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词语

2024-07-22

成语和词语(通用16篇)

成语和词语 篇1

成语和四字词语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没精打采: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2.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4.仓皇失措: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5.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6.大功告成: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7.放荡不羁:羁:约束。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8.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9.浩如烟海:浩:广大的;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10.剑拔弩张: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后多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11.鹊巢鸠占: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12.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13.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14.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15.从善如流: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16.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17.博古通今:通:通晓。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18.大张旗鼓:张:陈设,展示。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19.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20.空穴来风: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21.溘然长逝:指死去。

22.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23.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24.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25.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不绝如缕:

26.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27.唇枪舌战: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28.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9.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30.灯红酒绿: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31.得天独厚: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32.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33.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34.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35.横槊赋诗: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6.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37.宁缺毋滥:宁:宁愿;毋: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38.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9.临渊羡鱼: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40.好高骛远: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41.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42.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43.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44.面面相觑: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45.呱呱坠地: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46.劳燕分飞:劳:伯劳。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47.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48.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49.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50.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赞扬。 延伸义 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51.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52.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53.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54.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55.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56.老气横秋: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57.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58.精美绝伦:绝伦:没有比得上的。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59.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步骤、顺序进行。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 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60.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61.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62.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63.宠辱不惊: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64.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65.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66.排忧解难: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67.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68.蒙昧无知: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69.华而不实: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70.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71.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72.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73.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74.刻不容缓: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75.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成语和词语 篇2

关键词:敬称词语,谦称词语,中西文化

在任何语言中, 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英汉语也毫无例外。在比较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时, 从某种程度来说, 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来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活动和交际中的不同习俗和传统能够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英汉语中很多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联系都是互通的, 它们非常类似或部分相同, 但是更大数量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系。

一、英汉语对于称呼用语的不同认识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 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也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极大的影响, 因此, 汉语社会的称呼比英语社会的称呼要复杂许多。当面见官员时, 他们不仅用敬称词语来称呼官员, 借以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而且用谦称词语来称呼他们自己, 表示自己的屈服。这类敬称词语如上至称呼皇帝为“天子”, “万岁”, “万岁爷”, “圣上”, “圣驾”, “陛下”等下至称呼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们为诸如“老爷”, “大人”等等。这样的谦称词语, 比如说:“小民”, “草民”, “奴婢”, “奴才”等等。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官员充满憎恶和惧怕, 职位低的官员也同样惧怕比他官儿大的官员。在封建统治下, 社会级别低的人是禁止冒犯社会级别高的人的。因此官位低的人见到官儿比他大的人都会很小心, 并且通常会对官儿大的人阿谀奉承。反映在称呼上, 比如这样的一些谦称词语“在下”, “下官”, “卑职”, “微臣”等等。实际上,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也通常会用谦称词语来指自己, 以此来愚弄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比如说:“孤”, “寡人”, “哀家”等。

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预示为长幼有序。中国人在社交中, 往往将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延伸到对一般人的称呼以示尊重。根据社会交际社团中的交际对象的年龄, 在汉语的语境下, 中国人倾向于称呼陌生的男性为“大爷”、“大伯”、“叔叔”、“大哥”等;称呼女性为“奶奶”、“大妈”、“阿姨”、“大娘”、“大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称谓通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 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意愿、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在英语社会, 人们没有复杂的等级观念, 也没有名分上、职位上的区分, 人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人很普通的称呼“叔叔”, “阿姨”, “解放军叔叔”, “护士阿姨”等等, 他们会感觉很困惑。在我们与英美人士交往中, 注意不要对他们使用和汉语相同的称呼, 即不应把母语的称呼原则用于目的语中, 引起语用负迁移,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汉文化中推崇尊敬长者, 长者为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汉语中, “老”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和聪明才智的代名词, 它是一个敬称词。因此如果你认识的人比你年龄大, 你可以称呼他为“老……”。称呼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为“老人家”是很普遍的。而在英语文化中, 这一点是决然不同的。英美人士是不愿被看做“老”的, 他们甚至讨厌这个用词。在英美文化中, “老”通常暗含的意思是废物和无用。在英美等国家, 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人们通常避免用“old”一词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 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委婉用词来表示“老年”、“老人”这一概念, 如:the advanced in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seasoned man, of a certain age, no longer very young等等。

二、英汉语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认识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在1983年提出的, 它指的是语言中的谦虚和尊敬的言语行为。谦虚准则是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Leech认为, 人们彼此间交谈, 首先重视是否礼貌、得体;人们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 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自从汉朝就非常讲究礼俗, 尊奉的是“礼多人不怪”。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 中国人有很多行为准则, 这些标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 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里, 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指示的一类重要词汇, 其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在交际情境中, 汉语的说话者当他们在指交际同伴以及与这些交际同伴相关的人或事物时, 他们通常会采用敬称词语;而当他们谈及自身或和他们相关的人或事时, 通常会使用谦称词语。这样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胜枚举的, 通过这样的一些用词, 说话人可以直接地 (敬称词语) 或间接地 (谦称词语) 表达对听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汉语中很多的敬称词语, 可以分别由以下词头构词。比如:对于“高”, 就有“高见、高就、高龄、高堂、高足”等;对于“贵”, 就有“贵姓、贵国、贵恙、贵子、贵庚”等;对于“令”, 就有“令爱/令媛/令千金、令郎/令公子、令亲、令尊、令堂、令兄”等;对于“尊”, 就有“尊亲、尊府、尊驾、尊夫人”等等。而表谦称的词头也很多, 如“敝”, 就有“敝处、敝国、敝人、敝校、敝意”等;如“拙”, 就有“拙笔、拙见、拙作”等;如“寒”, 有“寒舍”;指自己, 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性别, 可以有“在下、小人、小女、草民、奴才、奴婢、奴家”等等。汉语里称呼自己的家里人, 也有很多谦称的用词, 如“小儿、小女、内人, 内子、犬子、拙夫、拙荆、贱内”等。上文中提到的表敬称的词头“老”这个字, 也可以当做谦称词语的词头, 如:“老朽、老夫、老汉、老衲、老身”等等。而在英语中, 英语国家人士则非常强调真诚地、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没有必要掩盖什么或隐藏什么。

礼貌原则指导下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 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东方群体取向之文化差异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很多。汉语中这些词大量出现是因为中国多年以来处于封建社会, 这就要求人们在和年龄大的人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敬称词语,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礼貌。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使用谦称词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 尤其是在书面语和正式的场合中, 人们通常在称呼自己时采用谦称词语, 而在称呼别人时使用敬称词语。为什么英语中这些词相对来说却比较少呢?这是因为西方人认可平等, 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 他们乐于展示他们自己, 并且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

每一个国家, 因为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意识形成的结果, 这个思维方式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国家对待世界的文化心理。因此, 民族的思维特点反映并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点, 思维的不同是文化不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语言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难解难分, 文化无所不在, 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篇3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文身 赝品 流金铄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B. 诀巧 碑帖 原物璧还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C. 简练 宽宥 犯而不较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

D. 更迭 歆享 功亏一匮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迭宕 秘诀 绵薄 胁从不问 共商国是 原型毕露

B. 佳宾 脉膊 题跋 崭露头脚 欢呼鹊跃 慧质兰心

C. 亵黩 觇视 蜂拥 嘻笑怒骂 老生常谈 甘之如饴

D. 班驳 撕打 翔实 平心而论 饮鸩止渴 滥竽充数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位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 如果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眼光,不能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那就可能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淹没无闻。

C. 2008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 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总有不少人只是一味地报怨,甚至有人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而是玩世不恭,得过且过。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成语和四字词语解释全 篇4

1、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2、转弯抹角: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3、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4、微不足道:足,值得;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5、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6、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7、穷愁潦倒: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8、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9、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肖,相似。

10、巧妙绝伦:设计高明精巧,没有能可以与它相比的。

11、因地制宜:因,依据;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12、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13、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14、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15、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16、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17、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18、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19、啸聚山林: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20、束手无策: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21、物竞天择: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22、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23、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24、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25、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26、丰功伟绩:丰,大。伟大的功绩。

27、铸剑为犁: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28、触目伤怀:怀,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29、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30、识文断字: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31、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32、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33、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34、月明风清: 清:清澈。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35、荡然无存: 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

36、风尘苦旅: 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辛苦。

37、生死祸福: 人生中的出生、死亡、灾祸、祥福。泛指人生中的各种遭遇。

38、雅俗之别: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39、衰草连天: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40、风雪载途: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暗指人生路上的挫折很多,仿佛冬天一般。

41、五彩斑斓:形容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42、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43、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44、情郁于中 情感积聚在心里

45、人头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词,意思是说人非常多,。

46、令人惊骇 让人不敢相信而感到害怕。

47、伤痕累累: 很多伤疤,也指物体损伤后留下的痕迹;形容人心理和身体受过很多伤。

48、绘声绘色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49、长虹卧波:用来形容桥

50、交头接耳: 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凑近耳朵。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51、亭台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

烘腾腾相关词语和成语 篇5

龙腾虎跃、冬烘先生、飞黄腾达、骨腾肉飞、烘云托月、烘托渲染、民怨沸腾、热血沸腾、杀气腾腾、士饱马腾、腾云驾雾、万马奔腾、热气腾腾、物议沸腾、腾空而起、上下翻腾、穷折腾、奔腾澎湃、渲染烘托、慢慢腾腾、冬烘头脑、飞黄腾踏、飞升腾实、烘云?月、腾达飞黄、腾腾兀兀、腾焰飞芒、龙腾豹变、龙腾凤集、龙腾虎踞、龙腾虎啸、慢腾斯礼、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毛毛腾腾、兰桂腾芳、冬烘学究、金锣腾空、飞声腾实、起凤腾蛟、腾蛟起凤、蜚英腾茂、烘堂大笑、驾雾腾云、腾声飞实、龙腾虎蹴、龙腾虎踯、龙腾虎掷、一尺水翻腾做百丈、迂腐腾腾、物论沸腾、蜚黄腾达

aabc式的词语和成语 篇6

彬彬文质,本本主义,说说而已,谔谔以昌

嗷嗷待食,昂昂不动,安安合适,字字珠玉

粥粥无能,啧啧称赞,啧啧称羡,英英玉立

龈龈计较,洋洋盈耳,滔滔不尽,拳拳盛意

切切在心,翩翩风度,袅袅余音,久久不忘

区区小事,超超玄箸,比比皆然,历历可考

足足有余,字字珠玑,孜孜无倦,孜孜无怠

孜孜不懈,孳孳不倦,孜孜不怠,孜孜不辍

谆谆善诱,谆谆教导,谆谆诰诫,谆谆告戒

谆谆不倦,铢铢校量,铢铢较量,铮铮铁汉

铮铮铁骨,振振有词,沾沾自满,沾沾自好

沾沾自衒,凿凿可据,芸芸众生,跃跃欲试

元元之民,源源不绝,郁郁寡欢,郁郁不乐

永永无穷,盈盈一水,盈盈秋水,依依惜别

翼翼飞鸾,悒悒不乐,遥遥在望,遥遥华胄

幺幺小丑,洋洋自得,扬扬自得,洋洋得意

泱泱大风,怏怏不悦,鞅鞅不乐,燕燕于归

淹淹一息,栩栩欲活,惺惺相惜,欣欣自得

贤贤易色,途途是道,滔滔不竭,堂堂一表

亹亹不倦,施施而行,珊珊来迟,姗姗来迟

拳拳之枕,拳拳在念,区区此心,茕茕孑立

窃窃私语,切切私语,窃窃私议,仆仆亟拜

仆仆道途,翩翩年少,目目相觑,面面圆到

面面相窥,面面相看,面面相睹,面面厮觑

面面俱圆,面面皆到,靡靡之声,靡靡之乐

荦荦大端,碌碌无闻,碌碌无奇,了了可见

恋恋难舍,历历可辨,朗朗上口,款款而谈

夸夸而谈,侃侃而言,九九归原,井井有绪

井井有方,井井有法,斤斤自守,斤斤较量

蹇蹇匪躬,恢恢有馀,忽忽不乐,行行蛇蚓

官官相卫,官官相为,呱呱堕地,格格不吐

★ aabc式词语

★ aabc式词语大全

★ aabc词语成语

★ aabc式的成语

★ aabc式的四字词语

★ aabc式的词语有哪些

★ AABC式的词语:夸夸其谈,济济一堂,历历在目

★ aabc四字词语

★ aabc的词语

谈低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和运用 篇7

一、课堂上的积累与运用

词语教学的目的是为阅读奠定基础,为学生独立阅读排除障碍,因此,探索科学的方法提高词语教学的实效性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1.抓重点词语,分层呈现。低年级学生尚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即使是在小片段阅读中,也会遇到很多生字和新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文本,抓重点词,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时,教师可将词语“弓着腰、管不着”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注意“着”字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读音;将“费力、使劲、拼命”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词义,体会它们的共同点;将“一步也动不了、未动分毫”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一步也动不了”来轻松地理解生词“未动分毫”的意思,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2.词义类聚,建立词汇场。语言中的词并不是孤立的,词跟词由于词义的相同、相近、相反和相对等,存在着一组组的聚合,即词义类聚。词义的类聚跟人们的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词义类聚时,自然地将“叔叔、阿姨、伯伯、舅舅”归为一类,把“老虎、狮子、狐狸、大象”又归为一类,在无意中建立和丰富了头脑中的词汇场。如《比本领》中的“垂头丧气”“得意洋洋”构成反义聚合;教学《可爱的娃娃》时,将需要掌握的词语重新排序,分成两组:“快乐、活泼、称赞、微笑”“害怕、心惊肉跳、又冷又饿、哇哇大哭”。第一组是写珍珍在没拿布娃娃之前的快乐心情,第二组是写珍珍拿了布娃娃之后的害怕心情,两组词汇分别构成类义聚合。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根据词义类聚规律,把词语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词汇场,提高教学效率。

3.紧扣文眼,反复咀嚼。每篇课文都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文章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即文章的文眼。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和主题的凝聚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便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删繁就简的目的。在低年级词语教学中,要重视发掘这样的关键词,巧妙预设,创设情境,让其反复呈现,从音、形、义、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领悟。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紧紧抓住看似简单的词“捧”和“空”,贯通全篇,统领课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认读生字新词时,读准“捧”的字音,通过做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字。然后根据“捧”这个字,感受课文内容,接着从“空”字进入文本,去感受主人公的诚实。

二、课外的积累与运用

1.生活积累丰富多彩。当今传播媒体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和录音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积累词语的途径。另外,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看看动画片,用精彩的语言复述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在全班交流,起到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词语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精心打造积累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在班级积累本上出一则积累资料,组内学生轮流完成,每周循环一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积累一则并署名。例如,一位学生在积累描写春天的词“春暖花开”时,在旁边画上桃花开了,河水流淌,小草发芽了,非常有意思。

有关待字的词语和成语 篇8

迫不及待

束手待毙

以逸待劳

百废待举

拭目以待

嗷嗷待哺

坐以待毙

虚左以待

守株待兔

待价而沽

指日可待

带待字的成语解释

严阵以待

[yán zhèn yǐ dài]

整饬阵容,做好战斗准备,以迎击来犯之敌。

迫不及待

[pò bù jí dài]

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束手待毙

[shù shǒu dài bì]

捆着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险或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却坐着等死或等待失败。

以逸待劳

[yǐ yì dài láo]

在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军疲劳时出击取胜。《孙子兵法·军争》:“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百废待举

[bǎi fèi dài jǔ]

废:被废置的事情;待:等待;举:兴办。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嗷嗷待哺

[áo áo dài bǔ]

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坐以待毙

[zuò yǐ dài bì]

坐着等死。形容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虚左以待

[xū zuǒ yǐ dài]

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拭目以待

[shì mù yǐ dài]

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坐而待毙

[zuò ér dài bì]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指日可待

[zhǐ rì kě dài]

关于带有忙的词语和成语 篇9

[bù huāng bù máng]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忙里偷闲

[máng lǐ tōu xián]

在繁忙中抽出一点闲空。偷:抽出(时间)。

手忙脚乱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匆匆忙忙

[cōng cōng máng máng]

暂无释义

忙忙碌碌

[máng máng lù lù]

形容事务繁杂、辛辛苦苦的样子。

虾忙蟹乱

[xiā máng xiè luàn]

指虾蟹成灾,将稻谷荡尽。

忙中有错

[máng zhōng yǒu cuò]

在慌张忙乱中照顾不周而产生差错。亦作“忙中有失”。

忙上加忙

[máng shàng jiā máng]

指人十分繁忙。

汲汲忙忙

[ji ji mang mang]

行动急迫或事情繁忙。

慌慌忙忙

[huāng huāng máng máng]

指手忙脚乱、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意急心忙

[yì jí xīn máng]

犹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会家不忙

[huì jiā bù máng]

行家对自己熟悉的事,应付裕如,不会慌乱。同“会者不忙”。

忙不择价

[máng bù zé jià]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手慌脚忙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你知道有多少成语和江苏有关吗? 篇10

典故:韩信 (注:今淮安市淮阴区人, “汉初三杰”之一, 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 初投刘邦, 为治粟都尉, 负责管理粮仓。很多粮食因天气潮湿而霉变。韩信想了一个办法, 他命令士卒在每个粮仓前后各开一扇门, 并规定粮食只准从前门进、后门出, 这样先运进粮仓的粮食就会被先运出去, 周而复始就不会有粮食因长期堆积而变坏。

释义:去掉旧事物的糟粕, 取其精华, 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

盲人瞎马

典故:有一次, 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 即用一句话形容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得高兴时, 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 骑着一匹瞎马, 深更半夜, 走到深水池边, 那自然是很危险的。

释义:比喻盲目行动, 后果十分严重。

破镜重圆

典故:南朝陈代将要灭亡的时候, 生活在建康的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 和妻子乐昌公主一人一半, 预备失散后当做信物。后来, 他们果然根据这个线索而夫妻团聚。

释义:比喻夫妻失散后的团圆或决裂后重又和好。

千钧一发

典故:西汉时期淮阴 (今淮安市西南) 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 擅长写辞赋。起初, 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官, 刘濞想要反叛朝廷, 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 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 下边是无底的深渊, 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上边断了, 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 也就不能取上来了。你反叛汉朝, 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

释义: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带打字的词语和成语有哪些 篇11

打扫

打工

打点

吹打

打破

打架

打针

打闹

打球

打倒

拍打

敲打

打颤

打扰

厮打

责打

扭打

打扮

打量

打猎

带打字的成语

稳扎稳打

趁热打铁

没精打采

乔装打扮

无精打采

插科打诨

屈打成招

倒打一耙

打拱作揖

一网打尽

打草惊蛇

拳打脚踢

带打字的成语解释

稳扎稳打

[wěn zhā wěn dǎ]

1.稳当而有把握地打仗(扎:扎营)。

趁热打铁

[chèn rè dǎ tiě]

就着铁烧红的时候锻打。比喻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乔装打扮

[qiáo zhuāng dǎ bàn]

改变服饰,装扮成另外模样,以隐瞒身份(现多含贬义)。

没精打采

[méi jīng dǎ cǎi]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他~地坐在地下,低着头,不吱声。也说无精打采。

无精打采

[wú jīng dǎ cǎi]

没精打采。

倒打一耙

[dào dǎ yī pá]

比喻不仅拒绝对方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打拱作揖

[dǎ gǒng zuò yī]

旧时礼节,弯身抱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插科打诨

[chā kē dǎ hùn]

指戏曲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动作和谈话,引人发笑。科:戏曲演员的动作表情。诨(hùn):开玩笑的话。

屈打成招

[qū dǎ chéng zhāo]

清白无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认。

打抱不平

[dǎ bào bù píng]

遇见不公平的 事,支持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梳妆打扮

[shū zhuāng dǎ bàn]

对容颜衣着进行修饰。

打击报复

[dǎ jī bào fù]

带喜字的词语和成语有哪些 篇12

喜欢

喜庆

欣喜

喜讯

惊喜

喜鹊

喜剧

喜宴

喜糖

喜报

害喜

冲喜

喜酒

有喜

大喜

喜联

报喜

贺喜

狂喜

道喜

带喜字的成语

欣喜若狂

悲喜交集

喜不自胜

大喜过望

转悲为喜

喜出望外

喜笑颜开

沾沾自喜

皆大欢喜

闻过则喜

欢喜冤家

欢天喜地

带喜字的成语解释

欣喜若狂

[xīn xǐ ruò kuáng]

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悲喜交集

[bēi xǐ jiāo jí]

悲和喜两种感情一起涌上心头。多形容由眼前的欢乐而联想起过去的悲苦的激动心情。

大喜过望

[dà xǐ guò wàng]

所得超过了所 希望的,因而特别高兴。《汉书 英布传》:“布又大喜过望。”

转悲为喜

[zhuǎn bēi wéi xǐ]

转悲哀为喜悦。

喜出望外

[xǐ chū wàng wài]

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宋苏轼《与李之仪》之二:“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沾沾自喜

[zhān zhān zì xǐ]

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沾沾:自得的样子。

喜形于色

[xǐ xíng yú sè]

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形:表露。色:脸色。

乔迁之喜

[qiáo qiān zhī xǐ]

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双喜临门

[shuāng xǐ lín mén]

指两年喜事一齐到来。

喜上眉梢

[xǐ shàng méi shāo]

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喜气洋洋

[xǐ qì yáng yáng]

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喜新厌旧

[xǐ xīn yàn jiù]

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好大喜功

[hào dà xǐ gōng]

宋罗泌《路史·前纪》:“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指一意想做大事,立大功。

喜怒无常

[xǐ nù wú cháng]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

欢喜冤家

[huān xǐ yuān jiā]

成语和词语 篇13

一天, 他闲躺在床上, 在清苦的境域里想象重阳佳节的到来, 想象亲友团聚的快乐情景, 忽然听到“搅林风雨声”, 屋外秋风乍起, 横扫落叶, 紧接着大雨滂沱风雨交加, 创作灵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他从床上跳起来, 提笔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刚写完还没有对第二句进行考虑, 突然催租子的人闯进来, 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

以后他想接着写, 谁知再也找不到那样好的灵感了, 这次创作有始无终, 留下了遗憾。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 他不得不说明情况, 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 即使这一句, 也成为流传后世的名句, 历代受到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 至此至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现在人们普遍用来比喻事情传遍各地, 到处议论纷纷, 显然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宋朝吴地人孙山, 素喜滑稽诙谐, 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某年, 他到外地考举人, 同乡托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去同考。同乡的儿子名落金榜, 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 就先行返回。

同乡问孙山, 他的儿子是否考中, 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 又不便隐瞒, 就仿照欧阳修的《踏莎行》词中“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 随口念了这样两句:解名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带有厉字的词语和成语 篇14

[shēng sè jù lì]

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俱:都。厉:严厉。

厉行节约

[lì xíng jié yuē]

厉:严格。严格地实行节约。

再接再厉

[zài jiē zài lì]

唐韩愈和孟郊《斗鸡联句》中孟郊的诗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后用以指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接:交战。厉:同“砺”,磨快。

变本加厉

[biàn běn jiā lì]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现指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恶劣(含贬义)。厉:猛烈。

铺张扬厉

[pū zhāng yáng lì]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 后多用以形容过分铺张,讲究排场。铺张:铺叙渲染。扬厉:宣扬扩大。

雷厉风行

[léi lì fēng xíng]

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执行政策、命令等要求严,行动快。《新唐书·韩愈传》:“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

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外表强硬严厉,内心怯懦软弱。《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厉:凶猛。荏(rěn):软弱。

厉兵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见〖秣马厉兵〗。

疾言厉色

[jí yán lì sè]

也说疾言遽色。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变贪厉薄

[biàn tān lì bó]

带贪字的词语和成语有哪些 篇15

贪玩

贪婪

贪官

贪污

贪心

贪图

贪欲

贪恋

贪墨

贪杯

贪财

贪嘴

贪色

贪赃

贪青

贪生

贪慕

贪占

贪小

贪劣

带贪字的成语

贪生怕死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起早贪黑

贪官污吏

贪财好色

贪心不足

贪多务得

不贪为宝

贪天之功

羊狠狼贪

羊很狼贪

带贪字的成语解释

贪生怕死

[tān shēng pà sǐ]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贪得无厌

[tān dé wú yàn]

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含贬义)。

贪赃枉法

[tān zāng wǎng fǎ]

公职人员收赂,利用职权歪曲法律,以满足行贿人违法要求的行为。枉:歪曲,破坏。

起早贪黑

[qǐ zǎo tān hēi]

起得早,睡得晚,形容人辛勤劳动。也说起早摸黑。

贪财好色

[tān cái hào sè]

贪图私利,喜好女色。

贪官污吏

[tān guān wū lì]

指贪污的官吏。

变贪厉薄

[biàn tān lì bó]

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狼贪鼠窃

[láng tān shǔ qiè]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贪心不足

[tān xīn bù zú]

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贪财无义

[tān cái wú yì]

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贪位取容

[tān wèi qǔ róng]

贪图权位,讨好上司。

贪生害义

[tān shēng hài yì]

成语和词语 篇16

北京方言 (又称“北京话”) 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直接基础, 它在汉语的诸方言中具有其他方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北京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极其丰富、极富特色的语汇 (本文用“语汇”而不用“词汇”, 因它比“词汇”范围要大, 包括:单音词、复音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准固定语、谚语等) 。北京方言语汇一直是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对象。从20世纪初的“国语运动”开始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中, 产生了大量的记录、整理北京方言语汇的辞书和语汇索引。笔者是个地道的北京人, 祖辈世居北京, 从小在京城胡同里长大 (我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记事时起就一直居住在当时的北京市宣武区和平门外西河沿148号, “文革”后期又因拆迁搬至离此不远的宣武区西琉璃厂的前青厂胡同44号甲, 一直到我30岁成家后才离开那里先后搬到朝阳区、东城区居住, 但仍是住在京城胡同中) 。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为了编撰《北京方言大辞典》和其他相关研究的需要, 现把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编撰的有关北京话语汇的辞书和语汇索引逐一做一绍介, 供北京话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参考。

本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辞书和语汇索引, 但把两种内容相关的书:记录北京话儿化词和轻声词的辞书分别集中排列, 以便观览。本文把它们分为如下三类:一、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和准辞书。不再小分类。二、用北京话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语汇辞书和语汇索引书。又分为6小类: (一) 《小额》语汇索引注释书; (二) 《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 (三) 《红楼梦》语汇索引和辞书; (四)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 (五) 老舍作品语汇索引和辞书; (六) 《白话聊斋》语汇注释。需要说明的是 (四)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老》《朴》的语言是北方话无疑, 但是否就是北京话, 尚待进一步研究。胡明扬认为《老》《朴》的标音就是16世纪的北京音 (见胡明扬:《〈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 载《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185页) , 由此以推, 该书的语言当然也就是北京话。但毋庸讳言, 里面确含有蒙古语成份, 词序也有SOV式的。所以日本太田辰夫先生把这种语言叫做“汉儿言语”, 应是当时的一种洋泾浜语言。《老》《朴》都有改定本。后来在韩国发现最古老的《老乞大》, 叫做《原本老乞大》, 此书蒙古语成份更浓。本文暂称之为“准北京话”。三、清代国家机关主持编撰的多体《清文鉴》类辞书和准辞书的现代整理本。以上三类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不排除有个别跨类的现象。如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所引用的书证常为历代北京话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或老舍作品中的例句, 因该辞书未冠以具体某部京话文学作品名, 所以我们仍然把它们放在第一类。

本文共介绍了69本辞书或准辞书和语汇索引, 另外还有孙德宣先生的《齐如山〈北京土话〉动词补释》和《〈白话聊斋〉中的北京话词语》两篇论文, 因其与本文内容密切相关, 而且这两篇文章较长, 具有准工具书的性质, 亦一并列入。

北京土语和北京口语本文不做严格区分。因为两者的界限有时非常难于划定。一般来说, 方言土语一定是口语, 但是口语却不一定都是方言土语。各有关辞典的归类也不一致。如,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 (1985) 将“自找不幸”义的“嘬”称为“北京方言”,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合编的《现代北京口语词典》 (1997) 却又将此义的“嘬”称为“北京口语”,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 (1990) 将此义的“嘬”写作“作”, 又称为“北京土语”, 其分岐可见一斑。凡此问题, 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一、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和准辞书

1.《北京官话详解:特别奇言解口语之笑谈》浙江冯氏编, 民国初年抄本。

该书按笔画顺序收录了当时的北京官话语汇, 如“一窍不通”是指一事亦不达也, “一进腊月水长三分”是指十二月中物贵, “人山人海”是指人烟稠密。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北京官话语汇辞书。按:此书笔者未见, 介绍见《北京市著述志·著述卷》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出版社, 2011, 353页) 。

2.《支那谐谑语研究[谐后语]》, (日) 河野通一编辑, 北京:燕尘社, 1925, 318页。

该书书名虽然题作《支那谐谑语研究[谐后语]》, 但正文首页却明确题为《北京谐后语研究》, 而且该书虽然名为《研究》, 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北京歇后语辞典》。全书收北京歇后语1279余条, 按音序排列。所收都是地道的当时北京口语。每条歇后语下面举有例句加以阐释。并对歇后语中出现的难懂北京土语词在该条的天头用汉语或少量日语注释。如第三条“阿哥吃面———瞎抓”, 例句是“你现在做甚么呢?我是阿哥吃面———瞎抓”, 注释:“阿哥 (满洲语) =少爷, 小孩子, 像姑。瞎抓 (土) =没有正事。”可见一斑。该书天头注释的北京土语词达1723条 (另有正文夹注24条) , 俨然就是一部当时的北京土语辞典。所以该书实具有汇录和诠释当时北京歇后语和北京土语双重价值。

3.《标准语大辞典》, 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审词委员会编纂,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十二月初版, 639+1+3+46页。

该书搜集标准词语三万六千余条, 所采用的词、语, 以标准地北平 (今北京) 的通行语为范围。单字之下, 用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注音。单字常有正音和变音或变调, 正音在音前加“正”, 变音在音前加“变”, 以资区别。所收语汇包括:单音词, 复音词, 短语, 成语。北京话研究专家陈刚在《北京话语词汇释·序》中说该辞典是反映北京话口语最早的辞书之一。

4.《中华国语大辞典》, 陆衣言编, 上海:中华书局, 1940年1月初版, 1949年1月4版, 984页。

该辞典约收北京话常用词语4万多条。按照部首编排。陈刚在《北京话语词汇释·序》中曾提及该辞典是反映北京话口语最早的辞书之一。

5. (1) 《国语辞典》, 黎锦熙、钱玄同主编,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1937-1943,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平装八册;1947, 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 精装四册, 并附《补编》;

(2) 《重编国语辞典》, 1981, 台北:商务印书馆, 精装6册;

(3) 网络版《 (修订) 重编国语辞典》, 1994, 台湾。

参:孙嘉程:《〈教育部重编本国语辞典〉绍介》, 载《国文天地》327期, 31-34页, 2012。

《国语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性详解型现代汉语词典。它的特点表现在排序、注音、收词、释义四方面。它虽然不是关于北京话的专门性辞典, 但是北京话词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故在此加以介绍。全书收词十余万条, 尤注重收录文籍和口语中习见恒用的词汇。

1981年台湾出版了《重编国语辞典》。它由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1976年到1979年间以1947年的重版《国语辞典》做底本重编, 聘请叶公超为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语日报》董事长何容担任总编辑,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王熙元为副总编辑。此次重编, 删并原书条目1万余, 新增2万多条的专科词, 共计收录约12万3000条目, 较原书分量多出50%, 从4册扩编为6册, 在1981年成书, 交台湾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 这就是《重编国语辞典》, 一般习称为《国语辞典》重编本。

1987年台湾再成立专案小组进行修订工作, 至1994年修订完成, 除了在1997年出版光碟版之外, 目前也将完整内容公开呈现在网络上, 供各界检索查阅。此次修订, 收录词目十六万余, 另附十余种附录, 由于排印为纸本规模过于庞大, 台湾商务印书馆估算后决定放弃印行, 故此版本未印制纸本, 改以电子版本面世。1995年9月正式发行台湾学术网络版初版, 至2007间陆续进行过数次改版, 详见孙嘉程2012。

6.《汉语词典》 (简本) ,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 1957,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54+27页。

该书是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的删节本。全书收单字9000多个, 收普通词语、专科词语、成语等约计10万条左右。字词的读音以北京音为标准, 用注音字母记音, 轻声、儿化等都有标识。收有比较丰富的北京方言词, 力求“简而不漏、浅而不陋”。卷首有一《重要声明》, 如下:“本书是《国语辞典》 (1947年版) 的删节本, 只留作为原书特点的北京话词汇和有翻检必要的古汉语材料, 专备语文研究、教学上参考之用, 并非收罗全面词汇可供一般应用的词典。因原编人现有任务繁重, 对本书注释, 除个别词条外, 未能从事修订;现在通用的新词, 也未及增入。谨此声明, 希使用者注意!”

7.《北平音系小辙编》, 张洵如编。上海:开明书店, 民国38年 (1949) , 48+126页。

该书又名《北平儿化词汇》。所谓小辙, 指儿化韵。该书是一部二十世纪40年代北京口语儿化词的汇编。作者根据当时北京口语音的实际, 将儿化分作八个“小辙儿”, 即:“小言前儿”、“小人辰儿”、“小梭坡儿”、“小遥条儿”、“小油求儿”、“小江阳儿”、“小中东儿”、“小姑苏儿”。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春阿氏》、《京师坊巷志》、老舍《老张的哲学》和《小坡的生日》6种书及200余种俗曲和马芷庠的《北平街巷志》中搜集儿化词3000余条, 分列在8个小辙儿之内。除收必须儿化的词外, 兼收了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 按阴阳上去和轻声五声排列。卷首《卷舌韵之功用》一文详细讨论了儿化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化。

8.《北京话儿化词典》, 贾彩珠编著,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0, 646页。

该书共收录北京话儿化词语近7000条。每条不依首字的音序排列, 而是根据发生儿化的音节的实际读音, 按北京话26个儿化韵的顺序排列。释义简明扼要, 并适当引证口语和书面语用例, 书证最早为《红楼梦》。书后有全部条目的检字表。另有两个附录:《北京话儿化与非儿化词语辨析》 (约计260多条) ;《北京话儿化音节表》。

9. (1) 《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陆志韦编撰,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1, 171页。

(2) 《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修订本) , 陆志韦编撰,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 302页。

参:王玉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 《方言》1983年2期143-147页。

该书搜集北京话的单音词汇及部分单音词根, 尽量使用地道的北京话作为例句, 计6000余条, 说明每一个词或词根的用法。全书分为说明书和词汇两大部分, 说明又分为“汉语的词”和“单音词的词类”两章, 词汇按音序排列, 阴阳上去 (轻) 四声分列。1956年修订本的例句有所补充或修改。同时增加了一些理论性的注解。

10.《北京话轻声词汇》, 张洵如编著, 陈刚校订, 北京:中华书局, 1957, 8+154页。

该书中的轻声词是从民间文艺小说和报纸上搜集来的, 共4000余条。每个词都注出在口语中的实际读音。有些词只有释义, 有些词只有例句, 也有些词兼有释义和例句。词目按轻声排序。书前的《引言》是对北京话轻声词汇的概述。

11.《普通话轻声词汇编》,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89页。

收北京话轻声词汇1028条, 系从2万多条常用词中选出。不收子尾轻声词 (约400多条) 。

12.《北京话轻声儿化词语辨义例释》, 宋孝才主编, 东京:铃木出版, 1983, 270页。

该书收录北京话的轻声词和儿化词相当丰富, 并且一一加以辨义例释。

13.《普通话轻声词汇编》, 孙修章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91页。

该书辑录了普通话双音节轻声词约1400条, 包括子尾轻声词。系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轻声词中选出。

14.《中国语轻声辞典》, (日) 香坂顺一编著, 东京:光生馆, 1989, 19+158页。

该书所谓的中国语实际上就是指汉语普通话。它是在上述10、11、13三书特别是后二书的基础上整编而成, 共收条目约1500余条。全书分两部分, 不带子尾的轻声词入正编, 子尾轻声词入副编, 正编每条均有中日文解释和例句。

15.《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 鲁允中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182页。附表一:“北京话轻声词汇表” (41-67页) ;附表二:“北京话儿化词汇表” (151-189页) 。

该书是一部研究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的专著, 本不属于本文的介绍范围。但是该书有两个篇幅很大的附表, 附表一是“北京话轻声词汇表”, 共收1669条。附表二是“北京话儿化词汇表”, 共收2309条。这两个附表词目丰富, 虽然没有解释和例句, 但是很有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书名虽是‘普通话’, 但是这两个附表却专门冠名“北京话”, 可见鲁先生是有想法的。这两个表可以看做是北京话的专门词汇汇编。

冯蒸按:关于普通话轻声词与北京话轻声词的关系这里有必要做一简单说明。王力在《汉语史稿》 (修订本, 科学出版社, 1958) 中说:“轻音不是一切方言都具备的, 只有北京话和北方某些地区有轻音。”所以, 普通话的轻声一定是北京话的轻声, 而北京话的轻声却不完全等于普通话的轻声。因为北京方言中有不少土语词未能进入普通话。上列普通话轻声三书条目均远少于张洵如1957和宋孝才1983,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上除了某些过于土语化的词语外, 有些轻声词很难区分哪些是普通话, 哪些是北京话, 根据我个人的语感, 上列轻声五书无论是北京话还是普通话的轻声条目还可大大增加。此外, 有必要指出:北京话轻声词的语音特征, 末字轻读固然是其特点, 但其紧挨着的重音音节读长音则更是主要区别特征, 实验语音学早已证明了此点, 尤应注意。

16. (1) 《北京话语汇》, 金受申编著, 1961年初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14页。

(2) 《北京话语汇》 (修订本) , 金受申编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66页。

参:司马川:《评〈北京话语汇〉》, 《中国语文》1962年7期346-349页。

该书先后共有两版。第二版修订本收语汇1298条, 比第一版增加了300多条, 并有老舍先生的序。语汇按音序排列。每个语汇汉字条目后加注汉语拼音, 一律注北京口语音, 另在全条释文、例句后, 注明本读音和异读音, 有的还简单说明语音变化。另外, 有选择地采用了《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老舍作品《龙须沟》、《骆驼祥子》以及古书 (如《宛署杂记》、《顺天府志》等) 中的北京话语汇。另有由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来的北京话语汇。卷首附录白涤洲遗作《北京话中之表时法》 (原载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方言专号》1929年6月26日) 。

17.《北平谐后语辞典 (兼北平口语注释) 》, 陈子实主编, 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 1971年再版, 348页。

该书收录的不全是歇后语, 还有北京口语词。全书条目2083条, 按音序排列。体例是先列出歇后语或其他北京口语, 然后列出例句, 然后加以注释。注释是对该条歇后语中的土语词或其他口语词进行现代解释。其内容与河野通一的《支那谐谑语研究[谐后语]》 (1925) 颇多雷同。

18.《北京方言词典》, 陈刚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46页。

参: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 载《方言》1989年第1期75-77页。

该书是一部以北京土话为代表的河北次方言词典, 里面还包括北京地区的一些社会方言。收词条6329个, 分为以下七类:一、北京口语里独有的根词;二、北京口语里特有的词语;三、普通话词语之在北京话里有特殊读音、特殊含义或特殊用法的;四、某些已经流通于北京社会的特殊语成分;五、不太冷僻的行业术语、土产名称、风土 (包括迷信活动) 用语、游戏用语;六、科技方面的北京特有名称;七、通行于北京口语的借词。尤其是注出词的各种色彩、使用范围, 如分别用<讳><江><宫><旗>等表示讳饰语、江湖话、宫内用语、早年旗人用语。该词典所收词汇的时间范围是1900年至1981年。它把单词作为首列成分, 把由某些单词组成的词组、熟语、成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等, 放在其中主要单词下面作为次列成分。轻声排在同形的非轻声后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标音作觓r不作èr, 值得肯定。详见拙文:《现代“新派”北京话有/藜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 (载《汉字文化》1990年3期, 41—44页转14页) 和《〈现代“新派”北京话有/藜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补遗》 (载《汉字文化》1990年4期, 63页) 两文。

19. (1) 《北京话词语例释》, 宋孝才、马欣华编著, 东京:铃木出版, 1982, 321页。

(2) 《北京话语词汇释》, 宋孝才编著, 马欣华审阅,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 857页。

《汇释》是在《例释》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收北京话词语5028条。绝大多数条目及例句摘自北京话文学名著, 小部分直接采自口语。对当今文学艺术作品或北京人口语已不再使用的方言土语一般不收, 而对北京地区近年产生的新语汇则大量收录。编写时参考了金受申《北京话语汇》、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华大辞典》, 北京话研究专家陈刚为该书作序。

20.《动词用法词典》,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蓝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31+960页。

该书收1328个动词, 且对多义项的动词适当分别出条, 共计两千多条。尤重下列三项: (一) 宾语的种类; (二) 不同动词和各个结果补语的搭配; (三) 不同动词和各个趋向词的搭配。吕叔湘《序》说:“本书例句大多数属于普通话口语范围, 但必要时也从书面语中举例。可能有些例句会让人觉着‘京味儿’重了点儿, 甚至怀疑它是否属于普通话。我想这可能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各种方言中, 北京方言跟普通话有不同于其他方言的特殊关系, 很多词语的用法已经并且正在不断的从北京话进入普通话, 因此在这方面收录从宽比较好吧。”该书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是《北京话动词用法词典》。

21.《京华风情歇后语》, 柳丛、崔永福、刘建业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 177页。

该书共收北京话中的歇后语97条, 分为: (1) 宫苑城宇, (2) 名园胜迹, (3) 州县街市, (4) 店铺及风味食品, (5) 人物, (6) 时令风俗, (7) 方言土语, (8) 民间艺人小商贩, (9) 寺庙古今, (10) 杂缀十类。解释详细, 但没有书证及文献出处。

22.《常用口语语汇》, 张继华编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 19+188+29页。

该书书名虽未冠以“北京话”三字, 但实际上收录的都是北京口语语汇。共收录常用北京口语语汇1000余条。条目大部分出自现当代作家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品, 对于那些冷僻的土语或不宜作为文学语汇的口语语汇, 则不收录。

23.《北京土语辞典》, 徐世荣编著,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 12+23+599页。

该书收北京土语10000余条, 分正编和副编两部分。正编系当代生活日常用语, 称“常用土语”;副编系清末至1949年前用语, 称“旧京土语”, 其中有的反映了旧京特有的名物制度、风土人情等,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收词语, 不限单词, 也收入词组、熟语、谚语、俏皮话之类, 不收歇后语。各词条按音序排列。书前还有作者代序言《北京土语探索》一文, 详细分析了北京土音、北京土语、北京话语法的特殊之处。

24. (1) 《北平土话 (北平土话、俏皮话、儿歌、妈妈论、俗谚、旧事) 》, 常锡桢编著, 台北:联经出版社, 1990, 209页。

(2) 《北京土话》, 常锡桢编著, 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2, 210页。

作者生长于北京, 旅居台湾四十年。20世纪50年代起, 就个人见闻搜集北京土语资料, 1990年编成此书, 以《北平土话》为书名在台北出版, 1992年在北京重版, 全书目次如下:修订版序言;甲、土语类注 (按:收北京土语1175条) ;乙、俏皮话儿例解 (按:俏皮话儿即歇后语, 收337条) ;丙、俗谚释说 (按:收俗谚45条) ;丁、旧儿歌选录;戊、北京话的点滴研究 (按:收论文6篇) ;附录:北京旧事。

25.《北京现代流行语》, 周一民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2, 10+10+124页。

该书收集了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北京流行语400余条。作者认为流行语是俚语的一种, 具有流行性、俚俗性和阶层性, 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种种侧面, 折射出一地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心理。该书是北京话也是汉语的第一本流行语著作。

26.《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陈文良主编,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2, 84+1379页。“京腔土语” (338—399页) , 编著者:白宛如。

该书是一部关于北京传统文化的工具书。分24类:历史沿革;燕山蓟水;典章制度;文物考古;城池宫阙;民族宗教;坛庙观堂;京腔土语;戏曲说唱;民间技艺;市井习俗;风味饮食;园林景观;府邸宅第, 坊巷胡同;老字商号;一岁货声;旧京书业;学堂书院;日下报刊;科学技术;京华人物;地方文献;掌故传说。其第8类“京腔土语” (338-399页) 系由著名北京话研究专家白宛如撰写, 分“词汇” (221条) 和“歇后语” (68条) 两部分, 释义详尽, 解释精辟, 按音序排列。白宛如 (1926.7--) 曾撰有《北京方言本字考》 (载《方言》1979年3期171-178页) , 尚有多篇北京话本字考论文待刊。

27.《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 金汕、白公著,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3, 233页。附录:《历代京味儿流行语概览》 (147-209页) 。

该书是一部专著, 本不属于本文的介绍范围。但是该书附录为《历代京味儿流行语概览》 (147-209页) , 共收录了314条历代京味儿流行语:元明时期京城流行语53条, 清代京城流行语78条, 民国时期京城流行语94条, 当代京城流行语89条。每条流行语均有注音、解释和例句书证, 可作为一份准辞书来参考。作者之一金灿还著有《当代北京语言史话》 (2008, 当代中国出版社) 。

28.《コンピューターによる北京口語語彙の研究》 (第一册资料编) , (日) 中嵨干起著, 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 1995, 528页。

该书包括序、凡例、对话一览、北京口语对话语料及北京口语语汇索引等。用计算机处理北京话口语语料。其索引 (467-528页) 可作为工具书使用, 对研究北京话口语词汇很有价值。

29.《中国語擬音語辞典》, (日) 野口宗親编著, 东京:东方书店出版, 1995, 150页。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 日语叫擬音語。该书是一部近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北京话的拟声词辞典。全书收1000余条拟声词。词条用日文释义, 但是有中文例句。该书编著者曾经发表有《清代北京语的“象声词”———〈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 (载《熊本大学教育学院纪要》第42号, 1993) 。

30.《现代北京口语词典》,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475页。

该书共收北京口语词语11053条。每条词有读音、释义、例句。并附音序和笔画索引。胡明扬教授审稿并作序。

31.《汉语方言大词典》 (全五卷) , 编纂: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共编, 主编:许宝华、宫田一郎,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7531页。

该书共收录古今南北汉语方言词汇20万余条, 字数1500余万, 是迄今国内外第一部通贯古今南北的大型方言工具书, 有初步汇集、整理、积累古今汉语方言资料之功, 对方言学、民俗文化学以及地方文学、戏曲的研究不无裨益。全书分五卷:第一卷 (一画—五画) 、第二卷 (六画—七画) 、第三卷 (八画—九画) 、第四卷 (十画—十二画) 、第五卷 (十三画以上) 。北京话词汇在该书中占有一定数量。虽然该书收录的北京话语汇均据已出版的有关北京话的辞书和论文, 但仍有参考价值。

32.《京味儿夜话》, 弥松颐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38页。

该书原名《京字儿夜话》, 乃因一偶然原因误题此名。共收入168组 (条) 北京话语汇。对每条语汇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可补已经出版的有关北京方言辞典之缺。作者是北京话语汇研究专家, 不但著有本书, 更以注释京语小说《儿女英雄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春阿氏》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和老舍的《正红旗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而闻名于学界。他在《北京晚报》上开设的“京字儿夜话”专栏影响甚大, 篇什甚多, 可惜并未都收入本书。笔者写的《现代“新派”北京话有/藜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 (载《汉字文化》1990年3期, 41—44页转14页) , 承蒙弥先生关注, 并在《北京晚报》的“京字儿夜话”专栏写了一篇《随着时潮行起行落的“倒儿爷”》 (载2008年12月4日《北京晚报》) 对拙文予以肯定。

33. (1) 《北京俏皮话辞典》, 周一民著,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0, 85+322页。

(2) 《北京俏皮话词典》 (增订本) , 周一民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20页。

该书增订本收录现代北京俏皮话1300余条, 其中包括谚语、歇后语和口头惯用语三种。它们都具有定型化、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整理研究北京俏皮话, 对于北京方言研究、民俗研究有重要意义。该辞典对词语的标音, 尽可能反映了北京话的实际语音, 注出变调。例句从几百种北京话文学作品中选取。条目按音序排列。

34. (1) 《北京话词语》, 傅民、高艾军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306页。

(2) 《北京话词语》 (增订本) , 高艾军、傅民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90页。

该书增订本正文部分共收北京话词语9057条 (含附条1528条) 。条目选自北京籍作家的作品或其他作家写北京的作品, 按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 扼要释义, 并从上述作品中摘取例句, 以资印证。所收词语大多数是一直流行的, 有少量是曾经流行过现在不大使用的。酌收若干新词语。这部书对研究北京话和书面语言的关系以及北京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也提供了极有用的资料。由于内容包括从《红楼梦》到现在二百多年的书面材料, 还可以从中看出北京话词语发展的一些线索。

35.《京西斋堂话》, 张万顺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 138页。

斋堂话属于广义的北京话。该书共七章。其中第五章“斋堂话的词汇类别” (40-126页) 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故这部分可作为方言词汇汇编来看待, 共收斋堂话词汇数百条, 分为十三类: (一) 指称自然现象的词汇; (二) 时间、空间、度量类词汇; (三) 指称动植物的词汇; (四) 指称亲属称谓的词汇; (五) 人称和职业类词汇; (六) 婚姻、家庭、生育类词汇; (七) 宗教信仰和风俗类词汇; (八) 劳动类项和劳动工具类词汇; (九) 食品类词汇; (十) 服装鞋帽类词汇; (十一) 生活用具类词汇; (十二) 指称人体器官的词汇; (十三) 表示行为动作、性状、指代的词汇。若干词汇配有图像。

36. (1) 《北京土话》, 齐如山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 378页。

(2) 《北京土话》, 齐如山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8, 323页。

齐如山 (1875-1962) 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该书系齐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所撰手稿, 1991年首次由燕山出版社出版, 前有白宛如的序。它是一部北京方言词典。原稿目录分五章:第一章名词;第二章动词 (上) ;第三章动词 (下) [有目无文];第四章形容词及其它;第五章成句 (成语、熟语等) 。全书收北京土语词1800余条, 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尤其是该书保存了清朝中叶至民初的诸多北京话常用词语, 有些词语今天已消失, 弥足珍贵。每条土语均有简单注释, 间或有例句, 书证为各种字书及京话小说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等。1991年的燕山版对原稿条目有所删改。2008年的辽宁版后出, 保持了作者手稿原貌, 并新编有条目音序索引, 除收正条1800目外, 还从条目释文中遴选“附目”780余条, 更具使用价值。

37.《齐如山〈北京土话〉动词补释》, 孙德宣著, 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00-146页。

齐如山先生遗著《北京土话》第三章动词 (下) 原有目无注, 存目510条, 除去重复, 仅501条。该文作者试为补注。注释方法作者说明如下:

注释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查工具书, 如《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土语辞典》等。二是以本书证本书, 如“耍伧子”, 不懂。据正文3页“伧子”条注:“伧, 读如苍, 上声, 凡不讲理, 强横而讹诈人者, 人辄以此呼之, 或云[耍伧子]”。又如“登固登”, 不懂, 本书192页“固登”条注:“好与人开玩笑者, 人讥其为[固登], 如人正做一件事情, 他在背后出法子, 使做者为难, 这便叫[发固登]或曰[耍固登]……”。三是访问七十岁以上的老北京, 作实际调查。如评书艺人李鑫荃、京剧世家校友某君, 我都登门求教。……从所认识的北京耆宿了解一些北京土语。……此外有些词语反映旧社会的渣滓, 姑妄存之;有几个词仍无确解, 存疑待考。动词 (下) 约500条, 见于《现代汉语词典》者有127条。《现代汉语词典》酌收常见的方言词, 一般不收土语。齐先生非语言学家, 书中的北京土语, 很多是北方基础方言或普通话。土语和方言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齐先生视为北京土语的词语, 有一些陈刚先生收入《北京方言词典》。随着时代的推移, 有些方言词语被吸收进入普通话, 也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齐先生所记词语用字, 有些跟现时通用的不同。如“嘹天”、“穷嘹”的“嘹”, “搋子”的“”。有的字疑为误字。如“文”的“”, “打纲”的“纲”, 补注中都指出来。北京话必须儿化或带词尾“子”的词语, 注前括注 (~儿) (~子) 。双音词第一个字须儿化的, 第一个字后注音儿化, 如“玩票”注“wárpiào”。原存目排列无序, 今按音序排列, 以便检查。

38.《老北京方言土语》, 王子光、王薇编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291页。

该书共收老北京方言土语1100余条。对词语做简明解释。条目按音序排列。

39.《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 刘敬林、刘瑞明著,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244页。

该书作者认为:北京方言词语有约12.7%是用“谐音造词法”造成的。多种北京方言词典都避难不解释它们的理据或作错误的解释。该书共分七部分, 第七部分“北京方言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 (122—237页) 对北京方言1600条谐音趣难词, 区分类型, 逐条解释隐蔽的理据。按音序排列, 可作为一部查考北京话词语的工具书来使用。不过该书对不少词语的解释明显牵强。

40.《远去的词汇》, 王秉愚著,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19页。

该书收老北京话词语238条, 插图86幅。内容包括北京话中已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词汇, 即:1.确实在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广泛流行过, 现在无人说到写到了。2.确实在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广泛流行过, 现在虽偶尔有人提起, 但显然是即将消失了。3.确实在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广泛流行过, 现在仅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 例如偏僻乡村, 某些极少数人从事的行业, 某些高龄老人。

41.《老北京风俗词典》, 王秉愚编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278页。

该书的准确名称应为《老北京风俗词语词典》, 收老北京风俗词语643条, 主要是目前使用较少或已不用的词汇, 共分衣服、妆饰、饮食、居住、器物、出行、职业、称谓、经济、店铺、文化、娱乐、习俗、通讯、卫生、教育、俗语17个门类。配有插图130余幅。作者曾著有《远去的词汇》一书。

42.《新编北京方言词典》, 董树人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08页。

该词典约46万字, 收单字条目860余条, 多字条目9340余条, 该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观察细微, 释义简明扼要, 例句丰富, 收民俗文化词语较多。特别是该书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近远郊词语, 包括农业和农村词语, 与徐世荣的《北京土语辞典》主要收录北京城区的语汇颇不相同。

二、用北京话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语汇辞书和语汇索引书

(一) 《小额》语汇索引注释书

43. (1) 《社会小说小额语释及索引》, (日) 太田辰夫编著, 1969, 语释60页, 索引65页。油印本。

(2) 《小额 (社会小说) 》, (日) 太田辰夫、竹内诚编, 东京:汲古书院, 1992, 一三八+150页。语词注解 (71-143页) ;索引 (1-45页) 。

《小额》是清末民初北京出版的一部用北京话写的社会小说, 作者是松有梅。该书对研究清末民初的北京话很有价值。原书单行本在中国已失传, 后在日本发现。日本太田辰夫、竹内诚编的《小额 (社会小说) 》一书内容包括:1.序, 2.解说, 3.小额 (本文) , 4.校订说明 (付正误表) , 5.语词注解, 6.附录 (1) 小额探索 (2) 鸡屎德子 (付校读记) , 7.索引。其语词注解 (71-143页) 和索引 (1-45页部分同于太田辰夫1969年油印本的内容, 可作为工具书来使用。

(二) 《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

44.《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 (日) 香坂顺一、宫田一郎编, 明清文学言语研究会发行, 名古屋:采华书林出版, 1970年10月, 580页。

《儿女英雄传》被称作清代的京语教科书。该索引以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的新式标点本《儿女英雄传》 (民国21年4版) 为底本, 参考太田辰夫编的《儿女英雄传勘误表》 (《清末文学言语研究会会报单刊》1.1963年) 。语汇的采集以比较难解的词和有语汇、语法史特点的语汇为对象。共收录有关语汇2万余条。只有语汇条目和出处, 并无解释。

45.《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 龚千炎主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 371页。

该书共收《儿女英雄传》中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叹词、象声词) 等虚词1117条。依据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松颐校注本。词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三) 《红楼梦》语汇索引和辞书

46.《红楼梦语汇索引》, (日) 宫田一郎编。名古屋:采华书林, 1973, 手抄影印版, 523页。

该书以俞平伯编校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为底本, 摘录其中有语言研究价值的联语、成语、俗语等口语词汇, 按音序排列, 收语汇18000余条。只有语汇条目和例句出处, 并无解释。

47.《红楼梦辞典》, 杨为珍、郭荣光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434页。

该书包括四部分: (一) 词语之部, 共1682条; (二) 诗词之部, 共67条; (三) 人物之部, 共计433人; (四) 红学之部, 共414条。其“词语之部”多为《红楼梦》一书中所出现的僻字、生词、典章制度、谜语、酒令、联额等。因此该书对语言学意义上的《红楼梦》口语语汇研究无甚意义。

48.《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红楼梦〉俗语概说和汇释》, 林兴仁著,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86, 163页。

该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 (1-74页) 是《红楼梦》俗语概说, 下编 (75-163页) 为《红楼梦》俗语汇释。下编系按照《红楼梦》的章回顺序逐条列举书中的俗语并加以解释, 共收俗语189条, 据作者说, 这是《红楼梦》中的全部俗语。

49.《〈红楼梦〉词语对照例释》, 李玉敬著, 东京:燎原书店, 1987, 396页。

该书包括《红楼梦》中的“单音多义词”和“异义词”两部分。共收录了144条词语。每条词语分别列出义项和例句, 并附今例 (如老舍作品中的例句) 加以印证。所有义项和例句均附日译文。条目按音序排列。末附《红楼梦》例句索引。

50.《红楼梦辞典》, 主编:周汝昌;副主编:晁继周,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844页。

参:孙德宣:《〈红楼梦辞典〉评介》, 载《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6期15-16页。

该书收《红楼梦》中词语9000余条。系取自两种《红楼梦》版本: (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 (前八十回底本为庚辰本, 后四十回底本为程甲本) , 简称新校本; (2)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版 (底本为程乙本) , 简称旧行本。词条按音序排列。有些条目在注文和例句后附有“说明”和“比较”, 其内容包括该词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用法与现代语的区别, 该词语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使用上的区别, 该辞典所采用的《红楼梦》的两种版本在校勘上的未妥之处, 等等。

孙德宣1988书评进一步指出:该辞典的特点是把《红楼梦》中的大量普通词语的注解放在突出位置, 同时也收录书中的方言词、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涉及的典章故实、服饰、典籍、器具、建筑、人物等词, 加以诠释。辞典全部词语的注释比通行的几种《红楼梦》版本上的随文注解, 显得更全面, 更详尽, 起到补阙匡谬的作用。《红楼梦》的语言, 代表着汉语从近代向现代发展的阶段。书中大量使用的普通词语, 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有些词语现在不说了, 有些表面上看很面熟, 但意思和用法跟今天不一样。编者对这类词语的注释费了很多的工力, 在例句后常附注“说明”, 指出这种差异。如:“安慰”条例句后附注:“说明:现代语‘安慰’已无此用法。”“勾当”条例句后附注:“说明:‘勾当’今常指坏事, 《红楼梦》中属中性词, 可以不含褒贬。”这为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与依据。有的注释中附注“说明”, 指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用词的差异。如:“才刚”条例句后附注:“说明:‘才刚’和‘刚才’的使用,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明显不同。前八十回中, 多用‘才刚’;后四十回中多用‘刚才’。”“索性”条例句后附注:“说明:新校本‘索性’一词只出现在后四十回, 前八十回中该用‘索性’的地方皆用‘越性’。”这对读者识别曹雪芹原著和高鹗后续的用词是有帮助的。辞典收录词语所依据的《红楼梦》两种版本, 使用词语不相同的地方, 注文作出对比。如:“绰灯”条例句后附注:“比较:例中‘绰灯’新校本作‘戳灯’。”“敢情”条例句后附注:“比较:例中‘敢情’旧行本作‘敢保’。”对比两种版本的文字差别, 可使读者免翻、检之劳, 自己做出判断。编者匠心独运, 用附注“说明”“比较”的方式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提高了辞典的学术价值。

51.《红楼梦人物辞典》, 施宝义、刘兰英等编著,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92页。

该书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红楼梦》版本为依据, 收作品人物词目746条 (其中个人词目710条, 集合词目36条, 共涉及781人) ;收作品所涉及的历史、神话、传说人物词目268条 (其中个人词目260条, 集合词目8条, 共涉及340人) , 两部分词目共有1014条 (涉及1121人) 。该书本为文学研究而作, 但人名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所以该书亦具有语言研究价值, 特别是一些带子尾、儿尾和的尾及词头老的口语化人名更值得注意。周定一主编的《红楼梦语言词典》就收录了不少人名词条, 但不如此书完备。不过该书收录的有些是亲属称谓名称。

52.《红楼梦语言词典》, 周定一主编, 参编者:钟兆华、白维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05页。

该书分“正编”和“副编”。“正编”以庚辰本的八十回为底本, 收20000余条目, “副编”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重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为底本, 收4500余条目。正副编收条目总和为24500余个。条目有词, 有成语, 也有俗语。该书虽然以条目详备著称, 但是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也容或可商, 如《红楼梦》53回的“暹猪”一词, 该书释为“暹罗种的猪” (929页) , 而王汝梅先生认为非是, “暹猪”应为满汉兼词, 满语暹比, 脱落之意。暹猪为脱毛的猪, 即白条猪 (参王汝梅:《〈金瓶梅〉〈红楼梦〉合璧阅读》, 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7日5版) , 就是一例。

53.《〈红楼梦〉四字格辞典》, 高增良编著,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799页。

该书共收《红楼梦》中的四字格词语5000余条。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即上编, 为索引分类, 包括义类、百科以及结构三大分类。每一分类, 均备细目。第二部分, 即下编, 为正文例句。第三部分, 即阐释。只选作者认为需要阐释的四字格词语, 但并非全部的四字格词语。解决四字格词语的意义, 提供必要的文史背景。第四部分, 即附录。专论《红楼梦》四字格在语言艺术诸方面的特色及其作用。该书是一部多索引分类性质的四字格义类辞典;但与常见的辞典有别。常见的辞典, 目的在于由词语以求语义;本书则先由语义以求词语, 有一意义即可寻求相当之词语群, 依义联贯, 触类旁通, 丰富想像, 书中的分类索引与正文例句, 互为表里、彼此参照。

54.《红楼梦成语辞典》, 高歌东、张志清编著,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405页。

该书共收入曹雪芹、高鹗所著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中运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3500余条。其中成语占绝大多数。

55.《红楼梦鉴赏辞典》, 主编:孙逊,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5, 37+489页。

该书内容分15类:1.总类;2.人物形象;3.情节场面;4.名句俗谚;5.诗词韵文;6.典故引语;7.官制礼仪;8地理经济;9.宗教哲学;10.文化艺术;11.风俗游艺;12.服饰饮食;13.陈设器用;14.园林建筑;15.生物医药。少数门类下又再分小类。该书本来编辑目的在于从文学角度帮助读者阅读《红楼梦》, 提高欣赏能力, 但有些口语条目可供《红楼梦》语言和词汇研究者参考。

56. (1) 《红楼梦植物图鉴》, 作者/摄影:潘富俊, 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2004;

(2) 《红楼梦植物图鉴》, 作者/摄影:潘富俊,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288页。

该书2004年在台湾出版, 2005年在大陆出版简体字本。收录所有在《红楼梦》中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这些植物名称也是构成清代北京话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编撰北京方言图解类辞典有帮助。周定一的《红楼梦语言词典》亦收有若干植物名称词条, 与本书互有参差。

57.《〈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 刘心贞编著,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 582页。

该书收条目约2900条。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2月第3版为底本 (简称64版) ;也参照了同出版社“以庚辰本为底本”的1982年3月第1版的版本 (简称82版) 。64版和82版有的段落文字差别较大, 凡64版中无而82版中有的方言、古僻字、难解词, 在编入该词典时均用“▲”标出。条目后有注音, 注音后为释义。词条按《红楼梦》的章回顺序编排, 以词条出现的先后为序。对方言特别是沛县方言, 作了较多说明。

58. (1) 《红楼梦大辞典》,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2) 《红楼梦大辞典》 (增订本) ,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720页。

该书是关于《红楼梦》的百科性辞典, 兼顾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增订本上编分21类:词语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词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梦人物、文史人物、地理。下编分8类, 系《红楼梦》以外的各类词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该书的词汇条目收录标准不明, 缺漏颇多, 解释也容有未妥。

59.《红楼梦里的北京土语》, 吕长鸣著,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437页。

该书共收条目约1300条。条目按音序排列。.每个条目单词、短句均注明出处。

(四)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

60.《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语汇索引》, 陶山信男编著, 名古屋:采华书林, 1973, 210+139页。

该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 (含附录《老乞大集览》、《单字解》) , 收录了语汇约5000条;第二部分为《老乞大谚解语汇索引》, 收录了语汇约3500条。词汇的采集以带有元明时代特征的语汇为对象。

61.《老乞大朴通事索引》, 兰州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室、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351页。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明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反映了当时的口语———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用字情况。该索引包括:一、《老乞大》单字索引和频度;二、《老乞大》单词索引和频度;三、《朴通事》单字索引和频度;四、《朴通事》单词索引和频度。

(五) 老舍作品语汇索引和辞书

62.《现代汉语语言资料索引第一辑:老舍〈骆驼祥子〉》, 武汉大学语言自动处理研究组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640页。

该索引汇列了出现在老舍《骆驼祥子》一书中的全部单字及字频。但从语汇研究的角度看, 只有单音词和词素, 没有复音词和词组等, 且不区分词缀和词 (如不区分后缀儿、子和非后缀儿、子) , 价值有限。

63.《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 杨玉秀编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173页。

该书共收录老舍文学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1064条,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释义紧扣原作中的意思和用法, 并摘引原书用例来印证, 少量词语同时指明来源。全书14万字。

64.《老舍事典》, (日) 中山时子编, 东京:大修馆书店, 1988, 704页。“老舍作品语句解释” (613-685页) , 李玉敬编。

该书分前、后两编。后编 (507-692页) 包括9个部分, 其中第8部分是李玉敬编的《老舍作品语句解释》 (613-685页) , 共968条, 分为6类:“方言语句”380条, “俗语”197条, “骂语”85条, “拟声语”29条, “比喻”122条, “成语”155条。每个词目均有日文解释和例句出处。李玉敬还编著有《〈红楼梦〉词语对照例释》一书。

65.《简明老舍词典》, 史承钧主编,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七.词语 (466-480页) 。

该书分八部分。其第七部分“词语” (466-480页) 共收245条, 系老舍作品中较难懂的北京方言、专门用语、成语典故等。释义并举出例句。

66.《老舍文学词典》, 主编:舒济,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 82+894页。《语言编》 (673-803页) , 杨玉秀编写。

《老舍文学词典》共分作品编, 人物编, 语言编三部分。语言编 (673-803页) 共收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语汇1589条。附有解释和例句。

(六) 《白话聊斋》语汇注释

67.《〈白话聊斋〉中的北京话词语》, 孙德宣著, 载《语言研究与应用》,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43-63页。

庄耀亭和湛引铭的《白话聊斋》在京话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该语料一般人所知不多, 现把作者的说明转录如下:

我所说的《白话聊斋》……是1922年至1928年登在北京《实事白话报》上的《白话聊斋》 (剪贴本, 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藏) 。这个《聊斋》也叫《说聊斋》或《讲演聊斋》, 可算是说书人讲述蒲松龄《聊斋志异》故事的脚本。大多是庄耀亭的作品, 仅少数几篇是湛引铭作的。据友人徐世荣、孙崇义两同志说:“他们都是北京人, 庄是满族。湛引铭可能是杨曼菁的笔名 (冯蒸按:杨曼菁是1912年出版的清末民初著名京话小说《杂碎录》的作者, 又曾给松有梅的京话小说《小额》写序) 。”这两个人的生平虽然不详, 其作品确用北京话写成;在《实事白话报》上连载, 每次约七八百字。所讲篇目及登载次数如下:

此外, 我还参考了《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和第二集 (198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两集是说书艺人陈士和生前讲述的段子。出版时由其他作者做了必要的删削和补充。陈士和是北京人, 我从他的评书中也搜集了一些北京话词语, 但为数不多, 且两书性质相同, 所以本文题目只提《白话聊斋》。 (冯蒸按:上表“侠女 (18) ”两见, 疑误。上表并不完全, 我还见到有1928年实事白话报出版的庄耀亭著《白话聊斋·胭脂》单行本。)

该文的注释也很有特点, 作者把出现在《白话聊斋》《评书聊斋志异》的北京话词语分为四类:1.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国语辞典》、《汉语词典》、《北京话语汇》、《北京话词语例释》而意义可以识别的词语。2.不见于上述几种词典, 意义有待证明, 暂时阙疑的词语。3.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而见于《国语辞典》、《汉语词典》、《北京话语汇》、《北京话词语例释》的词语。4.跟各词典同义异形的词语。以上四类, 各引《白话聊斋》、《评书聊斋志异》例, 依次排比, 略加注释。共注释了159条词语。

三、清代国家机关主持编撰的多体《清文鉴》类辞书和准辞书的现代整理本

68.《五体清文鉴》, [清]佚名撰, 三十六卷。约1790。1957年民族出版社影印本, 三册。

《五体清文鉴》约1790年左右成书。是五种语言 (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和汉文) 对照辞书。分正编和补编两大部分。正编三十二卷, 补编四卷。词条根据义类分为36部, 即:天部、时令部、地部、君部、谕旨部、设官部、政部、礼部、乐部、文学部、武功部、人部、僧道部、奇异部、医巫部、技艺部、居处部、产业部、火部、布帛部、衣饰部、器皿部、营造部、船部、车轿部、食物部、杂粮部、杂果部、草部、树木部、花部、鸟雀部、兽部、牲畜部、鳞甲部、虫部。每一部中又根据词义分为若干类, 每一类中或不分则, 或分若干则, 最后罗列词条。全书共列词目一万八千六百多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对研究当时的北京话词语颇具价值。该书词条按意义分类, 检寻不便, 应与下书配合使用。

69.《五体清文鉴译解》, (日) 田村实造、今西春秋、佐藤长共编,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内陆亚洲研究所出版, 上卷昭和41年 (1966) , 1075+29页;下卷 (总索引) , 昭和43年 (1968) , 674页。

该书是《五体清文鉴》中满、藏、蒙、维四种文字的拉丁字母转写 (上卷) 和语汇总索引 (下卷) 。汉语词目按笔画排列。是检索《五体清文鉴》词语和研究北京话词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太田辰夫注释《小额》时就将该书列为重要参考书。

70.《汉清文鉴简编》, 崔宰宇编著,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789页。

《汉清文鉴》是满语、汉语、朝鲜语三种语言的分类对译辞书。分为36类 (类名基本上同于下书) 。《汉清文鉴》以我国《御制增订清文鉴》为蓝本, 适当加以删节并加上朝鲜语词条而成。《御制增订清文鉴》刊行于18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 仅过了几年, 朝鲜国家一级翻译机关“司译院”就出版了《汉清文鉴》。本书系《汉清文鉴》的现代整理本, 分为正文和附录。正文为《汉清文鉴》15卷的逐条编号转写, 顺序是“汉语/满语/朝鲜语”。附录为四个索引和影印资料。其中的汉语条目和“汉语注释”对研究当时的北京话语汇很有价值。

71.《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义对照手册》江桥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09, 896页。

该书以《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为蓝本, 收满、蒙、汉对照词语近一万四千组, 三体文均取满文标音, 并依现今国际通用之穆氏转写法转写。词序一依原书分类编排, 分36部:1.天部、2.时令部、3.地部、4.君部、5.谕旨部、6.设官部、7.政事部、8.礼部、9.乐部、10.文学部、11.武功部、12.人部、13.僧道部、14.奇异部、15.医巫部、16.技艺部、17.居处部、18.产业部、19.烟火部、20.布帛部、21.衣饰部、22.器皿部、23.营造部、24.船部、25.车轿部、26食物部、27.杂粮部、28.杂果部、29.草部、30.树木部、31.花部、32.鸟雀部、33.兽部、34.牲畜部、35.鳞甲部、36.虫部。后附三种索引。整理者说:“本手册…若能够为更多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清代社会诸元素在语词上的反映, 亦为幸事。”

下面把上文介绍的各辞书分类表列如下:

一、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和准辞书

二、用北京话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语汇辞书和语汇索引书

三、清代国家机关主持编撰的多体《清文鉴》类辞书和准辞书的现代整理本

上一篇:(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动画电影的翻译资料下一篇:中国便利店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