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精选8篇)
合唱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篇1
合唱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与资源分析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作品,而且会用不同的情感来表现歌曲内容的能力。演唱优秀的合唱歌曲,对于孩子们道德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维的丰富,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合唱技能的训练、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中,会促使孩子们扩大视野、积极地思维,从而会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中学的孩子偏爱感情深厚丰满的音乐。
二、课程理念
1、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音乐主线,通过音乐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2、坚持技能与情感的统一。指导学生在训练课程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及表现。
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的探索最终要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实践中生成新的经验。
4、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个性发展的统一。遵循本课程集体与个体和谐的特殊性,良好的处理其中的关系。
三、课程目标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2、注意以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深一层的歌唱方法和形态训练。
3、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发声姿势。
4、扎扎实实地进行音准与节奏训练。
5、注重训练合唱音响的协调、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课程内容
1、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
2、积累一定数量的合唱欣赏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3、进行试唱和节奏的训练。
4、加强声部之间的配合,注重声音的和谐。
五、学习基本内容 合唱队招生工作
1、唱歌
2、听音歌唱方法
第一课章 主题 划分声部
1、根据音色划分声部
2、根据音域划分声部
3、根据学生换声点划分声部 第二章 声乐训练
1、基本原则
2、声乐训练的一些方法 第三章合唱前的练声
1、练声的要领
2、练声曲谱例
第四章 练唱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作品与分析处理
2、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 第五章 歌曲的排练
1、歌曲排练的程序和要点
2、一些重要的排练方法
3、技巧训练与乐感表现的关系
4、演唱的艺术表现
第六章 合唱的统一、平衡与和谐
1、统一——音色、速度、节奏基本表情的一致
2、平衡——声部间音量的安排
3、和谐——音准的协调 第七章 合唱的指挥
1、指挥要领与基本手势
2、指挥的常用手法
3、指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4、合唱读谱
5、指挥的动作设计
6、合唱指挥的特点
六、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2、评价主体:发挥学校、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
3、评价手段:坚持多元化,引导激励性评价,倡导个性化评价。
4、评价方法: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
在音准的训练、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会促使孩子们扩大视野、积极地思维,从而会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校本课程总计划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社综合素质,满足部分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将音乐兴趣小组的活动计划简介如下:
一、音乐知识方面
本学期将具体教给小组学生的有:音乐知识及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拍子音名、音的分组、二声部合唱。
二、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音乐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并在此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平时将定期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好的舞蹈。
4.对小组的课程做出规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能力为主要内容,不让学生放人自由。
5.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6、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型。
7、学生不得旷课迟到,教师认真的做好每一次活动纪录。学生认真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
四、活动时间:利用每周二第八节进行训练
五、活动内容:
1、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校本课程。从合唱入手,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建立对合唱的浓厚兴趣。
2、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
3、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作品进行演唱教学。通过演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合唱曲目,净化学生的心灵,增长技能。
4、训练学生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5、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音乐表现力,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本学期校本课程计划
校园合唱本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丰富校园生活及陶冶学生情操,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充分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学校合唱的改革创新及交流。
一、活动目的: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丰富校园生活及陶冶学生情操,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在红色经典歌曲合唱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用歌声歌咏祖国的繁荣伟大增强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歌曲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能
有今天这幸福的生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付出了多少艰辛,感受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永不退色的红色历史故事。
二、组织训练:
各班班主任及各年级的音乐老师,须由我校全体在校学生组成。
三、训练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可以多样化(a.合唱,b.独唱伴合唱,c.舞台小组唱,d.戏剧合唱,e.歌舞合唱,f.朗诵伴合唱,g.合唱对唱等),训练形式具体内容班主任和音乐老师自行拟定。需注意:初中生一般处在变声期,一般12至15岁左右为变声期。变声期间可能会出现声音沙哑低沉,音高不易控制等现象,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嗓子,不要大声喊叫或大声唱歌,不要模仿成人唱歌或者压着嗓子唱歌,避免嗓子过度疲劳。发声时应用轻声唱歌,使歌声自然流畅,咽喉口腔要放松,不要紧张学习用头声歌唱,避免使用胸声,把唱高音的感觉带到中音和高音区。
校园合唱曲目: 如《花儿与少年》《红星歌》《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当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游击队歌》《我爱你,中国》《弹起心爱的土琵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东方红》《英雄儿女》《八月桂花遍地开》《北京有歌金太阳》《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的祖国》《扬鞭催马运粮忙》等
合唱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篇2
一、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目标应该首先体现三维目标,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的突出人的培养。校本课程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及满足其个性发展, 补充形成健康人格所必须的各要素。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人文社会类《正气歌》, 在内容上选择了中文、外文和音乐篇目数十篇, 是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我校的善雅志特色教育理念。另一具有巴蜀特色的优雅少女和俊朗少男俱乐部的开设, 广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关注, 以培养新时代的女性和男性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为基本目标。
校本课程应该鼓励创新, 注重积淀。学生的创能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另一意义所在, 为此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组织上应鼓励创新, 并能够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而积淀下来。我校的数十名教师共同开设的财商选修课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上各年级层层推进, 对学生的财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开设该课程逐渐成熟, 成为我校特色课程之一。
学校共开设了一百余门选修课, 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出了如下细化:
表1: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表 (略)
(二) 针对教师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与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旨在通过多渠道反馈, 教师的自我总结提炼, 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和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师团队既要基于学校的教师队伍, 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注重社会力量的挖掘。我校的很多艺体, 美术课程的开设逐步转向专业化队伍, 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也是我校校本选修的特色之一。我校的厨艺课的开设就是基于我校食堂厨师队伍的精湛和食堂硬件设施的保证。那么针对教师的量化评价时需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 既要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 又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升, 评价需要具有弹性, 要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评价好的校本课程要及时物化, 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形成我校特色的可持续的校本课程体系。
表2: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表 (略)
(三) 针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为主体, 评价以显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辩论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 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旨在发现学生的潜质,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习过程。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 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除了对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评价以外, 更要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 学期末综合各项评价指标, 按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校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学生在展示前准备海报和宣传, 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成绩。优异者学校进行集中表彰。
当然由于学科的差异性, 评价还应具有弹性, 根据学科实际和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表3:学生学分认定量化表 (略)
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方案
我校在每年暑假对开设的一百多门校本课程进行集中评价, 选出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秀课程, 然后在教师节进行表彰, 将成果纸质化, 物质化, 形成积淀, 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
1.评价策略。
(1) 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学校校级领导、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课改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评审组, 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审, 以此来评定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 (2) 评定校本课程等级。校本课程等级评定, 实行“一年一评”“逐层晋级”制度。等级评定全部从校本课程起步, 一次评审过关, 下次再开设此课后可申请晋级, 直至评为精品校本课程。
2.评价程序。
申报:在学校指定的时间内上交校本课程等级评定申报表, 准备好相关申报必需印证材料。
初审:由学校课改处、教科处、教务处、学生处及教研室主任按照学校课程管理规定以及评价指标, 初步确定课程等级。
终审:由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及学校校级领导组成终审小组, 审核初审过关的校本课程, 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等级。
公示:对于终审结果, 将在校园“内网”上公示一周。对终审评定为“精品校本课程”的, 将在校园“外网”上面向社会, 公示一周。公示结束, 如无异议, 学校在教师节予以表彰。
3.评价指标。
课程目标评价。课程设计的意义, 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程度。
课程计划评价。课程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 有无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 有无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等。
课程资源评价。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课程资源为主要评价依据。
课程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及收获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精品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听课, 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效果问卷调查, 征询专家、教师等的意见。
4.激励机制。
(1) 课时津贴。为激发教职工积极性,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津贴, 按超课时加教案费发放。每学期发放一次, 课时数按实际上课节次计算。
(2) 学校奖励。为了肯定教师为校本课程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对认定为“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团队) 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优秀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优秀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精品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精品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3) 连续两年被评审为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将予以特别奖励, 所编校本教材由学校负责出版发行。塑造校本课程品牌, 面向全市及全国宣传。
(4) 教师开设的选修课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和精品校本课程的, 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中享有优先权。
三、反思总结, 旨在未来
我校开展的131校本课程实施已过一轮,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 实践中探索, 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和评价体制的完善。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8-02
1999年,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的实际条件、学校和学生的需求编制和实施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将学校依据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方案而制定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学校教育情境的过程。[1]校本课程实施是一种突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行动,它是一种策略,一种活动,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2]
本篇文章以呼市十九中开设的校本课程为例来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该校的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后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该校校本课程的课程名称具体包括英语原声电影赏析、播音与主持、科技兴趣小组、国学(初一6班)、中国节中国结、时政与法律、习字、文学欣赏、地球奥秘、实验技能的培养、道德讲堂、历史时空、趣味数学竞赛、名著阅读与赏析、地球之谜、地道的英语口语等课程。不同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并由不同的教师任教。
本文以开设的校本课程——国学为例。“国学”开设在初一(6)班。首先,学生选择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和选择该校本课程的原因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在通过和教师谈话以及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大致了解到学生选择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完全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学生认为国学是经典,自愿学习国学课程。二是基于家长对课程选择的建议。在和其中一个学生谈话中了解到,其父母强烈建议孩子选择国学课程。但其中以学生依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的方式为主。其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要手段,是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的依据。著名的教育学家迈克斯论述了教学中的13个过程。这13个过程又划分为“第一层次过程”和“高级层次过程”。[3]教师在教学时,教学过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讨论法。在国学课堂中,教师首先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上堂课学习的《百孝篇》。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形式多样,但是都取决于讨论的题目和有关材料。本节国学课程中学生讨论的题目都是和“孝”有关。教师事先布置讨论的题目,设计讨论过程,把握讨论的进度,引导讨论方向,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讨论。如教师提问:“谈谈你们做过的关于孝的故事”,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教学资源有国学材料、黑板、视听资料。国学材料包括打印版的《百孝篇》、《十跪父母》和二十四孝故事等;视听材料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放映国学视频及相关关于“孝道”的动画,在视觉和听觉上多方面唤起学生对于“孝”的感官反应。
“国学”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倾向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场所、设施、等方面都有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如下问题:1.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教师观念的有效转变。教师是教育实践的承担着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4]但是教师虽然在心理上支持和认同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教师在长期实施国家课程中,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为主,影响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2.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学校虽开设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教师为主,任课教师有足够的权利安排教学的内容,所以教学内容有时会存在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因而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课时安排不合理。传统课堂教学的课时一般为40-45分钟,而校本课程开设的类型多种多样,课程类型和课程要求各不相同,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应该长短不一。而且中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一般仅为20-30分钟。传统的课时安排也会导致校本课程实施出现问题,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校本课程的制定者、参与者,把校本课程实施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次,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制定校本课程教学安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紧密相关。[5]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最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传统观念下被动的“要我学”到校本课程新观念下主动的“我要学”的自觉状态。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性思维的能力。及时的调整校本课程实施,可以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它可以促使学校培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的及时评价,有助于学校更加合理的管理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汪杰鋒,姜军.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与挑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王赋华.《校本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利. 我国中小学教师改革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0,(6)
[5]张君.《校本课程论》. 辽宁人民出版林一刚.
校本课程评价活动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从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
(二)拓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要与基础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又要超越通常的学科教学,决不能成为基础课程知识的变相增加。学生能否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的的发展基础。
三、考评细则
校本课程学科的评价上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具体评价上从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等三个方面,采用百分制和评价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
(1)因为本学科为选修课,重新组合班级上课,每次上课前为确保学生安全,每次上课前要点名,查点人数。因而将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计为学时学分(A),占学业成绩的20%。
(2)课堂表现评价,计为课堂学分(B),此项占学业总成绩的30%。依据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尊重教师情况进行评价。
小学校本教材课程——合唱 篇5
小学校本课程《合唱》主要解决学生合唱声音训练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力争“自然”,试图通过可靠的声音训练来重建自然的“产品”,从自然界原始的形态中提炼训练声音的手段。自然赋予了我们有效的声音机理:婴儿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呼吸和说话。我们同样也能从动物的叫声中,从人类的各种表情动作中,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体育运动和日常现象中找到声音训练的方法,通过开发歌手的想象力和模仿力,使复杂难懂的声音训练变得容易理解和能够做到。业余歌手处理歌唱的方式和专业歌手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常常对技术性术语表达的指导方法不能很好地做出反应,对于歌手来说,关于声乐技巧的专业术语常常不易理解:同时,他们又常常希望所接受的声音训练要有新鲜感,他们排斥对其个人自由所限制的任何人工声音训练手段。第一章:正确的姿势和呼吸
没有正确的姿势也就谈不到合唱训练的各项要求。因此训练一开始首先强调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
1坐姿:
坐着排练时规定坐椅子的前半部不靠背、上身垂直、双脚平放地上,两肩下垂、眼睛正视、双颊微笑向上、提眉。头略向后,面部肌肉生动自然、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振奋。
2站姿:
站立时与上述要求完全相同,双脚略分开、身体重心要落在一虚一实的双腿上、脚跟虚而脚尖实。他认为这样一种姿势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最好的合唱发声状态。
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发声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时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歌唱声音。他希望用扩大器官来吸气,而不是用吸气来扩大器官,即在吸气时先将口腔内部稍稍打开,提眉,下肋扩大,空气自然吸入,提醒成员:“始终保持吸气的感觉和状态”是合唱队员始终不可忘怀的守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培养这种专业习惯。
第二章:统一发声
只有当所有参与发声的有关器官具有正确而灵活的协调配合动作时,才能产生有一定音质、音高、音量和音色的声音。为了统一合唱的发声,他极为重视“起声”和“共鸣”的训练。
歌唱时要求合唱队员随着指挥的手势扩大器官吸气(不要太饱满),横隔膜下降,肋骨扩张,声带并
喉结稳定,然后利用横隔膜收缩的弹力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发出一个中声区的音量不太强的“a”韵母,该音发出后便保持住,要求发得整齐,收得干净,断截分明,韵母音质必须明亮、圆润、富有单性,不能有任何晦暗,沙哑、僵硬、尖直或有声母“h”的声音。下面是他训练起声时常用的两条练习:
在短音发得比较正确时就可接着发一个长音,发长音前 不可重新吸气,一切都保持发短音的状态,每次长音之后,可依指挥的手势使合唱队员暂时屏住气息,保持不吸也不呼的状态,但注意不可放松和改变发长音时有关器官的一切状态,稍停之后,吸气练习,这对锻炼气息的控制和声带并拢,获得弹性的声音是很有益处的。他认为好的“起声”必须从所发音的具体音高,音量、韵母、情绪四个方面作好准备,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长期摸索得出两个字:“收”与“钩”,他称这是训练合唱声音的“二字诀”。所谓“钩”就是当音发出以后,整个发声器官要有一种四面八方都钩住的感觉,保持这种感觉可以使发声位臵得到控制而不会垮下来,但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人为的用力把肌肉绷紧造成僵硬。“收”是针对“放”而言,他认为发声如果是“放”的思想指导,那么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就将松掉,上部共鸣腔会软塌,得不到气息的有力支持,发声支点也将落到喉部,增加嗓子的负担,演唱起来很费力。如果“收”着唱,精神状态就会兴奋积极,上部共鸣腔将积极地打开,两肋饱满的支持,声音必将是生气勃勃的,尤其是在演唱速度较快的作品时就可使声音既灵活富有弹性,又能保证吐字清晰和速度的准确。把它生动地比喻为好似机器传送带那样不停地有节制地向前运动,而不是象失掉控制的物品从高处跌落下来。又好象是锣锤一击立刻收回,而锣音则缭绕迂回。“收”的另一作用是较有利于歌声的“波动”统一的控制,波动的统一是合唱音响取得均衡的必要条件。
人体的喉腔、咽腔、鼻腔、口腔、胸腔和前额及两颊都起着共鸣作用,发声时由声带所产生的基音通过上面的器官的反响得到共鸣。他认为声母“m”是练习共鸣最好的声母,训练时可依照前面起声的练习进行,只是把“a”改为“m”,开始音量不宜过强,舌头平放,舌尖轻抵下齿龈,牙齿微张,咀唇轻轻合拢,面带微笑,双颊上提,下巴和颈部放松,口腔内保持一定的空隙,使气流通过鼻腔直向头腔,以获得最好的共鸣位臵。他常用以下练习训练共鸣:
以上练习和“起声”的要求一样,只是在发短音的“m”时很快地调节口腔与咽腔,找出最有利于共鸣的位臵,然后便半哼半唱地过渡到开口唱“o” 或“a”,这时要特别注意张口唱时不要改变“m”的共鸣位臵,始终保持上下部共鸣适当的比例。当张口唱与“m”的共鸣情况已完全结合时,就可换其它母音,并用半音逐渐升高来练习,如效果不好可以从“m”重新开始,直至理想为止。当短音练习比较巩固时,可以取消短音而只发长音,并且结合训练音量的变化,如平均音量、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突然收束、急缓吸气、混合音量(< >)(> <)以及循环呼吸等。在上述的训练中,他很重视锻炼合唱队员对指挥的要求和手势的灵敏反应。培养他们的内在听觉能力和歌唱表现上的主动积极性,善于倾听邻近各成员的声音和集体的音响,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
第三章:协调——均衡与谐和
如何使组成合唱的各个声部产生的效果相互取得应有的关系便是协调的要求。从物质条件来看协调包含音量、音色和音准三个因索,音量和音色关系密切,他们的形成是由物体振动时的振幅和共鸣泛音所产生。而音准(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所形成。各声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叫做均衡。音准(音高)的相互关系叫做谐和。
均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音色上的绝对平衡,而是随着作品内容有所变化。
常提醒男低和女低声部要保持灵活性,他把这两个声部生动地比喻为好象老大爷、老大娘,但他们不是臃肿、笨拙的老年入,而是健康壮实的老年人,不能满足特有的胸腔共鸣,一定要有头腔共鸣,以便能给整个合唱不论在和弦的明确性和节奏的灵活以及旋律的流畅性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这里要提出的是他讲的均衡指的是音量、音色,一般人理解所用的平衡包括音高的要求,这样的平衡和他提的协调相类似。
在合唱音最方面很重视积极而有控制的轻声训练,唱轻比唱响难,唱好轻声是唱好合唱的基础。在音色上他指出合唱有别于独唱,不能各唱各的,鉴于各成员的发声概念有前有后,水平不齐,他要求一般统一在发“he”字音的部位上,让气息沿着上颚垂直向上,不前不后,不过份暗也不过份亮。
音准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既要依据和弦中各音振动频率上比例的 关系而产生谐和,又要照顾某些特性音的倾向性和转调时的明确性,同时也要照顾和弦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一个合唱指挥对声乐应当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比如气息支持不足容易偏高;共鸣位臵不高容易偏低;换声点及提位没有及早准备或换气的地方安排不当都会造成音准上的困难;又比如指挥的手势过高容易引起偏高;指挥的头部过低或锁眉容易引起偏低等等。指挥的情绪消沉或过分紧张都会破坏谐和,尤其在演出时影响更大。在训练或演出前如果发现合唱队员情绪不佳,总是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语调使大家精神振奋起来,以保证训练和演出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章:色调处理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不仅重视各声部相互纵的关系所造成的协调,同时也非常重视声部进行时横的关系所需要的起伏色调。色调即作品在艺术再现过程中每一瞬间的声音相互之间在音量,音色及速度上所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层次差别的蛤个起伏局面。音乐既是时间艺术,就要有色调起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色调来表现,没有思想内容的色调是没有生命的;有思想内容的色调才赋予作品以生命活力并给人们深刻的感染力。
音乐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乐汇”,它也是安排色调的基本单位。每一个乐汇中起伏的最高点称之为“逻辑重音”,它是依据作品的节奏,旋律音型利歌词而决定的,一般确定了逻辑重音之后演唱时的感情就要往那里推上去,速度趋向逻辑重音前情绪稍快,离开逻辑重音后情绪放慢。如:
例中的逻辑重音在“到”字上,很明显在色调从.“辽”字起渐强的要求下,还伴随着音色的加厚加浓,当离开逻辑重音后又在渐弱的要求下音色从浓厚渐渐地趋向原来的清淡,自然表达了对总理敬仰之情。但有时也可用相反的手段在逻辑重音前面以延碍的手段来获得更急迫,达到高点的热烈情绪。
每个乐汇一般只许有一个逻辑重音,如果有两个以上就必须服从一个主要的。如:
上例一个乐汇中有两个逻辑重音,第二个“没”是主要的逻辑重音,第一 个“没”为次要逻辑重音,它从属于第二个“没”。当我们将几个乐汇组合在一起成为乐句时,所有的逻辑重音之中也应该只有一个为主,而其它逻辑重音都是从属它的。
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色调将一个音、一个和弦推向另一个音另一个和弦;将一个乐汇,乐句、乐段推向另一个乐句、乐汇、乐段,使整个作品产生推动,即便是断音和休止,也通过色调使之连贯产生有机联系,这样的艺术再现会使听众与演唱者一起投入再创造的过程中去。
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强与弱,快与慢、紧与松、浓与淡,高与低的矛盾,而色调则是表现这些矛盾的现象,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要找到色调并相应地给予声乐技术上的配合。
指挥对于作品的色调安排是否恰当,是依靠他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他对业务刻苦钻研去获得的。
第五章:咬、吐字规律
世界上所有的声乐学派都和本国的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他长时期地研究和探讨合唱发声与我国语言文字结合的问题。他认为在合唱艺术中清晰的咬字吐字与优美和谐的发声是一致的。训练初期他要求每个成员弄清楚“五音”和“四呼”的概念,发音时是通过“喉、舌,齿、牙、唇”这五个部位的正确的声母形态用“开、齐、撮、合”四呼的着力把字的韵母吐出来,所以咬字是指字的声母形成,而吐字是指韵母送出来的着力处,但二者联系极为密切。
根据发声的要求,把二十一个声母分为音前声母和音上声母。其中b、d、g、z、zh、j六个声母是音上声母,它们不送气,在拍点上发出,其余的声母都送气,在音的前面产生,声母必须按五音的着力部位咬正确,发得有力而敏捷。韵母有三十五个,按音素之间的结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三合韵母三大类。此外还有空韵母,即在zh、ch、shr、z、c、s后面以“i”作它们的韵母。以及字尾的卷舌音“er”(做字尾时只写“r”)。
声母只有一个音素,而韵母却是一个、两个及三个音素的不同结合,在歌唱的时值上每个音素应如何分配,音索与音素之间如何结合,这些就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安排与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要求严格地将韵母各个音素结合为一体并保持口形,尤其是一个字唱几个音时,一直保持到该音的韵母到最后的瞬间。对有韵尾的字,要求必须在音符时值的最后才“收声”,这种收声越晚越好,越短越好,否则将影响发声的位臵和气息的支持。
一般韵母的发音基本上是“开口呼”,着力于喉;通过介母“i”或“i”本身的韵母便是“齐齿呼”,着力于齿;通过介母“ü”或“ü”本身的韵母便是“撮口呼”着力于唇;通过介母“ü”或“ü”本身的韵母便是“合口呼”着力于满口。他认为四呼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是“合口呼”的字,合唱成员由于发声概念上的原故,往往误将“合口呼”着力于喉,结果字唱不响,唱不清楚,影响音色、音准,所以在合唱中,凡是遇到“合口呼’的字,他都要求着力于满口。
非常强调的是当一个字吐出来以后,口形的大小一定要保持到底,不可中途改变(这并不影响色调上的变化),因为稍稍松动,字就会模糊走样,尤其有韵尾需要收声的字也不过稍稍一带即可,另外吐字时嘴的动作不可过分夸张,要自然灵活、敏捷利索,否则吐字会感到笨拙累赘,他主张每乐句的韵母必须相互衔接成为一条完整的旋律线条,不能因咬吐字的变换而破坏了这完整的线条。
咬字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借以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孤立地脱离内容地讲咬吐字规律是没有生命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为了达到咬字吐字和演唱表现的统一,他要求合唱成员平时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他认为音响上需要应有的协调和色调,同时在咬字吐字上需要清晰准确,加上正确的发声能力这就为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所有的上述训练方法都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任何基本训练都是为演出、排练作准备的。
合唱既是一种集体歌唱的音乐形式,它就要求发展“共性”和“统一”,而这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方能获得,凡是妨碍发展这种共性与统一的都应加以 限制。
训练过程是逐步深入、有重点、有阶段地进行,但却要尽可能把各个方面的要求都结合于每一个练习和排练之中,尽量少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是在稍后的训练中应当突出重点并照顾一般,力求把已训练过的内容尽量结合进去。
衡量合唱训练的成果最终看它在技术上是否建立起统一正确的发声、合唱成员对指挥反应是否灵敏、具有适应多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作品的艺术表现的主动性。效果主要看它是否赋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六章:视唱能力的训练
合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1.单旋律的音准训练: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因此音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音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同时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在音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只有通过示范唱奏,让学生对音准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少用琴或者不用琴。
2.节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
第七章:歌唱技能的训练
1.姿势: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歌唱技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翘下巴、挺肚子、牙关紧闭、嘴张不开、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生一参加合唱就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可一前一后),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积极的微笑状态等。在实际的训练中,教会学生尽量把牙关张大,提倡“夸张”训练。口形轻微的“竖立”感,适当的调整口形,口形不适宜的关拢,将失去脆嫩的、甜美的声音,导致成人化。相反,口形太开放,声音太靠前,又会发出不悦耳的“白声”(散声)。
2.呼吸: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人作用。呼吸训练时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臵。在纯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可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使学生逐步学会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能力(以上每次各10秒)。当中包括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当然最重要的是循环呼吸,它只有在合唱艺术中存在。目的是以避免把换气、偷气和其它换气方法暴露,以影响整体效果。
3.发声:少年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臵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少年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尤其是变声期的孩子一定轻声唱,如初小学生正处在生理的变声期,即喉头与声带发生变化,声带、咽腔的粘膜以及口、鼻均有充血现象,声带长期处于充血浮肿状态;声音由明亮、清脆变得暗淡无光泽、沙哑、发音迟钝,甚至失声;音域变窄,高音高不上去,低音又低不下来。所以,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可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也可用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臵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特别强调一点从小学到高一的上半学期之前,尽量减少胸声训练,主要集中在头声区的训练,在真假声结合的方面气息要深,增大口腔容积,多用共鸣。教会学生在演唱时口腔里有一种“空含感”,坚持声音高位臵,在高声区加入适当的假声,上口盖要打开抬高,音越高越保持高位臵,增强气息的深度,收下颚,微低头。并注重内外感觉的统一,寻找“微提面颊、打哈欠的口腔动作、唱给远方的人听”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微声唱法”,它有助于放松下巴,面部肌肉,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调节发声器官处于松弛状态,克服紧张情绪。有助于集中精力培养听觉能力,形成相互配合,调节音量、音色的内在感觉。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即唱歌要有“喷字头、延字腹、收字尾”的习惯,也就是“说声母、唱韵母”的方法。在民族声乐中,对这一要求有特殊的规范。所以说好普通话,用好“十三辙”,对唱歌有很大的好处。
第八章: 和声训练
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本训练,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了。
第九章:培养学生歌唱中的“生命状态”
在歌唱中全身心的投入,演员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演唱撼动人的心灵的感染力,在瞬间形成人的发生体与艺术表现的颠峰状态以及最佳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学作品的“灵感”有相似之处。其实也就是演唱作品的“神”,唱出神韵,唱出内涵。
给演唱灌注灵气的生命气息,做到“融情、歌情、唱心”。即意生情、以情带声、以字传情、声情并茂。所谓“唱心”就是唱意、唱情,表达中心,吐露内心情感。要将“死音”唱成“活音”,使生命力增强,让人们体味生活,是自然声音与生命力的展示。用音乐唤醒沉睡的生命,激活生命,升华生命。要想有“生命状态”,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学修养,处理作品的能力。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学生一听就懂,能做到。教师也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富有激情。学生爱学,希望能参加 合唱队,盼望合唱训练。
第十章:合唱训练应注意的一般事项:
1.尽量先闭口哼唱(M),后练唱开口音。2.努力扩大头声区,努力充实高声区的假声成分。3.先练长音,再练短音和弹跳音。
4.音量上先弱后强,也就是以柔声唱微声练习,适当的调节音量。
5.在声区上,先练偏高声区,其次练中声区,再练高声区,最后练低声区。
总之,在合唱教学中,要求学生演唱合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因此,教师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视唱能力、歌唱技能及和声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合唱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合唱水平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合唱训练可以总结出八个字即“松”,解放全身的每个部位。“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主动的“我要唱”。“竖”,口形的“竖立感”,微微含着似的歌唱。“上”,声音的提位,气息的增强,口腔容积增大,声音关闭,唱高音时的加强气息,适当加入假声成分。“下”,气息深,合理利用气息(不同风格要求)。“拢”,声音美,集中,不散,不咧。“变”,口形变化(咬字吐字),声音靠前靠后变化,乐曲表情变化,艺术形象变化等。“开”,即不要虚着唱,敢于运用自己的嗓子(当然不是喊唱)。共鸣腔体完全打开,有积极的状态。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浅谈校本课程的评价 篇6
对校本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实现其自身价值。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原则定为:鼓励、鼓励、再鼓励!
注重“三维”评价(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形成性、发展性评价,除关注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评价主体互动化,家长、同伴、社会、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上注重多元化,即教师评、同学互评、自评、家长评、社区人员评等。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考核、同学评鉴)、行动观察(记录、角色扮演、档案袋或成长日记)等定性评价方法。
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记录打分,记录力求及时公正;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运用传统的答卷形式分级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等等。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诸如形象类:如红花、大拇指、笑脸……评语类:通过作业本、试卷、家长联系卡等形式,用生动形象、适合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评价学生;园地类: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各种鼓励性、展示个性的“园地”,如:苹果乐园、智慧园……资料搜集类:如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形式进行评价,把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集中起来,展示自己的成绩、教训、失败等。当然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所起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教育理念,以教师为开发主题,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由学校自己组织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的凸显,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因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意味着教师对课程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索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校本课程的评价,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知识获得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现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巨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及评价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及评价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课程意识的增强
校本开发中,教师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课改与课程开发的关系,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学生个性质量,以逐步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求,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有了展现专业和特长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激情。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评价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 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三、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及评价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评价-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评价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及评价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其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及评价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合唱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篇7
一、专业知识及制作能力评价
在航空模型小组建立初期,不少任课教师对航空模型的概念还停留在静态模型的阶段。为了使课程教学尽快走上轨道,我校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区少科站的学习班,并购买了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编写的《简易航空模型》《模型飞机的翼型与机翼》等专业书籍供教师们自主学习。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我校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制作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例如,在专业知识上,我们针对教师是否了解航空模型的国防意义,熟悉各种常见的航空模型及其材料的材质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制作能力上,我们针对教师是否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航空模型工具,独立完成制作多种常规航空模型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加工能力上,我们针对教师是否熟悉各种常规航空模型的加工改造方法,熟练掌握机身、机翼的打磨技巧,并有一定自制工具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航空模型》课程的建设能力,我校还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各类由少科站或市军体俱乐部开展的模型指导培训活动,吸收资深专家的经验,与外校教师交流心得,掌握一些书本中没有的实践技巧。
二、竞赛及实践能力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经验,而经验却不是平白而来的,需要通过实践慢慢积累起来。《航空模型》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不仅要完成制作和放飞,而且要不断改进模型,不断提高飞行成绩。因而,航空模型活动的各类竞赛就是最好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参赛情况以及获奖情况也是我校对教师评价的一项内容,我校对以《航空模型》为例的科技创新类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评价设置了量规。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区级比赛得1分,在比赛中获一等奖得3分,二等奖得2分;参加市级比赛得2分,在比赛中获一等奖得6分,二等奖得5分,三等奖得4分;教师获市级指导奖得8分,区级指导奖得4分等。
三、学生以及家长的评价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最终还得看学生和家长。这几年来,《航空模型》校本课程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可,还有同样爱好航空模型的家长提供了许多与航空模型相关的资料供教师使用。每学期的《航空模型》课程结束后,我校都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学生了解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向家长了解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并综合起来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
合唱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篇8
关键词:校本项目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模式;构建
从其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角度来讲,职业学校的校本项目课程是一类以经验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项目课程作为承载工作过程经验知识的课程,其评价体系既有各类课程的共性,又有其个性。
1.校本项目课程评价的目标
一般的教育理论,把课程评价定义为“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并追求和促进课程发展的过程。” 职业学校校本项目课程的评价基本上适用此定义,但要加入体现项目课程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依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对项目课程的目标、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教学环境布置、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和增值探索的过程。”
校本项目课程评价的功能目标可定位为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和增值探索。
(1)客观描述。
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系统收集和分析校本项目课程前期调研、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于实施、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信息资料,对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描述,为其后工作奠定基础。
(2)价值判断。
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对照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对项目课程价值和作用进行判断,主要体现在:
①需求判断。判断项目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企业的需求,是否符合课程计划的需求。
②课程诊断。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的指导下,明确项目课程课程目标、开发与实施过程、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中的优点及缺点,并提供修改建议。
③课程比较与选择。对相同专业领域内容相近的项目课程,通过比较其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明确其优劣,从而做出选择,对优秀课程写出书面推荐意见,向学生推荐。
(3)增值探索。
校本项目课程评价致力于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间的交流,使项目课程通过评价得到优化,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增值探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①激励功能。通过评价反馈,对开发相对成功的项目课程的教师团队形成激励作用;对不太成功的项目课程,则通过指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等促使教师去完善项目课程。
②导向功能。教师本人参加课程评价,也得到评价结果反馈,这些能促进教师更熟悉新课程理念、熟悉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对今后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③交流功能。校本项目课程评价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反馈——调节系统”,是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和交流的过程,有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校本项目课程评价的指标
职业学校校本项目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由开发团队自评、学生代表评、企业代表评、家长代表评、教师代表评、课程专家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评等组成。
校本项目课程的评价指标可由以下内容组成:
(1)课程开发团队人员构成。
分别考察项目课程开发团队成员整体素质、团队负责人的水平能力、团队创新能力及成长情况。
(2)课程目标及组织框架。
①课程目标。
主要考察项目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的要求,是否体现典型工作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否和职业鉴定标准挂钩等。
②课程框架与内容。
以课程框架、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等为指标,要求项目课程具有地域及校本特色;体现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理念;任务具有典型产品特点;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关系处理得当;课程内容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衔接处理得当;教学进度安排符合学生学习状况。
③教材开发。
以教材开发与建设成果为指标,要求自编教学讲义学术水平较高,以生产实践为主线,体例规范完整,脉络清晰;教材形式多元,以课例、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
(3)教学模式改革。
①教学设计。
要求理实一体,任务驱动教学,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于一体;课内外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合理,体现模块化教学特点。
②教学方法。
要求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分层教学得以贯彻;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行业软件。
③成果展示与教学评价。
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造性、合作性、自主性等学习品质为重点的多元评价、过程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可以是产品展示,可以是研究报告,可以是技能操作展示等。
(4)教学条件。
①教学环境。
该项是项目课程评价具有个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对项目课程的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使用,应成为项目课程评价权重较大的一个指标。教学环境以真实或模拟的企业生产场景为要求,开发团队能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②教具开发。
教师使用的教具尤其是自主开发的示范产品性能高、外观精致无瑕疵。
③教学资源外延拓展。
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应网络教学资源,并能经常保持更新,能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利用网络等渠道和企业、兄弟学校进行沟通。
(5)教学效果。
①学生学习效果。
要求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学生技能、知识、态度等学习效果好,学生大部分能胜任该典型产品的生产;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了一定基础。
②在企业的适用性。
该项也是项目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项目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企业专家及教师同行的认可为要求。
③经验共享与推广。
以课程开发团队开发与实施课程的经验在本专业内部、学校及更高层面推广为评价标准。
3.运用CSE评价模式进行校本项目课程评价
CSE模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制出的课程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评定、选择方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在众多的课程评价模式中,笔者认为该评价模式比较适合以生产经验学习为载体的项目课程评价。
(1)需求评定。
评价课程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生产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经验的统一。该评价过程以听取企业代表、学生代表的看法为主。
(2)选择方案。
评价课程开发团队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性和开发成功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包括对资金使用、实训设施、人员配置等情况进行研究。该评价过程以听取课程专家、教师代表、企业专家、学生代表等的看法为主。
(3)形成性评价。
本过程重点在于发现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与实施项目课程的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借鉴项目管理中“检查点”“基线”“里程碑”的等概念,进行该过程评价。
检查点,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项目进行检查,比较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调整。开发与实施一门项目课程的周期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选择每个月检查一次项目开发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每个月的某一固定时间即是检查点。
里程碑,完成阶段性工作的标志。我们可将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阶段性工作定义为里程碑,如课程开发调研报告、职业能力体系表编制、项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环境的布置、各个教学单元的结束、学习成果展示等,在这些工作阶段性完成后,可组织相应人员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反馈,以及时修正偏离目标的地方,保证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
基线,指一个(或一组)配置项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基线其实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其相关环节要通过正式评审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准和出发点。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课改调研报告、项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活页)、产品展示、开发与实施反思等可作为基线,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在这些环节实施完毕后进行及时评价,并给出正式反馈。
(4)总结性评价。
在上述三个评价过程的基础上,对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相应的判断,并及时向开发团队反馈。该过程由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综合开发团队自身、学生、教师、企业、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及增值探索,使项目课程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
[2][3]顾书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系统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209-210
[4]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制定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06.
[5]肖化移,熊蕾.论工作本位学习中职业能力的习得[J].职教通讯,2007.
[6]顾书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系统论[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合唱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推荐阅读:
校园合唱校本课程07-28
校本课程合唱说明01-19
小学合唱校本课程教案09-06
小学音乐校本合唱教材05-20
校本课程学生评价方案10-24
校本课程评价06-28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08-27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07-26
校本课程建设方案07-28
剪纸校本课程开发方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