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影评

2024-09-23

写影评(共11篇)

写影评 篇1

编导培训 编导如何写影评(影评与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逼真生动的直观性和接近生活的真实感而

易有广泛欣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

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

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

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

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

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

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

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

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

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

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

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买;

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

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

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

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

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关照全片。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

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

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

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

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

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

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

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 u c+P" S(l vmY T6I F c {j-S9N c }5D ` G$@D J o s5i h1~6} m+Ij p }/b/U

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o-T8P T3W*b O.6v ~ ` g b$cT {7@ x q1[ I v

写影评 篇2

作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怎样教学作文, 才能让学生乐意写作, 写出真实的优秀习作, 本人认为可试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引导观察, 获取大量写作素材

有一种体会:只要是孩子认真观察过的事情或地方, 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很出色。比如:国庆节带孩子游了一趟北京。回家后她一连串写出七、八篇优秀的游记:“游天坛公园”“游颐和园”“登万里长城八达岭”……叫人看了欣喜万分。孩子不光是有内容可写了, 会写了, 还增强了审美的能力。

有一句名言叫“江山如画”。的确, 大自然很美, 祖国处处有如诗如画的胜境。只要让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 提示或引导学生做个观察生活或大自然的有心人, 就会陶冶学生开明的心境与高尚的情操, 激发学生想写作文、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而水到渠成地到达一种较高的写作意境。

二、让儿童自由作文

所谓自由作文, 就是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学生写什么, 自主拟题、自由表达。因为作文是交际的需要, 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要与别人交流什么思想, 要抒发自己的何种情感, 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有了具体内容, 就会产生相应的题目。自主拟题, 实际是让学生自主选材, 自主立意, 自由表达, 实质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 自由地遣词造句, 畅所欲言。

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解放思想, 从儿童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 确定作文训练内容, 多角度启发学生选材立意, 多方面地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让学生开心地、自由地写作。

三、写一些科普作文

在小学作文训练中适量增加一些科普作文, 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科普作文, 从小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思想,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单一性、枯燥性, 把科普内容引进来, 为小学生作文增添新鲜血液。学写科普作文, 不光能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 激发写作兴趣, 还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比如, 在学校素质教育展示周中, 孩子看了他们班级关于恐龙的展板, 就想写一篇恐龙的作文。回家后便忙开了:翻阅资料, 查找数据, 非常专心。她在作文中写出了:远古时代的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多少世纪;最大及最小的恐龙叫什么, 身长体重及生活习性, 化石在哪国哪地发现的;飞翼龙的飞行秘密等。她还想象恐龙为什么绝迹;在地球某一处高山深潭的地方, 也许还生存着一只恐龙……写完后还一气呵成地画了一张“恐龙世界”的儿童画。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从孩子“写恐龙”事情中, 惊喜地看到了科普作文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强。教师要时常提出许多有关科普方面的问题, 让大家共同或单独解决, 翻翻资料, 做做实验, 写写感受和收获, 学生的思维触角就越灵敏, 思维空间就越广阔, 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四、写一些想象作文

少年儿童时代是充满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宇宙有多大, 星球是什么样的;幻想自己能上天入地下海洋, 探索未知世界。把幻想的事物写出来, 这也是儿童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更是训练作文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再比如, 有一天, 老师突然甩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假如你中了五百万》, 没讲任何要求, 想怎么写都行。这下学生乐开了花, 个个眉开眼笑, 浮想联翩, 写出的东西更是百花齐放。阳东更敢想:她想到南极去考察, 并找来地球仪, 探索从中国到南极的路线, 和爸妈讨论到南极要准备些什么。当爸爸说非要有一条破冰船不可时, 她又设想船上的设备和装置。她写道:到了南极后, 首先要看看中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 然后重点考察南极洲的热水潮———范达湖, 为什么在冰天雪地里唯有这湖水是热的。还要探索企鹅在冰水里机灵而在陆上迟笨的秘密, 抱一只小企鹅到船上喂养是否成功等等。谁也不会相信, 像这样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作文竟然出自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之手。可以说, 想象作文的力量是无穷的。

实践证明, 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动力。幻想成真的奇迹古今中外不乏其例:美国莱特兄弟幻想自己能有一双翼翅在天空中飞翔, 就产生了人类第一架飞机;由于大文豪吴承恩的幻想, 就写出了旷世奇作《西游记》, 给华夏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 想象作文是智能的源泉, 是发明创造者的潜动力。

如何写影评 篇3

学写影评,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提高鉴赏能力。一举两得。

如何写好影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口,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影视剧展示的东西很多,写影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选取那些给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人的内容(甚至是某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写深写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影评重在评。就文体而言,影评属于议论文范畴。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把影评写成影视简介。一部影视剧,哪些地方最精彩,最能吸引人,或者哪些地方表现得好,哪些地方有瑕疵,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内容。关键在于写出你对它的感受,即好看或不好看、精彩或不精彩等,并据此进行评析。

三、影评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也必须客观公正。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不顾事实地夸大其词,或者片面地把所评的电影说得一无是处。

下面是关于去年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一则影评,请同学们欣赏。

《功夫熊猫》中的几个亮点

最近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有这样几个亮点深深地打动了中国观众。

一、除暴安良的故事情节

除暴安良历来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武林人士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功夫熊猫》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除暴安良的故事:

熊猫肥波在和平谷举行的一次武林大会上,意外地被长老乌龟大师指定为“神龙大侠”。这就意味着他要为捍卫和平谷的安宁付出代价。而此时,被猫头鹰师傅关在监牢里的大弟子残豹太郎正蓄积力量,准备冲破牢房重出江湖独霸武林。对一个平时好吃懒做、毫无武术功底的胖熊猫肥波来说,要成为一代武林高手,并且要对和平符承担起责任,实在是不可想象!

猫头鹰师傅费尽心机,精心指点,肥波开始了魔鬼训练,终于学有所成,勇敢地打败了一心想独霸武林的太郎,为和平谷重新赢得了安宁。除暴安良的价值观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

《功夫熊猫》是一部武打片,武打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在这部影片中,有两处打斗场面可圈可点:

一是猫头鹰师傅的五个弟子——“盛怒五杰”(猴王、灵鹤、快螳螂、俏小龙、悍娇虎)与残豹太郎在和平谷悬崖的长索道上进行的殊死较量。悍娇虎一马当先,毫不畏惧地拦住了太郎的去路,给太郎以迎头痛击;接着娇小的俏小龙——小蛇,奋不顾身地死死缠在太郎身上,猴王和灵鹤牢牢拉住摇摇欲坠的索桥绳索。在打斗的过程中,快螳螂不失时机地果断剪断索桥绳索,猴王乘机一头撞向太郎……就这样,“五杰”你一拳,我一脚,齐心协力,终于把太郎打下山谷。精彩的打斗场面,令人目不暇接,拍手叫绝。

二是太郎与熊猫肥波为争夺武林秘笈——卷轴进行的单打独斗。双方从山崖打到山脚,从空中打到地下,从屋下打到屋顶……最终肥波拿出杀手锏——巫师指,制服了太郎。

三、幽默搞笑但意蕴深刻的无厘头语言

如:“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没有”;“认为它特别,它就特别了”;等等。这些无厘头语言,不但为影片增添了喜剧气氛,也给观众带来启迪。

看电影写影评活动 篇4

夏娇

《藏獒多吉》是根据2005年杨志军先生的畅销小说《藏獒》改编的。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故事讲述的是10岁的汉藏混血儿田劲因为母亲病亡,只好奔赴藏区投靠生疏的父亲拉格巴。一天,田劲在草原救了一只金黄色的“外来”藏獒,田劲将它起名“多吉雍直”,开始,他们一起快乐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草原上相续出现了人畜遇袭的案件。多吉被误认为凶手,被锁了起来。后来,一个人对大家讲述了一个他从一个旅行的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大家才明白,多吉并不是恶魔,恶魔另有其人,而那个人口中所说的云金,也就是多吉。多吉雍直挣脱铁链好,带着田劲一路奔走,最终来到了雪山。但是田劲和他的一个伙伴昏迷了,被一个追捕恶魔的队长救他们,队长向他们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田劲他们也明白了,原来恶魔是——罗刹。后来多吉闻到了遇到了真正的凶手——罗刹的气息,于是,多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为了替前主人复仇,杀死了恶魔罗刹。在自己最后一口气从山崖一头跳到另一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主人田劲。

故事的最后,年过半百田劲与我们说:“多吉并有死,作为生命的延续,多吉又复活了。敢于向任何事物挑战,这是他从多吉身上学到的。在这辽阔的世界上,靠自己的力量顽强的活下去,人类把狗当成朋友,狗也把人类当做是他们的朋友,是多吉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友 谊!

怎样写一篇英语影评范文 篇5

高二七班

第三英语研究性小组

影评是指对一部电影或文学作品的评价与赏析。在我们的高二必修五三单元的英语课本中我们曾接触过影评这一内容。在这一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学习了怎样用英语写作一篇流利的影评。

根据我们小组的查阅与讨论,影评应大致由以下这些方面组成:

一、电影名称;

二、电影的背景;

三、电影的时间设置;

四、主角的介绍;

五、故事情节的简介;

六、故事的结局。在以上这些基本结构中,电影名称是全文的基本也是必备条件,而电影的背景,则是作为基本的介绍,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其发生的大体情况。在书写前,我们应理清这些思路结构,最好能在草稿纸上做一个大致的规划:where the story is set;when I is set;who the main character(s)is(are);what happens;how the story ends.其次,要学会运用一些平日教学中所学习的英语短语等,如set in;not only …… but also …… 可使文章增色不少。

影评-父辈的旗帜(英语影评) 篇6

传奇是后人谱写的,英雄是世人创造的,真正存在的只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至少,这是一部打动人的电影,特别是当结尾字幕升起后,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伴随着镌永的吉它声在银幕上淡出时,看着洋溢在那些年轻面庞上的阳光,很难不动容,百分之七十的伤亡率注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总觉得,无论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原因,鲜活生命的逝去始终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开头时的旁白,“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那场旷世的战争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那些发黄的照片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震憾而珍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照片上的人们都当作创造历史的英雄。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场战争也许带给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伤害,但终究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那些照片终究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断的写照和纪念。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必然要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回推销员、殡葬馆老板和看门人,甚至在烈日下默默地死去。而那些再也没有走下战场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正如我们不会知道落入日本战壕的伊奇有会怎样的结局。百年之后的敬仰、悲伤和反思不会改写历史,同样也不太可能会影响未来。深刻,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慰而已。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尾:把旗杆立在山头之后,小伙子们暂时忘记了战争,到海岛边迎着汹涌而来的一波一波海浪,他们在海水嬉戏,像一群孩子。海滩上只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所有的烈士、英雄,其实都是人。他们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任何缺点。但是,他们在他们所处的情景中,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或者是别人没有做、不敢做,而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加出色的事。这就是英雄。什么“为了XX”的都是平时闲下来的时候喊的号子,战场上以命换命的时候哪想得到这么多。只有战友的生命,才是这些伟人肯心甘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交换的东西。所以,“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nber them the way the really were”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尊敬并瞻仰他们,就应该铭记他们真实的一面。

可是最终,这面旗帜还是打动了我,不是因为什么大片,不是因为战争,不是电影的技巧(这些不了解,无法评价),只是人生,寻求真相的过程(这个刚刚开始了解,也还不懂)。

老人,记忆,谈话,巡回的,在所有人包围和赞誉声中的英雄,在岛上的残酷。没有太多关于敌人的描写,日本人的出现更多的只是冰冷的枪炮,照片,和尸体,没有日本人行为的可笑和笨拙来衬托己方的英雄。剃头,在紧张中的谈笑,逃离战场。。。一切都是自然的,就这样发生了。当你不小心走入这个不知道由谁的手推动的战争的时候,要面对的似乎就是这样的过程,剩下的可以更改的,不同的部分似乎就是每个人的个性,本色演出。赤裸和无奈,真实而美好。终于观影结束了,听着片尾的背景音乐,看着缓缓出现的战时记录照片以及相关字幕,感觉音乐还真不错——弦乐似在触动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与若有若无、由远而近、低沉雄浑的背景整体交响乐相互应,听上去有点敏锐、沉寂、沧桑,又有点警示感,还有点厚重感,仿佛担忧人们对影片参悟不透似的。

英雄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英雄。对他们而言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为的是他们的战友……他们为国而战,但为友而死,是为了他们身前身后的普通战友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铭记这些人就应该还他们以本色,正如我父亲做的那样……的确,我承认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它抛弃了以往战争电影的俗套,没有过多的激战,它以一个医护兵的视角向人们阐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并向人们说明:战争不是人民的想法,它只是国家机器在运作中过激的行为,它可以是政客墙上不朽的功勋,但也是人们心里永远的伤痛影片中老兵的回忆给我映像最深,他说:“你的父亲是个好人,他救了我,我活着,然后我救了很多人。”很质朴的话但我却忘不了。

《父辈的旗帜》从老迈的Bradley的回忆开始倒叙,然后通过三个人从战场归来后的生活穿插“硫磺岛战役”的重现。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全景式呈现硫磺岛战役的第一部分,影片从美军的角度切入,竖起象征战役胜利的旗帜的著名照片作为一个贯穿数十年回忆的关键物品,惨烈的登陆战役、英雄归国筹款宣传、当事人的个人回忆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淡化战争的背景突出战争本身残酷性是诸多导演惯用的手法,影片有不逊于《拯救大兵瑞恩》的残酷登陆战场面,和硫磺岛来信一样,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并不是重点;而这场战争和插旗事件给几名相关士兵带来的冲击却是更引入深思的地方。只是注定的结局难免让人为他们遗憾。

一张经典照片

“你真的无法辨认照片中人们的脸孔,所有人都是无名英雄,所以,你会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渴望,想要让他们变得鲜活起来。”1945年美联社战地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的《国旗插在硫磺岛上》在《生活》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这张照片表现了美军海军陆战队员攻占硫磺岛主峰后将国旗插上山顶的情景,后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价为“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这张照片后来被塑成雕像、印成邮票、刻在纪念币和徽章上,在图书、电影中也多次用到,它不仅给作者带来一生的荣耀,也对后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连奥斯卡名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深受感动,并从中汲取了拍片灵感与动力。2006年8月20日,乔·罗森塔尔走完了94年人生,在旧金山去世,没有等到伊斯特伍德这部震撼新作的上映。

“在美国华盛顿广场上,树立着了一座雕塑——在枪林弹雨中,六个美国士兵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上了硫磺岛最高点。那是美国二战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一刻。可是那些士兵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能否成为英雄,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刻只不过是战争残酷的体现、战友之情的反映、正义胜利的象征。”

《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战役的英雄们》——詹姆斯•布拉德利

酋长:“筹集军款是件好事,我们也需要钱。但是我受不了被人称作英雄,我的战绩就是躲子弹。我的所见所闻,根本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而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迈克,他才是。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你见过迈克吗?”

长官:“没有。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酋长:“或许。但是,他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看到我这个样子,一定以我为耻… …”

英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英雄。这不仅是个人的一种荣耀,更代表着社会的一种认可。可是,他们三个却选择了逃避。当他们在演讲途中,脑子里回想的是一个个兄弟们的牺牲。那些无助的声音和那些期盼的目光,让他们无法承受其重。其实,对于酋长、医生和瑞纳,他们是自己的“英雄”。他们坚持自己的内心能努力的避免各种诱惑,他们的一生其实不愧于“英雄”这个称号。这里的“英雄”比世界上所宣传的那种英雄要高尚很多倍。

英雄是一个被我们偷换了含义的名词!世间本无英雄。而所谓的英雄只是满足人民的一种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平凡地走完一生。而战场上的他们只所以如此的奋不顾身,或许就是不想丢下身边的兄弟。影片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儿子在父亲临终前记录发生在硫磺岛的那段历史,从而对父亲有更深刻的印象,老人在弥留之际不断的喊着自己战友的名字,儿子问到,他是英雄么?而老人意味深长的回答:我脑海里的不是某一个英雄的面庞和荣耀,而是在海中一起嬉戏的那帮战友天真向往自由的精神,也许就是这代人所谓的父辈旗帜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部战争片。

《非诚勿扰二》影评 篇7

冯小刚一直想说些什么, 作为中国影坛毫无争议的票房之王, 他现在已经绝不满足于这些对他没有任何挑战地讨好观众的小伎俩, 他比任何时候都想说些什么[1]。这既体现在他炮火隆隆的微博上, 也将会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他的电影中。

冯小刚在这十年中, 一直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从2000年的《一声叹息》, 他开发了一种在中国还没有流行起来的名词“小三”, 也就是传统的“狐狸精”, 可是听起来没有那么贬义, 没有那么谴责。而十年后的今天, “小三”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甚至出现了“宁可坐在宝马里哭, 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宣言, 《非诚勿扰》不得不说是一个先导。冯导以“小三”为主体, 描绘了另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老男人还是那个老男人, 心态却全然不同了。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私心的改变, 更多的是整个社会在骤变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也是价值观改变的一个体现。冯导十年来的片子, 不只是映射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观念, 更多的是中国电影类型发展的趋势。冯小刚的之前的所有片子都称不上是大片, 没有千军万马的气势, 讲述的都是家长里短, 实实在在的百姓生活。而当2003年, 张艺谋的《英雄》大放异彩时, 冯小刚迷失了, 他无法找到商业市场与冯氏风格的契合点, 于是, 他选择了“跟风”, 拍摄了一部《夜宴》。[2]《夜宴》唯一的作用就是检测了冯小刚整合资源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也是有意义的, 变成了后来的《集结号》。本来对于票房没有任何信心的电影, 意外的造成了空前的轰动, 冯导又找回了自己, 他可以重新拍摄他喜欢的东西了。他拍出了《非诚勿扰》, 回归到了最原始的冯氏喜剧, 寻找到了情绪的出口, 在大片充斥整个中国市场的时候, 还给观众最原始的关怀。所以, 浪漫的北海道, 邬桑的歌声, 简单的情节感动了人心。而今天的《非诚勿扰2》, 我不介意他是炒冷饭的行为, 我相信, 在拍出了《唐三大地震》之后想放松一下的冯小刚, 能让我们也轻松一下。

二、关于《非诚勿扰2》

《非诚勿扰2》讲述了一个有关爱情, 友情, 死亡的故事。情节远比《非1》要复杂得多, 只是, 里面的说理性东西多了, 感动少了, 王朔酸腐的文人情怀多了, 真正电影的表达少了。在演员卖力的哭泣时, 观众是无话可说的。

试问, 一部电影中能不能同时讲好爱情, 友情这两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那能不能同时讲好, 爱情, 友情, 死亡, 人生, 对于中国社会的看法, 对于奢华环境的追求, 对于台词桥段的设计……并且是在一部贺岁档喜剧中呢?答案或许就是未知数了。

《非2》的前半段, 讲的是爱情, 冯氏幽默在这里很好的体现着, 桥段的设计让观众捧腹大笑, 演员的表演让所有人叫好。离婚典礼、试婚、豪宅香车美女, 所有人都觉得日子就应该这么过了。只是, 如果没有冲突, 那就不能成为电影了。这次的冲突是笑笑要找的是感情, 秦奋要找的是婚姻。笑笑秉承着所有美女都有的特色——不甘心, 面对着豪宅, 面对着会对她好值得嫁但自己却不爱的老男人, 她欲留下却不甘心。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 选择自己爱的还是爱自己的, 这个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悬疑。我们无法去评价这种选择的对与错, 我们只想知道这样的矛盾冯导要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很触及人心的, 如果冯导可以找一种方式解决他, 那以后教人如何谈恋爱的书上一定会刻上冯小刚的大名的。

可是, 我等到最后的, 是无语。导演避开了矛盾不谈, 把友情牵扯进来, 用笑笑意外的参加的葬礼去唤醒他们的情感。我只是想说, 如果死真的能唤醒人的情感, 那么在《非一》里笑笑的自杀就足够了。可是她连自己的生死都不能触动自己的话, 一个并不是很熟悉的朋友的死, 又如何去触动她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如果炒冷饭抄不出连续性的话, 莫不如另起炤台了。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爱情的激情与婚姻的疲惫一直是王朔作品的永恒主题。[3]这部电影, 是王朔的电影, 不是冯小刚的电影。如果电影想要提升到一个高度, 那么可以在写完剧本之后找王朔, 共同修改搞笑的桥段, 再为电影做最后的升华。注意, 是最后的, 而不是贯穿全片的说教。《甲方乙方》中最后的开会是升华的部分, 《风声》中小梦最后的话是升华的段落。只不过, 前一个技巧更高, 后一个虽然拙劣, 但愿意表达一点意义的心是值得赞扬的。影片最后的时候升华出的一种意义, 是会让人觉得受启发的, 贯穿于影片各个角落的说教, 是会让人觉得拍的不是电影, 而是评论的文章。《非二》中, 王朔用葛优的嘴告诉了观众洗脚的“穷人”理论, 用孙红雷的嘴告诉观众伪艺术的价值, 再用每一个人上前说的告别的话告诉了观众死亡的含义。[4]这些在情节的推动上没有任何价值的, 这些是一个酸腐文人借着电影的平台要表达的东西, 这些不是电影, 这些更不是冯小刚应该要的东西。如何用每一个情节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生搬硬套的理论, 不见得能应用到实际。

而且, 本片的侧重点有点模糊。主题是两个, 爱与死, 但穿插的明显太过拙劣。上半部分讲的是爱情, 后半部分讲的是生死。那么前半部分可以没有孙红雷, 后半部分也可以没有舒淇。把这两部分用邬桑与舒淇在机场的意外相遇连接, 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遇到呢?那岂不是舒淇就不会受启发而愿意与葛优生活在一起了嘛。本质的矛盾, 不爱葛优的矛盾没有解决, 一个爱情至上的女人怎么可能回去呢。那孙红雷死的意义, 就存在于用《夜的钢琴曲》伴奏下, 仓央嘉措美丽的诗了。观众会很爱那首诗, 也会很爱那首曲子, 但不会很爱这部与这首诗还有曲子没有什么大关系的电影。

我希望今后的冯小刚, 还是中国镜像, 有自己的风格, 有自己想拍的东西, 有自己想讲的最真实最亲切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非诚勿扰二》一个52岁男人的爱情”, 摘自《电影世界》10年12月号。

[2].《今年票房真“给力”》, 摘自《电影世界》10年12月号。

[3].摘自新浪网友。

怎么看影评? 篇8

影片上映,一般都会请媒体看,说实话,我对那些电影记者一点儿信任都没有。我相信人民群众。好莱坞有句话,叫每个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他的本职工作,一个是影评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时候都搞兼职,评价过《泰坦尼克号》,也评价过《入殓师》。有了微博这个媒体,大家都愿意从事影评工作。但我很快发现微博上的影评也靠不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傻子在井口数数,14,14,14。有人好奇,趴在井边往下面看,傻子一脚把他踹下去了,然后接着数,15,15,15。现在的影评基本上就是这个傻子的套路,先把人踹下去再说,16,16,16。尽管有歌手冲冠一怒,可这个电影的票房上了亿,大家都交口称赞了一回。有一位电影行业从业者,告诉我一个数字,现在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2.7岁,非常年轻。有关电影的数字都不敢说是真的,如果这个数字是真的,那我得承认,我岁数大了,不适合看电影了。

1995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公映前也搞了看片会,我是从《读书》编辑部要了张票,去看“知识分子局”首映,我们这些小文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哎呀,李陀老师来了,哎呀,王蒙老师来了。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别人看,哪怕是挑剔的知识分子。现在,知识分子不看电影了,他们影响力有限,谁也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了。媒体比那时候发达多了,不论影片怎样,都能想出宣传的办法,“对抗好莱坞大片”就是常用的一个伎俩——如果我们不去看我们本土的商业电影,那么中国市场就会被好莱坞占领,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投资给中国电影,我们那时会感到自责。你看看,我们看个电影,也要这样被绑架。

话说我假装从印度出差回来,又有一个脸熟之导演的电影上映,朋友打电话来,请看电影。我连忙说,我要去泰国出差,太可惜了。咱们这里讲究关系,讲究面子,人家给你面子,你不好意思不要脸。人家拍了个东西,好意思给你看,你看完了自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这样就没意思了。去年我一共推脱了四个电影,不过,咱们这里的视频网站发达,新电影上了几个月,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免费的。我躺在被窝里毫无负担地看了两个朋友拍的电影,说实话,挺不错的商业片,叙事流畅,看起来轻松。

写影评 篇9

电影《急先锋》自定档大年初一以来,成龙带领杨洋等年轻演员的组合便备受期待。在观众们的热切盼望中,今片方终于释出最新花絮!急先锋行动小队队长杨洋高能热血,让女生看得心痒痒,男生看了坐不住!都说寸头是检验帅哥的唯一标准,这回帅哥不仅剃了寸头,还有惊险的水上动作戏和连天炮火中的枪战戏。有杨洋这样有颜有型的行动小队队长来做活招牌,谁看了不说一句,“打得漂亮,我可以!”

影片中,杨洋带领急先锋小队展开跨国营救、专业有素。花絮中一个滑跪和空翻的动作就可以看出其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电影辗转全球拍摄,也一次性令杨洋体验了几乎海陆空的全面打斗和枪战,对此杨洋表示:“这一次其实是个新的挑战,过瘾,很酷,太刺激了!”

成龙夸赞“蛮努力,杨洋不错!” 片场亲自指导杨洋打戏

写影评 篇10

光头强变“熊三” 尽显萌态闹新春定档大年初一的《熊出没·狂野大陆》冒险升级欢乐归来!同时发布“快乐竞赛”版预告,光头强借助基因科技摇身一变“熊三”登场,踏上令人惊叹不已的狂野大陆,展开险象环生却又笑料百出的百万大奖竞技赛。

光头强迫不及待通过基因手环变身“熊三”,身上毛发根根分明,更厉害的是光头强变身后同时拥有了熊的嗅觉,十里飘香都可以被捕捉进鼻孔里,使观众不禁好奇光头强在其他变身形态时所拥有的“特异功能”。

此次曝光预告中,狂野大陆令人大开眼界的世界观惊喜揭晓。在这充满想象力的新世界中,人类通过基因手环变身飞禽走兽遨游嬉戏。熊强组合将会在这里展开怎样的爆笑之旅?他们是否能顺利赢得奖金?不禁让人对影片后续发展充满好奇。

387个角色 渲染创历年最佳

人类变身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不仅是国产合家欢动画电影的首度尝试,也对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动物形象生动逼真,影片大量使用国际领先的Xgen毛发系统,并自主研发方特角色绑定系统。

本片中多达387个角色栩栩如生,同比去年增加50%以上,动物造型的角色占63%,毛发量最多的角色更达到上千万根,逼真细腻的角色渲染创下“熊出没系列之最”。影片技术革新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惟妙惟肖的百种角色都将成为大银幕上的精彩看点。

沼泽森林、沙漠戈壁、高山峡谷、冰山雪地……预告片中惊鸿一瞥的狂野大陆比赛场馆,在电影正片之中出现了近20分钟,总计超过500多个镜头,解算量惊人。

网络影评新态势 篇11

一、 微信影评发展现状

微信,通过扣除流量或使用无线网络方式进行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内容交换。自2011年被腾讯公司开发至今,由最简单的聊天工具演变为用途繁多的掌上软件。微信延伸出来的朋友圈、公众号搜索、摇一摇、小视频发布等功能使用户从小范围记录拓展到整个微信网络的信息收发。由以下图表即可看出微信使用情况:

由图1-2所知,“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②由此可见,微信用户多为年轻人,与电影消费主体的年龄相一致,他们是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交换、交流的主要群体,这对微信影评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得益于微信平台上言论发表的低门槛要求,用户可在朋友圈表达观影感受,也可注册公众号发表影评文章,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利用这一媒介进行电影资讯传播。

随着微信多元化发展,电影批评悄然登陆在微信各个功能板块内,它不再局限于学界的纸媒评价,也不再孤芳自赏于小众范围内的博客影评,或以文章形式、或以百字甚至几十字的形式来短评电影。譬如,在微信添加朋友处搜索“电影”,会出现几十页的相关公众号,进入公众号“桃桃淘电影”查阅《据说这是2015年最催泪的电影?》,其阅读量为3.6万,由此可见,微信影评的传播范围是传统影评所无法比拟的。纵观微信影评,确实能发现不少精悍之文,或是真实平常的观影感受,但纷繁复杂的内容背后也有许多不堪入目之词藻,无疑会增加对微信影评研究的阻碍。微信用户的数量之大决定了其参差不齐的影评质量,根源在于影评发布主体是否具备专业性。因此,对微信影评的发布主体进行分类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 微信影评的主体分类

相对于博客、微博的高度开放与相对透明而言,微信朋友圈具有保护用户隐私的特质,非对方好友不能查看其朋友圈,朋友圈中的电影评价归属于不能窥探其全貌一类。因此,微信影评的主体分类则是针对公众号而言。微信公众号相对于个人账号来说目标受众变得更为广泛,发布的消息由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注册后的商家或自媒体可自动推送各类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给订阅者。当下公众号主体的运营方式就是通过对推送信息进行口碑营销和粉丝推广,吸引更多的人们点击查看,或转载至朋友圈,或在用户之间进行分享,以此达到二次传播的目的来增加订阅者数量。新媒体时代除了专业推广和营销之外,“内容为王”的标尺决定着订阅号商家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阅读趣味。因此,每篇文章的口碑质量及推送范围与发布主体的身份和影响力息息相关。

(一)学术期刊

电影批评伴随电影的理论与实践交融发展。从学界到业界,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从事电影专业的专家学者。他们是精通电影理论知识、深谙艺术批判原理、研究电影美学的学院派人士,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在电影批评领域具备权威性,一般将文章发表于电影杂志期刊或者各大院校刊物上,比如《当代电影》《电影评介》等。这些刊物受众明确,专门针对于影视专家学者,因此传播范围相对狭窄,影响范围仅限于学术领域。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电影批评大讨论,学术探讨的激情空前高涨,这一时期成为电影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90年代,传统影评式微,中国电影登上国际舞台之时,学界却骤然失语。显然,学院派影评因习惯多年的高深姿态,逐渐与越发强调大众性的电影愈行愈远。新世纪以来,网络普及化,学院派慢慢转变对网络影评的偏见,纷纷在博客论坛、微博等注册官网发表影评,逐渐与网络联手,打造传统影评与网络影评二者并进的局面。

“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中,微信公众号服务成为读者服务的首选。”[1]传统媒介利用微信网络平台,发布学术性的影评文章,不但以期刊杂志为牢固根据地,而且打开了网络市场,扩大了自身影响力,增加了文章的传播力度。例如,《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评介》等权威性的传统期刊杂志纷纷活跃于微信平台,通过公众号即时即刻的推送文章,结合当下最新最热的影片发表影评。在这些学术期刊中,它们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当代电影杂志”公众号十分活跃,根据电影时事每天进行资讯更新,并于2016年新春期间推出特别版块,以一天一则新年寄语的形式来介绍导演或编剧的代表作品和创作特征,给受众普及电影专业知识,为网络快餐添加营养物质。“电影艺术杂志”不同于其他公众号同步推送纸质版杂志内容的文章策略,常分析电影现象之余回顾以往的期刊内容,这些兼具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的文章值得鉴赏。“电影评介”订阅号则一周一次推送,既阐释学术性的电影理论,又热议当下电影发展现状。创新之处在于除了将每期要目提前发布之外,还提前公布每期精彩内容使订阅者先睹为快。

学术期刊文章作为微信平台上专业度最高的影评,实现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共赢之余仍有不足。譬如,线上所推送的文章内容受限于杂志期刊,学术期刊的微信影评仅是将纸质版变为电子版,但仍保留了传统媒介的发布特点:以长篇文章为主要发布形式。这并不符合现代受众的电子阅读习惯,除了图文、视频结合的需求之外,读者更乐于阅读短篇文章。另外,长期发展下去,线上线下同时传播一篇文章必然影响读者对其中一个媒介的期待。因此,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需要结合微信的网络特点,实现区别于杂志版的创新之处,开辟真正的微信影评。

(二)电影媒体工作者

电影媒体工作者指从事电影行业的相关人员。微信里活跃的电影媒体工作者大多以营销电影为目的,他们实际接触电影创作,因而对电影艺术和观众口味的把握更为准确,微信影评更具指向性。在这里主要指电影院、购票平台及电影节奖项等公众号,“电影院经营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地把影片信息传送到观众手机上,观众利用零散时间即可查看这些信息,从而做出选择”。[2]而这些影片信息,也是以影评的方式进行介绍。这种影评行为分为三种模式:预告式、口碑式和总结式。

预告式影评意指一部电影上映之前获得的相关评价。为了吸引观众买票观影,电影媒体工作者对影片的主要内容、演员班底、制作规模等进行宣传,包括引用一些影评人的评价来增加权威。譬如,公众号“万达电影”在2016年1月1日发表文章:《观影指南:1月大片齐上阵,总有一款是你最爱的!》作者以推荐的形式筛选十几部在春节档上映的影片,在介绍影片基本信息之余并将其归类,便于观众选择,这样的预告式影评必然影响观众对片子的印象指数,甚至会左右片子是否卖座的命运。

口碑式影评是指影片放映期间所接受的最直观的评价。“一部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一座城市公映之后马上出现的口耳相传的荐举。”[3]微信中的口碑影评并非完全是观众所言,更多的是媒体人引导。2016年伊始刷爆朋友圈的电影《美人鱼》,几乎以口碑营销战略赢得其一半的票房。除了电影院密集式的排片量及观众对星爷的情怀促使,购票平台还以微信公众号形式对《美人鱼》进行影评轰炸。以“猫眼电影”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在线购票平台,它的微信影评营销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性。在其公众号以周星驰和《美人鱼》为关键字共查阅到12篇相关文章。该片最终达到近34亿票房,微信影评的推广作用可见一斑,它在悄然中融入电影产业,并成为中国电影批评的一个热点现象。

总结式影评是指经过影片上映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的文章,包括票房、上座率等信息汇总。除了电影院和购票平台发布这些影评文章之外,还有一些电影节公众号推送总结式影评,这些影评具备权威性和荣誉性,对电影人的激励和观众的引导更为明确。例如,公众号“上海国际电影节”除去评奖期间的消息推送,依然维持着对影评文章的推送热情,能够发布一些货真价实的“干货”。例如,《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反思和路径选择》《我们一直说的电影的结构到底是啥?》等兼具专业性和前瞻性,值得其他微信影评主体学习。

(三)自由影评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的言语表达时空得到了空前的开放和自由,有了这么个平台,使影视评论不再高不可攀,成了大家手指、键盘间流露出来的心声。写手一般不是要去当专业的影视评论者,他们只在于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自我的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4]自由影评人在此契机被大众熟知,也使电影批评由神圣的高坛走向民间。从博客论坛、微博发展至微信影评,自由影评人逐渐被推选出“意见领袖”,并在发展中随着新媒体的更迭向自媒体靠拢,除却保持个人一贯的影评笔锋,还有专业的团队进行协作和运营。

自由影评人与专家学者的影评文章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评价方向和风格,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上予以体现。以卫西谛和桃姐为例,他们分别以“卫西谛照常生活”和“桃桃淘电影”公众号推送影评文章。影评推送以时效性和批判性为特征,直言不讳的态度和幽默风趣的风格最易受到影迷的喜爱。因成名于网络,所以文章不局限于纸媒的一本正经,言语中会出现“杀马特”“玛丽苏”等网络词语,甚至是随意调侃和吐槽,但是在摈除晦涩难懂的理论之余又不乏专业性,受众认为这类影评文章更加接地气,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另外,不同于专家学者通篇型的文字阐述,自由影评人的文章充满趣味性。首先,图文结合能延长受众的阅读,搞笑图片、表情包、电影截图等丰富文章,增加吸引力。其次,小视频和音频的加入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更清晰的认知。最后,“短平快”的文章结构符合当下受众快速览阅信息的节奏,并且更加方便读者吸收影评内容。

当然,除却自由影评人深入草根、得到较高的认同度之外,他们的影评文章仍有弊端。譬如,短小微文虽渐渐成为主流,但深度缺失是其短板,碎片化的影评文章难成系统性的理论概念。另外,自由影评人的文章确实敢言敢语,不再畏头畏尾,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传播内容负责的自律性。在此方面,除了影评人的自我约束外,还要加强微信平台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

(四)其他影评主体

学术期刊、电影媒体工作者或自由影评人都是与电影专业相关联的群体,但在微信软件上只占一小部分。其余则是普通群体,这些人从事与电影行业无关的工作,职业素养、文化素质各有不同,但都对电影抱有极大的热情,以个体名义注册公众号,只是默默书写对影片的感受,以期和其他影迷进行交流。这类影评文章虽没有高深独到的见解,评价也多为影片内容的复述,甚至还包含有偏激谩骂的词句,在专业性上有所欠缺,但却是影迷最直观炽烈的观影感受,它依然属于微信影评的一部分。因而,读者在微信上享受巨大庞杂的影评内容时,也必须提高自我择取信息的能力。

三、 微信影评主体的发展构想

微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移动载体,显现出其鲜活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微信影评的萌芽与发展改变了当代影评的格局与模式,展示其独有的特性与潜力,使网络影评有了新的突破,并对中国电影批评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需加强完善。

(一)强化互动效果

微信影评最大的特点即打破了传统影评与受众的界限关系。影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正襟危坐,读者反被动为主动;影评传播也不再是单纯的你传我授,读者可针对影评进行评价,通过留言、转载、点赞等方式表达看法。譬如,“猫眼电影”每期推送的文章尾端会发布读者精选留言,所有读者均能看到。这一方式不但表明该公众号重视读者意见的认真态度,同时也提高其他读者的反馈积极性;不仅增加读者与公众号的频繁互动,也使影评内容丰富多彩。再者,一些公众号甚至增添了客服电话这一互动频道,相对于单向度状态的影评主体而言无疑是个长处。网络平台独具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可以使互动方式进行多样化创新,使读者积极地参与其中,能够为微信影评带来巨大的新鲜活力,这也是传统影评媒介所不具有的。

(二)加大宣传力度

微信影评主体推送的文章需要读者主动关注才得以接收,一旦用户没有给予关注,那么两者之间便失去了连接链,影评主体就像是被消声,文章写得再精彩也传不出去,因用户的订阅量直接影响影评的推送范围,所以需要加大对影评主体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微信影评中最具专业性的学术期刊,由于大众对于学术的望而却步和不知甚解,导致学术期刊的微信影评还停滞在学术圈,这些微信主体有必要琢磨突围之道。譬如,与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协作宣传、线上线下互相渗透宣传、实体策划活动宣传等。总之,只有加强对自身公众号的宣传力度,才能拓展微信影评主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提高推送效果

相较于传统影评而言,微信虽具有较多拥趸,受众基数庞大,但用户是分流的,而且公众号消息推送是有限定性的接收人群并不是广而告之,依然存在相对狭窄的传播困境,这就需要影评主体做好用户调查。在大数据时代下,以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其阅读喜好,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以专业的推广方式来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保持文章的传播热度,促使用户自发进行分享,以此提高推送效果。

结语

新媒体改变着电影批评,也改变了批评主体与受众的关系。微信影评在这些改变中为中国电影批评提供了新的批评阵地和批评方式,为批评主体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为影评内容增添了多元化的角度。微信影评虽效果显著,但该领域尚缺乏专业研究和深度挖掘。譬如,面对微信影评日新月异的飞速传播,影评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入,信息爆炸时代所导致的影评失真、主体失实等问题,大众如何系统有序的辨析影评主体,微信影评主体如何正确利用这个平台,怎样改变当下狭窄的推送格局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65-72.

[2]金洪申,周鹍鹏.电影院的微信传播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5(1):135-138.

[3]李建强,章柏青.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6.

上一篇:一年级美术上册《撕纸游戏》教案及反思下一篇:连锁企业如何做好加盟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