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发言稿

2024-10-06

让学引思发言稿(精选7篇)

让学引思发言稿 篇1

感 动 改 变 思 考 面 对

22号 王 彬

感动:在学习中有幸聆听了顾院长、游科长、孙教授、董主任和戚主任等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听了杨红干老师讲述的自己成长的故事《在一起 飞更远》,引发我们的思考,坚信我的信念,更引领着我们成长的方向。在今后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她学习,学会努力、坚持、创新和感恩。在几天的学习中更多的是感动,戚主任对我们学习活动作了精心筹划与安排,悉心关照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改变: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把“让学引思”的新思想、新理念自觉地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并努力带领学校其他教师一起改变。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思考:针对“在农村小学实施‘让学引思’存在哪些障碍因素?”这个话题,谈谈自己浅薄的想法。目前呈现出城里的家长难缠,农村的孩子难教的现象,在这一状态下,如果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低层(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让“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进行渗透实施,发展改进,并能有所成效,那定会给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新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之前,我个人认为只有解决部分学生是否“愿学想思”的这一根本问题,才是“让学引思”理念得以更好地实施与发展。还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与研究,迫切需要我们去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状态,真正去了解我们的学生,先做好他们心灵的向导,逐步引领他们想学习、愿思考。

面对:在转型前我们必须要冷静地思考,敢于面对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目前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教学思想与理念陈旧,教与学依旧是灌输重复······但我们要启发与带领其他教师一起正视这些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让“让学引思”的理念引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力。这也许就是“让学引思”这一理念的“初心”!

让学引思发言稿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协作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成为首席的平等者尽情演绎着精彩,定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纵观国内的先进教学理念,无不凸显着“先学后教、让学真讲”的原则,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探学交流,让他们主动走上台前各抒己见,要求教师融入学生之中,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声,让课堂不矫情、不造作、不枯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给他们腾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真学善思的过程中获得顿悟,定能使得他们真正明白“文以载道”与“文道合一”的深刻内涵。

一、预学案引导,知“困惑”

“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叶圣陶)。让学生主动思考,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思考话题,让他们在一定的蛛丝马迹中发现踪迹,找到自己认知误区和不足。预学案运用,提前让学生熟悉教材背景,知晓不足。

预学案应紧扣教学知识重点。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祁黄羊》教学中,为了能帮助学生从祁黄羊的所作所为中体味“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内涵,教师不妨设计如下的预学引导题目: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认为祁黄羊所做的一切对国家有着怎样的影响?如果你是祁黄羊,你会这样做吗?很多同学根据上述预学题目,纷纷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说,国难当头,祁黄羊能以国家为重,完全不顾世俗杂念,是值得尊重的可敬之人。有的同学说,我会让其他的大臣推荐自己的儿子,这样来不仅可以避免嫌疑,更能使得自己的儿子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有的同学则不赞成上述观点,认为这样做不诚实,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在“内举不避亲”产生了分歧,教师可从“为什么而举”和“亲的力量价值”上引导学生深思,帮助他们明白其中道理。

创设的预学案在体现趣味化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应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让他们能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多留一些空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不足主动探寻,形成一定的整体认知感悟。

二、任务化驱动,辩“真伪”

特级教师张春良曾直言不讳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仍存在应试化、碎片化、肤浅化,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了过度解读的尴尬境地。这种依赖教师讲解、教参解读的模式必然会使得学生在难辨真伪的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任务引导思考,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教学中,不妨结合学生对嫦娥奔月神话故事感兴趣的特征,创设如下的思考任务:嫦娥为什么丢下后羿奔月呢?你若是嫦娥遇到相似的情况,会这样做吗?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主动圈点勾画形成一定的语篇感知。有的同学认为,受到逢蒙的胁迫,不得已吃下仙药,是无奈之举。有的同学则说,假如被逢蒙吃下仙药后果则是不堪设想,更是害人害己。有的同学说,我若是嫦娥也会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仙界的纯洁,等等。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围绕其认知难点创设较为集中的任务,鼓励他们从“人性善恶”的角度予以点评,让他们在反复讨论、争辩、比较的过程中探出真伪。

创设的任务在体现教材重点和认知难点的基础上,多突出开放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在彼此讨论争辩中鉴别比较。引导学生运用同桌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白等多样化的形式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在吐真言的过程中暴露认知思维,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情景式展露,展“个性”

语言学习应该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在主动展现的过程中露出头角,不仅能激活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更能够使得他们在成果化展示过程中获得认可,丰富自主探学过程。

情景式展露,让学生的个性不断被重视。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上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脚本,运用角色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当时的紧张氛围和人物内心思想,有的同学扮演林冲,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展示了高超的武艺。有的同学则是运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展现了洪教头盛气凌人和莫衷一是的傲慢。有的同学则扮演旁观者,对林冲和洪教头的打斗予以喝彩、点评,等等。这些角色模拟表演,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多深刻感知,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动态感。通过课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有了更多联想和想象的机会,使得他们在主动表演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多让学生自我表现,给他们建构栩栩如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感知过程中主动表现。尊重学生的差异,运用赏识的眼光认可学生,多给他们激励鼓舞,给他们的探学与展现个性“鼓掌喝彩”。

如前所言,给学生腾出足够自由探学的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深刻感知。找准学生疑难困惑,根据学生语文学习需求,设置多元化和差异性任务话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和自由探学,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学,引导探疑,能使得学生获得丰富认知感悟,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潮.论“让学观”[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5).

让学引思,构建和谐课堂 篇3

关键词: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发展能力

建构和谐课堂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本教育”实践认为,快乐、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气氛是学习的乐园,是人性最灿烂的天地。和谐的课堂,学生“被学”的时间正在消亡,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空间开阔了。那就从欣赏张楼军老师所执教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片断开始吧!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啊?

生: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举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计算体积要用到哪些体积单位?

生:文具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体积,一般以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为单位。

师:根据前面的学习,猜猜文具盒的体积会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立方厘米。

生:不会这么少,我认为是100立方厘米。

师:老师还发现有不同意见,我们就不一一来说了。但是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自己的猜想依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更精准地猜出文具盒的体积呢?

生:我认为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摆一摆,再数一数,然后再估算出体积。如果是由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构成的,那它的体积就是100立方厘米。

师:真不错!那猜猜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师:这部分内容预习过了吗?学会了吗?

生:会了,太简单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个个喜形于色,一副得意的样子。)

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些,你们都会了吗?

生:会了。

师:不错!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们的数学课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啊?(到这时一共才用了4分钟。)

听完教师的叙述,学生惊讶不已。怎么会这样?以前老师可不是这样教我们的啊?是不是我们有什么地方让老师生气了?

(教师一言不发,静静地观察学生,听着学生的议论。)

这时一个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们不能这样结束,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您还没有讲呢!”

师:是吗?你们不是都会了吗?还有其他的学习内容吗?

生:有!我们还没有记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师:不错!还真是的。有谁知道?

生:我知道,体积用V表示,长一般用a,宽是b,高是h,所以V=abh。

师:现在我们总算学全了吧!是不是真的可以结束今天的学习了啊?

生:不是吧,以往上课,我们还要做很多练习。老师您应该出些题目让我们练练。

师:好!看屏幕上的问题,解决一下吧!(投影出示一组图形题,让学生口头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了,字母公式也记住了,还做了这么多的习题,那今天的数学学习是不是该结束了呢?

学生有点茫然,今天老师怎么不想上课啊!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不是还有一些困惑,想说出来,却又不知道从哪儿说起?那老师就问问你们,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呢?

面对问题,学生都露出疑惑的表情。是啊!为什么会这样计算?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有的在小组中讨论,有的利用小正方体做拼一拼、摆一摆的活动;有的则偷偷地打开数学书,阅读数学书中的讲解过程……

一段时间后,学生根据思考学习,展示出自己的观点。但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有自己悟的,有照搬课本的,也有不知所云的……

师:大家的表现还欠火候哦!老师觉得你们还得实践操作一番,并观察思考操作中的现象哦!四人一组,用学具篮中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拼成不同的长方体,看看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思考体积能够与长宽高产生合理的联系吗?

学生合作操作后,开始汇报。

生1:我们拼成的长方体,长5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发现用了10块,体积就是10立方厘米。5×2×1=10,感觉到长方体的体积可能是长×宽×高。

生2:长摆3个,宽摆2个,高摆了4个,有24块,体积就是24立方厘米,发现3×2×4=24。

生3:我认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厘米,那么在这里就有长×宽×高个1立方厘米,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师:现在能弄明白长×宽×高的基本要义了吗?能明白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了吗?

生1(边比画着教具边说):因为长是几就意味着一排可以摆几个体积单位,宽和高也是这样的道理,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生2、生3……重复了生1的发言。

师:经历了这么多的辨析,你对数学学习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1:数学学习不能只盯住公式就以为自己学会了,还要学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问问公式是怎么来的、道理是什么……

生2:只看、只记数学书中的结论,并不一定能弄懂知识,要学会做,学会思考,才能知根溯源,才能彻底地领悟知识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

生3:学习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不能只满足于知道答案,那样稍一变化,就可能没法去思考了。

……

赏析:

这是一节充满诙谐的数学课。整个过程就像拉家常,又像专门找学生不是的课,给学生以疑惑的同时,也把学生一步步带入到教师预设的框架之中。通过“今天学习是不是可以结束”的串联,让学生学会追问、学会思考,在教师的追问中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只是记忆公式、概念,而是一个参与实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形成的漫长历程。仔细回味这节数学课,有拉家常的味道,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没有新颖别致的情境,而是在不断追问“这节课可以结束了吧”中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深思,从而为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开启了方便之门。

首先,精彩源自于它的真实。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是很多时候都存在的情况,因为有的学生会预习,有的学生参加过各类辅导班,已经提前学习了……那么教学的关键点就不只是满足和迎合这类学生,还要关注那些未知的学生,重视让所有的学生知根溯源,学会追问“为什么会这样”“道理是什么”等。当教者能够抓住这些要点,步步设问、层层紧逼,直至抽丝剥茧,让知识的本质凸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核心要义。

案例中张老师始终抓住学生自满、自以为是的心理并以此为切入口,不断叫停课堂,让学生在疑虑之中诱发思考,致使实践、合作、反思成为有效的学习补充。案例中张老师紧扣学生这一心理,见缝插针,顺水而行,找不到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我想,就是这些平实的对话、简单的布局,让我们体会到智者的那份恬淡的自信,感受到执教者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到愤悱状态,也让数学探索进入到一种“我要学”的状态之中。“我是否还需要做些深入的探讨”等,就会映入学生脑海之中,迫使学生学会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在旧知上建构新知。

其次,精彩还源自于它的深刻。这节课集中展现出开阔而精准的数学教学视野,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没有刻意地雕琢,而是在自然的流淌中走向深邃,令人回味无穷。

开阔。案例中以超乎一般常规的思路较为全面地再现了知识的链条,从基本的复习入手,让学生在读、议、比等活动中建立“体积单位、体积计算”与“面积单位、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去理解和挖掘它。

精准。体积是指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与长宽高发生必然的联系,真正是长、宽、高三者对应的体积单位的个数的乘积。张老师深谙此道,所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记住计算公式为突破口,不断强调记住公式了,学习就结束了,使学生在懵懂中体会到真实的领悟并非记记公式那样简单。如此运作,可谓匠心独运。

再如,课尾的议论反馈就是点睛之笔,不仅要求学生记住今天学习的教训,更要记住今天学习的经验,使之明白知识不是简单记忆,而是要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炼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的精髓。

业务学习材料:让学引思 篇4

关键词:让学引思;儿童立场;五让三引;生本课堂

前言:“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是基于尊重儿童的美好天性,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改革。“五让三引”课堂教学范式: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儿童,研究儿童,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研究儿童的成长需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二、理念解读

1.“让学”:“让学” 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 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实施原则

1.以学定教:基于儿童,把课堂还给孩子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把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为学设教:回归儿童,把学习还给孩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课堂应确立以学生学习为“轴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幸福感。教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为学设教的要求,落到实处就是“设教为学”。教学的设计核心要素是设计学生的学,所以备课的要素之一是备学法而不是仅仅是备教法。备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五让”,课堂教学设计的一切出发点都应归结于这五个让。

为学设教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让学生学什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但又有所不同。研究学生学什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开始,要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研究文本解读,研究习题取舍,设计学生活动。只有学什么(教什么)考虑清楚了,研究怎么学、怎么教才真正有意义,如果要让学生最终学会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甚至弄错了,怎么教越精致可能情况越糟糕。从所以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让学生学什么比研究老师怎么教更重要”。

3.顺学而引:放飞儿童,把成功还给孩子

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生成,教师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智慧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实现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

如果说第1、第2分别是内容和方法层面的确立原则,那么第3顺学而引,就是策略层面的原则。这一原则更注重的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创设和利用,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处理。

四、基本要求——“五让” 1.目标让学生定

目标让学生定是推进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学习目标是以学情为基点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上的基础性学习目标(共同目标),更应通过科学的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自己在课堂达成的发展性努力目标(个体目标)以及阶段性发展目标。教师无视学情,主观代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会极大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目标让学生定,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感、归属感。

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给足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时间、空间;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课前考虑,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多组织讨2 论;学习目标的呈现可以有基本统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针对文本、生本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

2.问题让学生提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现代课堂的重要任务。传统课堂的弊端正在于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能产生新知识的有价值的问题。提问权还给学生,可以改善课堂对话文化,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课堂活力将不断增强。

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有导向作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课堂细节中生成的即时性、零散式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学生提问要力求做到言之有物,不提空洞的问题;提问应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包容提问的个性化。

3.活动让学生做

课堂上的各种学生活动(包括实验)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才成为可能。

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活动的发生要有预设;要突出主题,明确活动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评价要及时、适切。

4.规律让学生找

规律让学生找实质上就是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各门学科都有自身内在的学习规律,这一规律并非等同于教材或教学资料已经归纳形成的知识分类、公式、概念等,而应是一个动态、渐进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规律让学生自己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教师要给足学生找规律的时间,保证学生良好的探究心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予以必要的示范及指点;开展伙伴互助,合作学习,为找规律提供团队支撑。

5.收获让学生讲

学习收获的小结对于学习本身具有深化作用,教师包办代替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小结课堂学习所得,对梳理、概括、表达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引导人人在小组内讲学习收获,注重对典型发言的分析点评;学生交流收获的过程中力求使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切忌空洞无物;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收获,教师应予以积极鼓励。

五、基本模块——“三引”

1.课前引导主动学——学生小研究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

课前,教师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引学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小研究学习”。给学生提供先想、先做、先学的空间与时间,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教师在设 计引学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避免无效、低效的学习。要对学生课前小研究学习情况及时检查、反馈,准确把握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和自主发展水平,以便在课堂上实施差异性教学。

2.课上引领互动学——学生小合作学习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不仅要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还要重视与学生小组的交往。生生互动则是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荣辱与共”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分工,既要发挥个人才智,又要相互交流和帮助,只有大家都进步才算是共同学习;要制定措施保证课堂学习秩序;要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主动交流的习惯。要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合作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要欣赏学生的成功,让他感受成就;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唤醒自卑的学生,让他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让他多受启发。

3.课后引发灵动学——学生小探索学习

一(16)王婷-让学引思论文 篇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引下,“让学引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肤浅阐述了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开展“让学引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让学引思 高效课堂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正与“让学引思”这一教学主张不谋而合。

“让学引思”是基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理念提出的新颖教学理念。所谓“让学”就是在教学中做到“让而有序,学而生慧,慧而生能”。“让”是教师位置的变化,重心的转移。“让”是教师巧妙地诱导,尽可能的让位给学生,“学”则体现学生主动地学,自觉地行为,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引思”则为了“引学”,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导与学生主体思维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让他们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辩证且合理地将“让学引思”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索。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呢?“让学引思”显然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即教师让出神圣的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引”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思考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引导有方,导在关键点,核心处,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这一点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

二、“让”学—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平台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语文能力。“让”学,教师要从语文学习活动的每个细节入手,给学生充分学习活动的机会,从语文阅读、新知探究、文章情感把握等角度,学生自主揣摩,提升语文感悟能力。1.立足教材,“让”学生主动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教学环节,在“读”中体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立足教材“,让”学生自主主动阅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对于小学阶段的每一篇经典文章,它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也很多,学生要想真正的理解文章,必须给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充分感知文本中的内容。2.尊重“需要”“,让”学生感悟新知

小学语文学科,从识字教学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感悟新知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有关文章的感知层面,教学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给学生自主感悟新知提供平台,将课堂感悟新知的时间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提出了语文教学要从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出发,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给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新知提供条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新知,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3.理解文章,“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对于语文学科文本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文章的内容入手,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实现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活动“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然后引导他们认真思考文章对海边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的家乡在哪里,喜欢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然后再回到文章阅读中去,认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 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三、“引”思—给学生主动思索提供广阔空间

“引”思,即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不仅仅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主动思考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手法、表达形式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活动中,主动思考,认真探索。

1“.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为“思”做好准备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不仅局限于文本的阅读内容,还可以开展课后阅读活动,只有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才能为学生的“思”夯实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只有阅读量增加了,才能为学生主动“思”提高必要条件。

2“.引”导学生主动思索,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主动展示自己获得的探究成果。引导他们主动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语文新知,需要教师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的主动思考指明方向,不能偏离文章的主意,只有这样,他们获得的学习成果才能展示给他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现文中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脑海中展示出文中的情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有着积极作用。让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不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生活,这样便理解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合理地在课堂中将“让学引思”教育思想贯穿,金校长提出应当根据教学实情、学生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运用或创造性地重组,适度地调整实施策略,把学生的学与动态地教融合在一起,辩证地实施“让学”与“引学”,打造真正的“让学引思”的课堂,共同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思索应该如何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

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盲目地采取各种所谓的教学模式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若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在实施过程中扬长避短,还应该考虑:教者的引导如何能够做到到位且不多余;是否所有课型都能适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更适应于推广;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并且对学习效果能影响多少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来验证。希望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以期达到这一理念运用的最终目的: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乐学爱思、会学善思”。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金礼辉,《让学引思,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本课堂》[J],教育视界,2015第11期

让学引思发言稿 篇6

响水县张集实验学校 王兵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期间,有过预设生成所带来的欣喜,也有没达到预想效果的沮丧,更有许多困惑。今年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市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给全体老师带来一股清新的绿色空气。在学校组织的“让学引思”学习活动中,我初步理解“让学引思”的基本内涵,以及“让学”与“引思”辩证统一的关系。“让学引思”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即会运用“学法”学会知识,掌握运用技能;突出“引思”二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引导培养学生“学问”上来,即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将课堂教学始终置于积极而和谐、欢愉的气氛之中。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使学生想参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可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这样,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教师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然而,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1、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环节,往往教师要设计精心的导语。出色的“开头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兴起探究的欲望,迫切地想参与课堂。

①、开门见山式:这种导入直奔中心,化时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新的课题,说明学习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教学《云房子》一课,教师便可直接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云的美妙世界。天上的云一朵朵,一片片,多美啊!同学们,你们眼中的云什么样啊?你们想跟云打个招呼吗?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云房子》。

②、谜语式:是指教师采用“猜谜”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情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在他们积极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红冠黑嘴白衣裳,双腿细瘦走路晃,漫步水中捕鱼虾,凌

空展翅能飞翔。待学生得出谜底后,师再谈话引入:你们想知道丹顶鹤的美丽样子吗?想听听它的声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丹顶鹤》。

③、问题式:也叫设疑式。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求解的兴趣和愿望。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开始,教师便可设置以下悬念:“公仪休最爱吃鱼,可是当有人送他鱼,他为何说自己不爱吃呢?”这时,学生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教师乘势引导一导:“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④、背景式:是指在进行新课学习前,教师介绍课文中人物或事件所处上午历史或现实的社会、自然和政治环境,从而使学生进入课文的特定情景,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早发白帝城》始,先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背景:有这么一个晚上,李白在灯下挥笔作诗,写着写着,听见窗外传来一阵狗叫声,接着是咯咯的脚步声。李白刚想出门看个究竟,门哗啦一声开了,闯进来几个手持刀枪的官兵,不容分说就把他押走了。一家人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呆呆发愣,个个哭成了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在一个大宫人的手下做事,这个大官人要谋杀皇帝没成,被皇帝全家斩首,还罚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到边疆服罪。这样,李白受牵连也成了“犯人”,被押往边疆。当到白帝城时,忽然传来了皇帝的一道圣旨,宣布释放李白,让他回家了。你们想想,当时李白是什么心情?(喜悦)一天早晨,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要回到他原来住的地方——江陵。李白在返回江陵的途中,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气势雄伟的诗篇。这样以故事结合背景介绍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清。

此外,游戏式导人、故事式导入、小品式导入、观察式导入和情景式导入等导人的方法,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广泛地运用于小学生的课堂中。它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教学机器及带、片、课件为媒介,来传递教与学的信息。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越来越普遍。因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很乐意参与课堂。如教《梅兰芳学艺》一课,因为梅兰芳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光盘,让学生走近梅兰芳,感受梅兰芳的艺术造诣,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课文人物感知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激励策略,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向心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以“需要”激励学生

需要作为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人对某种事物、某种对象的期求、渴望和欲念。它因人的内在要求、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表现为人的思想、行为的动机,是产生人的思想、行为的原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在课堂上,教师要会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的作用。如教《祁黄羊》这一课,教师可这样问:“祁黄羊这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行为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啊,如果你是祁黄羊,你开始时会怎么做呢?你会推选你的

仇人吗?这样,就刺激了学生的说的欲望,说完后还可以让学学说说写写自己的感受。

②、以“目标”激励学生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如能事先了解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便会有助于他们提高实现目标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及时提出明确而适度的目标或是引导学生自己来定出恰当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就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九寨沟》一课,首先引导学生制定出学习本课的目标,感受九寨沟的美以及语言的美。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内心处于失调状态,迫切需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他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且便于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③、以“成功”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实行异步指导,使人人都能获得一些成功的机会,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局部的成功,实质上也就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又会刺激产生更高更多的需要。

④、以“竞争”激励学生

竞争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力进取的动力,调动、激发人和团体的积极性。合理的公平的竞争可以育人才、出效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小组与小组、座位与座位、排与排、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内驱力。如一位老师教二年级语文《水的脾气》这一课,其中有一个生字“暴”,不仅笔画多,而且字型长,笔划复杂,学生不易认记,不易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两块带大田字格的挂板,开展了“小组接力赛”写“暴”字的活动。两个小组,每人上来在田字格中按笔顺只写一笔,然后跑下去把粉笔传给后一人,让后一人跑上来接着再写一笔,如此传下去,看那一组先写完这个字,而且经群众评定谁写得正确,而且写得好。于是,在一片“加油”声中,人人都为集体争得荣誉而十分努力,不仅要写得快,还要注意写好笔顺、笔画形状、间架结构。显然,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益,不是学生作业本上自己写能够达到的。

(二)多渠道、全方面地创造时机—一使学生能参与

1、创设学习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里的“学习情景”是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现,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我们认为创设学习情景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的方法很多,或让学生表演,或让排练课本剧,或开故事会,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实践操作等。

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举办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学生做事迹展览管特聘讲解员。课文《伞花》教学中组织课本剧的编排。教学《说茶》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按照正确的程序上台沏茶。

2、安排小组活动,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参与”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为“自读、书面作业和小组讨论”三种。教师可着力使学生之间形成由“个体学习”到“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人人到位,直至最后全班讲评点拨的活动方式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参与课堂。

其中,小组讨论能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活动,扩大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教学成效。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氛围,便于形成宽松的心理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提倡偏爱差生,达到全员参与

教学过程中,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所得外,更要关心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这些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中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例如:在课堂提问时,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再说一遍”的特权;在课堂练习中要让这些学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上台表演、操作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则及时了解情况,调整教学,积极鼓励他们参与。

(三)教给各种参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

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他们会参与。

1、鼓励质疑问难,形成质疑习惯

①、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是要靠好学、好问。

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它不仅固定在某一教学环节之中。传统教学常在新授结束学生看书后提问:同学们,对今大所学的内容有问题吗?这种无任何意义的所谓的鼓励“质疑”,完全是形式主义的翻版。我们应让学生的质疑时刻穿插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不仅在授新课前,课后练习前,还可以在组间交流、教师精讲时发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以问,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学生向其学习,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谁提出的问题好,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2、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了,教师还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在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启发,使学生逐渐能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如初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后,学生提问:“小骆驼为什么自卑呢?”“他妈妈为什么要带他到沙漠走一趟呢”“最后小骆驼明白了什么?”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有深度?通过分析引导,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

3、积极引导释疑,增强参与强度

质疑问难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学生产生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维和主动创新的过程。

对此,教师要从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地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致力于问题的精心设计,化繁琐的课文情节分析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内容或文章中有些看起来“自相矛盾”之处,让学生自主理解、体会,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巧妙地以问激问,就会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教给小组活动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时,要落实四个“定”。

①、任务定向。即在小组讨论前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定向思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使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时间定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单位时间里分组活动一定要有时间控制。因此,教师对讨论内容所需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要求学生对研讨论问题处理要及时,尽可能缩短思考的时间,形成“抢答”的情景。这便会造成紧迫感,让学生有适度的亢奋,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③、方式定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逐步教给学生各种分组讨论的方式;中心发言式(即选一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充或指正);辩论式(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归类,相同的意见为一方,相互争辩,表达不同见解,让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联唱式(即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依次发言,如对句段的质疑等,学生每人提出一个答案,然后进行比较筛选,评出最佳答案)。

④、骨干定位。即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具有协助合作精神,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让他在分组活动中发挥组织带头的作用,引导组员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 让学引思 能力培养 策略

一、引言

我们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常态,践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谋求高效教学的新发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促进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稳步提升,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学引思,要求我们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學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让学引思策略,教师要学习经典的跨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形式。

二、高中英语课堂“让学引思”实施策略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引思”,我们教师必须做到:一是要让课堂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激活教材,调动学生的热情。二是在设计活动时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三是灵活把握训练方法,教师也要认真思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课堂教学“让学引思,以学激思,会学拓思”。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始终贯穿“学情”与“问题”意识,紧扣学情巧设问题,“以学导问,以思引学”。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会思考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就有所提高。学生只有对英语和英语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失去兴趣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学会调查研究,开动脑筋,突破常规,善于质疑,富于幻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英语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就是评价有效教学与否的重要依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密切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当然了,这个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之举。我们要亲近学生,接近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这样,教师心情舒畅,学生情绪高涨,整个教学过程就会顺畅。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让学引思”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的激发,要有教师的匠心设计或师生的思维碰撞,预设和生成的问题遵循“精深宽”的原则。

3.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其它资源

让学引思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拓宽学习英语和用英语积极思考的渠道。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才会大增,并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让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浓郁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4.创建轻松愉快的情境

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学生才会专心地进入思考状态,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一般来说,课堂上学生的心境大致有三种:一是注意力集中,情绪放松,只管认真听课,参与活动,不计成败得失。二是注意力虽然集中,但精神紧张,主观上想学好,但实际学习效果欠佳;三是注意力根本不集中,主观上不想学,精神涣散。比如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轻缓明快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每一篇文章都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不断反思,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式。将涉及到能力考查的知识要点设计为探究题的形式。

5.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体现让学引思成果

教师的肯定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以激励为主。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并产生成功的自豪感。而对学生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的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结束语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我们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引思。“让学引思”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是主阵地,课外是大后方。我们只有学会了改变自己,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2002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表彰下一篇: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