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的(通用8篇)
乡镇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的 篇1
乡镇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
县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及县重病防指办的领导下,我镇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
和《2015年艾滋病防治管理目标责任书》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持续抓好预防艾滋病宣传
工作,现将我镇2015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治艾滋病工作小组。
防治艾滋病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镇充分认识到了
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工作重要议
事日程。成立以镇政府为主导,其它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所辖6个
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各设置了一名艾滋病防治宣传员。明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协调各方面力量,狠抓落
实,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
(二)多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
开展了多种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学习防艾知识强化各单位的防艾意识。二是狠抓学校防艾宣传
教育。在中小学中设立了艾滋病防治教育课,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三是认
真落实村板报宣传。喷制永久性防艾宣传标语,悬挂布标、播放广播、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广泛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警示不断。四是积极 组织旅馆业和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筛查。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镇居住流动人员较多,给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二是部分群众防治艾滋病意识淡薄。
三是工作经费不足。四是工作人员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开展艾滋病宣传咨询活动的专业人员。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高度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二)发挥基层宣传网络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三)利用学校团组织阵地加强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
乡镇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的 篇2
关键词:德国,中国,艾滋病,防治
2011年6月18-25日, 应德国外交部新闻处的邀请, 笔者参加了赴德国艾滋病访问考察代表团。考察期间, 我们先后参观了维万特斯健康网络有限公司奥古斯特-维多利亚医院传染病与艾滋病病毒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德国外交部、九头蛇协会、德国艾滋病基金会、德国联邦健康教育中心、德国联邦反歧视署、柏林皇帝大街诊所中心等8个单位。考察团与德方20多位卫生界艾滋病专家及相关人员就艾滋病病毒预防的政治应对方式、艾滋病的医学与伦理问题、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调查与流行病学评估、公民自愿结成的组织所从事的自我救助和预防工作、面向妓女的地方性艾滋病病毒咨询、艾滋病基金会的救助项目、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预防及宣传教育措施、如何落实反歧视立法的有效性、在涉及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时媒体面对的挑战及艾滋病的治疗等方面开展了交流。以下介绍我们的考察见闻与体会。
1 德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目标
1990年代中期, 德国每年艾滋病病毒 (HIV) 新发感染者平稳下降, 2011年最少, 为1 443例。然而, 2001年到2006年5年间, 每年HIV新发感染者呈增长趋势, 2005年新发感染者比2004年增长了13%, 到2006年HIV新发感染者已达到2 638例, 比2001年新发感染者增长了82.8%[1,2,3] , 2007年已达到3 000例[4]。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这种增长可能是由于男男同性恋人群早期开展HIV检测, 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改善以及在艾滋病宣传教育投入的减少[5]。其中在男男同性恋人群通过口交传播的比例被估计至少已达到3.9%,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了解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能传播HIV, 对口交传播HIV的风险可能是知之甚少[6,7,8]。截止2010年底, 据德国Robert Koch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估计, 联邦德国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AIDS) 累计为7万例。2010年新感染者为3 000人, 其中男性同性恋约占73%, 注射毒品者约占5%, 异性性接触者约占19%, 母婴传播约占1%。预计在今后几年, 每年新增的艾滋病病例数不会明显上升, 并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 免疫力缺损的初始症状将得到延缓, 患者的生存时间将得到延长, 从而艾滋病人的就医人数会继续增加。
德国联邦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于1987年制定了艾滋病防治计划, 其目标是: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减少到最低限度;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和治疗;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2011-2015年新的五年计划的工作目标中, 要求在2016年在德国不会再有母婴传播新发感染HIV, 性途径传播HIV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
2 德国主要的艾滋病防治相关机构
2.1 联邦卫生部
联邦卫生部组建了艾滋病协调机构、国际艾滋病咨询机构以及艾滋病调查委员会;并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有关艾滋病防治、情报、咨询以及不同人群调查等题目的研究工作。1987年, 联邦卫生部成立了“艾滋病协调班子”, 负责实施联邦政府艾滋病防治的各项措施, 并协调联邦、州和地区之间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国家艾滋病顾问委员会通过召开全会或常务会议, 对一些公众深为关切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表决, 并将决定公布于众。1987年5月, 联邦议会所有党派一致同意成立艾滋病调查委员会, 立项调查“艾滋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的有效手段”。
2.2 Robert Koch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 (RKI) 是联邦卫生部下属的一个联邦机构。它是联邦政府在疾病监控和预防领域的核心机构, 从而也是以应用和应对措施为主导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联邦核心机构。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成立于1987年, 其主要任务是:积累、评估和补充有关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及有关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承担联邦卫生部“艾滋病临床研究”课题;从事与艾滋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承担教研部资助的研究项目。
2.3 联邦健康教育中心 (BzgA)
位于科隆的国家联邦健康教育中心 (BzgA) 的目标是预防健康风险并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艾滋病教育方面主要从事普通人群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实施。向公众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促进公众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提倡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良好社会风尚。BzgA又资助德国艾滋病互助协会以及其它州级艾滋病防治部门从事对同性恋或异性恋男性、静脉吸毒者、女性或男性卖淫者以及监狱中犯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在联邦德国大约有130个由地方卫生部门组建的艾滋病互助协会以及在公共医疗机构中所建立的相应单位, 这些机构和单位主要从事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在社会心理方面的咨询与照料工作。在BzgA, 联邦德国以及各州间艾滋病防治工作是通过协调员间的工作会晤来决定和调整的, 关于性宣传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来进一步调整决定。
2.4 艾滋病救助组织
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是德国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工作领域各种民间社团联结成的伞状组织, 旨在支持和协调面向高危人群、感染者及所有感兴趣者的地方性咨询服务和救助点。这是一个公益性的民间机构, 成立于1983年, 总部 (艾滋病救助组织联邦办事处) 位于柏林, 下属有120个地方救助组织, 共有义务工作人员6 000余名, 专职工作人员400名。每年经费的85%来自联邦政府的预算, 15%来自社会的捐赠。总部的主要任务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信息和预防宣传;编制和分发信息资料;组织地方艾滋病救助组织之间的信息和经验交流活动;培训地方艾滋病援助组织义务和专职工作人员;在各行业组织专题讨论会;建立和发展与国际官方和非官方卫生组织、国外艾滋病救助组织及国内外有关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BZgA和柏林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间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收获, 是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在对重点观察组的规划以及对多个性伙伴和异性恋、静脉吸毒者、男性或女性卖淫者和犯人的观察过程中, 所受到的限制要比官方机构以及其它组织小得多。
2.5 艾滋病基金会
目前, 德国有4家艾滋病基金会, 即“德意志艾滋病基金会”、“巴伐利亚艾滋病基金会”、“萨克森艾滋病基金会”和“图林根艾滋病基金会”。德国艾滋病基金会是德国最大的艾滋病救助组织, 为病患人士提供物质支持。20多年来, 它为需要帮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个别救助, 或为有关项目提供支持, 例如居家护理项目。此外, 基金会也活跃在研究领域, 资助模范性的国际救助项目, 如在非洲开展的艾滋病救助项目。
3 德国艾滋病防治措施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联邦政府把宣传教育视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主要是面对大众, 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结合各种途径开展宣传, 如在明信片、包装纸、小册子、手提袋、运动衫、广告牌上宣传;设计讲究简洁通俗, 把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广告和禁止司机酒后开车的广告并列矗立在明显的交通路口上;每年发放印刷品和宣传画, 政府免费提供张贴地点;拍摄有关预防艾滋病和性教育的短片, 免费在电视等媒体上播放;通过教师、社区工作者、电话咨询以及爱情生活“动手工作站”的巡回展等多种形式, 开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提高宣教效率。近年来也开展了电影名星在肥皂剧中宣传艾滋病知识活动。此外加强与非政府组织机构如德国公共卫生协会、德国卫生技术和公共卫生协会等合作, 重点对移民、吸毒者、同性恋者等高危人群开展教育和监控[9]。
3.2 加强艾滋病研究
德国艾滋病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三个方面。1983年, 联邦研技部在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成立了一系列权威性的工作小组从事艾滋病基础研究, 如艾滋病病毒、免疫系统功能和艾滋病形成机理等。到1980年代末, 资助重点集中在艾滋病疗法的研究和新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1995年初, 联邦教研部按重点领域成立了6个学科间的联合研发中心,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紧密合作, 以形成德国艾滋病研究的中坚力量。艾滋病临床研究的主要资助来自于联邦卫生部, 1987年联邦卫生部启动了“加强艾滋病临床研究”项目, 1998年共有22所医院参与了此项目, 共同研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以及伴随感染其它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在这一研究基础上,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 (RKI) 于1993年编辑出版了《德国AIDS/HIV疗法研究索引》, 这非常有助于各医院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取统一标准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此外, 联邦卫生部还资助与艾滋病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
3.3 艾滋病病毒检测与咨询服务
在德国,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大都是免费的, 而且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根据个人志愿, 并视被检测者的愿望, 对其隐私进行保密。咨询服务是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的重要补充。从事咨询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联邦健康教育中心、地方卫生局、地方艾滋病救助组织、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咨询服务机构、戒毒机构、自由福利事业联合会和社会福利工作部门等。咨询服务工作的依据咨询者的不同需求机而开展。咨询者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大多是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和艾滋病病程方面的医学问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怀孕以及有关完全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 如性生活和性伙伴等等。通过当面交谈, 可传播重要信息, 消除人们的错误观念, 从而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同时也培训医生、护理人员和咨询工作人员, 为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条件和人道上的帮助。
3.4 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
德国政府坚决要求卫生系统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政府对所有卫生服务部门, 对从事纹身、针灸、穿耳环孔、修剪指甲、修脚和剃除毛发等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的行业以及对学校、幼儿园、体育馆、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制定有严格的卫生规定条例。对不听劝告和毫无顾忌地危害他人健康者, 国家按联邦流行病法和公民保护法采取干预措施。
4 体会
中德两国间加强互访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NGO) 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作用。开辟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园地, 通过互相交流, 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 增强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实现双赢。
在德国, 很多社会组织 (NGO) 采用行为干预中结构性预防策略, 其核心理念就是结构性预防不是改变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的行为与文化, 而是改变造成不改变行为的环境, 包括在政策层面要重视人权等主张;同时要求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参与进来;在法律环境上保障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的合法权益;增强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的生活自信。在艾滋病宣传教育方面不断更新宣传观念, 拓展宣传形式。不仅告诫人们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染的, 同时告诉人们在怎样的情况下不会传染, 以避免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和害怕;艾滋病知识大众宣传的核心信息如预防AIDS有效途径之一是使用安全套。同时联邦政府对有关部门大力扶持, 传媒机构提供各种免费服务, 包括提供张贴广告场所, 编辑通俗易懂的有关性教育、性健康的宣传小册子等, 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 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同时相关部门利用网络开展宣传与咨询和培训工作。相比而言, 在我国艾滋病知识大众宣传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形式还需要更多元化。
在德国, 与艾滋病相关的NGO发展也相当成熟与完善, 在这方面应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在德国, 有关艾滋病防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府和非政府的组织很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这些不同的组织也定期地进行协商和讨论, 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 HIV/AIDS做出了共同努力。通过国家与地方艾滋病预防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 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高危人群 (如同性恋和吸毒人群) 的信任, 以使艾滋病预防工作取得成效。利用NGO资源防治艾滋病会更加深入, 政府与NGO密切合作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因为NGO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大力的支持, 而防控艾滋病也离不开NGO的协助, 因为NGO能更深入高危人群当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相关活动, 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德国艾滋病的歧视仍然存在。相对于其他国家, 德国面对艾滋病歧视是比较公正的, 一旦发现HIV感染, 就开始用药, 感染别人就会减少。与我国近期提出的以治疗为预防的策略是一致的。在德国艾滋病HIV和患者的医疗费用一般由医疗保险公司来支付, 生活上的一些帮助由NGO来协助的。我国自2003年以来, 实行的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医疗救助。但在德国HIV感染者在就业方面仍有受到歧视的报道, 如一名外科医生在为艾滋病病人做手术时感染了HIV, 出于工作环境的压力, 他就想自己开业一家诊所, 由于银行贷款、人寿保险要健康证明等, 这些机构了解他是HIV感染者后都拒绝了他, 因此现实中他没有实现他的愿望, 于是为了生存而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虽然我国在法律层面有《传染病防治法》及《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不得歧视传染病感染者和病人, 但对艾滋病的歧视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当HIV/AIDS在分娩或需要手术时他们往往会被医务人员拒绝治疗, 在我国目前及过去这种现象是常常发生的。HIV/AIDS就业歧视在我国也不例外。消除歧视这或许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在德国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 (VCT) 的过程较为完善, 而在我国可能大多工作在于检测工作, 咨询工作特别是心理咨询是比较薄弱的。
在联邦德国一种所谓的“社会教育政策”被实施并获得可喜的成果, 而这一政策在开始时受到强烈地反对。25年前联邦德国关于艾滋病问题有两个对立观点:即提倡强制性和隔离性教育, 也既是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行强制性检测, 甚至将其与社会实行强制性隔离。与此相反的政策是倡导一种社会教育模式, 即是提倡自由、自愿、无记名以及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影响的艾滋病人群以及普通人群抗艾滋病活动或教育。在政府宣传中强调艾滋病仅仅是一种疾病, 从医学角度对公众宣传, 提高公众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事实已经证实该教育形式适合于各组不同人群并且已取得乐观的效果, 所以说这种教育形式是联邦德国近年来防治艾滋病的关键。由于联邦政府投入较大, 公众对HIV恐惧减少了, 人们对HIV的关注也减少了, 德国肥皂剧中很多角色是HIV感染者或是艾滋病病人, 这样就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 人们对HIV感染的担心也下降了, 预防措施也就减少了, 反过来在这种环境下HIV感染的风险有上升的趋势。同时近年来在德国, 高危人群也越来越不重视自身预防, 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一定要引起重视与关注, 否则艾滋病流行会在一定范围内加速传播。这种现象也需要引起我国艾滋病防控决策的关注。当然, 艾滋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基于这个事实,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体制文化背景是不同的, 对艾滋病防治所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 而是要根据国情而定。
参考文献
[1]Robert Koch Institute, Epidem Bulletin, Sonderausgabe A/2006. (accessed December, 12, 2007at http://www.wel-taidstag.com/data/weltaidstag/media/doc/Zahlen_0306.pdf) .
[2]HIV infections and AIDS disease in Germany.Epidemiologi-cal update〗.Halbjahresbericht II/2006aus dem Robert Koch Institute.Epidemiologisches Bulletin, Berlin, 29Mai 2007;Sonderausgabe A.2007.
[3]HIV infections and AIDS diseases in Germany.Epidemio-logical update.Halbjahresbericht I/2007aus dem Robert Koch Institut.Epidemiologisches Bulletin, Berlin, 3Oktober 2007;Sonderausgabe B.2007.
[4]Robert Koch Institute, Epidem Bulletin, 47/2008 (accessed December, 16, 2008at http://www.rki.de/cln_091/nn_205772/DE/Content/Infekt/EpidBull/Archiv/2008/4708, templateId=raw, property=publicationFile.pdf/4708.pdf) .
[5]Increasing of HIV infections:AIDS prevention in Germany must be urgent intensified-it needs a strong partner.Press report, German Federal Centre for Health Education, 2005. (accessed December, 20, 2007at http://www.gzba.de/bot-presse_306.html) .
[6]Keet IP, Albrecht van Lent N, Sandfort TG, Coutinho RA, van Griensven GJ.Orogenital sex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HIV among homosexual men.AIDS1992 (6) :223-226.
[7]Kalichman SC, Di Berto G, Eaton L.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 viral load in blood plasma and semen:review and implications of empirical indings.Sex Transm Dis 2008;35:55-60.
[8]Uvin SC, Caliendo AM.Cervicovaginal 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 secretion and plasma viral load in 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 seropositive women.Obstet Gynecol 1997;90:739-43.
乡镇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的 篇3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防治
就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规律而言,目前全球从事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多数专业认识普遍认为,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是导致其传播蔓延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基于我国人口总数庞大以及以外出务工为主的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的特点,艾滋病已经成为了之于我国人口安全的一个非常具有威胁性的问题,其防治工作自然就成为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当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人数的年增长率为40%,其流行趋势居世界第14位并亚洲第2位,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目前已超过2亿,其流动性与管理难度均有较大程度增加[2]。基于此,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点的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点
1.1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在流动人口中具较高检出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当前已确定的HIV感染者当中,其中有相当部分均为流动人口,可见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传播与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且其检出率还有逐步增高和高危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因此,艾滋病所构成的威胁其影响范围愈来愈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1.2多数流动人口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诚然,我国在近些年加强了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水平,但很多地区仍停留在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层面,尤其是流动人口,由于难以稳定接受此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所能掌握到的防治知识就更为有限,甚至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未能有正确的判断标准[3]。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表现均会更趋于不正常状态,进而可相对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与传播的几率。
1.3流动人口具艾滋病相关的更多高危行为多性伴侣性行为、卖淫嫖娼以及吸毒等均为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而多方研究发现,由于多数流动人口均处于性活跃期,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同时在家庭结构及道德规范的约束方面相对薄弱,因此以上行为的发生率远高出固定人口,而在购买性服务泛滥及安全套保护意识地下的情况下,其风险程度更会有较大程度增加。
1.4自愿受检意识低,社会歧视现象普遍有调查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均来自于农村,而基于农村地区普遍存有严重的对艾滋病歧视与耻辱的观念,因此导致了在这些流动人口中产生了一种“谈艾滋而色变”的现象,甚至即使知道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进行免费的HIV检测,但由于耻于开口,几乎很少见到会自愿接受检查者[4];而在对已经发生有艾滋病感染的人群极其相关高危行为存有歧视与污名化心理的情况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更多障碍。
1.5流动人口病情具更强的隐蔽性和更大的传播危险性一方面,多数流动人口在患病后,均存有不同程度就医不及时的情况,个别甚至根本不具备就医的条件,因此及时感染有HIV也难以准确掌握其感染情况,这样极易导致病毒扩散而威胁到其周围人群;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群具更高变动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几率,因此还会增加艾滋病从高发疫区向低发非疫区地带散播的危险系数。
2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策略探讨
2.1在流动人口中加强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工作首先,宣传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展开,结合区域特征,对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不同人群展开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其间可将其与各种活动有机地结合,并通过用工单位、劳动力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登记办证单位积极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普及;其次,行为干预应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多性伴侣性行为、卖淫嫖娼以及吸毒等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的纠正,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为各种危险行为的转变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
2.2制定或完善本领域相关的法律规范伴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其管理工作已成为了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几乎少有之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有针对性法律的情况下,在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很难做到目的与原则的统一,各级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相关职责也有带明确。因此在当前,就十分有必要制定或完善本领域相关的法律规范并以此进一步规范艾滋病防治工作,使其真正有法可依。
2.3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检测工作流动人口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在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多以及艾滋病蔓延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监测以及时臧我其艾滋病感染情况就显得非常必要。在监测过程中,我们用先行充分了解当地流动人口的特点,尽量将自愿与强制受检较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潜伏感染者的检出率。与此同时,应一并加强对流动人口孕检、婚检以及一般体检工作,将HIV的检测纳入其中,只有及时发现才可以及时地进行处理,才能真正地防患于未然。
2.4加强对已感染者的管理并给予其妥善的治疗基于流动人口本身具高流动性的特点,以至于其中已经感染有艾滋病病毒或已确诊为艾滋病人的相关管理工作存有较大难度,更难以控制并给予稳定的治疗措施。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尽量将此类人群实施暂住地的统一化管理,以便可更好地对其进行随访与进行CD4的检测,对他们而言,这些医疗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应对他们积极地进行艾滋病相关政策的宣讲,以相关法制与道德内容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避免发生恶意传播的情况。
2.5在流动人口中广泛开展艾滋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于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多种形式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展开,其重点是要在此类人群当中更加提倡健康安全的生活行为方式,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并积极纠正部分人所拥有的歧视观点,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多方积极借鉴国内外已经证实行之有效的相关干预措施,并逐渐扩大对高危人群的干预范围,持续完善相关医疗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武俊青,王瑞平,周颖,等.流动人口艾滋病传播与流行危险因素文献分析综述[J].人口与发展,2008,14(5):105-108.
[2]周文岳.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7):81-82.
[3]任正康,谢亚利.社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0):1349-1350.
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 篇4
乡镇卫生院是县或乡设立的一种卫生行政兼医疗预防工作的综合性结构,其任务是负责所在地区内医疗卫生工作,组织领导群众卫生运动,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并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和会诊工作。下面是关于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范文一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保障辖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完成工作目标考核工作,特制定××镇中心卫生院××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一)我院应根据本地实际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
(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与协调在辖区内广播、定期播防治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公益广告。
(三)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年至少开展1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四)和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农业、科技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二、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和高危人群筛查工作
(一)继续加强艾滋病监测哨点工作,不断扩大监测人群,增加监测人数,提高监测质量。手术患者100%进行HIV检测,住院病人自愿咨询检测覆盖率达80%以上。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自愿咨询检测人数,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实施规范告知和保密制度。
(二)开展对来自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婚嫁女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对来自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嫁到我镇的妇女,要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通过结合农民健康体检和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等方法开展工作,以掌握这部分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上述对象的艾滋病抗体检测率要求达到80%以上。
(三)开展结核病病人HTV/AIDS监测工作。对所有新发确诊的结核病病人及尚处于抗结核治疗期间,但未经HIV抗体检测的结核病病人开展HTV/AIDS监测,以了解我镇结核病病人中HTV/AIDS的感染状况,为科学制定结核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措施的力度
有关部门共同合作,在宾馆、旅店、歌舞厅、公共浴室、美容美发等公共娱乐休闲场所规范放置安全套和宣传资料。
四、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一)积极推行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救助关怀和反歧视活动。
(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对城市经济困难和农村艾滋病病人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机制,坚持规范治疗,不断扩大治疗范围。
(三)、配合区CDC开展中央补助项目和中英补助项目工作。
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第×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任务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做好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降低艾滋病危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镇××年工作计划,具体工作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提高基层防艾工作能力,深入开展农村宣传干预工作,探索解决基层防艾工作难点问题,推广镇、村适宜工作经验,努力遏制艾滋病传播蔓延,到××年底努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1、建立健全镇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培训一支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工作队伍,探索适合××镇艾滋病防治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2、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10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100%以上,流动人口达100%以上,各类高危人群达100%以上。
3、开展村居宣传活动覆盖率达100%,村民张贴宣传海报覆盖率达100%,娱乐场所干预覆盖率达到100%、提供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达到100%,为孕产妇提供咨询检测率达到100%,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覆盖率达到100%,进企业宣传覆盖率达100%。
二、××镇性病艾滋病宣传工作小组的确定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和本镇艾滋病流行情况以及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分布情况,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的艾滋病宣传工作小组,负责开展本镇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主要措施
1、掌握分析基本信息
收集基本资料:包括××镇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医疗卫生资源、在校学生、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等有关信息,分析各种可利用资源和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开展知晓率调查:××年11月底前,组织对××镇农村居民、14-49岁妇女、外来务工人员、青年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录入、整理分析工作。
2、落实宣传干预措施
强化农村防艾宣传:在各卫生所室、村委会、老人会、菜市场等场所张贴防艾宣传海报,在各村居分别刷写防艾宣传标语6条,在紫帽镇主要路口设置防艾宣传牌。加强媒体防艾宣传力度,镇有线电视和镇、村广播站要3套以上录音材料,每周播出防艾公益广告不少于2次。组织开展老年人防艾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逐步构建老年人防艾志愿者队伍。镇直各有关部门和各村居,将防艾宣传与日常工作有效结合,利用农贸集市、新农合宣传等活动时机,通过分发防艾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强农村防艾宣传。
加强进企业专项宣传:在工会组织协作下,镇卫生院定期深入企业通过开展防艾知识讲座、卫生防病展板宣传、义诊咨询等活动,加强企业员工防艾宣传教育,提高卫生防病意识。另外,选择5-10家企业开展同伴教育,每个企业挑选20-40名同伴教育宣传员,定期组织培训教育,逐步构建企业人同伴教育宣传员队伍。
全面开展宣传月活动:由镇政府牵头每年下发12月份防艾宣传月活动通知,发动镇卫生、计生、妇联、团委、工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现场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防艾宣传氛围。同时,挖掘其他有效宣传资源,通过手机短信、电话铃声等形式提高宣传实效。
加强多部门防艾宣传: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所设置防艾宣传栏,结合日常诊疗活动和新农合窗口通过分发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镇流动人口服务站要结合办理暂住证等时机加强流动人口防艾宣传,镇计生办结合计生两查等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防艾宣传,镇妇联组织要组织深入开展妇女预防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活动,工会组织要组织开展企业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共青团组织要推动“青春红丝带”青少年防艾宣传活动,农业等部门结合各自活动开展防艾宣传。
落实艾滋病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和孕产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对孕产妇进行防艾宣传,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及时抽检标本送市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检测,做好检测结果保密和信息管理工作。组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全员培训,强化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加强对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环节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3、着力推进基层特色试点项目
组织镇村干部和医务人员全员培训: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召开由镇政府和各村居干部工作会议和全员培训工作,并部署镇村落实防艾工作。组织对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传干预工作技巧培训。在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培训效果。
开展旅游景点专项宣传活动:在××山脚和山顶设置防艾宣传广告牌、刷写防艾宣传标语,在××山腰设置防艾果皮箱,加强广大登山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开展××高尔夫球场工作人员防艾知识讲座。
提升劳动教育基地宣传成效:完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宣教课程,组织基地防艾师资培训,依托××市劳动技术社会实践基地,加强青年学生防艾宣传教育。同时,各学校要落实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教学课程工作,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防艾禁毒遍万家”等活动,对家庭和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开展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干预:收集掌握××镇娱乐场所可能存在高危行为的路边店基本情况,加强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做到每位服务小姐一份“女性防病须知”宣传材料,每个娱乐场所都张贴防艾宣传海报。在市疾控中心指导下,卫生院干预工作小组定期深入开展公共场所人员行为干预活动,努力改变高危险行为。
乡镇世界艾滋病日活动总结 篇5
为改变我乡群众对艾滋病认识上的观念和提高对艾滋病防治意识,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激励群众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迎来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之际,我乡紧紧围绕以“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现将本次活动的情况汇总如下:
在接到上级通知后,我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乡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宣传、综治、司法、妇联、团委、卫生院、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开展XX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工作做周密安排。根据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口号制作了宣传横幅,内容为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以鲜明的主题,开展了此次宣传活动。
利用宣传栏、流动车辆、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我乡居民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我乡艾滋病宣传工作人员深入村社、学校发放宣传资料,使我乡群众家喻户晓。
我乡于12月1日在xx黄兴街超市门口设立现场咨询点,为群众提供免费咨询,并对过往的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活动当天,共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并为群众解答疑问。
通过此次宣传,增长了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了群众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积极性以及自我防护的意识。此次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2月1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更好的加强我镇艾滋病防治工作,提高全民防范意识,消除恐慌和歧视,共建和谐文明社会。根据市政府要求,我镇加大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力度,推动艾滋病防治措施全面深入落实,反对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氛围。现将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的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依靠全社会力量战胜病魔。在艾滋病宣传月期间,镇政府、卫生院、计生办、派出所等单位采取设立艾滋病宣传点、发放艾滋病宣传单、进入农村社区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活动,进一步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
12月2日上午,xx镇政府和青花中心卫生院共同组织,在xx镇 “五一”广场开展了“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主要内容为“共抗艾滋,共同责任,共享未来”,以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政策宣讲、防治指导等方式为主要内容,全面预防,积极创建和谐社会。在活动现场,xx镇领导和医院领导亲临现场参与了咨询和政策宣传,与工作人员一起向群众宣传国家艾滋病防治策略、免费政策以及相关艾滋病防治知识,并详细地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心中困惑。会场中摆放着“艾滋病防治知识”、“尊重生命尊重爱”等图文并茂的展板,不时有群众前往观看,咨询台前围满了健康咨询的男女老少,工作人员热情地为群众解答问题,宣传如何预防艾滋病。本次活动向人群发放了宣传资料、宣传折页、宣传单、防治安全套500余份,现场咨询100人次,此次宣传达到和超出了预期的效果,深受群众喜爱和接受。
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 篇6
为巩固艾滋病防治成效,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切实保护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我院广泛深入开展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加强育龄妇女艾滋病预防管理,重点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作,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我院2011年以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治艾滋病工作机制
防治艾滋病工作关系到母婴传播,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院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防治艾滋病工作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
(二)多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育龄妇女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
为进一步提高育龄妇女对防治艾滋病重要性的认识,我院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一是健全育龄妇女婚前教育、计划生育宣传,有针对性地对已婚育龄居民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印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各种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小册子,发放社区、进家庭,使居民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知识。二是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全社区中心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三是以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悬挂布标、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艾滋病防治知识,广泛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三)优化服务环境,为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
我院加大了对服务网络建设的力度,改善服务环境,全力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生殖健康服务。一是积极开展育龄妇女定期组织生殖健康检查,为所有已婚育龄妇女建立生殖保健档案,定期组织人员下社区义诊,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咨询和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服务,确保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二是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作为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做好常规性的调查、预查、筛查和干预工作。三是结合开展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宣传安全套避孕和预防艾滋病的双重作用,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在我院防治艾滋病工作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育龄妇女防治艾滋病意识淡薄,总认为这件事情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知识不强。缺乏开展艾滋病宣传咨询活动的专职人员,工作繁重,多数人缺乏专业的艾滋病防治专业知识,影响基层开展艾滋病宣传咨询服务的质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有关部门的联动与协作,动员全育龄妇女,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共同健全和完善管理、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机制。
(二)发挥社区居委会宣传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明确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育龄妇女主要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防护知识;对各单位和全社会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宣传教育贴近社区居民的有效宣传形式深入社区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
(三)继续加强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
乡镇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的 篇7
1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对患者的HIV抗体检测
切断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妇女结婚人员艾滋病病毒在我市的传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地经济、人员交流的加快, 信息、人员的交流频繁,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妇女与内地男青年结婚的数量逐年增加, 民政部门管理婚姻登记处, 在结婚登记之前时, 要进行有关婚前健康检查知识的培训, 健康检查项目增加HIV的检测内容, 及时发现婚前艾滋病感染者。对婚前发现的HIV阳性感染者进行艾滋病有关知识培训, 有效防治夫妻之间艾滋病毒的性传播和对婴幼儿的胎盘垂直传播。
各个用人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时, 普遍进行一次上岗前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并增加HIV抗体检测项目, 及时发现的HIV阳性感染者, 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市人民医院以及社区分院在孕妇生产, 各种临床手术等医疗活动时, 有全部开展HIV抗体检测。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 主动接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举办的HIV抗体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 不断提高HIV的检测能力和质量。同时, 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要求, 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时报告疫情, 并将在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及时通知医院防保科, 医院防保科将疫情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进一步检测确诊后, 由疾控中心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实施规范化管理, 提高了艾滋病疫情的发现率。
2 提高全民对艾滋病防控知识的认识
把市人民医院作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要阵地。市人民医院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地方, 是一个人群集中的中心。在我市, 从基层农村群众、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个体从业者、各级领导干部, 都会有去人民医院诊疗疾病、探视患者的机会, 让全市人民了解艾滋病现状, 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 在人民医院广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地经济、人员交流的加快, 信息、人员的交流频繁,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妇女与内地男青年结婚的数量逐年增加, 重点场所暗娼数量不断增加;男男同性恋者也有所发现。在市人民医院, 广大的医护工作者, 面对全市诊疗的患者, 一是要向患者宣传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怎样预防。二是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 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 合理运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
3 积极做好艾滋病的疫情报告
在全面做好艾滋病检测的同时, 对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 市人民医院防保科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中心在获得疫情信息后, 对初筛实验室检测的艾滋病阳性感染者, 抽取血清, 送上级业务部门确诊。对上级业务部门确诊后阴性结果要对患者予以解除。对阳性结果的患者, 要对其进行随访, 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预防性知识培训, 对感染者进行有关艾滋病管理的培训, 并纳入规范化管理。实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 检测率达到了100%, 凡CD4+T淋巴细胞<200/mm3的艾滋病患者, 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艾滋病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
4 加强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管理
严格控制经血传播艾滋病。各级政府要大力提倡无偿献血, 确保献血质量, 防止经血传播HIV。人民医院要加强对输血科的日常监督, 血站在采取志愿者的血液之后, 首先要进行HIV的检测工作, 然后才能将血液进行保存和血液成分的分离, 同时要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检测HIV, 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保证生命不受到HIV的侵袭。要配合卫生监督执法部门, 严厉打击非法采血、供血行为, 坚决遏制经采血、供血传播HIV。
5 检测方法是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关键
进一步加强HIV检测方法的进展研究,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 积极引进先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在艾滋病毒感染窗口期, 能够通过血液的实验室抗原或抗体检测, 及早发现HIV感染者。
6 加强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
建立艾滋病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标准操作程序, 制定艾滋病实验室应急事故处理预案, 并建立意外事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和艾滋病血液以及应用物品无害化处理制度。制定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一是进入实验室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二是实验室操作过程中, 如果危险性较大, 必须戴双层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三是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和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四是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 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它适当的装置内打开。五是将HIV测试样品转送其它实验室时, 应防止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护送样品的人应明确接收地点和接收人, 实验室负责人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到指定的实验室。六是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七是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禁止将利器废弃物与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及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八是实验完毕必须对工作台面、器械、仪器、场所等进行消毒进入实验室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防控艾滋病的新格局
美国监狱里的艾滋病防治 篇8
关键词:美国监狱;囚犯;艾滋病;隔离;个案处理
中图分类号:DF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63(2009)04-0010-04
一、监狱里的艾滋病病毒/艾滋病与注射毒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1993年美国国家矫正研究所咨询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听证会上,监狱卫生保健问题成为最重要的热点和争议的焦点,其重要原因是艾滋病在监狱里肆虐。1989年由于对毒品犯罪人实施强制性最低刑期的政策,法院判决吸毒罪犯入监服刑的人数大幅增加,联邦监狱局估计,以1991年的47%为增长起点,到1995年联邦法院所有判决的70%将是毒品犯罪,不仅使美国各州和联邦监狱的囚犯人口从1980年的329821人增加到1991年的823414人,而且使监狱里的吸毒囚犯比例大幅升高。这项政策的重大影响以监狱囚犯艾滋病发生率的爬升为标志,从1990年的181/100000上涨到1992年、1993年的362/100000。如在纽约州监狱系统,注射毒品的囚犯比例估计高达85%,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染者的比例,监狱里每8名囚犯中就有1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止到1989年秋季几乎每天有一名囚犯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1991年对监狱系统70多万囚犯的全国性调查发现,79.4%的囚犯承认吸食毒品,25%吸食古柯碱等,10%在监禁之前一个月内吸食海洛因或鸦片剂,另有25%承认服刑期间注射毒品。以前的调查发现,30%的汇报者承认共用过针头。国家监狱计划方案提到相当数量的囚犯承认注射毒品并共用随身携带的注射用具,注射毒品的囚犯在艾滋病囚犯中占绝对多数,这是因为注射毒品是传染艾滋病病毒的三大渠道之一。随着法院判决吸毒罪犯入监服刑的人数增加,这些罪犯在监狱里继续注射毒品,使得艾滋病在监狱里滋生蔓延。可见,对毒品实施的现行“强硬”政策,以严厉的惩罚为内容,将对进入21世纪拥有艾滋病囚犯比例增长及必死命运的美国监狱产生巨大影响。
二、美国监狱的艾滋病政策
1981年11月,仅仅在疾病控制中心公布艾滋病存在的信息之后6个月,美国监狱囚犯中的艾滋病首例病例就出现在纽约州矫正局下属的监狱里。截止到1993年3月底之前,只有西弗吉尼亚州和南达科塔州报告在本州监狱系统没有发现艾滋病病例,其他48个州和联邦监狱局报告的艾滋病病例总数是8525个。其中,有2858名囚犯已死于艾滋病,这其中的39%发生在1990年之后。在1989年,美国监狱里累计的艾滋病病例的百分比开始超过社会上普通人口的艾滋病增加比例,监狱里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社会上的比例达5:1或6:1之多。在1992年、1993年,国家司法研究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表明,监狱里的艾滋病发病率比1992年美国普通人口高20倍,监狱里的艾滋病发病率为每100000人有362例,社会上的为每100000人有18例。
监狱里,44%的感染囚犯是黑人,42%是西班牙裔人,14%是白人,因为,非洲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人几乎占吸毒者的70%并在美国的刑事司法系统里也居多数;女犯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较高。监狱里大部分累积的艾滋病病例出现在沿大西洋海岸一百万人口以上的都市中。大西洋中部的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占监狱囚犯累计艾滋病病例总数的50%,大西洋南部区域的达拉华州、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特区、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北卡罗莱纳州、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占20%。调查中,29%的州和联邦的监狱系统占了90%的病例报告,大西洋中部区域监狱囚犯艾滋病病例总数从1985年的75%有所减少,而同时其他区域的病例却有所增加。
针对囚犯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普遍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对于制定监狱的艾滋病应对政策发挥了奠基性作用。尽管基于监狱所在的司法区的不同,美国各监狱针对艾滋病奉行的政策也存在极大的区别,但一般包括预防、教育、咨询、检测、隐私和卫生保健等内容;艾滋病政策的实施涉及囚犯患者的监管与治疗,既要表现刑事执法正义,又要表现卫生保健关爱,因而具有二维性。
(一)监狱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措施
艾滋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起初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恐慌,但到了1993年明显地有所减弱。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监狱里,教育被作为遏制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最好方法。因为,构成美国监狱人口的一伙儿人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高度危险性,他们极少或还没有接受卫生保健。监狱是他们服刑期间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机构,而且能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来开展艾滋病病毒预防、教育、咨询、检测和有效的医务介入工作。
1.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在美国,教育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所有工作的基础,对监狱囚犯更具重要性。因为,美国监狱容留了如此之多的注射毒品者,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促成旨在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行为上。由于对社会普通人口中的注射毒品者很难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而在监狱里这些人却更可能受益于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囚犯,尤其是毒品注射者接受的教育,有可能在释放时还记忆犹新。而且,艾滋病防治教育和训练也有助于缓减囚犯及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忧虑。美国矫正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48个州对囚犯开展了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45个州的矫正机关对囚犯一收押人监就实施艾滋病防治教育计划,22个州的矫正机关释放囚犯时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在1985年至1989年之间,80.9%的州实施了自己的计划。这样做的主要理由目的包括,为了给囚犯和工作人员提高行刑场所机关安全,为了满足对公共卫生保健的承诺,为了改善监狱环境,为了保护行刑机关免于囚犯提起诉讼。
美国监狱里开展的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刑事执行正义的问题,也加强了对社会公共卫生保健事业所承担的义务。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是社会公共卫生保健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应该获悉,即使囚犯也不应该忽视。实际上,基于艾滋病的有关问题,囚犯针对亚拉巴马州和康涅狄格州矫正局提起的诉讼,发挥了保证监狱开展适当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为使艾滋病病毒感染防治教育工作在监狱里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要求这项工作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正确性,适合于囚犯的文化教育程度,可以通过各种必要的语言形式呈现给监狱囚犯。教育内容
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传播的方式,艾滋病病毒感染和病情发展的迹象症状,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含义,艾滋病的迹象和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控制程序和保密要求,以及艾滋病病毒检测呈阳性反应的那些囚犯的资料信息帮助。对监狱工作人员和囚犯的教育,应该是强制性的和持续性的,而且在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之前和之后,应经常开展。
2.艾滋病病毒检测。在1985年开展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点燃了关于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激烈的辩论之火,争辩集中于强制检测作为政策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医学目的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上。强制检测的倡导者认为,通过检测每个人,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能够接受到延长生命的必要治疗,而且要求在行为上有所变化以维护社会的整体卫生保健安全。民权支持者指出,强制检测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而且,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受到诸如明显隔离措施的强制。反对强制检测的进一步论争涉及警戒安全问题,因为从感染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到血清转变需六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应如何解决囚犯的警戒安全问题呢?在美国,只对军事人员和申请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实施强制检测。艾滋病病毒检测也起源于司法系统,而且法院判令的艾滋病病毒检测已出现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堪萨斯州和华盛顿州的监狱系统。监狱囚犯倾向于显示较高的艾滋病病毒传染率,且根据宪法规定囚犯的隐私权已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因而,许多立法者和矫正管理者倡导对监狱囚犯实施强制检测;民意测验也表明,社会公众压倒性地支持对囚犯的强制检测。于是,1987年里根总统下令由联邦监狱局实施强制检测,1993年国家司法研究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16个州的矫正系统实施要求所有囚犯必须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政策。
许多州和联邦监狱系统也实施基于囚犯请求的自愿检测,大约80%的监狱系统把这种检测作为艾滋病病毒检测的主要类型。监狱使用的其他检测方式包括:确定危险群体,日常检测拒绝检测之外的其他所有囚犯,检测有艾滋病病毒/艾滋病临床表现的囚犯,检测可能已接触到血、黏液或其他体液的囚犯,这项检测一般被视为“事故”检测。艾滋病病毒检测计划的内容包括:检测前关于检测的重要性咨询;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防治教育,强调减少危险性行为;建议任何医疗需要;隐私斟酌,尤其关于检测结果;支持对艾滋病病毒血清阳性囚犯采取的医疗、精神和社会服务工作;紧随检测所有囚犯之后,开展艾滋病病毒咨询和防治教育工作,以鼓励行为变化。这些内容给监狱囚犯提供了信息与机会,使之受益于监狱里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他们对其他囚犯的道德义务要求。
艾滋病病毒预防的社会公共卫生保健模式已经并将继续对国家的监狱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司法研究所、疾病控制中心经调查指出,通过地方或州公共卫生保健部门,400多个矫正机关实施了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计划。在1992年,为艾滋病病毒预防计划筹备资金,疾病控制中心催促全国的卫生保健部门携手合作制定艾滋病病毒预防计划方案;在1993年,委托所有各州或地方卫生保健部门申请该项资金,在国家矫正系统里检测和治疗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患者囚犯的费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这笔资金作为备受欢迎的救济措施进入到了国家的监狱系统。1993年发布的一项报告声称,全美国76%的州矫正系统报告称它们的卫生保健预算在过去的一年有所增加,而且,平均10%的矫正总预算划拨给了卫生保健之用。
3.满足艾滋病病毒感染囚犯的特别需要。在监狱里确定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咨询及检测计划方案,与减轻首先笼罩美国监狱的艾滋病传染病危机气氛有极大的关系,这些教育和危险减轻计划方案给囚犯提供了关于自己的艾滋病病毒血清状况的信息资料,而且鉴别出了需要治疗的囚犯。然而,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仍然对矫正管理人员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独特的挑战,未来十年里将会有更多变化,以满足艾滋病病毒感染囚犯的特别需要。要求关注的特别问题包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囚犯的特别需要,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囚犯的监禁和警戒安全,对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囚犯实施相应的心理、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和治疗服务。
(1)关于女囚犯。女囚犯只占美国州和联邦监狱人口的7%,但在1980年和1990年之间女囚犯的增加率几乎是男囚犯的2倍,女囚犯的增长率为202.2%。男囚犯的增长率为111.6%。形势要求兴建新的女犯监狱,在构造新监狱的时候,必须记住遭受艾滋病病毒蹂躏的女囚犯的必要需求。与男囚犯相比,女囚犯的艾滋病病毒血清优项率较高,为2.5%到14.7%(男2.1%到7.6%),这归于女囚犯静脉注射毒品的比率较高,如此多的女性因毒品犯罪或卖淫而入监狱服刑。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感染女囚犯的特别需要就是接受药物治疗,尤其是注射毒品的妓女。监狱对女囚犯实施的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计划包括:艾滋病病毒的孕哺传染,艾滋病病毒的可使用检测,对怀孕女囚犯的咨询,强调使用带有杀精子药剂的避孕套起保护作用的安全性行为,讨论注射毒品同性恋者通过性行为传染给伙伴的潜在可能性。
(2)监禁与警戒安全。随着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囚犯人数的增长,美国监狱日益为在哪里安置他们的问题所困扰。在艾滋病传染病刚开始之际,监狱的隔离政策由于能满足保护非感染囚犯与感染囚犯相隔离的需求而和备受青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有了变化,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囚犯倾向于流入监狱的一般人口之内。国家司法研究所、疾病控制中心调查发现,在1985年42%的州和联邦矫正系统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囚犯实施了某种隔离政策,但是在1993年就降至8%。监禁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囚犯的新方式似乎是个案方式,即个别处理。在1985年,35%的矫正系统热衷于个案方式;在1993年,被92%的矫正系统所使用,其中包括州和联邦的监狱系统。监狱取消艾滋病防治的隔离政策,一个重要理由是隔离政策能激化已使矫正管理人员头痛的监狱过度拥挤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艾滋病被发现之后,法院的判决无异于对过度拥挤的行刑制度火上浇油。监狱创制分隔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单元,进一步加剧了已经相当有限的囚犯人口可用空间的需求。
肯定地说,艾滋病病毒感染无症状表现的绝大多数囚犯不需要特别监禁,特别监禁或收容所服务需要只出现在疾病的晚期,这时候盛开的艾滋病之花就要凋谢。以个案方式为方向的政策变化已经确保,监狱资源只能够用于有效的艾滋病毒预防计划,购买维持生活的药品,发展特别的艾滋病监牢或长期医疗保健机关。考虑被艾滋病折磨的囚犯,已经导致了监狱尽早释放政策的出台,允许患病晚期的囚犯回家等待死亡。对于不久于人世的囚犯,监狱采取的这种慈悲为怀的措施极具功效,提供的必需的卫生保健在释放之后都有用。许多囚犯是贫穷者,并且在监狱大墙之外不可能有机会求医治疗。
因此,监狱官员保证他们不会把行将就木的囚犯释放到不安全的环境里,这是必然的;个案方式是确保人道的和有尊严的死亡的最好方法。
(二)卫生保健、医务治疗和心理服务
监狱一旦确认囚犯感染艾滋病病毒,就负有宪法规定的责任,保护囚犯并且提供适当的医疗保健服务,在1976年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故意漠视严重的医疗需要”违犯宪法第八修正案。理想地讲,在既定的警戒安全和监管状态下,监狱应该在限制性尽可能少的环境里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在作出检测呈阳性反应结果的通知之后,医疗保健工作应该立刻启动,艾滋病病毒顾问有义务告知囚犯阳性反应结果检测的重要性,提醒囚犯求助于医疗、心理和社会服务。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做出适合于病情特别阶段的治疗,以防止进一步扩散传播。监狱医务工作人员所作的艾滋病病毒早期诊断,对于囚犯的最具综合性的治疗计划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
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染,尽量用预防剂和治疗性麻醉药控制病情,延长囚犯的生命。用叠氮胸苷进行早期治疗很重要,以防止无症状艾滋病病毒血清引起的艾滋病发作。这类麻醉药非常昂贵,且需要强化治疗管理,因此对全国范围内的监狱卫生保健预算造成了极大冲击。由于药费昂贵,大多数囚犯得不到叠氮胸苷,除非他们符合联邦麻醉药管理资格标准[低于500的CD4(T4)细胞计数]。国家司法研究所、疾病控制中心调查发现,98%的监狱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囚犯实施了治疗,许多监狱也提供抗逆转录病毒麻醉药、或扩散戊双脒治疗肺囊发炎。根据性别不同治疗需要也不尽一致,例如,艾滋病女性患者更可能引发肺囊发炎,但很少发展为卡波西氏病,这在男性患者中却较为常见。此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怀孕女囚犯应该接受严格的检测,因为她们在怀孕期间更易受到机遇性传染,在即将分娩前的在几个星期服用叠氮胸苷可能大幅减低孕哺传播的危险。
对艾滋病患者开展的心理、社会的支持服务的需要被监狱环境所中和,但至少个体心理治疗应该适用于囚犯以帮助他们处理忿怒、回绝和恐惧的情绪,这些情绪通常紧随阳性反应的检测结果的通知而产生。如果群体治疗是可行的,那么就可能用来帮助他们处理有关不良体验问题,在监狱里许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囚犯有这种体验。监狱实施的治疗吸毒计划方案,对于防止艾滋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非常重要,牧师提供的宗教支持对那些面临死亡的囚犯也是有好处的。
三、美国监狱艾滋病引起的有关法律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后期,涉及监狱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问题的诉讼,开始出现在美国的法庭上。多数诉讼案件是由囚犯提起的,质问监狱的艾滋病政策合宪性问题。诉讼的根据主要是第八修正案关于禁止酷刑及异常处罚的宪法禁止性规范,第十四修正案关于不经正当法定程序不得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的宪法保护l陛规范,及第十四修正案关于平等保护的条款。囚犯诉讼一般控告监狱医疗保健的合适性,控告部分矫正医疗工作人员玩忽职守。
艾滋病病毒感染囚犯起诉,质问把他们隔离于监狱一般人口的权利合法性,质问强制他们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合法性,请求法院否决有关的计划方案。没有感染的囚犯则控告监狱没有采取措施保护他们免受艾滋病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囚犯的传染,并且要求实施强制检测和隔离措施。诉讼案件引起了囚犯相关的艾滋病病毒血清状况的公开,也引起了宣称监狱失败的指责,指责监狱没有尽职责保护囚犯、矫正工作人员和医疗工作人员免遭感染囚犯的伤害。
【乡镇防治艾滋病工作总结的】推荐阅读:
乡镇禁毒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意见07-23
乡镇水污染防治工作自查报告10-24
乡镇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通讯稿07-05
艾滋病防治讲座总结10-02
年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12-11
艾滋病防治日宣传总结09-29
社区年艾滋病防治工作01-11
2021年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