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彩球宝宝回家》教学设计

2024-10-08

《送彩球宝宝回家》教学设计(精选4篇)

《送彩球宝宝回家》教学设计 篇1

《送彩球宝宝回家》教学设计

各位家长你们好,我是小二班的袁老师,今天我带来的是一节综合课,《送彩球宝宝回家》。

设计意图:小班孩子对玩球的兴趣特别高,幼儿园里也有不同颜色的皮球,平时组织孩子玩球类游戏,滚球、拍球等,孩子们玩的都非常开心!有一天,孩子们玩过球之后,我让他们把相同颜色的球放在一个柜子里,这时候我发现孩子们都放乱了,它们对颜色的认识、以及颜色分类能力比较差,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小班孩子学习特点,我设计了《送彩球宝宝回家》这节课,通过这节课,让孩子感受颜色在生活中的有趣和重要,学会按颜色进行分类。同时在游戏操作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颜色。

2、初步学习按颜色进行分类。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蓝色小球。

2、一个大盆,几个小盆。

3、红、黄、绿、蓝色的小球卡片。

活动过程:

小朋友都找到了球宝宝的家,下面我们来送彩球宝宝回家好吗?(给孩子分组送彩球回家)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送彩球回家,把自己选择的小球放在相应颜色彩球的小盆里。

三、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彩球宝宝回了家,彩球宝宝可开心了,小朋友帮助了彩球宝宝你们开心吗?如果以后你遇到别人有困难了,你愿意想办法帮助别人吗?嗯,大家以后就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样别人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好那我们跳个舞庆祝一下吧!

确定本体性教学目标,送小语回家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体性教学;教学目标

一、反刍,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

笔者自2004年毕业至今,已从教小学语文十余载,也曾屡次外出学习、研修。钦佩“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于永正特级;受过窦桂梅特级激情澎湃的洗礼;在王崧舟特级的《慈母情深》中默默流过泪……也曾受教于本县小语界前辈,买过多位特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然而,这一路走来,笔者似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语文之道。于是,开始思考:语文是什么?把目光聚焦到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语”字有四种解释:其一,话;其二,指“谚语”或“古语”;其三,代替语言的动作;其四,说。而对“文”字的解释则多达十三项之多。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二、对比,直面本体性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如果我们要想明白自己想教什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怎么定位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就要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果我们想检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看学生有无发展。“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例1.(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3)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例2.(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4)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5)体会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三、实践,从现实找准差距

下面通过《月球之谜》(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来谈谈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词语,并学会运用。(2)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练习概述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3)运用想象、古诗句积累等方法,加深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在每篇课文中都需要落实,譬如,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如,目标(1)的确定。中年级的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还必须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姑且把这些新授的教学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如,目标(2)和目标(3)的确定。《月球之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说明性语言品读活动中习得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方法,感受月球的魅力”。“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所剩无几的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过多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舍得”,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必须把“发展性”教学内容集中、明确地加以落实。

四、提升,从目标制订转向可测量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悟,笔者坚信教学落实本体性目标的方向是对的。明白一节好的课,应该有这样两个特征:(1)在纵向上学生的学习有阶梯式的提升,或多方面的扩展;(2)在横向上学生建立相互的关联网,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而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广大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从分析内容到学习方法,强化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强化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学目标虽不属于课堂教学程序的范畴之内,但源于课程之整体及具体教学内容,是课堂之统率、号令,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但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老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在上课之前,很少有老师考虑:教这一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有什么发展和变化等等。因为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

笔者深深觉得: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无论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还是语文方法的习得,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教课文”与“教语文”虽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却是我们为之困惑的老问题。它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语文老师应该遵循语文的基本规律,尊重语文的基本特性,扎扎实实地上语文,“教课文”与“教语文”也并非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愿我们的老师从准确定位本体性教学目标起步,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中班数学:送树叶宝宝回家 篇3

二、树叶分类(按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分类)⒈第一次操作(按大小、颜色分类)⑴幼儿捡树叶。⑵你捡了几片树叶?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小结:我们捡的两片树叶有的颜色不一样,有的大小不一样,还有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⒉送树叶宝宝回家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树叶宝宝也有家,它们现在想要回家,你们来送帮助他们回家吧!

⑴树叶宝宝的家门口都有标记的,我们看是什么样的标记?⑵那什么样的树叶宝宝可以住在这个家里呢?(请个别幼儿送一片)

⑶现在请每个小朋友送树叶宝宝回家,看清树叶宝宝家门口的标记。(播发音乐,音乐停幼儿就回到位置上)

⑷讲评: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把树叶宝宝都送回它自己的家。(如果有错的请小朋友帮它重新送一下)

⒊第二次操作(按大小、颜色、形状分类)⑴呼……又吹来了一阵风,树上又落下了好多树叶。我们看看这些树叶除了大小、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⑵我们再来捡两片不一样的树叶好吗?⑶幼儿捡树叶。⑷讲评:你捡的两片树叶哪里不一样?小结:有的小朋友的树叶大小、形状、颜色都不一样,有三个不一样,有的小朋友只有两个或是一个不一样。

⒋送树叶宝宝回家这些树叶也想回家,我们看看这些树叶家的标记和刚刚的有什么不同。

⑴出示标记,这个家什么树叶住在里面?我们看看这是谁的家?⑵现在小朋友送这些树叶回家吧,你们要看好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和家门口的标记。(播放音乐)

⑶讲评: 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把树叶宝宝都送回它自己的家。并送到正确的家里。

《送彩球宝宝回家》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意图:

我们班个别幼儿有这样一些习惯,如将擦过鼻涕的纸又放回纸篮里,吃水果时把果皮和果核扔在桌子、地上,和家人在外一起玩时将纸屑、空饮料瓶随手乱丢。为了帮助孩子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特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会将垃圾放到垃圾筒里。

2.认识垃圾筒,知道它的用途。

3.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

2.故事《香蕉皮的家》;头饰小猫、小兔、香蕉皮。

3.生活中乱丢垃圾的幻灯片6张。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听故事提问:

1.故事里有谁?幼儿回答贴出相应的头饰。

2.小兔为什么差点滑倒?哪里来的香蕉皮?

3.小猫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4.香蕉皮的家在哪里?

二、基本部分:了解垃圾筒

1.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有垃圾筒?

2.垃圾筒有什么用?

3.为什么要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

三、结束部分:看幻灯片判断垃圾是否回家,播放幻灯片幼儿观察垃圾是否回家。

1.6张幻灯片的内容:小朋友进餐时桌上掉了一些饭粒和菜;小朋友将擦鼻涕的纸扔到地上;草地上有人扔了几个空塑料袋;有人将垃圾扔在人行道上;乘客将垃圾从车窗里扔出落到马路上;花园里有一些废报纸和空饮料瓶。

2.提问:你看到了哪张照片?照片中的垃圾回家了吗?应该怎么做?

3.幼儿讨论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五、活动延伸:

实践活动:拾垃圾小朋友,我们来当清洁小卫士,帮幼儿园里的垃圾找家。活动之前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为开展活动做了知识经验准备。活动以故事引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深深吸引幼儿,充分调动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幼儿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语言完整,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

此次社会活动领域价值明确,目标的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纲要》精神。活动主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通过师幼对话、同伴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获取社会文明的基本行为规范,知道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人,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上一篇:以呼唤为话题的七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培训学习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