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思乡抒情诗(通用5篇)
送别思乡抒情诗 篇1
送别诗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3 分)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3 分)
参考答案:
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 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⑴.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⑵.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答案】⑴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⑵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解析】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 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答案】(1)酒(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解析】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 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译文】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思乡诗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⑵.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答案】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⑵.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马戴: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诗歌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
长安九日诗(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除夜①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写景抒情诗
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1)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2)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2分)
答案:1.(1)斜阳(2)半日(2分,每空1分)2.“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6.(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 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⑴.“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⑵.“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解释意思,答出用典故,答出表现内容)(2)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貂皮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金兵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首诗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2分)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论古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篇2
“世间万般愁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而形于言”(《毛诗序》)。正如南朝钟嵘所言:“若乃……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妇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归……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故而,别离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词,并以其缠绵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千百年来,这种绵绵的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震撼了多少读者的心灵。我们还是从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送别诗词来作一番考量,以窥其一斑。
古代送别诗从内容来看,主要以抒写离别之情为主,而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与亲人离别和与朋友离别两种不同的情形。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送别诗主要是后一种。如李白的《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山中送别》、《渭城曲》,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等等都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难舍之情和对朋友的无尽思念。
也有作者在与友人分别之时,除表达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之外,还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安慰和鼓励,体现了古人“君子赠之以言”的传统。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就含有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话语质朴而豪爽,出自肺腑,显得自然亲切,于慰藉之中又倾注信心和力量。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倾诉了与友人的殷殷情意之后,接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对友情的独特理解,既劝勉友人又以此自勉,激荡着一股豪迈之气,遂成千古名句。
除抒写离别之情外,古人有时还借送别诗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的际遇中写就的,不乏见情见性的佳作,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慷慨激昂,豪迈不羁的功名期许、报国之志跃然纸上。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都是言志之作。
当然,有不少的诗歌,所表现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情感内容,而是几种情感的综合抒发。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缠绵凄切,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境悲凉,催人泪下,风格属于伤感的一类。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上述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风格属于豪迈的一类。还有的运用优美的文字,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轻松的氛围,给人以悠远无尽之遐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风格上属于萧散飘逸的一类。
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诗中直抒肺腑,用语言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或不舍,或感激,或劝慰,或鼓励,或思念,旨意显豁,语言明白。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但诗旨是明白的,语言是浅显的。他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亦是直抒友情之作。另如高适《别董大》、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等诗,都是直接抒情之作。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诗中不使用表明自己感情的词语,不明白说出自己的思念或不忍等意思,而是通过比喻、写景或是以其他意象来进行暗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且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含蓄委婉、蕴味悠长、耐人咀嚼的特征。
诗人们采用这种手法来抒发感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与中国古代所崇尚的一种艺术精神有关。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鉴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方式里。
所以,我国古代的诗论里有很多论述含蓄艺术的内容。例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就推崇隐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文心雕龙》)。白居易也主张“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言下之意是不贵直言其意,要含蓄地表达。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欧阳修《六一诗话》)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评《国风》“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两句诗道:“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其又评杜牧之诗句“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是“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即此可见,我国古代诗歌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是不贵直露,而崇尚含蓄的。诗人在作品中总是力求用暗示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是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
在这种间接抒情的送别诗中,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方法主要有借景言情、托物寓意、比喻烘托、虚拟想象等。但是这几种手法并不是在每一篇中都单独使用、截然分开的,常常是在一首诗中兼而用之。例如既有景物描写,又创造物象,同时兼用比喻、衬托的手法等。下面分而论之。
一、借景抒情。送别诗主要是抒发离别之情,而古人送别的地点又多在村外路头、渡口桥边、长亭古道或旅馆驿站。这些地方境界开阔,作者触目所见,眼中惟有落日余晖、流水白帆、江风引雨、风萧马鸣、云横秦岭、雪满天山,这些景象很容易使人感受到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产生萧瑟凄凉之感。作者触物伤怀,这些物象便感染上作者浓浓的离情别绪,成为“人化的自然”,具有了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相接,春江渺茫,境界廓大而苍凉,包孕着作者无边的离情别绪;后两句在联想中开发意境,在虚拟的境界中深化感情,顿使全诗情景浑成一体。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离别时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也有的送别诗以描写明丽优美的景物寄寓情感。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景象,但在写景中我们又仿佛看到,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站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惟有滔滔不尽的长江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滚滚不尽的江水,不正象征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亦是此类。
此种以景言情,融情入景的手法,使客观的景物具有了人的主观感情,情景交融,密合无间。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又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方是达情之妙文。”并感慨后人读诗对这些语句没有认真用心体察:“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现在我们读这些诗的时候,也不应等闲放过,要对这些诗句用心体会,深入理解诗人蕴藏在景中的一片深情。
二、创造意象。在送别诗中,作者常常通过创造一些富有寓意的意象来暗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送别诗中,作者常用的意象主要有:杨柳、落日、余晖、浮云、月、凉风、长亭、南浦、酒、秋、流水、白帆、斑马、渡口、灞桥、钟声、飞絮、浮萍等等。这些意象在诗中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喻意,此点前人多有论述。例如杨柳的意象,殷宽在《唐别离诗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一文中,就从其历史发展与寓意、手法方面,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
柳、杨柳,或折杨柳,在古人借以生发离情别绪的意象中,处于首要位置。我不知道《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不是最早用“杨柳”象征脉脉离情的诗句,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习俗。到了唐代,诗人雍和写了一首名为《折柳桥》的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不仅桥由情尽桥改为折柳桥,而且更使折柳成了京都市人送别亲友的所在。在这里送客的文人极尽想象比拟之能事,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另有一位作者则论述了它产生的原因: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风云有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
此外,以流水寓意感情的深远悠长,连绵不绝;以日暮、斜阳来营造一种苍茫忧伤的氛围;以月亮来象征思乡和渴望团圆;以长亭、南浦、灞桥来暗示伤离惜别;以酒来寄寓祝愿与长久;用秋代表萧飒寂寥;以浮云、飞絮、浮萍来寄寓飘泊无依;以孤雁、离群之兽来象征孤独凄凉;以白帆、兰舟、斑马来象征别离等,都是诗人惯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运用,已经赋予了它们约定俗成的喻意,承载着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内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要一接触到这些意象,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其象征和暗示的意蕴,在内心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
此类例句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山中送别》)等等,句中都有意象的运用。还在整首诗中还可以连用多个意象,形成意象的叠加,起到突出主旨、强调情感的作用。例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些都连用了多个意象,加重了作品的情感氛围。
三、虚实相生。与亲友的分别虽在当下,但是诗人可以想象别后的情景,以虚拟的笔法去写对亲人朋友将来处境的担忧和关切,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这就是虚写。但是,虚写所表达出来的却是真实的情感,而且可以说,正是由于实际的关切,才有了这种空灵的笔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后两句即是推想,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泊船潇湘,深夜不寐,耳听清猿悲啼,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恬的景象,加倍地表现了作者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抒情手法之外,诗人们还常常采用比喻、移情、映衬等手法来抒发感情。例如“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用悠悠不尽的江来水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用无处不在的春色来比喻友情的深厚浓烈。
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淌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这实际上是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这两例中,诗人是运用了移情的方法,不直接写人的离情,而是把这种感情移植到眼前的景物上,予以间接地表现,使之更富有艺术魅力。
思乡的抒情古诗 篇3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送别冬天抒情诗歌 篇4
尽管我如此留恋
你还是越走越远
隐藏了一个季节的秘密
都随着春风消散
人都说冬天无情
我却读懂了你的冷艳
其实对你最大的幻想
说起来也特别简单
只要你好好下一场大雪
给世界一个洁白的绚烂
你执拗得像一个孩子
怎么也不肯兑现
答应好的事情
总是突然变脸
让所有美好的承诺
变成一连串的.遗憾
既然一切不能如愿
我也就不再期盼
因为你选择了这种方式生活
谁也无法改变
你把累积的枯萎
交给了早来的春天
直到正月里的一场大雪
才让一冬的梦想圆满
麦苗绿了,小草醒了
油菜花猛长,天也变蓝
一切都好了
我却对已经远去的冬天
送别思乡抒情诗 篇5
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樽:酒杯,此指酒宴。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前两句抒情。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后两句赋物。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5、比喻。
6、想象。
7、化虚为实。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gǔ] 罟师荡桨向临圻q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
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二、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四、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泛菊杯深:指两人共饮菊花酒。泛,漂浮。深,把酒斟满。梅:梅花。角:号角,这里指笛声。远:指笛声悠远。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可入药。吹梅:吹奏《梅花落》。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时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中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借酒抒情。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送别思乡抒情诗】推荐阅读:
思乡情怀的抒情作文06-03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10-11
思乡的诗句——《冬日山居思乡》09-13
秋江送别,秋江送别王勃,秋江送别的意思,秋江送别赏析11-07
思乡之情论文09-14
散文:思乡之情08-26
节日思乡诗集10-17
思乡的文章11-19
思乡之情的诗句10-22
思乡曲串词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