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情怀的抒情作文(精选7篇)
思乡情怀的抒情作文 篇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著名的诗,相信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它是古人对乡愁的理解,是古人对久离家乡的无奈与叹息。
其实不止这一首,古人对家乡怀念的名诗名句是很多的:“阳光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客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等等。事实上,你一翻名诗集就会发现大多数名诗都是描写故乡与乡愁的。乡愁不用说,自然是饱含了思乡情怀,显示出诗人对家乡之渴望,也有不能回乡之无奈,诗人只能借归雁、春花、寒梅寄寓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愁思,使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能深感作者的思乡之苦。而诗人对家乡风光的描写却往往带着无限的喜悦与赞美,写出了家乡在诗人眼中的美好,更体现了诗人对家乡之热爱。
而现代人对家乡、乡愁的描写似乎少了许多,现代散文诗歌写乡思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了。农民们进入城里打工基本上不愿再回去。我六岁从湖南来到北京,可现在连老家话都不会说了!年年回家被不认识的老乡当外乡人看待,被怀疑地问道:“你不是这儿人吧?”会不会是比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更大的悲哀呢?
也许不会,因为有些人把自己的家乡已视之为粪土了!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听到后排两个人用流利的普通话聊天,有一个人竟说他也是湖南人!我顿觉十分亲切。可另一个人问他:“湖南怎么样呀?”他竟答:“三个字:脏、乱、差!”接着把湖南的负面消息说了一个遍,并以一句:“幸好我到了北京。”作为结尾。我的心都凉了,同时我也很好奇:古人的乡愁去哪儿了?对家乡的热爱去哪儿了?!
这时一件可怕的事情,它并不只在于我们会与先人的文化情感失去共鸣;更关键的是,它能消弱民族的凝聚力!屈原、烛之武、荆轲、李广、霍去病、岳飞……他们都是民族的义士,为了国家的安危去与敌人勇敢地斗争,为国家而死。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爱国之士,中国才能够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屹立至今的传奇。而站在他们身后支持他们,给他们以勇气和动力的正是对家乡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都缘自于那小小的乡愁。
而今天,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险阻终于站起来的时候,人们对故乡、国家的情感竟慢慢淡漠了?!
孟子说:“因忧患艰苦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最后灭亡。”而我要说:“因思乡爱国得以生存,因崇尚物欲最后消亡!”让我们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祖国,爱我们身边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山每一河,每一石每一土,找回那还未完全远去的乡思吧!
思乡情怀的抒情作文 篇2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 而且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铁肩担道义”之情怀, 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但高考作文的客观现状到底如何呢?作家梁晓声说过:“很多孩子, 只有情调, 没有情怀, 没有情愫, 没有真情实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 不经意间就变得这样了———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黏糊糊的一团。”更有阅卷老师感言:“高考作文存在着‘低幼化’的倾向, 到了高中还停留在初中乃至小学的思想水平和情趣上, 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怜。”
“情调”和“情怀”有何区别呢?简单地说, “情调”是指向“小我”的, 它在作文中往往呈现出“贫血” (缺少真情) 、“缺钙” (缺乏理想和斗志) 和“麻木” (缺少痛感) 的时代病;“情怀”是指向“大我”的, 它在作文中呈现出的则是有体人之心、谅人之怀, 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如果说“情调”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话, 那么“情怀”则是为芸芸众生搭建一个心灵的屋檐。袁隆平正是因为有着“让人类摆脱饥荒, 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情怀, 他才能在梦中惊喜地发现, 他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 稻穗像扫帚那么长, 稻谷像花生米那么大, 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高考作文要写出高中生应有的深度和厚度。要让阅卷老师不仅有“看头”, 而且有“嚼头”, 就必须淡去“小我”情调, 展露“大我”情怀。情怀的展露不在所为之事的大小, 而在为事之心的敏钝。哈佛大学招生时对学生情怀的关注着实让人叹服:
我们需要将来能改变世界的人。
———宁夏的一名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 并给予全额奖学金。这位姓杨的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 支援西部教育。哈佛方面对此做出如是解释
“大我”情怀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生发点:1人情、人性:待人之心、处世之道、悲天悯人、人间道义等;2人品、修养:价值取向、心胸气度、节操尊严、视野境界等;3民族心理:文化特征、文明素养、社会基石、脊梁魂魄等;4草根群体: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精神空间、幸福指数等。如“悲天悯人”的情怀, 下面一则名人逸事可供广大考生感知、感受和感悟:
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 李叔同经常去他的高徒丰子恺家里。李叔同一个奇怪的动作, 引起了丰子恺的注意。丰子恺家有个藤椅, 李叔同每次来的时候都坐在上面。然而, 每一次坐之前, 李叔同都会轻轻地摇一下那个椅子。有一天, 丰子恺终于忍不住了, 问他为什么。李叔同说:“这椅子里头, 两根藤之间, 也许有许多小虫。突然坐下去, 会把它们压死, 所以先摇动一下, 好让它们走开。”丰子恺听了, 非常震惊。
那么, “情怀”又从何而来?如何生成呢?就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而言, 培养“情怀”基本上有以下四个途径:
一、实施“四走进”行动。知“情怀”易, 施“情怀”难。广大高中生要通过公益、慈善、志愿者等系列活动, 走出“三点一线”, 走进社会, 走进社区, 走进草根, 走进弱势群体。只有实施“四走进”行动, 才能将“把衷心献给祖国, 把爱心洒向社会, 把关心送给他人, 把孝心带回家中, 把信心留给自己”的愿景化为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底色”。须知, “知行合一”的情怀才是真情怀, 也只有真情怀才能让读者怦然心动。
二、重温教材名篇。教材中鲁迅的《药》、杨绛的《老王》、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篇流淌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真情关注, 有着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养分和历久弥香、常读常新的内蕴, 广大师生可以重新品读、品味, 在重温中触摸、感受其情怀。初读, 是“走近”作者的情怀;重温, 是“走进”作者的情怀。只有“走进”作者的情怀, 我们才能真正与作者情怀的经脉同频共振。
三、阅读迁移探究。现代文阅读题和古诗文阅读题中的文本, 许多都蕴蓄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同学们在做完阅读题后完全可以由“读”向“写”迁移, 探究作者的情怀及其表达的路径、表现的手法。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以读促写。对作者情怀的探究, 可以为自己情怀的生成和表现提供富有触感的借鉴。二是事半功倍。把阅读文本用好、用足、用透, 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能让“读”更为入骨, 让“写”更为给力。
四、浸润精神家园。不管课业负担多重, 一年之中有几道精神大餐还是需要同学们享用的, 如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等颁奖典礼。这些“年度人物”带给我们的是一部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 他们的家国情怀、民生情怀等让我们或热泪盈眶, 或潸然泪下。人的职位有高低, 地域有南北, 收入有多寡, 成就有大小, 但是情怀与这些都无关。一个能感动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利他”情怀的人, 感动我们的也一定是我们想做却还没有去做或者没有做到的“利他”之事。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颁奖典礼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 浸润心田, 让我们的情怀更滋润, 让我们的精神更丰赡。
高考是残酷的, 因为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如果千军万马都能用情怀的真气给自己的作文注入一脉人情、人性、人文的暖意, 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附:
【情怀名句小辑】
1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钩帘归乳燕, 穴片庸出痴蝇。爱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 (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4无尽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
(鲁迅《这也是生活》)
【情怀故事小辑】
心灵屋檐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 他们很纳闷, 这家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还在屋檐下面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 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遮风挡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 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温暖。
倒扣瓜皮
作家蒋子龙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在戈壁滩上吃西瓜的故事。吃完了西瓜, 他将瓜皮向远处用力地甩出———这里是不会有人罚款的。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瓜摊主人却跑过去把他丢弃的瓜皮捡回来, 然后倒扣放在路边, 说这样可以尽量保持西瓜皮的水分, 万一后面有意外断了水的人, 西瓜皮可解他们的一时之需。他还说:“这是规矩。”
砌墙留洞
印度北部有两个相邻的村落。其中一个村落经常发生夜间入室抢劫案。许多村民的财物都在深夜被蒙面劫匪席卷而去, 主人稍有反抗, 便会被劫匪用刀刺倒。而邻近的村子从未发现过这类事情。
警方侦破此案后, 将劫匪捉拿归案。审讯时, 问及劫匪为什么只选择一个村子下手, 却对另一个村子秋毫无犯。劫匪的回答是:他也常常光顾另一个村子, 可是, 每当他接近住户的院墙时, 总是有鸟聒噪起来。鸟慌乱的叫声惊动了主人, 屋里即刻就会亮灯。
原来, 那个让劫匪无法打开缺口的村落里, 住户的院墙都是一个叫孟猜的匠人砌的。孟猜每次砌院墙时, 都会刻意留下一些空洞以方便鸟雀筑巢。
暖手诊断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内科专家, 在癌症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他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到冬天, 他就会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 使手总是保持热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的回答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说, 到癌症研究所来就诊的, 都是些饱受病魔缠身之苦、抱着极大求生希望的癌症病人。面对医生, 他们心中的忧虑及期望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一来就握到了一双温暖的手, 就会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而假如握到的是一双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手, 病人的心也许就会发凉, 因而对生命失去信心。
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散文) 篇3
我的故乡山西翼城南梁乡南常村有许多民俗节日。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家家户户开始扫房子,曰“扫刮”,因为这之前怕灰尘眯了祖宗神位眼睛。窗户纸换新纸——旧时毛边纸。拆洗衣被。除夕夜是爸爸妈妈最忙的时候,剁饺馅,缝制新衣,洗脚。妈妈们妯娌几个合作蒸枣糕或曰枣果和红绿豆沙包。馒头上点食品红,以平添节日气氛。蒸馍最大的叫枣果,献祭和走亲戚用。吃时切割。蒸煮煎炸的食品要吃到正月十五。
春节写对联,爸爸教我们。火炉写“小心烛火”,柜上写“锦衣满柜”。给土地爷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初一一大早要穿新衣,还要戴新帽子,可是忙了一夜的妈妈,眼睛熬红,还发现有的扣襻没钉好、袖子没有上好。鞋子,那是妈妈一针一线指头流血缝纫的。鞋子必须很紧,才能收脚。所以要用鞋拔,或者用楦子撑开。穿久了,鞋子不跟脚,妈妈又得用针线把鞋帮缝紧些。
正月十五闹红火,土语叫耍故事。大概类似于鲁迅记述的社戏。这种红火曾普及村村落落。耍狮子、舞龙灯、跑旱船、走地灯、闹抬杠等民间社火形成一派欢乐气氛。常富甲耍虎,吃小孩,其子常永年被吃,又从尾部钻出,好像老虎拉大便。大家着实乐了一把。
打秋千是传统项目,比较惊险刺激。故乡南常秋千粗壮圆木建基于石碾之上,几根粗绳拽拉牵引保持平衡。今日大都市的过山车惊险游艺项目,可与之相比。传统荡秋千是在清明,农民没有丫鬟小姐才子佳人的闲情逸致,故改在正月十五农闲时节。打秋千本为宫中女子游戏,后成节日广场狂欢。汉武帝时宫中盛行打秋千。《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那时的秋千一定温婉纤细,是女子的勾当,香汗涔涔。
上世纪50年代农村放映电影,事先张贴“露布”,现如今叫海报。旧时代,露布是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士兵扬鞭催马,高举露布。幼时看电影,其乐趣不亚于捷报频传。最早观看的电影是《新儿女英雄传》,在本村场院放映。电影里有蒸馒头的镜头,蒸锅热气腾腾,农民们觉得很好玩,啧啧称奇,说,电影可是真的——旧戏剧舞台无法表现热气腾腾。看《柳堡的故事》,认得了“堡”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到荧屏上,孩子们故意在强光束里穿行,向荧屏投射各种手影。地上的胶皮电线,有人说上面带电,试探了几次,也没有被击倒。
农民吃饭喜欢用大钵碗,蹲在街口聊天,中间不用添饭,一次性盛够,一碗管饱。吃完饭尽管继续神聊,由妇道人家收拾碗筷。晚上串门不用敲门——食指弯曲敲门,我是到北师大上大学学会的。问路,不说“劳驾excuse me”,而是叫“大爷大妈”。见面语不说“哈罗”“古德冒宁”,而是问“吃了没有”,因为几千年就吃不饱——所以连亏也叫吃。来客不说Welcome,而说“来啦?”送客不说“拜拜您哪”,而说“慢走”,心里想的是快走。我不知道送人为什么要说slowly!可能是说safely。我考上英语系,大家乐的是我可以当翻译官——翻译也是官?不就是随团吃免费午餐吗?但我学会了说“劳驾您哪”。
南常地势高,饮水困难,井深十丈,挽水辘轳,井绳缠绕二层之多。井绳是用粗麻绳拧成,十分结实牢靠。天长日久,井下淤泥积淀,出不了水,要淘井。通常是有胆量的青壮下井,大热天也需穿棉衣下去。井绳要保证不断才行。南常村的井有苦水井与甜水井之分。平原村庄的水苦涩,南常村甜水沁人心脾。风水阴阳先生来往于阴阳两界,会外语,中介翻译,通晓幽冥之事,善察颜观色,罗盘指针,选择水源宜掘井之地。欧洲无井,不会凿井,饮河水。在他们,井的概念是天方夜谭。井是群居部落栖息之地必不可少的,故有离乡背井市井之人坐井观天井蛙之说。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南人未必能懂。小时听到的故事说,九天九地,凿井很深,掉到下界,骑羊归来。上穷碧落下黄泉,上天入地,叫人思绪乱飞。
族裔
安姓与朔方胡人有关。山西朔北雁门关外乃安姓发源地。外来移民相对勤劳。南门外便于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干活,故南门外富裕户居多。
1950年前后我幼儿时期,冬天,山上的农民用毛驴驮运煤炭下山换钱。当时平原农民能够烧煤的很少,出售煤炭赚钱就比较困难。山里的农民一人赶着几头毛驴,三四个人七八条驴鱼贯而下。面孔是黑的,衣服是破的。他们很少吃到白面。下山后我家是憩息的第一站,他们照例在我家歇脚,讨口水喝。看到我们拿的白面饼子,就对祖母说,“大娘,给我们吃一块饼子吧。”祖母每次瞪着眼睛暗示我们吃饼子要躲开他们。有时把我们往身后藏。可是幼稚的我们反而越是有人越是饿,每次见到生人反而故意当面讨要饼子吃。
大约50年代前期个体户时期,父辈哥仨把两口大缸(水瓮)埋在地下储藏小麦,估计此种古老储存手段乃旧时代防止土匪窃贼。合作化前后,我家楸树成王,桐冠蔽日,香椿吐翠。诗云:“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概是合作化前,我家是单干户,互助组初级社社员见我们便讽刺呼曰“单干户”,似乎是“落后分子”的别名。有一年棉花丰收,卖花之后父亲扯回洋布,买了案板(杏木)、擀面杖、锅铲,全家喜气洋洋。记忆最清楚的是,爸爸这次为妈妈买了件毛衣,开天辟地第一次。我家后来还盖建瓦房三间。足见我家是三马一犁一车式过渡时期的经济收益人。
父亲是太岳老区小学教师。我小的时候,看到过许多太岳老区的教育文件。不能打骂学生等反封建内容,叫小时候的我眼睛一亮。那时大约父亲比一般人时髦些,穿过大氅,戴过瓜皮帽。头围羊肚子毛巾,似乎不适合父亲。记得他教我们漱口洗澡,父亲则刷牙。这在当时是比较罕有其匹地讲卫生了。父亲当兵回来带的夹层公文皮包,应该是真牛皮。父亲顾家,每次到县城开会,总放心不下家里,辄趁间隙中途回家挑水给孩子剃头。有人说他双手打算盘, 好像双枪英雄。
母亲黄桂兰,于卑幼有慈爱。1960年,瓜菜糊口。母亲每日参加集体劳动,不一会儿衣袋内重重裹藏胡萝卜潜回,旋即折返。嗷嗷待哺之幼子,方得存活!我家屋后头旧园子,自己可以种棉花种粮食。这块地几经易手,归了集体。园子、菜园子、房前屋后,属私宅,不属于野田。合作化以后,执行政策比较灵活的地方允许农民保留园子。许多人种粮种菜,缓解了短缺经济不足或者弥补了集体经济。我家桐树园后被归公。庭院大,种菜种玉米种果树,我们获益不少。我家院子里的花椒树花椒繁盛压枝,邻人随时采撷——炖南瓜少不了——南瓜浇面,好吃!家里子女虽多,但端阳节中秋节春节,妈妈总也改善生活。秋天旋柿饼。柿饼工序繁杂,几次晾晒,捂盖,令其长白毛(俗称“霜”)——一种富含营养的菌类。冬天储藏软柿子,做摊馍,用软柿子搅拌稀糊糊面做“油圪嘛”,做炒面(炒黄的玉米、谷子,黄豆,磨成面,和以软柿子,晒干,磨面粉),过年备馅,纺线织布,纳鞋底,备衬子。过年吃饺子、嗷嗷众口,稚子待饭,父母只能最后吃点汤面。
nlc202309081050
母亲蒸馍通常是我“烧锅锅”。为了火旺,要劈开干木桩或板柴作燃料。没有计时器——衡量时间的方法是点燃一炷香,烬灭撤火,或在锅盖上铺贴折叠四层厚的浸湿的农家土布,全部热干即可掀盖取食。母亲身体不好,每次宰羊,母亲将羊肝放在火炉边烘干吃。我知道这其实无益。妈妈病重的时候,襁褓中的幼弟忽然不吃奶,因为奶的质量已经不同。婴幼儿已经不喜欢濒危的母亲的体味。他头也不回地跟随婶母而去,没有常见的纠缠母亲的哭闹。母亲生养多,以此减寿。旧传统产妇坐月子,只能喝小米稀饭,不能吃这吃那,没有水果,没有蛋奶,没有鱼肉,不能和常人一样洗浴。她是旧观念的牺牲。
母亲去世后,父亲孑然一身。父亲不申请入党,不参加工作。姨表弟学大人口吻说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不过父亲的谨慎也太过余!我读高中时,一同学作文用阶级斗争观念批判王定一老师修正主义观念,说他“讲授屈原离骚乃传播封建观念”。我亦应和时局据理予以反驳,维护该师,自以为敢想敢说敢斗。党团书记支持对老师的批判。寒假父亲看到我文章,勃怒曰:“卷铺盖回来!”盖因父亲慑于当时风雨满楼,担心我成修苗之故(文革翼中果有大字报批王定一师且指涉我)。吾则少不更事,犊不惧虎。览此一文,诸君应知64、65阶级恶斗情景。1964年爸爸让常冠军叔叔书写条幅贴在家里:“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字体娟秀,很是紧跟形势。他们也捕捉到威严的政治气候。
合作化以后,我家子女多,生活水准每况愈下,多蒙社队父老看顾,分发棉粮蔬菜瓜果票证,嗷嗷待哺的幼弟,也算人头,各得一份,故能度过艰难世事。凭良心说,我家是集体经济的受益者。子女多,工分少,但基本生活有保障。我感谢南常村父老哺育了我们。
幼年生活在传统农耕文明中,货郎担是搞活经济流通的中介。农民用鸡蛋韭菜换取针头线脑。50年代中期才有了供销合作社。衣服上的线扣绊,不是西式纽扣。偏襟衣,打叠的大裤裆裤子。圆口布鞋不分左右,也不是高跟——高跟鞋保护大脑,也使人挺拔玉立。穿护肚的兜子。我脖颈上戴的项圈是银锁,为的是锁命。我小时候身体羸弱,妈妈让我佩戴长命锁。其上文字多为“长命富贵”。图案为麒麟、龙、虎等吉祥物。后来知晓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自己脖颈上的锁链,便不复佩戴。
儿童时代恶作剧,我有时欺负哥哥,往他碗里撒土。兄希孔仁厚,辄忍气吞声。偶然一次沾肉腥打牙祭,哥哥总是把梢子肉脔留在最后。我则全速饕餮净尽。我和哥哥吵架,父母总偏向我。那时候我在心理上常把茄子当白肉条吃——可怜的娃娃。经常吃长毛的馍馍。剩饭发酸舍不得倒掉(大锅饭以后不再有剩饭),加热再吃。身上长虱子跳蚤。冬天十冬腊月围坐火炉。不洗头、不洗脖子、不洗手腕。耳垂冻裂,手背是厚厚的黑“垢痂“,等等。流鼻涕的时候,爸爸说,“把挂面吃了”,于是就“吸溜”一声。那时没见过挂面,后来见了挂面,无论如何不会和鼻涕联系在一起。倒是和北京师大附近农民晾晒的宽粉条相似。这就是我童年的形象。
就在这段岁月,依稀记得,大人教我数数,我不能尽数。大家以为我弱智。我觉得孩子顽劣,不要早熟,就好。傻,并非坏事。大人蝇营狗苟,为啥让孩子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祥卧冰凿壁偷光负薪挂角作七步诗呢。不会玩不会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千万不要让小大人赢在起跑线上。曹冲自幼聪明,未成年就病逝。你愿意孩子如此?
庠序
我是1953年春季入学,那时候还有“学前班”,名叫“幼稚生”, 半年后成为一年级学生。小学课本第一课是“开学了”(繁体字:“開學了”)。第二课是“工人做工,农(農)民种(種)地”。农民种地我见过,但什么叫做工,阿拉不知道。最后一课我至今熟稔:
“下了一夜的大雪,地上白了,树(樹)上白了,房上也白了。孩子们(們)唱着歌(兒)上学(學)去。”
一年级升二年级,默写“二喜的爸爸是个(個)农(農)民,他种(種)菜又种(種)稻子”,但不会写,差点留级。那个“喜”字就是拦路虎。当然也没见过稻子。
有一篇课文的故事是:狐狸假惺惺请白鹤吃饭, 一个大盘子盛面糊糊,白鹤无法吃。 白鹤后来请狐狸的客, 一个细脖高瓶子里面是美味佳肴,狐狸照样无法吃到嘴里。白鹤恣意大嚼。我当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寓意何在。后来知道了。可是我更知道了,人类原本天真无邪, 叫文化识字把人教坏。这分明是教儿童尔虞我诈。卢梭说,人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时候是好的,叫种种制度把人教坏。
哥哥的小学课本上说,“黄继光没有死”,爸爸问“为什么”?哥哥答曰,“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于是佩服兄长,也为黄继光黯然神伤。有一年哥哥参加县里少先队会,母亲特做一件新蓝布衣裳。那时我的问题常常是:“城里和关里,哪个远?”哥哥回来,我觉得就像现在从宇宙飞船回来一样,打问看见汽车没有,哥哥曰 yes!遂问,汽车多高?答,房子一样高!显然应付我。
50年代初期,南常小学的教师起初只一人,不开伙,轮流在学生家吃派饭。后来开伙上灶,但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前,条件好的学生家长还轮流请老师吃饭——农家饭,算不上宴请,但比平素饭菜质量好一些。桌椅板凳要从家里扛,各位家长识大体,有条件的甘作奉献。学生如果被赶出学校,就要扛凳子回家。放假搬桌子离校。冬天墨水结冰,教室冷得只跺脚搓手。清晨从家里带馒头饼子,两节课后回家吃早饭,叫“饭时饭”,一日三晌,正午餐叫晌午饭。这是传统农耕文明,至今旧习不改。取暖的煤当然是村民奉献,国家穷呀。曾经小学厕所不分男女,门口一块木牌,正反面分别写着:“厕所有人”“厕所无人”。我和堂弟有一次恶作剧,故意翻到“厕所有人”一面朝外。那时已经废除用花椒木板子打掌心。大一点的孩子知道,花椒木板子打手心,极疼呀。我没有挨过打,这得感谢封建制度被废除。
挫折和灾难是良师益友,养尊处优的条件是成长的大敌。在表扬和赞美中悠然自得,无异于饮鸩。从小鼻涕邋遢不一定是贱民。一个娃娃,不该自小就周正体面、正襟危坐、老成持重、光华四射,浑身玲珑剔透,有优越感,做个小大人,出入老师办公室,人见人爱。早早“解事”、神童天才,就早早谢世。千万不要迷信神童天才少年大学生。大器晚成。孩子就应该淌鼻涕浑身是土,少年不识愁滋味。失却孩子的天性,人小鬼大,顶门树杈,不好。我甚至认为,终其一生,我们都应该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童心。不争第一,在快乐和贪玩中学习。
nlc202309081050
我从小的操行评语常常是“聪明,学习好”,紧接着就是“希望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其中包含的批评是不言而喻的。我历来不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不受老师宠爱,当不了干部,也不想着当干部。遭遇白眼是家常饭。我希望以后的娃娃不要做考试第一、门门优秀、老师垂爱、家长宠幸、听话乖巧、玲珑剔透、三好五好、奖状满墙、上光荣榜、佩戴红花、操行评语满堂彩、排座位受老师照顾、搞关系学、得宠邀赏、见机而行、街坊邻居见面就夸的得意门生。你那个第一名含金量可能得打折扣。在批评中成长吧。默默无闻、备受冷落、不受宠幸、跌打损伤、经常受到严厉批评、遭遇不幸和灾难,那是一所大学校。一帆风顺,受宠若惊,是大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个仲永和孔融,是反面典型。率性而为吧。
小学生唱国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不解其意, 以为是“毛泽东的炮火前进”。(翼城方言,泽念zhe)。“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曲,男孩子故意唱作“我是一块冰,吃了肚子疼”。还唱过“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许多年后才知道意思。唱过“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禄江”,“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背负,就不知什么意思。
50年代推广普通话是走向世界的初步,就是学撇洋腔。几千年了还要学说话,用舶来品拼音字母ABC。全国推广普通话,一种腔调,好似英语的音标。最早注音字母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这玩意儿就是从外国进口的,为共产主义作准备。老师们开始撇洋腔,鸟语,夜(ya)个黑了,说“昨天晚上”或者“昨儿晚上”,就饶有风情。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笑话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如果不加标点,就有歧义,分别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行路人等不得,(可)在此大小便”。这个故事全国各地引用。
大鸣大放的流风余韵传到南常小学是1958年的事,学校号召小学生鸣放写大字报。我哥哥聪明,说南常村引南梁池水开凿挖掘沟渠(干涸无水),将来战争打起来,可以做壕堑工事(那时的人以为美帝会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毛主席说准备世界死很多人)。他真聪明。我也鹦鹉学舌,贩卖学问,和同学议论,结果被姨表弟揭发,写到大字报上。同学们不落井下石,学写大字报也是轻描淡写,不会动真格的揭发小伙伴。后来传达城关中学几个走读生被判为反革命集团的事,因为他们在放学路上自封为总理、主席、元帅。我想起我的儿子小时互相封官许愿官拜元帅大将,知道这分明是冤案。打扑克当皇帝接受进贡,应该无罪。几个十几岁的娃娃要篡党夺权?打死我也不相信。大人们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把印把子夺来夺去,封侯拜将,却把游戏的娃娃送到监狱,失去读书发财当官的机会。每念及此,我就悲从中来!
50年代,南常村一进南门,雪白的石灰墙壁上书写的是刑法与民法通则,毛笔字楷书工丽雄健遒劲壮美,张宗亮、闫广元们笔力遒劲!显然我们想依法治国,按规矩执法,可是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的事儿时常发生。马克思说,你要走进这个房间,却走到另一个房间。就是这个意思。1958年大跃进忽然兴起墙壁宣传画,“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员都是向阳花”,娃娃们抱个大玉米,笑靥绽放,靡不夸张。村村都是宣传新气象。
说到阶级斗争,那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南常村未能摆脱时代共性通病和局限。土改时听说吊打地主,致使其大小便失禁。那个时候斗地主可不像现在“斗地主”好玩。1957年反右,原村长孙福祥成为批判对象,书记挂帅夺印。集体食堂开饭,满锅稀糊糊热气腾腾,饥肠辘辘的社员聆听训政:“要防止富裕中农胃口,资本主义思想。”想吃饱饭就是资本主义!我当时的胃口不过就是咕咕作响。大食堂时代,饭票是油印在牛皮纸上的,加盖事务长私章。起初是携带碗筷,个个跃进,后来大锅清水汤,便允许用饭罐打回家,自己再加点干稠些食物。1958年的事情记忆犹新的还有:全部劳力包括少年的我们,到武池修公路挑灯夜战白天黑夜连轴转。哈欠连连,四肢酸软,的确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周围全是陌生人,叔父(就是三爸)带领我们偷偷逃离,扛着铁锨,踩踏松软泥土,慌不择路,深一脚浅一脚,到北梁舅舅家避难,混一碗饭吃。这是一生唯一一次当逃兵。
我读大学,知道自己得益于南常村不少。我至今感怀不已,欲报无由,只能感铭肺腑。文革中哥哥受那个时代局限参与运动,但友邻村民彼此还是能宽容共处。我们一家安然度过艰难时世,我感谢乡邻。
责任编辑 师力斌
抒情作文:端午艾香勾思乡 篇4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是在日出之前去采艾蒿,赶在太阳没出来前就把艾蒿插在门楣上,说这样避邪、“生好(升蒿谐音)!”
那时候,我特别喜爱过端午节,老家叫“五月当午”。因为可以佩戴奶奶缝制的“香囊”,俗语“香布袋”。那香是复合味的,有艾叶、甘草、冰片、沉香、桂官、益智仁、小茴香、薄荷好多种,深吸一口,回味甘长。“香布袋”的形制,奶奶则缝制了鸡心、长菱、牌锁、葫芦、小老虎、盘脚娃娃等。颜色光华陆离,有红色,宝蓝色,墨绿色,金黄色,诸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布片拼接点缀的五光十色。还缀着明珠、流苏,用五彩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神气很哩!发小们一上学首先比对“香布袋”,看看谁的形状好看,谁的颜色鲜艳,谁的闻着香。当然,他们都被我一一“打”下“擂台!”
孩子家贪美食,家里端午节炸油条是比不可少的,时逢麦子刚刚收获,新磨麦面、新榨菜籽油、和着丰收的喜悦,那种滋味是童年里最难忘怀的。尤其是奶奶用艾叶掺些韭菜包的“油馍角”,绝配了蔬菜的嫩香、艾叶的清香、油面的甜香,我总是超负荷“加载”!
端午节后,蚊虫便多起来。奶奶用她拧成的艾绳一盘盘挂在院墙上晾干。晚上睡觉时悬一支在棚梁上点着慢燃,使我,她心中的“国宝”免遭蚊虫的叮咬。
奶奶手巧、节俭持家,人缘特好。谁家小孩感冒啦,风湿啦,长疔疖啦,不是问奶奶“寻”艾叶,就是抱过来让她灸疗。更有些妇道人家来“寻”艾治妇科病,说奶奶在日出前采的艾最好,如过了那个时辰,药效就不中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久咳不止。奶奶便用她典藏的陈蜜,和蒸煮捣碎的艾叶制成蜜丸子让我吃。果然神奇,十几丸后,病竟然全愈。
后来,我离乡上了大学,又到城里工作安家。奶奶还给我缝制艾叶枕,说这东西明目养神,对你整天用脑子有好处!
往事如烟。奶奶终离我走了。城里生活远离艾香。这几年母亲年纪也大了,我把她接身边来。今日下班抬眼见艾,便知是母亲的杰作,一下子让我闪回童年。
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 篇5
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6、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1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1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2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7、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8、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29、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3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3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33、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3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3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0、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4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4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4、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篇6
张秀菊
(河北大学 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作者简介:张秀菊(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唐代边塞诗研究是唐诗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思乡情怀与驻守边塞的结合更是给边塞诗增添了特别的魅力。士卒们远离家乡,驻守边塞,面对边地的艰苦环境,思乡情怀油然而生,诗人们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情感体验,或是设置意象表达士卒们的思乡之情,或是通过思妇与士卒之间的相思情感传达思乡之感,或是描写边地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士卒们的思乡之苦。身在边地,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思念家乡的情怀形成了矛盾冲突,使得边塞诗中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别具特色。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思乡情怀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战争总是相伴而生,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或正义,或非正义,总之无论哪个朝代,战争都不可避免,那么与之相应而产生的就是边塞诗了。作为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诗体类型,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其他诗体种类相比,边塞诗表现的往往是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行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因此比普通的聚散离合、伤春悲秋的情感更加牵动人心。而唐代的边塞诗更是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受到众多的学者的关注,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边塞诗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都关注于边塞诗中的战争场面描或是异域风景,而较少关注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情怀,实则,戍边将士们的情怀也是边塞诗中的特色。将士们背井离乡,常年征战,驻守边疆,夜深人静之时,孤独幽寂,自然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思乡之情便悠然而生。在这种思乡情结的感染下,边塞诗中便出现了众多以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与亲人为题材的作品。诗人们或是借助特有意象传达思乡之情,或是通过闺中思妇之口表达思念家乡之感,或是通过描写边地的艰苦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总之,诗人将边塞主题与传统的思乡怀亲主题完美结合,从而赋予了传统的思乡怀亲主题以特殊的意义,也使边塞题材作品更具人性化、生活化。
1通过意象表达思乡之情 “意象”是诗歌创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 “景”和“物” 即为客观之“象”,“情”与“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也就形成了“意象”。使用意象是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每种意象都常被诗人赋予特殊的意义,从而传达出内心的情感,例如我们见到明月,就会想到思乡;看到孤飞的大雁,则会产生漂泊之感;看见落花,则会联想到年华易逝、青春不再。从这个层面来说,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而到了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就更为普遍了,在唐代边塞诗创作中也就自然少不了意象的使用,诗人通过“月”“梦”“雁”等意象,来表达在外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首先,在唐代边塞诗中较多使用的就是“月”这个意象,诗人在诗歌当中借月来抒发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月是故乡明,自古以来,月亮便被赋予了思乡、团圆的文化意蕴。每到月圆之夜,在外游子便会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所以“月”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文人们也往往借“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唐代边塞诗中,“月”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如“塞月”、“胡月”、“边月”、“关山月”、“汉月”、“寒月”等等,均是通过边塞之月来表达士兵们的思乡之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道:“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沙似雪”、“月如霜”,雪与霜本就是清冷之物,诗人用霜来形容月,可见此时的凄苦心境,在这样凄凉的夜晚,征人们自然是思念家乡,企盼回家之日了。
第二,“梦”意象的使用。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现象,它所具有的短暂性和随意性给其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自古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衍生成一种文化。当人们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实现时,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到梦境上,通过在梦境中描绘美好的图景来抚慰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在唐代的边塞诗中,诗人也常常写到征人的梦,在梦中,征人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梦境的描写,正是突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写道:“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工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诗中描写了边地的恶劣环境,年年飞雪,春风不到,汉使稀少,致使将士们的思乡情怀无法排解,不能借助汉使来传达信件,而与家中失去联系,无奈之下,将士们只能把思乡之情深埋心底,将与亲人的重逢寄托在梦中。现实中,将士们戍守边疆,为国效力;梦境中,将士们回归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差别,也正突显了征人们的思乡情怀。
第三,“雁”意象的使用。大雁是一种候鸟,南来北往,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进行,秋天南飞,春天北征,一来一往,从不失信。韩愈有诗《鸣雁》说道:“嗷嗷鸣雁呜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飞,北风江上寒。”由此可见,大雁的生活是十分有规律的,南来北往,成群飞翔,那么征人们看到这南来北往的大雁,又有何感想呢?自己身在军中,不能回乡,只能望着这来往的大雅,寄托自己的思想之情了。高适的《登百丈峰二首》其一:“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诗人登上百丈峰,俯视着塞外风光,想到的是历史旧事,霍将军在此连年征战,匈奴却终年不灭,见到往来的大雁,不觉感从心生,而这感伤不只是诗人的感伤,也是在外征人的感伤。征人们常年在外不得回归,那么当他们也望着这来来往往的大雁的时候,心中不免怅惋,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雁一样,可以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意象的运用是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正是通过在边塞诗中运用这些容易引起人们思乡情结的意象来表达征人们的思乡之情。月满而人缺,“月”意象的使用,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明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梦境虚幻,思乡之“梦”的出现,则是给不能归乡的征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雁来雁往,能够按时回归驻地,这正是征人们的共同心愿。这几个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征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2借思妇传达思乡之感
在唐代边塞诗中,除了那些洋溢将士们豪情壮志、爱国情怀的诗篇外,思妇形象的出现也是一个特色。丈夫出征在外,思妇独守空闺,对于远在边地的丈夫,心中不免担忧,担心丈夫的生死,企盼丈夫的早日归来,这种种闺中相思情感与边塞诗结合在一起,便带上了一种特别的色彩。在唐代边塞诗中,涌现出了大量描写思妇与征夫之间情感的诗篇,如“少妇城南欲断肠”,“闺中犹应愁未归”等等,都传达了思妇们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从侧面反映出了征夫们有家不能回,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心理。诗人或是直接以思妇形象抒写诗篇,借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反衬征夫们的思乡之感,或是通过征夫对闺中妇人的相思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唐代边塞诗中,诗人常以思妇形象结构诗篇,通过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反衬征夫对闺中妇人和家乡亲人的思念。王涯在《秋思赠远二首》中写道:“当年只自守空闺,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乡月吐蛾眉。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诗歌以思妇口吻自述,写出了一个魂牵梦绕、孤寂落寞的闺妇的心境。丈夫出征在外,自己独守空闺,睡梦之中,梦到了关山别离时的场景,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却不见征夫传来消息,相思之情无法排解,满眼风景也无心欣赏,只因丈夫出征在外,报效祖国而不得回归。那么在闺妇思念征夫的时候,征夫又何尝不是也在思念闺妇呢?诗人其实正是借闺妇之口而说出了征夫们的心声。此外,有很多诗篇都写到了思妇们的梦境,“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聂夷中《杂怨》)“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刘希夷《捣衣篇》)“梦里分别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这种种梦境反映出了广大闺妇思念远人的复杂情感,也从侧面反映了征夫们对思妇们的思念。
诗人除了通过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反衬征夫们的思想之感外,也在诗篇中直接描写了征夫对闺妇的想念。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奔赴战场,驻守边关,并非心中所愿,面对离家远别,征人们更加企盼的是能够回归故里,与亲人团聚,想到家中妻子的深深期盼,征夫门的思乡之情更多表现的是对家中妻子的思念。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写道“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首诗委婉细腻地刻画出戍边士兵们独坐戍楼时的复杂心理,传达出征人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情感。百尺城楼,黄昏时分,征人独坐在塞外的秋风中,吹奏《关山月》来诉苦,想象着闺中妻子的无限伤愁皆因自己的离家而生,心中也是无限怅惋。诗中写征夫想象闺妇的伤愁,其实就是在表达他对闺中妇人的思念,也就是对家乡的想念。这种思乡之情是委婉的,但却又是深沉的,为了保家卫国,征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亲人,远征万里,思念家乡之时,也只能吹奏那去《关山月》了。
闺怨与思妇情怀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缠绵的感觉,然而当它和边塞题材联系在一起后,所传达出来的就是更为深重的情感。征人们因为保家卫国而离开家乡,从而使的佳人独守空闺,相思之情便油然而生。同时,也正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使得征人们有家不能回,家书也是千金难得,那么思妇、思乡之感也就更为迫切,让人读之也就更为感伤,这也正是这类题材诗歌的感人之处。
3艰苦生活倍显思乡之苦
人们产生思乡之情时也往往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艰苦的环境更加能够激起人们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思念亲人的的思乡之感。唐代疆域辽阔,边塞之地则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就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春风不到”来形容边地风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到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了。与此同时,士兵们的艰苦生活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环境所导致的,还有一部分因素是来自于将帅们的苛刻对待。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征人们便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了。
自然环境的艰苦促使士兵们怀念家乡的幸福生活。我们在解读唐代边塞诗的时候,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边塞诗大量、集中、夸饰地表现了边地苦寒与征戍的艰辛。李世民就在《饮马长城窟行》中形象地描绘了边地景色:“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塞外风景,非风即雪,河水结冰,气温低下,这是人们想到边塞之地后,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景象,这种环境对于那些由中原出征而来的士兵来说,定是难以适应的,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驻守,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岑参在《斌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大风怒号,沙石乱走,夜静萧条,鬼哭道旁,相信任谁在这种环境中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乡吧,于是便有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凄凉。艰苦的自然环境,衬托出的是征人们的思乡之苦,出征在外,常年不得回归故里,本就让人伤感,再加之边地的艰苦环境,征人们的思乡之情就更加厚重了。
边地艰苦的自然环境本就使征人困苦不堪了,而将帅们的苛刻对待则更是加剧了征人们的生活。在唐朝的边塞战争中,“除了正义的安边战争外,也屡有侵扰异族、开拓边域和追求武功的非正义战争。安边战争史多得到唐人的支持,而不义战争往往引起人民的强烈反对。”(刘勇《唐代边塞诗中的思乡怀亲情感》)再加之朝廷的用人不当,将帅们视士兵性命为草芥,致使士兵们白白送命,高适的《燕歌行》一诗中就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将军们却是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强烈的对比与反差,让我们看到的是士兵们在前线的艰苦生活。这种情况下,士卒们自然想到了自我身世,“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人征戍日久,与家人相见却是遥遥无期,思乡之情深切绵长。闺中妻子日夜思念征人,悲愁不已,柔肠寸断,征人更是望眼欲穿,思念家乡,寥寥数笔就将征人的思乡之感表现出来。同时在诗歌的最后,更是反映了征人们的心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一句呐喊更是指责了当今将帅们的残暴与无情。
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使得征戍士兵的生活十分艰苦。边地自然环境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边地的极苦,让我们体会到征人们的生活不易;将帅们的苛刻对待与军营中的苦乐不均,让我们看到的是统治阶层的穷奢生活,士兵们的备受压迫。这两种因素的交织,更加平添了士卒们的思乡之情。
4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在唐代边塞诗中,很多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将士们思乡情感与报国情怀的矛盾心态。诗人们常常借助士卒们的思乡怀亲之感来反映边塞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困苦。士卒们人在边塞,却心系故乡,一边是为国杀敌,希望建功立业;一边是思念家人,希望早日回归故里,这种矛盾心理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士卒们往往在建功立业与回归家乡之间徘徊,因此众多作品中往往表现出来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与精神上的困苦。
在唐代,世人的入世情结十分浓重,世人除了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外,也希望能够在战场上一显身手,封侯晋爵,所以很多士子都选择出塞从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就曾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可见其想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是军中生活却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当他们面对真正的军中生活的时候,思乡与报国之间的矛盾就油然而生了。以诗人岑参为例,他常常感叹“丈夫二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为求功名,他不怕边塞环境之艰苦,两度出塞从军,然而就是这样的从军心态,在见到边塞之景时也是流露出了对家乡的思念,“别家赖归梦,出塞多离忧”,“平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像诗人岑参这种抱有坚定的建功立业之心的人,在到达边地之后都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那么对于那些普通士卒来说,思乡更是必不可免,而这种报国与思乡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而生了。
身为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是他们的职责,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更是他们的梦想,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思乡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将士,保卫国家的天职与思念家人的个人情感往往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唐代边塞诗中,这种矛盾情感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士卒们在渴望建功立业的同时,思念亲人的情感也是相随相伴的,这也使得边塞诗更添了一种人性的意蕴。
唐代边塞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折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从边塞诗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唐诗的魅力,诗人的功力,更多的是当时社会的状况与世人的情感。而边塞诗中戍边士卒的心理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出征在外,不得回归,边塞生活,环境艰苦,士卒们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边塞诗歌从多个方面来表现士卒们的思乡情怀,用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借思妇传达思乡之感,艰苦生活显思乡之苦。唐代边塞诗,正是通过边塞将士这一特殊情感体验,表达他们对战争的认识以及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使得边塞诗史加厚重,同时也赋予了传统的思乡怀亲诗以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思乡情怀的抒情作文 篇7
(1)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吾乎, 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2)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3) 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
(4)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窃为公子不取也。 (司马迁《魏公子列传》)
以上四例中的“师”、“鄙”、“宾客”、“功”都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例 (1) 中的“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把他当作老师”, 例 (2) 中的“越国以鄙远”可译为“越过国界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边界”, 例 (3) 中的“宾客其父”可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客人邀请”, 例 (4) 中的“功之”可译为“把它 (奇兵救赵) 当作功劳”。
“处置式”实际上是“认感式”的变化形式。译成“认为 (感觉) ……怎么样”或“认为 (感觉) ……是……”的“认感式”, 乃是一个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结构, 而译为“把……当作 (看作) ……”的处置式, 则是变化成了以介宾短语“把……”作状语的动宾结构。
三、用替换方式翻译
翻译意动词, 有时也可用替换方式。即用一个能表达其意义的动词来替代、调换它。例如:
(1) 今弃是州也,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贾四百, 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2)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 (司马迁《屈原列传》)
(3) 单于壮其节, 朝夕遣人候问我。 (班固《苏武传》)
(4) 吾之好道而可吾文,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例 (1) 中的“陋”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 若用认感式译法将“陋之”译成“认为它是鄙陋的”似乎有点生硬别扭, 不如改用替换方式翻译, 以“轻视”一词来替代, 调换意动词“陋”。将“陋之”译为“轻视它”, 这样要顺畅一些。例 (2) 中的“祖”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我们固然可以用处置式译法将“祖”译作“把……当作鼻祖”, 然而如果我们用替换方式把“祖”译为“效法”, 则不仅语言显得顺畅, 而且表意也更为显豁。例 (3) 中的“壮其节”可用认感式译作“认为他 (苏武) 的气节壮烈”, 也可用替换方式翻译, 用“钦佩”一词来替代、调换意动词“壮”, 将“壮其节”译为“钦佩他的气节”。例 (4) 中的“可吾文”可用认感式译为“认为我的文章可以”, 但在“吾之好道而可吾文”这个句子中, 连词“而”之前的“好道”可译为“喜欢道”, 译文是“动词+名词”的动宾结构。“而”之后“可吾文”的译文虽然也是动宾结构, 却是“动词+主谓短语”, 动宾结构中包孕了一个小句, “而”之前后句式不一, 滞涩难读, 如果将意动词“可”用“赞许”一词取代之, 则“吾之好道而可吾文”句便可译为“你喜欢道而赞许我的文章”, 整个句子念起来就顺畅多了。
四、用易位方式翻译
翻译意动词, 也可用易位方式。即把原句中的宾语译为状语。例如:
(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韩愈《师说》)
(2) 府佐快其所为, 阴纵之, 不问。 (高启《书搏鸡者事》)
例 (1) 中的“耻”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不耻相师”可用认感式译为“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也可用易位方式译为“对互相学习不感到可耻”, 这同认感式句式相比, 句式略有变化而不板滞。例 (2) 中的“快”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快其所为”可用认感式译作“认为他 (搏鸡者) 干的事很痛快”, 也可用易位方式译为“对他干的事感到痛快”。
(作者单位:秦安县魏店中学)
无论是羁旅不归的迁客, 还是漂泊异乡的游子, 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对这方土地都有一股浓浓的情思, 那就是乡思。
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 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 使得他们对这种感情的表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首先, 感情的触发点不同。作客他乡者的思乡之情, 在平时自然也存在, 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 但一旦遇到某种媒介, 就很容易爆发, 甚至一发不可收。总的来说, 引发作客他乡者思乡的媒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触景生情。
身处异乡, 形单影孤, 外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能使人察觉得到, 都能引发人的感情的变化。如王勃的《山中》“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就是作者在山中、江边看到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而引发的久客思归之情。李白的《静夜思》也属这种情况。
第二, 睹物伤情。
人们有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久居异乡, 欲归不能, 看到身边的景物亦能引发思乡之情。如孟浩然的《早春有怀》“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作者就是看到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 睹物伤情, 不免想到故乡, 引发了思乡之泪。
第三, 睹人思乡。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此诗写的是一个久居他乡的人, 忽然见到一个老乡, 说着家乡话, 自然会激起强烈的乡思。
其次, 作者除了运用不同的媒介引发自己思乡的感情之外, 他们在表现自己思乡之情时, 还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以景结情。
“结句须要放开, 含有余不尽之意, 以景结情最好。” (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如王勃的《山中》诗:“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诗的三四两句就属以景结情。秋风萧瑟、黄叶飘零, 正映衬了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第二, 虚实结合法。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了冬至佳节。怎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波。日暮伯劳飞, 风吹鸟臼树。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这首《西洲曲》是南朝乐府里成就最高、篇幅最长的诗。它经过文人不断修润, 显得精美丰丽, 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对于这首诗, 许多解读者认为是一位女子么过?抱膝、灯前、影伴身,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 孤独寂寞自然引发思乡之情。而三四两句作者并没有叙说自己如何想家, 却是写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情景, 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坐在灯前, 诉说远行人。这样虚实结合, 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更深刻, 更动人。
第三, 对写法。
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 愈有意味。”诗人在诗中不写自己如何如何想念家人, 而是写家中人如何想念自己, 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委婉含蓄, 这种写法就是对写法。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比较有名的诗有高适的《除夜作》、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等等。如高适的《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 双鬓明朝又一年。”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诗人, 今夜在何处?如何度过除夕之夜?诗人把亲人之间的久思、深思、苦思之景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四, 运用典故法。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
◎◎◎◎◎◎◎◎◎◎◎◎◎◎◎◎◎
南
知吹︽西洲◎我梦曲广︾东意到朦唐的
西胧弋意菱
洲象
解读
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倚窗独立, 远处传来的笛声使他陷入了沉思:笛子吹的是一支《折柳曲》, 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听着这样一首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第五, 细节描写法。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没有写自己如何给家人写信, 信是什么内容, 只选取家书就要寄走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真的没有言尽吗?恐怕不是, 而是对家人的那种思念所致, 惟恐有什么遗漏。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总之, 无论用什么样的媒介和什么样的表现方式, 诗人表达的那种感情是一样的,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 那种对故乡的、对家的感情是永恒的, 永远也抹不掉, 因为家是避风的港湾, 无论离家多远, 无论离家多久, 家永远是人们心中的挂念。
【思乡情怀的抒情作文】推荐阅读:
送别思乡抒情诗12-10
思乡的小学作文12-02
以月思乡的作文10-20
那一抹思乡的愁绪作文08-25
以思乡为话题的作文600字08-10
描写思乡情的优秀作文08-23
妈妈的情怀作文08-26
思乡的诗句——《冬日山居思乡》09-13
悲悯的情怀初中作文10-20
思乡情结作文400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