的哥哥穿。为此,哥哥阿里经常上学迟到,多次挨骂。为了能保证有鞋穿,阿里放弃了所有的课外运动。他非常珍惜学校的生活,平时学习也很用心,总是在班上前几名。
有一次,妹妹为了跑得快点好让哥哥早点上学,结果在横跨水沟时,一不小心将一只鞋掉进了水沟里,当看到鞋子在水里顺水流走时,我的心都为她捏了把汗——如果鞋没了,哥哥怎么办啊!不过最后还是化险为夷——一位和蔼的老人帮了她。
电影中有很多的伏笔,为后面的突发事件创造了条件。除了在故事中始终有兄妹俩上学路上要横跨过很多水沟,为妹妹鞋子不慎落水埋下伏笔外,还有兄妹俩为了上学跑步换鞋,为哥哥阿里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穷人的孩子也是很善良的。一天,妹妹发现丢失的鞋子最终穿在另一女孩的脚上时,悄悄地跟到她的家。当兄妹俩发现那个小女孩的父亲居然是个盲人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要回鞋子的念头。
电影《狐狸与孩子》观后感 篇8
《念书的孩子》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九岁的开开和爷爷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这是一部典型的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电影。
影片中的开开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只能还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不过好在开开还有一个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小胆儿,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欢笑。
开开是一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好孩子。和爷爷相依为命,常常等远方的妈妈爸爸打电话,这可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吧!
开开是一个坚强勇敢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开开为了给爷爷减轻负担,每天早上早早起床给自己和爷爷做饭;开开那么小的年龄,还自己学着蒸馒头,想想开开,再比比我们,我们真是比开开幸福多了,我们应该向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开开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开开每天在学校借书,晚上回家给爷爷念书,开开为了腾出时间给爷爷念书,开开在学校早早地就把作业完成;爷爷不在的日子里,开开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台阶上写作业,啃馒头,喝凉水,条件再苦,也不忘记学习;开开还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考上博士,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不像爸爸一样长时间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和家人!
我对开开真是敬佩,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把对父母的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当看到他和“小胆儿”说起父母思念之情时,我的眼泪总是哗哗地流着,仿佛开开在对着我说一样,让我感同身受。
……
看看开开,再想想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要比开开优越很多,而且我们还有父母沉甸甸的爱,因此,我们要努力像开开学习,做一个懂事、勇敢、坚强的好少年!
《狐狸与我》观后感 篇9
故事讲了一个秋日的早上,小女孩独自走在森林里的有羊肠小道上,突然冒出来一个皮毛火红且闪着光的动物。这只狐狸就像《小王子》里的狐狸一样,狐狸看到了陌生人总是仓皇逃去。从那天开始,小女孩每天都去一个固定地点去等狐狸,在这段枯燥、乏味的时间里,小女孩看到了各种俏皮可爱的小动物,更是见证了食物链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锛法则。
终于,女孩找到狐狸,并且他们俩的关系由生疏,到接受,再到熟悉,。在捉弄,猜疑闹别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彼此期待,信任,狐狸还不时的带小女孩去深林里的无人区,让小女孩见证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捉摸不透。一切似乎都那么美好。
当我看到狐狸被小女孩拴上,被带到自己家的时候,我觉得狐狸会很乖,但是我想错了,狐狸非常反抗这种行为。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动物,是有着一种属于它们自己的野性。
狐狸与我观后感 篇10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放学后的秋日,有一个小女孩被狐狸吸引。小狐狸在捕鼠,女孩一点点靠近,背对着阳光,第一次和狐狸四目相接,阳光让一切看起来温柔美好。然而狐狸跑开了。
小女孩唱着动听的歌正山上寻找小狐狸的踪迹。不料,失足摔断了腿,被爸爸妈妈禁足在家,所以,她只能在家观看有关狐狸的书籍,所以,这让她对于狐狸更加着迷了。狐狸恋爱了,成双入对,然而自然不光有弱肉强食,更有人们设的各种陷阱,狐狸的伴侣被杀死。
春天来了,她的腿终于好了,她也可以继续追寻狐狸,终于在丛林深处,她找到了带着一窝宝宝的狐狸,然而狐狸不喜欢人类靠近它们的窝,趁夜,狐狸叼着宝宝搬了家,女孩终于懂得自己不该打扰狐狸,于是她改坐在大树上观察,并通过偷吃她三明治的刺猬,她想到了办法:如果三明治能吸引刺猬的话,也一定能吸引狐狸。
女孩渐渐和狐狸建立了信任,女孩在森林里建起家来,兴奋的指给狐狸这是门,这是院子,并且给狐狸戴上了项圈,当狐狸发现自己动弹不得时,惊慌失措的就跑走了,就这样,女孩失落的回到了家。她还担心着狐狸生气不在理她,可是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狐狸却出现在女孩的家门口。女孩试探着带狐狸走进她的家,狐狸小心翼翼的跟着女孩上楼进到房间,因为狐狸很害怕,所以它才会四处乱窜,甚至撞碎玻璃,破窗而出,女孩惊叫着跑到楼下,抱着头上都是鲜血的狐狸,失声痛哭着。
《狐狸与葡萄》读后感 篇11
我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那就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的书――《伊索寓言》。每一篇精彩绝伦的寓言背后都有大道理,这让我受益匪浅。
《狐狸吃葡萄》是远近闻名的故事,狐狸因为无论如何都吃不到葡萄,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说葡萄酸,还理直气壮地误导其他小动物。像这种自欺欺人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就拿我们身边的学习来讲。班里的某些同学视而不见比他学习差的人笨鸟先飞、奋发图强、快马加鞭地赶着学习,比他蒸蒸日上的同学也更上一层楼。而他依然若无其事,放荡不羁,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反而沾沾自喜。从此学习一落千丈,跌入了谷底。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哦!
【电影《狐狸与孩子》观后感】推荐阅读:
狐狸与葡萄读后感08-21
《孩子梦想》电影观后感08-09
沉默的孩子电影观后感励志作文12-18
跑吧孩子电影六年级观后感600字10-17
关于爱国电影观后感推荐:《红孩子》观后感07-26
乖狐狸读后感06-06
《鹰和狐狸》读后感06-10
蝉和狐狸读后感09-15
蝉与狐狸教案设计06-16
狐狸与鸡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