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的申请报告(精选5篇)
发改委的申请报告 篇1
共享资料
发改委的立项申请范文
xx县发改委:
根据《xx县2012年开放型经济工作意见》精神,结合xx经济发展形势,经xx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本人在江西xx经济技术开发区cc工业园投资兴办xx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要从事五金、塑料制品加工与销售;高频头、有源(无源)天线等电子原配件、机顶盒的加工与销售项目(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本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无污染、能耗低,而且产品质量可靠先进,可以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产品市场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项目建成后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项目名称:xx科技有限公司
二、投资方简介:投资人xx
中国香港公民
三、项目投资额为xx万港元
注册资本xx万港元
四、资金来源:自筹
五、项目建设地址: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工业园。
六、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投资xx万港元,主要用于厂房装修和购买安装设备。项目采取先租凭后购买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工业园厂房实施,总占地面积约xx亩,其中厂房11000m2、办公楼500 m2、员工宿舍1500 m2、绿化用地约3000 m2。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年生产高频头、MMMM
共享资料
电视接收机600万套,年产值约为7500万元,年创税收200万元以上,计划安排劳动用工约200人,经营期限为20年。投资回报率为53.94%,回收期2.62年。本项目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抓住数字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机会,形成数字电视从前端到终端的较为完整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使项目尽快实施,恳请县发改委尽快批复。
MMMM
国家发改委的“权力清单” 篇2
2013年全国两会之后,原本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的“研究拟定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等职责被划入国家发改委,此外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被并入国家能源局,后者继续由国家发改委管理。已掌握各种规划、监管、审批、核准等权力的国家发改委,再次面临扩权质疑。
被贴上“小国务院”“大总管”“第一大部”标签的国家发改委,到底掌握多少权力?
权力知多少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介绍,其下属有28个“职能机构”,还管理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局两个副部级单位。在国家发改委的“权力清单”里,其职责可分规划、监管、审批三大块,包括拟定或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进行各种定价、审批重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等。前者比较“务虚”,后两项比较具体。
但具体的监管或审批权又有多少,难以统计。
可供参考的是,该委在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3月21日审批或核准了近1500个项目(含同类项目)。
另据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负责核准的项目有80余项,主要包括农林水利、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烟草、高新技术、城建、社会事业、金融、外商投资、境外投资十三大类。
需要国家发改委审批或核准的项目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跨国或跨省(区、市)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和交通运输方面。比如國际河流和跨省(区、市)河流上的水库项目;跨省铁路,跨境、跨海湾、跨大江大河(通航段)的独立公路桥梁、隧道等。由国家发改委核准便带有总体协调意味。
上了一定规模的项目,也要由国家发改委来核准。例如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站、年产5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液化项目,还有年产100万吨及以上的新油田开发项目等,均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或核准。在地方政府眼里,这些都是招商引资的大项目。
除了“重大”以外,涉及国防、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的项目,由于“重要”,也需要国家委改委批准,例如印钞、造币、钞票纸项目;民用卫星制造;制盐;国际电信传输电路、国际关口站等。
权力“收”与“放”
梳理官方公布的资料,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权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以国务院决定方式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及规范性文件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余晖则认为,国家发改委有很多权力不是法律授权的,靠文件、靠行政惯例来的,这些权力“比较隐蔽”。
这一说法不无依据,国家发改委先后6次被取消的52个审批项目中,审批权 “设定依据”一栏中, 1项来自法律授权,26项来自国务院发布的通知或决定等,还有就是国家发改委(2003年前为国家计委)、其他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通知、办法等。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其实很多事国家发改委不想管,但在高层要求下不能不管。在政府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来对经济进行干预活动中,国家发改委只是执行机构。
张汉亚认为,像医药卫生、住房、环保等职能,是由于各职能部门管理不够,使得国务院不得不将许多重要事务转给国家发改委,于是“被动”收下这些职能。
除了上面“派下来”,还有一些权力是从地方“收”上来的。
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称在国家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气及配套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统一核准,各级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天然气项目。
2011年4月12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收紧大型煤化工项目的审批,并再次明确列出禁批目录,直至煤化工产业规划出台。同年,国家能源局回收风电行业的地方审批权。
这种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权力上收,让国家发改委受到“管得过多过细”的质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曾撰文指出,国家发改委被赋予大范围产业管制权限,这一职能被包含几十个行业,数千种产品和技术工艺的产业政策目录所描述。
卢锋在文章中说,对这份四五万字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的“限制类”行业产品投资项目实施核准,是引发质疑投资审批和限制过多的背景之一,“在2011年版‘目录中,‘限制类包括17个行业、258个条目、几百种产品和项目对象,有关社会投资都要申请核准。核准过程透明度低,困难多,引发业内人士‘核准就是审批,甚至比审批还审批的抱怨。”
放权下一步
虽然拥有众多权力,但国家发改委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大总管”。
成立于1952年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2003年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的职责和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重新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最初,国家发改委有26个职能部门,15项职责,机关行政编制890名。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被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而原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被划入,有28个职能部门,15项职责,机关行政编制1029名,同时管理国家粮食局、国家能源局两个副部级单位。
今年的大部制改革中,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部分职责被划入国家发改委。此举被媒体评论为“扩权”。
事实上,除了收权,国家发改委也曾“放权”。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12年,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了1992个行政审批项目,调整(改变管理方式或下放管理层级)了439个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国家发改委的,共取消52个,调整14个。
但留下来的审批还是被认为“过多”。剥离属于市场的职能,下放审批权,专注宏观、改革职能,是近来集中的改革“呼声”。
“(职能)分离是最合适的,”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认为,国家发改委的下一步改革要将职能分开,“就是宏观的就不要管微观,管执行的就不要管监督,发改委是最主要的改革机关,其实也是最主要的改革对象,这些职能配置就特别不合适。”
今年3月11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王峰副主任说,国家发改委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而且转变职能力度还要再大一点。
而最新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也提出,将减少和下放一批投资审批事项,其中涉及国家发改委。用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说,“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卢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国家发改委被赋予大范围产业管制权限,建立在政府对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的调控而干预市场上面。但产业政策太宽,政府之手就代替了市场之手,本来市场是有调节能力的,一旦“宏调化”后,不确定性更强,透明度就比较低。
卢锋说,如果政府对它的干预范围没有一个更好的界定,“发改委减权是很难的”,因为如果政府认为《目录》中的行业都需要干预的话,当然还是国家发改委干预比一般的部门干预好。
资金项目申请报告(报发改委) 篇3
兴化市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
项目申请报告
兴化市发改委:
引语
新建于江苏省兴化市经济开发区的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是经兴化市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的在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项目,配套兴化市经济开发区打造省级食品工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集检测、科研、信息、服务、培训为一体的食品专业检验机构,为本区域、全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提供高水平的检测服务平台。现特申请2015年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并将有关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的产业背景和产业优势以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产业背景
兴化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市),全市常年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42万亩,棉花、油菜、蔬菜、桑蚕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7.87万亩。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141.11
万吨、棉花1.24万吨、油菜籽3.83万吨,鲜菜169.00万吨,加工脱水蔬菜干品7.46万吨;养殖生猪84.23万头,家禽2351.80万羽,奶牛2519头;桑蚕产量14.9万公斤;淡水产品总量25.6万吨,连续21年位居全省第一。自2003年以来,连续11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河蟹养殖第一县(市)、国家生态区、全国愿意产品出口区。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初步形成绿色稻米、生态河蟹、脱水蔬菜、食用面粉、淡水虾业、绿色畜禽等六大超10亿元的主导产业。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为发展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工业提供了充裕的优质原料,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主要依托三大食品产业即蔬菜种植及深加工、粮食生产加工、开发区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
蔬菜种植及深加工作为苏中北部地区科技先导性支柱产业,兴化市蔬菜种植及深加工企业现有126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2家,主要集中分布在城东镇、垛田镇、开发区等乡镇,常年安排就业职工近4万人,年发放工资8亿多元,带动农民30多万户,年加工脱水蔬菜干制品18万多吨,消化各类蔬菜150万吨,脱水蔬菜年出口量占江苏省出口总量的90%以上。近年来兴化脱水蔬菜行业得到持续发展,2014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达38.7亿元,其中出口创汇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3%。与之相关的调味料生产加工企业,现有厂家
7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在建的食品生产项目投资都在2000万-3000万的规模,新近落户的有12家食品企业将陆续竣工,达产后皆可形成年产销3亿元、利税3000万元的规模。
兴化目前全市大米生产企业90家左右,从业人员千余人,其中戴窑粮食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创办于1991年,目前集聚了50家粮食加工企业及加工户,日产销大米3000多吨。
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正在创建国家级食品加工产业园,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四区、三板块”,涵盖蔬菜加工、粮油及衍生产品、乳品与冷冻食品、饲料及养殖业、特色调味品产业等,截至2014共引进各类食品加工企业47家,投资总额近70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30家,投资总额24亿元;在建企业17家,投资总额近43亿元。引进的47家企业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2014年建成投产企业共实现销售109.2亿元,同比增长39%;在建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整个加工区年销售规模可超150亿元。
(二)产业优势
兴化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014年,兴化实现粮食产量142.32万吨,粮食产量名列江苏省第一,连续
多年荣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称号;淡水产品总量15.24万吨,连续二十五名列江苏省县(市)之首,被表彰为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市;棉花产量9754吨,油料产量36587吨,初步形成了高效的粮棉业、先进的蔬菜业、发达的畜牧业、特色的水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同时,全市继续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畜禽品种优质化率达70%,特种水产品比重占60%以上,现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万亩,无公害产品35个,绿色食品12个;特色产品发展迅速,现已形成10万吨蟹田大米,2.5万吨大青虾,50万吨大葱,10万吨啤酒大麦生产规模。
兴化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坚实的农业产业化基础,为农副产品加工和精深食品制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兴化发展了以兴化市经济开发区的品牌食品产业、王横脱水蔬菜产业、林湖调味料产业、戴窑大米产业为主的四大食品产业基地,兴化市经济开发区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如顶新集团控股顶康食品、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五得利集团、珠海华丰集团、无锡华东可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盛洲粮油有限公司等30多家食品企业,以顶康食品为代表的脱水蔬菜产业链、以盛洲粮油为代表的食用油产业链、以安井食品为代表的火锅料食品产业链、以五得利面粉为代表的米面制品产业链、以华东可可为代表的巧克力制品产业链正在形成。
兴化本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和号召力的企业,如江
苏味门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顶能食品有限公司、兴化市华荣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兴化市贤人米业有限公司、兴化市远乡食品有限公司、江苏祥兴米业有限公司、兴化市长虹食品有限公司、兴化市绿禾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金田野食品有限公司等。
兴化以食品产业品牌化为方向,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运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着眼长远,做大规模,提升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全力打造千亿级食品加工大产业集群。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不断提高,注重于健康的重要性,而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食品消费也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安全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食品数量与种类日益丰富,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安全、吃健康”转变,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也不断提高。最近几年,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曝光,使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的饮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兴化市食品生产企业多,规模参差不齐,好多食品加工企业是20人以下的小企业或家庭作坊,不仅规模小,而且大多数设施简陋、工艺落后、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低,难以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企业中,稍具规模的企业因食品市场准入的规定,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也设定了检验人员,但实验室检验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专业技术知识严重不足,很多实验员对所做的实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及时反馈生产一线和提出防范食品安全的建议。而大部分生产者对其产品仅有自身出厂检验能力,但无法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检验,故对产品质量无法控制,根本无法满足食品安全质量指标的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允许企业对一些因自身检测能力不足的相关指标可以委托第三方经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是兴化市范围内食品检测行业中的佼佼者,能基本满足我市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领域的食品检验检测需求。
兴化市开发区正全力打造国家级级食品加工园区,成为兴化实施转型升级、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大战略。目前园区内大规模食品企业众多,企业对食品检测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把推进企业生产、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安全风险,增强服务能力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们全面启动了筹建江苏省级食品检测中心的工作,并将成立国
家级检测中心作为本中心的后期目标。以升级质检中心这一技术服务平台的重要影响和雄厚实力,将能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帮助企业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增强产业集群走向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省级质检中心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帮助企业用科技、用智慧迎接新一轮的竞争和挑战,实现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机构,作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技术公共平台,我们不仅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当地企业健康蓬勃发展。成立省级乃至国家级食品检测中心,不仅弥补了兴化开发区食品生产园区技术支撑的缺失,更是为全市乃至全国人民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工程建设以直接服务于兴化食品安全生产,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增强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按照省级食品检测中心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能,依托建设单位的现有基础条件和需求,进行配套完善,加强技术培训,壮大技术检测力量,构建省级食品安全综合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兴化市食品检测中心在建于兴化开发区园区内,项目占地
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规划投资总额5000万元。根据今后需要开展的主要检测项目和内容,按照检验检测的规程要求,本项目土建工程主要是建设实验室和办公会议培训为一体的大楼,项目购置检测设备50余台套。在实验室管理体系方面,着重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并通过国家CNAS认证。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根据兴化食品检测中心的总体规划与兴化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推进情况,以及现有和新增检测能力的需要,本项目将进一步扩大中心所需的实验场地,以及补充购置一批先进的检测装备,提升检测服务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完成省级食品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要求的20000m检验及研发中心用房建设以及省级食品检测中心新址建设。
2、目前食品检测中心现有检测产品81类,检验参数175个。其中检测产品涵盖酒、糖果、冷冻食品、淀粉制品、饮料、方便食品、粮食制品、糕点、乳制品、植物油、调味品、蔬菜制品、以及一些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如GB2760食品添加剂、GB2761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检测参数涵盖食品常规质量参数例如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等,以及涉及到食品安全领域的参数例如重金属、农残、兽残、违禁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等。这些参数基本能满足现在的企业需
2求,但随着开发区各大全国优秀的食品生产企业的入驻,现在的参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人民的需求。在这基础上中心将加大在产品检测项目和检测参数上的申报力度,完善食品行业中的各类检测参数,尽快将兴化市范围内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全覆盖,更好的为企业和人民服务。后期将完善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检测项目为自身的发展目标,能够满足大市区乃至全省全国的食品生产企业的需求。
3、检测中心现有仪器90余台,对于现有的参数进行覆盖,但为了满足各类食品的需求,还必须新增各类试验检测仪器设备50多台套,以满足兴化市范围内各种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检测要求,并以满足国家检测中心能力为发展
3、引进、培养造就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开展食品检测与科研项目开发等技术服务,创建省级检测技术中心为起点,国家食品检测中心为目标。
4、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建立与国家级质检中心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以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打造苏中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食品检测实验室。
三、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本项目的实施,投资总额为1.2亿元。
1、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服务场所建设。中心实验、科研办公设施基建及外部配套环境建设由兴化市经济开发区负责建设,总投资约3000万元;中心办公场所装修及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由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总投资约1500万元;
2、仪器设备配置。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原有用于食品检验仪器设备共计90余台(套),为增强检验能力、扩大检验范围、提升检验水平,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建成仍需新增先进检验设备设施50余台套,包括液质联用、ICP-MS、凝胶色谱净化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气质联用等,总计约2000万元。
3、人才队伍建设及科研开发能力培育,投资约需1600万元。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现有食品检验人员9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2人,无法满足中心建成后的检验检测能力、业务量及科研开发能力的需求。高质量的检测工作必须由高素质的检验人才来保证。为了培养一批精通检测技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检验人员,中心将制定长远的检验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通过大量引进高水平食品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充实食品检验人员队伍;加强检验人员培训学习,提高检验检测、科研的技术能力水平;强化个人素质教育,提升个人素质。对接国内、国际食品检验先进机构和顶尖人物,开拓视野,了解食品检验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潜
在的问题,寻找介入点,开展科研开发工作,满足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
4、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建立,约需资金400万元。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现有食品检验资质及参数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两类,共82个项目、175个参数;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建成首先必须满足我市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的检验需求,再覆盖周边乃至全省、全国,进一步覆盖国家食品抽检所涉及的检验项目及风险监测的所有项目。原有的检验项目及参数已不能满足中心检验需求,必须再原有项目及参数的基础上进行扩项。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属于新成立的检验机构,独立于其他领域检验项目之外,原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已不再符合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运行需要,所以需重新确认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运行机制,修订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管理体系相关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记录,已适合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建成及发展需要。
(二)资金来源
本项目的实施,新增投资规模为1.2亿元。资金由单位自筹加地方政府配套及其他方面投资解决,资金来源为:单位自筹45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500万元,其他投资4500万元,申请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
四、资金申报理由
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作为新成立的兴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事业单位,将为兴化市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技术监督局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为兴化市各产业尤其是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中心依托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交易市场以及作为全省唯一的农副产品加工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泰州市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其特色是立足食品、服务全局、面向社会,2014年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检验中心具有高技术型、知识密集型的特征,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14年的兴化,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成功召开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以及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等一系列外部产业能力的提升,兴化财政局批复的1000万人民币的地方配套资金加上我们自有资金和各银行贷款均已落实,建设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项目今年即可启动,并在1-2年内建设完成。项目完成后,兴化特有的产业背景和产业优势必将为中心提供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上级领导重视下,我们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原有的食品检验资质和范围进行升级和扩大,新增国家风险监控检验项目,将原有的检验
设施和设备进行优化,新购一批国际先进的检验检测装备以适应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将引进一大批专业的大学生队伍,做大做实我们的食品检验能力,将食品检验服务从苏中辐射到全省以及全国,并最终走向良性循环。
另外,建设兴化市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项目符合兴化市委市政府“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是为适应兴化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所做的主动跟进式服务,更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食品安全的更高关注和要求。同时中心建设符合申报条件要求,符合支持范围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指导目录,更是兴化市各食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为全面参与及配合兴化开发区国家级食品特色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深化兴化作为苏中北部地区科技先导性支柱产业的蔬菜种植及深加工,全面促进兴化粮食加工产业升级,用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这一高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质量兴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创造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促进新一轮食品产业的发展与腾飞,我们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建好兴化市国家级食品质量检验中心。现特具报告,请求给予2015年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补贴支持。
五、项目建设计划与当前实施情况
(一)项目建设计划
2015年1月~2015年2月,完成中心项目批复;
2015年3月~2015年4月,完成中心项目备案; 2015年5月~2015年6月,完成检验用房的设计; 2015年6月,检验中心开工;
2015年6月~2015年8月,完成新建检验用房的建设; 2015年9月~2015年10月,完成仪器设备选型招标采购; 2015年11月~2016年3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检验人员培训;
2016年4月~2016年6月,完成平台设置,开展服务运行。
2016年7月~2016年12月,完成国家级中心的计量认证、资质认定、国家实验室认可。
(二)当前实施情况
1、目前已组织争取项目建设资金3820万元,其中兴化市政府支持专项资金500万元,兴化市经济开发区支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设食品检验中心配套专项资金800万元,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套资金100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1820万元。
2、在兴化市经济开发区内征用土地30亩,已完成土地规划、征用及环境评审等相关手续,基建工程于2013年8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实验办公大楼正在建设,即将进入外部装修施工阶段。外部装修施工完工即转交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进行办公、实验场所内部装修施工,目前已多方咨询
实验室专业装修施工设计单位,着手开始实验室内部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功能区分布、集中供气、通风排气、废弃物收集、仪器设备的摆放等。
3、目前,按照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筹建计划的建设要求,在兴化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原有食品设备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准备新开展检验检测项目的需要,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方案论证、调研选型、多方意见征求。拟购置包括ICP-MAS、液质联用、凝胶色谱净化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气质联用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新增设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满足国家级食品中心运行需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检验检测水平。
4、目前已与南京市卫生监督所、江苏省卫生监督所、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省质检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聘请了多名专家学者担任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的技术顾问,协助食品检验中心的规划、建设。并拟在现有食品检验人员的基础上,再招聘3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本科毕业生,充实了中心食品检验的技术力量。后续根据发展需要,将逐年增加技术人员数量,并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能力水平,服务中心。我们还在着手申报创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科研开发及服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内部管理机制的设置,早日建成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服务我市地方、周边、全省乃至全国的食品产业,提供准确、高效、优质、一流的食品检测服务。并经过数年努力,把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平台。
发改委备案申请书 篇4
营山县发改局:
一、项目申请单位概况
武胜县鸿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山分公司,受武胜县鸿华房地产开发有限的公司的委托,负责鸿华〃华盛国际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对总公司负责。武胜县鸿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11月17日经武胜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法人代表周德胜,开发资质为三级。公司注册地址:武胜县沿口镇祥升大道,注册资金800万元。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办公室、财务部、销售策划部,现有职工68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作人员48人。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建材批发,建筑设备出租等。
武胜县鸿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在房产项目的开发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几年来,先后完成了档案局旧房改造工程,汉初街、织布厂、怡康家园、奥运康城、水都郦景、富世家园等房产开发项目,开发面积约80万㎡。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社会知名度得到较大提升,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房产开发企业。
二、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鸿华〃华盛国际开发项目,位于营山县城新营渠北侧,占地面积45327.07㎡,建筑面积148845㎡。其中,住房1200套。商业用房10000㎡。物管面积600㎡,小区绿化率36.7%。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
四、项目资金来源
自筹。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鸿华〃华盛国际开发项目,依法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建设规划已经批准,三通一平等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可实施建设。
六、项目联系人
联系人: 电话:
武胜县鸿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发改委工作报告 篇5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04亿元,增长10.5%左右。
(一)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预计总产329.5万吨,增长3.9%。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全市新增有机蔬菜3.1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奶牛存栏1.4万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5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9家;落实各类农业补贴资金6.26亿元,全年完成造林19.7万亩,新增特色经济林7.8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各类工程8540处。工业经济明显回升,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左右,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培植力度加大,全市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泰开集团、泰丰矿业等6家企业突破50亿元。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0亿元、利税670亿元、利润415亿元,分别增长22%、17%和17%左右。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创新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实行指挥部推进和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制度,集中抓了一批中央、省投资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航天特车重型矿用自卸车项目、大汶河拦蓄工程、山能集团大型矿用掘进机、泰山会展中心等1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396亿元,是近年来进展最快的一年。48个市级领导包保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0亿元,增长20.5%左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预计全年新开工境内招商引资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650个,到位资金420亿元,增长21%。
(三)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转方式调结构扎实推进。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我市连续第五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称号。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泰山瑞奥不夜城、天乐城水世界、泰山温泉城、义乌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消费市场保持平稳,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27亿元,增长15%左右。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预计接待境内外游客4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6亿元,分别增长16%和21%。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可以全面完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工业在建技术改造项目873项,其中过亿元项目288项。质量效益逐步改善,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9亿元,增长15.01%。
(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推进力度,市政府制定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肥城市、岱岳区满庄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以及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外经外贸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1.9亿美元,增长20.3%,其中进口总值9.6亿美元,出口总值12.3亿美元,分别增长50.9%和3.7%;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分别增长64%和60%。
(五)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带动作用增强。泰城泮河水系(中央公园)建设工程、高铁新区建设工程等11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较快,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0262套,基本建成和竣工11858套,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村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增长22%。农房建设快速推进,新建农村住房4.8万户,改造危房1.4万户。村庄环境整治进展顺利,小城镇建设效果显着,有5个镇被列为省级示范镇。新泰市享受沂蒙革命老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扶持政策,泰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东平县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和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等工作全面推进。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步伐加快。财政保障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42.7亿元,增长16.5%,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支出完成140.1亿元,增长18.7%。就业形势稳定,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5个险种10个类别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率均达95%以上,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7.8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72.2万人。幸福教育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完成公办幼儿园168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分别增长13.3%和17%左右,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认真落实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教育、文化、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2年,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发有为的结果。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实体经济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总体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稳增长和调结构压力并存,市场需求疲软和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并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制约矛盾并存,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不减与财政增收困难并存,经济运行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从我市看,一是扩大有效需求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投资方面,在市场环境趋紧、预期收益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仍不强。消费方面,在住房等消费拉动作用减弱的同时,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进一步扩大消费的难度不小。出口方面,受外需持续低迷、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影响,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二是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的难度依然较大。企业面临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滑双重压力,部分行业效益下滑明显。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重点工业企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产能发挥不足、产量下降。三是促进财政持续增收结构优化的难度依然较大。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增多,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四是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难度依然较大。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依然较多。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国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增强,经济增长仍有广阔的空间;价格水平趋于稳定,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央和地方政府新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这些政策将陆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将为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从我市自身来看,一是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陆续落地,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将有力地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投资和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二是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农业连年增长,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市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外经贸跨越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强财源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支撑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四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综合以上因素,做好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1)经济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2)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3)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4)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节能减排任务。提出这样一组预期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走势,又考虑了我市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培植后劲等需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把精力引导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走持续健康发展路子。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是关键,必须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必须坚持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把增加收入、解决好就业、提高保障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四,节能减排是转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建设“生态泰安”、“美丽泰安”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作为旅游城市的泰安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及措施
(一)坚持不懈地扩需求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内投资总额达到2100亿元左右。(1)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国电泰安热电联产、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区、大汶河拦蓄工程、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60万吨/年LNG装备国产化、华鲁锻压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二期工程等120个左右重点建设项目,着力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条件和要素保障,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实现投资完成率、竣工率、投产率新突破。按照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要求,策划充实一批能延伸产业链条或补充产业发展短板的项目,为投资接续做好准备。加大对新策划项目的前期推进,安排100个左右前期推进项目,争取早日具备开工条件。继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营造齐心协力服务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充分发挥产业招商指挥部的优势,坚持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优势资源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与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大项目招商和建设,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对接,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上实现新突破。(3)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坚持投速、投量、投向、投效有机统一,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年内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依靠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技改投入力度,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4)着力保障重点项目要素需求。积极推进建设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坚持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省市重点项目。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推进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大力开展对上争取、银企对接活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重点项目建设领域。二是繁荣发展消费市场。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培育城市商业中心,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网络。组织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搞好“商贸流通十强培植工程”,加大对30个重点商贸流通项目的督促调度力度,着力改造提升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建设一批重大涉农领域物流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不断提升城乡商贸服务水平。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家政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大对“放心肉”、“放心酒”的执法监督力度,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三是千方百计保持外经外贸稳定增长。坚持高层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以“两市(京沪)、两地(港台)、两国(日韩)、两洲(欧美)”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提升和汽车及零配件、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招大商引好资,确保利用外资实现稳定增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培植以泰山玻纤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泰开集团、特变电工为龙头的输变电设备产业,以航天特车、现代重工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大力培育出口名牌产品,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资源的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展会的平台载体功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培植壮大“走出去”队伍,引导我市煤炭、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基地县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优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面落实14个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和计划,突出有机蔬菜、奶业富民、苗木花卉三大“亮点”,年内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35万亩。加快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优势畜牧业,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力争达到11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抓好林业产业亮点培植、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防洪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年内培训农民50万人次。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继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落实好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输变电设备等十个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抓好山东尤洛卡煤矿安全检测项目、现代重工挖掘机生产项目、山东新煤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矿用救生舱生产线建设项目等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企业和培植的“百亿企业”上项目,突出抓好“四个一百”项目(100个重点企业、100项技改项目、100项技术创新项目、100项节能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泰邦科技工业园、瑞福锂业6万吨锂云母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普瑞特太阳能果蔬干燥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抓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推动服务业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泰安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加大服务业投入,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酵母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发展,力争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左右。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汽车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切实做好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工作。加强对载体建设“103030工程”的指导帮扶,确保1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0家市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均增长15%以上,抓好泰山千古情城、泰山科技文化产业园、岳华能源储备物流等项目建设。深化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业12个重点产业、4项重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合力。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等资源优势,依托方特欢乐世界、泰山封禅大典等旅游项目集中的有利条件,探索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高起点编制《泰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泰山“龙头”带动作用,整合全市旅游项目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包装推出一批旅游线路,促进全市旅游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和统一营销,抓好泰豪旅游文化商品城、泰山快乐驿站等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五是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康平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变电工、宏康机械、宝来利来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和知名品牌。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开发区园区设立园中园,建设高校创业基地。
(三)全面推进生态泰安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好国家、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严格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能源,合理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认真组织实施《泰安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规划》,加速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确保温室气体排放逐年下降。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认真实施《泰安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搞好保护自然生态治理工程,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抓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打造生态泰安。
(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抓好泰城城市建设。全力推进泰城中央商务区、历史文化轴、泮河公园、时代发展线三期工程等10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104国道泰安绕城西线改建工程、灵山大街东段建设工程等城市道路建设,搞好供水、供热、交通、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巩固北部成果、攻克南部难点、强化常态管理、全面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宜居泰安。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认真落实上级出台的推进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城镇功能,强化产业和人口聚集,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做好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进一步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按照全省、全市推进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对县域科学发展工作及考核的调度督查,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力争在综合实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增幅等方面实现在全省位次的前移。四是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继续抓好对口支援新疆岳普湖县项目建设,做好扶贫协作重庆巫溪县各项工作。做好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平县融入中原经济区和新泰市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工作,主动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对接融合,积极组织参加“西洽会”、“渝洽会”、“青洽会”和“喀交会”等经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五是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落实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改革举措。按照国家、省部署要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及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国有林场等重点领域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十二五”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重点做好新泰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抓好附属医院综合病房楼、市精神病院门诊病房综合楼、泰安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
(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99.2万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保障标准,确保救助标准年均增幅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6.5万人。三是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人口等社会事业。以实施幸福教育工程为总抓手,落实好教育行动计划,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162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村文化大院、社会文化中心建设,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升级,搞好泰安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好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工程,农村健身覆盖率达到50%以上。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5%以上。四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补助、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服务指导和检查调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加大“平安泰安”建设力度,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和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发改委的申请报告】推荐阅读:
年度发改委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06-20
国家发改委复议决定书:撤销浙江省发改委(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08年6月2日)08-26
公司申请宽带申请报告09-04
申请水果项目申请报告09-08
申请文明乡的申请报告07-07
水厂申请报告10-21
转岗申请报告05-09
停机申请报告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