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导游词

2024-05-11

保国寺导游词(精选9篇)

保国寺导游词 篇1

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费市灵山山腰幽谷中,相传东汉光武帝时骠骑将军张意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弃官隐居于此。东汉时山上原有寺叫“灵山寺”,也叫“骠骑将军庙”,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保国寺作为浙东名刹,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也是欣赏自然胜景之地。

交通:保国寺离市区仅15公里,乘332路公交车可直达。

详细资料:

保国寺历史悠久,据传东汉建武年间,有骠骑将军张意与其子中书郎张齐芳爱这里山清水佳,隐居于此。佛教传入,舍宅为寺。因在灵山上,初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寺毁。唐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年前就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保国寺的精华——大雄宝殿或称无梁殿,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增建了四周重檐,成为重檐歇山顶形式。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千年传奇保国寺 篇2

宁波保国寺鸟瞰全景图 A bird’s eye view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

护发展学术研讨、国际建筑师论坛报告、古建筑经典模型展览、城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国际友好合作签约等,给这座千年古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神奇古建

千岁之喜,举世关注。保国寺又名灵山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之中,距宁波市区15公里。保国寺原寺创建于东汉,现存的保国寺大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

宁波保国寺大殿迄今整整有1000年了。保国寺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其面

35米), .13(91米),进深三间 .阔三间(11

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巧妙衔接,并运用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大家都称它为无梁殿。为什么称无梁殿呢?因为这座大殿

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平面布

置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在

前槽天花板上绝妙地安置了三个

镂空藻井。它采用了复杂的斗拱结

构,斗拱与昂都用榫卯巧妙地衔

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钉子,整座大

殿稳巧有致,有很好的防风抗震

能力;柱子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由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四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评价称,保国寺大殿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木结构文化遗产的骄傲,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独特风格、在力学研究上达到较高水平。

这座木构殿宇在地震、台风、多雨、潮湿的环境、气候条件下得以保存1000年,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望之感叹,思之敬仰。寻觅着隐藏其中的许许多多千古不解之谜。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在它的斗拱梁柱间,到底蕴藏着多少秘密?科学家们探寻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

飞鸟爱在梁上垒窝筑巢,蜘蛛也常在房架吐丝张网,年代越久远的建筑物,越能吸引飞鸟、昆虫前来栖息。然而,宁波的保国寺却是虫鸟的“天然禁区”。保国寺除了木结构建筑的一“奇”之外,另一“奇”就是大殿的每个角落不见鸟雀筑巢、蛛丝悬梁,更见不到虫蛀蚁蚀。原来大殿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出声波振动的风流,从而驱逐了鸟雀虫类。

在上世纪50年代保国寺大殿的文物价值被发现之时,它已经是一座古代建筑的遗存,不再具有佛寺的功能。现在的保国寺更成为一座展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古代建筑文化的博物馆,这种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

守望遗珍

保国寺大殿已经屹立了1000年,可谓是一部“凝固的木头写成的史书”,然而这部特殊的史书还能流传多少岁月呢?下一个1000年,这座神秘的古刹将如何更好地续写它的历史辉煌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一位教授对保国寺大殿进行了长期的监测,他认为保国寺文物建筑群虽然多年来一直不断地进行着保护和维修,然而由于文物建筑的特殊性,相比战争、火灾等,那些人们眼睛看不到的自然环境的种种不利因素,对保国寺文物建筑群有着持续的、难以避免的危害。

保国寺大殿需要合理维修已成了当今专家们的共识,但怎么修、何时修、什么样的维修才算是真正的保护,成了当前的重大课题。中国文物学会付清远副会长说:“保国寺大殿只要屋顶上不漏雨,地基不下沉,加强保养,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再延续千年。我们的保护维修措施,要体现尽可能少的干预,坚持最大的保养。”

为了保国寺的下一个千年之约,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动科技保护,已经与国内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建立了教学研究基地,并启动了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抗风压、载荷传感信息测量,共建保国寺大殿科技保护监测体系,实时对大殿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保国寺博物馆方面表示,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大殿营造技术与地理环境之谜,期望探索出一套系统的科学解答方法,为大殿维修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确保这座千年大殿“延年益寿”。

保国寺大雄宝殿被称为“无梁殿”,在台风、多雨、潮湿的江南环境中得以保存一千年,科学家评价:“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An external view of the Great Buddha’s Hall, which has withstood the test of time for over 1,000 years. The wooden structure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miracle of architecture.

Baoguo Temple – A Thousand-Year-

nlc202309041513

Long Legend

By Xu Xuemin & Qiu Mingliang

The grand opening of a special ceremony sponsored by the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of Ningbo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millennium of the Baoguo Temple, on Sep-tember 26, 2013, drew in a huge turnout and was attended by a galaxy of calligraphers and painting artists who contributed their share of the cultural aura of the osmanthus scented occasion.

Submission of calligraphy works and paintings for the 2013 millennium celebra-tion started in 2012. The resulting ‘thousand-meter-long’ painting scroll featured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vividly unfolds the ar-chitectural, scenic and cultural charm of this thousand-year-old temple.

Also known as Lingshan Temple be-cause of its location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Lingshan area in northern Hongtang Town, Jiangbei District, about 15km from down-town Ningbo, Baoguo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AD). The main hall of the extant structure was rebuilt in 1013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960-1127),

and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best-conserved wooden temple structures in the southern ba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and in Chi-

na. Covering about an area of 13,000 square

meters, the temple complex has a build-up

area of about 6000 square meters and is now

under state-level protection.

Surviving numerous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atrocity of extreme weather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the wooden structure is justifi-ably a miracle in the world’s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and archi-tects have been confused, and enchanted, by the unfathomable enigma created by ancient artisans for their progeny to marvel at, if not see through.

One of the accidental findings by archae-ologists and architects involved in a recent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project on the tem-ple that kicked off in June, 2013 is that 12 of the stone lotus-shaped plinths of this time-tested wooden structure were a legacy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618-907) and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Laid out symmetri-cally, the plinths serve as the column base of the Guanyin Hall of the temple, confirmed by experts from the 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Office of Ningbo and the Nanjing-based Southeast University.

The age-old temple is now listed, deserv-ingly, in the country’s first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Directory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architectural essence of the structure is embodied by the Great Bud-dha’s Hall. Serving as the centerpiece of the temple, the Great Buddha’s Hall features a rectangle structure and a hipped roof with double eaves. Constructed entirely by a sys-tem of brackets inserted between the top of every column and crossbeam and perfected by the preci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enon-and-mortise expertise, the hall is a piece of art that is dubbed ‘a beamless hall’.

nlc202309041513

Behind the aesthetic beauty and extremely elaborate structural mechanism achieved by ancient Chinese carpenters is the artistry that would leave any modern architect too infe-rior to bear comparison, making the temple a hallmark of the Song Dynasty architecture and a significant cultur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asset in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China.

Cypress, a very special construction mate-rial used in the structure, creates a forbidden zone for spiders and birds, preventing the temple from being gnawed away by inhabit-ing birds and insects.

However, some experts attribute the

insect-resistant quality of the structure to the

sound wave vibrations generated structurally by the wooden compound itself.

Interestingly, the present-day Baoguo Temple does not fall into the conventional ‘temple’ category. It is now a ‘monk-less’ temple, or more precisely, a museum that makes one feel like walking around a sacred palace frozen in time.

The question is: Will the glory and beauty of the temple shine through another millen-nium?

According to a professor from th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who has been monitor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temple structure from the architectural angle for years, the biggest threats to the temple com-plex are not the fatal catastrophes as wars and fires but the seemingly insignificant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lthough the consensus that the temple -especially the Great Buddha Hall - is in need of refurbishment, has been reached, archeo-logical experts and architects have to work out concrete methods and procedures.

“We have enough scientific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temple can maintain its re-splendence for another 1,000 years on the conditions that the roof can remain strong enough to ward off rain erosion and that the groundwork of the structure does not sink. The most important policy is ‘minimum inter-vention and maximum maintenance’, so that the original structural system can be left alone to achieve longevity,” advised a deputy chair-man of Chinese Society of Cultural Relics.

保国寺 篇3

目录名称来历建造年代建筑工艺寺内藏品收缩展开名称来历

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 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v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2)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 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高兴,敕“保国”之额并赐可恭紫衣袈裟一袭,允许其还山建寺。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时间段。 可恭回到明州的时间正好是唐广明元年秋九月。随后便“庀材鸠工,重新殿宇,营构有槐林之柱,罘Q绝布网之尘,巧夺公输,功侔造化。”而同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还是占领了长安,逼唐僖宗逃亡入蜀。“保国”两字最终没有给唐僖宗带来保佑。

建造年代

嘉庆《寺志》序中写道 “此古寺志得之古石佛中,文多残缺,恐久而失。重加编辑……”我认为,这些文字不足为信。倒是雍正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雍正碑记载:“宋明道间,中兴祖赐号德贤尊者,无可考核,不亦悲夫!” 《寺志》认定德贤为三学则全法师。翻阅《四明谈助》、《敬止录》记载:“开元寺(注:开元寺,即建于唐国宁寺旧址,位于城南五台、莲桥东。)僧则全,字叔平,世号“三学法师”。南湖竞推十大弟子,全首冠焉。”从灵山寺恢复重建成保国寺看,保国寺是唐国宁寺的从属院。开元寺僧则全“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扶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来主寺事,弟德诚与徒众,募乡……鸠工庇材,山门大殿悉鼎新之。”还是有可能的。不过很多疑问依然存在。目前在疑问没有被打开之前,我们就认定三学则全是现存保国寺大殿的监造人。 根据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磬撰《佛祖统纪》的记载:三学法师,名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是延庆寺知礼门下高足,又称“南湖十大弟子之首”。则全法师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文僧,“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所述有《四明实录》。当时宁波的郡守郎简非常敬重他。假如让其入朝为官,则全才气凛然,“性直气刚,敢言人失”,可比汉朝的汲黯、唐朝的魏征和北宋当时的王元之。 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有一个师徒相传、人才辈出的琴僧系统。他们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琴道大肆兴起。 “鼓琴为天下第一”者,当属宫廷琴师朱文济。朱文济之后,北宋的琴家多为僧人。朱文济的得意门生就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北宋颇具声望的琴僧。知白,何许人也?知白就是知礼的同门师弟慈云遵式,也就是是则全法师的师叔。三学则全法师首先是向其师叔慈云遵式学琴的。在知礼门下最得意弟子仁岳背叛师门后,知礼要求其门下高足走出山门,发扬山家之说。于是,三学则全来到越州,造访法华山义海大师。(义海、义全、义通可能是同辈师门,有待考证)则全尽得义海所传,终成义海的最为得意门生,琴僧系统中一代“琴门圣手”。义海坐寂后,则全整理完成北宋琴史上的著名专论《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后来直接影响了来明州担任知府的著名词家周邦彦和后来吴文英的词学音律创作。但则全无论如何,更应该是一位建筑大师,因为他奇构巧筑,建造了保国寺大殿,成为印证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例。 寺志记载,“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在大殿西建朝元阁,庆历年间(1041―1048)僧若冰在天王殿西南隅新建祖堂。”其中“若冰”应该说有误,则全法师有唯一的弟子叫“若水”,久依法师。虽说有误,恰恰对则全建保国寺大殿来说是一个证据。法师于庆历五年(1045)夏五月二十日,别众坐化。法师弟子若水,立碣于延庆。他的同门师弟广智尚贤法师、北宋大臣、著名理学家赵卷

建筑工艺

木质结构

保国寺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雄宝殿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 巧妙衔接和精 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无梁殿

其实大殿是有梁的,不过被藻井、天花等挡住罢了。另一方面跟供奉过的无量寿佛――谐音有关。大殿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1.平面布置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2.在前槽天花板上绝妙地安置了三个镂空藻井;3.采用了复杂的斗斫峁梗斗碛氚憾加瞄久巧妙衔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钉子,整座大殿稳巧有致,有很好的防风抗震能力;4.柱子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四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柱身有明显侧脚。5.不对称。大殿佛台西侧柱头上为方形木质栌斗,而东侧柱头上却为圆形石质栌斗;斗砝镒跳东侧为四跳,而西侧为五跳。 保国寺大殿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当时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水平。所以,在《保国寺志》中记有不少前人题咏:“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升斗昂砣饲杉,祥符千载永留名”。赞叹大殿在结构上的雄伟新奇。

奇特之处

古刹以建筑闻名,是一个集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经幢并非保国寺原本所有,乃他出移到此)、宋代(无梁殿)、明代(迎熏楼)、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时期的古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建筑恢宏壮观,内部藏品异常丰富。 保国寺除了木结构建筑的一“奇”之外,另有一“奇”就是大殿的每个角落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见不到虫蛀蚁蚀。原来大殿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产生的声波振动的风流驱逐了鸟雀虫类。 其他多为清代建筑。一九八三年迁入明代厅堂三间,一九八四年迁入唐代经幢两座,现在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一三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等附属建设。一九六一年三月国务院把保国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藏品

金秋探访保国寺作文800字 篇4

今天恰巧国庆、中秋喜相逢,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一心”研学的小伙伴们相约走进千年古刹保国寺。闻着缕缕桂花的清香,我内心更是抑制不住期待的心情,真想插翅飞进去。

说起保国寺,它是江南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它藏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山谷中。刚步入景区,满眼就被绿色的世界包围起来,耳边传来阵阵鸟鸣及虫吟,似乎正欢迎我们的`到来。一路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保国寺山门,旁边立着文保碑,这是它的身份证,好像在诉说着自己承载了多少厚重的历史,“东来第一山”这几个大字更显示出保国寺的灵气。

穿过山门,来到空旷的庭院,有两组唐代的经幢屹立在天王殿门口,残破的莲花底座隐约能感受到大唐的气势,但更多是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天王殿中间摆放着自动播放的立体屏幕,介绍着保国寺的历史。殿中左右两侧摆放着两组沙盘。一组是最早初建的模形,而另一组则是重建后现在保国寺的模型,两组模型直观地让游客了解保国寺的变化。

穿过天王殿,映入眼帘的是净土池的“一碧涵空”四个大字,后面的北宋大殿就是保国寺的核心建筑了。上面有两块牌匾,“古刹重辉”,稍往里是“精进院”。一进入北宋大殿就能感受里面光线有些灰暗,粗大的菱形的柱子却清晰可见。这些柱子叫瓜棱柱,是由四根实、四根虚的柱子拼搭起来,中间再填充大木材。仔细看会发现9根柱子不是笔直的,它们按一定角度向中心倾斜,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稳定性,凳子原理可能也是如此吧。原先是单檐式,而清代改成了重檐式,目的也是为了更好保护建筑。抬头向上看,真是震撼呀!三个造型精美的藻井,结构复杂的斗拱昂,没有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来固定结合,精确无误地架在上空,而这些藻井将大殿的大梁遮挡起来,由此得名“无梁殿”。独特的设计,使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除了保持空气流通,更不会积灰结网,长年保持干净。我在大殿好奇地走来走去,一会拍拍柱子,一会又摸摸石台,试图感受这千年大殿的宏伟与神秘。

北宋大殿后面则是观音殿,通过多媒体互动,模拟拼搭,游人更进一步地了解瓜棱柱、斗戆旱缺9寺的建筑特点。另外还有藏经楼的影视厅,也讲述了保国寺的建筑特点。

第四站则是砖雕展厅,里面有16幅砖屏,讲述了竹林七贤、伯牙操琴、神童特惠、忠孝双全等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

善化寺导游词 篇5

善化寺五龙壁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侧,原为兴国寺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五龙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有牛、马、蛇、兔、鹿、狗。狮、象、膜鳞、狡倪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中部宽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条四爪金龙,腾云驾雾,大有龙飞虎跃之势。正中一条金龙,为五龙壁之核心,龙头向前,龙尾摇摆,鳞光闪亮,别具风采。两侧各有二龙互相对称,中龙色泽稍淡,仿佛由天降下,正在兴云播雨。南北两侧游龙、龙身略呈卷曲,昂首挺胸,伺机腾飞上空;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拱支撑,两端置有鸦吻垂脊兽。

灵谷寺导游词 篇6

进了山门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门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传是弥勒在东土的显身。佛经所说,弥勒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华林园继承佛位,又称未来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执降麾杵的护法神韦驮,在警视四众,惩戒犯禁。山门内壁东侧有“灵谷寺龙王庙碑记”。西侧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铸万年宝鼎。正面主体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楼阁相依,殿内幡幢悬垂,华灯长明.黑花岗石铺地,深沉明亮。中间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释迦牟尼佛,鎏金装彩,阿难、迦叶侍奉左右。东西两侧贴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设,一列为十八罗汉,一列为二十诸天,把二种常见而又极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统而有之。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萨海岛观音,脚踏鳖头,手持净瓶杨枝,左右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后壁东为大智文殊菩萨,座骑青狮,西壁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殿后为宏大高敞的观音堂。底层供奉开山祖师宝志铜像,上供观音铜像。1994年,观音阁落成,举行了真慈法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的首次升座。

东首院落现为“大遍觉堂”,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中供法师译经坐像,前有十三层木质密檐式塔,塔内供奉法师顶骨舍利。讲到这里,有的游客肯定产生疑问,玄类法师在西安住锡、圆寂,灵骨怎么会转到这里呢?各位,说来话长,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与国运共兴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祎。他13岁出家,21岁受戒,精通经论,公元628年历经艰辛,西行天竺,带回经卷657部,创唯识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继改樊川兴教寺,又因黄巢义军起事迁葬终南紫阁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师在终南见塔毁寺废,就迎奉至天禧寺,在东岗造塔安葬。明初迁南京名扬中外的大报恩寺。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寺塔又湮没无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扩建军工厂,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贵器皿,还有迁葬碑文。日军妄图封闭消息盗走诸物,后迫于国人压力和出于粉饰汪伪政权的政治需要,除在九华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这里供奉的是当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几经周折,辗转至灵谷寺供奉。8月,台湾玄奘大学法师了中住持向大陆申请分供舍利,经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两岸僧众护送至台,成为两岸交往,促进统一的盛事。

纪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及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是属净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东侧为素菜馆,供应素食斋饭,选料素淡,做工精细,口味鲜美,各位不妨一尝。

各位朋友,钟山之麓,还有一些民国要人之墓,从前面“八功德水”开始就是谭墓的墓道了。“八功德水”现用石栏围护,清泉从二龙头中流出,自古相传此水对人体有八种有益功能,是优质矿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现刻“灵谷深松”,原为谭延闿的墓碑。可能在场的朋友们大多不了解这个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抚(省长),本人为光绪进士,点了翰林,宣统元年任湖南咨议局长,此公精明圆滑,审时度势。辛亥革命爆发趋附革命,又杀害革命党人,夺任湖南都督,又追随孙中山和蒋界石,历任内政部长、国名党中政委主席、党部主席、国名政府主席,他纵横捭阖,官运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岁。国名政府下令国葬,蒋界石亲选墓地。谭墓依山带水,曲折幽深,具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长,尽头是一圆形广场,中间有一圆形花坛,上植松竹梅岁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门汉白玉石坊,清代式样。柱头有石狮云板,三门横枋上有佛焰背屏立于须弥座上,柱基夹有抱柱鼓石。东南有一石碑,原为国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谭的生平,现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内坡道有石马一对,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点。右转上坡即为祭堂,歇山重檐。面阔五间,梁柱藻井饰以描金彩绘,原门窗镂花金钉。堂前为花岗石祭台,台二例有方形经幢两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内原有许多珍稀祭器祭台,抗战期间流失殆尽。台东有一汉白玉牡丹花坛,刻有三圈飞龙图样。顺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觞出自景区。曲水流觞东晋时海西公宴请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兰亭序中临溪饮酒作诗之趣。流瀑阁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层台错落,小桥越溪,林路盘折,完全是山水园林的文人写意,幽雅至极,在墓园中独树一帜。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侧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轴南向通直,缓坡开阔,绿草如茵,绿树屏绕,入口平台是汉白玉圆壁的睡莲池,素白莲花照水开放,殊显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纹华表一对、石狮一对、花缸一对。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寿和八面玲珑的图样。墓茔半圆高3.5米,直径9.5米,十年**中墓被炸毁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古典花纹,原为圆明园遗物,法国人进贡,尤其珍贵。墓后有十几米高的山茶花树,是金陵之首。春天红花满树。

谭墓石刻,似是宫廷之物,牌坊一组还来自咸丰顾命大臣肃顺的墓园,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国墓可比。说是来自圆明园,无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气势对照,谭墓的婉约幽深,不能不令人叹服。游览这样的墓园真是一种精湛的园林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审美享受。

从谭墓墓道起点向东上坡,是民国著名人物邓演达烈士墓。邓14岁加入同盟会,是颇有名望的左派领袖,其短暂一生充满悲壮奇事。他追随孙中山筹办军校,任黄埔教育长,后历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国名党中央执委。蒋界石4.12政变后,他开始从事倒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对斯大林干预中国革命,差点被秘密处死,连夜逃出苏联,前往柏林,历访欧亚十余国。1930年回国在上海组织“国名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该党创始人。因策划军事倒蒋,不幸于1931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蒋界石诱降不成,并置宋庆龄、何应钦等众多要人营救而不顾,下令秘密杀害于麒麟门外沙子岗,年仅36岁。遇害后家属寻获遗体由好友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为他具棺入殡。建国后两迁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举行了安祭安葬仪式。

邓墓开阔宽宏,肃穆幽静。墓道入口有圆形花坛,十字形通道柏树成行,芳草鲜花铺满墓地,两侧是花架亭廊,紫藤覆盖,很是幽雅。平台中央圆顶墓高4.5米,直径9.5米,墓圈饰有月桂叶图案,墓碑花岗石高达4.8米,宽1.2米,正面为何香凝书写“邓演达烈士之墓”,背面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铭文,记述了邓生平事迹。碑前小平台上横卧一西式桂叶花圈,寓长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平台上还摆有花缸八只,可装点盆花。

归元寺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光临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楚天旅行社的导游员李成,叔叔阿姨们可以叫 我小李或李导,小弟弟妹妹们叫我成哥,好吗?我的手机号码是??,在接下来的 时间里将由我为大家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在我右边的这位成熟稳重,魅力四射的男士,就 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了,咱们张师傅不仅仅是光有魅力,技术也是一流的。我们的车牌号是 鄂 A23478,这一路上,呢,大家尽管放心尽兴的游玩,安全由老张负责,开心就交给我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尽管找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游历过山川湖泊,感受了风土人情,向往过桃园故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感受不一样 的艺术奇观---归元禅寺。

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其身后的文化底蕴影响了历代的文 人墨客,迁客骚人,可见其博大精深,而咱们今天要游览的归元禅寺就与宝通禅寺、莲溪寺、古德寺并称为武汉四大佛学丛林,归元寺更是声名远扬,在 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 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现在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归元寺建于清顺治年间 1685 年,整个寺院分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 17500 多平方米归元寺现存殿堂楼阁二十八栋,呈袈裟状。据说是禅宗的白光法师在明朝汉阳诗人王氏葵园旧址上兴建的,关于当时修建归元禅寺还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白光、主峰两位法 师明末战乱时募化与汉阳府城凤山门外,见尸骨遍野,一片凄凉,建“普同塔”和'归元禅寺',掩埋尸骨,超度亡魂,园主王章浦好奇,问为何为归元禅寺,法师答曰:元,数之始,道之极,物之总也。归元即归真、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真寂本元,义同圆寂。圆是一切功德圆满,寂是一切烦恼寂灭,归元便是得到成佛之义也。如此一说,王章浦心悦诚服,甚至觉得法师道行无量,便将葵园献出,作为建寺之地。还有一说,明崇祯末年,一富翁无 名断指,听说翠微草庵长老医道非凡,隧穿草鞋前来进香,祈求再接断指。长老见其心诚,果然为他接活断指,口松归本归元。富翁感恩戴德,愿为长老新建寺庙,即就其规模请问长老,长老法事完毕,随手将破袈裟抛向天空,就此一袈裟之地,顿时,袈裟越变越大,徐徐降落,覆地五十余亩,富翁见长老有如此法力,欣然买的这一袈裟之地,聘全国能工巧匠,选各地上材石,经数年营造方告成功,并由法师以归元为寺命名。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到了归元禅寺了,下面请大家随身带好贵重物品,下车随我一起到里 面去参观,在这里呢,我要为大家提个建议,进入佛寺有个规矩,过大门时不可脚踩门槛,因为脚踩门槛是对神灵的亵渎。

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归元寺的三门,也就是归元寺的大门,佛寺的大门称三门,即佛教 里的三解脱门。中间的是空门,左右分别是无相和无作门。这门的建筑形式也是有说法的,象此寺的三门八字朝外开,就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寓意吉祥。大家在看门上方的 直匾,相传当年白光法师要离去,主峰及众僧挽留不住,只好请他题写寺名,永志纪念,白 光盛情难却,便在临行时亲笔写下了归元禅寺四个字。说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了:“这寺名怎么不是横着写的呢?”确实,全国佛教古刹不少,可寺名直书的却不多见,因为直书寺名只有皇帝御赐匾额的寺庙才可以使用,可见归元禅寺这座民间寺庙在佛教丛林中的地位了之高。

步入三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晚晴文人张日煜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大家右边的 是北院,里面主要是念佛堂,藏经阁等几座建筑,下面我们就从北院开始游览。此时我们所 在的地方名为翠微妙境,内涵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大家看着圆形门上的翠微 妙境,翠微二字还是源于王氏葵园,据记载,当年王章浦购得太湖石,在葵园中垒砌了一座 高大假山,雅称翠微峰,供高朋玩赏,当年的翠微峰比现在的藏经阁还要高,可惜的是在明 朝末年毁于战乱。建造归元寺的时候又搬掉了颓废的残石,翠微峰便名存实亡,白光法师感 到很惋惜,就将此石已到了寺右后方的小石山上至今。现在归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 而得名。这里的妙境两个字则是蕴含着宗教色彩。接下来呢,咱们就到这边来欣赏,这便是 念佛堂,进入念佛堂的,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主要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间的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左右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不知大家注意到这 个供桌了没?它长达 4.5 米,是于 1935 年制成的,上面刻了五组浮雕图案,从左到右再现了我过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几个情节,分别为唐太宗为唐僧师徒送行、如来向伽蓝等菩 萨说法,四大天王及七佛、来说法于树下佛祖给唐僧师徒封位。

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去藏经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藏经阁是 1920 年重建的,为两层五间,高约 25 米,其中的珍藏十分丰富,光这部清代刊印的《龙藏》就有 7250 部,除藏经外,还 有佛像、法物、书画、石雕、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教经典较多的一个佛寺。在藏经阁旁边的就是大士阁,主要是供奉观音菩萨。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就是归元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这里主要供奉的是佛教的最高 神释迦牟尼,他是全寺中最为高大的一尊佛像,大家看佛前的这两棵树,代表的是释迦牟尼 涅盘时的双婆罗树,据说释迦牟尼在涅盘后遗体火化有七佛在火中显现。因此人们拜佛前先 化纸钱或黄表纸,并焚香点烛,所以这里的树叶也做成火焰型,树间各有七佛。下面再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罗汉堂。说到罗汉,我国五百罗汉的形象是自唐以后,有 元代开始兴盛,而到了今天,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寺庙已经不多了,民间有这样一 句谚语:上有宝光,下有西园,北有碧云,中有归元。比较而言,又属归元寺的罗汉堂最有 特色。他的平面呈田字形,内有四院,是为了使殿内的罗汉有充足的光线,另外田字刚好是 佛教中正反两面卐(wàn)字相加,这种布局暗示着一种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秘感。这里的五百罗汉既非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制成的夹伫像,夹伫像又称脱 纱像或干漆像,归元寺的罗汉堂就不能这么说了,归元寺的罗汉塑像属活脱干漆,其制作过 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干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层层沾附于其上,再用 生漆将混合的膏灰、木粉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像的背后开一 个小孔,注水化泥成浆脱出胎模并冲洗干净,晾干后再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贴上金箔,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泽。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 几次遭受水灾侵袭,但水退后罗汉仍旧完好无损。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祝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和自己年龄数相 等时看看那尊罗汉是什么样子,然后大家可以去外面根据罗汉对应的号码买一个金箔,看看上面的偈语,就可以推测这一年的运势了。大家不妨去试一下,那么我今天的讲解就到此告 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时间给大家自由观赏,我们下午三点大门口见。

风穴寺导游词 篇8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主要由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穴山、玉皇山、石楼峰、大小风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龙门、一线天、马庙湖、旋风垛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这里,我重点给您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吧!

风穴寺位于群山环抱的风穴山深处。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据五代后汉时(公元950年)镌立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风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来风穴寺几易其名,魏时曰“香积寺”,到隋代又名之为“千峰寺”,唐时因寺倚风穴山,再更名为“风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显了。该寺唐初已初具规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观。后岁月浮沉,风穴寺也几度兴替。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中佛殿右侧是风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它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当您进了寺内,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许去过少林寺,也许去过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悬钟阁,那七祖塔,那毗卢殿,那观音阁,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了。可知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洛阳玄奘寺导游词 篇9

在我国,提起《西游记》里的唐僧,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僧,唐玄奘,陈姓名祎,洛阳偃师人,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北约1公里处的陈河村。

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为中国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后,他回到了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

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一生影响巨大,在佛学界有千古一人之誉,为世人所敬仰。唐僧寺位于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东南约两公里的唐僧寺村北,北距玄奘故里约4公里,玄奘大师病故后,有说葬于缑氏镇东南3.5公里处的白鹿原。在这里,玄奘9岁时常随家人到灵岩寺中听经,后被收为俗家弟子。为纪念玄奘,灵岩寺改称“唐僧寺”,寺的西北墙外即为唐僧墓。“西天取经”成名后,人们为了弘扬他大善大德的精神,改名为“兴善寺”。唐太宗曾赐给该寺土地40顷,并勒令对其进行重修。

公元699年,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幸登封中岳时,路过该寺,也曾赐金重修该寺,并赐地百顷。明万历年间,又改名为唐僧寺。至今,在院内上殿内还保存有古碑多方,记载着历代修葺唐僧寺的情况。有:明万历丙辰(公元16)重修唐僧寺碑;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建火神庙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修缮唐僧寺碑;重修唐僧寺伽蓝殿碑;修唐僧神位碑等。唐僧寺随著时代风两唐僧寺原来的规模是相当宏大的,殿宇壮观、香火旺盛。清朝末年寺内尚保存有建筑几十间,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蓝等殿堂,殿堂两侧还有钟鼓楼、藏经阁等。寺内后院有古柏100多株.古碑100余方。寺北墙外有僧人墓地,范围达50余亩。传说灵岩寺内有古松一棵,在玄奘赴西天取经之前,曾用手摸着松枝说:我去西方取经,你可以向西长;如我要回来了,你便向东长,以便使我弟子知道。等玄奘西行后,松枝每年向西,长了几丈;有一年松枝突然回向东方,门人弟子都说,大师要回来了。于是一同迎接,大师果然返回了。后人遂称此松为“摸头松”。但现在院内只剩殿堂两座:天王殿和玄奘殿。天王殿又称“下殿”,中间供奉弥勒佛塑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玄奘殿又称为“上殿”,正中供奉玄奘大师塑像。

上一篇:记承天诗夜游原文赏析下一篇:世界充满爱和温暖的初一作文