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观后感(共10篇)
《李保国》观后感 篇1
观看《李老师》电影心得体会
2018年8月25日10时,随着“那是谁的身影,脚步匆匆,他在太行山里,走了一生……”音乐声,一个平凡林业工作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老师身影,渐渐走向永善县林业局组织的职工学习林业先进视野,作为一名林业工作技术员,李老师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他虽是农大的教授,却从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享福教课的老师。朴朴素素的外表让他更像是个农民,为了岗底村老百姓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让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嘲笑,这也是我们林业战线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对林业工程的一项新产业、新技术、新管理模式,都要经历三番五次的挣扎和洗礼,才能让老百姓认可并接受。
电影里经典的李老师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是李老师世界观的写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他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他把根儿深深的扎进了太行山这片土地。35年,李老师走遍了太行山区,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使前南峪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活着干,死了算!”是李老师一生最简洁的总结,值得我们林业人学习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一位永善林业人都拿出李老师的10%的奉献、实干精神,那我们永善县的林业工作实现科技林业、现代林业就指日可待了。
“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是李老师人生观写照,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老师形象。在为老百姓怎样才能增加收入时,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老师用命换来的,李老师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
“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是李老师价值观写照,30多年来,他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河北省太行山所有山区县。在他的激励和带动下,河北农大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山区脱贫致富攻坚战,形成了坚实的“太行山道路”。李老师同志淡泊名利,只要是事业需要的事,只要是对山区扶贫开发有利的事,他都义无反顾地去做,从不考虑有什么回报,有时甚至还贴上自己的科研经费。
对待家庭,在会议上,他的妻子说道,他们有三个家。他与妻子生活俭朴,去考察的时候,条件艰苦经常睡在车里。他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和他在山里生活了几年,当有领导去慰问李老师临走时,他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回城市里的家。可见,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李老师同志宁愿牺牲家人的利益,也要坚持在山区做研究,舍小家为大家。
对待人民,李老师同志将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成为百姓拥戴的“科技财神”,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当地人民生活的更幸福。他常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35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老师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通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身这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后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老师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通过影片让我们林业人明确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树立了我们这代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三十年前的“长防”,陆续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低效林改造”、“新一轮退耕还林”……。也认识到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一个林业人在战线上实现自身价值,努力接好这一棒;在工作中以李老师为标杆,让我们的家乡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厚,为振兴永善林业事业奉上微薄之力,也为我们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8年8月25日
电影《李保国》观后感 篇2
为带领村民科技致富,这位平凡的伟人放弃了城市中安逸的生活,扎根太行山上30年,抒写了一部新时代“愚公”的绝美篇章。我觉得李教授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奋斗在路上的人去学习,这是我们今后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念。在李保国教授身上我找到了面对事业动力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正如赵勇书记所说: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下子扎根太行山30年,默默地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做出卓越的贡献?是信念!李先生小时候是穷人出身,他有了知识后就不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再受穷,这就是李教授的信念。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当我们迷茫时,是否可以停下不安的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确定了方向然后再背上行囊,为之奋斗终生?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1000字 篇3
花,绽放在太行;根,深植在土壤
――观《李保国》有感
原创: 邸立琴
邸立琴,任教于定州市大渡河初级中学,共产党员,高级教师,从教二十五年,保定市骨干教师,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花,绽放在太行;根,深植在土壤
――观《李保国》有感
为响应教育局号召,8月5日上午10点,我们在崇文街影城观看了影片《李保国》。在整个观看中,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前辈卓越的科学成果感到震撼,为李教授的高尚为民情怀致以敬意!
为带领村民科技致富,这位平凡的伟人放弃了城市中安逸的生活,扎根太行山上30年,抒写了一部新时代“愚公”的绝美 篇章。我觉得李教授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奋斗在路上的人去学习,这是我们今后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念。在李保国教授身上我找到了面对事业动力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正如赵勇书记所说: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下子扎根太行山30年,默默地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做出卓越的`贡献?是信念!李先生小时候是穷人出身,他有了知识后就不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再受穷,这就是李教授的信念。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当我们迷茫时,是否可以停下不安的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确定了方向然后再背上行囊,为之奋斗终生?
有一种生产力叫做知识。李教授是农业大学林学院的一名教授,正是有这种文化素养才赋予他大胆探索,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科学技术所能创造的生产力是不可估量。他把邢台市前南峪村建设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新时代我们应该有的不只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还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战斗力,战斗的路上当然少不了艰苦奋斗,而那崇高的理想信念恰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李教授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镌刻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他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活,一个人可以活的这么精彩。现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用来激励自己,也激励每一个正在路上的朋友,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已是苹果花开,核桃树成林。如今虽然您已去,但满眼望去是绿水青山,永远青葱不曾灰暗地铭记着,铭记着这一山的造物者,一方水土的造福者。天堂是敞亮的,您依旧能看清太行山的些许改变,正如这一山承载您的恩情一样,永志难忘。 作为一名党员,学习您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您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您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您淡泊名利,坦荡无
李保国事迹 篇4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向李保国学习心得 篇5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心得体会1】
李保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服务群众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性坚强。李保国同志刚刚上班不久就响应学校号召支援山区建设,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认为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我们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在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一心为民。李保国同志时刻想着山区群众,爱护山区群众,关心山区群众,热情帮助山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他这种“心里装着山区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群众精神。他之所以被誉为共产党团的光辉典范,之所以深受山区人民爱戴,是因为他始终与山区人民心相连、情相依。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
艰苦奋斗。太行山区土层薄、有机质少、干旱少雨,植被难以生长,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李保国没有畏缩,而是整日奔波在山头地块里,从事着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他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李保国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对艰苦奋斗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我们要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实事求是。在李保国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为了搞太行山区开发研究,他从事实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农民传授实用技术,为太行山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李保国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我们要始终发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始终坚持埋头苦干、事必躬亲的做事态度,始终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尽己所能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心得体会2】
在最近的班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刻学习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农大老师,是我们的骄傲。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共党员。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篇6
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全国扶贫攻坚的表率,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他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自觉践行入党誓词,把事业看真、把百姓看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赢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信任。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如何向李保国同志看齐?笔者以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向李保国同志看齐,学做“四种人”。
在思想境界上向李保国看齐,做不懈奋斗的实干人。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履职尽责,当好社会发展、人民致富的引领者、促进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要在思想境界上向李保国看齐,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心中有民、一心为民。“我是共产党员,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我必须永远服务于人民”。年复一年的艰辛努力、日复一日的辛劳奔波,他用35年的坚守与努力,给无数的贫困家庭带去了致富的种子。他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他把带领太行群众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奋斗目标和人生梦想。他用有限的生命诠释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一生的苦干实干践行着爱民为民的情怀。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汲取他身上那种工作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讨价还价、不懈奋斗的实干精神,始终把党的事业当做神圣的使命,为党的事业殚精竭力。
在公仆情怀上向李保国看齐,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是本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对干部的要求。我们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中有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李保国始终心系太行、心系群众,为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牵肠挂肚,无偿向群众提供科研成果,先后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群众9万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举过头顶,始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围绕群众需求来开展工作,为民尽职尽责,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排忧艰难。
在政治品格上向李保国看齐,做敢想敢为的引路人。敢想敢为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奉献。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要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李保国热爱教育事业,重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把广阔天地作为实验室。面对太行山土壤瘠薄、干旱缺水、植被难生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勇于挑起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一心扑在了为太行群众脱贫致富上。穿行太行山脉三十五年,他用科技之手把连草都长不好的秃岭变成了国家4a级森林公园,推广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使140万亩荒山变绿,带领10多万农民走上致富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敢想敢为、勇于担当,心中有责的政治品格,就是要学习他身上具备的一股实干家精神,舍得拿出时间,肯花精力,经常深入一线,敢想敢为、亲力亲为,硬碰硬、实打实地联系和服务群众,才能干出令人喝彩的成绩。
在奉献精神上向李保国看齐,做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李保国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我们学习李保国,就是要学习他一腔热情倾为公、忙得了“大家”顾不上“小家”的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竭尽全力为群众谋福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是一本至诚的爱党誓言书。诚如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所讲:“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活着干,死了算,怕时间不够留遗憾”,这是李保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豪情壮语,把点滴做实,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融入日常工作,用行动诠释对党至深的爱,践行党旗下的誓言,照耀着我们前行。
“见贤思齐,做合格党员。”向李保国学习,关键是要自觉看齐、脚步跟进,在缅怀和追思中重温共产党的神圣宗旨,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书写属于共产党人俯仰无愧的华美篇章。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是一本厚重的人生教科书。诚如“实干苦干,一心为民”的事迹报告所言,他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他求真务实,从点滴做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业绩写在大地上。正如宣讲团成员对他的追忆一样,“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们的严师慈父”“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民心深处有丰碑”,这些都是对李保国的褒奖,教导着我们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是全国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我们学习他,就是要汲取他身上的正能量,像他一样身体力行做“四种人”,我们学习他就是要向他看齐,把一心为民、敢想敢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作为永恒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践行好“三严三实”,才能自觉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添砖加瓦,做出更大贡献。
兖州区东御桥小学
李保国的名人故事选集 篇7
“得看这里头根本问题在哪,光从兜里掏钱,这不解决问题。”李保国说。
记者:您身上有一个特别矛盾的地方,就是您个人不太追求金钱、利益,但是您做的这些具体事,又都是从经济效益、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的,不但不回避利益,反而是专门带着老百姓逐利。这是为什么?
李保国: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还是那句话,我想干事。为了“干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优效果,如何根治问题、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我干事的时候重实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实利,这事才能干成干好不是?就好像掏钱的这个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广大农民从这种贫苦生活中解放出来,这是我的思维方式。
记者:您扎根山区30多年做了这么多事,其实都是围绕这种思路来的?
李保国:对,就是从根本上保证绿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时间,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开发出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一旦形成规模和机制,事情办起来就很省力。
现在我搞了两个大的产业联盟,一个是核桃技术创新联盟,一个是苹果技术战略联盟,我都是理事长,合作成员有问题我们去解决。每年我掏钱把成员们聚起来组织两三次培训,很方便。但是到没进入联盟的新区去推广就很费劲,就得一个个下去培训,费时费力。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范文 篇8
李保国同志走了,他带走的只有百万老百姓对他的深切怀念。他留下的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了人民的高贵品质和闪闪发光的革命精神。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榜样。
他最大的心愿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他做到了,他用他的果树技术改造了一个个穷山沟,使穷山变成了聚宝盆,他改变了那里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那里的人,使一个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百姓变成了果树专家,山沟里的百姓住上了洋房,开上了轿车。他把自已一生所学都贡献给了贫困地区,真正使那里脱贫致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他也有老人。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男人,但他为老人尽孝也仅限于为老人寄去自己的积储,雇佣乡亲们照顾老人,因为他为了更多的百姓致富,抽不出时间来在老人身边尽孝。
他也有家。别人的家是城里的安乐窝,可他的家一处在山里,一处在车上,常年奔波在学校和大山之间。
他也有妻子儿女。但他为了山区的百姓,很长时间不得不让孩子脱离城市生活跟自己在一起。为了百姓他连过节都忘了,别人过春节时有鱼有肉,一家人在一起欢天喜地,可他过节有时曾经连包饺子的菜都没顾上买。
他也有自己对幸福的追求。但他的幸福追求是建立在千 百万农民富起来的基础之上的,他看不得老百受穷,老百姓致富是他最大的幸福。他放着城里闲静的生活不过,偏偏钻到大山里去科技扶贫,真正把自己变成了百姓。他由于劳累过度,患上了心脏病,医生劝他手术治疗,他怕耽误扶贫,硬是抗着,把生命献给了山区百姓的脱贫致富事业。
李保国同志走了,他除了留给我们无限的敬仰和怀念外,也使我们深刻的反思。如果我也有他的一身果树技术,我能做到像他一样,那么一心都铺到山村老百姓的致富上吗?我能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那么多吗?
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很好地做贡献。哪怕是在非常平凡的岗位,也能够有不平凡的表现。这一点,我自己反省,我没有做到,不论是吃苦精神还是奉献精神都与李保国同志有天壤之别。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把老百姓的疾苦看得比自己的疾苦还要重;就要学习他锲而不舍,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不达目的快不罢休;就要学习他舍小家为大家,舍得放弃个人利益,一心为了人民利益,一切为了党的利益;就要学习他对工作对学习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技能。
大学生李保国事迹体会 篇9
共产党人李保国35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将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彰显了共产党人担当、奉献、实干的优秀品格。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式的“新愚公”精神,带领群众取得扶贫攻坚战役的胜利。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敢想敢干,不满足于现状的闯劲。“我见不得老百姓穷。”这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用实际行动去生动践行的一个承诺。中国部分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国人都不陌生,但有几个人敢于站出来挑起重担,敢于相信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现状?愚公之所以“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李保国做到了,正在磨拳擦踵徘徊于扶贫攻坚战一线的“战友”们也当放手去做,勇于挑战,一往无前。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品质。一年之中,李保国有二百多天是在山上度过,太行山发展的艰难现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激发了他进取的斗志。他永远奔走在山间道路上,舍弃一切休息时间,实地考察,入户了解,通过日以继夜的研究攻克一道道发展难关,最终使贫瘠的村寨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乐土。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开拓进取的斗志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之钙”,临危而不惧,俯身而倾尽全力,是取得脱贫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的战略。李保国坚持“扶贫必扶智”,35年来向山区农民推广实用技术36项,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把许许多多在贫瘠山沟“刨食”的农民变成了“技术把式”,真正带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习一再强调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唯有面对面、点对点式的帮扶,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脱贫。新时期下的扶贫工作,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甚至因人而异;要找准产业,深入了解、积极探索、提高效率;要完善机制,健全体系、依靠政策、运用科学。
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学习“新愚公”团结合力,大公无私的精神。李保国曾坦言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太行的青山乐土,源自李保国一家的默默付出和团结合力,而为群众带去财富的他,却从未获取一分一毫,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大公无私和大爱无疆。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攻坚期,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需要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不仅仅现有的人要形成合力,下一代人也要形成合力,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努力下去。需要全党上下无私奉献,深刻领会“新愚公”精神赋予的时代价值,自觉践行,久久为功,最终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美好蓝图。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精选 篇10
2015年12月16日晚,“燕赵楷模发布厅”节目在河北电视台现场录制,主持人采访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后,用充满深情的声音,宣读了以上颁奖词。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登台为他献花并颁奖。台下观众被他的事迹感动,掌声雷鸣般响彻演播大厅。
现场熟悉李保国的人却有点诧异:“李保国咋变了模样?”
原来,一向穿着随意、不注重打扮的李保国,今天却像“大姑娘上轿”一样好好打扮了一番。他刮净胡子,理了发,还穿着一件崭新的白衬衣,那是录像前一天晚上妻子郭素萍临时给他买的。这么多年,李保国身上常穿的都是劳保迷彩服和那件破旧的深灰色大袄,最好的衣服也只是一件红色运动服。
李保国诙谐地说:“俺本来脸就黑,再穿件白衬衣,岂不显得脸更黑!”导演为了追求录制效果,希望李保国最好能系上一条领带,被他拒绝了:“系那玩意儿干啥?束缚得很,纯属多余!”他坚持还是不系为好,自然而然。导演终是拗不过他。
在日常生活中,李保国就是这样一位不注重仪表,甚至偶尔显得有些邋遢的人。
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他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走在农业科技的最前沿,引领着农业林业发展的最新潮流。
【《李保国》观后感】推荐阅读:
读李保国事迹读后感05-22
李保国学习体会06-19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心得体会09-22
阳原县组织收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全覆盖11-12
名师事迹(姜保国)09-22
保国寺导游词05-11
游保国寺作文700字07-03
县级先进工县级先进工作者李保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李保平同志先进10-12
保国旗下讲话--护地球母亲 净化育英校园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