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疯》观后感

2024-10-26

《股疯》观后感

《股疯》观后感 篇1

2011080130 朱伟娟 传播学院新闻学

我们应尽量持有独立的思考

——《股疯》观后感

电影《股疯》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主要通过一个家庭在炒股浪潮中的戏剧变化转变和对一群普通民众盲目炒股的刻画,体现出了商业大潮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冲击。

影片中人物的描绘非常精彩。一出场就给人十足铜臭气质的暴发户;小市民形象十足,成为炒股名人后又满面春风的阿莉;充满大男子主义但在股市中受挫后一蹶不振的阿莉的丈夫;还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最能体现当时整个社会炒股风潮的步高里居民们。

正如阿莉提出要和阿伦合伙炒股时三宝所说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钱都是从牙缝里省出的零用钱”。在商业大潮出现之前,普通民众们的经济观念相对朴素,金钱是靠辛勤的劳动来获得,许多人的“闲钱”,都是要“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来的”。电影中最让我觉得捏一把汗的场景是:王婆婆将自己老伴留下给她养老用的两万块钱全买了股票,却在说出购买股票的名字时想了很久还颠三倒四,说不清楚。尽管误打误撞股票升值了十倍,但我总禁不住会想,如果养老金全陪进去了,儿女不孝的王婆婆晚年该如何度过?!

故事的结尾是喜剧,“得益”于阿伦的情感问题,步高里居民们保住了一百万。尽管步高里居民们在欢呼,但我的脑海里还是证券交易所里那些把一切都赔光后表情绝望的人。现实中,股市在1993年2月见到1558点大顶,随后展开一年半的暴跌,跌幅达79%,还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股市陷入阴霾,许多盲目追风炒股的人纷纷破产。

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会、改变命运”,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六大新鲜行业:股票、期货、房地产、保险、广告、直销。股市最先点燃了人们的一夜暴富梦,经济在飞速发展,这发展也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欲望,使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短时间内的巨大转变是畸形的,人们的经济观念趋向于疯狂和不理智,也造就了诸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许多疯狂现象。

影片中我认为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是阿莉的丈夫,许先生。一开始,许先生对妻子的行为是十分不赞同的,尽管这不赞同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自身的大男子主义,他看得清妻子沉迷于炒股对整个家庭的伤害,然而,渐渐地,在炒股浪潮的席卷和周围人的影响和打击中,炒股成为了他急于证明自己的一个方式,最终,他冒险擅自动用了朋友的20万,直至走入绝路。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许先生从理性到丧失理性的过程,除了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影响。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真正做到“在群体中保持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时候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直觉的驱动也会让我们做出相反的决定。更何况在当时那种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狂风暴雨式的,要一个人至始至终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想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大部分的人都难以对大环境有一个宏观而目光长远的认识,要求我们永远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考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尽可能降低损失”,尽量让自己持有独立的思考。

上一篇:五项评比细则下一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